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修2高考高频考点.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2896124 上传时间:2022-11-16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29.4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必修2高考高频考点.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必修2高考高频考点.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必修2高考高频考点.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必修2高考高频考点.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必修2高考高频考点.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必修2高考高频考点.docx

《必修2高考高频考点.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必修2高考高频考点.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必修2高考高频考点.docx

必修2高考高频考点

2016年历史必修2高频考点

专题一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1、古代中国的经济

1、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

①耕作方式:

刀耕火种(原始农业)——铁犁牛耕:

春秋战国时期,牛耕是我国农业技术史上耕作方式的一次革命。

②土地制度

A、原始社会:

土地公有制,土地归氏族公社所有。

B、商周:

井田制:

奴隶社会的土地国有制。

开始实行于商——盛行于西周——瓦解于春秋——废除于战国。

C、封建社会:

土地私有制:

战国时期各诸侯国变法,以法律形式废除井田制,确立土地私有制。

土地国有制:

均田制(北魏至唐中期)

③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产业结构——以种植业为主,家畜饲养业为辅

生产模式——精耕细作

经营方式——“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特点:

以家庭为单位;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自给自足;落后性;脆弱性;封闭性。

认识:

小农经济是封建国家赋税徭役的主要承担者,它的兴衰关系到封建经济的繁荣、政权的安定;小农经济可以使农民勉强自给自足,有较高的生产积极性。

但小农经济的狭小生产规模和简单的性别分工,很难扩大再生产,阻碍了社会分工和交换经济的发展。

到近代以后。

它成为阻碍生产发展的因素。

2、手工业的发展

①基本史实

A、冶金业:

青铜制造:

夏商周:

青铜器铸造进入繁荣时期,被称为“青铜时代”(司母戊鼎)。

战国秦汉:

青铜器造型趋向灵便轻巧,纹饰趋于简单,广泛采用鎏金、镶嵌等装饰工艺。

冶铁:

春秋:

发明了冶炼生铁和钢的技术。

两汉:

开始用煤做燃料,并用来冶铁。

东汉杜诗发明水排,用水力鼓风冶铁。

南北朝:

发明灌钢法。

两宋:

北宋用煤冶铁已相当普遍。

南宋末年开始用焦炭冶铁。

明朝:

普遍用焦炭炼铁。

B、纺织业:

丝织业:

中国是世界上首先发明丝织技术的国家,上古时代已经养蚕缫丝。

战国:

锦、绢、罗、纱等多种丝织品产量大,质量高。

汉代:

开辟丝绸之路。

唐代:

缂丝技艺。

棉织业:

元代,黄道婆改进棉纺织工具,松江成为全国棉纺织业中心。

明清,苏州、杭州是丝织业中心。

民营私织业兴盛。

明代后期,棉布成为广大民众的主要衣料。

C、陶瓷业:

制陶业:

新石器时代彩陶、黑陶、白陶制瓷业:

东汉青瓷----南北朝白瓷-----宋代景德镇是瓷都------元彩瓷:

青花、釉里红------明五彩、斗彩瓷------清粉彩、珐琅彩。

②经营形态:

A、家庭手工业:

农业和手工业相结合是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特点之一。

小农的家庭手工业产品多供自己消费和交纳赋税,很少进入市场。

B、官营手工业:

由官府直接经营,进行集中的大作坊生产,主要生产武器等军用品和供官府、贵族消费的生活用品。

直到明代前期为止,官营手工业一直占据着古代手工业的主导地位。

C、私营手工业:

春秋战国时期私营手工业兴起,主要生产供民间消费的产品。

明代中叶以后在制瓷、矿冶、纺织诸多行业中超过官营手工业,占据主导地位。

③特征历史悠久,源远流长,长期领先世界;手工业部门不断增加、分工越来越细;官营、私营、家庭三种形态并存;明中叶后期私营手工业中出现了雇佣关系;经济重心南移与手工业生产布局相对应;手工业始终处于农业经济的从属地位。

3、商业的发展

①概貌

A、商朝:

职业商人和最早货币产生

B、周朝:

商业由官府控制(工商食官)

C、春秋战国:

私商逐渐取代官商成为商人主体;商业繁荣,形成了许多著名都会

D、秦汉:

秦朝统一货币、度量衡,修筑驰道,有利于商业发展。

汉代,开通陆上和海上丝绸之路,中外贸易发展。

E、隋唐:

政治上的统一和大运河的开凿,密切了南北经济往来;商业贸易蓬勃发展,长安、洛阳、扬州闻名中外。

出现了柜坊(专营货币存放和借贷)和飞钱(汇票);海外贸易兴盛;城市里坊市分开。

F、宋元:

对外贸易发达;出现世界最早的纸币“交子”;打破市坊界限,店铺随处可设,农村中出现草市;打破日中为市限制,出现晓市、夜市。

元代纸币广泛流通。

G、明清:

工商业市镇繁荣;商业资本活跃,白银广泛使用;农产品商品化;涌现出许多区域性的商人群体(商帮),如徽商、晋商。

②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特点商业起源很早,并且在不断地发展;商业市场形式多样,如城市的市,乡村中的草市,夜市和晓市等;以丝绸之路和陶瓷之路为主要渠道的对外贸易发达,构成了古代商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促使沿海港口城市走向兴盛,明后期逐渐衰落;商业长期受到重农抑商政策的压制,商人的社会地位较低;商业始终作为农耕经济的补充而未能占据中国古代经济的主导地位。

4、资本主义萌芽与“重农抑商”和“海禁”政策

(1)资本主义萌芽

A、原因:

商品经济的发展。

B、产生:

明中期以后、纺织业、江南一些地区。

C、标志:

“机户出资,机工出力”的雇佣关系是资本主义性质的生产关系。

D、发展缓慢的原因:

根本原因上封建制度腐朽没落。

具体原因:

自给自足的经济结构在全国占主导地位;官府的沉重剥削

(2)重农抑商政策:

商鞅变法首倡重农抑商的政策;

A、含义:

强调发展农耕,限制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

B、目的:

维护小农经济,以确保赋役的征派和赋税的征收,达到巩固封建统治的目的。

C、影响积极性:

一定时期(封建社会前期社会生产力水平低下情况下),促进经济发展,有利于保障社会稳定;

消极性:

在封建社会后期尤其是明清时期使,阻碍了社会经济和商品经济的发展,特别是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3)海禁政策;

A、明清实行的一种经济政策,它禁止中国人民赴海外经商和限制外国商人到中国进行正常贸易。

B、海禁的影响:

虽然在一定程度上阻止了西方殖民势力对中国的侵略,一定时期维护了国家的安全,但阻碍了中外之间经济文化的交流,导致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中国日益封闭落后。

专题二、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

1、鸦片战争后自然经济的解体

1、背景:

封建的自给自足为特征的自然经济在中国占统治地位。

2、原因:

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势力的入侵

3、影响:

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奠定了基础

2、洋务运动近代工业的创办及影响

1、背景:

面临内忧外患,出现洋务派和顽固派;

2、根本目的:

利用西方先进技术,维护清朝封建统治。

3、时期:

19世纪60-90年代

4、口号:

"师夷长技以自强"

5、代表人物:

中央:

奕訢;地方:

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

6、历程:

前期兴办军事工业以"自强"为旗号,后期兴办民用工业以"求富"为旗号

7、失败标志:

甲午中日战争,中国的战败

8、失败根本原因:

只引进技术而不彻底变革封建制度

9、积极作用:

引进了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一些近代科学技术,培养了一批科技人员和技术工人。

在客观上既刺激了资本主义的发展,又对外国经济势力扩张起了一定抵制作用。

对本国封建经济的瓦解也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

3、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

1、时间:

19世纪六七十年代

2、原因:

洋务企业的诱导作用;外商企业的刺激作用;自然经济的进一步解体

3、分布地区:

东南沿海地区

4、代表企业:

发昌机器厂,继昌隆缫丝厂,贻来牟机器磨坊

5、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主要特点:

民族工业主要分布在东南沿海地区,内地很少,绝大部分是轻工业,重工业很少。

6、评价:

改变了中国的经济结构和阶级结构,促使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产生;但由于资金少、规模小、技术力量薄弱,同时又遭受本国封建势力和外国资本主义的压迫,导致民族资产阶级既革命又妥协的两面性。

4、民族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

1、曲折发展

①.初步发展:

A、时间:

甲午战争以后(19世纪末):

B、原因:

列强资本输出进一步破坏自然经济:

清政府放宽对民间设厂的限制。

C、影响:

民族资产阶级作为新政治力量开始登上历史舞台,掀起维新变法运动和辛亥革命。

②进一步发展(黄金时期、短暂春天):

A、时间:

1912—1918年(一战期间)

B、原因:

一战期间欧洲列强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辛亥革命和群众性的反帝爱国运动的推动;“实业求国”思潮的影响。

C、影响:

促进了中国无产阶级队伍的壮大,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奠定了阶级基础。

③萧条:

时间:

1918—1927年。

表现:

发展受挫。

原因:

一战后帝国主义卷土重来;封建军阀混战,没有一个和平安定的社会环境。

④较快发展:

(夏天)时间:

国民党统治前十年(1927—1936)。

原因:

全国的基本统一;国民政府推行有利于发展经济的政策和措施。

影响:

民族工业发展较快,但民族工业受到官僚资本的挤压、帝国主义的经济侵略和封建势力的压迫,民族资本的发展仍然受到阻碍。

⑤萎缩:

(秋天)时间:

1937—1945年抗战时期。

原因:

在沦陷区:

日伪政权疯狂的经济掠夺,日本侵华资本膨胀,毁坏或吞并民族工业;在国统区:

四大家族官僚资本垄断地位空前加强。

官僚资本乘战时民族工业之危,吞并民营企业,进行大规模掠夺。

⑥陷入绝境:

(冬天)时间:

抗战胜利后(1946—1949年)。

原因:

美国加紧对华经济侵略,官僚资本的排挤;

表现:

工厂纷纷倒闭。

影响:

毁灭性的打击。

⑦新的春天:

时间:

新中国成立后。

原因:

党和政府合进调整工商业。

影响:

民族工业又获得一次发展,对恢复国民经济起了重要作用。

⑧最后归宿:

时间:

社会主义过渡时期(1953—1956年)

原因:

社会主义改造影响:

公私合营转化为公有制经济

2、民族工业的特点:

资金少、规模小、分布不平衡;民族工业的发展主要在轻工业,重工业基础极为薄弱,没有形成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近代工业虽有一定发展,但封建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仍占绝对优势。

3、影响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主要因素:

A、不利因素:

①、诞生和发展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压迫和束缚,这是阻碍近代民族工业发展的主要因素;②、战争和革命不断,政局长期动荡。

B、有利因素:

①、自然经济的逐步解体;②、清末至民国政府鼓励兴办实业;③、反帝国运动的推动;④、实业家自强不息的爱国精神。

4、资本主义在中国近代历史发展进程中的地位、作用。

①、从经济上看,民族资本主义是一种新的经济因素,其产生和发展有利于社会进步,有利于中国现代化。

②、从政治上看,它导致民族资产阶级队伍壮在,为维新变法运动和辛亥革命运动提供了社会基础。

随着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无产阶级队伍逐渐壮大,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到来和中国共产党的建立准备了阶级条件。

③、从思想上看,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不断冲击和动摇着封建正统思想的统治地位,为西方资产阶级思想文化的传播提供了社会条件。

④、从发展趋势上看,民族资本主义工业资金少、规模小、技术力量薄弱,没有形成完整的工业体系。

地区分布不尽合理,在一定程度上依赖舛国资本主义、本国封建势力和官僚资本主义,难以独立发展。

有利于社会进步,有利于中国现代化。

②、从政治上看,它导致民族资产阶级队伍壮在,为维新变法运动和辛亥革命运动提供了社会基础。

随着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无产阶级队伍逐渐壮大,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到来和中国共产党的建立准备了阶级条件。

专题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一、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

1、"一五计划"(1953-1957)的基本任务:

集中主要力量发展重工业,建立国家工业化的初步基础;有步骤地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2、1956年中共八大确定的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

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

3、1958年中共八大二次会议提出的总路线为:

"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

在这种左倾思潮影响下,出现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调查报告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