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二年级数学教案5篇.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4743069 上传时间:2022-12-08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2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小学二年级数学教案5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小学二年级数学教案5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小学二年级数学教案5篇.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小学二年级数学教案5篇.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小学二年级数学教案5篇.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小学二年级数学教案5篇.docx

《小学二年级数学教案5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学二年级数学教案5篇.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小学二年级数学教案5篇.docx

小学二年级数学教案5篇

小学二年级数学教案5篇

小学二年级数学教案篇一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数据的收集、整理和分析的过程,体验统计结果在不同标准下的多样性,并会用统计表来表示数据整理的结果。

2.使学生在学习统计的过程中开展数学思考,能从统计的角度提出并解决与数据信息有关的问题。

3.使学生参与合作交流的学习活动,培养积极的学习情感和良好的合作意识。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谈话:

同学们,前两天咱们刚刚开了运动会,喜欢看运动会吗?

咱们今天再去看一场特殊的运动会,好吗?

〔出示动物运动会的场景图〕仔细看看这幅图,你看到了什么?

谈话:

看了这幅图,你想知道什么?

学生可能提出很多问题,如:

有哪些动物参加了运动会,它们各有几只?

有哪些比赛工程?

二、合作交流,解决问题

1.尝试统计,发现问题。

谈话:

同学们刚刚提出了很多问题,怎样才能解决这些问题呢?

请同学们小组合作,一起数一数,把数出的结果记录在这样的统计表里〔拿出课前发给学生的空白表格〕。

反应,组织学生展示交流自己的统计表,如:

长跑

5只

6只

8只

跳高

长跑

一共

5只

2只

6只

5只

8只

13只

反应:

先请完成第一张统计表的小朋友来说一说,你是统计了哪些动物的数量?

是怎样想的?

提问:

他统计的动物的数量对吗?

这张表格有问题吗?

〔动物的数量是对的,但从他的统计结果中看不清一共有多少只动物〕

反应:

我们再请完成第二张统计表的小朋友来说一说,你是怎样统计的,怎样想的?

提问:

他统计的结果对吗?

你认为他的这张表格怎么样?

有没有问题?

〔学生可能认为这样统计是对的〕

激疑:

我们来看这里〔指表中的一共13只〕,一共是有13只动物吗?

不对吧,我怎么觉得是26只呢?

咱们一起算一算,好吗?

〔把统计表里的几个数都加起来,算出结果是26只〕

学生会提出算动物一共有多少只,不能把狗、兔、猴的只数与跳高、长跑的动物只数相加,因为参加跳高和长跑比赛的动物中就有狗、兔、猴,这样加就加重了。

提问:

想一想,怎样统计才比拟适宜呢?

〔把它们分开〕

引导:

是的。

可以把它们分开统计,按什么标准来分呢?

请大家先在小组里讨论讨论。

学生讨论后,组织交流,明确:

可以按动物的种类分,统计各种动物有多少只,也可以按比赛工程分,统计参加各种比赛的动物有多少只。

2.再次统计,解决问题。

谈话:

我们就用这样的方法先统计各种动物有多少只,再统计参加各种比赛的动物有多少只,好吗?

请小朋友想一想,怎样列表统计呢?

根据学生提出的列表方案,出示相应的统计表。

要求:

请小朋友按刚刚讨论的方法分类整理,把结果填在表格里。

反应:

哪个小朋友愿意把自己的统计表拿上来给大家介绍介绍?

〔学生在实物展示台上展示自己的表格〕

长跑

5只

2只

6只

13只

跳高

长跑

一共

5只

8只

13只

交流时,让学生说一说自己是怎样调整统计表的,为什么要这样做?

提问:

观察两张统计表,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和不同的地方?

引导:

是的,第一张表是按动物种类统计的,第二张表是按运动工程统计的。

怎样才能让人一眼就看清楚每张表格是按什么标准进行统计的呢?

学生交流后,小结:

为了使统计表所表达的信息更清楚,要在表格的前面加上一栏,注明表中每个工程的意思〔课件演示修改统计表的过程〕。

像这张表格,是按动物的种类进行统计的,第一行表示各种动物的名称,就写上动物种类,第二行是每种动物的只数,就写上只数,后面的每个数就不要再写单位了。

这里的一共是指一共有多少只动物,习惯上放在数据的前面,用合计表示。

师生共同修改第二张表格。

3.观察统计表。

提问:

通过小朋友自己的努力,我们出色地完成了动物运动会的统计任务。

看了统计表,你知道了什么?

你能提出哪些问题?

三、拓展应用

1.做想想做做第1题。

小组合作完成,并在全班交流。

2.做想想做做第2题。

学生独立完成两个统计表,并组织交流。

四、全课总结〔略〕

小学二年级数学教案篇二

详细介绍: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这局部内容主要学习克和千克两个重量单位,是后面学习"吨的认识"的前提和根底.虽然学生在生活中接触过重量问题,但重量单位还是第一次接触,还缺乏认识,而且重量单位不像长度单位那样直观、具体,不能靠观察得到,因此使学生初步建立起重量的观念既是教学中的重点,也是教学中的难点.

教材首先通过让学生掂数学教科书和语文教科书,用天平称物体的重量,给学生建立重量的初步观念,使学生知道比拟东西的轻重不能靠眼睛观察,必须用手掂一掂或用秤称一称.

接下去教材分别说明称比拟轻的物品的重量,常用克做单位,并通过着重给学生建立1克的重量观念;称一般物品的重量,常用千克做单位,着重给学生建立1千克的重量观念.

为了使学生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重量观念,教材安排了一些学生比拟熟悉的例子,通过让学生用手掂一掂、称一称等实际活动,使学生感受到1克和1千克大约有多重,从而初步形成1克和1千克的重量观念.

教法建议

认识重量单位克与千克,这是学生第一次接触的知识.虽然在生活中他们接触过重量问题,但对重量单位还缺乏认识,重量单位不像长度单位那样直观、具体,不能靠观察得到,所以在让学生学习这局部知识时,安排了以下三个层次:

1.在复习准备过程,通过让学生判断语文书和数学书谁重谁轻,学生用手掂出语文书重数学书轻,老师进一步追问:

语文书有多重,数学书有多重,语文书比数学书重多少等问题,学生答不出,引出重量单位,从而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

2.在学习新课过程中,重视学生的动手操作,让学生掂一掂2分硬币和2袋精盐,感受1克和1千克的实际重量,建立1克和1千克的重量观念.为了使学生比拟具体地感知克和千克之间的进率,教师可拿出课前准备好的1克、10克、100克、1000克大米,让学生看一看,掂一掂.

教科书中没有说明天平的使用方法,教学时可以给予适当的说明.除天平之外,教师还应介绍其他的称量工具,如台秤、电子秤等,并简单说明它们的用法.

3.在稳固反应过程中,重视用多种多样的练习,区分克与千克.

本节课建议采用分组授课,这样便于准备学具,使每个同学都参与到数学活动中来,同时可以表达团结合作的精神.

课题一:

克的初步认识

教学目的

使学生初步认识重量单位克,初步建立1克的重量观念.

教具准备

天平〔自制天平〕、两个苹果、一个梨〔两个苹果一样重,梨比苹果重些.〕一个2分币、一些黄豆、15个图钉.学生每人准备一个苹果,一个梨和一个2分币.

教学过程

1.新课

教师让学生拿出一个苹果和一个梨〔或播放视频"谁重谁轻"下载〕,掂一掂.再提问:

哪个重一些?

〔学生意见不一.〕

教师:

究竟哪个重些,哪个轻些,光靠手掂很难说准确,老师为你们请来了一位裁判来帮助〔出示天平〕,这位公平的裁判就叫做天平.

〔出示天平图或播放视频"天平的结构"下载〕边指点边讲解:

天平像一位机器人,它长着一对长长的手臂,两只大手托着两只盘子,可以上下摆动,头上长着一根指针.当两边盘子里物品一样重时,指针指向中间的刻度线;如果左边物品的重量比右边重,指针就向左偏;如果右边物品的重量比拟重,指针就向右偏.

教师演示〔或播放视频"天平的使用"下载〕:

先拿出两个苹果,分别放在天平左右两个盘里,让学生观察天平指针的情况,并指出:

当指针在标尺中间时,天平两端平衡,表示两个苹果重量相等.

教师指出:

天平还可以用来称东西的重量.拿出一个2分币,提问:

这个2分币有多重?

说明表示比拟轻的物品的重量的大小一般用克做单位.

板书:

克.

1克有多重?

向学生介绍1克的砝码.并说明用天平称东西重量时需要用砝码.一般左边盘内放置所称的东西,右边盘内放置砝码.

教师将一个2分币放在左边盘内,1克砝码放在右边盘内,让学生观察天平上指针的情况〔或播放视频"称硬币"下载〕.

提问:

你们发现了什么?

教师总结学生的答复指出,指针指在标尺中间,天平平衡,表示这个2分币与1克砝码同样重.

那么这个2分币重多少克?

让学生拿出自己的2分币,用手掂一掂.

现在我们来称出1克黄豆.

教师从天平左边的盘子里取出2分币放入黄豆,直至天平上的指针指在标尺的中间,天平平衡.

提问:

这些黄豆重多少?

请一位学生来数一数1克黄豆有多少粒.

接着把1克黄豆让学生分组顺次传递,用手掂一掂.

教师拿出15个图钉:

这里有15个图钉,我们来看一看,它们有多重.

教师在天平左边的盘子里放入图钉,在右边的盘子里放砝码,从1克、2克、5克放到10克,使天平平衡.

15个图钉有多重?

接着把10克图钉让学生分组顺次传递,用手掂一掂.

教师按照称图钉的方法,称1支粉笔、1本数学教科书、1瓶墨水、1把小刀,也可称其他物品如乒乓球、铅笔等.有些物品称完之后,仍让学生掂一掂,如数学教科书.

2.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重量单位克.了解了用天平称东西的方法,还亲自掂了掂1克东西的实际重量.

课堂练习

1.练习十一第2、3题〔学生做第3题时,要提示学生:

式题中有单位名称的,得数也应写单位名称〕.

2.一支铅笔重7克,8支这样的铅笔重多少克?

3.37克45克36克6

60克-28克8克4

课后作业

练习十一第1题.让学生向家长或售货员了解题中物品的重量后把得数填在练习中

小学二年级数学教案篇三

课题:

混合运算

教学目标

1.初步掌握没有括号的两步运算式题的运算顺序.

2.掌握脱式计算的书写要求,并会正确地进行脱式计算.

3.通过学习,培养学生思维的敏捷性及书写标准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

掌握没有括号、含两级运算的两步式题的运算顺序.

教学难点

正确进行计算.

教具学具准备

投影仪、投影片.

教学步骤

一、铺垫孕伏。

1.口算.

24+832--10

37+-2549

2.计算.

24+8-6369

47-21+52876

订正时,让学生说说每个算式里含有哪些运算,是按怎样的运算顺序进行计算的.

教师小结:

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只有加、减法或只有乘、除法,都要从左往右按顺序运算.

二、探究新知。

我们计算的两步式题,都是直接写出得数.为了看清楚运算的步骤,便于检查运算过程,可以写出运算的步骤和每次计算的结果,用一种新的格式来表示,即脱式.

1.教学例1.

〔1〕板书:

47-12+5

教师提问:

观察算式发现什么?

引导学生明确:

算式中只有减法和加法,按从左往右的顺序,依次运算.

教师讲述:

用脱式计算两步式题时,要先在原题下面的左边写=,再在=后面写第一步运算的结果,还设计算的局部要照抄下来,接着对齐上面的=,在下一行写=,在=后面写第二步运算的结果.〔边说边板演〕

教师板书:

47-12+5

=35+5

=40

〔2〕学生试算:

48+16-

指定两名学生板演.订正时再强调书写格式.

2.教学例2.

〔1〕板书:

63+5050-63

教师提问:

观察这两个算式,你发现了什么?

教师说明:

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有乘法和加、减法,不管乘法在前在后,都要先算乘法.

观察左边的算式,引导学生说明先进行什么运算,教师在乘法算式下面用彩色笔画上横线.表示要先做乘法运算.然后明确再算什么.

观察右边的算式.引导学生说明在这个算式里先算哪一步,教师也在乘法算式下面用彩色笔画上横线,表示要先做乘法运算.

强调:

没有参加运算的局部要照抄下来.

让学生试着计算,指定两名学生板演.

〔2〕指导学生看教科书第9页下面的法那么.

勾画出法那么并齐读,然后指名复述.

〔3〕反应练习

完成例2下面的做一做.

19+5378-29

提问:

在有乘法和加、减法的算式里,先算什么?

学生计算,指定两名学生写在投影片上.订正时要注意书写格式.

3.教学例3.

〔1〕板书546-77+546

提问:

观察这两个算式,你又发现了什么?

教师说明:

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有除法和加、减法都要先算除法.

引导学生明确:

左边的算式,先算除法运算,再算减法运算.

右边的算式,也是先算除法运算,再算加法运算.

启发学生试算,指定两名学生板演.

〔2〕指导学生看课本例3上面的法那么.

〔3〕反应练习:

455-836+497

先让学生说一说:

有除法和加、减法,应该先算什么,再算什么,然后再计算.

4.师生小结.

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有乘法和加、减法,要先算乘法.有除法和加、减法,要先算除法.

三、全课小结。

师生共同总结本节学习的内容和应注意的问题.

随堂练习

1.根据算式,在〔〕里填上适当的数.

25-9+

=〔〕+〔〕=〔〕〔〕

=〔〕=〔〕

46-74426+39

=〔〕-〔〕=〔〕+〔〕

=〔〕=〔〕

2.下面的计算对吗?

把不对的改正过来.

49+624-168

=366=88

=6=1

15-62153+2

=92=5+2

=18=7

3.计算.

72+1630+56850-4640-248

布置作业

52-36+1953-39

68+

637-581-455板书设计

探究活动

智填运算符号

游戏目的

引导学生巧选运算符号,加强四那么混合运算顺序的训练,培养计算技能和合作精神.

游戏材料

1.4开白纸8张,教师出比赛题用.

2.学生每人准备1支水彩笔.

游戏程序

1.教师启发谈话:

同学们都知道+、-、、、〔〕等都是运算符号,使用不同的运算符号可以取得不同的运算结果.巧妙使用运算符号,还可得到一些有趣的发现.比方在4个3中加上不同的运算符号,我们可分别得出0、1、2、3、4、5、6、7、8、9、10十一个结果.现在老师这里有两组题目,请同学们分组按要求添上运算符号,看哪个组填得又对又快.

2.分发第一组题目〔教师自已出题〕

例:

4444=0

3.讲评第一组题目,分发第二组题目〔教师自己出题〕

例:

5555=2

考前须知

1.出题后,可给几分钟让小组长进行分工,然后各组统一开始填.

2.只记小组成绩,鼓励同组内的同学互相启发、帮助.

小学二年级数学教案篇四

教学内容:

教材第48页例2,第50页练习十一第4、5题。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初步掌握没有括号的两级两步运算式题的运算顺序。

2、过程与方法:

掌握脱式计算的书写要求,并会正确地进行脱式计算。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思维的敏捷性及书写标准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

掌握没有括号、含两级运算的两步式题的运算顺序。

教学难点:

正确进行计算。

教学过程:

一、铺垫孕伏。

1、口算。

24+832-63某618÷947-1037+528÷74某647-254÷9

2、计算。

24+8-63某6÷947-21+528÷7某6

订正时,让学生说说每个算式里含有哪些运算,是按怎样的运算顺序进行计算的。

教师小结:

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只有加、减法或只有乘、除法,都要从左往右按顺序运算。

二、探究新知。

我们计算的两步式题,都是直接写出得数。

为了看清楚运算的步骤,便于检查运算过程,可以写出运算的步骤和每次计算的结果,用一种新的格式来表示,即脱式。

1、教学例2。

〔1〕观察例2图,说说图意

〔2〕列式

4某3=1212+7=19

4某3+7=197+〔4某3〕=197+4某3=19

引导学生明白:

第一行是分步算式,第二行是综合算式。

〔3〕脱式计算

4某3+77+4某3

〔4〕提问:

观察这两个算式,你发现了什么?

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有乘法和加、减法,不管乘法在前在后,都要先算乘法。

因此算式7+〔4某3〕和算式7+4某3是一样的。

〔5〕脱式计算54÷6-77+54÷6

〔6〕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有除法和加、减法,不管除法在前在后,都要先算除法。

2、小结

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如果有乘、除法,又有加、减法,要先算乘、除法,后算加、减法。

三、稳固练习

1、教材第48页做一做

强调:

计算两步式题时,必须首先观察,确定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2、第50页练习十一第5题。

先计算算出结果,再进行比拟。

四、总结

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只有加、减法或只有乘、除法,都要从左到右按顺序计算。

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如果有乘、除法,又有加、减法,要先算乘、除法,后算加、减法。

五、布置作业

第50页练习十一第4题。

小学二年级数学教案篇五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铅笔有多长》〔分米、毫米的认识〕

本节内容是在学习了厘米和米的根底上,认识分米和毫米。

教科书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根底,借助长度单位之间的关系,引入对新的长度单位“分米〞和“毫米〞的认识,并关注了对长度单位之间关系的学习。

1、经历实际测量的过程,认识1分米和1毫米有多长,掌握米、分米、厘米和毫米之间的关系,能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感受分米、毫米的实际意义,积累测量经验,初步开展空间观念。

2、能根据具体情境恰中选择长度单位,能估计一些物体的长度,进一步体会单位的实际意义,初步开展估测意识,并激发学生对测量学习的好奇心和参与测量活动的主动性。

3、通过寻找生活中“1分米〞“1毫米〞的事物,加强对分米和毫米实际意义的体会,并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

重点:

通过实际测量,知道1分米、1毫米有多长,开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和动手能力。

难点:

通过实际测量体会米,分米,厘米,毫米之间的关系。

同时,通过“估一估〞、

“量一量〞等活动,开展学生的估测能力。

教具:

学具:

米尺,卡片,吸管,铅笔,剪刀,测量单

一、故事激趣,温故引新。

1、观看数学故事《偷吃红土的小象》。

师:

请看数学故事《偷吃红土的小象》,看看在这个数学故事中能给我们带来怎样的数学思考?

你有什么好方法?

2、回忆在测量时要注意哪些问题?

师:

你觉得在测量时要注意些什么呢?

周老师带来了现场留下的脚印,谁来测量?

生:

测量并汇报,这个脚印的长度是10厘米。

3、揭示“分米〞。

师:

10厘米还可以用另一个长度来表示,它就是——1分米,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分米的认识。

师:

你知道分米用字母怎么表示吗?

二、认识分米。

〔11:

00之前必须结束〕

1、在直尺上找出“分米〞,揭示分米和厘米的关系。

师:

现在请你拿出直尺找一找1分米,并用手指比划出1分米的长度。

PPT活动一:

在直尺上找一找1分米,并用手指比划出1分米的长度。

生汇报

师小结:

借助直尺,同学们充分的感受了1分米的长度,如果要把1分米和10厘米用一个符号来连接,你会选择哪个符号呢?

师:

很好!

1分米=10厘米。

2、自主学习,进一步认识分米。

师:

现在,我们对1分米已经有了初步的认识,接下来请你拿出桌上的吸管,估一估这根吸管的长度比1分米长,还是短?

师:

现在我们就利用这根吸管来继续研究1分米。

请看活动要求!

PPT活动二:

估估一估1分米的长度。

量用直尺量一量,进行调整后剪下1分米长的吸管。

找用1分米长的吸管比一比,量一量长约1分米或几分米的物品。

生汇报

师小结:

在今后的估计中,这些1分米、2分米、7分米〔分别拿出吸管、文具袋,指出课桌的高〕的长度都可以作为我们估计的标准和依据。

3、发现米和分米之间的关系。

师:

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知道了分米和厘米之间的关系,上学期我们还认识了米,那米和分米之间又有什么关系呢?

请四人小组合作探究,试着在米尺上找一找,也可以借助吸管来研究。

PPT活动三:

小探究

1米?

分米

生汇报

师小结:

真棒!

我们通过在直尺上找出1分米,用手指来比划1分米,还找到了生活中的1分米,相信同学们对分米已经有了充分的认识和感受!

三、认识毫米。

1、通过“量一量〞,揭示毫米。

师:

请用直尺在测量单上“量一量〞铅笔有多长?

生汇报

师:

不是6厘米吗?

铅笔的长度比6厘米长,但是又不到7厘米,这时候就需要一个比厘米更小的长度单位来表示,它就是刚刚——毫米,用字母来表示。

2、通过自学,发现毫米和厘米之间的关系

师:

刚刚我们一起对分米进行了研究,接下来请同桌之间用研究分米的方法,展开对毫米的独立学习吧!

PPT活动四:

找一找在直尺上找出1毫米。

比一比用手指比划出1毫米。

看一看生活中哪些物体的长度或厚度,大约是1毫米或几毫米。

想一想1厘米=?

毫米。

生汇报。

师小结:

看来同学的收获可真多,通过自学,我们知道了1厘米=10毫米。

3、通过摞卡片,感受毫米、厘米和分米之间的关系。

师:

刚刚我们说一张卡片的厚度大约是1毫米,现在请你将3张卡片放在一起,这时的厚度大约是——3毫米,用手摸一摸,感受一下3毫米,现在把5张卡片放在一起,这时的厚度大约是——5毫米,再用手摸一摸!

如果同桌两个人把所有的卡片合在一起,这时候大约是——10毫米,也就是1厘米,用手指感受一下10毫米的长度吧。

师:

现在请看,周老师吧20张卡片摞在一起,这就是?

30张卡片呢?

90张卡片呢?

再添10张卡片就是?

师:

10厘米也就是——1分米!

那看来1分米就是10厘米,也是100毫米!

看来1毫米实在是太短了!

不细心都注意不到,所以,在测量时一定要认真仔细!

师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认识了新的长度单位分米和毫米,并且在老朋友米和厘米的帮助下,发现了1米=10分米,1分米=10厘米,1厘米=10毫米,接下来就请你带着这些满满的收获,赶快帮黑猫警长找到偷吃红土的小象吧!

四、实际应用,解决问题

1、测量脚印

师:

你觉得案发现场的这个脚印是哪只小象留下的?

生单独测量

师:

看来确实是小象嘟嘟偷吃了红土,可是,你知道小象为什么要偷吃红土吗?

师:

红土中有小象所需要补充的矿物质铜和盐,但是我们要通过自己的努力得到想要的东西,不劳而获是不对的。

2、修改日记。

师:

小马虎最近也学习了长度单位,他已经迫不及待的写了一篇数学日记,一起读一读吧!

今天早晨,我从2米长的床上爬起来,拿起1毫米长的牙刷刷完牙后,洗了洗脸,

用70米长的毛巾把脸擦干,吃过早饭去上学。

来到学校,我坐在5分米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