高中语文新课程与新教材解读.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5222684 上传时间:2022-12-14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33.1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语文新课程与新教材解读.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高中语文新课程与新教材解读.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高中语文新课程与新教材解读.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高中语文新课程与新教材解读.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高中语文新课程与新教材解读.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中语文新课程与新教材解读.docx

《高中语文新课程与新教材解读.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语文新课程与新教材解读.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中语文新课程与新教材解读.docx

高中语文新课程与新教材解读

高中语文新课程与新教材解读

一、高中新课改的原因:

我国的高中教育要适应国际大背景与国际接轨,要超越“精英教育”、走向大众化教育,要为众多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就必须进行新课程改革。

因为,在课程目标上,各国高中课程设置都是基础性、多样性和发展性的统一;在课程结构上,各国都注重层次性和选择性;在课程内容上,各国都注重联系社会现实,体现时代性。

我省进入新课改比较晚,对此事也非常慎重,2008年我省高中教育必须同步进入新课改的直接原因是义务教育阶段进入新课改的初中生毕业了,必须让他们在学习中接轨。

二、关于高中语文新课程

(一)基本情况

教育部于2001年启动义务教育新课程实验,2004年开始启动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

经过几年来的努力,新课程在全国逐渐实施,给中学语文教学带来了一些新气象,取得令人注目的成绩:

素质教育成为教育改革的主旋律,教师的业务素质普遍得到了提高,学生的学习环境得到了改善,各地都积累了课改经验。

但是,勿庸讳言,新课程毕竟还处于实验阶段,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在所难免。

当前,尤其需要对新课程进行客观冷静的反思,总结经验,找准问题,“是其是而非其非”,才能使我们的语文教学朝着正确的方向发展。

1.回顾

2003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各科课程标准公布。

2004普通高中新课程在山东、广东、海南、宁夏四省区开始实验。

2005江苏进入普通高中新课程。

2006福建、浙江、安徽、天津、辽宁进入高中新课程。

2007湖南、陕西、北京、吉林、黑龙江进入高中新课程。

新课程高考(山东、广东、海南、宁夏)

2008江西、河南、山西、新疆进入高中新课程。

新课程高考(山东、广东、海南、宁夏、江苏)

2010年,原则上全国普通高中起始年级全部进入新课程

2.反思

几年来的课程改革实践证明,新课程有些导向确实脱离我国语文教育的实际,容易对语文教学产生误导。

比如,片面追求国外的教育理论,忽视中国语文教育的优良传统,不顾中国是一个有着数千年文化传统的实际,不顾我们特殊的国情语情。

高中语文选修科目设置过多,脱离我国基础教育的实际;尤其是忽视“双基”,淡化基础知识、鄙弃能力训练,等等,已经给我们语文教学带来相当严重的后果。

我们注意到,某些课改专家有关课改的理论也在悄然发生变化。

(1)理论上的分歧

2004年7月,王策三教授发表《认真对待“轻视知识”的教育思潮》。

钟启泉教授发表《发霉的奶酪》进行反驳,引起更多人的驳斥和批判。

在2005年的全国“两会“上,全国政协委员姜伯驹院士有一份关于新课标的提案,引起热烈的反响

王本陆《当前课程与教学改革理论之争》分析了新课程理论上的争论。

2006年初,在温家宝总理主持的一次国务院常务会议上,针对新课改提出:

减少教科书的种类提高教科书的质量

降低教科书的成本防止利用教科书非法牟利为此,教育部提出“建设主流教材”,国家发改委等部门出台减少教材利润的宏观调控措施。

查有良《新课程需要“软着陆》

(2)实践上的困难

在实践层面,2004年10月,《人民日报》发表记者调查《山东各中学师资不足:

新课程受阻》,《济南时报》也发表署名文章:

《普通高中新课程:

遭遇阻击战》,《四省区名师“会诊”高中新课程》。

广东:

红红火火,海南:

隔岸观火,山东:

后院起火,宁夏:

黑灯瞎火。

选修课:

设置过多,师资不足,无法实现。

只能变选修为必修。

(3)考试的制约

教材穿新鞋,考试走老路。

面对新课程,我们必须有着清醒的认识:

新课程总的方向是正确的,必须坚持改革。

改革不允许失败,也失败不起。

新课程不是十全十美的,需要在实验的过程中逐步完善。

(二)基本理念

1.面向全体

这次课程改革的一个基本理念,就是面向全体,“为了一切学生”“一切为了学生”。

“为了学生一切”面向全体的教育理念,就是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发展,让每一个学生都能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和快乐,让每一个学生都获得成功,由“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转变。

而不是像过去那样,只关注少数“尖子生”。

面向全体的教育理念,就是相信每个学生都有才,通过良好的教育和训练,每个学生也都能够成才、都能够成功。

哈佛大学350年校庆时,有人问学校最值得自豪的是什么,校长回答,哈佛最引以自豪的,不是培养了6位美国总统,不是造就了36位诺贝尔奖获得者,最重要的是给予每个学生以充分的选择机会和发展空间,让每一块金子都闪闪发光,让每一个从哈佛走出来的人都创造成功。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教育发展报告》中提出,未来的教育,应该教会学生“学会做人,学会做事,学会学习,学会合作”。

教育家告诫我们:

“你的教鞭下可能有瓦特,你的冷眼里可能有牛顿,你的讥笑中也可能有爱迪生。

(2)全面发展

教育部《教育振兴行动计划》指出,坚持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方针,在重视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同时,特别要加强民族精神、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我们传统的教育思想一直强调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

只是对于德、智、体的认识与理解,也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变化的,赋予了新的内涵。

对于“德”,过去一般理解为喜爱真善美,憎恶假恶丑,讲究文明,崇尚真理和科学。

这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

但是,当今社会,人们更加强调人文精神、对社会的责任感和团队精神。

杨振宁指出,如果说过去还有可能一个人独立完成诺贝尔奖项工作的话,那么,进入80年代以来,尤其是进入信息社会以来,没有人们的共同参与、相互合作,任何重大发明创造几乎是不可能的。

所以有科学家预言,21世纪将是“忽视个人发明创造的时代”,在科学研究中,个人只起某一部分的基础作用。

对于“智”,过去一般理解为具有全面扎实的基础知识,动脑动手的实际能力,勇于探索的创造精神。

应该说,这些认识也是对的,这是一个人在事业上能有所作为的基石。

但从未来的需要看,我们更需要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给学生一双“慧眼”。

对于“体”,过去一般理解为健全的体魄,而且认为这是最基本的条件。

这个认识也不错,但从新时代的要求看,更要有良好的心理素质。

换句话说,要做到身心健康。

(3)主动发展。

成长无法替代,发展必须主动。

培养健全人格,保护学生个性的前提,就是促进学生自身积极主动地发展。

过去我们当教师的,总是习惯于“带着知识走向学生”,不过是“授人以鱼”;现在更强调教师要善于“带着学生走向知识”,即引领着学生奔向知识的汪洋大海,这才是“授人以渔”,教给学生捕鱼的方法。

给学生一些权利,让他自己去选择;给学生一些机会,让他自己去体验;给学生一点困难,让他自己去解决;给学生一个问题,让他自己找答案;给学生一种条件,让他自己去锻炼;给学生一片空间,让他自己向前走。

原复旦大学校长杨福家说:

“什么叫学问?

就是学习问问题,而不是学习答问题。

如果一个学生能够懂得怎样去提问题,知道怎么学习知识,就等于给了他一把钥匙,他就能够自己去打开各式各样的大门。

”一个出色的教师,应该教会学生思考、学习、批判的本领,培养学生开拓新领域、分析新情况、迎接新挑战的能力。

强调为实际需要学习,也关注从实践中学习,有利于学生在感兴趣的自主活动中全面提高科技与人文素养,是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精神的重要途径。

(三)新教材

目前正在实验的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教材,共有7套:

我们河南省绝大部分地市采用的是人民教育出版社(袁行霈主编)的教材,

(四)新高考

1.语文新课程《考试大纲》

(1)坚持能力立意的考查导向

(2)继承与创新兼顾(3)突出语文学科的特点

语文工具性目标将不会削弱(﹡每一个错别字扣1分,重复的不计)

(4)试卷分为必考和选考。

必作题80%~85%、选作题15%~20%

2.一种新题型

能力层级:

探究

探究:

指探讨疑点难点,有所发现和创新,是在识记、理解、分析综合的基础上发展了的能力层级。

必作题

现代文阅读(阅读一般论述类文本,主要包括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等议论和说明类文章)古代诗文阅读(阅读浅易的古代诗文)语言文字运用(正确、熟练、有效地运用祖国语言文字)写作(能写论述类、实用类和文学类文章)选作题

A文学类文本阅读(诗歌、散文、小说、戏剧等文学体裁的基本特征及主要表现手法)探究

⑴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丰富意蕴

⑵探讨作品中蕴涵的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

⑶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

B实用类文本阅读(访谈、调查报告、新闻、传记、社科论文、科学小品等实用类文体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探究⑴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文本的深层意蕴

⑵探讨文本反映的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

⑶探究文本中的疑点和难点,提出自己的见解。

3.2007年语文新高考实践

2007年,首批进入新课改的广东、山东、宁夏和海南四省区的高中毕业生参加高考,广东和山东两省属分省命题,宁夏和海南两省区使用全国高考语文课标卷。

选考:

广东卷15分10%山东卷18分12%

海南、宁夏卷25分16.7%

4.08年江苏省《高考方案》

值得注意的是,2008年江苏省高考实行“3+学业水平测试+综合素质评价”方案。

“3”指语文(160分)、数学(160分)、外语(120分)三门统考科目,总分440分。

另外,语文、数学附加题各设40分。

“学业水平测试”

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技术七门。

其中选修测试科目两门(历史/物理中选一门,政治、地理/化学、生物中选一门)

“综合素质评价”

道德品质、公民素养、交流与合作:

合格

学习能力、运动与健康、审美与表现:

A、B、C、D

三、关于人教版新教材(PPT)

全套教科书包括必修课和选修课两个系列。

必修课教科书按五个模块设计,每个模块编为一册,共5册。

每册用时0.5学期,也即高一上学期学1—2册,高一下学期学3—4册,高二上学期的前半部分学完第5册。

选修课教科书按“诗歌与散文”“小说与戏剧”“新闻与传记”“语言文字应用”“文化论著研读”五个系列编写,共15册。

选修系列

课程名称

诗歌与散文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

外国诗歌散文欣赏

小说与戏剧

中国小说欣赏

外国小说欣赏

中外戏剧名作欣赏

影视名作欣赏

新闻与传记

新闻阅读与实践

中外传记作品选读

语言文字应用

语言文字应用

演讲与辩论

文章写作与修改

文化论著研读

先秦诸子选读

中国文化经典研读

中国民俗文化

根据教学的实际需要,配制《教师教学用书》和《语文读本》(部分)。

另有录音带、教学观摩光盘、教案、学案等辅助产品。

教师要善于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课程不等同于教材。

语文课程标准在课程建设上,倡导要有大视野,要树立大语文教育观。

用教材教语文,不是教语文教材。

教材不是圣旨,而是教学的线索,是教学的凭借。

要创造性使用教材,使教材为教学服务。

使用教材要结合本地区本校的实际。

教材编写时,因为要考虑到大多数地区和学校的需要,不可能照顾到所有的学生。

教师完全可以根据本地本校的实际情况,根据学生的实际需要,对教材进行或删繁就简,或补充增加的整合工作。

四、关于高考改革

高考的“指挥棒”作用,短期内不会减弱。

(一)高考改革的原则

1.有利于高校选拔合格的新生

2.有利于中学实施素质教育

3.有利于扩大高校招生自主权

4.有利于高考的公平、公正和安全

(二)关于分省自主命题

1987上海教育部考试中心

2002北京教育部

2004天津、重庆、广东、福建、浙江、江苏、湖南、湖北、辽宁

教育部4套

2005山东、江西、安徽教育部3套

2006四川、陕西教育部2套

2007分省命题15套教育部甲、乙卷+新课程卷

2008分省自主命题13套教育部甲、乙、丙、丁卷新课程卷

(三)高校自主招生改革

香港高校内地招生异常火爆

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自主招生改革

中国政法大学试行按人口基数定招生名额

面试:

强调综合素质。

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考查,试卷基本上无能为力的。

香港大学面试题:

中国的腐败问题应试教育问题未婚同居问题股票热问题

(四)未来的改革趋势

高考是中学、大学教育的接合部。

美国的高考试卷SAT有些是完全脱离中学课本的,“有点像智力竞赛”。

中国与美国不同,教学大纲是全国统一的,在应试教育严重的今天,中国的高考如果脱离了大纲、教材是行不通的。

这会给高中教学造成巨大的负面影响。

”“有统一的教学大纲也是中国基础教育的一个巨大优势,也是能进行统一高考的基础,”

1.高中课改为高考改革带来机遇

高考改革又一次成为两会上备受关注的热点话题。

2008年3月3日,全国政协委员、教育部副部长赵沁平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高考改革的大方向已经确定,将在分省实施的基础上稳步推进,通过分层次考试、多元录取等多种形式进行探索。

他还明确表示,高考改革目前“没有时间表,但是有了路线图。

对于“路线图”,赵沁平解释称,今年高考改革已经到了方向明确的新阶段。

高考改革的目标明确为“实现分层次、多元录取的招收方式”。

改革方式非常清晰,即不单单看一次考试,要结合综合成绩、平时表现和高考成绩三方面。

“没有时间表”是因为高考改革的变化比较大、涉及面又太广,所以需要稳步推进,在老百姓能接受的情况下一步步推进。

2.课改要求高考进行改革

今年,实行高中新课程的省份将超过半数。

关于高中新课程的推进和高考改革的关系,赵沁平认为,高中新课程强调综合性的素质考查,高考主要是为了选拔人才。

去年首批课改省份的高考已经进行,效果还不错,各方面都比较满意。

但对于新高考方案目前还在探索阶段,现在比较统一的意见是,要把高考录取与课改后的综合素质评价结合起来。

“课改给了高考改革一个很好的机会。

”赵沁平表示,高考改革分成考试内容改革和考试录取方式改革,而录取方式的改革是高考改革最关键的部分。

课改成熟了就必须要求进行高考改革,课改本身就起到了实现对高考内容改革的作用。

另外,在课改中建立综合素质评价体系等,也给高考录取方式的改革提供了机会。

在推动这个改革的时候,赵沁平特别指出要继续推行“阳光工程”,建立让大家信服的诚信系统,要让综合素质评价成为诚信的、被大家认可的评价制度。

教育部建议先从初中做起,在中考录取中推行,然后逐步推广到高考。

综合素质评价究竟在高考招生中占多大比重,赵沁平称教育部目前不会给出具体的规定,更多的是由各地或者各高校自行决定。

五、关于应需与应试

在目前高考、中考为中学教育“指挥棒”的整个社会大背景下,我们没有必要也不应该回避语文教学的应试问题。

那种“素质教育轰轰烈烈,应试教育扎扎实实”的局面正在发生变化。

条件好的学校,一般是“两手抓”。

比如,北京的中国人民大学附中,一二年级根本没有高考的影响,每天下午4点以后都是选修课,共开设各种选修课150多门。

学生到了高三才有应试的压力。

越是基层学校,应试的倾向越浓。

在这种情况下,与其掩耳盗铃地羞羞答答讳言高考问题,不如光明正大地求真务实,认真地探讨一下:

怎样才能尽快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

如何把较强的语文能力转化为较强的应试能力?

我认为,无论是平时的语文教学,还是语文复习备考,都应该明确一点,即语文教学既要为“应需”服务,又要为“应试”服务。

二者并不矛盾,而且缺一不可,正所谓“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

我们常说素质教育,其实,语文素质(《语文课程标准》叫“语文素养”)就是一种最切实用、对一个人的终身发展影响深远的素质,也可以说就是一种“生计教育”。

而语文教育,无非是培养识字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以及综合性学习的能力,提高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和水平。

其中,最主要的是阅读(包括现代文阅读和古代诗文阅读)、写作。

在现代社会,能够应生活之需,切生活之用而阅读写作,既是一种必备的语文素养,也是一种必备的生活能力。

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人们需要通过阅读来认识世界、获取信息、陶冶情感、丰富人生,通过写作表情达意,抒发感情。

正如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所说:

“尽量运用语言文字并不是生活上一种奢侈的要求,实在是现代公民所必须具有的一种生活的能力。

”学生学习语文,练习阅读写作是为了一辈子学习的需要,工作的需要,生活的需要。

长期以来,由于受二元对立思维方式的影响,不少论者习惯于把“应需”与“应试”简单地对立起来,似乎学生将来在社会上“应需”的语文能力就一定不会在试卷中出现,而高考语文试卷中所要考查的都是学生在现实生活中用不到的东西。

由此推论,着眼于学生“应需”的阅读写作能力就是素质教育,着眼于“应试”的就是应试教育。

似乎非此即彼,界限分明,而且视若水火,冰炭不容。

其实,这种认识是片面的,也是不切合中小学语文教学及高考、中考实际的。

如果说考试,中考、高考固然是考试,但更多的考试却是社会现实中的。

人在一生中不知道要遇到多少次的作文考试,写信、写通知,写计划,写总结,写报告,等等,全是作文考试。

如果升学考试通过了,写封信却辞不达意,或逻辑混乱,前言不搭后语,你能说他的作文水平高吗?

从广义的考试来看,升学考试的次数极其少,一生中不过那么几次,而实际生活中的考试却有可能天天碰到,并且成绩的好坏,不但关系自己,还跟别人有关,甚至关系到整个社会。

我们的作文学习,目的不是为了考试,而是为了生活工作的需要。

只要抱着这样的态度来对待写作,平时学得扎实,练得认真,临到考试也决不会差到哪里去。

 六、关于作文教学

(一)《高中语文教学大纲》的要求

1.善于观察生活,对自然、社会和人生有自己的感受和思考。

2.能有意识地考虑写作的目的和对象,负责地表达自己的看法。

3.提倡自由作文,根据个人特长和兴趣写作,力求有个性、有创意地表达。

4.作文要观点明确,内容充实,感情真实健康;思路清晰,能围绕中心选取材料,合理安排结构。

5.能根据表达的需要,展开丰富的联想和想象,恰当运用叙述、说明、描写、议论、抒情等表达方式。

6.能调动自己的语言积累,推敲、锤炼语言,做到规范、简明、连贯、得体。

7.养成多写多改、相互交流的习惯,提倡展示和评价各自的写作成果。

8.作文一般每学期不少于5次。

45分钟能写600字左右的文章。

三年中课外练笔不少于3万字。

(二)《考试大纲》的要求

能写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及其他常见体裁的文章

作文考试的要求分为基础和发展两个等级。

基础等级D

(1)符合题意

(2)符合文体要求

(3)感情真挚,思想健康

(4)内容充实,中心明确

(5)语言通顺,结构完整

(6)标点正确,不写错别字

﹡每一个错别字扣1分,重复的不计。

发展等级D

(1)深刻

透过现象深入本质,揭示事物内在的因果关系,观点具有启发性。

(2)丰富

材料丰富,论据充实,形象丰满,意境深远。

(3)有文采

用词贴切,句式灵活,善于运用修辞手法,文句有表现力。

(4)有创新

见解新颖,材料新鲜,构思新巧,推理想象有独到之处,有个性色彩。

(三)等级评分标准

一等

(20~16分)

二等

(15~11分)

三等

(10~6分)

四等

(5~0分)

基础等级

内容20分

符合题意

中心突出

内容充实

思想健康

感情真挚

符合题意

中心明确

内容较充实

思想健康

感情真实

基本符合题意

中心基本明确

内容单薄

思想基本健康

感情基本真实

偏离题意

中心不明确

内容不当

思想不健康

感情虚假

表达20分

符合文体要求

结构严谨

语言流畅

字迹工整

符合文体要求

结构完整

语言通顺

字迹清楚

基本符合文体要求

结构基本完整

语言基本通顺

字迹基本清楚

不符合文体要求

结构混乱

语言不通顺语病多

字迹潦草难辨

发展等级

特征20分

深刻

丰富

有文采

有创意

较深刻

较丰富

较有文采

较有创意

略显深刻

略显丰富

略有文采

略有创意

个别语句有深意

个别例子较好

个别语句较精彩

个别地方有新意

说明:

一、基础等级评分,“题意”项以符合材料内容及含意涉及的范围为准,可以不引用原材料的文字。

二、发展等级评分,不求全面,可根据“特征”4项16点中若干突出点按等评分。

1.深刻:

①透过现象深入本质②揭示事物内在的因果关系③观点具有启发作用

2.丰富:

④材料丰富⑤论据充足⑥形象丰满⑦意境深远

3.有文采:

⑧用词贴切⑨句式灵活⑩善于运用修辞手法⑪文句有表现力

4.有创意:

⑫见解新颖⑬材料新鲜⑭构思新巧⑮推理想象有独到之处⑯有个性特征

三、缺标题扣2分;不足字数,每少50个字扣1分;每3个错别字扣1分,重复的不计;每用错3处标点扣1分。

四、套作、文体不明确的适当扣分。

抄袭的,“基础等级”在四等之内评分,“发展等级”不给分。

(四)作文命题形式的发展

高考作文命题经历了标题作文(命题作文)、材料作文(文字材料、漫画材料)、话题作文。

从2006年开始,全国高考语文卷的写作题是新材料作文。

新材料作文比标题作文更需要发现能力,更能提供多种角度,更有可能做到自主立意。

新材料作文与材料作文的区别在于,材料作文要求审题时必须从事实出发,强调在中心角度立意,新材料作文主张只要不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在中心角度立意与在非中心角度立意一视同仁,都视为符合题意。

所以在作文评分标准表里,审题标准中的一等和二等都叫做“符合题意”。

新材料作文,学生构思时可以从理论出发,从情感出发,从事实出发,或者从其中的二三种综合出发。

这种作文题型比之标题作文、话题作文有什么优势呢?

第一,因为没有了“标题”、“话题”的约束,将立意的自主权更多地交给了写作者,就给写作者扩大了意义建构的天地。

第二,因为材料的叙述是平实的,作文的角度、立意是需要写作者从材料中发现的,这样就更锻炼了学生的“发现”能力。

审题放宽的目的,就是为了强化这两个优势,就是想使高考作文有更大的自主性、选择性和探究性。

(五)作文教学应注意的问题

1.“规矩文”与“放胆文”

“规矩文”即中规中矩、符合写作规范的作文,“放胆文”即“倾吐真情、张扬个性”的作文,前者重在给学生打下写作的基础,是每个学生必须经历的写作阶段。

后者追求写作者的真情表达,符合人的天性。

新课程实施以来,中学作文教学强调“真情实感,张扬个性”,个性化作文备受推崇。

我的看法是,两者都是需要的,必须兼顾。

如果只注重“规矩文”的写作,只强调写作的条条框框,容易束缚学生的手脚,使学生渐渐失去作文的兴趣,特别是对于那些喜爱文学或具有文学天赋的学生来说,更是如此。

全国高考语文试卷中的作文题,由过去的“写一篇记叙文”“写一篇议论文”到“除诗歌外,文体不限”,后来发展到“文体不限”,而“文体不限”本身有歧义,容易使人产生误解为高考作文对文体没有要求,后来又变成“文体自选”。

就是要给学生更大的发挥空间。

反过来,如果中学作文教学只注重“放胆文”,只追求个性,也不利于大部分学生写作基础与写作习惯的养成,因为绝大多数学生将来是学习理工农医,学中文的毕竟是少数,当作家的更是少数。

但基本的写作能力却是每一个合格公民所必须具备的。

毫无疑问,二者又不能平均使用力量,必须有所侧重,即中学作文应该以“规矩文”为主,重在给学生打基础,使他们知道基本的要求、体式。

“放胆文”注重真情实感,强调个性特色,鼓励有创意的表达,但不能为了追求个性就故意“标新立异”。

每年高考之后,都有一些作文引起争议,如“答案是丰富多彩的”(2000年全国卷),有的作文就有明显的政治问题。

《潘金莲的选择》(02年全国卷四川)为潘金莲翻案,《出得厅堂入得厨房之王国维可以休矣》(05湖北)《敢小瞧老娘我吗》(05年新疆《位置与价值》)对社会阴暗面的揭露等等,应该引起足够的注意。

《考试大纲》基础等级的第三条写作要求是“感情真挚,思想健康”,它也是衡量考生作文内容的一条重要标准。

“感情真挚”要求在文章中自然地表达真情实感,使感情的流露给人真实感、真诚感,没有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艺术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