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地理考前辅导策略.doc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2121027 上传时间:2022-10-27 格式:DOC 页数:14 大小:541.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三地理考前辅导策略.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高三地理考前辅导策略.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高三地理考前辅导策略.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高三地理考前辅导策略.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高三地理考前辅导策略.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三地理考前辅导策略.doc

《高三地理考前辅导策略.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三地理考前辅导策略.doc(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三地理考前辅导策略.doc

高三地理考前辅导

第一部分单项选择题解法指导

要想确保基本分,获得高分,都必须在选择题下功夫。

(一)选择题的置疑特点

命题者为了减少考试得分的偶然性,提高考试的区分度,命题时一定会考虑并提高选择题的迷惑性。

要提高解答的正确率与速度,就必须熟知选择题常见的置疑方法,做到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1.混淆概念

通过混淆相关概念,或利用考生对某些概念的模糊和片面认识来置惑诱错。

2.以偏概全

某些选项表述的知识点在特定的时间或地区内是正确的,但并不一定具有普遍性。

3.表述绝对化

选项中绝对化的表述大多是错误的,但有些绝对化的表述是正确的.。

4.定势诱惑

任何人都具有一定的思维定势。

受习惯性思维的影响,很多考生很容易误入圈套,掉入陷阱。

5.误联因果

选择题中的因果关系有两种:

一种是题干与选项之间的因果关系,另一种是选项本身具有的因果关系。

解答这类试题时,一定要搞清楚其因果关系是否正确。

6.变式迷惑

变换试题的表现形式,如图文转换、形式变换或通过新情境的干扰来增加试题的迷惑度。

7.隐含信息

这类试题的关键信息往往隐含在题干或地理图表中,如果没有把握住题干或图表中的关键信息,必定导致答案错误。

9.前后矛盾(正误同项)

有些选项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分句组成,其中部分分句是正确的。

10.支不符干

这类试题的迷惑度更大,因为其选项本身往往是正确的,只是因为不符合题干的要求而不能成为正确答案。

(二)解答选择题的一般方法

1.仔细审题

“仔细审题”是做好选择题的关键。

要根据选择题的特点,采用立体式的审题方法,明确题意和要求。

具体要求可概括为:

第一,明确题目结构。

选择题包括题干和题肢两部分,“仔细审题”是指对题干与题肢要认真地加以审读,搞清题干中的答题项、主干语和条件限定语。

答题项是指答案包括的内容和项目,主干语是选项表述的直接对象,条件限定语是对回答内容的各方面限定。

特别要关注题干的“设问”,也就是“题眼”,它决定了选择的方向。

第二,搞清基本信息。

A.明确试题要求和提示信息。

题干是选择题的主体部分,由提供条件的疑问句或陈述句构成,长短不一,图文并茂。

理解题干的关键指导语言,如“最多(少)的是”、“最合适的是”、“最主要的是”、“正确的是”、“错误的是”等等。

B.明确试题意图和提取对解题有用的信息。

全面分析题干内容和充分挖掘题目提供的条件是正确解题的关键。

明示条件:

题干中附有明确的解题条件;暗示条件:

多潜隐在题干提供的材料中;限制性(或特定)条件:

在题干中出现的数量词、方位词或特定名词等;借用条件:

用同一事实的不同说法给出解题条件。

C.分析选项本身叙述的正确性。

选项叙述错误常有以下几种情况:

误为因果,如“在副高控制下,长江中下游多雨”;表述绝对化,如“迎风坡的降水一定多于背风坡”;前后矛盾,如“卫星在大气层中高速运转能较好地散热”;概念混淆,如“海岭、海沟等构造带将地壳分为六大板块”;表述错误或不完整,如“赤道地区盛行下沉气流”、“太阳系是由行星、小行星、流星体、彗星、星际物质组成的天体系统”;以偏概全,以点代面,举例不当,如“以雨水补给为主的河流,汛期出现在夏秋季节”。

D.明确选项与题干之间的关系。

有的选项本身的叙述是正确的,但与题干无关,所以也是错误答案。

2.认真筛选

“认真筛选”是指依据题干的要求,从题肢与题干的关系上对备选项进行认真推敲。

可以通过对现象特征的对比分析来掌握知识之间的区别与联系,明确选项与题干的关系。

根据限定语,得出题干中的引申义,对地理特征、现象进行纵横对比,正反区分,明确现象发生的区域与时限。

一般来说,可以有这样三次筛选:

第一次筛选,即“排错项”。

在审清题肢的基础上,排除有知识性错误、观点错误的题肢。

第二次筛选,即“排异项”。

常针对有多项条件限制的题型,虽然题肢观点或内容本身正确,但与题干的规定性无关,这种试题选项的干扰性比较大,是否排除的唯一标准是“是否符合题意”。

做好“第二次筛选”的关键是要仔细分析每个选项和题干的联系,以题干给定的条件为“筛子”,对选项逐一进行筛选,检查验证,弃误留正,得出正确答案。

第三次筛选,即“选最符合题意项”。

在单项选择题中出现两个或两个以上答案时,要坚持“以干求肢”的解题原则,以题干的规定性为准绳,逐一分析题肢,选出最能与之“挂钩”的选项,即“最符合题意”的题肢,排除其余相关但不相符的题肢。

3.果断确定

第一,相信直觉。

在仔细审题的前提下,相信自己的第一感觉。

做出选择后不要轻易改动,如果经过一番考虑后,仍然不能确定正确选项,就先选上一个最有可能的选项,然后打上问号,等做完全部试题后,再对有疑问的地方作重点检查。

假如在检查的时候还不能有把握地确定正确选项时,就选一开始选的那个!

”如果过分推敲,受心理暗示的影响,反而会怀疑正确的选项。

第二,不要空题。

当你实在确定不了正确选项的时候,单选题就要选择其中的一项作为正确答案,双选题选择其中的两项作为正确答案(选择一项是不可能得分的)。

第三,不能多选。

如果发现有超过规定数量以上的答案,应该按照第2点的筛选顺序认真进行筛选得到符合题意的答案。

还应注意题目是否是要求选择不正确或错误的选项。

二、双项选择题

从阅卷情况看,双选题错误率较高。

从答案组合情况看,双项选择题有六种组合,而单项选择题只有四种,因此双项选择题的难度相对较大。

要顺利解答双选题,解题技巧非常重要。

1.运用排除法。

在双选题中运用排除法比在单选题中更直接有效,排除选项中两个明显错误的答案,正确的选项就“水落石出”。

2.对选项进行分类组合。

将四个选项按照不同的分类标准分别分成两组,再对照题意确定一组最佳的选项。

3.对于难以取舍的选项,适当运用“量化法”、“提高标准法”和“降低标准法”来确定最终的答案。

“量化法”就是对选项的准确率作综合的评估,“提高标准法”和“降低标准法”需要考生根据对题意的符合程度设立一个较高或较低的指标,最终筛选出所需要的答案。

第二部分综合题解法指导

解题第一步--审题

审题是应试第一关。

“审”就是阅读、琢磨、推敲。

审题的目的是理解题意、明确问题。

实质就是领会或揣摸命题人的意图。

其能力要求是获取有效信息。

审题要领:

圈点关键词语、重视隐性信息、确定问题指向(规定动作要到位)

(一)审题型。

审清题目是叙述性问答题,还是分析性问答题;是简答题,还是论述题。

注意“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之间的区别,避免出现错答。

简述——简单扼要叙述,须把握要点。

简析——简单分析,提出论点即可。

写出——对图像或事实的主要内容予以呈现。

概括——对文字材料或图像内容予以概括要点等。

描述——对事物的外部特征予以描述。

综述——对事物的总体特征予以概括叙述。

说明——对原理、成因、规律进行说明。

分析——对地理事物或现象予以剖析、分解,分析原因、分析局部事物在全局中的地位或作用,分析事物间的联系等。

对比(比较)——列表比较相同、相异、相反、相似,可先后对比或并列对比;分析相同事物间的差别、不同事物间的联系。

评价——对地理环境、措施、对策、布局进行实施可行性评价或优势与不足评价。

(二)审关键词。

开放性试题中的关键词通常有三处:

一是条件词,二是中心词,三是某些关键的修饰词

(三)审时间。

审题时应注意正确理解材料的时代背景。

(四)审空间。

地理学科的突出特点之一是区域性。

历年高考试题中,有关区域定位的内容所占的比例都比较大。

只有准确确定其空间位置才能有效地回答有关问题。

确定区域位置的方法有:

根据经纬网(0°经线伦敦、90°E经线乌鲁木齐120°E经线北京东侧、75°W经线纽约、120°W经线旧金山,赤道、南北回归线、极圈等纬线);根据地理事物的轮廓,如海陆轮廓,包括半岛、岛屿、海湾、内海、海峡等;国家轮廓;线状地理事物的分布特征,如山脉、河流、交通线的走向和分布状况;点状事物,如城市、山峰、矿产资源的分布等。

此外,湖泊的轮廓、地形区的分布、地表的高低起伏、等高线的分布等都可以作为确定区域位置的重要依据。

对中国地理中以我国领土的四端点及右图来进行定位。

(五)审图名、图例。

现在的高考试题基本上形成了“无图不成题”的命题模式。

读图时应注意:

①先读图名。

读图分析时,首先要读图名,图名常常概要地表明地图所示的区域和主要内容。

这样有利于我们把握考题的知识范围,在有限的范围内思考问题,能够提高答题的准确性。

(六)审坐标数值。

解读坐标图不能忽视图上的定量信息。

如对比两幅降水柱状图降水量的多少,不能只看降水量柱的高度,还要看清纵坐标的单位数值。

例2004年江苏卷,上图是北京和雅典两地的气候资料。

与雅典8月相比,北京9月的降水与气温特点是

A降水较多,气温较高B降水较多,气温较低

C降水较少,气温较高D降水较少,气温较低

很多同学误选D。

主要是没有看到两气候图纵坐标刻度不一样,只看到图中北京9月降水柱状比雅典8月降水柱状“低”,就认为北京9月降水比雅典8月降水少。

脑海中有这样的思维定势:

高、长就表示大、多,低、短就表示小、少。

因此读坐标时必须看清坐标轴的单位。

(七)审图中隐含条件。

(八)审题目内容与复习内容联系。

试题中的求答内容无论以何种面目和形式出现,都必然是考试大纲的显性反映或隐性折射。

即使材料新颖而隐晦,甚至游离于考纲显性知识点之外,但在考试说明中仍可以找到它相应的位置。

所以,联系复习内容,可以诱发联想,启发思维,找到学科知识的对应点,有利于提取相关知识点,以便破题和答题。

(九)审分值大小。

综合题均有相应的赋分规定,每一设问注明分值,实际上就是为考生确定了答题的重点和详略程度。

一般分值高的设问详答,分值低的则相反,开放性的适当多答。

解题三步曲之二--解题

解题是解决问题的过程,是在正确理解题意的基础上,思考问题答案。

解题的关键是:

明确答题范围和要点。

解题的能力要求处理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

(这一步骤容易被忽视)

解题要领:

展开联想、求助图示、排列要点、建立解题思维模式:

“……特征”类、“……分布特点”类、“……区位条件”类“……形成原因”类、“……影响”类、“……措施”类

(一)常见“地理特征”类的思维模式:

地形特征:

地形类型+分布;海拔高度,地势特点

气候特征:

气温、降水、季节组合

降水特征:

年降水总量、年际变化、季节变化、雨季长短

水文特征:

流量、水位、含沙量、结冰期、落差与水能

水系特征:

支流、流程、流域、流向、补给

自然地理环境特征:

地形、气候、土壤、水文、生物

城市化特征:

水平、进程、起步、城市等级、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表11980-2007年人均GDP增长情况表

年份

1980

1985

1990

1995

2000

2005

2007

人均GDP(元)

634

1455

2777

12024

21208

44156

61032

(1)该地区地形的基本特征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该地区的区域发展阶段是______________,其区域发展特征是___________。

[答案]

(1)地形以平原为主,地势西南高,东北低

(2)工业化阶段人均GDP较高;第二、三产业比重明显大于第一产业,第三产业迅速发展。

(二)“分布特点”类

1.点状分布:

点状地理分布图表示的地理事物是标定在图上离散的点。

①表示分布地点:

如我国特大城市的分布(只表示其空间位置);②表示类别: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