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剂重点.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4777641 上传时间:2022-12-08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28.3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方剂重点.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方剂重点.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方剂重点.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方剂重点.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方剂重点.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方剂重点.docx

《方剂重点.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方剂重点.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方剂重点.docx

方剂重点

方剂学重点整理

四、名解

1、逆流挽舟:

是一种治疗外邪陷里痢疾的治法。

外邪陷里而成的痢疾,可以用解表剂疏散外邪,使表气疏通,里滞亦除,其痢自止;这种治法称为“逆流挽舟”法。

方如败毒散,原方治疗气虚外感证,清代医家喻嘉言用本方治疗外邪陷里而成的痢疾。

并认为本方能使陷里之邪,还从表出,痢疾得愈,并称其为“逆流挽舟”法。

2、培土生金:

即补脾以益肺,属于“虚者补其母”的间接补益方法。

脾为土脏,肺为金脏,脾土肺金为相生之脏,通过培补脾土,可达到治疗肺脏亏虚病证的目的,代表方参苓白术散。

3、阴中求阳:

补阳方中兼用补阴药的配伍方法。

指对于阳虚病证,用补阳药同时,宜佐以补阴之品,以阳根于阴,使阳有所附,并可藉阴药的滋润以制阳药的温燥,使之补阳而不伤津。

代表方如右归丸。

4、阳中求阴:

补阴方中兼用补阳药的配伍方法。

指对于阴虚病证,用补阴药同时,宜佐以补阳之品,以阴根于阳,使阴有所化,并可藉阳药之温运,以制阴药的凝滞,使之滋而不滞。

代表方如左归丸。

5、辛甘化阳:

按中药的性味配伍的用药法或治法,指辛味药与甘味药配伍同用,有助于人体阳气的化生或化生阳气以助散寒。

如桂枝汤中辛味的桂枝与甘味的炙甘草配伍同用,可以化生卫阳。

6.酸甘化阴:

按中药的性味配伍的用药法或治法,指酸味药与甘味药同用,有益于滋化人体阴液的生长。

如桂枝汤中酸味的芍药与甘味的炙甘草配伍合用,可以化生营阴。

7、通因通用:

反治法之一。

指采用通利的治疗方法治疗某些虽属实邪内结,郁滞在里,然而表现症状似通,而本质非通的病证。

如用承气汤类峻下方治疗热结旁流;用清热利湿方药治疗湿热蕴结的小便频数;用破血行瘀方药治疗瘀血阻滞之崩漏下血等。

8.以泻代清:

治法。

针对热证,用清热和泻下药配合同用的治法,泻下目的是为了清泄里热,这种方法称为“以泻代清”。

方如凉膈散用大黄、芒硝、甘草泻火通便,以清泄中上二焦实火。

9.增水行舟:

即增液润下法。

用寒凉甘润、补阴增液、润肠通便药为主组方,治疗热邪伤津,津亏肠燥,无水舟停所致的大便秘结。

如增液汤滋阴养液,生津润燥以治疗阳明温病,津亏肠燥的便秘;此寓泻下于滋阴养液之中的用药,即“增水行舟”之法。

10.刚柔相济:

方剂用药配伍法。

刚指刚燥之品,多具温阳,燥湿之功;柔乃阴柔滋润之品,多具滋阴润燥作用。

刚燥太过则伤津耗阴,阴柔滋润易呆滞脾胃,壅中滞气,刚柔相济能优势互补。

方如黄土汤用药刚柔相济,刚药温阳而不伤阴,柔药滋阴而不损阳,共呈温阳健脾,养血止血之功。

五、简答

1、部分章节分类及代表方

⑴解表剂:

辛温解表——麻黄汤辛凉解表——银翘散扶正(辛温)解表——败毒散

⑵和解剂:

和解少阳——小柴胡汤调和肝脾——四逆散调和肠胃——半夏泻心汤

⑶温里剂:

温中祛寒——理中丸回阳救逆——四逆汤温经散寒——当归四逆汤

⑷安神剂:

重镇安神——朱砂安神丸滋养安神——天王补心丹

⑸开窍剂:

凉开——安宫牛黄丸温开——苏合香丸

⑹理气剂:

行气——越鞠丸降气——苏子降气汤

⑺理血剂:

活血祛瘀——桃核承气汤止血——十灰散

⑻治风剂:

疏散外风——川芎茶调散平熄内风——羚角钩藤汤

⑼治燥剂:

清宣外燥——杏苏散滋阴润燥——麦门冬汤

⑽消食剂:

消食化滞—保和丸消结石—消瘿瘤—消癥积—桂枝茯苓丸

2、小方:

方名

组成

功效

主治

左金丸

黄连,吴茱萸

清泻肝火,降逆止呕

肝火犯胃证

失笑散

五灵脂,蒲黄

活血祛瘀,散结止痛

瘀血停滞证

血府逐瘀汤

桃仁、红花、当归、生地、川芎、赤芍、牛膝、桔梗、柴胡、枳壳、甘草

活血化瘀、行气止痛

胸中血瘀证

二妙散

黄柏,苍术

清热燥湿

湿热下注证

3、配伍特点

(1)肾气丸的配伍特点有三:

①补阳之中配伍滋阴之品,阴中求阳,使阳有所化;②少量补阳药与大队滋阴药为伍,旨在微微生火,少火生气。

③是寓泻于补,补中有泻,使补而不滞。

(2)半夏泻心汤的配伍特点是:

寒热互用以和其阴阳,苦辛并进以调其升降,补泻兼施以顾其虚实。

(3)乌梅丸的配伍特点一是酸、苦、辛三味并进,使“蛔得酸则静,得辛则伏,得苦则下”;二是寒热并用;三是邪正兼顾。

(4)九味羌活汤的配伍特点有二个:

一是升散药与清热药的结合运用。

诚如《顾松园医境》所说:

“以升散诸药而臣以寒凉,则升者不峻;以寒凉之药而君以升散,则寒者不滞。

”二是体现了“分经论治”的思想,方中羌活入太阳经祛风寒湿邪;苍术入太阴经发汗祛湿;细辛止少阴经头痛;白芷止阳明经头痛;川芎则长于止少阳、厥阴经头痛。

(5)六味地黄丸的配伍特点是:

六味合用,肾肝脾三阴并补,但熟地黄的用量是山茱萸与山药之和,故仍以补肾为主,以三泻配合三补,其中补药用量重于“泻药”,是以补为主

(6)黄土汤的配伍特点:

吴瑭称本方的用药配伍为“甘苦合用,刚柔互济法”。

全方寒热并用,标本兼顾,刚柔相济,刚药温阳而不伤阴,柔药滋阴又不损阳,为温中健脾,养血止血之良剂。

4、某些药物在方中的配伍含义

⑴桃核承气汤中的桂枝

辛甘温,,意在通行血脉,既助桃仁活血化瘀,又防硝、黄寒凉凝血之弊,桂枝与硝、黄同用,相反相成,桂枝得硝、黄则温通而不助热;硝、黄得桂枝则寒下又不凉遏。

⑵痛泻药方中的防风:

具升散之性,与术芍相伍,辛能散肝郁,香能舒脾气,且有燥湿以助止泻之功,又为脾经引经之药,故兼具佐使之用。

⑶当归补血汤中的黄芪:

一、重用黄芪补气而专固肌表,即“有形之血不能速生,无形之气所当急固”之理;二、有形之血生于无形之气,故用黄芪大补脾肺之气,以资化源,使气旺血生。

⑷济川煎中的升麻:

升麻升发清阳,清阳升则浊阴自降,相反相成,以助通便之效。

⑸真武汤中的芍药:

柔肝缓急以治腹痛,敛阴舒筋以解筋肉瞤动,利小便以行水气,兼治附子燥热伤阴之弊。

5、

(1)“四逆”命名的方剂的比较。

四逆散、四逆汤、当归四逆汤均治“四逆”,其病机与临床证候有何区别?

当归四逆汤、四逆汤、四逆散三方均以“四逆”命名,主治证中皆有“四逆”症状,但其病机与临床证候却迥然有别。

四逆散是因外邪传经入里,阳气内郁而不达四末所致,故其逆冷仅在肢端,不过肘膝,尚可见身热、脉弦等症;

四逆汤之厥逆是因阴寒内盛,阳气衰微,无力到达四末而致,故其厥逆严重,冷过肘膝,并伴有神衰欲寐、腹痛下利、脉微欲绝等症;

当归四逆汤之手足厥寒是血虚受寒,寒凝经脉,血行不畅所致,因其寒邪在经不在脏,故肢厥程度较四逆汤证为轻,并兼见肢体疼痛等症,临证当详细辨明。

“四逆汤全在回阳起见,四逆散全在和解表里起见,当归四逆汤全在养血通脉起见”

(2)汤剂的特点:

吸收快、药效发挥迅速,而且可以根据病情的变化随证加减,能较全面、灵活地照顾到每个患者或各具体病变阶段的特殊性,适用于病证较重或病情不稳定的患者;

散剂的特点:

制作简单、吸收较快、节省药材、便于服用及携带;

丸剂的特点:

吸收较慢、药效持久、节省药材,便于服用和携带

(3)方剂的运用变化形式有哪些?

请举例说明。

方剂的运用变化主要有以下三种形式:

①药味加减的变化,如桂枝加厚朴杏子汤是在桂枝汤基础上加能下气除满的厚朴和降逆平喘的杏仁组成;②药量增减的变化,如与小承气汤均由大黄、枳实、厚朴三味组成,但因主治不同,故厚朴三物汤加重枳实、厚朴用量;③剂型更换的变化,如理中丸是治疗脾胃虚寒的方剂,若证情较急重时,可改为汤剂内服,作用快而力峻;若证情较轻或缓时,改为丸剂内服,作用慢而力缓。

六、问答

1、

(1)试述四君子汤的组成、功效、主治以及四首附方。

补气基础方——四君子汤

方名

组成

功效

主治

四君子汤

人参、茯苓、白术、甘草

益气健脾

脾胃气虚证

异功散

四君子汤加陈皮

益气健脾,行气化滞

脾胃气虚兼气滞

六君子汤

四君子汤加陈皮、半夏

益气健脾,燥湿化痰

脾胃气虚兼痰湿证

香砂六君子汤

六君子汤加木香和砂仁

益气化痰,行气温中

脾胃气虚,湿阻气滞证

保元汤

黄芪、人参、肉桂、甘草、生姜

益气温阳

虚损劳怯,元气不足证

四君子汤配伍特点:

以补气为主,辅以健脾、祛湿,四药温而不燥,平补不峻,以应脾主运化水湿、洗燥恶湿之理。

 

(2)试述四物汤的组成、功效、主治、配伍特点以及三首附方。

补血基础方——四物汤

方名

组成

功效

主治

四物汤

白芍药、当归、熟地、川芎

补血调血

营血虚滞证

胶艾汤

四物汤加阿胶、艾叶、甘草

养血止血,调经安胎。

妇人冲任虚损,血虚有寒证

桃红四物汤

四物汤加桃仁、红花

养血活血

血虚兼血瘀证

圣愈汤

四物加人参、黄芪

补气,补血,摄血

气血虚弱,气不摄血证证

四物汤配伍特点:

以熟地、白芍阴柔补血之品(血中血药)与辛香之当归、川芎(血中气药)相配,动静相宜,补血而不滞血,行血而不伤血,温而不燥,滋而不腻,成为补血调血之良方。

(3)写出六味地黄丸的组成、功效、主治、配伍特点以及四首附方。

补阴基础方——六味地黄丸

方名

组成

功效

主治

六味地黄丸

熟地、干山药、山萸肉、泽泻、丹皮、茯苓

滋补肝肾

肝肾阴虚证

知柏地黄丸

六味地黄丸加知母、黄柏

滋阴降火

肝肾阴虚,虚火上炎证

杞菊地黄丸

六味地黄丸加枸杞子、菊花

滋肾养肝明目

肝肾阴虚证

麦味地黄丸

六味地黄丸加麦冬、五味子

滋补肺肾

肺肾阴虚证

都气丸

六味地黄丸加五味子

滋肾纳气

肺肾两虚证

六味地黄丸配伍特点:

①六味合用,三补(熟地,山茱萸,山药)三泻(泽泻,茯苓,丹皮),其中补药量重于泻药,是以补为主,②肝脾肾三阴并补,以补肾阴为主。

(4)写出肾气丸的组成、功效、主治以及两首附方。

补阳基础方——肾气丸

方名

组成

功效

主治

肾气丸

干地黄、山药、山茱萸、泽泻、茯苓、丹皮、桂枝、附子

补肾助阳

肾阳不足证

加味肾气丸

肾气丸(桂枝变官桂、干地黄变熟地)加车前子、川牛膝

温补肾阳,利水消肿

肾阳虚水肿,腰重脚肿,小便不利。

十补丸

肾气丸(桂枝变肉桂)加五味子、鹿茸

补肾阳,益精血

肾气虚损、精血不足证。

肾气丸配伍特点:

一是温助肾气,方中配伍填补肾精药,意在“精中求气”,有振奋阳气之功;

二是轻用温阳助火药而重用滋阴填精药,意在微微生火,少火生气;

三是以补为主,兼行通利,寓泻于补,既能以泻利补,又使补而不滞。

(5)写出二陈汤的组成、功效、主治以及三首附方。

祛痰基础方——二陈汤

方名

组成

功效

主治

二陈汤

半夏、橘红、白茯苓、甘草

燥湿化痰,理气和中

湿痰证

导痰汤

半夏、天南星、枳实、橘红、赤茯苓

燥湿祛痰,行气开郁

痰厥证

涤痰汤

(半夏、橘红、茯苓、甘草)南星、枳实、石菖蒲、人参、竹茹

涤痰开窍

中风痰迷心窍证

金水六君煎

当归、熟地、陈皮、半夏、茯苓、炙甘草、生姜

滋养肺肾,祛湿化痰

肺肾阴虚,湿痰内盛证

二陈汤配伍特点:

一是标本兼顾,燥湿理气祛已生之痰,健脾助运杜生痰之源;

二是散收相合,以防燥散伤正之虞

 

2、

(1)银翘散与桑菊饮有何异同?

相同点:

银翘散与桑菊饮均属辛凉解表剂。

组成——均有连翘、薄荷、桔梗、甘草、芦根五药

功效——均具辛凉解表,疏风散热的作用

主治——都治外感风热表证。

不同点是:

银翘散用金银花配伍荆芥、豆豉、牛蒡子、竹叶,解表和清热解毒之力强于桑菊饮,为“辛凉平剂”。

主治外感温病初起,热毒较甚者,以发热,微恶风寒,咽痛,口渴,脉浮数为证治要点。

桑菊饮主以桑叶、菊花配杏仁,肃肺止咳之功较强,为“辛凉轻剂”。

主治外感风温初起之证,病变以咳嗽为主;受邪轻浅,津未大伤,故身不甚热,口微渴。

 

(2)三承气汤(大承气汤、小承气汤、调胃承气汤)在组成、功效、主治、配伍上的异同点?

相同点:

三承气汤为寒下剂,均用大黄以涤荡胃肠积热,共俱泻下热结之功,治阳明腑实证。

不同点:

大承气汤硝、黄并用,大黄后下,且加枳、朴,故攻下之力颇峻,为“峻下剂”,主治痞、满、燥、实四症俱全之阴阳热结重证,还可用治热结旁流,下利纯清臭秽清水;及里热实证之热厥、痉病或发狂。

小承气汤不用芒硝,且三物同煎,枳、朴用量亦减,故攻下之力较轻,称为“轻下之剂”,主治痞、满、实而燥证不明显之阳明热结轻证;或痢疾初起者。

调胃承气汤不用枳、朴,虽后纳芒硝,但大黄与甘草同煎,故泻下之力较前二方缓和,称为“缓下之剂”,主治阳明燥热内结,有燥、实而痞、满不甚之证;以及胃肠热盛而致发斑吐衄,口齿咽喉肿痛者。

(3)苏子降气汤与定喘汤、小青龙汤均有降气平喘之功,三方在组成、功用及主治证有何异同?

相同点:

均治疗喘证。

组成都有半夏、甘草。

不同点:

在组成上,定喘汤与苏子降气汤均有苏子用于降气平喘;定喘汤与小青龙汤均用有麻黄用于解表宣肺。

定喘汤另配白果敛肺化痰;黄芩、桑皮清泻肺热;杏仁、款冬花降气平喘,融宣、降、清、敛于一方。

苏子降气汤配伍厚朴、前胡以降气化痰,下气平喘;并有当归、肉桂以温养下元,纳气定喘,诸药相合,治上顾下,标本兼治。

小青龙汤则配伍桂枝散在表之风寒;芍药酸敛和营;干姜、细辛温肺化饮;五味子敛肺止咳,兼防耗伤肺气,散中有收,开中有阖。

在功用主治上,定喘汤与苏子降气汤均为降气平喘之剂,但苏子降气汤降气平喘之功较著,主治痰气壅阻于上之实喘,兼见腰痛脚弱之“上盛下虚”证者;定喘汤与小青龙汤均治外有风寒,内有痰饮之喘证,小青龙汤适于外寒内饮并重,且内饮偏于寒者;定喘汤则降气平喘中,兼以清化痰热,主治痰热内蕴为主,恶寒发热较轻之外寒内热喘咳。

(4)五苓散、猪苓汤在主治证病机、治法和选药组方上有何异同?

相同点:

五苓散与猪苓汤均为利水渗湿之剂,其中泽泻、茯苓、猪苓为两方共有药物,皆治小便不利、身热口渴等。

不同点:

五苓散主治的蓄水证,乃因水湿内盛,膀胱气化不利而致,症见舌苔白,脉浮或浮数等;故配伍桂枝温阳化气兼解太阳未尽之邪,白术健脾燥湿,共成温阳化气利水之剂。

猪苓汤主治证乃邪气入里化热,水热互结,灼伤阴津而成里热阴虚,水气不利之证,症见舌红,脉细数。

故配伍滑石清热利湿,阿胶滋阴润燥,共成清热养阴利水之方。

(5)比较小柴胡汤和大柴胡汤在组成、功用、主治上的异同。

相同点:

组成——都有柴胡、黄芩、半夏、生姜、大枣五味药

功效——都能和解少阳

主治——都可以治疗少阳病的往来寒热,胸胁苦满等症。

不同点:

组成上,小柴胡汤还用人参、炙甘草;大柴胡汤还有枳实、白芍、大黄

功效上,小柴胡汤功专和解少阳,而大柴胡汤还可以内泻热结,

主治上,小柴胡汤除治伤寒少阳证外,还可治疗妇人热入血室者,经水适断,寒热发作有时,以及疟疾、黄疸等病而见少阳证者。

大柴胡汤则主治少阳阳明合病,证见呕不止,郁郁微烦,心下痞硬,或心下满痛,大便不解或下利者。

3、

(1)四神丸、参苓白术散、痛泻要方、五苓散、藿香正气散均治泄泻,临床如何区别运用?

四神丸、参苓白术散、痛泻要方,五苓散,藿香正气散均治泄泻,但

四神丸:

温肾暖脾,固肠止泻,主治脾肾阳虚之肾泄,五更泄泻

参苓白术散:

益气健脾,渗湿止泻,主治脾虚湿盛泄泻,症见饮食不化,胸脘痞闷,肠鸣泄泻,四肢乏力,形体消瘦,面色萎黄,舌淡苔白腻,脉虚缓。

痛泻要方:

能补脾泻肝,抑木扶土,主治肝强脾弱之痛泻,以肠鸣腹痛,痛必腹泻,泻后痛仍不解为主症。

五苓散:

利水渗湿,温阳化气,主治水湿内盛,膀胱气化不利之蓄水证。

藿香正气散:

解表化湿,理气和中,主治外感风寒,内伤湿滞,以恶寒发热,上吐下泻,舌苔白腻为主证

(2)白虎汤、青蒿鳖甲汤、桃核承气汤、三仁汤均治发热,临床如何区别运用?

白虎汤:

清热生津。

主治阳明气分热盛证,以壮热面赤,烦渴引饮,汗出恶热为主症。

取辛甘大寒之石膏配伍苦寒质润之知母相济相助的同时,还要和中护胃。

青蒿鳖甲汤:

养阴透热。

主治温病后期,阴液耗伤,邪伏阴分证。

以夜热早凉,热退无汗为主要表现。

养阴与透热并行,祛邪与扶正兼顾。

桃核承气汤:

破血下瘀。

主治瘀热互结下焦蓄血证,病在血分,膀胱气化未受影响,故小便自利,至夜发热。

瘀热并治,清中寓温。

三仁汤:

清利湿热,宣畅气机。

主治湿温初起,或暑温夹湿,湿重于热证。

以恶寒头痛,午后身热,面色淡黄,苔白不渴为主症。

宣上、畅中、渗下并行。

(3)槐花散、黄土汤、归脾汤均可治便血,临床如何区别运用?

槐花散、黄土汤两方虽均可治便血,但

槐花散:

功能清肠止血,疏风行气,主治风热湿毒,壅遏肠道,损伤血络证;临床表现或为便前出血,或便后出血,或粪中带血,以及痔疮出血,血色鲜红或晦暗,舌红苔黄脉数;

黄土汤:

功能温阳健脾,养血止血,主治脾阳不足,脾不统血证;临床表现为大便下血,先便后血,或吐血、衄血、妇人崩漏,血色暗淡,四肢不温,面色萎黄,舌淡苔白,脉沉细无力。

归脾汤:

功能益气补血,健脾养心;主治脾虚失统,血不循经的便血,紫斑,妇女崩漏,月经超前,量多色淡等出血证。

(4)温胆汤、归脾汤、酸枣仁汤、天王补心丹、血府逐瘀汤均治失眠,临床如何区别应用?

温胆汤:

理气化痰,和胃利胆。

主治胆郁痰扰证,胆为邪扰,失其静谧而心烦不眠,夜多异梦,惊悸不安。

化痰与理气同用,标本兼顾;温凉兼进。

归脾汤:

益气补血,健脾养心。

主治心脾气血两虚证,心血虚弱,心神失养而心悸怔忡,失眠健忘。

表现为盗汗,面色萎黄,舌淡苔薄白。

心脾同治,重在补脾;气血并补,重在补气;补中有行。

酸枣仁汤:

养血安神,清热除烦。

主治肝血不足,虚热内扰证。

表现为虚烦失眠,心悸不安,头晕目眩,咽干口燥,舌红。

体用兼顾,标本兼治,养中兼清,补中有行。

天王补心丹:

滋阴清热,养血安神。

主治阴虚血少,神志不安证。

表现为心悸怔忡,虚烦不眠,神疲健忘,手足心热,口舌生疮。

标本兼治,心肾两顾。

血府逐瘀汤:

活血化瘀,行气止痛。

主治胸中血瘀证,瘀热扰心,则心悸怔忡,失眠多梦。

活血与行气相伍,祛瘀与养血同施,升降兼顾。

3.

(1)黄芪在玉屏风散、补阳还五汤、补中益气汤、当归补血汤、透脓散、防己黄芪汤的作用及配伍意义是什么?

黄芪

作用意义

玉屏风散

黄芪甘温,内可大补脾肺之气,外可固表止汗,为君药。

与白术合用,使气旺表实,则汗不外泄,外邪亦难内侵;黄芪得防风,则固表而不留协,防风得黄芪,则祛风而不伤正。

补阳还五汤

重用生黄芪,补益元气,意在气旺则血行,瘀去络通,为君药。

与少量活血药相伍,使气旺血行以治本,祛瘀通络以治标,标本兼顾;且补气而不壅滞,活血又不伤正。

补中益气汤

重用黄芪,味甘微温,入脾、肺经,补中益气,升阳固表,为君药

当归补血汤

①重用黄芪补气而专固肌表,即“有形之血不能速生,无形之气所当急固”之理;②有形之血生于无形之气,故用黄芪大补脾肺之气,以资化源,使气旺血生。

透脓散

重用生黄芪,乃“疮家之圣药”,生用尤长于补气排毒,排脓生肌,为君药。

配川芎活血行气通络;

防己黄芪汤

益气固表,兼可利水

与防己相合,祛风除温而不伤正,益气固表而不恋邪,使风湿俱去,表虚得固。

(2)桂枝在桂枝汤、当归四逆汤、桃核承气汤、苓桂术甘汤、炙甘草汤、五苓散的作用及该方的主治病证是什么?

桂枝

作用意义

主治病证

桂枝汤

桂枝为君,助卫阳,通经络,解肌发表而祛在表之风邪。

与芍药配伍则调和营卫,与生姜、大枣等配伍同用,共奏解肌发表,调和营卫之功。

外感风寒表虚证

当归四逆汤

桂枝温经散寒,温通经脉,与当归、芍药、细辛等配伍同用,共奏温经散寒,养血通脉之功。

血虚寒阙证

桃核承气汤

桂枝辛甘温,通行血脉,既助桃仁活血祛瘀,又防芒硝、大黄寒凉凝血之弊。

下焦蓄血证

苓桂术甘汤

桂枝为臣,功能温阳化气,平冲降逆,与茯苓、白术等配伍同用共奏温阳化饮,健脾利湿之功。

痰饮证

炙甘草汤

桂枝辛行温通,温心阳,通血脉,与炙甘草、生地、麦冬、阿胶、生姜等配伍同用,共奏益气滋阴,通阳复脉之功

心脉失养,阴血不足,阳气虚弱证;虚劳肺痿,气血两亏,阴虚内燥证。

五苓散

佐以桂枝温阳化气以助利水,解表散邪以祛表邪

蓄水证;痰饮内停,脐下动悸,吐涎沫儿头目眩晕;短气而咳;水湿内停证

(3)大黄在大承气汤、复元活血汤、茵陈蒿汤、大黄牡丹汤、八正散中的作用与配伍意义。

大黄

作用意义

大承气汤

大黄苦寒降泄,泻热通便,荡涤胃肠实热积滞,为君药,与芒硝等药配伍同用,共奏峻下热结之功。

复元活血汤

大黄荡涤留瘀败血,导瘀下行,推陈致新,与柴胡等药配伍同用共奏活血祛瘀,疏肝通络之功

茵陈蒿汤

大黄泻热逐瘀,通利大便,配伍茵陈蒿、栀子,共奏清热利湿退黄之功

大黄牡丹汤

大黄泻热逐瘀,荡涤肠中湿热瘀结之毒,与丹皮合用,泻热破瘀

八正散

大黄荡涤邪热,并能使湿热从大便而去,与山栀子仁配伍,通利二便,泻下湿热。

(4)柴胡在逍遥散、小柴胡汤、补中益气汤、复元活血汤、龙胆泻肝汤中的作用及配伍意义。

柴胡

作用意义

逍遥散

疏肝解郁,使肝气得以条达;又为肝经引经药

小柴胡汤

入肝胆经,透泄少阳之邪,并能疏泄气机之郁滞,使少阳半表之邪得以疏散,与黄芩合用,一升一降,共奏和解少阳之效

补中益气汤

引少阳清气上行,与升麻共为佐药,升阳举陷,协助黄芪以升提下陷之中气。

复元活血汤

疏肝行气,引诸药入肝经,与大黄合用,一升一降,以攻散胁下之瘀滞,与其他诸药配伍,共奏活血祛瘀,疏肝通络之效

龙胆泻肝汤

疏畅肝胆之气,引诸药归于肝胆之经,防骤用大剂苦寒降泄之品抑制肝胆之气。

7、处方分析

(案例—诊断—治法—复方(剂量)—分析方义)

1、方名:

半夏泻心汤

①病因病机分析(诊断):

寒热互结,而成心下痞

②功效(治法):

寒热平调,散结除痞

③复方:

半夏半升,洗(12g)黄芩、干姜、人参各三两(各9g)黄连一两(3g)

大枣十二枚,擘(4枚)炙甘草三两(9g)

④方义分析:

方中以辛温之半夏为君,散结除痞,又善降逆止呕。

臣以干姜之辛热以温中散寒,黄芩、黄连之苦寒以泄热开痞。

以上四味相伍,具有寒热平调,辛开苦降之用。

然寒热互结,又缘于中虚失运,升降失常,故方中又以人参、大枣甘温益气,以补脾虚,为佐药。

使以甘草补脾和中而调诸药。

使寒去热清,升降复常,则痞满可除,呕利自愈。

2、方名:

理中丸

①病因病机分析:

脾胃虚寒

②功效:

温中祛寒,补气健脾

③复方:

人参、干姜、炙甘草、白术各三两(各9g)

④方义分析:

方中干姜为君,大辛大热,温脾阳,去寒邪,扶阳抑阴。

人参为臣,性味甘温,补气健脾。

君臣相配,温中健脾。

脾为湿土,虚则易生湿浊,故用甘温苦燥之白术为佐,健脾燥湿。

甘草与诸药等量,寓意有三:

一为合参、术以助益气健脾;二为缓急止痛;三为调和药性,是佐药而兼使药之用。

⑤主治病症:

1.脾胃虚寒证。

脘腹绵绵作痛,喜温喜按,呕吐,大便稀溏,脘痞食少,胃寒肢冷,口不渴,舌淡苔白润,脉沉细或沉迟无力。

2.阳虚失血证。

便血、吐血、衄血或崩漏等,血色暗淡,质清稀。

3.脾胃虚寒所致的胸痹;或病后多涎唾;或小儿慢惊等。

3、方名:

厚朴温中汤

①病因病机分析(诊断):

脾胃寒湿气滞

②功效(治法):

行气除满,温中燥湿

③复方:

厚朴姜制陈皮去白,各一两(各30g)炙甘草、茯苓去皮(各15g)、

草豆蔻仁、木香各五钱(各15g)干姜七分(2g)。

④方义分析:

方中重用苦、辛而温的厚朴为君药,行气消胀,燥湿除满。

配以辛温芳香的草豆蔻温中散寒,燥湿运脾,为臣药。

陈皮、木香行气宽中,助厚朴消胀除满;干姜、生姜温脾暖胃,助草豆蔻散寒止痛;茯苓渗湿健脾,均为佐药。

甘草益气和中,调和诸药,功兼佐使。

诸药合用,共成行气除满,温中燥湿之功。

 

4、方名:

平胃散

①病因病机分析(诊断):

湿困脾胃

②功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高考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