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416优秀团干申请材料.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24413667 上传时间:2023-05-27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91.7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100416优秀团干申请材料.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100416优秀团干申请材料.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100416优秀团干申请材料.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100416优秀团干申请材料.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100416优秀团干申请材料.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100416优秀团干申请材料.docx

《100416优秀团干申请材料.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100416优秀团干申请材料.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100416优秀团干申请材料.docx

100416优秀团干申请材料

申请书

尊敬的领导:

城南学院外语文法系新闻0802班的团支书李璐,现申请“优秀团干”这一光荣的称号,现将个人的具体工作表现予以上报,请领导审查!

李璐,女,中共团员,生于1990年5月25日。

自2008年9月起一直担任城南学院外语文法系新闻0802班团支书,工作认真负责,团结同学,积极带领本班搞好团支部思想建设、学风建设以及作风建设,并于近日以班级名义向上级组织递交了“五四红旗团支部”和“先进团支部”的申报材料。

我于大一上学期光荣地成为长沙理工大学第十二期党校培训班的成员,在学习期间表现优秀,被评为“优秀学员”。

并于2009年6月从党校提高班顺利结业。

虽然我还没有成为一名真正的党员,但我一直以党员的标准来严格要求自己,认真学习,认真工作,为实现伟大的共产主义理想而奋斗。

在班上,我积极组织好班委的日常工作,并加强自身与同学之间的交流,努力做到真正地为同学服务。

成功与班委其他成员组织好如图书馆义工、班级烧烤、垃圾文学等有特色的班级活动。

通过这些活动,不仅锻炼了自身的活动组织能力,也促进了同学之间的交流,提高了我们班集体的凝聚力和战斗力。

在学习方面,我知道自己不是最优秀的,所以一直以谦虚的姿态向其他同学学习。

无论是平时听课或泡图书馆,我都积极努力地好好对待。

我深知优秀干部不仅要工作出色,学习成绩也要齐头并进。

在这个学期,我制定了详细的学习计划,其中的重点就是英语六级和日语三级。

在完成这两项目标之余,我也把提高新闻业务素质放到了很醒目的位置。

在系团总支学生会宣联部,我是一名积极努力的干事,写稿拍照,以搞好本系的宣传工作为己任。

大一学年是自己跑新闻发稿件,大二学年里重点培养09级的同学,让他们将外语文法系宣联部认真工作的传统延续下去。

在个人方面,积极参加学校的活动和校外的新闻实践:

如英语风采大赛的开场舞表演、毕业生晚会《城南欢迎你》等;于2008年8月通过驾驶资格考试、2009年6月顺利通过英语四级考试、2009年11月新东方日语进阶班结业;大一学年暑假及大二学年寒假都到新闻单位实习,发表稿件若干。

在过去的一年半里,我有失也有得,付出了汗水,收获了成长。

今后的日子里,我也将努力完善自己的不足之处,戒骄戒躁,克服困难,时刻铭记“博学力行守正拓新”的校训,成为一名优秀的城南人!

恳请各位领导老师严格审查!

 

新闻0802班团支书李璐

2010年4月16日星期五

 

【湘潭日报文化周刊通讯】

“舞”动农村艳阳天“绣”出生活新彩虹

———写农村妇女的文化新生活

本报记者彭龙英实习生李璐

若给你一支笔,要你描绘出一幅农村妇女的生活图景,你会想到什么呢?

也许是坐在河边的淳朴笑脸,也许是背着娃娃下地干活儿的少妇。

也许是白天打扫卫生,晚上搓搓麻将。

为了求证这些画面,记者走访了湘潭县云湖桥镇的几个村庄。

可是到了那里却惊奇地发现,这里的生活与我们脑海里的印象相比,变化实在是太大了。

农村妇女们,不再活在过去的闭塞、盲目里,而是以一种崭新的姿态书写着属于自己的文化生活。

舞动幸福的旋律

2009年正月前后,去了邻镇的几名云湖桥镇妇女聚在一起,你一言我一语,讨论一种很时髦的活动——广场舞。

-他们村的女人跳舞好有味噢。

-哎呀呀,在广场上跳舞,羞不羞那。

-我们也来跳吧。

肯定比她们跳得好哩。

不久,村支书也知道了,立马一拍板,锻炼身体的事情,怕什么丑。

于是商量着凑了几千块钱,购置音响,又拉了几位热心的妇女同志自学舞蹈,然后教大家。

就这样,云湖桥镇算是热热闹闹地揭开了广场舞的序幕。

当时看热闹的多,能真正放开胆子跳起舞的少。

音乐在卖力地放着,群众站在边上望着。

眼看刚做起的活动就这样“陷入泥沼”,高湖村村长熊炼秋有点郁闷。

于是他叫老婆去带头,自己也加入了跳舞的队伍。

看着一个大老爷们笨拙的舞步,围观的妇女们一边笑,一边羞涩地跳起舞来。

一传十,十传百,村里热爱锻炼的人越来越多,跳广场舞的点也由最初的一个拓展到20几个。

整个云湖桥镇46个村,村村都有广场舞,家家都有人搞锻炼。

舞动的是身体,跳动的是灵魂。

妇女们这一只热爱跳舞的生力军,影响了周围的许多人。

老人家活动活动筋骨,孩子们抖擞抖擞精神,男人们偶尔也来凑凑热闹。

镇文化站站长赵新良也是一位广场舞爱好者。

她说,跳舞不仅能让肚子变小,还可以让人的气量变大。

邻里之间的矛盾,一边跳舞,一边聊天,一下子就没事儿了。

很多女同胞们走下了麻将桌,爱上了舞蹈,从“麻坛圣手”摇身一变,成为“舞林高手”。

腰鼓打出春的节拍

随着音乐响起,妇女们舞着腰鼓棒,踏着鼓点,动作精气十足。

咚,一个潇洒的旋转,咚,一个利落的抬头。

咚咚,咚咚咚!

吉庆的鼓点敲开了春天的大门,鲜艳的彩带空中飞扬,欢乐的鼓声响彻云霄,浓浓的笑意沁人心田。

这是塘湾村迎接新春的庆祝节目,腰鼓队的成员们为我们献上了一场精彩的演出。

文艺演出队并没有什么工资可拿,也许最大的实惠处,就在于身体健康,不容易得颈椎病吧。

塘湾村的腰鼓队成立于2004年,现有14名成员。

罗莉是其中的一名。

她以前在株洲做过缝纫工,如今在家务农。

她们自发地组成了这个腰鼓队,约定每周一经行集体练习。

很多腰鼓队员也是广场舞的爱好者,当问到又跳舞又打腰鼓,累不累,得到的回答是,因为爱好这个,所以并不觉得辛苦。

腰鼓队和舞龙舞狮队是这个村里最有名气的“表演组合”。

每到节庆日,他们会齐心合作为村民表演节目。

金龙追逐宝珠,时而飞腾跳跃,直冲云霄;时而蜿蜒腾挪,入海破浪。

男人们有节奏地喊着号子,女人们舞动着鼓槌,俏丽地迈着步子,神采飞扬。

春节期间的表演一般持续到正月十五、十六,此后,大家就要安心去忙生产了。

但是腰鼓队的队员们可不能懈怠,因为三八妇女节又快到了。

“十字绣”绣出锦色年华

除了跳舞和腰鼓,妇女们还热衷于另外一项活动,那就是十字绣。

十字绣是一种古老的手工艺,近年来,现代十字绣犹如一股清新的风,在村子里悄然流传开来。

高湖村村长熊炼秋介绍,现在村里很多妇女绣起了十字绣,他的爱人也不例外。

也许在村里还会在不久以后搞个农村十字绣大赛呢。

《出水芙蓉图》清新雅丽,红底金边的《百福图》喜气洋洋。

缜密的针脚,细腻的花纹,不禁令人眼前出现这样一幅图画:

三五位妇女团坐一起,手中的针儿仿若灵溪小鱼,穿针引线中绘出五彩斑斓的农村新景。

“文化娱乐人向上,和谐社会国力强”,这是塘湾村村委会门口的一幅对联。

暮色降临,笼罩在夕阳余晖里的云湖桥镇,逐渐变得热闹起来。

人们纷纷走出家门,自发地聚集到广场上来跳舞。

一台音响,一片空地,妇女们正以自己的舞姿向世人骄傲地展示自己的风采。

新时代的农村妇女,正在创造属于自己的新面貌,新风尚。

 

【湘潭日报建国特刊-湘潭十大工程之建设南路】

最美的一条街

————记建设南路

本报记者朱炎皇实习生李璐

时至今日,建设南路仍是湘潭人心中的骄傲。

她宽敞笔直,曾经是湖南省最宽阔的大道之一;

她超凡脱俗,君子莲的矗立,为湘潭平添几分灵气;

她秀美大方,花繁叶茂、绿树成荫的街道,无愧于“最美一条街”的称号;

她坚韧朴实,甘忍风吹雨打,日晒雨淋,默默地,为莲城人民奉献自己的一切。

车行过建设南路笔直的大道,只见秀美颀长的路灯宛若一只只白驹过隙的掠影。

苍翠的樟树不懂车水马龙的意义,唯有默默伸出青绿的叶,为路人撑起一片小天地。

无论是君子莲,还是友谊广场,关于建设南路的一切,都为湘潭人所津津乐道。

她们共同牵引着绿树成荫的美丽走廊,为两千米外的彼此遥相辉映。

君子莲雕塑和友谊广场,不仅仅是“最美一条街”的两个标志,更是一道成为湘潭人民心中对这座城市的情感羁绊。

1986年9月16日也许是浙江美院许叔阳教授这一辈子最开心的日子之一。

这天,由他参与设计的君子莲雕塑俯瞰图片,登上了人民日报头版右上角这一醒目的位置。

据说,这使他高兴得整整彻夜未眠。

而在许教授兴奋之余,远在西湖千里之遥的莲城湘潭也沉浸在一片欢腾的气氛里。

矗立在建设南路北端的君子莲雕塑,是湘潭的城市标志之一。

宋代文学家周敦颐在《爱莲说》中写道: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君子莲一名便由此而来。

我们不妨来看看这座雕塑:

四位采莲姑娘环绕清莲,亭亭玉立,秀美脱俗,宛如九天仙子;她们手捧莲蓬,笑容微露,喜迎八方来客。

雕塑的中心,君子莲的四片花瓣如处子一般洁白舒展,羞涩地簇拥着中心高耸的莲珠,袅娜于似像非像之间。

酷爱槟榔的湘潭人为它取了个诨号——“四开的嫩仔槟榔”。

有位老人说,当时有一句流传于街头巷尾的顺口溜:

“槟榔壳子灯芯糕,坨坨妹子任你挑。

”这里的“槟榔壳子”指的就是君子莲。

不过自打这城市雕塑见了人民日报之后,群众们的政治觉悟很高,遂将“槟榔壳子”改成“龙牌酱油”,这句顺口溜也成为了“湘潭三宝”的活广告。

不同于君子莲雕塑的恢宏秀美,远在建设南路南端的友谊广场则显得潇洒自在许多。

这座街道中心的花园小岛,种有各式花草树木,设有凉亭长凳,供游人赏玩休憩。

人们多喜欢在这里下棋聊天,听曲唱戏。

踏着青石板路,沁人的竹香飘至鼻前,仿佛闭上眼睛,就能享受到独立于喧嚣城市之外的片刻宁静。

而友谊广场这个名字,则是因湘潭与日本滋贺县彦根市(在日本,县是一级行政单位,县下辖市)缔结友谊城市所作的纪念。

火红的岁月

建设南路是湘潭南北走向的主干道之一,北起建设路口,南接书院路友谊广场,全长2650米。

于1980年12月兴土动工,至1982年10月提前试行通车。

全线连接建设中路、长潭路、霞光路、芙蓉路、晓塘路、书院路和电工路,规划路线平直,构成河东地区畅通的道路骨架,作为集商业服务、生活居住、行政办公、科研文教、文娱体育与交通为一路的多功能、综合性、开放性大街道。

沿街绿树成荫,郁郁葱葱,园林绿化与城市规划相协调,在湖南省城市绿化检查评比中脱颖而出,获得了全省“最美一条街”的荣誉称号。

1979至1981年,市人民政府组织规划工程人员修订城市总体规划,比较全面、细致地论证道路、交通和照明等项目,就道路交通存在的“瓶颈”、“卡口”、“急弯”、部分道路交通负荷等大问题作出战略决策,以加强道路基础设施的配套建设。

1981至1985年,新建和扩建建设南路、韶山中路、建设北路三条主干道,投资近千万元。

如此巨额投资在湘潭市道路建设史上是第一次。

忆当年,风风火火忙修路

翻开泛黄的历史,让我们将当年的艰苦感同身受,将工人的血汗铭记心中:

“现在,当你站在建设中路与长潭路交叉口的岗亭上向南望去,只见那高楼错落有致,车辆来往如流,拖拉机在轰鸣,铲运机在奔驰。

开挖的黄土,一垄接着一垄。

这一垄垄的黄土已经标出了建设南路的雏形,从霞光村伸向葩金塘,伸向板摄路……”这是八十年代湘潭日报上的一段话。

当年的建设南路就是经过工人们的智慧巧手,脱胎换骨成了今天这“最美一条街”的模样。

1982年10月,随着十二大胜利召开,广大建路职倍受鼓舞,出满勤,干满点,鼓实劲。

他们头顶烈日,在灰砂中劳动,劲头十足。

为了赶在国庆之前通车,大家都十分肯干。

压路机司机做到了歇人不歇车,有的同志一天坚持开车十六个小时。

广大职工没有休息过周末,而是“把毛风细雨当好天,把晴天一天当两天。

建设南路工程指挥部的组成人员来自十四个单位。

这个临时的战斗集体,仅用两个多月的时间,完成了二百多亩土地、七千多平方米的房屋征购拆迁任务。

只有四个人的技术组,在短短半年时间内,就画了上千张设计图,办公室的同志处理了数百个有关建设工程中的具体矛盾。

就以技术员符士凤同志来说,从开工以来,几乎没有休过节假日。

他设计的部分,必须亲自到现场检查。

有时,白天忙于现场指导,晚上还要赶制图纸。

承担施工任务的市政公司负责人,每天也坚持在工地十多个小时。

工程技术人员分段包干,严把质量检测关,日日夜夜和工人们战斗在一起。

“太阳未出它先到,太阳下山还在叫。

一手抓起万斤土,一脚踩平半边道。

”工人们曾用这么一首诗来形容一位修路的好帮手,100型铲运机。

这位“大力士”一次能铲六方土,一天在三四百米的距离内,能铲运标准土方142方,相当于七十多个工人的运送量。

有了“大力士”的一臂之力,原计划三百二十七个工日完成的任务,只用了二百多个工日就完成了。

工友们干劲十足的日夜奋战,技术人员的精细测量和严格监督,再如虎添翼般加上新机器、新装备,整个施工队伍像一条咆哮着前进的金龙,揭开了湘潭城市道路交通建设的新篇章!

他们说,修好道路通好车,这个任务交给我。

他们说,流血流汗也没什么关系,为的是让人民群众能走上宽敞的好马路。

他们说,建设南路要修出高速度、高质量,为湘潭市政建设开创新局面献上一份厚礼。

2650米的大道,凝结了多少铺路人的辛劳与血汗!

让我们再一次向伟大的工人们致以崇高的敬意!

念如今,康庄大道眼前铺

在设计师们眼里,“最美一条街”有三大特色:

道路宽,三幅路,绿化美。

80年代初,改革开放的春风吹拂神州大地,也给建设南路的规划带来了新的设计思想和理念。

原本在1960年第三次修订城市总体规划里的建设南路路宽40米,到1981年作详细规划送设计时改为60米宽,分三块板,其中机动车道宽16米,非机动车道两条各宽2×7米,分车带两条,各宽2.5米,两侧人行道各宽2.5米,两侧绿带各宽10米。

这是当时湖南最“宽敞”的道路规划。

“我们湘潭是湖南省第一个搞60米宽大道的城市。

长沙的五一大道也只有40米宽,还被中央批了个‘贪大求洋’。

但是修建设南路的时候已经改革开放了,不同了,我们就敢这样搞。

”回忆当年,前建委规划科科长单老满怀自豪之情。

在自行车时代,三幅路还是个新鲜词。

一个城市也就那么几辆车,跑在机动车道的都是自行车。

全国各地鲜有像建设南路一样修十米宽的非机动车道的,甚至很多城市道路都只有车行道和人行道。

然而我们的工程师高瞻远瞩、深谋远虑,“凭借专业的眼光,我们判断未来一定是以机动车为主导的时代,所以才决定了三幅路这个方案。

只是没想到,湘潭的发展如此迅速,这一天来的这样快。

”单老的语气有些遗憾,但是我们能看到,建设南路依旧在履行着它的使命,车来车往,川流不息。

前人栽树,后人乘凉。

在当年的规划中,建设南路的沿线将被建设成绿树成荫、花木繁茂的带状游园式街道,沿街以栽植乔木为主,道路绿化以覆盖为主,观赏为辅。

几十年过去,建设南路两旁的树木已经长成苍翠挺拔的华盖,在炎炎夏日里给市民们送去一份难得的清凉。

“这些树都是我们跟着当时的园林处的工程师张丽婷,也就是后来的湘潭市副市长,一起种的。

如今看着这些树长得如此浓密茂盛,我们心里是万分欣慰啊!

”面对记者,公汽公司的退休女工何爱武感慨地说。

湘潭是第一个把樟树种到了马路两旁绿化带的城市。

在此之前,由于樟树生长期相对较长,一般城市更倾向于用生长迅速的法国梧桐来做行道树。

“第一个把樟树搬到街道上来的是我们湘潭,”时任规划办主任的黄政球说,“法国梧桐虽然长得快,但是很容易生虫。

但是樟树不仅不长虫,而且它的叶子还很香,还能起到驱蚊的作用。

”自那以后全国的其他城市也相继开始在人行道两边种樟树。

一位园林工作者评价,在当时,这一做法开创了中国行道树树种更新换代的先河。

路也似人,建设南路工作了37年,也难免有些年久失修,坑坑洼洼。

2009年7月中旬,“最美一条街”启动了自上世纪80年代初建成通车后的首次大维修——非机动车道提质改造工程。

与此同时,由政府投资1.5亿的5条整体提质改造工程、4条局部改造道路工程、5项配套基础设施完善工程也正式启动。

20条道路将由原来的刚性路面改为油性路面,从而有效地减少行车噪音,提高车辆通行舒适度,提升湘潭的城市品位。

路面使用沥青混凝土结构,能从各个方面提高交通安全系数。

施工人员拍着胸脯说,“咱们新修的路,透水性好,耐得高温,容易维修,雨天还不容易打滑。

一条好路的判断标准就是能否‘路平水畅’。

所以这条新路啊,肯定会让大家满意的咯!

目前,建设南路西侧的非机动车道已经基本完成了升级改造,东侧的路面工程也将于8月底之前全部完成。

经过提质改造后的建设南路,将会以全新的面貌展现于世人面前。

柏油香樟,车流行人,将共同呼吸蓝天下的美好。

三十七年前,乘着十二大的春风,工人们不畏艰苦,齐心协力克服困难,使得建设南路赶在国庆日顺利通车;三十七年后,新一批的道路建设者继续努力奋斗在最前线,为的还是在祖国60周年华诞之际,用实际行动给祖国母亲送上一份真挚的贺礼。

勤劳勇敢的湘潭人,定会用双手创造光明的未来,谱写湘潭史上不朽的诗篇!

 

【湘潭日报文化周刊人物专访-面对面】

 

民间文化抢救当及时

——访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专家委员会委员、湘潭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王建章教授

本报记者熊龙英实习生李璐

民间文化是民族文化的根基,是民族的精神家园中最深厚、最鲜活的财富。

在当今经济日益全球化的趋势下,面对强势经济浪潮伴随而来的外来文化冲击,守护民族的精神家园,继承并发扬灿烂的民间文化,已经成为历史赋予我们的神圣使命。

目前,我国民间文化的现状如何?

我们又该如何进行民间文化遗产的抢救与保护?

这些工作对我们的民族文化有着怎样的深刻意义?

为此,我们特意走访了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专家委员会委员王建章教授。

记者:

王教授,您好。

您是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专家委员会委员,请您介绍一下这个机构在民间文化保护方面所做的一些工作。

王建章:

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是由中国民协主席冯骥才先生大力倡导,于2002年成立了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专家委员会。

该机构的成立体现了许多民间文化研究专家对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的使命感,同时也体现了我国民间文化抢救的紧迫感。

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有一系列的实施计划,首先,我们希望能尽全力搞好以县为单位的民俗普查,完成《中国民俗志》等一系列图书的编纂工作,并编定“中国民间文化遗产名录”;然后,在此基础之上建立“中国民俗图文资料数据库”;以及搜集和收藏部分具有中国民俗文化经典性、代表性的实物。

这样全面清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不仅能使人一睹中国传统文化的全貌,也可以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提供知识资源、精神动力和道德规范,为我国社会主义新文艺提供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文化素材。

记者:

对这些濒临灭亡的民间文化进行抢救有何深刻的意义?

王建章:

我国是一个文明古国和文化大国,各族人民生生不息地创造了极其丰富灿烂的民间文化遗产。

民间文化是中国文化和文明的根基、源头,是民族审美特征的直接呈现,是我们民族精神和民族情感的重要载体,是民族个性特征与独特精神的重要表征。

同时,民间文化还是我们发展先进文化的重要基石,是我国综合国力不可或缺的精神内涵。

我们要以全球文化为背景来看待自己的民间文化,在西方文化对我们日益冲击的现状之下,更要发扬民间文化这一本土文化,让广大民众不失民间文化的记忆,从而对我们子孙后代的文化命运负责。

记者:

目前我国民俗文化的现状如何?

王建章:

在当前经济大转型、社会大变迁之际,我国的优秀民间文化遗产在没有任何法规加以保护的情况下,正经受着全面的冲击,面临着毁灭性的浩劫。

2002年,我和包括季羡林先生、启功先生、冯骥才先生在内的全国85位专家签名的《抢救中国民间文化遗产呼吁书》中有这么一段话:

无数珍惜罕见的民俗技艺和民间文艺伴随着老艺人的逝去而销声匿迹;改造旧城的推土机把大片大片的老城民居和附着其中的民间文化精华轰然推倒碾碎,从此难觅踪影;民间文化典型器物被人为损毁,大量流失海外;民间年画、民间皮影、民间傩戏等经典民间文艺随着他们的生存土壤的破坏和文化生态的变迁而日渐式微——许多民俗文化和民间文化遗产,我们还没有来得及记录和记住它们,就悄然远离我们而去……这样的情形让我们痛心疾首。

保护和珍爱民间文化遗产就是对人民文化创造和历史文化传统的尊重。

记者:

您被称为耕耘不辍的“民俗牛”,能否谈一谈,您是如何“在老年人中间抢救火种,播送到年轻人心田”的?

王建章:

“民俗牛”是一些朋友对我的“戏称”,也是我几十年不间断的民间文化调查所换来的。

我跟我的学生讲过,每个老人都是一本书,你要和这些老人们一起生活,共同劳动,人家才会给你讲他们的神话故事,唱他们的民族歌谣。

我经常带学生下乡去采风,跟着我的学生都受了不少苦,跋山涉水、走村串寨,哪里都去。

路上经常是忍饥挨饿,冒雨行军。

有时候一边是悬崖峭壁,一边是看不见底的深渊,怎么办?

还是要走。

民俗学的发展需要后继有人,但只有脚踏实地地访问,日夜不停地收集材料,才能真正感受到我们中华民族民间文化的魅力所在,才能成为给国家、乃至整个中华民族做贡献的栋梁之才。

记者:

您几十年如一日地在民间进行文化调查,在这几十年的变迁中,我们身边有哪些民间文化在走向濒危?

王建章:

举个例来说吧,在我们湘潭,有一位民间艺术家吴昇平,他精通剪纸、皮影戏和民乐演奏,是“异形刀法”唯一的末代传人。

他曾多次对我说:

“怎么办,我的东西会失传了!

”这样的话令我听了感觉心痛不已。

还有“赞土地”,也就是每年春节一口小锣,一根竹片到各家各户闹春、赞辞,向主人家讨点红包,现在已经基本看不到了;比如山歌(包括田歌、情歌等),以前很普遍,现在只有老县城靠铁桥住的一些老人会唱。

据宋史记载,湘乡、湘潭县都在梅山文化区内,但目前在湘潭还尚未有过这方面的研究。

比如七十二个耍龙灯故事,恐怕现在的人连听都没听说过。

对于这样优秀的民间传统文化的失传,在我们后人的记忆中成为空白,从长远的角度来看,给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带来的危害只能用“灾难”二字来形容。

民间文化是活的文化,是依附在人的生命中的一种文化。

没有官方的政策保护,没有经济的支撑,其生存土壤就会丧失,其生态环境就会越来越恶劣。

记者:

您觉得为了最大限度地抢救和保护民间文化遗产,我们应该采取哪些行之有效的措施?

王建章:

一个民族文化的生命力来自于继承和发扬,让年轻人多多接触我们的乡土文化,民俗文化,这是抢救和保护民间文化遗产的最有力的途径。

上个世纪80年代,群众艺术馆就对民间文化抢救做了很多工作,但现在也失去了这个传统。

其次,政府应该在经济上给予民间文化更多的支持。

比如湘乡龙洞乡的“仙女山”农民文学社就办了《仙女报》,发表大量的民间文学作品,从上个世纪八十年代至今,全靠自筹经费,困难重重。

对这样一些为民间文化的传承与保护做出不懈努力的民间力量,应该给予更多的经济上的支持。

总而言之,只有社会各界都来重视对民俗文化的保护,让大家明白文化遗产的保护不能仅仅是几个专家的事,让每个人手里都捧着中华文明的生命之火,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抢救和保护民间文化遗产,才能使民间文化生生不息。

而这,是包括我在内的许许多多致力于民间文化保护的专家共同的心愿。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