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江小学语文1班班级简报 3.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3200626 上传时间:2022-11-20 格式:DOCX 页数:22 大小:322.6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连江小学语文1班班级简报 3.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连江小学语文1班班级简报 3.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连江小学语文1班班级简报 3.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连江小学语文1班班级简报 3.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连江小学语文1班班级简报 3.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连江小学语文1班班级简报 3.docx

《连江小学语文1班班级简报 3.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连江小学语文1班班级简报 3.docx(2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连江小学语文1班班级简报 3.docx

连江小学语文1班班级简报3

2013连江小学语文1班班级简报

(第一期)

指导老师:

康秀珠班主任:

陈钦峰

 

卷首语寄语:

思想碰撞,远程研修,使无论年轻年老的心,都激情飞扬。

点击你的实践经验,浏览他的观点主张,我把好的做法,一一复制,精心收藏。

说出你的困惑,拂去我的迷茫,远程研修,让我们拨云见日、神清气爽!

打开页面,有真诚的鼓励,有善意的提醒,有由衷的敬佩,有诚恳的批驳……研修,使心与心之间都变得澄澈坦荡!

虽然不曾谋面,但缘分使我们一路同行。

亲爱的老师们,为了我们心爱的学生,为了我们教育的辉煌,让我们以网络为平台,以辛勤耕耘,用心血灌溉,携手共进,一起把新时代的旋律唱响!

课改前沿

 

立足文本   挖掘语言文字训练点

  张林静

【内容摘要】《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明确提出,语文课程是学生学习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课程,应该让学生多读多写,日积月累,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体会、把握运用语文的规律。

而准确把握文本语言教学价值,挖掘语言文字训练点进行语言实践,就成为有效教学的必要条件。

【关键词】语言点,教学要求,学生特点,生字词语,标点符号,空白点,矛盾冲突

《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明确提出,语文课程是学生学习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课程,应该让学生多读多写,日积月累,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体会、把握运用语文的规律。

而准确把握文本语言教学价值,挖掘语言文字训练点进行语言实践,就成为有效教学的必要条件。

以下是笔者在挖掘语言点上的一些思考:

 一、根据年级的教学要求和学生学习特点,挖掘语言点。

   《课程标准》中按不同的学段对学生语言文字训练提出了不同的要求,这是我们挖掘语言文字训练点的基本依据。

同时,我们还应该根据课文内容和学生学习的实际情况确定每一篇课文的训练重点。

    教学二年级课文《酸的和甜的》,我们首先考虑,低年级的教学要求是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了解课文中词句的意思,在阅读中积累词语。

而低年级的小朋友有时因不理解词意,说起话来还是有困难的,根据学生实际学习特点,我们把语言训练的切入点定为:

理解感悟“他望望架上那一串串紫红色的葡萄,迫不及待地爬上葡萄架,摘下一串就要往嘴里送。

”小猴子的出现与小松鼠和小兔子不同,他不受旁人的影响,先“望”再“爬”然后“摘”。

为什么小猴子能有一系列与众不同的动作,这是本文理解的难点,同时也是课文的重点。

成熟的葡萄的颜色、样子孩子们生活中已经有过感受,只要再给予图片的直观感受,葡萄的甜自然能把握得到位了。

然后,再通过观察、想象以及联系生活实际来理解“迫不及待”的意思。

“迫不及待”这个词是学生第一次在课本中接触到,好在“迫”、“待”两个字都是接触过的,可以运用逐字组词的方法来理解。

比如“迫,迫切的迫”、“待,等待的待”,这样一来,“迫不及待”这个词的意思也就迎刃而解了。

而后,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角色表演,在口渴难耐的时候,看到一串串紫红色的葡萄,怎能不像小猴子一样迫不及待地往上爬呢?

学生边演边说,边体验边想,逐步理解词语的意思、积累文中的语言。

在这样训练的基础上,学生不仅理解词语的意思,还训练了学生口语表达的能力。

二、紧扣重点的“生字和词语”,挖掘语言点。

    字词是阅读、写作的基石,也是语文学习的基石。

字词教学是语文教学的一项重要内容,在培养学生语感、理解能力上它向来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教学中,我们应充分重视字词这一语文基础训练,并把它放在首要位置。

 

    一年级课文《四季》中,几处运用到叠音词:

草芽尖尖、荷叶圆圆、谷穗弯弯,作者为什么不说“很尖”“很圆”“很弯”,而要说“尖尖、圆圆、弯弯”呢?

这就要考虑叠音词的特点及其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

叠音词是重复同一个音节所构造的词,具有形象性、确切性和音乐性的特点。

这三个句子中的叠音词使草叶、荷叶、谷穗的特征  更加形象,表达的意思也更加确切。

这样表达,读起来琅琅上口;听起来声声悦耳,节奏明快,富于音乐美。

另外,还表达了作者对草叶、荷叶、谷穗那种亲切与爱怜的情感。

  

    薛法根老师教学《爱如茉莉》,首先板书“爱如茉莉平淡无奇洁白纯净朴素温馨……”等三组共六个词语。

这六个词语有的是课文中直接就有的,有的是薛老师对词语稍作修改归纳出来的,都是描述茉莉特点的词语。

薛老师要求学生用其中的一两个词语来说说“在同学们心中,茉莉是什么样的?

”这一问题的抛出,提升了词语教学的价值。

学生学习词语,不是单纯停留在“积累和理解”的层面,而把目标指向到“言语表现”。

学生通过用词表达来内化语言,在说和写的训练中,让学生大脑中的“消极词汇”转化为“积极词汇”,成为学生言语表达的鲜活元素。

三、根据特殊的“标点符号”,挖掘语言点。

    标点在语言文字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它除了表示停顿时间的长短以外,有的标点还隐含着特定的意思,需要教师引导学生认真分析、思考、想象,挖掘其内在的特殊含义,以加深对文本的进一步理解。

    《画杨桃》这篇课文中,老师和同学们两次对话的内容是相同的,同学的回答更是一字不差。

第一次同学们回答——“不像!

”“像五角星!

”同学们发现“我”画的杨桃有别于他人时,立刻断定“我”画错了,两个感叹号反映出同学们自以为是、洋洋得意的神态。

第二次同学们回答——“不……像。

”“像……五……五角星。

”刻画了同学们知道自己判断失误了,大家因为不好意思而说话断断续续的情态。

教学时,引导学生结合标点符号读读句子,就会发现这里的感叹号和省略号别有用意。

感叹号相对好理解些,学生可以理解为强调语气,明确态度。

但省略号就不太好理解了,学生可能会僵硬地套用以前学过的知识,说是省略了说的话,我们可以追问“那你看省略了什么话?

能补充上去吗?

”学生立即哑言,明白省略号在此处不表示省略的内容。

我们可以再让他们读句子,把标点符号读得慢些,学生就会发现这里表示同学说话结巴、断断续续。

于是,学生就从对标点符号的关注中明白文中人物的情感变化。

四、寻找课文内容的“空白点”,挖掘语言点。

    文章的叙述描写总是有其艺术特点,或“一波三折”或“故弄玄虚”或“欲言又止”……需要读者在读文章时精心思考,才能读懂蕴藏在内容和文字背后的东西。

像这样,作者有意或无意留下的、没有写明的、召唤读者想象的未定的意蕴空间,就是文章内容的空白点,它能够激发读者的想象,激活读者的思维,从而建立起读者与作者间沟通的桥梁,使读者对作品的意义达到个性化的理解,成为训练学生语言和思维的一个个“契机”。

语文课上,找到这样的“空白点”,进行精心的设计,就可以就能成为语言文字训练的“点”。

在课文的空白处有意识地创设话题,引导学生对作品空白进行富有个性色彩的填补,是开启学生思维,与作品沟通的有效途径。

    课文《顶碗少年》中,少年在第一次失败后没有慌乱,而且不失风度,可是第二次顶碗失败后,他心情十分紧张,没有了再次表演的勇气。

他呆呆地站着,脸上全是汗珠,他有些不知所措了。

这时,台下一位老者走到少年面前,脸上微笑着并没有责备的神色。

课文中写道:

“他把手中的碗交给少年,然后抚摩着少年的肩胛,轻轻摇了一下,嘴里低声说了一句什么。

”低声说了一句什么呢?

作者没有明白的告知,可是,就是这一句话改变了少年的状态,使少年获得最后的成功。

只有知道老者说了什么,才能理解少年的情感变化过程,抓住这个空白点,是体会人物情感的关键所在。

我们可以抓住“低声说了一句什么”启发学生展开想象。

于是,“孩子,勇敢点,你一定行。

”“失败乃成功之母。

只要有信心,一定能成功。

”“这点失败不算什么,人生的道路上那有不遇到点挫折。

不要慌,沉着应对,勇于拼搏,成功属于你”等等句子,都经学生的想象流淌在课堂上,学生能说出这样的话,说明他们读懂了文本,体会了作者的感情。

    再如《活化石》是一篇科普说明文,课文在介绍“中华鲟”的样子时,用了一些深入描写,使中华鲟的样子栩栩如生地展现;介绍“银杏树”时则说“它的一片片叶子像一把把小扇子”。

而课文却没有详细地介绍大熊猫的可爱。

也许是我们都太熟悉大熊猫了,作者有意留下了这一片空白。

抓住这个空白点对学生进行语言训练,就又为孩子铺垫了培养其说话能力及写作能力的基石。

再如《黄山奇石》一课中详写了“仙桃石”“仙人指路”“金鸡叫天都”,略写的部分就可以让学生想一想‘天狗望月’‘狮子抢球’‘仙女弹琴’这几块奇石的样子,再挑一块说一说”。

这样就把培养想象力与口头表达能力结合了起来,对培养学生想象思维、语言发展、实践能力都大有好处。

五、寻找文本的“矛盾冲突点”,挖掘语言点。

    教材中有许多叙事的课文是由一个个情节组成的,抓住情节发展过程中的矛盾之处,使之成为一个个训练的“点”,既抓住学生学习的兴趣,又是对课文内容和语言进行有效的转化。

    课文《桥》中有这么一句“老汉突然冲上前,从队伍里揪出一个小伙子,吼道:

你还算是个党员吗?

排到后面去!

老汉凶得像只豹子。

”我们知道“揪出”是揭发出,捉拿出来的意思。

带有贬义的色彩,面对坏人或做错事的人才采取此行为,动作比较粗鲁。

但这个词偏偏用在高风亮节的老支书身上,这样用词不符合人物身份。

可是在《桥》这篇课文中,“揪出”这一个词语,却蕴含着个人的心灵密码。

作为一位村老支书,为什么在危及生命的紧要关头,把自己的儿子揪出来,把求生的机会让给别人。

这一点,我们在读完全文时才知道。

同样面对自己的儿子,在课文后面又有一个描写老支书动作的词语——“推上”。

这一“揪”一“推”,面对同一个人(儿子),却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我们这样一分析,看似矛盾,实际上是作者遣词造句的艺术,把老支书这个人物形象刻划得淋漓尽致。

平时的教学中如何有机渗透读写结合的训练

提交人:

李莉发布日期:

2014-02-2610:

23:

36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

“语文课程应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

”理解并运用并非隔离断开,理解中运用,运用中理解,螺旋上升,循序渐进,这是语文学习的规律。

许多教师也认识到,要提高学生运用祖国语言正确表情达意的能力,仅凭教材一个学期安排7、8次的写作教学,这不仅在“量”上严重不足,而且在“质”上效果也不理想。

所以,课堂练笔现已成为语文教学的一道亮丽风景线。

课堂练笔的内容更广泛,内涵更丰富。

而能否正确运用教材,引导学生把教材的语言内化成自己的语言,这是教学成败的关键。

在教学过程中,为了落实这一目标,我充分挖掘教材中“读”与“写”的结合点,对学生有目的地加以指导;并加强课外阅读,进行读写训练,培养学生良好的读写能力,能以读悟写,以读带写,体现了语文教学的整体优化,提高了学生的语文素养。

一、抓住机会,进行读写训练

 “给我一个支点,我可以撬起地球。

”课堂练笔的关键在于结合文本找到恰当的练笔引爆点,有效启动学生的练笔欲望。

如果能在教学中把阅读教学与学生的作文实际紧密联系起来,根据教材特点,精心选择读写结合点,给学生提供有效借鉴的对象和创造的依据,及时有效地进行创造性练笔,那对于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是很有作用的。

1、读中扩写

 “词串”是苏教版语文教材的一个特色,它围绕一个中心内容,将一组词语组成韵语并配以相应的图画。

学生图文对照,反复诵读,不仅认识了字,理解了词语,而且受到了美的熏陶。

同时,词串也为学生进行写作练习提供了良好的素材。

教师可以利用词串让学生发挥想象,把词串连成句子。

2、读中补写

在我们的阅读教学中,教者应抓住文本中略写的地方,也就是情景描写的比较单薄之处,让学生把它写得厚实,写得丰满,还原当时的情景,促进学生言语表达水平的提高。

教学《桂花雨》第三自然段时,我作了这样的教学设计:

师:

请大家再读第三自然段,画出描写摇花乐的有关句子,然后一边读一边结合插图想象摇桂花的情景,和作者一同分享童年的欢乐。

师:

孩子们,桂花摇落时美吗?

生:

美。

(异口同声)

师:

那它美在哪里呢?

生:

桂花像春天的细雨密密地、绵绵地飘落下来。

生:

桂花还像夏天的雷雨一串串地直泻下来,顷刻间,就给大地铺上了一层厚厚的花地毯。

师:

这景象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教育 > 唐诗宋词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