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大学自考共15页word资料.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684969 上传时间:2022-10-12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22.9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山大学自考共15页word资料.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中山大学自考共15页word资料.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中山大学自考共15页word资料.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中山大学自考共15页word资料.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中山大学自考共15页word资料.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山大学自考共15页word资料.docx

《中山大学自考共15页word资料.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山大学自考共15页word资料.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山大学自考共15页word资料.docx

中山大学自考共15页word资料

学校概况

中山大学是由孙中山先生亲手创立,有着一百多年办学传统的综合性重点大学。

今天的中山大学,由1952年院系调整后分设的中山大学和中山医科大学合并组建而成。

[1]

  1835年,美国的伯驾医生在广州设立医局,培养了中国最早的西医医生,在此基础上建立了博济医院,于1866年设立医学堂,这是中国最早的医学专科教育机构;1888年,由美国人开设的格致书院在广州开学,后发展为私立岭南大学,博济医院及其附设的医学校成为岭南大学医学院。

博济医学堂和格致书院,开启了中国近代西式教育的先河。

  1924年,孙中山先生亲手将清末以来在广州地区建立的实行近代教育模式的学校,包括国立广东高等师范学校、广东公立法科大学以及广东公立农业专门学校等整合为一体,创立国立广东大学,并亲笔题写校训:

“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

孙中山先生逝世后,学校于1926年定名为国立中山大学。

其后,广东公立医科大学、国立广东法科学院、广东省立勷勤大学工学院先后并入。

至上世纪三十年代,国立中山大学设有文、理、法、工、农、医、师范等7个学院。

1935年设立研究院,开始招研究生。

  1952年全国院系调整后,原中山大学的多个院系专业被分出,其中文理科院系与岭南大学相关院系合并,组成新中山大学;同时,两校的医学院分出后,另行合并组建专门的医科院校,后又将广州的光华医学院并入,几经易名,最后定名为中山医科大学。

这两所同根同源的大学,分别是教育部和卫生部直属的重点大学,共同继承了由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亲手创办的中山大学和开创中国近代教育体系的岭南大学的办学传统,形成了独特的办学特色和大学风格,为当代中国高等教育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2001年10月,原中山大学和中山医科大学合并组建新的中山大学,进一步地拓宽了学科结构,成为一所包括人文科学、社会科学、自然科学、技术科学、工学、医学、药学、经济学和管理学等在内的综合性大学。

中山大学和中山医科大学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及学术传统。

鲁迅、郭沫若、冯友兰、傅斯年、赵元任、顾颉刚、周谷城、俞平伯、陈寅恪、岑仲勉、姜立夫、王亚南、马采、容庚、商承祚、王季思、王力、钟敬文、朱谦之、丁颖、蒲蛰龙等蜚声海内外的专家学者都曾在中山大学任教。

柯麟、梁伯强、谢志光、陈心陶、陈耀真、秦光煜、林树模、周寿恺、钟世藩、毛文书、陈国祯、李绍珍等著名医学专家曾在中山医科大学任教。

上个世纪五十年代,全国共有56位一级教授,其中有12位在原中山大学和中山医科大学任教。

学校名家大师荟萃,他们优秀的品格和精湛的学术造诣熏陶着一代代莘莘学子,形成了良好的学术风气,许多才华横溢的毕业生成为了社会各界的杰出人才。

院容院貌

怀士堂

  由美国克里夫兰州的华纳和史怀士公司的总裁安布雷·史怀士(机床和天文仪器生产商)出资为岭南学校修建的基督教青年会馆。

1915年动工,1916年建成。

为纪念捐赠者,命名为”怀士堂”。

1923年12月21日,孙中山先生与夫人宋庆龄到岭南大学视察,并在校园合影留念。

孙中山先生还在怀士堂作长篇演讲,勉励青年学生“立志要做大事,不可要做大官”。

  孙中山纪念铜像

  由孙中山先生日本友人梅屋庄吉所赠,希望通过纪念铜像宣传主义。

1933年冬奉置于中山大学石牌旧址,1954年春广州市政府借置于中山纪念堂,1956年11月12日运至中大现址。

  乙丑进士牌坊

  “乙丑进士”牌坊建于1635年(明朝崇祯八年),为表彰天启年间广东梁士济、李斯觉、罗亦儒、吴元翰、岑之豹、尹明翼、高魁等七位进士所建。

该牌坊原立于广州四牌楼。

二十世纪四十年代,广州市政府要拓宽该马路,欲将马路上的5座牌坊移到风景区。

岭南大学领迁了这座”乙丑进士”牌坊。

原立于格兰堂(即”大钟楼”)西侧,后倒塌。

1999年学校在校园中区重立该牌坊。

 

  马丁堂

  马丁堂是中山大学人类学系所在的大楼。

1905年动工,1906年落成。

是一座由硬制红砖砌就,采用钢筋混凝土作地面的建筑物。

为纪念向岭南大学前身岭南学堂捐款的美国辛辛那提州的亨利·马丁,命名为“马丁堂”。

1912年5月3日,孙中山先生到岭南学堂访问,在马丁堂前分别与全体教职员和全校师生员工合影,并发表题为《非学问无以建设》的演讲。

  中大北门广场

  历史上,由于有中大码头至天字码头的水上交通,校园内的主要建筑均为座南朝北,北门是主校门。

中大的标志物孙中山铜像也面向北方,寓“北伐”之意;逸仙主轴线就像一支笔从珠江伸出,笔尖在南笔胆在北,寓意从珠江源源不断吸水,即四海精英汇聚中大。

广场主要由牌坊、中大校徽、中大校训及中大校史等部分组成。

牌坊是广场中最引人注目的建筑,为古色古香的中国双层牌楼,是根据中大古牌坊的风格重建的。

怀士堂

  由美国克里夫兰州的华纳和史怀士公司的总裁安布雷·史怀士(机床和天文仪器生产商)出资为岭南学校修建的基督教青年会馆。

1915年动工,1916年建成。

为纪念捐赠者,命名为”怀士堂”。

1923年12月21日,孙中山先生与夫人宋庆龄到岭南大学视察,并在校园合影留念。

孙中山先生还在怀士堂作长篇演讲,勉励青年学生“立志要做大事,不可要做大官”。

中山大学校园风光(9张)

  孙中山纪念铜像

  由孙中山先生日本友人梅屋庄吉所赠,希望通过纪念铜像宣传主义。

1933年冬奉置于中山大学石牌旧址,1954年春广州市政府借置于中山纪念堂,1956年11月12日运至中大现址。

  乙丑进士牌坊

  “乙丑进士”牌坊建于1635年(明朝崇祯八年),为表彰天启年间广东梁士济、李斯觉、罗亦儒、吴元翰、岑之豹、尹明翼、高魁等七位进士所建。

该牌坊原立于广州四牌楼。

二十世纪四十年代,广州市政府要拓宽该马路,欲将马路上的5座牌坊移到风景区。

岭南大学领迁了这座”乙丑进士”牌坊。

原立于格兰堂(即”大钟楼”)西侧,后倒塌。

1999年学校在校园中区重立该牌坊。

 

  马丁堂

  马丁堂是中山大学人类学系所在的大楼。

1905年动工,1906年落成。

是一座由硬制红砖砌就,采用钢筋混凝土作地面的建筑物。

为纪念向岭南大学前身岭南学堂捐款的美国辛辛那提州的亨利·马丁,命名为“马丁堂”。

1912年5月3日,孙中山先生到岭南学堂访问,在马丁堂前分别与全体教职员和全校师生员工合影,并发表题为《非学问无以建设》的演讲。

  中大北门广场

  历史上,由于有中大码头至天字码头的水上交通,校园内的主要建筑均为座南朝北,北门是主校门。

中大的标志物孙中山铜像也面向北方,寓“北伐”之意;逸仙主轴线就像一支笔从珠江伸出,笔尖在南笔胆在北,寓意从珠江源源不断吸水,即四海精英汇聚中大。

广场主要由牌坊、中大校徽、中大校训及中大校史等部分组成。

牌坊是广场中最引人注目的建筑,为古色古香的中国双层牌楼,是根据中大古牌坊的风格重建的。

第一阶段:

从博济医局、格致书院到解放初期院校调整之前(1866~1953年)

  

(1)北校区

  博济医局到私立夏葛医学院

  1835年11月,美国公理会传教士伯驾(PeterParker)在广州十三行开设眼科医局,并于1859年改称“博济(PokTsai)医局”。

1866年,博济医局搬迁并正式命名为“博济医院”,是中国第一所西医医院,是中国最早建立的教会医院。

是年,美国医学博士嘉约翰与中国第一个留学欧洲学医者黄宽博士在该院主持博济医学堂正式开办。

1879年,博济医学堂改名为博济医院附设南华学堂。

中山大学历史照片(4张)

  1886年孙中山以“逸仙”之名进南华学堂学医,并从事革命活动。

1904年改称南华医学校,1930年改称岭南大学医学院,1936年又称孙逸仙博士纪念医学院,并合并了私立夏葛医学院[2-3]。

  从广东光华医学堂到公立广东光华医学院 

  1908年春,广东光华医学堂成立,由郑豪等人创立。

该校分别于1912年、1928年、1929年、1952年更名为私立广东光华医学专门学校、广东光华医科大学、私立广东光华医学院和公立广东光华医学院[2]。

  从广东公医学堂到国立中山大学医学院 

  1909年春,广东公医学堂成立。

1915年易名为广东公立医科专门学校,1924年改称广东公立医科大学,1925年并入国立广东大学,1926年随大学更名,成为国立中山大学医科,1931年改称国立中山大学医学院[2]。

  

(2)南校区

  格致书院 

  广州格致书院是十九世纪中国著名的教会学校,由美国长老会传教士哈巴安德医生1887年创办于广州,后发展为私立岭南大学,博济医院及其附设的医学校成为岭南大学医学院。

博济医学堂和格致书院,开启了中国近代西式教育的先河。

1907年该学校改为岭南学堂,开设了医科。

后来该学校成为岭南大学;而其医科成为圣约翰大学的一部分。

  岭南大学

  岭南大学是美国友好人士在广州创办的一所私立大学,1927年收归中国人自办。

到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已发展成一所设有文、理、工、农、医、商等学科的著名大学,师资力量雄厚,弟子遍全球,在海内外具有广泛影响,并和世界上一些著名大学互相承认学历。

岭南大学建校之初,校址几经变迁。

先从沙基金利埠到四牌楼福音堂、花地萃香园,1900年又迁往澳门,1904年,将永久校址设在距广州城东南十里的康乐村。

此后,经历了战火洗礼的岭南大学,又于1937年南迁至香港,1942年北上至韶关。

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岭南大学得以重返康乐。

  国立广东大学到国立中山大学

  1924年初,孙中山先生在广州创办了一文一武两所学校:

1924年1月24日筹办的黄埔军校,以及2月4日颁布两道大元帅令着手筹办的国立广东大学。

  1924年2月邹鲁接管广东农业专门学校、广东法科大学两校之后,即于当月24日召集三校学生在广东高等师范学校礼堂举行大会,会上宣布筹建国立广东大学,并报告了筹备经过和进行计划等。

3月3日,广东大学召开首次筹备会议,着重讨论并通过了国立广东大学筹备处组织大纲。

为保证筹备工作的开展和国立广东大学的顺利开办,孙中山亲自动手筹措资金。

广东大学的经费运动,得到了社会各界的支持。

1924年5月12日,广东省教育会、广东全省商会联合会、广东总善堂总所、广东学生联合总会、广东总工会、留东同学会、国立广东大学经费运动学生委员会联合发表《请争广东关馀及欧美各国退回庚子赔款为广东大学经费宣言书》。

中山大学历史沿革示意图

[4]

  1924年6月9日,中山先生任命邹鲁为国立广东大学首任校长。

在1924年6月21日广东大学举行校长就职和学生毕业典礼时,他委托总参议胡汉民代表大元帅在会上宣读了训词“学海汪洋,毓仁作圣,大学毕业,此其发轫。

植基既固,建业立名,登峰造极,有志竟成。

为社会福,为邦家光,勖哉诸君,努力自强。

  国立广东大学定于1924年9月15日正式上课。

当时,学校并没有举行开学典礼与成立典礼。

9月30日,学校举行了第二次校务会议,会上议决了此事,决定组织筹备会议,选择日子补行成立典礼。

后又经校务会议复议,将开学典礼及成立典礼日定于1924年11月11日这一日,也就成为国立广东大学的校庆日。

  国立广东大学建校初期,文科分设中国文学、英国文学、史学、哲学、教育学五系和高师的文史、英语、社会三部;理科分设数学、物理学、化学、生物学、地质学五系和高师之数理化、博物二部;法科分设法律学、政治学、经济学三系;农科分设农艺学、林学、农艺化学三系和农业专门部;医科不分系,附设第一、第二医院及护士学校;预科分设文、理、法、农、医五组,另附属初级师范及中小学,全部依据西方新学制办理;各科设学长、预科及附校设主任,分别办理教务;设秘书处、会计处、图书馆,分别办理校务、组织校务会议,以评议、筹划重要校务;设工科筹备委员会,拟增办工科,并设法国里昂大学海外部,遣派留法学生。

  1925年,“广东公立医科大学”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