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佛教佛教常识300题.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262129 上传时间:2022-10-08 格式:DOCX 页数:181 大小:184.0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藏佛教佛教常识300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1页
藏佛教佛教常识300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1页
藏佛教佛教常识300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1页
藏佛教佛教常识300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1页
藏佛教佛教常识300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藏佛教佛教常识300题.docx

《藏佛教佛教常识300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藏佛教佛教常识300题.docx(18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藏佛教佛教常识300题.docx

第一章佛教基础知识

1.什么叫藏传佛教?

藏传佛教就是以藏民族为信教的主体民族,以藏语文为主要施教、学修工具,在特殊的人文、地理、历史环境中形成的具有浓厚藏族文化特色的大乘显密佛教。

从公元7世纪初引进到现在,藏传佛教已有1400多年的历史。

藏传佛教在它的形成发展过程中经历了初传、中兴、鼎盛、走向世界四个阶段。

从公元7世纪初松赞干布主持译经、建立佛教法规到公元9世纪中叶朗达玛灭佛为藏传佛教的初期传播阶段。

从公元10世纪末大译师仁钦桑布译经,孟加拉佛教大师阿底峡尊者进藏传法到公元14世纪格鲁派诞生前为藏传佛教中兴期。

噶当、噶举、萨迦、宁玛、希结、觉囊、绰普等大大小小的十几个藏传佛教教派都在这一时期相继诞生,在学术上形成了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繁荣景象。

从公元14世纪后半叶宗喀巴大师建立格鲁教派起到公元20世纪中叶,为藏传佛教鼎盛期。

这一时期的主要特点是以拉萨三大寺为首的大大小小数千座学院式的寺庙在甘、青、川、藏地区和蒙古草原相继建起,在佛教显密教理的研究上取得了空前未有的严密精深成就,产生了很多学术贡献卓著、名载史册的大善知识。

公元20世纪以来,藏传佛教以它特有的利益一切众生的价值观念和精深的哲理,特殊的修持密法,丰富而独具特色的文化内涵,形成了强大的感召力,博得了物质财富富裕、精神财富相对贫乏的西方世界广大民众的喜爱。

到现在,藏传佛教在西欧、北美等西方国家形成了遍地开花的兴盛局面。

在这种新的信仰冲击波的影响下,港台和内地各阶层人群中信仰藏传佛教的人数也在持续增长着。

因此,藏传佛教虽然产生于中国藏区,但它并非藏族独有的信仰。

它正逐步从国内多民族的共同信仰,发展成覆盖面波及全球的国际性的宗教。

2.藏传佛教和汉传佛教有什么不同?

(1)藏传佛教和汉传佛教都是佛教,因此,都有佛教的共同特点,如承认四法印,皈依三宝,四众弟子都按律部规定受戒,发慈悲心,抑恶扬善,以正见破除三界烦恼,追求解脱苦与苦因等等。

(2)藏传佛教和汉传佛教同属大乘佛教,因此,都有大乘佛教的共同特点。

如利益众生为目的的菩提心,受分别解脱戒和菩萨戒,以六度修福慧资粮,成就佛陀色法二身,以无二正见破障,追求不同于小乘教的不住二边涅槃等等。

但也有各自的不同特点和大同中的小异。

主要有如下几个方面:

①藏传佛教是显教菩萨乘和密教金刚乘合二为一的教派,而汉传佛教是大乘显教。

唐代虽然译过一些密经,但都属下部密,而且早已绝传。

有人将净土宗划为密宗,但从教义上衡量,这种观点恐怕难以成立。

藏传佛教四部密法俱全,但藏传佛教独有的密法是无上密,所谓即身成佛之法也只在无上密中才有。

因为下三部密中虽有多种成就的修法,但都没有幻身和光明识的修法,而即身成佛却离不开这两种双运成就。

②藏传佛教各派都以龙树中观见为主,虽然各派对中观二谛义的理解有差别,但没有一个尊唯识见者。

唯识学研究只是为了从反面认识中观真理。

汉传佛教早期的天台、三论、华严、禅宗等教派都持中观见,唐玄奘师出唯识宗门,故在东土弘扬法相唯识学,对唐以后的汉传佛教影响极大。

现在的汉传佛教大部分是净土宗,净土宗认为:

理深解微,末世断惑证理甚难,乘佛愿力,往生净土为易行之道,因此,不习中观、唯识之理,只诵经典、佛号求往生。

由于这些原因,藏传佛教和汉传佛教,在事理二谛的见解方面存在很大的差别。

③藏传佛教和汉传佛教,由于各自所处的历史文化、自然环境和信众的生存条件、生活习俗不同,因此,在饮食起居、典章制度、塔殿佛像的造型风格、信仰习俗、信众的心理素质等众多文化内涵方面形成了各自不同的特点。

总的来说,藏传和汉传佛教之间虽然有以上这些不同点,但二者既然都是佛教,在根本教义方面没有什么不同,也就是说它们在本质上没有什么不同。

不同点,只表现在非本质的表面现象方面。

3.藏传佛教各教派之间的不同点在哪些方面?

藏传佛教各教派之间的主要不同点有以下两个方面:

①各个教派所修法的经典、法的种类、教授传承不同,形成了各自的修学重点和特色。

②在正见的认识方面各教派之间存在分歧。

自古以来佛教内部各教派之间在皈依三宝、持戒、行善等事法方面没有什么差别,但在涉及空有等哲理正见方面存在众多分歧。

产生这种分歧的原因有两个方面:

一是客观上的原因。

理谛是高度抽象的认识境界,是超思维和语言的境界,故言“真实理谛非分别思维对象”。

二是从主观上讲,人类的一般分别思维对超理性的真理很难理解,再加上人们的认识能力、研究的深入程度、学识等方面的差别,对同一句经文、概念就会产生不同的理解,因此产生了他空、自空、非空非有、非思言境等许多不同的理解和解释。

这是各教派相互争论不休的主要焦点。

4.佛教善恶的标准是什么?

从善恶的概念界定讲,导致快乐的思想行为为善,导致苦难的思想行为为恶。

从思想感情来说,贪心,嗔恨心,不分善恶的无明心,我执、法执等邪见,嫉妒心,傲慢,自私等属于恶;无贪心、无嗔恨心、无无明邪见、知羞耻心、平等心、慈悲心、自知自律心、尊敬爱护众生心等都属于善心。

从行为方面讲,杀生、盗窃、淫乱、说谎、挑拨离间、恶言伤人、拨弄是非等违犯道德和法律,危害社会和众生的一切行为都属于恶行;不杀生、不偷盗等十善行,遵守道德、法律,做有利于社会安定、繁荣、昌盛、众生幸福快乐的一切行为都属善行。

小乘和大乘佛教在善恶的标准方面有所不同:

小乘认为,不伤害别人的行为为善行为;

大乘则认为不伤害众生并不等于有利于众生,善的标准应该是有利于众生,使一切众生得到幸福和快乐。

5.对其他教派应持何种态度?

对待教派问题有两条原则:

一是对佛教任何教派都不应该抱有偏见;

二是信仰贵在专一。

就第一个问题来讲,佛教无论大乘、小乘、显教、密教、禅宗、净土,就藏密而言,无论萨迦、宁玛、格鲁、噶举、希结、觉囊都是佛教这棵大菩提树上的大小枝丫。

尽管它们各自花色不同,但它们同出于一条根,结同样的果,这一点是相同的。

“花色不同”是说各教派都有各自的特点,所以泛称八万四千法。

只要有利于众生,能使众生离苦得乐的法都是好法。

我们不能站在世俗的立场上为贪嗔所驱使,抬高一派,贬低一派。

如有的人站在小乘立场上说大乘“属后出,非佛说”;有的人一叶障目,不见泰山,说“密宗出自印度教,非正宗佛教”

云云,仿佛唯有自己才是一切佛法的遍知者似的。

这种人如果是佛教徒那他就犯了一个可怕的诽谤佛法罪,他的三皈戒性也将荡然无存。

对任何教派都随喜、恭敬是五佛戒的戒律之一,对此应持正确态度。

第二个问题是信仰贵在专一。

这是非常重要的一条。

皈依哪个教派是信仰环境和自己的机缘所决定的,有的人经过理论研究以后,也有改信他派的可能性。

“信贵专一”就是说无论信仰哪一个教派都要专一,不应该像“乞丐的面袋”——各种成分混杂在一起。

“专”才能“精”,做学问和学佛都是一样的道理。

做学问所谓“广”,只是指所掌握的知识面较广,但真正的学者都有自己的专长。

有的人谈起佛法来,三教九流、儒道基督,牵强附会,东拉西扯,似乎他们样样精通,实际上正好暴露了他们的信无专信,学无专长,浅薄无知。

当触及关键问题时,他们采取的则是一种闪烁其词的回避伎俩。

有的人自吹自擂,说他萨迦、噶举、宁玛、格鲁的大法样样精通,但内行一目了然,他们什么也不懂,只是一个小小的“杂货摊”,而不是学有专长的“专业公司”。

不仅如此,信仰不专一还会遭到护法的惩罚。

因为各教派的护法神都是以保护各教派的法脉和教徒的信仰、戒行为己任的。

如果法脉混杂,教徒的信仰和戒行不纯,就会激怒护法,遭到可怕的报应。

在藏传佛教史上有关这方面的事例和大德高僧有关这方面的论述很多,绝不可等闲视之。

6.学习藏传佛教应从何处入手?

佛教的信仰是建立在系统完整精密的知识理论基础上的理性信仰,对佛教的起信、入道、证果,不能靠神灵的启示,不能靠盲目迷信,也不能靠几条咒语和盲修瞎练的幻觉,而要靠系统正确严密的教理和修证理论的指导。

因此,无论是藏传佛教或汉传佛教,无论是密宗还是禅宗,只要是佛教,正确的入手处,理所当然是拜师,学习掌握系统的教理,按闻思修程序进行。

由于这个原因,《菩提道次第广(略)论》开卷第一章就是“亲近善知识”。

宗喀巴等藏传佛教各教派的高僧、大成就师所走过的历程,可以归结为这样一个模式:

寻师求法——艰苦修持——获得成就——收徒传法、著书立说。

也许有人会说:

禅宗不立文字,不主张经教,怎能说所有的佛教都从拜师学习教理入手呢?

我认为这是对正宗禅门教理的严重歪曲,否则,六祖《坛经》中的“不可沉空守寂,即须广学多闻,识自本心,达诸佛理”(《忏悔品•第六》)这段话如何解释?

既然“不立文字”,《坛经》难道不是文字吗?

既然不需要经教,数万言《坛经》讲的不是经教又是什么呢?

7.佛教的大乘和小乘有什么区别?

佛教大乘和小乘,在教义、度化对象、价值观念、追求目标等方面有很大的区别。

首先小乘也叫声闻缘觉乘。

小乘的度化对象主要是智力低下,胸怀狭小,缺乏大慈悲心,只求自己除去烦恼,获得断灭涅槃的小机众生:

而大乘教的度化对象主要是具备大智慧、大慈悲心,具有利众精神,胸怀博大,追求成佛的菩萨种根基的大机众生。

乘是运载工具之名,如车船。

大乘不同于小乘的七大特点:

①大境界——具有境界广大的大乘法;

②大作为——自利和利众的大作为;

③大智慧——彻悟人无我和法无我;

④大精进力——精进不息,完成三个无量劫的漫长过程;

⑤大方便——以大悲心利乐众生,虽入世但却一尘不染地根据一切众生的不同情况,度化众生;

⑥大成就——具有十力、四无畏、十八不共等佛陀独有的无比神通;

⑦大功用——佛的无识无为、自然遍及一切的利众功用。

大乘如万吨轮船,运输众生量大,故称大乘。

大小乘的主要区别点在方便度,故宗喀巴大师说:

“大小乘的分别主要在发心。

8.无信仰的人能不能学通佛法?

学佛法有两种情况:

一种是对佛教有信仰的人,从信仰的角度学习佛法;

一种是研究学问知识的人,从了解学问知识的角度学习佛法。

有信仰的人通过深入学习佛理,可以克服盲目的信仰,树立起理性的信仰。

从研究学问知识角度学习佛法的人,也有几种情况:

一种是在学习佛法之前受过反佛思想教育,思想上已形成顽固的偏见,不能客观地对待佛教,这类人根本无法获得佛教正见,无法精通佛理。

一种是虽然受过各种邪说的影响,但智商很高,有分辨能力,不受邪说的影响,一进入佛学之门就会认识到佛教哲学的合理性,自然而然皈依佛法,这类人能正确、客观地对待佛教,能掌握佛理的奥妙。

还有一种人既无信仰,也无理性思维的辨别能力,学点佛教知识,只是为了装潢自己的门面,读书不求甚解,只能记几条佛教术语。

当今世上冒充佛教专家学者的这类人很多,但实际上这类人连佛教常识的考试都很难及格,更谈不到精通。

总之,任何一种真正的理论都是与实践相结合的,只凭读书无法达到真正精通,作为重实践的学问,佛学更是这样。

9.佛教起信的思想基础是什么?

佛教起信的基础是信念和智慧。

龙树菩萨在《致国王书》中说:

“入道之法简言之,就是信念与智慧,有信能使归向法,有智能够见真理,二者之中智为主,先决条件是信念。

”这里说得很清楚,有信念能使归向佛法,有智慧才能够明见真理。

这“信”字有三重含义:

一是真心喜爱,二是坚信不疑,三是坚定追求。

即对所信对象产生兴趣,真心喜爱,并坚信其所产生的作用,进而执著追求。

这必须首先要有正确的认识,因此说“智为主”。

龙树还在这本书中指出:

“以贪心归趋,嗔恨心归趋,恐惧心归趋,无明心归趋都是不合正法的归趋。

正信归趋是建立在正确认识基础上的符合理性的信归。

这是佛教不同于迷信的根本标志。

佛教涉及的知识范围和宇宙万物存在量相等,故称佛为“正等觉”、“遍知者”。

但作为起信皈依的思想基础,必须认识宇宙万物无常和生命轮回之苦的本质。

“无常”是指“诸法无常”,即万事万物瞬息万变、兴衰不定、即生即灭的运动变化规律。

有情生命的可悲之处就是生死轮回之苦和生命短暂无常之苦。

由于这种人生短暂,生命脆弱,祸福不定,兴衰相伴的无常原因,人世苦苦追求的一切荣华富贵,都变得毫无意义。

认识到这种情况的具有理智的人,为了摆脱这种危机四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初中教育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