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淑真词作赏析.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3192150 上传时间:2022-11-19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24.9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朱淑真词作赏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朱淑真词作赏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朱淑真词作赏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朱淑真词作赏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朱淑真词作赏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朱淑真词作赏析.docx

《朱淑真词作赏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朱淑真词作赏析.docx(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朱淑真词作赏析.docx

朱淑真词作赏析

朱淑真词作赏析

蝶恋花

送春

朱淑真

  楼外垂杨千万缕,欲系青春,少住春还去。

犹自风前飘柳絮,随春且看归何处。

绿满山川闻杜宇,便作无情、莫也愁人苦。

把酒送春春不语,黄昏欲下潇潇雨。

  朱淑真在少女时期也曾“天资秀发,性灵钟慧”(宋·魏仲恭《朱淑真断肠诗词序》),写过欢快明丽的《春景》诗:

“斗草寻花正及时,不为容易见芳菲。

谁能更觑闲针线,且滞春光伴酒卮。

”──她要趁春光明媚而及时地去寻觅鲜花,去与女伴们斗草戏耍。

这不仅因芬芳秾艳的春景不易常见(故而弥足珍贵),更重要的是由大自然的春光唤醒了自己的青春之感,激发了对自己美好青春的珍惜之情(所以对春天倍感可亲可爱),因而她不肯为闺中“女训”“女诫”所拘钳去拿针缝线学什么无味的女工,而要欢欣喜跃地举起酒杯,邀请春天这少女般的伴侣陪自己共度人生之良辰。

然而,曾几何时,在经历了人世的辛酸折磨之后(传说她“早岁不幸父母失审,不能择伉俪”,“乃下配一庸夫”致使“一生抑郁不得志”,“每临风对月,触目伤怀”),朱淑真却给我们送来了悲凄幽悒的《送春》词。

扫视这前后的强烈反差,我们既可感触到旧时代的凄风苦雨,又可从女作家不同风貌的艺术描塑中领略到不同的审美韵致,从而丰富我们的美感经验。

  本词上阕描叙的是:

女词人透过窗帘,看到楼台外面千万条碧绿的杨柳枝正缠绵悱恻地伸出忱挚的双手、款摆纤细的腰肢,甚至还在喃喃细语:

“春天啊,您再停留一些时吧!

”──杨柳们一往情深地想牵挽住春天,向春天表示着无限的依恋;然而,春天虽略作停留,却还是冷漠地走了。

春天虽去,多情的柳絮仍在飘舞着,要追随春光同行,并表示:

我姑且要看看你这“春”者究竟走到哪里,我和你的归宿终究如何?

……。

一切景语皆情语也。

这依春、恋春的多情杨柳,正是女词人自我心灵的物化展现。

女词人既痛感于年华飞度、青春易逝的可悲,又并未被不幸现实室息了自己对美好人生和心灵自由的执着追求。

  下阕,词作由客观之境转化为主观之境。

女词人说:

我极目四望啊,无论是高山野岭,还是大河小溪,到处都披上了浓绿的彩装,却也时时传来子规鸟“不如归去”的凄切叫声。

唉,面对此情此景,即使是“无情”之辈,岂不也愁肠百折?

(言外之意:

我这本来就多情善感的人,怎能不更为伤心呢?

)“绿满山川”的静态和杜宇(即子规、杜鹃、布谷鸟)声声的动感,两相谐合地使意境立体化,共同暗示于人:

春色既已浓艳之极、春心却呈归去之意。

词人已知留春不住、恋春枉然,就干脆爽朗地端持酒杯为春送行。

可惜的是“春天”(岂止自然界之景观,更含社会上之人事)不解人意,竟无语而离去。

这之前,曾有宋祁写过“为君持酒送斜阳、且向花间留晚照”的词句,虽有名气,但只是词人的一面之意,不如朱淑真这里把主客双方的不同情意和心态共织于一体而又更有艺术的涵蕴美。

更何况,女词人进而描绘了“把酒送春”的典型环境是暮色苍茫、细雨淅沥的悲悒氛围中,益发令人黯然神伤。

  词人把赏春、恋春、留春、惜春、无可奈何中的送春以至怨春,一系列复杂的心理历程和行为轨迹循序渐进地组织在由远到近、从白日到昏夜的时空推进之中,而且感情由热望到激越再到沉郁终至绵缈……,给人以缜密而又清朗的审美感受,所以,宋人评赞她“清新婉丽,蓄思含情,能道人意中事,岂泛泛者所能及?

”洵非虚誉。

谒金门

春半

朱淑真

  春已半。

触目此情无限。

十二阑干闲倚遍,愁来天不管。

好是风和日暖,输与莺莺燕燕。

满院落花帘不卷,断肠芳草远。

  这首《谒金门·春半》是女词人伤春怀远的名作。

  上片开端,首言春天已经度过一半,既简洁明确地交代了时令,又贴切自然地紧扣了题目,并具体而深隽地标示着词人写景抒情的意象中心。

本来,“春已半”该是春正浓的时候,作为对生命意识和时令节序最为敏感的词人,面对满眼春光,自然会触目生情,而此刻词人且进而“情无限”,这就一下子把人引领到一个热切、悃愊、幽远、清空的审美境界。

“情”有喜怒哀乐忧惧恨等等不同的内涵和表现。

“此情”是什么情,何以“无限”地绵延深邃?

扣人心扉,引人遐想。

接着,词人以一个动态的行为刻画和一个静态的心理描绘,形象鲜明地生发、伸展着“触目此情无限”的艺术意象:

女词人身虽“闲”而心却烦,竟走到楼台的最高处,从这头到那边把一道道的“栏(阑)干”都“倚遍”。

“十二”,极言其多,未必是确数。

“栏干”是楼台上的栏干。

早在上古时期就有“黄帝为五城十二楼以候神人于执期”的传说(《史记·武帝纪》),“十二楼”以及由此衍化成的“十二栏杆”,遂为中国古文化中的特定词语,它先指神仙居处,如“十二楼中尽晓妆,望仙楼上望君王”(薛逢);后借为女子闺阁的代称,如宋词中“十二楼中双翠凤,缈缈歌声,记得江南弄”(晏几道)。

倚栏而叹或凭栏远眺,是古代诗客词人或志士征夫寄兴抒情的典型表现,如词中有“多少泪珠无限恨,倚栏干”(李璟)、“天如水,画栏十二,少个人同倚”(苏过)等的名句。

朱淑真这里巧借成语,驾轻就熟,很快地将词人凄婉、惆怅之态鲜明生动地凸现于纸面。

“愁来天不管”──从心理的变异上极言愁之深、愁之广和愁之郁结难解,以至连“天”(封建时代精神领域中最高权威的象征)在内什么都不管不问了,潜台词是什么圣经贤传、什么妇德女诫、什么清规习俗,我都不再顾念了!

  下片,词人别出心裁,一反愁人眼中景物萧索的思维定势,竟正面描叙着“风和日暖”的大“好”春光。

在这里,词人用常得奇,用人们最熟悉的语汇“风和日暖”来再现人间最美好的春色,人们不难想象:

此时此地,和风习习、暖日融融,百花竞放,万紫千红,到处呈现出盎然生机,到处焕发着谐美情趣,再冠以一个“好是”,则诱发着人们的热烈向往。

然而,紧接着词人笔锋一转,抒情主人公因别有幽恨在心头,故觉得满眼春光非已有!

词人无可奈何地叹惜道:

自己在可人春色中却“输与莺莺燕燕”!

“输与”是输给了,即“比不上”、“斗不过”、“竟不如”之意。

说自己作为一个才情丰华的青年妇女(前人记载朱淑真“幼警慧,善读书,文章幽艳,工绘事”──《蕙风词话》),虽为万物之灵长,竟比不上莺莺燕燕们自由、欢乐。

言下之意是命运被人拘钳,生活失去欢欣,这是造物者的最大失误啊!

前人大都传说朱淑真“才色冠一时,然所适非偶”(《渚山堂词话》),故尔于抑郁中或别有所恋(如其诗云“但愿暂成人缱绻,不妨常任月朦胧”)。

“芳草”喻指词人心目中热切思念的亲人。

如是,亦人之常情,无可非议。

或是夫君远宦异地引起词人的悲切思念(如《蕙风词话》所云)。

总之,此词熔铸了独具意蕴的形象,表现了真挚深沉的情愫,使词从倚红偎翠的俗态中升华了品位,因而成为后人青睐的佳作。

菩萨蛮

咏梅

朱淑真

  湿云不渡(一作“断”)溪桥冷。

蛾寒初破东风(一作“双鉤”)影。

溪下水声长,一枝和月(一作“雪”)香。

人怜花似旧,花不知人瘦。

独自倚栏杆,夜深花正寒。

  梅花是“岁寒三友”之一,往往被描写成中华民族坚贞、高洁等美好品性的诗化象征。

朱淑真写过不少这方面的作品。

这首《咏梅》词是体现朱淑真“清新婉丽、蓄思含情”(宋代魏端礼评语)之优秀风格的代表作。

  上片,先为“梅花”之出场刻画了一个特定的典型环境。

在冬末春初的一个夜晚,词人情思悠悠地漫步郊野,抬头高瞻,只见几朵带雨的乌云一时凝聚在天空;低首近观,小桥下溪水潺湲,又给人增添了阴冷的感觉。

就在这时一阵轻寒恍如幽影冲破了东风乍暖的气氛,使人更感到寒意森森。

“蛾寒”之“蛾”在此通“俄”,为俄顷、不久之意,如《汉书。

外戚传下》:

“(孝成班倢伃)始为少使,蛾而大幸为倢伃”。

因之,“蛾寒”犹轻寒、嫩寒之意,别本于此即作“嫩寒”。

另有学者认为“蛾”可指蛾眉,用以比喻弯月;此言一弯新月刚刚破云而出,那被东风吹拂的梅树摇曳着多姿的身影(韩秋白)。

可备一说。

桥下绵延不断的哗哗溪流之声送来一片幽香,这幽香弥漫在朦胧的月光之中,沁人心脾,涤人魂魄,令人流连,催人升华,使人意绪翩翩,不能自己……。

此词本为咏梅而作,但却正如人们所赞赏的──它竟全篇不直言“梅”字,而着意挑出幽柔之“香”以涵概梅花的独特气韵,诚如宋人沈义父《乐府指迷》所言“咏物词最忌说出题字”,本篇正得其妙(印有志)。

妙就妙在着一“香”字既突现了梅花芳馨幽艳的卓异风标,连同“和月”一起且又给人以嗅觉、视觉、味觉、触觉并生的通感联想。

强调梅的“一枝”独秀,不仅有如林和靖赞梅名句“众芳摇落独暄妍”的高妙,展现了梅树凌寒傲骨的幽姿逸韵,而且跟词作的抒情主人于下片“独自倚栏杆”也暗相扣合而发人深思。

  下片,由梅花转至词人,着重写词人对梅花──借以对人世的执着情怀和幽怨心绪。

词人于春寒料峭时,面对这疏影中流溢暗香的花枝直抒心意:

梅花啊,我对你深深爱念的满腔热忱一如过去而始终未变;可是你哪里知道(你怎会料想到)我却日益腰肢瘦损而身心憔悴了!

(这个聪慧多情的女词人在婚恋生活上是很不幸的)。

李清照有过传响人口的名句“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从修辞学上评析,它是一般的比喻句,是个明比修辞格。

朱淑真这“花不知人瘦”则是别出心裁的拟人句,在赋予“花”以人性的同时,又巧妙地渗透了词人对花的情愫。

透过字面上似乎埋怨“花自无情,人自多感”的形态,折射着抒情主人寄意于花、期盼于花、渴望人间理解、希求人世温馨……等等多重意象。

在词人这看似哀怨、悲凄、忧悒、惆怅乃至“情绪偏于低沉”的表象下,不正流荡着一个女人赤诚而热烈的心潮吗?

果然,结句写道:

夜深了,连不畏苦寒的梅花尚且因寒气包围似乎瑟瑟有声,而本已瘦弱伶仃的女词人竟思绪联翩无法拥衾入睡,还在“独自倚栏杆”。

独倚无眠是在搏击寒风,是在思索人生,是在追寻世间的“知人”者啊!

联系女词人另外一些咏梅佳句──“明窗莹几净无尘,月映幽窗夜色新。

唯有梅花无限意,对人先放一枝春”;“病在眼前俱不喜,可人唯有一枝梅。

未容明月横疏影,且自清香寄酒杯”──,可见词人确实跟梅花早已情深意挚,其“人怜花似旧”绝非虚语;而埋怨“花不知人瘦”乃责备梅花不该忘却自己这钟情于人世生活的忠实伴侣。

可见词人的爱梅咏梅正是她热爱美、热爱生活、热爱现实人生的艺术体现。

这种外“冷”而内热的感人形象,是女词人对宋词、对中国文化的可贵贡献。

所以她赢得了在宋词史上与李清照齐名的崇高地位。

减字木兰花

春怨

朱淑真

  独行独坐,独唱独酬还独卧。

伫立伤神,无奈春(一作“轻”)寒著摸人。

此情谁见,泪洗残妆无一半。

愁病相仍,剔尽孤灯梦不成。

(“孤”一作“寒”)

  曾有词评家说朱淑真“《断肠词》集,名声不在李清照之下”(谭蔚)。

此言或有夸饰,然亦自有其立论之据。

朱、李两位女词人,堪称宋代词史上的“双璧”。

两人都善于镕情入景,语浅情深,意象鲜灵,境界引人而又各有妙着,各擅胜场。

李清照曾因“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倍受人们青睐,朱淑真的这首《春怨》也独具其驾驭语言、锤炼情境的不凡工力。

  词作伊始,短短两句,连用五个“独”字而都妥润自然,确是词人独辟蹊径、自铸新词的妙构。

词人本来情致丰赡,喜爱交游,乐于到优美的大自然和热闹的街市上去观赏遣兴,曾写过与友人“携手藕花湖上路,一霎黄梅细雨”,“但愿暂成人缱绻,不妨长任月朦胧”等的名句。

但是,几经人世的凄风苦雨之后,现在──无论行走还是静坐,无论吟唱诗词还是应和歌咏(词中“酬”即应和hè之意──依别人诗词之题材、格律而吟咏诗词),以至卧倒于床榻,却都是孤零凄切的独自一个!

五个“独”字逐层铺排,如现代影视艺术中特定镜头的推映、摇现和叠见,把词人茕茕孑立,形影相吊的形象鲜明地凸立于纸面,其画外音也相应地丰实而隽永。

紧接着描叙词人于百无聊赖中,只好久久地站立于阶前翘首凝望或低头遐想。

然而,所望与所思都只能更加地令人“伤神”。

更何况,虽是春天本为和暖之季,却因词人忧思成疾,体质怯弱,所以即使淡淡的春风竟也感到寒气袭人,引起词人对本来向往和赞美的春光产生一丝怨怅之意。

联系词人往日对春天的亲热刻画──“停杯不饮待春来,和气新春动六街”、“春到休论旧日情,风光还是一番新”──这里一个“著摸”(撩惹、触碰之意)把春风春气拟人化、行动化之后,又从它们细微而轻灵的行为中,透视着词人在特定境遇里的烦乱意绪。

这组慢镜头式的特写画面,把复杂而又深隐的人物心灵生动地外化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教育 > 唐诗宋词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