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逍遥游》教案.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8355883 上传时间:2023-01-30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36.4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逍遥游》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逍遥游》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逍遥游》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逍遥游》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逍遥游》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逍遥游》教案.docx

《《逍遥游》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逍遥游》教案.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逍遥游》教案.docx

《逍遥游》教案

《逍遥游》教案

备课人:

孙伏解

[备课时间]:

2007年7月25日[上课时间]:

月日

一、教学目标

1、熟读课文,疏通文句,弄懂文意

2、掌握文中的通假字、古今异义、一词多义以及文言特殊句式

3、学习本文运用比喻、夸张、拟人等修辞手法,借用寓言说理的写作技巧

4、鉴赏古代文言散文想象丰富、意境开阔的艺术特色

5、学习庄子的精神自由以及个性解放的追求,摒弃庄子的虚无主义和绝对自由的哲学思想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1、疏通文意,把握文章的内容

2、鉴赏本文运用比喻、夸张、拟人等修辞手法,借用寓言说理的写作技巧

3、鉴赏本文想象丰富、意境开阔的艺术特色

4、对庄子的“逍遥之游”主旨的理解

教学难点:

1、第一段:

世间万物皆有所待(不自由)——第二段:

世间万物皆有所待,又有“小大之辨(亦不自由)——第三段:

从自然界到社会的人,无不有所待,真正的逍遥者是不受外物的限制的他们无所待(无己、无功、无名——追求绝对的自由——逍遥的境界)。

”诵读三到五遍,找出表达作者思想的关键语句,看看作者运用哪些神话传说、生动的比喻来说明深这些道理,结合课后习题理清作者的思路;

三、课时安排六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语设计

前几年,美国好莱坞拍成了一部惊怵大片,轰动一时。

这部影片名叫《酷斯拉》(Godzilla),表现的是一位钓鱼爱好者,海边垂钓时,钓到鱼的同时,水中随即排山倒海般站起一庞然大物——一条身体巨大无比,脑袋小的可怜的蜥蜴!

它一步步向陆地走来。

将一座世界级的大都市的纽约,搅得一塌糊涂,差点夷为平地。

其电影的构思者,想象力之丰富,令人惊叹。

但这个创意,却来源于日本同名片《酷斯拉》,美国人连蜥蜴的名字也没改,表现出对原作的尊重。

在日本人的片子里,被想象出来的“酷斯拉”也那样地触目惊心,它站立起来有东京塔那么高,它行走的速度,超过日本新干线。

于是,这条横行无阻的“酷斯拉”,在东京所制造的混乱,不亚于当年的关东大地震。

但日本也好,美国也好,都不敢说自己就是这高明的想象的原创!

原创者究竟是谁?

他就是距今已两千三百多年的中国上古时代的庄周!

或有一天,庄子正在涡垂钓。

楚王委派的二位大夫前来聘请他道:

“吾王久闻先生贤名,欲以国事相累。

深望先生欣然出山,上以为君王分忧,下以为黎民谋福。

”先生持竿不顾,淡然说道;“我听说楚国有只神龟,被杀死时已三千岁了。

楚王珍藏之以竹箱,覆之以锦缎,供奉在庙堂之上。

请问二大夫,此龟是宁愿死后留骨而贵,还是宁愿生时在泥水中潜行曳尾呢?

”二大夫道:

“自然是愿活着在泥水中摇尾而行啦。

”庄子说:

“二位大夫请回去吧!

我也愿在泥水中曳尾而行哩。

大家现在能猜出这位先生是谁了吗?

对,没错,他说是道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与老子并称“老庄”的庄子。

请同学说说对庄子的了解。

曾学过成语“庄周梦蝶”,也是《庄子》中的一则寓言典故,说的是庄周梦见自己身化为蝶,栩栩然而飞,完全忘记自己是“庄周”其人;后来梦醒,自己仍然是庄周,不知蝴蝶已经何往。

现比喻人生变幻无常。

唐代李商隐的《锦瑟》一诗也引用了这一典故:

“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高一时,我们曾经学过庄子的一篇散文《秋水》,领略了庄子散文想象丰富、意境开阔的艺术特色。

今天,我们来看庄子的另一篇散文,再次体会他汪洋恣肆的艺术风格。

二、作者简介

庄子(约前369——前286),我国战国中期思想家。

名周,字子休,宋国人。

大体与孟轲同时而稍后。

他出身于一个没落的贵族家庭,一生大都从事于讲学、著述,但从游者不多。

在诸子百家中,他继承并发展了老子的思想,成为战国中期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世有“老庄”之称。

庄子的思想属于主观唯心主义体系。

他片面夸大一切事物的相对性,否定客观事物的差别,否定客观真理,在认识论上走向了相对主义。

从这种认识论出发,庄子对待生活的态度是,一切顺应自然,“安时而处顺”,“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

在政治上,他主张无为而治,反对一切社会制度,摒弃一切文化知识。

庄子的魅力跨越千年,李怀宁在《忙里偷闲读庄子》一文中这样形容:

  他是个特立独行的思想家,是文采斐然的散文家,是幽默大师,是故事大王,是心理医生,是穷光蛋,是常常感到寂寞的隐士,是藐视权贵的奇才,是淡泊名利的高人,是悲天悯人的仁者,是滔滔不绝的辩士,是好抬杠的朋友,是田园诗人,是经常援引神话的无神论者,是喜欢异想天开的理想主义者,是濮水边的渔翁,是田间的歌者。

然而,这一切仍然不足以概括他。

  在这组排比句中,你比较喜欢庄子是哪一种个性的人?

  庄子是道家的代表人物,有人做过这样的比喻:

儒家像粮食店,绝不能打,打倒了儒家,我们就没饭吃,儒家思想是我们安身立命的根本。

道家则是药店,如果不生病,一生也可以不必理会它,要是一生病,就非自动找上门去不可。

多少年来,道家思想中的无为精神,构筑起中国文人的文化后院,多少官场失意的文人,在这个后院里,被老庄的潇洒无为,温情地安抚过。

庄子到底是何许人,为何有如此之魔力呢?

    给大家讲几个庄子的故事吧。

我想这几个故事可能胜过我所有苍白的解释。

  故事一:

庄子姓庄,名周,宋国(今河南商丘县)蒙人,战国时哲学家,散文家,与老子齐名,世称“老庄”,道家学派创始人,曾任漆园吏,但不久辞去。

《史记》上说,“楚威王闻庄周贤,使使厚币迎之,许以为相”,可庄周并未接受,“宁游戏污浊之中自快,无为有国者所羁”,终身不仕。

    教师引导学生翻译,然后归纳。

明确:

  这个故事说明:

庄子淡泊名利,向往那种不受任何约束,自由自在的生活。

古人云:

仁者乐山,智者乐水。

仁义智慧的人往往喜欢和山水交朋友,而不为仕途所累。

在我们今天这样一个竞争激烈,物质欲望充斥,钱权高于一切的社会,庄子这种无为而治的思想实在值得我们学习。

关于庄子的这个思想,建议学生课后阅读《逍遥游》。

  故事二:

有一次,庄子到楚国去,路上见到一个髑髅,他枕着髑髅睡觉,髑髅给他托梦说:

“死了,就没有君主在上面,没有臣子在下面,也没有四季变化的事,能从容自在地与天地共久,即使南面而王的快乐,也不能超过这了。

  这个故事说明:

庄子不仅向往自由,还十分不满那个等级森严的社会,髑髅之言说明了此点。

  故事三:

传说庄子的妻子死了,惠施前去吊唁,看到庄子正伸开两腿,像簸箕一样坐着,敲着瓦盆唱歌。

  这个故事可能不为常人所理解,但我觉得它表明了庄子通达的生死观,他认为生来死去就如同春夏秋冬变化。

   教师总结,并具体介绍《庄子》一书。

  庄子一生贫困;他身居陋巷,常向人借粮,自织草鞋,穿粗布衣和破鞋子,甘愿闲居独处。

他继承并发扬了老子思想,和老子同是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世称老庄。

庄子认为世间一切事物并无本质区别,无论大小、贵贱、寿夭、生死、善恶、得失、荣辱都是相对的。

庄子思想比较复杂,基本上属于主观唯心主义;主张保身、全生、养亲、尽年。

庄子的思辩的哲学智慧常常令人神往。

代表作《庄子》一书是道家经典之一,现存33篇,其中内7篇,外15篇,杂11篇。

一般认为,内篇是庄子自著,外篇、杂篇是庄子的门徒所著。

《庄子》散文是战国中最重要的散文成果之一。

它的文章写得汪洋恣肆,不拘绳墨,变化无端,充满了浪漫主义色彩和浓郁的诗意。

它把深奥玄妙的哲理与生动具体的想像融于一炉;它想像丰富,构思奇特,语言丰富,善于对事物进行极细致、生动的描绘。

鲁迅\">鲁迅先生曾称赞他的文章说“汪洋辟阉,仪态万方”。

三、《庄子》简介

《庄子》,也称《南华经》或《南华真经》,计52篇,今存33篇,其中内篇7,外篇15,杂篇11。

一般认定内篇为庄子自撰,其余则出自庄子门人及后学之手。

说明

参见课后注解①。

高一时已经讲过,这里只是提及,明确一下重点。

四、课文诵读指导

1、正音正字

说明

提示重点词语的读音及意义、用法,详见书中的批注及课后注解。

2、诵读指导

《逍遥游》“汪洋辟阖,仪态万方”,文笔汪洋恣肆。

诵读时,针对不同的描述对象,应读出不同的描述情感。

诵读大鹏怒飞一层,要读出气势和力量;读“蜩与学鸠”一层,要读出其渺小;读“小年与大年”一层,要读出鲜明的对比;读“汤之问棘”一段,要读出对鲲鹏的赞美,读出对斥鷃渺小、短视的蔑视。

第三段举例论证,对“知效一官……而征一国者”,读时要带不屑一顾的态度;对宋荣子、列子,既要有赞美之情,又要强调他们“犹有未树”、“犹有所待”。

结尾“故曰”一句是结论,要读得十分肯定。

第二课时

一、学习第一段

思考

1、大鹏飞往南冥,需要什么?

2、野马、尘埃在空中浮游,需要什么?

3、蜩与学鸠不能远走高飞,是因为什么?

说明

这三个问题比较浅显,让学生细读课文,力求用原文中词语回答。

明确

1、大鹏飞往南冥,需要“海运”。

2、野马、尘埃在空中浮游,需要“以息相吹”。

3、蜩与学鸠不能远走高飞,是因为“枪榆枋而止”。

重点讲解第一小节,疏通文意,注意虚词其和之的用法,掌握比较特殊的实词和句式。

1、冥:

亦作溟,海之意。

“北冥”,就是北方的大海。

下文的“南冥”仿此。

传说北海无边无际,水深而黑。

2、怒:

奋起。

3、志:

记载。

4、击:

拍打,这里指鹏鸟奋飞而起双翼拍打水面。

5、抟(tuán):

环绕而上。

扶摇:

由地面急剧盘旋而上的暴风。

6、去:

离,这里指离开北海。

息:

停歇。

7、斯:

则,就。

8、而后乃今:

意思是这之后方才;以下同此解。

培:

通作“凭”,凭借。

9、莫:

这里作没有什么力量讲。

夭阏(è):

意思是遏阻、阻拦。

“莫之夭阏”即“莫夭阏之”的宾语前置。

10、决(xuè):

迅疾的样子。

11、抢(qiāng):

突过。

榆枋:

两种树名。

12、控:

投下,落下来。

13、奚以:

哪里用得着。

之:

到。

为:

句末疑问语气词。

14、适:

往,去到。

莽苍:

指迷茫看不真切的郊野。

15、果然:

饱的样子。

古今异义词

16、宿:

这里指一夜。

17、之:

这。

二虫:

指上述的蜩与学鸠。

指示代词。

总结其:

天之苍苍,其正色邪?

其远而无所至极邪?

表示选择,解释为,是……还是……?

已学过如此解释:

其信然邪?

其梦邪?

其传之非其真邪?

(韩愈《祭十二郎文》)

其余,在第一段中的“其”的用法都比较简单,不作赘述。

之:

鹏之徙于南冥也:

放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则芥为之舟:

助词,不译

而莫之夭阏者:

代词,它;在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前置

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

动词,到……去

之二虫又何知:

指示代词,这,指两只小动物

总结宾语前置句:

莫之夭阏者,而后乃今将图南。

否定句,代词作宾语没有(什么)可以阻挡它的

之二虫又何知。

疑问代词作宾语,前置这两个小动物又知道什么呢?

补充宾语前置句的第三种情况:

由“之”、“是”、“焉”帮助构成的前置。

如:

惟令是听;无乃尔是过与?

(《季氏将伐颛臾》;冉由,恐怕要批评你了吧)

二、齐声朗读第一段,理清思路,进行总结。

(参考课后练习一)

1、“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

”是说这只鸟在海翻腾激荡的时候,就乘风迁徙到南海。

2、《齐谐》是书名,齐国的志怪之书。

文章是引此为证,说明鹏之高翔奋飞是有根据的。

3、“天之苍苍,其正色邪?

其远而无所至极邪?

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巳矣。

”意思是说:

天色苍苍茫茫,究竟是它真正的颜色呢,还是由于它无限高远没有边际的缘故呢?

大鹏朝下看也这样。

4、“覆杯水于坳堂之上,则芥为之舟,置杯焉则胶,水浅而舟大也。

”为了说明大鹏是如此之大,必须要大风才能托起它。

5、蜩与学鸠笑话大鹏,殊不知因为自己个小,所以所待轻易得到。

而大鹏如此硕大,所待必是海运之风。

作者以行路备粮的比喻对此反驳,表现了毫无自知之明的可悲和可笑。

三、学生自读第一段,教师评点本段思路

明确

本段内容阐明世间万物都“有所待”。

首先,作者大笔挥洒,以夸张的手法描写神奇莫测巨鲲大鹏,言其背大,“不知其几千里也”,言其翼大,“若垂天之云”。

这只鸟不仅大,它还要腾空而起,还要乘海风作万里之游,给我们展示了一幅雄奇壮丽的画卷。

其次,作者以“野马”“尘埃”的“以息相吹”与大鹏的“海运将徙”作对比,说明万物皆“有所待”。

接着,作者以童话般的叙述,写蜩与学鸠对大鹏高飞远行的嘲笑,并以行路备粮的比喻予以反驳,表现了毫无自知之明的可笑与可怜。

四、根据思路,学生当堂背诵第一自然段。

五、总结:

本段内容阐明世间万物都“有所待”。

首先,作者大笔一挥,以夸张的手法描写神奇莫测的巨鲲大鹏。

这只鸟,不仅大,它还要腾空而起,还要乘海风作万里之游,给我们展示了一幅雄奇壮丽的画卷。

其次,作者以“野马”、“尘埃”的“以息相吹”与大鹏的“海运将徙”作对比,说明万物都“有所待”。

接着,作者用寓言,写蜩与学鸠对大鹏的嘲笑,并以行路备粮的比喻手法予以反驳,表现了毫无自知之明的可笑与可怜。

归纳板书:

鲲、鹏大海运将徙

↑(对比)

野马、尘埃小以息相吹

大舟深水比喻强调

芥草杯水万物皆有所待

蜩与学鸠嘲笑大鹏

适莽苍者↑(反驳)

适百里者(比喻)行路备粮

适千里者

检查第一自然段的背诵

第三课时

一、学生自读自译第二、三自然段

说明

参照注解自译第二、三自然段,有疑难处,教师予以指导。

二、学习第二自然段

1、第二自然段具体写了哪些内容?

和第一自然段有何联系?

明确

朝菌、蟪蛄为小年;冥灵、大椿为大年。

二方比较可知:

“小年不及大年”。

彭祖以长寿闻名,众人匹之,以小及大,可悲。

汤之问棘,点名了“大小之辩”。

归纳上文,补充印证。

板书

朝菌、蟪蛄小年

小年不及大年

冥灵、大椿大年

归纳上文

彭祖长寿大知

小知不及大知

众人匹之小知

汤之问棘补充、点明“大小之辩”

2、问:

“汤之问棘”一段话与第一自然段相关内容似有重复之嫌,你是如何理

解的?

明确

第一自然段中对大鹏的描述出资《齐谐》,《齐谐》是记载怪异之事的,人们会怀疑它的真实性,孤儿,作者引“汤子之问棘”来加以证实;再者,前后两处描写详略不同,描写也有异:

对于鹏之背,前者为“不知其几千里也”,后者为“背若泰山”;对于“扶摇”,前者没有描述其形状,后者用“羊角”描其状。

其实,这是庄子的有意之笔,通过“重言”(即重复之言)来加重论说的分量,加深读者对“大小之辩”的理解,与开头部分呼应和印证。

说明

并非简单重复,同中有异,是对前文内容的补充、印证,与篇首内容照应。

第四课时

一、学习第三自然段

1、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复述第三自然段内容。

说明

允许学生停留在翻译的基础上。

明确

本段作者从奇妙莫测的描写后接以现实社会中四种人的具体论述,他们分别能“效”“比”“合”“征”,但却以世俗之见自视,以出类拔萃的佼佼者自居,作为人生的境界,他们也仅仅是斥鴳翱翔于蓬蒿之间罢了。

宋荣子已经淡漠了功名,看清了内外荣辱的界限,却“犹有未树”;子列子能御风而行,超然于世,但还是要依赖于风(即“犹有所待”)。

这两个人都比众人高出一筹,但未入道,没有达到真正的“逍遥”。

何谓“逍遥”呢?

庄子告诉我们:

“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

”怎样才能达到“逍遥”呢?

用庄子之言即为“无己”“无功”“无名”。

2、作者在本段中阐明了什么观点?

作者是如何阐述此观点的?

明确

本段中阐明了“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

”即“无所待”的观点。

作者从自然界的“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进而说明“小大之辩”,但本质相同,即万物皆有所待,不是真正的逍遥。

接着,作者从自然界转而写现实社会,现实中的人有高出众人之上者,但仍是有所待,还不是真正的“逍遥”。

作者在彻底否定了“有所待”的万物和现实中的高人之后,才提出自己的观点——“无所待”才是真正的逍遥。

二、如何理解作者塑造的大鹏形象?

明确

作者从原则上否定了大鹏,认为它的展翅高飞还要凭借海运,并非真正的逍遥。

但是,作者又义正辞严地驳斥蜩与学鸠的嘲笑,强调指出有“小大之辩”,并且三次浓墨重彩,不避重复地描绘大鹏的雄伟形象,热爱之情跃然纸上,这是为什么呢?

也许作者在才能无双、向往着逍遥却又无法逍遥的大鹏形象里,正隐藏着自己难言的苦情。

什么苦情呢?

我们不妨作出这样的比较想象:

一只大鹏在茫茫北冥中冲天而起,一颗心灵在深深苦闷中挣扎而出,幻想的翅膀张开了,怒而飞向“无何有之乡”;有所待的大鹏失败了,那么心灵呢?

有所求的心灵能在那污浊黑暗的广漠之野找到慰籍吗?

答案显然是否定的,那雄伟的大鹏形象所体现的正是作者欲飞的理想和无法飞走的悲哀。

三、什么是作者所谓的“逍遥游”呢?

明确

“逍遥游”如果望文生义地解释这三个字,就是自由自在地遨游。

而读完全文后,大家不免会产生疑问,如何才是“自由自在地遨游”?

怎样才能做到呢?

下面从两个方面来浅析一下:

1、解“逍遥”之含义。

“逍遥”二字旧作“消摇”,郭庆藩《庄子集释》引文云:

“消摇者,调畅逸豫之意。

夫至理内足,无时不适,止怀应物,何往不通。

以斯而游天下,故曰消摇。

”是一种闲适自得的心理状态。

细品课文之后,不难发现,“游”主要有两层含义:

①无限的思维空间。

既然摆脱了仁义是非的束缚,思想就可以自由遨游了,庄子称之为“游心”,是超脱功利和现实境遇的神游;②自由无碍的心境。

“逍遥”之“游”,没有世俗的羁绊,也没有孔子那种不得已而“游”的不平情绪,就可以真正做到无所忌惮,“安时处顺”的畅达,保持淳朴真实的自然心态。

摆脱了世俗标准,心理状态成了惟一的尺度,如此自由的心境,人何以能不“逍遥”呢?

2、析“逍遥”之层次。

作为“逍遥游”的象征,庄子在文中运用他所擅长的“寓言”方式塑造了多种动物、植物和人物形象,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或者说最具有观念意义的是斥鴳、大鹏和至人,表现了庄子对“游”的三个不同层次的认识:

“小知”“有待”和“无穷”。

斥鴳之流不知大鹏的九万里图南之志,朝菌等“小年”之物不知“大年”,他们虽然也有“决起而飞”“腾跃而上”的快乐之游,但根本无涉于“逍遥”,这是最低层次的“游”。

宋荣子、列子都是世人中的佼佼者,可谓超凡脱俗了,但仍未达到逍遥之游,原因就在于“有待”。

而真正的“逍遥游”是彻底的“无待”之“游”,即“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

”这才是真正的“无穷”之“游”。

第五课时

一、学习本文之后有何启示?

应该如何看待作者的思想观点?

明确

文章从高远之志、厚积之力、大小之辩到无待之游的描述,给人的启示是远大的志向应当通向超凡脱俗的精神境界,而不应局限于“一官”“一君”的现实功利,人应该有精神自由、个性解放的追求,这些都是庄子思想中的积极因素,我们应该继承和发扬。

而对于庄子思想中的虚无主义、绝对自由以及遁世避患的全身意识等消极因素,我们应当摒弃。

作为新世纪的弄潮儿,同学们应该积极进取、奋力拼搏,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二、鉴赏本文的写作技巧及艺术特点

明确

1、借用寓言说理。

鲁迅评庄子的散文的特点说:

“著书十万余言,大抵寓言,人物土地,皆空无事实,而其文汪洋辟阖,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

”《逍遥游》运用大量的寓言把“无所待”的思想寄托于生动的形象之中。

例如本文中的鲲、鹏、学鸠、斥鷃,有的是根据神话故事加工的,有的是杜撰的,但都纳入他的寓言中,寄托他的思想,使人不知不觉进入他所创造的意境,接受感染。

2、想象丰富,意境开阔。

如文章开头写鲲的神奇变化,鹏的遨游太空,想象十分奇特。

写鹏的南徙,一“击”,一“抟”,“三千里”,“九万里”,“扶摇”直上,意境何等壮阔。

丰富的想象使文章汪洋恣肆,充满浪漫主义色彩。

看来荒诞无稽,却是作者真实感情的流露。

3、运用比喻、夸张、拟人等多种修辞手法。

如第1段。

写积水负舟是以水比风,以大舟比鹏鸟;写鹏鸟南飞“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是夸张;描写学鸠,赋与人的情性,是拟人。

这些都增强了文章的表达效果。

三、作业

就文章的某一艺术特点,写一篇300——400字的鉴赏片断。

第六课时

知识总结

(1)通假字:

冥-溟;反-返;知-智;已-矣;辩-辨;而-耐;有-又;辩-变

(2)一词多义:

名、为、其、志、息、置、知、穷

名:

北冥有鱼,其名为鲲。

(名词,名称)

圣人无名(名词,名望)

而此独以钟名,何哉?

(动词,起名,命名)苏轼《石钟山记》

人在百口,口有百舌,不能名其一处也。

(动词,说明,说出)《口技》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动词,出名,有名)刘禹锡《陋室铭》

名为救赵,实持两端以观望。

(名词,名分,名义)《信陵君窃符救赵》

为:

北冥有鱼,其名为鲲。

(动词,叫做)=自名为罗敷《陌上桑》

化而为鸟(动词,变为,成为)=卒相与欢,为刎颈之交。

《廉颇蔺相如列传》

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语气词,呢,吗)

以五百岁为春(动词,作为,当作)=古人以俭为美德  司马光《训俭示康》

其:

其名为鲲/不知其几千里也/其视下也/其负大翼也无力(均为代词)

天之苍苍,其正色邪?

其远而无所至极邪?

(选择连词,是……还是……)

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

(副词,大概,也许)《师说》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助词,表修饰、限定关系。

志:

《齐谐》者,志怪者也。

(动词,记述)

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名词,志向)《陈涉世家》

博闻强志(动词,记住)《史记·屈原列传》

便扶向路,处处志之。

(名词作动词,作标志)《桃花源记》

息:

去以六月息者也。

(名词,气息)

生物之以息相吹也。

(名词,气息)

鸡鸣入机织,夜夜不得息。

(动词,休息,歇息)《孔雀东南飞》

北山愚公长息曰:

“汝心之固,固不可彻。

”(动词,叹息)《愚公移山》

请息交以绝游(动词,停止)陶渊明《归去来辞》

置:

置杯焉则胶(动词,安放)=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

《石钟山记》

  毋置之,吾计已决矣。

(动词,放弃)

郑人有且置履(动词,购置)《韩非子·外储说左上》

内外多置小门(动词,设置)归有光《项脊轩志》

公子于是乃置酒大会宾客。

《史记·信陵君窃符救赵》

五十里而一置(名词,驿站)《韩非子·难势》   (引申为驿车、驿马)乘疾置以闻《汉书》

知:

之二虫又何知/奚以知其然/朝菌不知晦朔(动词,,知道)=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花木兰》 

小知不及大知,小年及大年。

(名词,同“智”,智慧)

穷:

以游无穷者(形容词,安放)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

(形容词,不得志,不显贵)《孟子·尽心上》

子孙习其家风,今多穷因(形容词,生活困难)《训俭示康》

复前行,欲穷其林。

(动词,走到尽头)《桃花源记》

(4)古今异义:

虽然、众人、果然、虫、发、年、是、枪、控

虽然 古义:

即使这样,是两个词。

(虽然,犹有未树也。

今义:

连词,是一个词。

众人 古义:

一般人(众人匹之)

今义:

多数人,大家

果然 古义:

食饱之状(腹犹果然)

今义:

副词,表示事实与所说或所料相符

   连词,假设事实与所说或所料相符。

虫  古义:

泛称动物。

(之二虫又何知)

今义:

虫子。

发  古义:

毛,指草林。

(穷发之北)

今义:

头发。

年  古义:

寿命(小年不及大年)

今义:

年份,年月。

是  古义:

这。

(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

今义:

词义范围缩小,只作判断词。

枪  古义:

触、碰。

(枪榆枋而止)

今义:

发射枪弹的武器。

控  古义:

投,落下。

(而控于地而已矣)

今义:

控制,控告,无“投,落下”之义。

(5)词类活用:

水、南、致、合、征

水击三千里(水,名词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合同协议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