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 练习11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20939087 上传时间:2023-01-26 格式:DOCX 页数:40 大小:70.3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文言文 练习11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0页
文言文 练习11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0页
文言文 练习11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0页
文言文 练习11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0页
文言文 练习11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文言文 练习11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文言文 练习11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文言文 练习11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4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文言文 练习11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天下之事,常发生在至微之处,因为忽略轻视,终成大患。

C.本文不以文采词藻炫耀,不发空泛的议论,而是从实际出发,同时又有因小见大的深度发掘。

从小事发端,深意在于治国,文意深远。

D.本文含有针砭时弊的意味。

国家处在“疲敝之余”,官吏又“戕摩剥削”,更加速了小患的发展,这样的问题只能是“幸其未发”。

对于这一切,作者把针对的矛头直指国家的最高统治者。

4.翻译下列句子。

1.及其既成也,积岁月,疲思虑,而仅克之,如此指者多矣。

2.君未尝敢忽之,特以不早谋于医,而几至于甚病。

十年春,齐师伐我。

公将战。

曹刿请战。

其乡人曰:

“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刿曰:

“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乃入见。

问:

“何以战?

”公曰:

“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对曰:

“小惠未偏,民弗从也。

“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大小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忠之属也。

可以一战。

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

战于长勺。

公将鼓之。

刿曰:

“未可。

”齐人三鼓。

“可矣。

”齐师败绩。

公将驰之。

刿曰;

”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

对曰:

“夫战,勇气也。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彼竭我盈,故克之。

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1.这里的"

肉食者"

主要是指______________课文中的代表人物是_______

2.他的"

远谋"

具体内容指的是____________用我们的话说就是________

3."

齐师伐我"

的"

我"

指的是()

A鲁国B鲁庄公C曹刿D乡人

4.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又何间焉?

"

是说,你又何必参与呢?

B"

肉食者鄙"

鄙"

指目光短浅.

C"

弗敢加也"

是说,不敢再增加

D"

战则请从"

是说,如果作战,请允许我跟随着去

5.第一段文字通过曹刿和鲁庄公的对话,说明取得胜利的先决条件是()

A受过恩惠的近臣们的勇敢精神B靠神灵的保佑

C鲁庄公自己的指挥才能,有勇有谋D为人民尽本职,取信于民

6.用"

||"

将第一段文字分为两层,正确的是()

乃入见.||问:

何以战?

…B公将战.||曹刿请见…

C…请见.||其乡人曰D必以情."

||对曰:

忠之属也…

7.第一段承上启下的句子是()

A战则请从B曹刿请见C肉食者鄙D忠之属也,可以一战

8.对第一段内容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鲁国战前的准备,曹刿与鲁庄公的三问三答,讨论战争取胜的条件

B鲁庄公虚心听取曹刿的意见C曹刿请见鲁庄公

D曹刿与鲁庄公密谋作战方案.

9.下边对加点字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弗敢专也(专门) B、未能远谋(谋划)

C、小惠未偏(恩惠) D、齐师伐我(讨伐)

10.下边加点字古今字意思一致的一项是

A、战则请从B、小大之狱C、再而衰D、肉食者鄙

11.下边加点字的意思相近的一项是

A、彼竭我盈竭其庐之入      B、又何间焉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

C、公问其故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  D、忠之属也属予作文以记之

12.与“小大之狱”中“之”字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肉食者谋之 B、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C、公将驰之  D、登轼而望之

13.与“其乡人曰”中“其”字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其妻献疑曰 B、颓然乎其间

C、增其旧制  D、其如土石何

14.对下列句子的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A、何以战?

译:

凭什么作战?

B、可以一战。

可以打一仗。

C、夫战,勇气也。

大丈夫作战,(是靠)勇气的。

D、牺牲玉帛。

古代祭祀用的猪、牛、羊。

15.第二段的主要内容可以概括为

A、写追击齐师的时机。

B、写齐师败绩的情况。

C、写长勺之战的概况。

D、写曹刿的军事才能。

16.第二段写曹刿的言行,目的在于表现曹刿

A、忠君报国的思想  B、勇于牺牲的决心。

C、冲锋陷阵的精神。

 D、胸有成竹、从容不迫、善于掌握战机。

17.第三段内容可以概括为

A、曹刿论述战争取胜的原因。

B、叙述长勺之战的全过程。

C、论述作战要靠勇气。

 D、交待鲁国战胜了齐国。

(二)

赵奢者,赵之田部吏也。

收租税而平原君家不肯出租,奢以法治之,杀平原君用事者九人。

平原君怒,将杀奢。

奢因说曰:

“君于赵为贵公子,今纵君家而不奉公则法削,法削则国弱,国弱则诸侯加兵,诸侯加兵是无赵也,君安得有此富乎?

以君之贵,奉公如法则上下平,上下平则国强,国强则赵固,而君为贵戚,岂轻于天下邪?

”平原君以为贤,言之于王。

王用之治国赋,国赋大平,民富而府库实。

秦伐韩,军于阏与。

王召廉颇而问曰:

“可救不?

“道远险狭,难救。

”又召乐乘而问焉,乐乘对如廉颇言。

又召问赵奢,奢对曰:

“其道远险狭,譬之犹两鼠斗于穴中,将勇者胜。

”王乃令赵奢将,救之。

兵去邯郸三十里,而令军中曰:

“有以军事谏者死。

”秦军军武安西,秦军鼓噪勒兵,武安屋瓦尽振。

军中候有一人言急救武安,赵奢立斩之。

坚壁,留二十八日不行,复益增垒。

秦间来入,赵奢善食而遣之。

间以报秦将,秦将大喜曰:

“夫去国三十里而军不行,乃增垒,阏与非赵地也。

”赵奢既已遣秦间,乃卷甲而趋之,二日一夜至,令善射者去阏与五十里而军。

军垒成,秦人闻之,悉甲而至。

军士许历请以军事谏,赵奢曰:

“内之。

”许历曰:

“秦人不意赵师至此,其来气盛,将军必厚集其阵以待之。

不然,必败。

”赵奢曰:

“请受令。

“请就鈇质之诛。

“胥后令邯郸。

”许历复请谏,曰:

“先据北山上者胜,后至者败。

”赵奢许诺,即发万人趋之。

秦兵后至,争山不得上,赵奢纵兵击之,大破秦军。

秦军解而走,遂解阏与之围而归。

赵惠文王赐奢号为马服君,以许历为国尉。

赵奢于是与廉颇、蔺相如同位。

(选自《史记·

廉颇蔺相如列传》)

⒈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军中候有一人言急救武安候:

即军候,负责侦察敌情的军士。

B.秦间来入,赵奢善食而遣之间:

间谍。

C.乃卷甲而趋之趋:

追赶。

D.胥后令邯郸胥:

通“须”,等待。

⒉分别比较下列两组句子中加点的字的意思,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①今纵君家而不奉公则法削③国弱则诸侯加兵

②赵奢纵兵击之④夫去国三十里而军不行

A.①与②相同,③与④不同B.①与②不同,③与④不同

C.①与②不同,③与④相同D.①与②相同,③与④相同

⒊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在文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A.收租税而平原君家不肯出租B.有以军事谏者死

C.秦军鼓噪勒兵D.赵奢于是与廉颇、蔺相如同位

⒋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虚词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平原君以为贤,言之于王将军必厚集其阵以待之

请奉命求救于孙将军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

王乃令赵奢将君安得有此富乎

艨艟斗舰乃以千数君安与项伯有故

⒌下列各句在文中的意思,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君为贵戚,岂轻于天下邪?

——您身为赵国贵戚,难道会轻视天下人吗?

B.道远险狭,难救——道路远,而且又艰险又狭窄,很难救援

C.赵奢善食而遣之——赵奢用好的饭食款待他,然后把他送回去

D.请就鈇质之诛——请让我接受死刑

⒍下列对原文的叙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赵奢杀了平原君的手下,而平原君丝毫不计较,还把他推荐给赵王并委以重任,反映了平原君任人唯贤的宽广胸襟。

B.赵奢能力排众议,主张出兵解阏与之围,并阐述了“狭路相逢勇者胜”的道理。

C.赵奢在距离邯郸三十里的地方停留二十八日而不进军,目的是麻痹秦军,以出奇制胜。

D.赵奢接受了军士许历的建议,集中优势兵力,占据有利地形,因而一举打败秦军,解了阏与之围。

(三)

李牧者,赵之北边良将也。

常居代雁门,备匈奴。

以便宜置吏,市租皆输入莫府,为士卒费。

日击数牛飨士,习射骑,谨烽火,多间谍,厚遇战士。

为约曰:

“匈奴即入盗,急入收保,有敢捕虏者斩。

”匈奴每入,烽火谨,辄入收保,不敢战。

如是数岁,亦不亡失。

然匈奴以李牧为怯,虽赵边兵亦以为吾将怯。

赵王让李牧,李牧如故。

赵王怒,召之,使他人代将。

岁余,匈奴每来,出战。

出战,数不利,失亡多,边不得田畜。

复请李牧。

牧杜门不出,固称疾。

赵王乃复强起使将兵。

牧曰:

“王必用臣,臣如前,乃敢奉令。

”王许之。

李牧至,如故约。

匈奴数岁无所得。

终以为怯。

边士日得赏赐而不用,皆愿一战。

于是乃具选车得千三百乘,选骑得万三千匹,百金之士五万人,彀者①十万人,悉勒习战。

大纵畜牧,人民满野。

匈奴小入,详北不胜,以数千人委之。

单于闻之,大率众来入。

李牧多为奇陈,张左右翼击之,大破杀匈奴十余万骑。

灭襜褴②,破东胡③,降林胡④,单于奔走。

其后十余岁,匈奴不敢近赵边城。

注:

①彀者:

善于射箭的人。

②襜褴:

部族名,在代地北面。

③东胡:

部族名,在匈奴之东,故称“东胡”,是后世乌桓、鲜卑族的祖先。

④林胡:

部族名,在今山西朔县以北至内蒙古境内。

⒈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日击数牛飨士飨:

用酒食招待

B.赵王让李牧让:

责备

C.以数千人委之委:

抛弃

D.李牧多为奇陈陈:

陈列

①赵之北边良将也③出战,数不利

②匈奴小入,详北不胜④以数千人委之

A.①与②不同,③与④也不同B.①与②相同,③与④也相同

C.①与②不同,③与④相同D.①与②相同,③与④不同

⒊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虚词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王必用臣,臣如前,乃敢奉令其后十余岁

使羸兵负草填之,骑乃得过其皆出于此乎

边士日得赏赐而不用虽赵边兵亦以为吾将怯

好学而不勤问虽连城拱璧不啻也

⒋下列各句在文中的意思,不正确的一项是:

A.市租皆输入莫府,为士卒费——防地内的租税都送入李牧的幕府,作为军队的经费

B.匈奴即入盗,急入收保——匈奴如果入侵,要赶快收拢人马保卫国土

C.牧杜门不出,固称疾——李牧闭门不出,坚持说有病

D.大纵畜牧,人民满野——让大批牲畜到处放牧,放牧的人满山遍野

⒌以下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现李牧“兵不厌诈”手段的一组是:

①习射骑,谨烽火,多间谍②烽火谨,辄入收保,不敢战

③出战,数不利,失亡多④大纵畜牧,人民满野

⑤匈奴小入,详北不胜⑥多为奇陈,张左右翼击之

A.①②③B.②③④C.②④⑤D.④⑤⑥

A.李牧长期驻守雁门关,他养精蓄锐,为后来打败匈奴做好了充分的准备。

B.李牧被免职后,一直卧病在家,直到赵王重新起用他,才勉强领命出征。

C.李牧被重新起用后,仍然坚守不出,匈奴因此认为他胆怯。

D.李牧以小利引诱匈奴单于,然后出奇制胜,大败匈奴。

 

(四)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故虽有名马,只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食或尽粟—石。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

“天下无马!

”呜呼!

其真无马邪?

其真不知马也。

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组是:

()

A.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

B.且欲常马等不可得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

C.其真无马邪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

D.只辱于奴隶人之手执策而临之

2.将下列文言文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策之不以其道译句。

②食之不能尽其材译句。

3.文中揭示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的句于是

作者对此表现出强烈的之情。

4.文中“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一句强调了作用。

在今天,如果你的才华不被人发现,完全可以(填相关成语),把自己的才华积极主动地显露出来;

而在位者也应(填相关成语)正确识别、选拔和任用人才。

(五)

(甲)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

受命以采,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

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子旧都。

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

(选自诸葛亮《出师表))

(乙)臣受命之曰,寝不安席,食不甘味。

思惟北征,宜先入南。

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并日而食

(1)。

臣非不自惜也,顾王业不可偏安子蜀都,故冒危难,以奉先帝之遗意,而议者谓为非计

(2).今贼适疲于西,又务子东,兵法乘劳,此进趋(3)之时也。

(选自诸葛亮《后出师表》)

注释:

①并日而食:

两天只能吃到一天的饭。

②非计:

不正确的计策。

③进趋:

赶快进兵。

1.填空答问:

这两段文字都出自《三国志·

诸葛亮传》。

“三国”除蜀国外,另两国是____与______;

文中的“先帝”指,“陛下”指。

2.解释下列词语在文中的含义及作用。

①夙夜忧叹:

②寝不安席,食不甘味:

3.两文都提出了蜀军北伐的有利条件,分别找出有关句子:

甲文:

乙文:

4.申、乙两段文字都紧扣“诸葛亮上《出师表》”这一中心,写出了哪两层意思?

请分层概括回答:

①。

②。

(六)

王冕者,诸暨人。

七八,岁时,父命牧牛陇上,窃入学舍听诸生诵书,听方辄默记。

暮归,亡其牛。

或牵牛来责蹊

(1)田,父怒,挞之,己而复如初。

母曰:

“儿痴如此,曷不听其所为?

”冕因去,依僧寺以居。

夜潜出,坐佛膝上,执策

(2)映长明灯(3)读之,琅琅达旦。

佛像多土偶,狞恶可怖,冕小儿,恬(4)若不见。

安阳韩性(5)闻而异之,录为弟子,学遂为通儒(6)。

性卒,门人事冕如事性。

时冕父己卒,即迎母入越城就养。

久之,母思还故里,冕买牛驾母车,自被(7)古冠服随车后。

乡里小儿竞遮道讪笑,冕亦笑。

注释:

(1)蹊:

践踏。

(2)策:

通“册”。

(3)长明灯:

佛像前的灯,昼夜不灭。

(4)恬:

心神安适。

(5)韩性:

绍兴人,大学者。

(6)通儒:

指博学多闻、通晓古今的儒者。

(7)被:

披。

1.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依僧寺以居无从致书以观

B.安阳韩性闻而异之恃卫之臣不懈于内

C.暮归,亡其牛其真无马耶

D.录为弟子.或异二者之为,何哉?

2.对下列句子的意思,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或牵牛来责蹊田--有时候牵着牛来责怪王冕踏了他们的田地。

B.执策映长明灯读之-—手拿着书照着佛像前长明的灯光读书

C.门人事冕如事性——他门下的人待奉王冕像侍奉韩性一样。

D.自被古冠服随车后----自己穿戴着古式的帽子衣服跟随在车子后面。

3.将文中加横线的两个句子翻泽成现代汉语。

A.窃入学舍听诸生读书译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

B.儿痴如此,曷不听其所为?

译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从这两段文字看,王冕具有怎样的品质?

用自己的话简要回答。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七)

大抵观书先须熟读,使其言皆出于吾之口。

继以精思,使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然后可以有得尔。

……古人云:

“读书千遍,其义自见一谓读得熟,则不待解说,自晓其义也。

余尝谓,读书有三则,谓心到、眼到、口到。

心不在此,则眼不看仔细,心眼既不专一,却只漫浪

(1)诵读,决不能记,记亦不能久也。

三到之中,心到最急

(2).心既到矣,眼口岂不到乎?

①漫浪:

随随便便。

②急.:

要紧。

1.解释加点的词。

①可以有得:

②其义自见:

③自晓其文:

2.读书要分哪两步进行?

怎样才算达到了要求呢?

(请用文章原句答)。

3.作者在“三到”中,强调了_________的重要,这是因为

(用原文短句正面回答)。

4、作者在这段话中要表达的意思是什么?

请用自己的话概括。

答:

(八)

晋平公问子师旷曰:

“吾年七十,欲学,恐已暮矣。

”师旷曰:

“何不秉烛

(1)乎?

”平公曰:

“安有为人臣而戏其君乎?

“盲臣

(2)安敢戏君乎?

臣闻之:

“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

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

老而好学,如秉烛之明。

秉烛之明,孰与昧行乎?

平公曰:

“善哉!

①秉烛:

点烛。

当时的烛,只是火把,还不是后来的蜡烛。

②盲臣:

师旷为盲人,故自称。

1.解释下面加点的字:

①问于师旷:

②安敢戏君乎:

③如日出之阳:

④臣闻之:

2.将下列文言文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3.晋平公想学习,却又“恐已暮矣”,他所说的“暮”指什么?

他为什么有这样的担心?

4.师旷的回答,说明他将“暮”理解成什么意思?

他为什么要这样理解?

5、这则故事告诉我们的道理是什么?

(九)

动筒

(1)尝于国学

(2)中看博士论难(3)云:

“孔子弟子达者有七十二人。

动筒因问曰:

“达者七十二人,几人已着冠(4)?

几人未着冠?

”博士曰:

“经传无文。

”动筒曰:

“先生读书,岂合(5)不解孔子弟子着冠有三十人,未着冠者有四十二人?

”博士曰“据何文,以知之?

”动筒曰“《论语》云:

‘冠者五六人’,五六三十也,‘童子六七人’,六七四十二也,岂非七十二人?

”坐中大笑。

博士无以对。

①动筒:

人名。

②国学:

京师官学的通称。

③论难:

针对对方的论点进行辩论。

④着冠:

成年。

⑤岂合:

怎么能。

1.解释下列加点词:

①尝于国学中看博士论难:

②达者七十二人:

③经传无文:

④博士无以对:

2.将下列文言文语句翻译为现代汉语

(1)据何文,以知之?

(2)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

3、动筒的说法为什么引人大笑?

答:

4.请举动筒或博士(任选)角度,谈谈给你的启示。

(十)(42%)

【甲】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解其意,执策而临之,曰:

“天下无马!

其真无马耶?

【乙】伯乐一过冀北之野,而马群遂空。

夫冀北马多天下,伯乐虽善知马,安能空其群邪?

解之者曰:

“吾所谓空,非无马也,无良马也。

伯乐知马,遇其良,辄取之,群无留良马焉。

苟(义为:

假如)无良,虽谓无马。

不为虚语矣。

1.【甲】段文字是唐代著名文学家的《》,他的文集称为《》,他被列为唐宋八大家之首。

下列不属于唐宋八大家的人是()

A.欧阳修B.曾巩C.范仲淹D.苏辙(4%)

2.给下面的加点字注音:

(7%)

(1)骈死()

(2)食马者()(3)槽枥()()

(4)冀北()(5)辄()(6)苟无良()

3.“以”字的意思和用法与“不以千里称也”一句相同的一项是()(2%)

A.策之不以其道B.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

C.以五十步笑百步D.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4.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思:

(4%)

(1)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2)食之不能尽其材()

(3)伯乐虽善知马()(4)不为虚语()

5.选出加点字解释错误的一项是()(2%)

A.然后有千里马(这样以后)B.马之千里者(助词,无义)

C.安求其能千里也(怎么)D.其真无马耶?

(其实)

6.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一样的一项是()(2%)

A.虽有千里之能虽鸡犬不得宁焉

B.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伯乐一过冀北之野,而马群遂空

C.骈死于槽枥之间至于负者歌于途

D.解之者曰吾欲之南海

7.下列句子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2%)

A.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B.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C.伯乐知马,遇其良,辄取之D.满坐寂然,无敢哗者

8.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2%)

(1)安能空其群邪?

(2)策之不以其道(3)亲贤臣(4)轩敞者为舱,箬篷覆之(5)见白书,乃钻火烛之(6)伯乐知马,遇其良,辄取之

A.

(1)(6)B.

(2)(5)C.(3)(6)D.(4)(5)

9.选出翻译错误的一项是()(2%)

A.骈死于槽枥之间——(和普通的马)一起死在马厩里

B.鸣之而不解其意——听马的鸣叫却不能明白它的意思

C.策之不以其道——驾驭它却不能用驾驭千里马的方法

D.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它将和平常的马一样难以得

10.翻译:

(2%)

11.简答下列问题:

(6%)(2001宁波)

(1)

【甲】文中,说“天下无马”的人寓指怎样的人?

(2)

【甲】文表面上是在谈马,其实是在谈人才。

作者在文中强调了人才和人才的重要性。

(3)

【乙】文中,加点的“马群遂空”的含义是什么?

12.【甲】文托物寓意,抨击当时“食马者”“不知马”的错误行为。

但作者没有从正面阐述应该怎么做。

参照第二段,你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高考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