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讲记子罕第九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6127783 上传时间:2022-11-20 格式:DOCX 页数:28 大小:50.8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论语讲记子罕第九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8页
论语讲记子罕第九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8页
论语讲记子罕第九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8页
论语讲记子罕第九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8页
论语讲记子罕第九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论语讲记子罕第九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论语讲记子罕第九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论语讲记子罕第九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2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论语讲记子罕第九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孔子言仁最多,言性其次,言利最少。

大家必須知道,論語這種文章是子游、子夏輩的文章,漢人尚且不能做出來。

所以孔子廟,古代稱作文廟。

漢儒依訓詁講解,沒有發揮議論,這一章妙訣在「子罕言」,。

「鮮」與「罕」不一樣,鮮是少,罕比少更少,孔子罕言是輕易不言。

徐氏說文云,直接說為言,問答曰語,所以這部書叫「論語」。

又,論語文中,有「吾」,有「我」,要如何講?

論語,是二人的問答,所以不可稱為「論言」。

周禮春官是管學務的,其中有說:

發端曰言,答述曰語。

「子不語怪力亂神」,是有人來問怪力亂神的問題,孔子不說,沒人來問更不講。

這一章不必拐彎摸角,罕言是輕易不說,或許偶而也說,若都不說,那應說是「絕言」。

利與命與仁,即使沒人問,孔子自己也有說的時候,只是輕易不說,例如子畏於匡,孔子說:

「文不在茲乎!

」,這說的就是命。

  學論語,要學行為,不要亂改經、隨便注經,若弄不明白,而注經,可以嗎?

學這一章,你們就知道不可以粗率看字。

二、達巷黨人曰:

大哉孔子,博學而無所成名。

子聞之,謂門弟子曰:

吾何執?

執御乎,執射乎,吾執御矣。

「達巷黨人曰:

有注解說,巷黨是巷,達是巷名,有人說是達巷。

吾不講考據,志在教人做人,說達巷,說巷黨,只是爭執而已。

臺灣小,著名的地名不少,例如山西有歷山,山東也有歷山,到底舜耕於那個歷山?

有人說是指項橐,項橐七歲為孔子師,是生而知之者。

孔子以項橐為師,今人卻自己認為值得驕傲,肯向人學嗎?

這點我們可以學。

有注解以為「人」是指項橐,但是說「大哉孔子」,似乎不像是老師對學生的口氣。

「大哉孔子,博學而無所成名。

「博學而無所成名」,不這麼學那麼學什麼也不行,博學是學得多,什麼也學。

成名,指成為專家而說。

孔子沒有專家的名號,所學的都平等。

「子聞之,謂門弟子曰:

孔子聽到有人說這個話,便對自己的學生說:

這話說過了。

學問學時「執」最要緊,捉住不放鬆,固執才能成功。

你們那一個人能「執持名號」?

孔子說,我那一條能捉住,能得成就呢?

孔子之道是「道、德、仁、藝」,藝為末,現今的人只有藝而已。

民生主義就必須藝,你們會耕地、種菜嗎?

學孔聖人不是學成書呆子,禮樂等等為孔子學的六藝,孔子除了談道以外,還必須講藝術。

不論上陣與否,都必須學射,再次為御、書、數。

先學御,學生為老師駕御車輛,子弟為父母御車。

再來學射,國家有祭典時,才能陪祭,分祭肉,便有地位了。

「執御乎,執射乎,吾執御矣。

  孔子說,我那一條專長,射嗎?

還是御呢?

才開頭學御,所以比較起來御車為專長。

孔子以為專長是當一個司機,這種謙虛如何啊?

三、子曰:

麻冕,禮也,今也純,儉,吾從眾。

拜下,禮也,今也拜乎上,泰也。

雖違眾,吾從下。

子罕篇記載孔子的事情很多,也有歸類的原故。

這一章記的事情,也有用處。

這一章吾有準備,吾有吾的心理,書中有些地方有必要引證。

今日之下,也沒有冕。

但是作文章上有用,而最重要的是下文。

「子曰:

孔子說,古時的冕用綢緞,為絲織品。

若從繭抽出的絲是細絲,若是麻必須披,有粗麻有細麻。

「夏布」用麻做的叫麻紗,從前的海青多用麻紗,沒有用絲綢,湖南瀏陽、四川的夏麻很有名。

冕有一定的重量,若用絲做成冕,絲必須很細,若紗帽用絲織便不行。

以麻做冕是古禮,到孔子時候人們用純絲,有人說是因為麻賤絲貴,這可不一定。

事情不是一成不變的,例如從前豆芽在大陸價格很賤,若以魚翅作底,就貴了。

在山東吃綠豆芽配上火腿瘦肉貴過魚翅人參。

素食中也以黃豆芽湯(高湯)為貴,所以貴與賤不在物品,全在工夫。

因此用純絲做帽,比較節儉,當時也有人戴麻,也有人戴純,因為純絲比較節儉,所以孔子「吾從眾」,依從大眾用絲作冕。

禮,並不呆板。

「拜下,禮也,今也拜乎上,泰也。

上朝,在門外,還沒有登台就要先拜,這是古禮,雖然還看不見君主,但是依禮不論看得見或看不見,都必須拜,這是對國君的禮節。

吾學法律,畢業於民國二年,那時候辦司法與辦監獄,各自獨立。

五四以前,全球監獄,以比利時的制度最講究,檢查處所必先檢查廚房、廁所。

監獄為小社會,各種人都有,從前監獄是懲罰主義,現今是感化主義,監獄有三尊,典獄長、教誨師、教誨堂,典獄長必須向教誨堂行鞠躬禮,尊敬教誨堂。

從前皇帝坐輦到大臣的班房,必須下輦,恭敬大臣這個地處,對地點尚且如此,對事也一貫恭敬。

大學主張戒慎、慎獨,所謂:

「十目所視,十手所指,其嚴乎!

」內地的城隍廟有匾「你也來了」,充滿詩的意味,到那時後悔就晚了。

拜下,就禮上要如此,現今嫌麻煩,在下面拜不拜沒人問,因為不懂慎獨。

吾人念佛,懂這個嗎?

佛的光照攝無碍,一個人獨自時,心中的思想,照的清清楚楚,何其嚴啊?

管寧,上廁所失禮,就認為是過錯。

叢林的戒,也是如此,佛家一個戒字就夠了,所謂:

「但盡凡情,別無聖解」。

如今拜乎上,卻安然自在,人人都拜乎上,你卻拜於下,孔子說:

「事君盡禮,人以為諂也。

」雖違眾,吾拜下。

若知道「子貢欲去告朔之餼羊,子曰,賜也,爾愛其羊,我愛其禮。

」就會講這一章,舉一反三很重要。

  本來是麻冕,但是為了節儉所以用純絲,孔子從眾,因為只是質料不同而已,無關鴻旨。

若如「子貢欲去告朔之餼羊」,孔子便不允許,為什麼?

「我愛其禮」,關係禮節的存廢,所以孔子要保存。

拜上拜下章,也是關係到禮,所以孔子雖違眾而拜下,愛其禮也。

四、子絕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

講論語不容易,這部集釋彙集三百餘家的注子,為什麼要先講考異、考證?

從漢朝到今日的注解,這一章書或許有解釋的明白者,但是吾未見過。

這一章經文不是講文章,而是講道。

必須先認識字,以爾雅、說文為主,但是爾雅在前,必須以爾雅為主多加致意。

你們想要進步,必須自己來學才能進步。

說文的注只說一個原則,各方面不能都說,但是必須以這一個原則來推演,若只依一個原則也講不通。

宋儒講微言大義,漢儒講訓詁,人們以為漢儒囫圇吞棗,實在說這是漢儒他的好處,宋儒是妄作聰明,他們的微言大義是周濂溪教二程,二程教朱熹。

他們只是懂一半佛學,但是私心作祟,說佛法的壞話,欺人實在是自欺而已。

「子絕四,」

今天必須先講考證,先說考異,因為講不通,所以必須先校勘。

考異說那一本書多一字,那一本書少一字,但是這也不可靠,只能守這個範圍,考查此本與彼本那些不一樣,所謂不出其位是也,考「異」而已。

考證比考異多,可以發議論,他說「意必固我」,卻沒有注重「子絕四」這三個字,而且說「毋」字是虛字,這就不行。

「子絕四,毋」這四個字都有關係,例如「子不語」、「子罕言」都有大關係。

「毋意,」

先舉經義述聞,少儀云:

「毋測未至」,不叫你測度還沒有來的事情。

注解說:

「測,意度也」,測是以意思推度。

「毋意即毋測未至也」,毋意就是不要揣測未來的事。

說文段注云:

「意之訓為測度,為記」,意是揣測事情,「訓測度者,如論語毋意毋必」,毋意就是不要測度未來,那可以測度以前的事嗎?

允許研究現在的事嗎?

戴侗云:

「心之起為意」,說文「意者,志也」,但是意與志是相同還是不同?

常說「意見」、「意志」,但是也有說「志意」的。

志從意來,先有心,心是如如不動,心一起便為意了,意起動往一處,不亂去,就是志,所以叫「志向」,孔子說:

志於道。

到志已經是第三步了,心一起亂跑就不是志,意要往一定的地方才是志。

集解說:

「以道為度,故不任意也。

用之則行,舍之則藏,故無專必。

無可無不可,故無固行也。

述古而不自作,處群萃而不自異,唯道是從,故不有其身也。

」志於道,意往道上走,不能任意到處亂跑。

朱注:

「絕,無之盡者。

」沒有到極處。

「毋,史記作『無』是也。

」,「意,私意也。

」那公意就不是意了嗎?

「必,期必也。

」希望必得要做到。

「固,執滯也。

」那擇善固執該如何說啊?

「我,私己也。

」,處處為自己。

別解一,論語意原云:

「子之所絕者,非意必固我也,絕其毋也,禁止之心絕,則化矣。

」程樹德采取這個解釋,集釋說:

「按此解最勝,恰合聖人地位。

蓋僅絕意必固我,此賢者能之,惟聖人乃能并絕其毋。

姑以佛學明之,能不起念固是上乘功夫,然以念遣念之念亦念也,並此無之,乃為無上上乘。

」意就是念頭,一存這個心,這也是念頭,空也必須空。

這個說法極對,佛家的真理便是如此,所以要不思惡、思善,禪家的工夫是觀心,觀心的法子,心一起念頭,觀察自己所起的什麼念頭,心就定在所起的念頭上,愈看就看沒了,這個念頭便消滅了,常常如此觀心。

照顧話頭也是如此,因為觀心觀不去,所以改念話頭,隨便說一個話頭,不許分別,心裡口裡不許斷,這樣念話頭能證道嗎?

周利槃陀伽念「苕帚」二字就證道了。

這就是以念遣念的法子,把萬法歸於一個話頭,森羅萬象統統歸於「苕帚」上,那一歸何處?

真如佛性當中無一,是真空,有一就不空。

以念遣念,這個念也要遣除。

有人或許疑惑,那念佛又該如何?

在此地所念不行,往生淨土以後聽聞眾鳥演法,風樹演法,所念的是音聲定。

你們所看的彌陀經為實報土,得了定,再進一步為寂光土,生寂光以前念三寶,未往生前念佛,往生以後也念佛。

念佛有四種方法,實相念佛才上寂光土,那是念而無念,以念遣念,寂而常照,照而常寂。

現今的人是真正不識字,字明明擺著,卻看而不認,這是不認。

見而不見,那是瞎子。

所以不可以無知而妄作。

程樹德氏采取多少注子以後,才注重這個「絕」字。

集釋發明,引用焦氏筆乘說:

「意者,七情之根,情之澆,性之離也。

故欲滌情歸性,必先伐其意,意亡而必固我皆無所傳,此聖人洗心退藏於密之學也。

」第七識就是意根。

前五識為第六所控制,而第六的根是第七識。

要完全沒有七情才歸到性,這就是明心見性,以及所謂的「業盡情空」,情無,業也無了。

想要如此,必須先伐除這個意,就是要不起念頭,如果意亡了,那「必、固、我」便不會傳轉生起。

  心起謂之意。

毋意,是不起念頭。

心、意、志三字有所區別。

憶佛念佛,雖然心已經動了,但是有有一個定向,這就是志。

孔子「志於道」,又說:

「默而識之」。

集釋注論語沒了門,唯有出示佛學,所以說:

「禁止之心亦絕,空亦空也。

這一章離佛學不能講,所以下頭依佛學來解釋。

但是吾若寫成書,吾不用佛學。

吾現今說二種,一是依儒經解釋,一是依佛學解釋。

「毋意」

集解:

」孔子「志於道」心定於道,所以「毋意」,心不任意跑。

「毋必」

孔子「用之則行,舍之則藏,無專必也。

」這是說外在的,行藏都歸在對方,不如說內心。

專必是一定執著這一條,不用第二條,中庸云:

「執其兩端,而用其中」,這是自己做主,在兩端量量,採取當中的。

「毋固」

孔子「無可無不可,故無固行也。

」孔子採取中道。

固是對某件事看對了,不一定要這種看法,孔子雖然講究「主忠信」,又說「言不必信,行不必果,唯義是從」,若執著忠信就是「硜硜然小人哉」,孔子不固執。

「毋我」

  孔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教育 > 唐诗宋词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