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本课程的开发思路和实施策略及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4853512 上传时间:2022-12-10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28.2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校本课程的开发思路和实施策略及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校本课程的开发思路和实施策略及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校本课程的开发思路和实施策略及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校本课程的开发思路和实施策略及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校本课程的开发思路和实施策略及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校本课程的开发思路和实施策略及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docx

《校本课程的开发思路和实施策略及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校本课程的开发思路和实施策略及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校本课程的开发思路和实施策略及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docx

校本课程的开发思路和实施策略及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

校本课程的开发思路和实施策略

一、校本课程的概念

   校本课程即学校课程或学校本位课程。

校本课程是根据国家的教育目的和地方的教育要求,由学校教师对本校的环境因素和学生的实际需求进行分析,针对本校学生进行编制,实施,评价的课程。

   要正确理解校本课程的概念,需要澄清以下几个错误认识:

一是把校本课程视为国家课程的附属课程,当作升学考试科目的延伸,显然是曲解了校本课程;二是认为校本课程是国家下放课程管理的的一种措施,认为校本课程就是学校随意开设选修课和编写补充教材,简单地理解了校本课程;三是认为校本课程的开发,可以不顾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要求,孤立地理解了校本课程;四是认为校本课程仅仅是一种表面热闹的课程形式,肤浅对待了校本课程。

二、开发校本课程的思路

   校本课程的开发应该注重校本性、研究性、综合性和创新性。

1、校本性

   校本课程的开发,必须从本校的实际出发,这是必须高度重视的。

学校处在什么样的地理环境,有着什么样的教育资源,什么样的办学规模,什么样的办学特色,什么样的学生,都是需要校本课程开发者分析和研究的。

只有通过分析和研究才能确定校本课程开发的取向和起点。

起点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它决定校本课程开发的定位。

这种定位是不能忽视,也不应该忽视的。

我们不是常常要创办特色学校吗?

不是随便说说什么特色就是什么特色的。

这里有两个问题:

一个是学校的外部地理环境因素,城市学校不同于农村学校,同是城市或农村学校的地理环境也不尽不同。

这种地理环境的不同就影响着学校的教育风格。

当然,我们不是给环境决定论以借口,而是要重视环境对教育的影响作用。

学校周围都是电子科技工商业,就应该重视对电子科技课程的开发;学校周围遍布旅游景点,就应该重视对旅游课程资源的开发;学校周围都是种植业,就应该重视生物生长及应用方面课程的开发。

另一个问题是学校的内部环境。

具体地说,一个是物的环境,一个是人的环境。

物的环境是指学校的场地,校舍,装备设施等等,人的因素包括校风、教风、学风以及教师的素质,学校的班级、人数、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在此基础上形成的办学特色。

校本课程的开发,就是要在对学校内外诸种因素分析的基础之上,确定课程的大致走向。

这种大致的走向,是要经过广泛而认真地讨论和分析的,因为这是关键性的起点。

2、综合性

   校本课程的综合性,既指学科知识的综合,又指不同学科知识的综合;既指认识能力的综合,又指综合实践活动。

心理学的实验研究表明:

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有着不同程度的影响,这就是学习过程的学习迁移现象。

我们在教学中所倡导的”由此及彼”,”触类旁通”,就是指的学习迁移。

学习迁移理论为我们进行校本课程的开发提供了又一个重要启示:

校本课程的开发不仅要考虑知识性,也要考虑知识和能力的综合性。

   这里所说的综合性,既指学科知识的综合,不同学科知识的综合,也指综合实践活动。

举例来说,要解决一个学校环境保护的问题,就要运用生物的,化学的,物理的,社会的,历史的,地理的多方面的综合知识;就要运用动手的,体验的,测量的多种实践能力。

而这种学科内容的交叉与渗透,各种能力的交替运用,正是培养学生学习迁移的有效途径。

   同时,开阔知识视野,锻炼和提高各种实践能力,促进个性的发展。

这就要求校本课程的开发要密切联系学生具体的生活实际,使学生的品德素质、智能素质、身体素质、审美素质、心理素质和劳动素质在以校为本的基础上得到全面提高。

   值得指出的是,学科内容的交叉与渗透,是整合的,有机的,不能生搬硬套地把各种知识和能力强加在校本课程之中,强加在学生学习之中,而要有序的,有效的,自然的蕴含在校本课程之中。

3、研究性

   校本课程的开发要充分重视研究性。

这是因为,校本课程更贴近学校、教师、学生的实际。

课程不仅是一种结果,也是一种意识,更是一种过程。

只有具备研究性的课程才更有利于学生的发展。

不能把校本课程看成是物化的,静止的的文本状态,而是要把校本课程视为更加鲜活的,发展的,创新的活动形态。

是教师和学生共同开发与创造的,促进学生认知能力、实践能力提升的学习活动过程。

只有饱含研究性意义的校本课程,才有利于学生各种能力的开发。

   正如心理学的实验与研究表明的那样,人的智力是多元的,不存在哪一种智力重要,哪一种智力不重要的问题。

每个人都有一组智力,以多元的方式存在着,有待于开发和利用。

这就是启发我们,在校本课程的开发过程中,要给学生多元智力的发展提供更为广阔的空间和机会。

从而使每个学生的强项智力得到充分发展,并由此带动或促进其弱项智力的发展。

     校本课程的开发,不应该在原来教材的基础上兜圈子,在课程文本的后面多列一些复习思考题。

而应该脚踏实地的从本校实际出发,将研究性贯穿于校本课程始终。

4、创新性

   校本课程的开发,是一种创新活动。

要使这种创新活动落实在实处,就必须确立创新意识。

不仅要重视结果的创新,更要重视过程的创新。

所谓过程创新,就是指校本课程开发的思路,策略,手段等方面的创新。

能使学生在摄取知识的同时,经过新的加工,组合和探索,得到新的体验,获得新的知识和能力,从而提高自身素质。

   这就要求校本课程的设计,应该是民主的,科学的,开放的。

所谓民主的,就是说校本课程要为学生创造一个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

校本课程的编制能体现出一种对话式的师生互动,学生之间互动的活动过程。

所谓科学的;是指课程的目标、内容的科学性和针对学生实际的科学性。

教师必须依照校情的实际,营造特定的教学情境;根据学生的身心特点和发展水平,合理、有序地设计课程。

所谓开放的,是指校本课程的设计要为学生的个性发展留有一定的空间。

校本课程不应当仅仅是传授知识的载体,更应当是具有探究性、创新性教学情境的信息。

在这种教育信息的引导下,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

   可见,校本课程的创新性,集中体现在引导学生的主动参与,亲身实践,独立思考,合作探究等方面。

注重学生在学习活动过程中,经历了什么?

感受了什么?

体会了什么?

收获了什么?

创新了什么?

让学生积极地去思考,让学生主动地去体验,让学生自己去克服困难,让学生自己解决问题.让学生不断的进行反思……从而使学生树立创新意识,形成创新

三、校本课程开发的实施

1、挖掘人文资源

   构建校园人文环境校园人文环境的营造,是校本课程资源开发的一个重要方面,是一种隐形课程,对学生良好情感意识的形成有着潜移默化的作用。

其形式有:

(1)环保为主题:

通过植树、种草,动物模型的合理放置,形成一种氛围,让学生亲近大自然、热爱大自然;

(2)良好行为习惯培养为主题:

学生平常饮用水、洗手器械等方面,体现人文关怀,实现人性化服务;(3)名人名言为主题:

教室内挂名人名言条幅,走廊、过道作一些经典格言渲染,让学生耳濡目染;(4)实现学生自我价值主题:

如艺术长廊(学生习作)、学生手抄报、黑板报、学生成长影集等;⑸其它主题:

如司时播放音乐铃声、开办校园电视台、校园广播站,有条件的学校制作雕塑等。

这些形式都从不同层面反映着一种人文精神,突现了关爱每一位学生的人文理念,是校本课程开发的重要方面。

2、多渠道采集信息

   构建校本课程资源库校本课程的开发、实施,资源的共建和开发利用非常重要,教师是校本课程开发的建设者、实践者,最能了解学生的知识、能力、兴趣,并按学生的需要设计相关的校本课程内容。

一方面,通过互联网搜集、整理相关信息,形成具有校本特性的信息资源;另一方面,充分发挥教师开发校本课程的潜在意识的能力,注重搜集和整理教学中的优秀课例,形成具有个性化的校本教学案例资源;再一方面,开展形式多样的主题班队活动:

如小型研讨会、新闻发布会、模拟法庭、班长竞选等形式,丰富校本课程资源。

通过多种途径形成具有校本意义的资源库,再通过校园网,达到资源共享。

3、利用社区资源

   构建校本特色课程校本课程“具有弹性,很容易融进最新出现的相关课题,而且鼓励家长和社会人士参与学校的课程建设,表达他们的教育观念和要求”,使学校、家庭、社区、社会紧密联系在一起,从而促进校本课程的多样化和乡土化。

只有这样才能形成校本课程的多向畅通的交流渠道和民主开放的教育氛围,校本课程开发的成果才会真正成为“以校为本”的课程,促进教育质量的提高。

其方法有:

(1)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如利用烈士墓、纪念馆等开展爱国主义教育;

(2)利用地方名士的影响:

请地方名士畅谈人生、漫话家乡变化、搞科学讲座等,培养学生了解、熟悉、热爱家乡的情感意识,感悟人生哲理,反对迷信,崇尚科学;(3)利用社区人才资源:

主动赢得社区的支持,组建学校艺术教育、科技教育的相关兴趣小组,提高辅导质量,使学生的兴趣和个性特长得到彰显;(4)建实践活动基地:

利用当地的工厂、企业、动物园和植物园等特色资源,建立学生实践活动基地,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四、开发校本课程对教师的要求

   新一轮课程改革给教育带来了巨大的挑战,给学校和教师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巨大发展空间。

我们只有转变观念,积极投入到课改研究,才能使我们永远处于教育改革队伍的前列。

1、教师要加强学习。

   作为21世纪的教师要不断学习,除了学习教育教学方面的内容以外,世界范围内的所有先进文化都要学习。

要了解社会,放眼世界,积累知识,这样,在开发校本课程的过程中才能居高临下,游刃有余。

2、教师要善于思考

   “学而不思罔”,教师要善于把不同事物之间建立起联系,要善于分析问题和现象,继而作出科学的判断。

3、教师要勤于实践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只有在实践过程中,我们才会发现不足和缺点,检验我们的思路是否正确,以便及时纠正我们错误的做法。

4、教师之间要加强合作交流。

   21世纪是一个加强合作的时代,不懂合作就无法取得成功。

在开发校本课程的过程中,要求教师加强合作,寻找共同研究的课题,团结协作进行研究,相互了解,相互支持,共同提高。

教师要有敏锐的洞察力。

许多教育资源稍纵即逝,每位教师都要做一个有心人,及时捕捉我们身边的教育资源,丰富校本课程内容。

   总之,校本课程的开发是一个不断完善的过程。

开发校本课程,就是要以教育目标为宗旨,探求一个为达到教育目标的,行之有效的校本化的途径、方法、手段;换句话说,校本课程的开发,需要教师选取一个从教育内容和过程到目标的师生之间互动的最佳结合点。

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

一、什么是校本课程?

(一)何谓“校本”?

可以理解为以校为本或学校为本。

有三层含义:

为了学校:

为了改进学校实践、解决学校所面临的问题。

在学校中:

学校自身的问题,要由学校中人来解决。

所形成的解决问题的方案要在学校中有效实施。

基于学校:

指要从学校的实际出发。

(二)何谓课程?

广义:

课程是指学生在学校获得的全部经验。

其中包括有目的、有计划的学科设置、教学活动、教学进程、课外活动以及学校环境和氛围的影响。

(包括制度的和非制度的)

狭义:

课程是指各级各类学校为了实现培养目标而开设的学科及其目的、内容、范围、活动、进程等的总和,主要体现在教学计划、教学大纲(课程标准)和教科书中。

(今天所说的课程是狭义的课程)

课程,是教育的核心,是学校有计划地开展的所有的教育教学活动的总和。

学校的培养目标就是靠课程去实现的。

形象地讲,课程决定了我们的学生走什么路,去什么地方,用什么交通工具,一路上都有些什么风景,他会有些什么样的体验,因此,它也叫做“路程”,或者叫“学程”。

它包括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实施方式和课程评价与管理。

课程可以从不同角度进行分类:

如从形式包括文化课程、活动课程、实践课程;从层次包括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从内容包括显性课程和隐形课程;校内课程和校外课程等。

随着职业教育的发展又出现了如项目课程、经验课程、技能课程等。

(三)校本课程

校本课程是指以校为本的、基于学校的实际情况、为了学校的发展、由学校自主开发的课程。

校本课程是在具体实施国家与地方课程的前提下,通过对本校学生的需求进行科学地评估,由学校根据国家教育方针、课程管理政策和课程计划,针对学生的兴趣和需要,结合学校的传统和优势,充分利用学校、社区的课程资源,自主开发的、多样性的、可供学生选择的课程。

校本课程的类型:

1、显性校本课程与隐性校本课程

2、筛选已有的课程、改编已有的课程、开发全新的校本课程;

3、个别教师参与的校本课程、部分教师参与的校本课程、全体教师参与的校本课程。

几个相关概念:

1、“校本课程”与“学校课程”

学校课程泛指在学校里实施与开发的所有课程。

而校本课程仅是指狭义的学校的课程,指由学校自主开发的课程,是学校课程里的一个组成部分。

简言之,学校课程指向课程管理的主体,校本课程则是指向课程的形态。

2、校本课程与活动课程、选修课程的关系

校本课程与活动课程、选修课程之间具有继承与发展的关系。

校本课程开发为规范和发展选修课程、活动课程提供了新视角和新平台;原来的活动课程和选修课程,则在很大程度上为校本课程的开发奠定了基础。

如一些兴趣小组活动,本身就体现了校本课程开发的理念,是校本课程的表现形态,可以直接归入校本课程,而有些则与校本课程开发的理念相差甚远,这就需要加以改造、规范和发展。

重要的是应该把“课”“学科”意识提升到“课程”意识,使课程体现学生发展和社会发展的价值。

校本课程开发并不局限于活动课和选修课,必修课程、学科课程或者其他类型课程都可以纳入进来。

3、“校本课程”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国家课程,活动课程;而校本课程可以是学科课程,也可以是活动课程。

它们有不同的开发与决策的主体,具有不同的设计目标与设计过程。

校本课程与综合实践活动的区别:

一是看课程权限。

综合实践活动课是国家规定的必修课程。

校本课程则是学校自主开发设计的课程,是选修课程。

二是看设计目标。

综合实践活动课是达到国家教育目标的课程,特别强调学生基本学习能力的培养。

校本课程也考虑学生的个性发展,但更考虑学校办学理念和学校特色;

三是看设计过程。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国家根据国情来设计的。

校本课程是学校层面根据学校办学理念与实际开发、设计的。

4、“校本课程”与“学科课程”

相同点:

校本课程与学科课程同属于学校课程。

不同点:

校本课程与地方课程是选修课程,而语文、数学、英语、政治、体育、综合实践活动等学科课程是必修课程。

5、“校本课程”与自编教材

开发校本课程不能等同于编教材,或者说主要不是编写学生统一使用的、人手一册的教材(尽管不能说一定不能编教材,但要尽量限制),而应该充分开发和利用当地的课程资源,更多地采用活动形式以及为开展活动而提供给教师一些参考性的课程方案或指南。

总之,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是我国基础教育课程体系的组成部分。

对应于三种课程,有三种课程开发模式:

校本课程开发模式;地方课程开发模式;国家课程开发模式。

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各有优劣,把三种课程开发模式结合起来,发挥不同层次课程开发的优势,扬长避短,将有利于课程结构的整体优化。

国家课程是统一性、规范性,校本课程是个性、差异性灵活性,二者是互补的。

二、为什么要开发校本课程?

一是基于满足学生发展的需要,即育人的需要,这是主要原因。

校本课程开发的首要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就在于满足学生的兴趣爱好和发展需要。

育人是学校的根本宗旨,课程是育人的核心和载体。

在充分体现校本课程与国家课程、地方课程的培养目标一致的前提下,设置和开发适合本校实际特点和学生实际发展需求的课程,提高课程的适应性,促进学生个性成长。

校本课程的出发点和最终追求是学生的个性能得到充分而自由的、全面的发展;教师发展或是学校发展,其最终目的都是为了学生的发展;在促进学生发展方面,校本课程的主要作用在于发展学生兴趣,形成学生的特长。

从学校课程看,可分为两个方面:

第一,基于学生共性发展的必修课程,包括:

国家课程的活化,即如何将国家课程转化为学生学习的生本课程;地方课程的整合,即如何将地方课程整合为学生学习的生本课程。

这是体现国家教育愿景和地方教育目的的学生学习的必修课程,其目的是培养学生基础性发展素质,是必修的。

第二,基于学生个性发展的选修课程,即:

满足学生个性兴趣需要的多元化、可供学生选择的校本课程。

这一课程体现学校教育愿景,是个性化。

因而,校本课程的开发,首要的是必须满足学生的个性发展需要。

这就是校本课程开发中,首要的一步是做好需求评估的价值所在。

如果没有这一步,课程开发是没有价值的。

这也是目前校本课程开发中“校本课程乡土教材化”的根本原因。

二是基于教师专业发展的需要,即促教的需要,这也是重要原因。

新课程强调教师要有课程智慧,提高课程创生力,实现从“教学工作者”向“课程工作者”的转型。

这种课程创生力,不仅体现在国家课程校本化这一主要工作中,校本课程的开发能力也是教师课程创生力的重要体现。

因此,校本课程的开发,必须发掘教师自身的专业资源优势,并将这一资源转化为课程,在课程开发与实施中实现教师专业的成长。

教师的专业成长有内外两种途径,其中,内部途径是内生力量,是最有效的途径。

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就是实现教师专业发展与成长的最有力的内部途径,也是实现每一个教师“做最好的自己”的有效捷径。

这就是校本课程开发中所提出的“结合学校优势”这一要求的体现,即:

通过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增强学校和教师的课程意识,提高校本课程开发的能力,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教师是校本课程开发的主要力量;教师专业发展是教师个性发展的必然保障;教师专业发展是学校特色形成的前提。

校本课程开发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作用:

促进教师更新教学观念,转变教学行为;促进教师提高课程开发与研究的能力;促进教师综合素质的提高。

三是基于学校发展的需要,即:

兴校的需要。

校本课程的开发要因地制宜,充分尊重学校的自主性,使学校课程更好地促进学校的健康发展,适应当地社会的发展需求,形成学校办学特色,促进学校特色发展。

学生和教师的特长或专长是学校特色的具体表征,学校特色是学生发展和教师发展的自然结果;学校特色的形成就是校本课程开发的自然追求,或者说是自然结果;特色学校建设在很大程度上要以校本课程为载体。

三、怎样开发校本课程?

(一)校本课程的目标

(1)促进学生个性发展。

校本课程开发要充分尊重学生的差异性特点和满足学生的多样化需求,科学设计校本课程,优化学校课程的结构,丰富课程资源,加强学科整合,合理组织教学内容,提高学校课程的适应性,设置可供学生选择的、灵活安排的课程,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实施发展性评价,引导学生在众多课程选择中自行选择能够使其发展个性,开发潜能,使学生在课程的自主选择和个性化知识的掌握过程中,形成更多更广泛的能力,更好地认识学习的价值,塑造健全的人格,促进学生健康、和谐、全面的发展。

(2)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校本课程开发的主体是教师,要真正行使好课程开发的自主权,引导并激发教师通过成长反思增强课程意识,树立全新的课程观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理念,改变教师传统的课程执行者的角色,倡导教师成为课程的研究者、开发者和实施者,培养教师主动解释课程、开发课程的能力,满足教师专业发展的需要,培养专家型教师,促进教师的专业。

(3)、促进学校特色发展。

针对本校学生的兴趣和需要、教师的特长和爱好、学校的传统和优势、当地社会的发展需求进行校本课程开发,以提高学校课程资源的利用率,使其为学生的发展服务,形成学校办学特色,促进学校特色发展。

(二)校本课程开发的原则

(一)导向性。

校本课程开发必须以国家确定的教育目标为课程建设的准则与导向,减少课程开发的随意性,正确处理好国家、地方、学校课程的关系,保证三类课程在培养目标上的一致性。

(二)发展性。

校本课程是国家基础教育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校本课程开发是学校对国家和地方课程的补充和延伸。

校本课程开发要在保证国家和地方课程的基本质量的前提下,依据国家的教育方针、课程计划、学生需求评估以及学校课程资源,以学校为基地而进行,充分尊重和满足学校师生的独特性和差异性,使学生在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中难以满足的那部分发展需要得到更好的满足。

(三)开放性。

校本课程的开发必须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充分发掘与整合。

从作为课程要素的课程资源来看,不管哪类学校,其课程资源都是丰富多彩的。

因此,校本课程的开发要从课内延伸到课外;从学校扩展到社区,辐射到社会;从单一的学科课程整合为实践性强的综合课程。

(四)地方性。

校本课程开发必须充分利用学校社区的课程资源,从学生熟悉的生活中选取具有开发价值的素材,提炼出课程开发主题,以形成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校本课程。

(五)独创性。

校本课程开发必须紧密结合社区与学校实际,结合本校的传统与优势,突出学校特色,尊重学生选择,以满足社区、学校、学生的差异性,体现校本课程的独特性。

(六)民主性。

校长、教师、家长、学生是学校教育的共同体,也是校本课程开发的主体。

在校本课程开发的过程中,必须充分听取与尊重各方面的意见与需求,特别是学生的意见与需求,形成一个人人参与的民主氛围,提高校本课程开发的质量。

 

(三)校本课程开发的内容

课程内容,是课程的核心。

即:

开发什么。

校本课程内容要立足于学生需要,积极开发并合理利用校内外各种课程资源。

提供以下选题供参考:

1、生命教育系列:

课程目标是形成珍惜个体生命的意识并学会保护自己,提高素养,挖掘潜能,提升生命发展的质量。

内容包括道德价值观教育(如我国儒、道等学说与为人处世;与道德价值观相关的历史名人、故事等)、生存教育、成才励志教育等方面。

2、科学素养系列:

课程目标是拓展学生科学知识视野、提高科学探究能力,了解科学研究方法、体验科学探究过程、形成科学的态度、情感和价值观,运用科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内容包括环境与资源、生命科学、物理化学、信息技术、自然地理、地方自然状况、科技制作、电子技术、劳动技术、生物工程、环境保护、科技兴农等。

3、人文素养系列:

课程目标是学生通过学习知识并内化,来提升自己的气质修养,继而形成高尚的思想品德、稳定的心理素质、良好的思维方式、和谐的人际交往、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内容包括美学、中国文化、文学欣赏、戏曲欣赏、演讲与辩论、英语会话与阅读、民风民俗、礼仪、宗教、法制教育、地方风土人情、地方文化等。

4、生活艺术系列:

课程目标是增强学生生活中的主体意识,形成积极的生活态度,掌握并熟悉专业技能操作要领,培养积极向上、情调高雅的爱好和特长。

内容包括乐器、声乐、舞蹈、摄影、书法、烹饪、刺绣、编织、剪纸、花卉种植、泥塑、手工、表演、家政服务、时装设计、装饰设计、营销模拟、应用医学等。

5、身心健康系列:

课程目标是强健体魄,促进身心健康发展,培养积极健康的兴趣与特长。

内容包括篮球、足球、田径、乒乓球、武术、围棋、象棋、健康保健、卫生、心理辅导、就业指导、人际交往等。

6、职业技能系列:

课程目标是提高学生职业技能和职业综合素质,提高社会适应能力,拓宽就业渠道。

内容包括机械类、计算机类、电子类、美术类、服装类、建筑类、普通话、实用写作、市场营销等。

(四)校本课程开发的方式

(一)选用。

课程选用是教师从国家、地方或其他学校的校本课程课程资源中选择能体现地方和学校特色、能适应本地区、本校及学生不同发展需要的课程题材,发掘相应的课程资源,直接选为教材。

也可借鉴、移植其他地区或学校课程的开发成果。

(二)改编。

改编是教师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学校自身的现实条件,对已有的课程进行局部的内容修改或结构调整进行重组,设计有创意的课程主题和课程单元。

1、课程改编。

即学校和教师对已有的课程进行修改,以形成一门适合自己实际需要的课程。

它也包括引进国外课程进行本土化改造。

课程改编一般涉及目标、内容选择与组织、实施方式、评价方式与课程资源的修订中的某一方面或几个方面的修订。

2、课程整合。

即按照某个重要主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