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大学基础医学院《人体结构与功能II》理论课程教学大纲.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3202298 上传时间:2022-11-20 格式:DOCX 页数:22 大小:27.7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山东大学基础医学院《人体结构与功能II》理论课程教学大纲.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山东大学基础医学院《人体结构与功能II》理论课程教学大纲.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山东大学基础医学院《人体结构与功能II》理论课程教学大纲.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山东大学基础医学院《人体结构与功能II》理论课程教学大纲.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山东大学基础医学院《人体结构与功能II》理论课程教学大纲.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山东大学基础医学院《人体结构与功能II》理论课程教学大纲.docx

《山东大学基础医学院《人体结构与功能II》理论课程教学大纲.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山东大学基础医学院《人体结构与功能II》理论课程教学大纲.docx(2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山东大学基础医学院《人体结构与功能II》理论课程教学大纲.docx

山东大学基础医学院《人体结构与功能II》理论课程教学大纲

山东大学基础医学院

《人体结构与功能II》理论课程教学大纲

编写人:

苏擘审定人:

编制时间:

2017-05-19审定时间:

一、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名称

人体结构与功能II-神经系统

英文名称

SystemoftheBodyII-TheNervousSystem

课程编码

sd

开课单位

基础医学院

课程类别

□通识教育必修课程□通识教育核心课程

□通识教育选修课程□学科基础平台课程

☑专业基础课程□专业必修课程□专业选修课程

课程性质

☑必修□选修

学分

6.5

学时

144(总学时)

适用专业

临床医学八年制

先修课程

人体解剖学、细胞分子遗传学

课程网站

二、课程描述

本课程理论课程是医学基础实验课程整合的基础上,理论课程整合,将组织学与胚胎学、生理学、生物化学(部分)、病理学、病理生理学、药理学、神经生物学和诊断学等相关内容进行整合,按照器官系统的顺序重新编排,形成了系列课程人体结构与机能(英文名称SystemoftheBody)I-IV,本课程是该系列课程的第二部分,重点讲授神经系统理论部分。

TheSystemoftheBodyIIcourseisthesecondpartofSystemoftheBodyseries,whichareintegratedmedicalfoundationcoursesforstudentsmajoringinclinicalmedicine.Therelatedcontentofhistologyandembryology,physiology,biochemistry(part),pathology,pathophysiology,pharmacology,neurobiologyanddiagnosticswereintegratedandcarriedoutinaccordancewiththeorgansystemarrangement,formingaseriesofcourseSystemoftheBodyI-IV.SystemoftheBodyIIcoversthebasicsciencerequiredtounderstandthestructureandfunctionofthenervoussystem,anditsmajorpathologies.Theearlychaptersintroducethedevelopmentandorganizationofthenervoussystem,andthecellularandmolecularmechanismsthatgovernitsfunction.Theotherchaptersaredevotedtothedisordersandclinicalexaminationofthenervoussystem.

三、课程教学目标和教学要求

【教学目标】

1、掌握神经系统的基本概念及原理,能描述神经系统系统正常生理活动和病理活动的基本特征及其机制。

2、紧密结合临床,初步了解一些常见神经系统疾病发生时的变化及其机制。

3、应用生理学、病理学、药理学、解剖学、组织胚胎学、诊断学等理论及实验方法,提出相应的科学问题并进行探讨。

【教学要求】

教学要求1、知识点的掌握

教学要求2、培养理解、综合、分析等能力。

教学要求3、培养创新能力、批判思维、沟通协作、国际视野和终身学习能力等。

四、课程教学内容及学时分配

第一章神经系统的组织结构

授课2学时

【教学目标和要求】

1.掌握①大脑皮质、小脑皮质、脊髓的组织结构。

②血-脑屏障的结构及功能。

2.熟悉中枢神经系统和周围神经系统的基本组成。

3.了解①神经组织与神经系统的关系。

②脑脊膜的组织结构。

【具体教学内容】

概述:

详细讲解神经系统的组成。

1.中枢神经系统重点阐述大脑皮质、小脑皮质及脊髓的结构。

2.周围神经系统一般介绍脑、脊神经节的结构;自主神经节的结构。

3.一般介绍脑脊膜的结构。

4.详细讲解血-脑屏障的结构与功能。

5.一般介绍脉络丛的结构和脑脊液的组成。

第二章神经系统发生

授课2学时

【教学目标和要求】

1.掌握神经管和神经嵴的发生和早期分化;掌握神经系统的常见畸形

2.掌握大脑、小脑和脊髓的组织发生。

3.熟悉和了解神经节和周围神经的发生。

【具体教学内容】

1.复习神经系统的组成。

2.详细讲解神经管和神经嵴的发生和早期分化。

3.中枢神经系统重点阐述大脑皮质、小脑皮质及脊髓的组织发生。

4.周围神经系统一般介绍脑、脊神经节和自主神经节的组织发生。

5.详细讲解常见的神经系统常见畸形。

第三章眼耳的发生

授课2学时

【教学目标和要求】

1.了解眼球的发生,掌握常见的先天性畸形。

2.了解内耳、中耳和外耳的发生及常见畸形。

【具体教学内容】

1.眼球的发生:

视泡、视杯及晶状体泡的形成;视网膜的发生;视神经的发生;晶状体的发生;血管膜和巩膜的发生。

2.眼的先天性畸形。

3.内耳的发生:

听板的形成,听泡的演变。

4.中耳的发生:

原始鼓室及鼓室的开成,3块听小骨的发生。

5.外耳的发生:

外耳道及耳廓的发生。

6.耳的先天性畸形。

第四章神经科学的细胞及分子基础

授课6学时

【教学目标和要求】

1.掌握静息电位和动作电位的概念及其产生原理、阈电位、局部兴奋及其向峰电位的转变,动作电位的引起,兴奋在同一细胞上的传导机制。

2.熟悉静息电位和动作电位的特点,兴奋性的概念及其周期性变化。

3.了解生物电现象的观察和记录方法。

【具体教学内容】

1.离子通道的结果及功能特性,三种不同类型的离子通道。

2.静息电位的定义,特点,产生机制及其生理意义。

3.动作电位的定义,过程,特点。

4.动作电位产生机理,阈电位的概念,电压钳和膜片钳技术的基本原理及其应用。

5.局部电位(兴奋)的特点及其产生机理。

6.动作电位在细胞膜上的传导,特点、机制及意义。

7.兴奋过程中细胞膜兴奋性的变化。

第五章突触及突触传递

授课2学时

【教学目标和要求】

1.掌握化学性(经典)突触传递的过程

2.了解兴奋性突触后电位,抑制性突触后电位及突触整合

3.掌握突触后受体分类及作用机制

【具体教学内容】

1.突触分类,电突触及化学性突触的微细结构和特点

2.化学性突触信号传递的过程,递质的合成,储存,释放,与受体结合,消除的过程

3.兴奋性突触后电位,抑制性突触后电位

4.空间总和和时间总和

5.突触抑制和突触易化

第六章神经递质

授课2学时

【教学目标和要求】

1.掌握神经递质的判定标准与分类

2.掌握非经典神经递质与经典神经递质的区别;

3.熟悉神经递质中几种经典常见神经递质的生物体内变化过程(即合成、存储、释放、失活和突触后受体下游信号传导)-如乙酰胆碱、多巴胺、去甲肾上腺素、五羟色胺、谷氨酸、γ氨基丁酸。

4.熟悉不同神经递质受体作用机理及应用。

【具体教学内容】

(一)神经递质基本概念。

1.递质与调质的关系,经典神经递质的标准。

2.神经递质分类,熟悉分子结构。

(二)经典神经递质合成、存储、释放、失活和突触后膜受体。

(三)几种经典神经递质。

1.乙酰胆碱。

其合成、失活的关键酶,M受体和N受体的作用机理。

2.儿茶酚胺类递质。

其共同合成前体酪氨酸,合成多巴胺、去甲肾上腺素的关键酶,限速步骤。

其失活的主要方式-重吸收。

了解不同类型的受体。

3.五羟色胺,重点掌握其失活的方式—重吸收。

4.氨基酸类神经递质。

1)谷氨酸。

兴奋性氨基酸,主要掌握其作用受体NMDA受体和AMPA受体,其结构和特点。

2)γ氨基丁酸。

抑制性氨基酸,掌握其抑制性氨基酸的作用机理,受体特点。

第七章视觉、听觉系统

授课4学时

【教学目标和要求】

1.掌握感受器的一般生理特性,视觉与听觉的感受原理。

2.了解各主要感觉器官的功能及活动的一般规律。

【具体教学内容】

1.掌握感受器的一般生理特性(换能作用、感受器的适宜刺激、适应现象)。

(1)视敏度的概念;眼的调节反应;近点的概念;视网膜的感光功能;视网膜的两种感光换能系统;视觉的二元学说及其依据;色觉的三原色学说、视锥细胞和颜色色觉;暗适应和明适应的概念;视野的概念。

(2)鼓膜和中耳听骨链的增压效应;耳蜗的感音换能作用;基底膜的振动和行波理论。

2.熟悉

(1)瞳孔及瞳孔对光反射;视紫红质的光化学特性。

(2)耳廓和外耳道的集音和共鸣腔作用;外耳和中耳的传音作用;耳蜗的生物电现象。

3.了解

(1)感受器的概念及分类;感受器的编码作用。

(2)眼的折光成像原理;简化眼的主要光学参数;视网膜的结构特点;视杆细胞外段的微细结构和光-电转换过程。

(3)咽鼓管的功能;耳蜗的结构要点;听神经动作电位。

前庭器官的感受装置和适宜刺激,前庭反应和眼震颤。

第八章能量代谢与下丘脑体温调节

授课2学时

【教学目标和要求】

1.掌握体温的正常变动。

产热的调节反应。

几种散热途径(传导、对流、辐射、蒸发)。

外周及中枢温度感受器,体温调节中枢。

2.熟悉:

能量代谢率的衡量标准,基础代谢概念。

主要产热器官。

散热的调节反应(发汗、循环系统的调节反应)。

调定点学说。

3.了解:

能量代谢概念,机体能量的来源和去路,能量代谢测定的原理和方法,影响能量代谢的因素;皮肤温度。

【具体教学内容】

1.能量代谢概念,能量代谢率的衡量标准,能量代谢测定的原理和方法(直接测热法和间接测热法)。

2.基础代谢概念,机体能量的来源和去路,影响能量代谢的因素(肌肉运动、精神活动、食物的特殊动力学作用、环境因素)。

3.主要产热器官,几种散热途径(传导、对流、辐射、蒸发)。

4.外周及中枢温度感受器,体温调节中枢。

产热的调节反应,散热的调节反应(发汗、循环系统的调节反应);调定点学说。

第九章痛及镇痛药

第一节疼痛发生机制

授课2学时

【教学目标和要求】

1.掌握痛、痛觉受体、牵涉痛、门控理论的定义。

2.掌握痛觉传递的通路。

3.掌握生理状态下机体在脊髓及脊髓上水平的痛觉调制。

【具体教学内容】

1.痛的定义及重要性。

2.痛觉受体的结构特点,痛觉初级传入纤维的组成及特点,痛觉通过哪些通路传递到脑的响应结构,如何解释痛觉的复杂性。

3.牵涉痛的定义、机制及意义。

4.脊髓水平的痛觉调制:

门控理论的定义及应用。

5.参与痛觉下行调制的脑区、机制及应用。

第二节镇痛药

授课2学时

【教学目标和要求】

1.掌握阿片类镇痛药的作用特点、作用机制、应用和不良反应。

2.掌握非甾体抗炎药的作用机制、应用和不良反应。

3.熟悉组织损伤后痛觉产生的机制:

敏感化。

4.熟悉阿片受体拮抗剂纳洛酮的作用特点。

5.熟悉阿片类镇痛药的给药方式。

6.熟悉神经痛、偏头痛、三叉神经痛的治疗策略。

7.了解神经痛、痛的测量。

【具体教学内容】

1.阿片类镇痛药:

作用机制(阿片肽、阿片受体)、药理作用(中枢神经系统、外周作用、神经内分泌、部分激动剂的作用特点)、临床应用、不良反应。

2.常用阿片类镇痛药:

如吗啡、哌替啶、可待因、喷他佐辛、芬太尼、美沙酮、曲马朵。

3.阿片受体拮抗剂。

4.阿片类镇痛药的给药方式。

5.非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教育 > 唐诗宋词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