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化学《学案导学与随堂笔记》人教版必修一章末检测四.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3195692 上传时间:2022-11-20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134.3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版化学《学案导学与随堂笔记》人教版必修一章末检测四.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版化学《学案导学与随堂笔记》人教版必修一章末检测四.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版化学《学案导学与随堂笔记》人教版必修一章末检测四.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版化学《学案导学与随堂笔记》人教版必修一章末检测四.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版化学《学案导学与随堂笔记》人教版必修一章末检测四.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版化学《学案导学与随堂笔记》人教版必修一章末检测四.docx

《版化学《学案导学与随堂笔记》人教版必修一章末检测四.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版化学《学案导学与随堂笔记》人教版必修一章末检测四.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版化学《学案导学与随堂笔记》人教版必修一章末检测四.docx

版化学《学案导学与随堂笔记》人教版必修一章末检测四

章末检测(四)

(时间:

90分钟 满分:

100分)

一、选择题(本题包括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

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

1.历史表明没有新材料的出现,就没有科技和生产发展的突破。

信息高速公路的建立在于寻找新的信息材料。

下列材料可作信息材料的是(  )

A.铜线B.化纤

C.橡胶D.光导纤维

答案 D

解析 光导纤维又称石英玻璃纤维,可进行光纤通讯,与电波通讯相比,它能提供更多的通讯通路,可满足大容量通讯系统的需要。

2.下列有关氮元素的单质及其化合物的说法错误的是(  )

①氮气与氧气在放电的条件下可直接生成NO2

②铵盐都不稳定,受热分解都生成氨气

③向Fe(NO3)2溶液中滴加稀盐酸,无明显的变化

④实验室加热氯化铵固体,用碱石灰除氯化氢的方法制备氨气

A.①③④B.①③

C.①④D.①②③④

答案 D

解析 ①放电条件下,氮气和氧气反应生成一氧化氮而不是二氧化氮,一氧化氮不稳定,易被氧气氧化生成二氧化氮,错误;②NH4NO3加热分解发生氧化还原反应,不会生成氨气,错误;③向Fe(NO3)2溶液中滴加稀盐酸,在酸性条件下,NO

具有强氧化性,能将Fe2+氧化为黄色的Fe3+,并有还原产物,NO气体产生,错误;④氯化铵受热易分解,冷却时又生成氯化铵,所以得不到氨气,错误。

3.如图,利用培养皿探究SO2的性质。

实验时向Na2SO3固体上滴几滴浓硫酸,立即用另一表面皿扣在上面。

下表中对实验现象的描述或所做的解释不正确的是(  )

选项

实验现象

解释

A

BaCl2溶液变浑浊

SO2与BaCl2溶液反应产生了BaSO3沉淀

B

Na2S溶液变浑浊

SO2与Na2S溶液反应产生了S单质

C

酸性KMnO4溶液褪色

SO2具有还原性

D

品红溶液褪色

SO2具有漂白性

答案 A

解析 SO2与水反应生成H2SO3,H2SO3为中强酸,不与BaCl2溶液反应。

4.有a、b、c、d、e五种气体,进行下列实验:

(1)a和b混合

气体变红棕色

(2)c和d混合

产生白烟

(3)c和e分别通入少量溴水中

溴水都变成无色透明的液体

(4)b和e分别通入氢硫酸中

都产生淡黄色浑浊

a、b、c、d、e依次可能是(  )

A.O2、NO、HCl、NH3、CO2

B.O2、NO、NH3、HCl、SO2

C.NO、O2、NH3、HCl、SO2

D.HCl、CO2、NH3、H2S、CH4

答案 C

解析 a和b混合后气体变成红棕色,可知a和b分别为NO、O2中的一种;b通入氢硫酸中产生淡黄色浑浊,则b为O2,a为NO;c和d混合产生白烟,则c和d分别为NH3、HCl中的一种;c通入少量溴水中使溴水变成无色透明液体,则c为NH3,d为HCl;e通入少量溴水中,溴水变成无色透明的液体,e通入氢硫酸中产生淡黄色浑浊,则e为SO2。

5.关于二氧化硫和二氧化氮叙述正确的是(  )

A.两种气体都是无色有毒的气体,且都可用水吸收以消除对空气的污染

B.二氧化硫与过量的二氧化氮混合后通入水中能得到两种常用的强酸

C.两种气体都具有强氧化性,因此都能够使品红溶液褪色

D.两种气体溶于水都可以与水反应,且只生成相应的酸

答案 B

解析 二氧化氮跟水反应,生成硝酸和一氧化氮,二氧化硫溶于水生成亚硫酸,硝酸氧化亚硫酸生成硫酸。

二氧化硫的漂白原理不是利用强氧化性,二氧化硫也不具有强氧化性。

6.下列实验装置不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  )

答案 D

解析 二氧化硫易溶于水,在浓氢氧化钠溶液中的溶解度更大,A正确;根据U形管中红墨水的变化情况可以判断反应是放出热量还是吸收热量,B正确;用胶头滴管滴入水,气球会立刻膨胀起来,说明氨气易溶于水,C正确;NaHCO3先受热,且受热面积大,其对应石灰水先变浑浊,并不能用来比较二者稳定性强弱,应将二者的放置位置互换一下,D错误。

7.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①正常雨水的pH为7.0,酸雨的pH小于7.0

②严格执行机动车尾气排放标准有利于防止大气污染

③使用二氧化硫和某些含硫化合物进行增白的食品会对人体健康产生损害

④使用氯气对自来水消毒过程中,生成的有机氯化物可能对人体有害

⑤食品厂产生的含丰富氮、磷营养元素的废水可长期排向水库养鱼

A.①②③B.①④⑤

C.②③④D.③④⑤

答案 C

解析 正常雨水的pH为5.6,酸雨的pH小于5.6;含丰富氮、磷营养元素的水会加速藻类植物的生长,形成水华或赤潮,污染环境。

8.漂白粉在空气中放置易失效的主要原因是(  )

A.Ca(ClO)2不稳定,易分解

B.Ca(ClO)2易吸收水分而潮解

C.Ca(ClO)2跟空气中的水和CO2反应

D.Ca(ClO)2跟空气中的CO2反应

答案 C

9.下列关系图中,A是一种正盐,B是气态氢化物,C是单质,F是强酸。

当X无论是强酸还是强碱时都有如下转化关系(其他产物及反应所需条件均已略去),当X是强碱时,过量的B跟Cl2反应除生成C外,另一产物是盐酸盐。

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当X是强酸时,A、B、C、D、E、F中均含同一种元素,F可能是H2SO4

B.当X是强碱时,A、B、C、D、E、F中均含同一种元素,F是HNO3

C.B和Cl2的反应是氧化还原反应

D.当X是强酸时,C在常温下是气态单质

答案 D

解析 无机化合物涉及连续氧化的有S、N、C、Na,S→SO2→SO3;H2S→S→SO2→SO3;N2→NO→NO2;NH3→NO→NO2;C→CO→CO2;Na→Na2O→Na2O2。

由B为气态氢化物,C为单质,可推测连续氧化是无机化合物的连续氧化,对照上面的连续氧化过程,可以知道B为NH3或H2S。

进一步分析,NH3在碱性条件下生成,H2S在酸性条件下生成。

当X为强酸时,B为H2S,C为S单质,D为SO2,E为SO3,F为H2SO4,A中含有S2-。

当X为强碱时,B为NH3,C为N2,D为NO,E为NO2,F为HNO3,A中含有NH

所以A为(NH4)2S。

C项中H2S、NH3与Cl2反应是氧化还原反应。

10.根据下列实验事实得出的相应结论正确的是(  )

选项

实验事实

结论

A

NH3的水溶液可以导电

NH3是电解质

B

SO2通入硝酸钡溶液出现白色沉淀

BaSO3不溶于强酸

C

Ca(ClO)2溶液中通入SO2产生白色沉淀

生成CaSO4沉淀

D

硝酸具有挥发性

硝酸不稳定

答案 C

解析 NH3的水溶液可以导电,是由于NH3+H2ONH3·H2ONH

+OH-,则电解质应该是NH3·H2O,A错误;SO2通入Ba(NO3)2溶液中生成BaSO4,B错误;SO2具有还原性被氧化,生成CaSO4沉淀,C正确;硝酸挥发性与稳定性无关,D不正确。

11.按如图所示装置进行实验,将液体A逐滴加入到固体B中,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若A为浓盐酸,B为KMnO4,C中盛品红溶液,则C中溶液褪色

B.若A为醋酸,B为贝壳,C中盛Na2SiO3,则C中溶液中变浑浊

C.若A为浓氨水,B为生石灰,C中盛AlCl3溶液,则C中先产生白色沉淀后沉淀又溶解

D.实验仪器D可以起到防止溶液倒吸的作用

答案 C

解析 KMnO4与浓盐酸反应生成Cl2,Cl2通入品红溶液中,Cl2+H2O===HCl+HClO,HClO具有漂白性,A正确;2CH3COOH+CaCO3===(CH3COO)2Ca+H2O+CO2↑,H2O+CO2+Na2SiO3===H2SiO3↓+Na2CO3,B正确;CaO+NH3·H2O===Ca(OH)2+NH3↑,Al3++3NH3·H2O===Al(OH)3↓+3NH

,Al(OH)3不溶于氨水,C不正确。

12.用硫及其化合物制硫酸有下列三种反应途径,某些反应条件和产物已省略。

下列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

途径①:

S

H2SO4

途径②:

S

SO2

SO3

H2SO4

途径③:

FeS2

SO2

SO3

H2SO4

A.途径①的反应中体现了浓HNO3的强氧化性

B.途径②③的第二步反应在实际生产中可以通过增大O2的浓度来降低成本

C.由途径①②③分别制取1molH2SO4,理论上各消耗1molS,各转移6mole-

D.途径②③比途径①污染相对小且原子利用率高,更能体现“绿色化学”的理念

答案 C

解析 途径①属于浓硝酸和非金属单质的反应,表现了浓硝酸的强氧化性,A项正确;途径②③的第二步反应为可逆反应,通过增大O2的浓度来提高二氧化硫的转化率,降低成本,B项正确;由途径①②分别制取1molH2SO4,理论上各消耗1molS,各转移6mole-,而途径③转移7.5mole-,C项错误。

13.实验室中某些气体的制取、收集及尾气处理装置如图所示(省略夹持和净化装置)。

仅用此装置和表中提供的物质完成相关实验,最合理的选项是(  )

选项

a中的物质

b中的物质

c中收集的气体

d中的物质

A

浓氨水

CaO

NH3

H2O

B

浓硫酸

Na2SO3

SO2

NaOH溶液

C

稀硝酸

Cu

NO2

H2O

D

浓盐酸

MnO2

Cl2

NaOH溶液

答案 B

解析 由题给装置可知,本装置可以用于固体和液体不加热型,收集方法为向上排空气法,防倒吸尾气处理方式的气体的制取。

A项,NH3收集用向下排空气法,不符合;C项,铜与稀HNO3反应不能产生NO2,且NO2的吸收不能用水,可以用NaOH溶液,不符合;D项,用浓盐酸与MnO2反应制Cl2需要加热,不符合。

14.如图所示,夹子开始处于关闭状态,将液体A滴入试管②与气体B充分反应,打开夹子,可发现试管①内的水立刻沸腾了。

则液体A和气体B的组合不可能是下列的是(  )

A.氢氧化钠溶液、二氧化碳

B.水、氨气

C.氢氧化钠溶液、一氧化氮

D.水、二氧化氮

答案 C

解析 要使试管①内的水立刻沸腾,则试管②中气体压强要显著下降,即气体B要被液体A大量消耗。

15.在某100mL混合液中,HNO3和H2SO4的物质的量浓度分别是0.4mol·L-1和0.1mol·L-1。

向该混合溶液中加入1.92g铜粉,加热,待充分反应后(假设反应前后溶液体积不变),所得溶液中Cu2+的物质的量浓度是(  )

A.0.15mol·L-1B.0.225mol·L-1

C.0.35mol·L-1D.0.45mol·L-1

答案 B

解析 因稀硫酸不与铜粉反应,本题很容易按HNO3的量直接进行计算,而忽视了H2SO4能够提供H+,NO

与溶液中的H+仍具有HNO3的性质,可以继续与铜反应,直至NO

或H+之一反应完全。

本题若用离子方程式解题,既快又准,解题过程如下:

3Cu  +  8H++ 2NO

===3Cu2++2NO↑+4H2O

3823

0.03mol  0.06mol0.04mol

显然,Cu与NO

均过量,应按H+的量进行计算,则:

n(Cu2+)=

×0.06mol=0.0225mol,

c(Cu2+)=

=0.225mol·L-1。

二、非选择题(本题包括5小题,共55分)

16.(10分)某地酸雨可能含有下表中的离子。

取一定量该地酸雨分成A、B、C、D四份,进行如下探究:

离子

阳离子

Na+、Mg2+、NH

阴离子

Cl-、SO

、SO

、NO

请回答下列问题:

(1)该酸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教育 > 唐诗宋词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