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名称理工科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现状问题与对策研究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7779495 上传时间:2022-12-10 格式:DOCX 页数:22 大小:287.3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课题名称理工科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现状问题与对策研究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课题名称理工科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现状问题与对策研究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课题名称理工科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现状问题与对策研究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课题名称理工科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现状问题与对策研究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课题名称理工科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现状问题与对策研究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课题名称理工科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现状问题与对策研究文档格式.docx

《课题名称理工科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现状问题与对策研究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课题名称理工科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现状问题与对策研究文档格式.docx(2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课题名称理工科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现状问题与对策研究文档格式.docx

本课题还预测了研究成果的预期社会效益,指出了理工科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领域尚待解决的主要问题。

 

内容结构图

3.

《理工科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现状、问题与对策研究》研究报告

本课题是由长春工业大学姜键教授主持的《全国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2006年度教育部规划课题》。

批准立项时间为2006年12月26日,预定完成时间为2008年12月31日。

课题批准号为“FIB060377”。

学科分类为“高等教育”。

本课题经二年左右的时间研究,现已完成预定计划。

结题报告如下。

一、对于本课题研究背景和研究现状的考察

20世纪科学教育兴起以后,人文教育和科学教育的矛盾凸现出来。

面对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和人文精神的失落,世界各国都开始重新审视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价值。

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质成为世界各国高等教育改革的热点。

1984年美国人文学科促进会发表《挽救我们的精神遗产——高等教育人文学科报告书》,对衰微不振的人文教育表示深切关注。

美国各级各类学校纷纷进行课程改革,大力实施通识教育,各高校特别是以理工科为主的高校都对人文素质教育做出明确的规定;

英国1987年发布《高等教育——应付新的挑战》白皮书,明确把坚持基础科学研究,增进人文学科学术成就作为高等教育目标之一;

德国工业大学中人文课程占所有课程总量的四分之一;

日本高等院校普遍要求学生掌握专业知识的同时,还要掌握人文、社会的一般基础知识,一些理工科院校的人文社科课程已经占基础课的31%-37.5%。

20世纪末,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也曾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递交过题为《教育——财富蕴藏其中》的报告,要求学校通过道德教育,来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认为只有加强人文科学教育,提高学生的道德水准,才能解决人类面临的战争犯罪、贫困等灾难。

可见,国外对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非常重视,很多做法值得我们借鉴。

但是,从相关研究中看,它们对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中基本内涵和主要结构在当今条件下的新探索却很不够,同时对于存在问题的原因的分析也很难适应中国国情,因此提供的借鉴意义也就相当有限。

由于受前苏联教育模式的影响,长期以来我国理工科高等教育只重视专业知识的传授和技能训练,忽视人文素质的培养。

在全面推行素质教育的今天,加强理工科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研讨越来越多,对于某些相关问题的研究已经形成了一些比较一致的看法。

比如,对理工科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性、紧迫性,对于存在问题及解决方法的研究等,形成了一定的共识,有些学校甚至采取了一些重要的具体措施。

但是,严格地说,对于理工科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一系列问题,人们的理解至今不够深入和全面。

随着近年来高等教育突飞猛进的发展,有关理工科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方面,又暴露出一些值得进一步研究的问题,比如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大学生人文素质应该包括的内涵、理工科大学人文素质课程的设置、如何应对人文素质教育所要求的教育模式的转变;

特别是在素质教育实施近十年后,理工科大学生人文素质的现状到底如何,效果不尽人意的原因在哪里,以及如何加强对策的可操作性和实效性的问题等等,都是需要我们认真思考和研究的。

二、本课题研究的指导思想和理论基础

加强对理工科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是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要求,也是时代对高级劳动力综合素质的要求,是高等教育改革的方向之一;

推进理工科高校的人文素质教育,是培养具有高尚人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需要。

专业教育只提供知识而不能提供智慧,受教育者认知、情感、意志等健康全面地发展,理智地发挥自己的智能,主要有赖于人文素质的培养。

而目前毕业生的历史使命感、社会责任感、思想道德觉悟、创新能力、语言表达和写作能力、自知之明、人际关系和合作精神等方面的表现较差,正是人文素质教育的缺乏或不力。

而要有效地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必须对现今理工科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状况作全面的考察、了解和分析,只有这样,才能找到问题产生的原因,有针对性地提出全面、系统、可行的解决方法,真正实现素质教育的目标。

在全面深入地考察理工科大学生素质教育的现状的基础上,找出现行教育体制下理工科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确定解决问题的对策和方法,使理工科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真正收到实效,为对理工科大学生科学实施人文素质教育提供理论依据和具有操作性的模式和对策建议。

三、本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和和意义

主要内容:

1、关于人文素质内涵的研究。

现行素质观中一般都把人文素质的内涵界定为人文科学、人文教育在教育对象身上所体现出的成果,包括伦理道德修养、政治理论修养、语言文字修养、文学艺术修养、历史和哲学修养等几个方面。

严格地说,这种界定还不够深入和全面。

本课题首先要校正现行人文素质教育中关于人文素质内涵的不尽合理和不够完善的认识,并力争针对当前我国理工科大学生的特点界定出他们所应具备的人文素质的内涵。

2、揭示理工科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和矛盾。

组织多种形式的调查,从中寻找学生在伦理道德素质、思想政治素质、文学艺术素质、历史和哲学素质、心理素质等方面存在的实际问题,并研究问题产生的原因,等等。

3、针对所存在问题进行实效性对策研究。

正视我国目前理工科院校教学偏重以专业为主的倾向,结合我国的国情、教育改革的步伐和学生的接受能力,在教育思想、课程建设、师资队伍、校园文化、社会实践等方面,研究可行的对策、思路和方法。

4、本课题以时代发展的最新要求为依据,着眼于理工科院校大学生人文素质的现状调查和分析,在此基础上,校正理工科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理念,丰富发展理工科大学生人文素质的基本内涵,研究建立完整、系统地培养理工科大学生人文素质的途径和方法。

从而为理工科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制度与政策的制定,提供多方面、多角度的理论支持和对策建议。

选题意义:

加强对理工科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有利于人的自由全面的发展,有利于高级劳动力综合素质的培养,是高等教育改革的方向之一;

推进理工科高校的人文素质教育,能够适应培养具有高尚人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需要;

能够为教育者实施素质教育、受教育者接收素质教育,从而为提高理工科大学生综合素质提供理论基础和思想方法的指导;

有利于帮助理工科大学生提高创新能力、语言表达和写作能力、自知之明、人际关系和合作精神等方面的素质和能力;

可以找到现今理工科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有针对性地提出全面、系统、可行的解决方法,真正实现素质教育的目标。

研究价值:

四、本课题的研究目标、主要观点和创新之处

研究目标:

本课题的研究目标是在全面深入考察当代理工科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状况,掌握第一手资料的前提下,找出存在问题的原因,并提出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的对策建议。

主要观点:

1、科学界定理工科大学生人文素质的内涵。

人文素质教育至今并没有一个普遍认可的概念。

针对现行素质观中把人文素质的内涵界定为人文科学、人文教育在教育对象身上所体现出的成果,包括伦理道德修养、政治理论修养、语言文字修养、文学艺术修养、历史和哲学修养等几个方面,校正流行素质观和现行人文素质教育中关于人文素质内涵的不够完善和人文素质教育不尽合理的认识,阐明素质的素养特性,素质应包括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开拓创新素质、调适整合素质、心理身体素质、审美鉴赏素质等,同时针对当前我国理工科大学生的特点界定出他们所应具备的人文素质的内涵。

2、理工科大学生素质教育中存在着重理工、轻人文,重专业、轻素质的倾向,应从多方面、多渠道、多形式给予解决。

3、结合我国的国情、教育改革的步伐和学生的接受能力,在教育体制和运行机制、教育理念、课程建设、师资队伍、校园文化、社会实践等方面,对人文素质教育存在的问题应全方位的加以解决。

4、理工科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也是全社会的责任,从政府到社会各界,都有责任和义务,支持、协助理工科大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走上正确轨道,从各自的角度协助他们开展各种形式、渠道、途径的人文素质教育。

创新之处:

1、针对社会和时代发展对理工科大学生素质的要求,界定其人文素质所应具有的内涵。

2、站在教育思想、教育体制、社会环境的全景高度,而不仅仅局限于学校的范畴,研究理工科大学生人文素质缺乏的原因。

3、从不同维度探讨提高理工科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思路,并提出具有可操作性的实施路径。

五、本课题的研究思路、研究方法、技术路线和实施步骤

研究思路:

本课题以时代发展的最新要求为依据,着眼于理工科院校大学生人文素质的现状调查和分析,在此基础上,校正理工科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理念,丰富发展理工科大学生人文素质的基本内涵,研究建立完整、系统地培养理工科大学生人文素质的途径和方法。

研究方法:

本课题采取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方法,主要以理工科大学生的人文素质状况作为研究起点,通过科学合理地调査研究,力争对现今理工科大学生人文素质的真实现状作全面、系统、深入的了解,为相关研究提供第一手资料;

通过对资料的分析,找出现行教育体制下理工科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揭示问题存在的原因,为教育制度和政策的制定、修改提供多方面、多角度的理论支持;

在可操作层面,确定解决问题的对策和方法,使理工科大学生素质教育真正收到实效。

技术路线:

调研——分析——归纳——实验——总结。

1、通过科学合理地选择样本,设计调研内容和实施方案,力争对现今理工科大学生人文素质的真实现状作全面、系统、深入的考察,为相关研究提供第一手资料。

2、通过对资料的分析,找出现行教育体制下理工科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揭示问题存在的原因,提出可供参考的素质教育新模式。

3、在可操作层面,确定解决问题的对策和方法,使大学生素质教育真正收到实效。

实施步骤:

分四个阶段进行。

第一阶段:

理论准备阶段(2007.1-2007.5)

广泛收集关于人文素质研究的国内外资料,研究时代对理工科大学生人文素质的要求,提出适合社会要求的理工科大学生所应具有的人文素质内容体系。

第二阶段:

实际调查阶段(2007.5-2007.9)

1、分不同角度和侧面,确定理工科大学生人文素质情况调查内容,力争使内容科学、合理,能够全面、完整地反映理工科大学生人文素质内容体系的要求。

2、在一定范围内,选取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学校为观测点,科学合理地选取有代表性的调查样本,(包括不同年级、不同专业、不同性别的学生),进行包括座谈、讨论、问卷等多种形式的调查,取得学生人文素质状况的第一手资料。

3、在样本单位进行人文素质教育实施情况的调查,取得包括课程设置、师资队伍等方面的情况。

第三阶段:

整理分析阶段(2007.9-2007.12)

对调研资料进行整理、分析,从中寻找存在问题的原因,并提出有针对性、可操作性的对策体系。

第四阶段:

运用总结阶段(2008.1-2008.12)

将对策建议在一定范围内加以运用,一定时期后,重新评估所实验的学生人文素质状况,验证对策的有效性并对不可行或不科学的内容加以修改、完善,撰写调研报告。

六、本课题研究获得的主要成果和学术价值

(一)关于素质问题的理论认识

1、关于素质的含义。

关于人的素质的学科归属,一般都定位在心理学上。

但传统心理学对素质问题并没有比较

深入全面的研究,有些心理学研究仅仅把它作为一种先天禀赋来看待(参见《简明心理学辞典》,杨清主编,吉林人民出版社1985年出版)。

素质的这一含义具有一定的合理性:

素质具有先在性、原本性和素朴性,包含人的先天遗传的解剖生理特点,主要是感觉器官和神经系统方面的特点。

是人的心理发展的生理条件。

但这一含义也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素质如果仅仅是具有先天遗传性的生理性特点,那么一旦形成,也就同时具有了不可改变性。

按照这种理解,素质便成为一个人存在的固定不变的先在前提和自然条件,所谓素质教育,也就成为一句空话。

确切的说,素质不仅应包括先天遗传的生理性因素,还应包括人的心理内容和心理发展水平。

也就是说素质事实上还具有另一含义:

即素养。

素养是一个人生理、心理要素和品质的养成。

素养具有可塑性,可通过后天的学习、培养、锻炼形成。

人的生理特点一般都具有遗传性、先在性。

但即便是这样,也不是说后天不会有任何改变。

从某种意义上说,人作为自然界中的特殊公民,由于有意识,由于能够进行有意识改造现实世界的社会实践,包括能够有意识改造自身,人就能够对一切事物包括对人自身施加影响,进行调整甚至进行控制。

对于人来说,现实的一切事物,都不可能是不能进行任何改变的。

只不过是改变的性质、改变的程度、改变的方式方法不同而已。

不仅如此,人的心理内容也主要来源于社会生活实践,由此才产生了心理活动的必要性;

而人的心理的发展水平也主要取决于社会生活实践,是社会生活实践铸就了也养成了人的心理活动的特定形式、反应程度和反应水平。

可见素质的生理性特点并不能完全决定人的心理的内容和发展水平,因此素质也是在社会生活实践中成熟和发展起来的。

人的素质的好坏,某种意义上说,取决于后天的学习、培养和锻炼,即便是先天的素质上的某些缺陷,也可以通过后天的学习和实践得到一定的弥补和完善。

2、关于素质的主要结构。

人的素质具有非常复杂的内在结构,迄今为止,我们还不能说已经完全弄清了人的素质的主要结构。

但已经有较多体验和明确认识的问题,我们可以把它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1)思想道德素质

思想道德素质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思想素质:

其一是指人的观念。

人的观念主要是指人们对一定事物的看法和观点。

它是人的思维活动的结果。

作为思想素质的观念,主要是指人的思维的确定性与变动性、保守性与开放性、传统性与现代性。

其二是指人的意识。

人的意识主要是指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觉察、分析和理解,包括对客观事物把握的灵活性、敏感性、深刻性。

其三是指思想方法,包括人们对一定事物的认识是否具有客观性、辨证性、全面性。

其四是指人们的思维方式,即人们的思维是一种什么样的思维,是线性思维或平面思维还是立体思维,是正向思维、逆向思维还是多向思维。

思想素质是一个人认识一切事物的基本前提和必要条件。

(2)政治素质:

对社会进步与历史发展的关注、认识,对国家民族发展方向、发展道路的认同和理解,对社会的责任心、使命感,在社会政治生活中的立场、态度、观点、意识形态倾向和价值取向等。

政治素质表明一个人对社会生活、国家发展和民族进步的思想倾向、政治追求和政治价值取向等。

(3)道德素质:

其一是指一个人的伦理观念,包括社会秩序观念,社会规范观念,社会层级观念等。

其二是指道德意识,包括社会公德意识即尊重和维护群体的意识、尊重和维护公众利益的意识,爱护和维护社会生活环境的意识以及公共生活规则意识;

家庭美德意识即对父母、子女、夫妻之间关系的正确理解和家庭道德规范的认同与内化;

职业道德意识,即对职业要求和职业规范包括职业理想、职业荣誉感、职业责任感、职业事业心、职业纪律、职业良心等的认同与内化。

其三是指道德品质、道德行为,即客观的外在的道德规范、道德要求成为主体的自觉要求和自我约束,并在言行中表现出来的稳定的、始终如一的品格、胸怀和境界。

(4)文明素质:

举止言行中表现出来的修养水平和内在品质,表现为语言、行为的文明程度和礼貌、礼节状况,交往、交际规则与公共生活准则、守则、规定、规范的认同与内化程度。

(2)科学文化素质

科学文化素质的主要表现是:

(1)主要是指一个人具有的科学精神、科学态度、科学思想、科学方法。

其一是求实精神,即辨证客观的态度;

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态度;

尊重客观事实,没有主观臆断,不搞主观意志的态度。

其二是求是精神,探究事物的本质、把握事物的规律和特点的思想观念和追求;

严谨治学、精益求精的精神;

不屈不挠、始终如一的精神;

深入内部、探究根本的精神;

弄清实质、把握规律的思想趋向。

三是求时精神,即能够顺应客观事物的发展变化与时俱进,对待事物具有因时因地、敏捷睿智、灵活应变的态度,思维具有开放性。

(2)是指一个人对社会生活各方面知识理解、把握的水平、层次。

其一是指一个人具有的知识的深度、广度及其对事物把握的程度;

其二是指一个人获取知识、理解和把握知识的能力和方法;

其三是指一个人处理知识、运用和驾驭知识的能力与方法;

其四是指一个人知识结构的合理性、知识覆盖的全面性、知识基础的扎实性等。

(3)开拓创新素质

开拓创新素质主要表现为一个人是否具有创造意识、创造精神、创造勇气、创造能力、创造方法。

开拓创新素质以科学精神为基础和前提,但却不是科学精神的简单体现,它具有自身独特的内涵和多方面的体现。

其一是开拓创新意识,即对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趋势认识上的敏感性、预见性、超前性。

其二是开拓创新精神,即不因循守旧、突破惯性思维和传统观念、能够打破常规的精神,求新求异求特求奇精神。

中国的传统文化中,这种精神比较缺乏,打击求新求异求特求奇精神的倾向比较明显,如汉语词汇中“出风头”、“赶时髦”、“别出心裁”、“树大招风”、“出头椽子先烂”、“人怕出名猪怕壮”,“枪打出头鸟”等,多为贬义。

其三是开拓创新勇气,即具有风险意识,为开拓创新不怕困难、不怕挫折甚至敢于迎接各种挑战、敢于冒险、不怕失败和勇于承受可能产生的严重后果的气度和精神。

其四是开拓创新能力,即发现新事物、提出新思想、新见解,驾驭事物发展、捕捉一切时机、把握一切机遇的能力。

其五是开拓创新方法,即创造、发明新方法、新手段、新措施、新工具的能力,和综合运用现有各种方法、手段、措施、工具使其成为一个全新的系统并具有全新的功能的能力。

(4)调适整合素质

调适整合素质主要表现为一个人对客观事物特别是对社会生活中各种关系、各种问题以及一些复杂因素的感悟和体会、理解和把握程度,以及由此形成的对其进行调节、适应、整合和驾驭能力。

它包括一个人调节、适应和重构各种人际关系、社会关系的能力;

整合协调、概括调整社会生活中各种因素的能力;

分析、辨别、驾驭和运用各种因素的能力,和缓和、化解、调节和处理各种矛盾、问题的能力。

调适整合素质常常被人们忽略,但却是人们在社会生活中非常需要、不可或缺而且应经常运用的一种素质。

在一个人的成长过程中,特别是一个人的青年时代,由于其生理发育和心理发展的特殊性,常常会出现人际关系危机。

许多青年人由于对人际关系、群体生活、社会问题缺乏深刻的认识,不善交往或交往不善,也不善于甚至根本不知如何处理过于复杂的社会生活问题,因而感到困惑彷徨、忧郁苦闷,有的甚至因此走上绝路。

由此可见,调适整合素质对于一个人的成长成才来说有多么重要。

(5)心理身体素质

心理素质是指一个人具有的稳定的心理状态和心理品质,它的主要表现一是宠辱不惊、毁誉不惧的荣辱承受能力;

二是艰险不惧、困境不回、挫折不变的逆境适应能力;

三是处变不惊、吉凶不改的环境适应能力。

心理素质常常也表现为意志力。

一个人只有具有坚强的意志力,才能不受功名利录的蛊惑,不受浅薄轻浮的世风勾引,一步一个脚印的走出一条闪光的道路,这样走出的人生,才会是一个有价值的人生。

身体素质主要是指一个人的身体健全、健康状况。

(6)审美鉴赏素质

审美是人认识和把握现实世界的一种特殊方式和特殊途径,审美鉴赏素质主要表现为一个人的审美鉴赏水平和审美鉴赏能力。

包括:

(1)一个人的审美意识,即对美的感悟能力及其感悟的深刻性、全面性;

对现实生活、客观事物审美观察、审美体验的敏感性、准确性;

主观美感的充实性、丰富性等。

(2)一个人的审美标准,即审美判断、审美评价的尺度,审美情趣、审美价值的倾向以及对其后果和意义的判断和评价。

审美标准主要体现对事物美的有益性、健康性、进步性、向上性的认识和把握。

(3)一个人的审美能力,即对美的意义、美的根源、美的本质、美的形式以及对对称、协调、均衡、和谐、节奏、规律和柔媚、安静、秀雅、恬淡、悠然以及粗犷、激荡、刚健、雄伟、壮丽等美的内容的理解、把握程度与层次。

上述关于素质的分析,是为了论述的深入和方便,把素质做一个大致的基本分类,但这决不意味着人的素质只有这么多或都完全各自独立存在,这只是在研究过程中对客观事物的一种抽象。

3、关于对素质问题认识上的误区

关于素质问题,传统的认识上往往存在一些误区。

除了上面我们已经谈到的素质是先天遗传的解剖生理特点外,也有人认为,素质就是具有的知识的多少。

应当说,人的素质与知识密切相关,素质离不开知识。

知识贫乏的人很难让人得出素质高的结论。

但素质本身却不仅仅是一个人获得的知识的多少,而主要是他获得知识、理解知识的内涵和本质、驾驭知识、运用知识的内在素养和品质。

还有人认为,素质就是一个人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水平和性质。

应当说素质离不开人们对客观事物的看法和结论。

一个人对事物的认识是否正确、科学,认识水平高低,与一个人的素质密切相关。

但认识本身却不是素质,而只能是素质的结果。

还有人认为,素质就是能力。

这种观点应当说有一定道理,但却不全面。

素质也离不开能力,特别是,素质要通过能力表现出来。

但素质本身并不直接就是能力。

能力只是素质的外在表现,是素质的外化。

而素质则是能力的内涵和灵魂。

通常来说素质决定能力,能力表现素质,反映素质;

而能力又反作用于素质,能力的不断增强又会不断增强、提高人的素质。

人文素质教育是指社会把人文科学知识通过理论学习、语言交流、社会实践、环境熏陶等多种方式施加给学生,使之内化为人文精神和人文素质,形成完整人格的有意识、有计划、有目的的活动。

其目的是引导学生如何做人做事,如何认识他人、社会和自我。

(二)理工科大学生人文素质及人文素质教育的现状

1、本课题所指称的人文素质

广义的人文科学,包括以大的学科门类划分的人文科学(狭义的)即以往人们所理解的文史哲和社会科学即以往人们所理解的政经法,还包括某些关于人的自然科学如心理学,以及一些交叉学科如文化人类学等。

因此,广义的人文素质也就包括了人对自身作为文化存在、社会存在和与文化存在、社会存在密切相关的自然存在所应具有的内在规定性。

具体地说,广义上的人文素质是指人们掌握人文社会科学知识以及由这些知识所反映的人文精神内化在人身上所形成的气质、风度、修养和品格等,它主要指一个人的科学文化素养、文学艺术修养、道德品质、心理品质、思维方式、交往方式、社会历史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等。

人文素质狭义上是指人文知识和技能的内化,它主要是指一个人的文化素质和精神品格。

本课题所指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高考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