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十一五畜牧业发展规划.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3534289 上传时间:2022-11-23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29.1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浙江省十一五畜牧业发展规划.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浙江省十一五畜牧业发展规划.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浙江省十一五畜牧业发展规划.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浙江省十一五畜牧业发展规划.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浙江省十一五畜牧业发展规划.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浙江省十一五畜牧业发展规划.docx

《浙江省十一五畜牧业发展规划.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浙江省十一五畜牧业发展规划.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浙江省十一五畜牧业发展规划.docx

浙江省十一五畜牧业发展规划

浙江省“十一五”畜牧业发展规划

畜牧业是农业和农村经济的支柱产业,在保障国家食物安全、增加农民收入、推进农业现代化中具有极为重要的战略作用。

根据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需要,为进一步促进畜牧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根据省政府有关“十一五”规划的编制要求,特制定我省畜牧业发展规划。

规划期限为2006年至2010年。

一、畜牧业发展成就与面临的形势

(一)“十五”畜牧业发展的主要成就

“十五”期间,我省畜牧业快速发展,生产结构和优势区域布局初步优化,综合生产能力显著增强,现代畜牧大产业格局初步形成,基本提前一年完成了十五期间的主要经济发展指标。

2005年全省畜牧养殖业总产值285.9亿元,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20.1%;肉类总产量165.4万吨,奶类产量26.7万吨,禽蛋产量44.5万吨,畜牧业发展成就显著。

1.畜牧业快速发展,成为保障城乡居民食物供应的支柱产业。

“十五”期间全省畜牧产值平均每年以9.2%的速度递增,在农业总产值的比重从2000年的17.4%,上升到2005年的20.1%,主要畜产品产量保持较快的增长,肉、蛋、奶产量平均每年分别以6.0%、3.7%和19.0%的速度递增。

畜产品产量的较快增长为城乡居民改善膳食结构提供了条件,畜产品已成为城乡居民食物的重要来源,畜牧业已发展成为保障城乡居民食物供应的支柱产业。

2.优势特色畜产品区域初步形成,生产结构不断优化。

通过实施畜牧业“西进东扩战略”和优势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提升了我省浙西、浙北等畜牧主产区的产业档次,发挥了浙东南地区资源优势,使特色畜牧业迅速发展,由此带动了全省畜牧业总量稳定增长和区域协调发展,初步形成优质猪、肉禽、蛋鸭、奶牛、湖羊、兔和蜂等优势区域,以及羽绒、皮革、蜂产品等加工特色优势区,建立了一批生猪、蜂产品、兔毛和羽绒等外向型生产和加工基地,2005年通过浙江省出口的畜产品出口额已超过19亿美元,其中羽绒、兔毛和蜂产品外销额均居全国首位。

在畜牧业生产总量发展的同时,畜产品生产结构不断优化。

在肉类总产量中,猪、禽和其它家畜肉产量的结构分别由2000年的79.2%、17.6%和3.1%,调整到2005年的75.7%、20.1%和4.2%。

3.初步实现了畜牧业生产方式的转变,综合生产能力显著提高。

“十五”期间积极推进现代畜禽养殖方式,畜禽养殖规模化、生态化、标准化、产业化程度不断提高。

2005年,全省出栏猪万头以上、肉鸡5万只以上的养殖场分别达到107个和350个,年末存栏奶牛500头以上的奶牛场27个。

全省生猪、肉禽和奶牛的规模饲养率分别达到65.0%、82.0和75.4%。

畜禽养殖场畜禽排泄物治理工作全面推进,畜禽生态化养殖发展迅速。

各地在划定畜禽禁养区、限养区的基础上,通过对畜禽养殖场生产设施的改造,推行干湿分离、雨污分离等工艺技术,减少了畜禽污水、污物的排放量,减少了环境污染。

同时,按照循环经济的理念,采用农牧结合、“能源环保型”等方式,对规模养殖场实施生态化改造,提高了畜禽排泄物的资源化利用率。

至2005年底,全省年出栏生猪3000头以上和存栏牛300头以上的规模化畜禽养殖场全部完成了畜禽排泄物治理工作,全省规模畜禽养殖场畜禽排泄物的资源化利用率已经达到80%,生态化养殖发展迅速。

畜禽标准化生产全面推行,基本建立与畜禽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和企业标准相配套的畜牧业标准体系,全省已建成无公害畜产品基地315个,无公害畜产品产量占全省畜产品总量的30%。

以畜牧业龙头企业和各类合作社为主体的产业化经营模式不断涌现,畜牧业产业化程度较高,全省拥有畜牧业龙头企业500多家,其中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和省级骨干农业龙头企业31家;县级以上畜牧产业协会和专业合作社269个,带动13万户农户和3万余个规模养殖基地,饲养畜禽7983万头(只);初步形成以大型批发市场为龙头、专业市场为骨干、集贸市场为基础的畜产品市场体系,45%左右的畜产品实现订单化生产。

畜牧业综合生产能力较高,2005年生猪出栏率达到165.9%,生产水平全国领先;成年奶牛年产奶量达到全国中上水平;湖羊产羔率处于全国先进水平;长毛兔产毛量、蜂王浆产量、绍兴鸭产蛋量达到世界领先水平。

在种质资源方面,以种猪为主的畜禽良种繁育体系基本形成,全省建有21个省级种畜禽繁育基地,二级以上的种畜禽场175个,年可向省内外提供种猪8万多头、种禽5000万只、种兔35万只。

金华两头乌、嘉兴黑猪、绍兴麻鸭、湖羊、仙居鸡、白耳黄鸡等优良地方品种得到进一步保护。

种猪主要生产性能处于全国先进水平,绍鸭、长毛兔、蜜蜂等种质达到世界领先水平。

4.饲料、兽药产业和畜禽产品加工有了长足发展。

至2005年底,全省兽药和饲料添加剂规模生产企业已达200多家,其中:

46家兽药生产企业通过了农业部的GMP验收,2005年实现饲料、兽药产值154亿元,比2000年增加1倍多。

我省维生素类产品总产量4万余吨,占全国的市场份额已达60%以上,抗菌药物和驱虫药物在全国兽药原料药市场上占50%以上,是全国重要的饲料添加剂和兽药原料药生产基地。

肉类、皮革、羽绒、兔毛、蜂制品等畜产品加工有了较快发展,2005年加工产值约达750亿元。

5.动物防疫和饲料、兽药、畜产品安全监管能力显著提高。

全省建立了重大动物疫病防治和畜产品安全目标管理责任制,以及重大动物疫情应急机制,建立了省、市、县三级动物疫病诊断实验室和疫情监测体系,完善了公路动物防疫监督屏障体系,初步建成兽药、饲料和畜产品质量安全监控体系,重大动物疫病和畜产品质量安全事件的预警、监控能力显著提高。

同时,根据《国务院关于推进兽医管理体制改革的若干意见》和《浙江省人民政府关于推进畜牧兽医体系改革切实加强动物防疫工作的通知》规定,启动了市、县(市、区)两级畜牧兽医监督管理机构的改革,强化市、县(市、区)两级的畜牧兽医监督管理职能,推行乡镇动物防疫检疫派驻制度。

6.畜牧兽医技术推广体系改革有序进行。

“十五”期间政府每年都投入一定的经费,面向社会招标研究和推广一批重大动物疫病综合防控、畜禽良种选育、绿色畜产品生产、规模畜禽生态养殖等国内领先的畜牧兽医技术;积极开展职业技术培训,培训人员1.2万人次,其中通过职业技术鉴定合格人员1万多人;积极引导培育各类民营科研机构,为我省推进畜牧业生产方式转变提供了技术基础。

同时为适应畜牧业市场化、现代化发展的要求,以满足广大农民群众的技术需求为目标,按照坚持“强化公益性职能、放活经营性服务”的原则,在全省有序地推行畜牧兽医技术推广体系改革,逐步形成多层次、多形式、社会化的畜牧兽医技术推广服务体系。

7.畜牧业的发展,促进了农民增收。

2005年我省农村居民家庭经营牧业人均纯收入268.3元,占农村居民家庭经营农业产业人均纯收入1248.1元的21.5%,在农业产业净收入中居第二位。

农村从事畜牧业劳动力逾77万人,畜牧业的发展,促进了农民增收,对全面建设农村小康社会起到了十分突出的作用。

(二)“十一五”畜牧业发展面临的形势

我省“十五”期间经济的快速发展,农村经济进入了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阶段,人民生活水平和健康意识普遍提高,畜牧业整体实力进一步增强。

“十一五”时期是我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攻坚阶段,是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关键时期,畜牧业的发展环境也发生了深刻变化。

1.有利条件

——畜牧业发展具有良好的政策环境。

近年来,党中央、国务院对畜牧业的发展高度重视,强调要大力发展畜牧业等劳动密集型产业,推动农业整体素质和市场竞争力的提高。

省委、省政府将发展畜牧业作为调整农业结构和增加农民收入的主要措施,并制定了一系列政策措施。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明确提出要“大力发展畜牧业”。

这些均为畜牧业的持续健康发展提供了难得的发展机遇和极为有利的政策环境。

——国民经济的高速增长为畜牧业发展提供了坚强支撑。

我省国民经济的发展已经进入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实现工业与农业、城市与农村协调发展的新时期,在国民收入分配中将更多地支持农业和农村发展,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城市对农村的带动作用将进一步增强,公共财政覆盖农业、农村的范围和领域将进一步扩大,这为现代畜牧业的发展带来新的良好机遇。

——畜产品消费需求的持续增长为畜牧业发展提供了广阔空间。

近20年来我省城乡居民的畜产品消费水平有了大幅度提高,城镇和农村居民畜产品消费量年均分别以3.4%和2.4%的速度增加,但人均消费量仍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且农村居民畜产品消费量也远远低于城市居民。

今后,随着农民收入的不断提高,农民的畜产品消费必将进入一个新的高峰期。

城市居民也将进入新一轮的消费升级阶段,对优质、卫生、方便畜产品的需求将不断增加。

同时,随着工业化进程加快,新增城市居民对畜产品的消费需求也将出现快速上升的趋势。

畜产品需求的持续增加对畜牧业生产的拉动作用日益增强。

——工商企业和民营资本的不断投入,为畜牧业发展提供了巨大动力。

我省畜牧业收入是农民家庭经营收入的重要来源,农民从事畜牧业生产的积极性高。

同时,在农林牧渔业中,畜牧业的比较效益相对较高,工商企业投资畜牧业的资本将持续增长,将为畜牧业的持续、快速发展提供巨大动力。

2.面临的不利因素

“十一五”期间制约畜牧业发展的因素存在,使我省畜牧业面临严峻的挑战。

——重大动物疫病疫情形势依然十分严峻。

受周边国家重大动物疫情频发且呈扩散之势,动物及其产品流通频繁等影响,重大动物疫病疫情形势依然十分严峻,防控工作任务繁重,现有动物防疫基础设施尚不完善,一旦发生重大动物疫情,将对畜牧业生产产生极为严重的影响。

——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尚未得到根本解决。

受经济利益驱使,非法经营、使用瘦肉精等违禁药物、制售假冒伪劣饲料,畜产品中药物残留超标等影响畜产品质量安全的问题仍然存在。

——受土地资源和环境的制约日益加剧。

我省土地资源紧缺,随着各地对畜禽禁养区、限养区的划定,畜牧业的用地空间越来越小,畜牧用地矛盾日益突出,同时部分地区畜禽养殖总量超过周边环境承载能力,畜禽粪便等养殖废弃物的资源化利用率有待进一步提高。

——畜牧业科技创新与推广体系较薄弱。

由于投入不足,高效、生态、集约型生产等关键技术的集成和研发能力受到比较大的制约,科技创新能力较弱,自主培育的畜禽优良品种较少,部分地方优良品种处于濒危状态;科技推广服务体系还不健全,基层科技推广机构和技术人员不稳定,畜牧业科技成果转化速度慢。

二、畜牧业发展的指导思想与基本原则

(一)指导思想

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总体目标,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按照建设资源节约性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要求,以加快建设现代畜牧业为目标,保障畜产品有效供给和增加农民收入为中心任务,深化畜牧管理体制改革,促进科技进步和体制创新,加强畜牧业基础设施建设,优化畜牧产业结构和布局,走高效生态、优质安全的可持续发展道路,使畜牧业成为农业和农村经济增长、农民增收的重要支柱产业,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二)基本原则

1.坚持可持续发展。

按照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运用循环经济的发展理念,大力发展高效生态畜牧业和规模养殖业,使畜牧业发展规模、速度与资源环境承载能力或畜禽排泄物处理能力相适应,畜禽养殖与动物防疫、投入品和畜产品安全监控体系同步发展,畜禽养殖业与畜产品加工、饲料和兽药产业的协调发展,实现畜牧业增长方式的根本转变。

2.坚持调整结构,优化布局。

继续加大畜牧业结构调整力度,稳定生猪,大力发展优质家禽、奶牛、羊、兔等草食动物和特色畜禽生产;继续实施畜牧业“西进东扩”战略,优化优势产品区域布局,逐步形成具有区域特色优势的畜牧业产业带和块状牧业经济,做大做强畜牧产业。

3.坚持科技创新,提升产业水平。

加快畜牧业中高效、生态、集约型生产等关键技术的研发、集成和推广,推行农业科研机构、龙头企业和生产基地相结合的农业科技创新机制,加快科技成果的普及转化,依靠科技进步,全面提升我省畜牧产业发展水平和产品综合竞争力。

4.坚持市场导向和政府引导相结合。

进一步深化改革,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和各方面投资发展畜牧业的积极性,形成多元化的投入机制和与农民形成稳定利益关系的产加销一体化的产业化经营机制,加大政府投入,积极引导和支持市场配置资源难以发挥作用的畜牧业公益性基础设施建设。

三、发展目标

(一)总体发展目标

畜牧业在农业经济中所占比重进一步提高,经济结构和产业布局进一步优化,规模化、标准化和产业化进一步推进,养殖、加工、饲料、兽药产业协调发展,良种繁育体系、科技创新和推广体系、动物疫病防控体系和畜牧兽医监督体系、畜产品质量安全保障体系得到完善,从业人员素质普遍提高,畜产品市场竞争力显著增强,畜牧业实现可持续发展,为率先实现畜牧业现代化奠定扎实的基础。

(二)2010年具体发展目标

1.进一步扩大畜牧经济总量。

到2010年,畜牧养殖产值达到410亿元,占农业总产值(不包括农林牧渔服务业产值)的比重达到23%左右;畜产品加工产值达到1220亿元;饲料与饲料添加剂产值达到170亿元;兽药产值达到50亿元。

四项产值合计达到1850亿元。

2.主要畜禽生产和畜产品稳步增长。

到2010年,主要畜禽生产和畜产品预期指标:

生猪饲养量3200万头,牛存栏40万头,其中奶牛存栏11万头,羊饲养量500万只,家禽饲养量4.5亿只,兔饲养量2000万只,蜂110万箱;肉、蛋、奶类总产量分别达到178万吨、45万吨和40万吨。

3.畜牧业生产结构进一步优化,实现可持续发展。

生猪生产基本稳定,优质家禽、牛、羊、兔等草食动物和特色畜禽生产得到较快发展,特色畜产品优势区域明显,畜禽养殖规模化、标准化、生态化、产业化程度进一步提高,养殖业与相关产业协调发展,畜牧业的发展与环境和自然保护要求相适应,实现可持续发展。

4.建成较完善的畜牧业生产支撑保护体系。

建设成包括良种繁育、科技推广、动物疫病控制、畜产品安全、饲料兽药检测在内的比较完善的畜牧业生产支撑保护体系,控制重大动物疫病可能造成的潜在威胁,畜产品生产的质量安全、生态安全、公共卫生安全水平显著提高。

5.畜牧业的整体科技水平和从业人员素质进一步提高。

畜牧业科技进步贡献率提高到65%以上,处全国领先水平,全省规模畜禽养殖场(户)管理人员、各级畜牧兽医监督管理机构管理和专业技术人员普遍接受专业培训,从业人员科技文化素质进一步提高。

6.畜产品出口能力增强。

建成一批畜产品出口基地,到2010年,畜产品和以畜禽产品为主要原料的加工制品出口额达到25亿美元。

四、主要任务、特色优势畜产品区域布局和建设重点

(一)主要任务

1.转变畜牧业生产经营方式,加快推进现代畜牧业进程。

一是加快畜牧小区和畜禽规模养殖场的发展。

按照“发展、规范、创新”的原则和畜禽养殖规模化、标准化、生态化的要求,重点加快各类畜牧小区和规模场建设,创新生态养殖模式。

规范畜牧小区生产标准,突出抓好畜牧小区畜禽良种、饲料供应、动物防疫、养殖技术、无公害生产、养殖排泄物综合利用和环保设施等方面的标准化建设,鼓励畜禽养殖小区进行股份制和合作制改造。

支持规模养殖场按现代化的要求,对现有养殖基础设施进行改造,建立畜禽标准化生产体系。

积极引导大中型工商企业从事畜禽养殖业,建立产品加工原料基地,与农户建立稳固的利益联结机制,提高产业化程度,提升对农户的带动能力。

二是大力推进畜牧业科技进步,促进畜牧业增长方式转变。

以畜牧业发展中的重大关键技术创新和集成为重点,推动建立优质高效集约化的现代畜禽养殖体系。

加大畜牧科技攻关力度,重点解决畜禽良种培育、畜禽规模化与高效生态养殖、饲料饲草资源开发利用、新型兽药和饲料添加剂研发、重大动物疫病综合防控、先进工艺装备、畜禽排泄物资源化综合利用和环境保护等重大关键技术问题。

加快畜牧科技成果转化、推广和产业化进程,进一步提高畜牧业科技水平。

三是完善畜禽良种繁育体系。

重点加强畜禽原种场和资源场建设,完善基础设施,积极扶持畜禽良种企业集团的发展,建立面向国际和国内的畜禽种业基地,构建与现代畜牧业相适应的畜禽良种繁育体系,加强地方畜禽品种资源保护和开发利用,增强畜禽良种供应能力。

四是抓好畜牧业环境保护和循环经济建设。

针对生态环境保护压力不断增加和饲料资源紧缺的现状,加强畜牧业环境保护和循环经济发展,在改进畜禽养殖栏舍结构和生产设施,推行干湿分离、雨污分流等工艺技术的基础上,支持各类畜牧小区和规模养殖场根据当地实际情况,采用畜禽粪便有机肥加工,“沼气能源生态型”、畜牧业生态立体养殖、以及污水厌氧和好氧消化处理--农田(地)、牧草地灌溉等农牧结合模式的综合利用方法,建设畜禽养殖废弃物综合利用、节能、节水、无害化处理和环境保护等设施,实现畜禽养殖排泄物的资源化、减量化、无害化,切实提高畜禽养殖排泄物的资源化利用率,促进循环经济和畜牧业可持续发展。

2.深化结构调整、优化布局,大力提高畜牧业整体经济效益。

继续加大畜牧业结构调整力度,总体上基本稳定生猪,大力发展优质家禽、奶牛、羊、兔等草食动物和特色畜禽。

生猪生产全面推广规模化经营,培育知名品牌。

家禽业走一体化发展道路,重点建立一批以开发优良地方品种,实行园地、草地、林地生态放养为主的优质禽基地,形成具有特色的优质家禽生产体系。

大力推广奶牛良种,充分发挥奶业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建立一批良种奶牛生产基地。

加快实施畜牧业“西进东扩”战略,大力发展适度规模的高效生态畜牧业,继续推进西北部地区转变畜禽生产方式,控制生产总量,提高产业档次,加快东南部地区畜牧业的发展速度,特别是支持欠发达地区根据当地的资源条件,大力发展生态高效特色畜牧业,增加畜牧业在农业中的比重。

优化畜产品区域布局。

针对不同区域的比较优势,继续加强生猪、奶牛、禽、兔、羊、蜂等优势产业带建设,形成特色优势畜产品集中产区。

政府支持建设的各类规模养殖场、畜牧小区、生产基地、畜产品出口基地和畜禽良种工程等重点工程要向优势畜产品区域倾斜。

大力发展畜产品加工业。

鼓励企业向规模化、产业化、品牌化、集团化、国际化方向发展,构建畜产品加工标准体系框架,健全完善质量安全体系,积极推行ISO9000质量体系等管理标准,重点支持畜产品加工技术改造和设备引进,开展精深加工和综合利用,增加产品科技含量。

培育一批畜产品深加工龙头企业,建立一批畜产品深加工原料基地、新技术应用示范基地和畜产品出口基地,争创一批畜产品知名品牌,增强畜产品及其加工产品的国际竞争力。

3.加大饲料资源和安全、高效饲料添加剂及兽药品种的开发力度。

一是加大种植业“三元结构”调整力度,实行“以饲(草)代粮”和“以饲(草)增粮”的战略,将农田种植饲草纳入当地发展规划。

二是开发利用山区牧草资源,改良草山草坡,增加饲草供应总量,为山区发展草食动物提供饲料资源。

三是积极开发农区饲料资源,大力推广秸杆等农副产品的饲用技术,积极开发利用非常规饲料资源。

四是大力发展安全高效的饲料添加剂、兽药,重点加强高活力、高稳定性的饲用酶、纳米化矿物质添加剂、复合微生态制剂、中草药饲料添加剂和畜禽基因工程疫苗、新型免疫佐剂等新型高效生物兽药的开发应用,为畜牧业健康发展提供有力支持。

4.构建全程化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管理体系,尽快提高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

确保畜产品质量安全是建设生态省和平安浙江、保障国家食物安全的重要内容,是新时期现代畜牧业发展的核心问题。

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要坚持全程化监控原则,突出制度建设和设施建设。

一是尽快建立畜产品质量追溯体系和制度。

从源头上抓好畜产品生产全过程的质量监管,推行HACCP(即危害分析与关键控制点)等标准,建立兽药、饲料和动物源性食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加大对畜产品质量安全的监控力度,逐步实现与国际的接轨。

建立和完善畜牧业投入品的禁用、限用制度,教育和指导养殖户科学用料、用药。

要建立畜禽养殖场(户)生产、免疫、用药台帐制度和质量追溯制度,加大畜禽免疫标识制度和实施强度,建立牲畜信息档案,积极推行畜产品市场准入制度,严把市场准入关。

二是加强检测基础设施建设。

重点加强省、市级饲料和动物源性食品质量安全检测体系的检测仪器设备建设,完善检测手段,扩大检测范围,提高检测能力。

三是建设现代化的畜牧业物流体系,积极发展电子商务、连锁经营、物流配送和各种产加销一体化的现代流通方式,建立和完善市场准入制度,推行商品畜禽集中屠宰,尽量减少活畜禽的大范围流通,继续发展多种形式的专业批发市场,规范活畜禽交易市场。

5.建设完备的动物防疫体系,为畜牧业发展提供安全屏障。

全面实施动物防疫基础设施建设规划,加快建设重大动物疫病监测预警、动物疫病预防控制、动物防疫检疫监督、兽药质量监察和残留监控、动物防疫技术支撑、动物防疫物资保障等系统,形成上下贯通、横向协调、运转高效、保障有力,与现代畜牧业发展相适应的动物防疫体系。

全面改善各级兽医部门在动物疫病监测、预防、控制、防疫监督管理和饲料、兽药监察等方面的硬件设施和工作条件,加强对动物疫病控制的技术支持和物资保障,建立重大动物疫病防治、病畜禽扑杀补助和兽医工作的公共财政保障机制,健全防疫物资储备制度。

加快畜牧兽医管理体制改革步伐。

按照“精简、统一、效能”的原则,健全畜牧兽医监督管理机构,明确职能、理顺关系、完善法规,逐步建立起科学、统一、透明、高效的畜牧兽医管理体制,健全兽医技术支持机构,为防控动物疫病提供强大体制保障。

改革基层兽医体制,按照精简效能,公益性职能和经营性服务相分离的原则,推行乡镇动物防疫检疫派驻制度。

深化动物疫病诊疗机构改革,将经营和诊疗切实推向市场,实行市场化运作。

加强执业兽医队伍建设,建立执业兽医资格认证制度。

(二)优势畜产品区域布局

要以资源为基础,市场为导向,提高畜产品的效益为目标,增强畜产品市场竞争力为核心,在近年来我省特色优势畜产品区域建设成果的基础上,继续发挥比较优势,确定畜牧业发展的优先领域、主导品种和优势区域,集中力量进行重点培育,促进各类生产要素向优势区域、特色优势产品集聚,形成具有较强市场竞争力的特色优势畜产品产业区或产业带。

主要优势畜产品的区域布局如下:

1.生猪优势区域布局。

重点布局在沪杭甬、杭金衢铁路沿线有关县(市、区)和东南沿海地区具有发展潜力的有关县(市、区)。

2.羊优势区域布局。

湖羊重点布局在嘉兴、湖州、杭州等市有关重点县(市、区)和钱塘江以南具有发展潜力的农区;山羊重点布局在浙南山区、浙中丘陵地区有关县(市、区)

3.奶牛优势区域布局。

重点布局在大中城市的市郊等城市周边县(市)、部分具有奶牛发展优势的重点县(市)、具有较大发展潜力的杭州湾海涂和浙西北奶业生产带。

4.优质肉禽优势区域布局。

重点利用林果园地、草地,建设优质肉鸡标准化生产基地;利用稻鸭共育、休闲田放养及水网地带建立肉鸭标准化生产基地;以及在具有肉禽生产特色和优势的重点县(市、区)建设标准化生产基地。

5.蛋禽优势区域布局。

重点布局在浙东、浙北平原水网地区,浙东南沿海地区、浙中丘陵地区及部分重点县(市、区)。

6.兔优势区域布局。

长毛兔重点布局在浙中、浙南地区,皮肉兔重点布局在浙东沿海、浙南浙北优势产区。

7.蜂优势区域布局。

重点布局在江山市、桐庐县、兰溪市、平阳县、平湖市、慈溪市、宁海县等7个县(市)。

(三)建设重点

根据现代畜牧业发展的目标任务,“十一五”期间重点实施8项工程。

1.畜禽良种工程。

以建设种畜禽强省目标,按照“做强主导品种,做大特色品种,开发地方良种”的原则,完善畜禽良种繁育体系,加强地方畜禽品种资源的保护和开发利用,改善种畜禽质量检测手段,重点建设一批有利用价值的畜禽稀有品种保种区、基因库,改扩建一批以猪、羊、禽、兔等优势品种为重点的种畜禽场、畜禽资源场和基因库,形成3—5个国内著名的种畜禽育种繁育中心和胚胎移植中心,提高我省畜禽良种生产能力、供应能力、抗风险能力以及质量水平。

主要建设内容:

改扩建标准化种畜禽舍,适量引进优良种畜禽,购置仪器设备等生产性设施建设,完善畜禽种质检测设施。

2.产业提升工程。

按照转变畜牧业生产方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合同协议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