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医学伦理.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9813809 上传时间:2023-02-06 格式:DOCX 页数:88 大小:71.7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佛教医学伦理.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8页
佛教医学伦理.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8页
佛教医学伦理.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8页
佛教医学伦理.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8页
佛教医学伦理.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佛教医学伦理.docx

《佛教医学伦理.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佛教医学伦理.docx(8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佛教医学伦理.docx

佛教医学伦理

大医生小医院

(第一部—佛教医学伦理)

 

川田洋一著

圆明译

 

前言

第一章东方医圣耆婆

第二章耆婆的高明医术

第三章世尊与提婆达多

第四章龙树菩萨小传

第五章持水和流水

第六章人生的苦痛

 

前言

 

医者的初心

 

俗称佛经为‘八万法藏’,其中不乏医学的书。

 

依照西医的分类,可从解剖学、生理学、药物学、病理学,直到外科、内科、妇产科、小儿科、皮肤泌尿科、眼科、耳鼻喉科和营养科等,遍及各个领域。

更重要的是,在世尊领导下,一群佛弟子都在实践慈悲,才能形成佛教伦理学。

 

本书也介绍各个领域的知见,例如《四分律》、《五分律》、《摩诃僧祇律》等戒律佛经,以及大乘方面的《法华经》、《涅槃经》、《华严经》、《金光明经》等。

另外,从龙树的《大智度论》、天台的《摩诃止观》里也吸收不少佛教的医学知见。

 

佛教医学除了以佛教的生死观、生命观为基础,还一面吸取印度吠陀医学,一面融合中医药学,此外也摄取日本日莲大圣人的佛法,才综合成一部扎实的佛教医学书。

 

遗憾的是,二十一世纪的今天,佛教医学的光彩似乎只停留在佛教史和佛经里,佛教医学的知见,不能跟佛教与人类的需求并驾齐驱。

 

近代西医引起的课题,例如成人病、神经症、精神衰弱等诸多相关症状,甚至包括医疗伦理及人类的生死伦理课题,纷纷从新观点来探讨,而佛教医学也很重视这些。

 

纵使世尊和龙树当初遇到的问题,跟今天的脑死、植物人、内脏移植、人工受精等无关,殊不知佛教如何解决生老病死等人类苦恼的智慧和慈悲行为,对我们依然扮演指示的角色,不能等闲视之。

 

川田洋一 

 

第一部 佛教医学伦理

 

第一章 东方医圣耆婆

 

投师学医

 

如果不提到耆婆,佛教医学简直谈不下去。

长期以来,耆婆的大名一直响遍东方社会,人称‘医圣’,比起西洋的名医希波克拉底,毫无逊色。

 

日本的日莲大圣人在《御书》里,处处提到耆婆这位佛教史上的名医。

耆婆也以医生的身分,常常赞叹世尊这位人类的导师。

在耆婆眼里,世尊实在是各方面的导师。

耆婆之所以能够称为名医,无疑是一辈子得力于世尊,所以他对佛教的真理十分恭敬。

 

有一次,阿阇世王因为业障而患了一场大病,幸亏世尊救了他。

 

佛教医学因为得到当代第一名医耆婆的协助,才形成世尊的医学。

所以,世尊也是佛教医学的始祖,佛经上始终称世尊为‘大医王’。

 

佛经里,到处出现世尊与耆婆的治疗事迹。

佛经堪称医学的智慧宝库,随著现代西医的发展,亮光也愈来愈强劲有力。

 

关于这位东方医圣耆婆的出身和经历,一直没有完整和确实的资料,但他的功绩在许多佛经里都被写得很详尽。

 

佛经的记载有若干差异,现在,不妨以《四分律》为中心,逐步探究耆婆的成长过程。

 

事实上,耆婆是一个妓女的次子。

因为王舍城有一个妓女名叫‘婆罗跋提’,一直被世人看作耆婆的亲生母亲。

 

至于耆婆的父亲,倒有许多不同说法。

依照《奈女只域因果经》上说,他的父亲是瓶沙王(频婆舍罗王),而《四分律》记载这位国王的儿子叫‘无畏’。

 

《四分律》上有一段话写得很清楚:

当时,王舍城有一个女孩叫作婆罗跋提,端庄无比。

……瓶沙王的儿子,取名无畏,跟他同居的妓女,后来怀孕了。

……满月生下一个男孩,相貌端庄。

 

总之,婆罗跋提跟瓶沙王的儿子无畏,共宿一夜,不久生下这个男孩。

 

依照那时的印度风俗,凡是妓女生下的男婴都会被遗弃,这个男婴呱呱坠地时,就被人用一件白衣包著丢在路边。

次晨,王子无畏正在赶路,途中发现一堆白衣物。

停车后,命车夫前去调查,原来是被人丢弃的男婴。

王子问是生是死?

车夫说还活著,王子无畏就带这个孩子回宫,叫奶妈好好扶育他。

 

这个弃婴就是耆婆了。

后来,耆婆平安地长大,有一天,无畏问他将来要从事哪一行?

 

无畏与耆婆说话形同父子,父亲问他:

‘如果你无特殊才艺,到哪里郡不可能成就事业,你总要有一技之长。

 

孩子觉得父亲的话颇有道理,自己总要有一技之长,只是不知该学哪些技能才好?

他百般思虑的结果,才决定去学习医术。

可见他学医的动机很平凡,不过,他后来成为名医,千古流芳。

 

也许当时一般人都习惯做医生,耆婆也不例外,以当时的情况来看,他跟其他年轻人完全一样,平平凡凡。

 

且说年轻的耆婆,为了学医到处找寻名师,当时,得叉尸罗国是印度文化最发达的地方,耆婆也动身去那里。

据称得叉尸罗国是医学中心,医学教育很发达,而且,世尊和一群弟子也在该地被尊称为‘大医生。

 

耆婆到了得叉尸罗国,探悉有一位医师名叫‘宾迦罗’,医术首屈一匙。

他来到对方的寓所央求:

‘我想拜你为师,学习医术,请你教我好吗?

’罗迦一口承诺。

之后,耆婆在他那里学医七年,最后才通过老师的面试,那是一种毕业考试。

 

当时的情景,佛经上也有记载。

 

他来到老师的住所坦述:

‘我想向您学医术,请指点我。

’当时,老师递给他一个笼子和掘草的工具。

说道:

‘你要在得叉尸罗国一由旬的地方找寻各种草,还要把非药草拿回来。

 

那时候,耆婆好像接到大王的命令,即刻在得叉尸罗国面积一由旬处,找寻非药草,但是,周围一带始终没有非药草,因为他所看见的一切草木,只要好好分辨,了解它的用处特质,全部都能当药物。

 

于是,他空手回到老师的住处,很为难地向老师说:

‘我现在才知道在得叉尸罗国要找寻非药草根本不可能。

因为我看见的所有草木,只要能够分辨它的性质,全部都有用处。

 

这项考试实在有趣。

佛教医学里,食物与药物之间,并没有严格区别。

一切食物全靠用法来决定,有些属于食物,有些只要善用它的特质,照样能当妙药用,相反地,如果误用草木的性质,它就变成了毒药;所有医师都得懂它的用法与份量多少。

耆婆的医术遭到老师这样严格的质问,才算通过资格考试。

由此可见.佛教医学的药物全是生药,也就是自然的草木。

老实说,这些自然界的草木,到目前仍然受到相当重视,都有利用价值。

 

宾迦罗吩咐耆婆,调查全国生长茂盛草木的特性、功能,命令他从中挑选不能当药物用的花草树木,意思是,如果不懂一切草木的成份与使用法,就不算通过这项医生的资格考试了。

 

结果,耆婆过关了。

因为‘找不到非药的草木’,足以表现他的卓越能力。

的确,他成了一位医术非常优秀的医生。

 

老师目睹这位弟子的成就,有一天,他把耆婆叫来:

‘你已经学成可以离开。

目前你算是阎浮提最有成就的医生,我死后,就由你来接棒了,’耆婆听了暗中寻思:

‘从现在开始,我要丢行医救人,这个国家太小,没有什么好作为,不如回国去。

 

耆婆向师父保证,自己将会成为举世间名的医生。

不久就回去了。

 

这就是佛教名医耆婆的求学经过。

不过,他若要具备医学、医术和医道等三方面的更大成就,成为当今医圣,非得等到后来结识世尊不可。

 

耆婆学成回国

 

且说耆婆在宾迦罗处已学医七年,接受严格的毕业考试,终于顺利过关了,老师称赞他以后会成为世上首屈一指的医生,之后,他离开得叉尸罗国了。

据说告别时,老师问耆婆说:

‘你有生活费吗?

’接著递给他一些路费,才送他离去。

 

根据《国译大品》的记载,那笔路费在回到王舍城路上(也就是在沙计多这个小镇上)花光了。

耆婆只好下定决心:

‘以后的路程困难重重,既无水、又无粮,得找些路费了。

 

结果,耆婆就在这里大显身手,开始行医了。

 

根据《四分律》的记述,有一位长者的妻子头痛十二年了,始终医不好,十分烦恼,虽然看过许多位医生,但都没有效果。

 

耆婆听到这项消息,立刻自告奋勇找到长者的住址。

 

他跟守卫说:

‘烦你转告主人,门外有一位医生。

’守卫不敢怠慢,进去禀告:

‘门外有一位医生。

’长者的妻子问道:

‘医生的形貌怎样?

’守卫答道:

‘只是一个年轻医生。

’她失望地暗忖:

‘连经验老到的医生们都医不好,何况是年经医生呢?

’她转向守卫表示:

‘我现在不医了。

’守卫出来向耆婆说:

‘我进去问过女主人,她说:

“我现在不医了。

 

总之,长者的妻子疑心耆婆年轻,缺少临床经验,才拒绝他来诊治。

事实上也不能怪她,因为她被一群经验丰富的医生看过都无效,怎敢放心年轻的医生呢?

 

纵使困难重重,耆婆也不气馁。

因为他对自己的医术有信心,便对守卫表示:

‘如果我能医好它的痛,固然要索取费用,如果医不好,就不取分文。

 

长者的妻子听了,心里暗想:

‘既然这样,我也没有损失。

’耆婆才跟著守卫进去看病。

 

接著,问诊开始了:

 

耆婆问她:

‘哪里不舒服?

’她指著头说:

‘这里痛,’他又问:

‘从哪儿开始的?

’她答说:

‘从这儿引起的。

’他再问:

‘痛多久啦?

’她答说:

‘病痛一段时间了。

’他问明白后,立即表示:

‘我会医好你的痛。

 

这个女患者说明自己的症状,因为问诊相当仔细。

 

当然,头痛的原因很多,有时高血压成肾脏病也会引起头痛,有时头痛也受到精神影响。

另外如头盖内压的变化等头痛,常常会引发严重的疾病——脑肿瘤、脑膜炎、网状膜下的出血等。

 

耆婆找到女患者的头痛原因,才敢很快地吐露:

‘我会医好你的病。

 

他取出妙药来,用酥煮温,灌入女患者的鼻孔。

让酥与唾液均从女患者的口中流出来。

只见病人用器物装起来,收下酥,另外丢掉唾液。

他这样医治,不久就把疾病医愈。

 

由此判断,长者妻子的头痛原因,可能是慢性副鼻腔炎,也就是慢性的蓄脓症吧!

 

耆婆用妙药跟炼乳一块煎温,再把药汁从病人的鼻孔灌入,这种方法等于灌鼻法。

结果,总算治愈患者长年难治的头痛。

 

由鼻孔灌入药汁,现代医学也应用这种方法,可见耆婆的医术非比寻常。

 

女患者用棉花将治疗后的炼乳吸收起来,耆婆正在怀疑时,她说这些以后可用做证明。

治疗慢性的蓄脓症,无疑是耆婆当医生后初露身手,堪称现代的耳鼻喉科。

长者的妻子以厚礼相赠,耆婆收下后,继续赶路,准备回国去。

 

耆婆收下长者太太的重金以后,顺利回到王舍城。

他来到无畏王子面前,央求守卫:

‘你快进去禀告大王,耆婆在门外。

’守卫进去据实禀告王子。

 

父子七年不见,一旦相逢,自然喜出望外。

关于相见的情形,可从《国译大品》里窥知一二。

 

耆婆说:

‘请你收下这份养育的报酬吧。

’王子回答:

‘耆婆啊,不必给我,你自己储蓄起来,以后就跟我住在内殿里吧。

’耆婆一口答应。

 

嗜婆跟无畏王子一起住在王舍城,而那里也住著一位世尊的虔诚信徒——频婆舍罗王。

 

手术频婆舍罗王

 

频婆舍罗王相当于耆婆的祖父,因为他是无畏的父亲。

许多佛经指出这位摩竭陀国王早已皈依世尊,也是虔诚的大护法之一。

 

据《国译大品》上说,世尊率领一千名比丘来到王舍城郊外,暂时在一所寺庙歇息。

那时,该国的频婆舍罗王听说出身释迦族的沙门——乔达摩成了佛陀,目前住在城外,他赶紧率领群臣来到世尊歇息的地方,很恭敬地问候,表示欢迎。

 

世尊明白国王心中所想,就依国王的央求,有次序地为他们说法,讲解四圣谛的法门。

当年,世尊刚刚出家,初次光临王舍城时,曾经跟国王见过面,国王那时央求世尊如果觉悟成佛,要先回来引度自己,如今,国王听说世尊实践诺言,来到王舍城外,他大喜过望,很快成了一位在家佛教徒。

那所著名的竹林精舍,正是他好心捐赠给佛陀的。

 

有一次,频婆舍罗王患了痔廔,呻吟不已。

宫女目睹国王的衣服沾有血迹,忍不住开玩笑问道:

‘难道大王成了女人,来了月经吗?

’国王听了不好意思,把无畏王子叫过来问话:

‘世上有没有良医能够医好我的病痛?

 

无畏王子答道:

‘叫耆婆来医治好了。

他虽然年纪轻轻,但精通医术。

他一定能把大王的病医好。

’于是,国王唤耆婆进来,按照往例,开始问诊了。

 

《四分律》上记载:

耆婆问:

‘哪里不舒服啊?

’国王回答:

‘这里痛得很。

’耆婆又问:

‘病从哪儿发起?

’答说:

‘病从这儿引起。

’又问:

‘病了多久?

’这样问下去,最后回答:

‘我会帮您医好。

 

可见问诊属于公式化,跟现代医生的问诊完全一样。

 

冶疗经过来自《国大品》,他用擦药治疗法,但在《四分律》上记载,耆婆曾经替国王动手术。

 

痔疾大体上分成痔核、痔裂和痔廔等项。

通常,用生药或软膏等擦药冶疗法就相当有效,但患痔廔的情况一定得用手术治疗。

因此,国王的痔疾应该属于痔廔,耆婆才会采用手术医治。

 

这种医治法的确是他的独创,非常了不起。

 

当时,耆婆拿出铁桶,盛满热水,告诉瓶沙王(频婆舍罗王)说:

‘进去水里。

’国王果然进入水里,他吩咐国王:

‘坐在水里。

’国王立即坐下。

他要国王‘卧在水里’,国王也听命卧好。

那时,耆婆用水洒在国王身上,念起咒语,国王逐渐睡著了。

 

总之,耆婆拿来一个大铁桶,注入温热的水,再让国王躺在水里。

之后,耆婆一面要国王浸在温水里,一面替他念唱咒语。

很快地,国王呼呼入睡了。

 

显然,这是一种催眠治疗法。

催眠病人像全身麻醉,恐怕耆婆是全世界的始作俑者。

现在,心理学与医学都普遍采用催眠治疗法。

 

世人普认为催眠太重视咒术,不断排斥它。

西方社会从十八世纪末起。

开始重视和研究催眠法,今天,许多人已改正观念,认为催眠不失为适当的科学方法。

 

耆婆吩咐国王慢慢躺在铁桶里,灌入温水,让他身心舒畅时才念诵咒语。

 

不知他当时念了什么咒语,也许相当于现行的暗示法,尽量让病人‘心情轻松’,‘身体疲倦睡觉’,或‘手腕沉重’起来。

 

也许类似时钟或节拍器那样,反覆唱起单调声音与说话。

反正耆婆以医生的身分、态度与人格,取得国王的信任,便于催眠,藉此建立病人与医生的关系。

 

他慢慢放出水,迅速取出利刀,划破国王的患处,将疮口洗净,再用妙药擦上,涂上药后,无异病除疮愈,完全跟不长毛、没患疮的地方一样。

接著,他放水到桶里,用水洒在国王身上念起咒语,国王便慢慢醒过来。

 

反正他迅速擦干水,用手术解剖的小刀切开痔廔,然后擦上妙药,才完成手术。

国王醒来后,却吩咐耆婆快替自己手术。

原因是,在催眠中的国王,根本不知道自己的手术经过。

 

显然,这是善用催眠治病而成功的佳例。

 

最后,频婆舍罗王央求耆婆:

‘你要医治我的痛,以及佛、比丘和宫里所有人的痛。

’因为那时的国王早已皈依世尊了。

 

耆婆结识世尊

 

到底耆婆何时见过世尊呢?

仅就频婆舍罗王很早皈依世尊这一点来判断,时间可能稍微晚些。

 

世尊跟一群弟子在王舍城附近弘法以来,耆婆一定听过这个消息。

在此之前,他也许曾经跟祖父——频婆舍罗王一起拜见过世尊,耆婆听过世尊说法后,也成了在家佛教徒。

关于这些经过,可见《五分律》的记载:

 

世尊住在王舍城时期,有一次,奶妈正在给耆婆洗澡,凝视他的身体,眼里露出憎恨的神惰。

耆婆好奇地问她:

‘为什么以憎恨的神情看我?

’奶妈答说:

‘你的身体虽然健美,可惜还没有亲近佛法僧,我才会憎恨你。

’耆婆听了赞叹说:

‘善哉善哉,我正要好好听闻这个教义。

 

的确,耆婆已经成了当代名医,尤其在外科技术方面,简直无人出其右。

但在他的生命中,还无心亲近佛法,也许那位奶妈独具慧眼,才看穿他这个缺陷。

 

事实上,不论一位医生的医术多么高明,站在医生的立场,必须懂得患者的心态,以慈爱心肠体谅患者的身心苦痛。

这份慈爱除了亲近世尊、领悟佛法以外,自己简直无法培养出来。

 

耆婆不愧是有善根的名医,立刻向奶妈道谢:

‘谢谢您指点我这件事。

’之后,他迅速跑去拜访世尊。

 

不消说,世尊也为耆婆说法开导。

 

佛陀先教示各种妙法,让他得生法喜,例如先说施论、戒论和生天论,展现这些助道法义,让他明白在家人生活受尽烦恼的羁绊,以及出家可以脱离烦恼的执著。

接著谈到诸佛说的法,即苦集灭道的内涵。

这样,人才能远离红尘苦恼,得到清净法眼,看得见法果。

 

所谓施、戒、生天等三论,在当时印度的学术界里,无疑是最稳当的学说,世尊为了让他明白佛法的正确性,才说些浅近的导论。

 

第一项‘施论’,属于布施与慈善的话题,意指常常本著慈悲心,布施一些衣服、食物和住屋等给所有穷人。

 

第二项‘戒论’,属于不杀害生灵、不偷窃别人财物、不撒谎、不犯邪淫等,有关怎样守持戒律与道德。

 

第三项‘生天论’,谈到世人如果肯把施论与戒论落实在生活里,自然会有善报,来世得以出生天国,生活也会幸福。

 

其中,当然也包括相反的因果:

凡因贪欲而杀人或说妄语时,下辈子会堕入地狱,受尽苦楚,恶有恶报。

 

世尊向耆婆谈到因果律,当作佛法的入门常识。

 

之后又提到在家与出家众的生活差别,前者会受到许多苦恼,后者可以摆脱烦恼,接著,才渐渐论及‘四谛法门’。

 

那就是关于苦、集、灭、道等四谛说法,可参照《俱舍论》的记述:

 

修行者最先要观苦;苦即是苦谛。

其次,要观照何以致苦的原因,便是观照苦因也;因即是集谛。

再其次是,观照如何灭息苦恼;灭即是灭谛也,最后,才观照灭苦之途径,也就是灭道,亦是道谛。

 

仿佛医生看病时,先要查患病原因,再想怎样治愈病状,然后才找寻良药医疗。

 

总之,任何佛法修行者,首先必须观察苦恼的事情。

所谓苦谛者,具体地说,就是察看生老病死等四苦,再加上怨憎会苦,爱别离苦,求不得苦,五盛阴苦,总共要观照以上八苦。

 

集谛的意思是,观察苦恼生起的原因,表示人生有诸多烦恼,不能等闲视之。

 

灭谛的意思是,指佛法的理想境界——涅槃。

道谛是指一套修行法,即怎样到达佛法境界。

 

这四项圣谛,正是医治人生八项苦恼的法门。

世尊为耆婆说法时,活用医学的例子,实在适得其人,非常恰当。

 

脱离六道轮回

 

四圣谛跟医生看病的原理完全一样。

 

例如:

苦谛,相当于实际的痛苦。

集谛相当于患病原因,灭谛是怎样克服疾病的状态,而道谛纯粹表示各种治疗法。

这些相当于服药、手术、食物冶疗法、保持安静,以及睡眠等。

 

医生如果看见病人,首先应该正确地诊断对方的症状。

其次,一定要正确掌握病因。

 

然后,要真正明白患者的健康状况或病情,再朝那个目标展开各项治疗。

《良医经》的记述是这样的:

‘果能够成就四法,便可以称为伟大的医生。

医生所应该具备的条件,即是医生的职责。

分成四项:

第一是正确地懂得病因,第二是正确地明白病情,第三是确实懂得治疗,第四是真正医病,不让病情复发。

 

换句话说,任何一位良医,不外是懂得病况与病源,治愈后不让病情复发,可以一劳永逸。

 

事实上,世间的所有医生,恐怕都不能洞察人类生老病死的根源,也无法冶疗人的烦恼与业障的本源。

佛陀才是真正伟大的医生,原因是,他能击破世人生老病死的根源——烦恼与业障,引导世人得到身心愉快的生活。

 

耆婆侧耳恭听世尊的说法,当场获得清净无垢的法眼,足以击溃烦恼,超越苦恼的羁绊与执著。

于是,耆婆终于皈依世尊,成为一位虔诚的在家居士。

 

话说世尊带著者婆走到坟场时,世尊对他说:

‘你不妨敲敲这些骷髅,听它的声音,好好判断他前辈子为人怎样、下辈子会怎样?

’之后,世尊手指五个死人的骷髅,吩咐耆婆不妨一试。

 

耆婆果然依序敲打那五个骷髅,根据发出的声音,说道:

‘第一个敲打的是生活在地狱:

第二个敲打的是投生畜生界;第三个敲打的是正在饿鬼界:

第四个是出生人道;第五个上生天堂。

 

世尊点头说:

‘对。

’又指著一具骷髅,问耆婆有关这个骷髅的来龙去脉。

 

耆婆连敲三次,都不知它的出处,只好向佛说:

‘我不知道他的出身来历。

’佛陀说:

‘你不会知道的,因为这是一具罗汉的骷髅。

 

据说耆婆敲了头盖骨,根据声音,就能知晓他下辈子的情况,意思是耆婆目睹人们的死状,就判断得出他死后的生命状态。

总之,耆婆这位盖世名医有本事洞悉每个人生前死后的情况。

 

不过,这位名医只知道六道轮回,生死流转,而不能超越苦恼的境界。

难怪世尊问起那个罗汉的死后状况时,他回答不出来,因为他还不懂佛法。

世尊教导他说,阿罗汉算是二乘最高的果位,灭尽烦恼,灰身灭智。

这时的耆婆,才知道一种脱离六道轮回的罗汉境界,总算迈向佛法的初步了。

 

有一次,世尊身体稍有疾疼,便告诉阿难说:

‘我生病了,应该服用药。

’阿难向佛陀说:

‘我去告诉耆婆。

 

耆婆从阿难口中获悉世尊的身体不舒服,赶紧调配药物递给阿难。

耆婆心想:

‘让世尊服用粗糙的药不太好,我不妨调配一种转轮圣王服用的高级药品。

 

于是,他开始熏烤三朵青莲花,世人把它当作止泻妙药,因为只要闻一下它的香气就能止泻。

之后,再混杂各种药物才送去给世尊服用。

 

耆婆说:

‘请您嗅一下第一朵青莲花的香。

这样,也许会泻肚十次。

之后,不妨再嗅第二朵胃莲花,这样也许会泻肚十次。

最后才嗅第三朵青莲花,泻肚十次。

如此病症才会痊愈。

 

耆婆又劝世尊补吃营养品。

耆婆煮些稀粥,放入栴檀的果子,拿去供养世尊。

在佛教医学来说,这是一种营养食物,对病人极有效。

 

世尊向耆婆指点佛法,而耆婆医治世尊的病——这是双方初次见面的因缘。

 

耆婆与修利槃特

 

在佛陀的弟子说,修利槃特算是一位愚蠢的代表。

关于修利槃特有两种说法,一种说他们兄弟都是愚人;另一种说哥哥很聪明,弟弟则很笨。

据《根本说一切有部毗奈耶破憎事》和《增一阿含经》、《出曜经》等记载,可获悉哥哥名叫‘摩诃槃特’,真是聪明人,而弟弟名叫‘修利槃特’,生来十分愚笨。

 

且说修利槃特与耆婆的结识经过。

事实上,他们两人并非在医疗状况下认识,而是以世尊为中心,引出一段有趣的场面。

佛经上的记载总有苦干差异,但可以上述诸经,与《南传大藏经》的小部经做根据。

 

某年,佛陀住在罗阅城竹园迦兰陀。

有一天,药王耆婆邀请佛陀和一群比丘到家里,只有槃特(修利槃特)一个人没来,因为槃特四个月里连扫帚的名称也背不起来,愚笨无比。

 

不久,如来和一群弟子来到耆婆家里,各人依次坐下。

耆婆端著清净水,不料,如来不肯接受清净水。

 

耆婆问如来:

‘奇怪,如来为何不接受清净水呢?

 

佛告诉耆婆说:

‘在大群比丘众里没有看见槃特来,我不要你的清净水。

 

耆婆禀告佛说:

‘这个槃特在整整四个月里,连扫帚的名称都背不起来,连路上放牛的牧羊人都背得出偈。

我为什么要邀请这个笨蛋?

’(《出曜经》)

 

根据《增一阿含经》记载,当时,槃特的哥哥劝告他:

‘你再努力修行,最后也不能成就圣者,你干脆回家算了。

’槃特听从哥哥的劝告,站祇园精舍的门外哭泣。

世尊看见才把他叫进房来,特别教导他。

 

世尊教他手执扫帚,‘你要好好背诵这个字……’那时,修利槃特背得出‘扫’字,又忘了‘帚’字,背好‘帚’字,又忘记‘扫’字。

 

耆婆听到槃特的故事只到这里。

之后,据说槃特一面拚命背诵,一面暗自寻思:

‘帚就是除掉尘垢的东西。

难道世尊的教诫,就像自己背诵的情形吗?

我得好好想一想。

 

最后,他忽然觉悟了。

‘原来我身上有尘垢。

’这些尘垢即是烦恼。

他猛叫起来:

‘缚结(烦恼)就是垢,智慧就是除,我现在要用智慧的帚,除这些缚结。

’槃特获得深奥的智慧,最后证得罗汉果。

耆婆不知道这段经过,世尊又同耆婆说:

 

‘你若不肯把槃特也请来,我就不要你的清净水。

’耆婆果然接受佛的教诫,马上派人去叫槃特来。

(《出曜经》)

 

修利槃特终于踏进耆婆的家门了,当时的情况可以看《根本说一切有部毗奈耶破僧事》记载:

 

当时,耆婆看见槃特来到,就逐次布施食物,先从佛陀和憎众开始,来到槃特面前时,动作很随便,没有信敬心,世尊看在眼里:

心想:

‘耆婆嫌他愚笨,有损自己的身价,我现在应该彰显槃特的胜德。

 

后来,佛经记载槃特颇有神通,那就是阿罗汉所具有的六神通之头。

 

据说耆婆看见圣者的神通示现,不禁仰天长叹。

他因为心里羞愧交集,而晕倒在地上。

亲人赶快用冷水喷在它的脸上,让他醒过来。

之后,他特别向槃特忏悔道谢。

 

不料,槃特反而毫不在意说:

‘耆婆,我经常怀著忍字,毫无恨心。

 

最后,世尊开口说话了:

‘耆婆还不清楚槃特的胜德,便起了傲慢心,等到他发现对方德行俱佳,才跺脚致歉。

所以,诸位弟子应该学习的是,凡夫若没有慧眼,就不要马上对别人表现轻视怠慢。

应该用智慧到处观察才对。

 

对于耆婆来说,这次算是很辛酸的体验,可见耆婆也是一位凡夫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文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