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地理热门经典微专题训练226贝加尔湖 带详解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7715514 上传时间:2022-12-08 格式:DOCX 页数:27 大小:1.99M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地理热门经典微专题训练226贝加尔湖 带详解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7页
高考地理热门经典微专题训练226贝加尔湖 带详解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7页
高考地理热门经典微专题训练226贝加尔湖 带详解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7页
高考地理热门经典微专题训练226贝加尔湖 带详解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7页
高考地理热门经典微专题训练226贝加尔湖 带详解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地理热门经典微专题训练226贝加尔湖 带详解文档格式.docx

《高考地理热门经典微专题训练226贝加尔湖 带详解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地理热门经典微专题训练226贝加尔湖 带详解文档格式.docx(2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考地理热门经典微专题训练226贝加尔湖 带详解文档格式.docx

C.减小了气温年较差D.冰层增加空气湿度

4.D读图,根据纬度判断,贝加尔湖结冰主要原因是纬度较高,气温低,湖面中心水深,受陆地影响小,结冰晚于边缘,该湖是构造湖,是地壳断裂下陷形成,不在山谷中,北部的纬度较南部高,所以封冻期长于南部。

5.C贝加尔湖结冰时使湖区环境的气温升高或下降减慢,融冰时使湖区气温降低,湖泊调节气候,减小了气温年较差,冰层不能增加空气湿度,水面可以增加空气湿度。

贝加尔湖是世界上年代最久、深度最深和蓄水量最大的渎水湖。

贝加尔湖水位受气候影响,有明显的季节变化,每年1月至5月,湖面結冰,水位持续下降。

下图为贝加尔湖流城局部示意图。

6.贝加尔湖南北长度最接近

A.400千米B.500千米C.600千米D.700千米

7.贝加尔湖最低水位可能出现在

A.1月B.2月C.4月D.5月

8.贝加尔湖最低水位出现的月份

A.圣弗朗西斯科昼短夜长且昼长渐长B.北京太阳能热水器与地面夹角渐小

C.亚欧大陆高气压中心势力最为强盛D.加尔各答盛行风由西南风变为东北风

6.C图中贝加尔湖跨越了5个多纬度,根据纬度相差1,经线实际距离相差111千米,可计算出贝加尔湖南北长度与600千米最为接近。

故C正确,A、B、D错误。

7.D分析材料“每年1月至5月,湖面結冰,水位持续下降”,可推知5月贝加尔湖水位最低。

故D正确,A、B、C错误。

8.B分析材料可知,贝加尔湖最低水位出现月份为5月。

5月太阳直射点位于北半球且正在向北移,因此圣弗朗西斯科昼长夜短且昼长逐渐变长,A错误;

太阳能热水器与地面的夹角与当地正午太阳高度之和等于90°

6月22日(夏至日)北京正午太阳高度达一年中最大值,故太阳能热水器与地面的夹角最小,因此5月北京太阳能热水器与地面夹角渐小,B正确;

亚欧大陆高气压中心势力最为强盛出现在北半球冬季(或1月),C错误;

加尔各答盛行风由西南风变为东北风出现在北半球秋季,D错误。

故选B。

贝加尔湖湖面每年1~5月封冻,冰厚可达90厘米,下图为贝加尔湖地区等高线图。

据材料回答下题.

9.贝加尔湖

A.夏季水位高是由于降水多B.为外流湖

C.湖区附近东部比西部地势低缓D.冰层增加空气湿度

10.与贝加尔湖结冰相关性不大的因素是

A.距冬季风的源地B.纬度位置C.地势高低D.海陆位置

9.B读材料和经纬度来看,贝加尔湖纬度高,气温低,夏季气温高,冰雪融水补给多,所以水位高,A错。

从图中等高线来看,图中河流有流进也有流出,故贝加尔湖为外流湖,B对。

图中等高线东部比西部密集,所以东部湖区比西部地势陡,C错。

冰层覆盖,导致水分蒸发减弱,空气湿度降低,D错。

10.C东亚地区冬季风源地位于蒙古-西伯利亚地区,贝加尔湖离冬季风源地近,受冬季风影响大,气温低,A有关。

读图可知,贝加尔湖纬度高,气温低,B有关。

由图中等高线数值来看,贝加尔湖地区海拔在500左右,对结冰影响不大,C无关。

由于深居内陆,海陆热力性质差异明显,冬季降温快,温度低,D有关。

【名师点睛】影响气温的主要因素

1.纬度位置:

气温由低纬向高纬递减,等温线与纬线平行

2.海陆位置:

同纬度夏季气温陆地高于海洋,冬季海洋高于陆地,等温线与海岸线平行

3.海拔高度:

随海拔高度升高而递减(每升高1000m气温下降6℃)等温线大体与等高线平行

4.洋流:

同纬度暖流流经地区高于寒流流经地区等温线弯曲方向与洋流流向一致

5.人类活动:

同一城市市区气温高于郊区

贝加尔湖位于俄罗斯西伯利亚的南部,距蒙古国边界仅111千米。

贝加尔湖是世界最深的湖,最深处1637米,平均深度758米。

湖区沿岸地热资源丰富,湖水澄激清冽,水生生物很多,如贝加尔海豹等。

湖面毎年Ⅰ月至4月结冰。

下图。

左为贝加尔湖周边等高线图,右为贝加尔湖景观图片。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1.贝加尔湖属于

A.冰蚀湖B.构造湖C.火山口湖D.堰塞湖

12.下列关于贝加尔湖及周边环境特征的叙述,正确的是

A.湖区地震频繁,沿岸多温泉B.周边地区自然带为冰原带

C.存在海洋生物,为咸水湖D.湖面水位冬季高于夏季

13.右图为某游客于北京时间12点拍摄的贝加尔湖景观,则拍摄时

A.太阳位于湖的正南方向B.地球公转速度正逐渐加快

C.太阳高度角小于50°

D.湖区南部昼长一定大于北部

11.B由材料“湖区沿岸地热资源丰富”和“是世界最深的湖”,结合湖泊轮廓,推测属于构造湖,B正确;

冰蚀湖和堰塞湖是外力作用形成不可能很深,火山口湖大多为圆形。

12.A由材料“湖区沿岸地热资源丰富”和“是世界最深的湖”,结合湖泊轮廓,推测属于构造湖,湖区地震频繁,沿岸多温泉,A正确;

周边地区位于55°

N左右,自然带为亚寒带针叶林带;

湖泊地处内陆,不存在海洋生物;

湖面水位冬季低于夏季。

13.C从图中可看出贝加尔湖位于110°

E以西,当北京时间12点时,该地地方时不到12点;

太阳位于湖的东南方向;

从图中看湖面结冰,结合材料“湖面毎年1月至4月结冰”可知,1月初地球公转速度最快,此时地球公转速度减慢;

湖区南部昼长可能大于北部,也可能小于北部;

从图中看此时太阳高度角小于50°

,C正确。

【点睛】

湖泊按成因可分为:

(1)构造湖:

是在地壳内力作用形成的构造盆地上经储水而形成的湖泊。

(2)火山口湖:

系火山喷火口休眠以后积水而成,其形状是圆形或椭圆形,湖岸陡峭,湖水深不可测。

(3)堰塞湖:

由火山喷出的岩浆、地震引起的山崩和冰川与泥石流引起的滑坡体等壅塞河床,截断水流出口,其上部河段积水成湖。

(4)岩溶湖:

是由碳酸盐类地层经流水的长期溶蚀而形成岩溶洼地、岩溶漏斗或落水洞等被堵塞,经汇水而形成的湖泊。

(5)冰川湖:

是由冰川挖蚀形成的坑洼和冰碛物堵塞冰川槽谷积水而成的湖泊。

(6)风成湖:

沙漠中低于潜水面的丘间洼地,经其四周沙丘渗流汇集而成的湖泊。

(7)河成湖:

由于河流摆动和改道而形成的湖泊。

(8)海成湖:

由于泥沙沉积使得部分海湾与海洋分割而成,通常称作泻湖。

(9)潟湖:

是一种因为海湾被沙洲所封闭而演变成的湖泊,所以一般都在海边。

贝加尔湖是世界上最深和蓄水量最大的淡水湖。

俄国作家契诃夫曾描写道:

“湖水清澈透明,透过水面就像透过空气一样,一切都历历在目,温柔碧绿的水色令人赏心悦目……”。

下面左图为贝加尔湖位置示意图,右图为某年5月贝加尔湖遥感影像。

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4.贝加尔湖“湖水清澈、温柔碧绿”的主要原因,不包括

A.水量大,自净能力强B.湖中藻类植物繁殖快

C.流域内植被覆盖率高D.湖泊周围人类活动少

15.贝加尔湖区与周边地区的气温存在较为显著的差异。

贝加尔湖与周边水域相比

A.结冰期早,化冰期早B.结冰期早,化冰期晚

C.结冰期晚,化冰期早D.结冰期晚,化冰期晚

16.贝加尔湖周围地区冬季平均气温约为-38℃,而冰层以下的水温与夏季接近,其原因是

A.湖底地壳运动活跃,释放大量热能B.终年寒冷,湖水温度变化小

C.冬季阳光透过冰层,形成“温室效应”D.夏季冰雪融水注入,降低湖水温度

14.B贝加尔湖地处较高纬度地区,周围生态环境保护情况较好,植被覆盖率高,入湖水体含沙量低,湖水清澈。

因纬度较高,水温较低,湖水中营养盐类浓度也较低,故不可能是藻类植物快速繁殖引起。

故B正确。

15.D巨大的水体与陆地之间存在明显的热力差异。

初冬湖水降温慢,湖水温度比沿岸高,结冰晚。

初春陆地升温快于湖泊水体,湖面冰层融化晚。

故D正确。

16.C冬季阳光可透过冰层,冰层下的湖水获太阳辐射能量增温,湖面冰层有效阻挡热量的散失,形成“温室效应”。

故C正确。

贝尔湖流域跨蒙古和俄罗斯两国,1958年,伊尔库茨克水电站建成,贝加尔湖由自然湖泊变成丁河的调节水库。

1996年,贝加尔湖流域进入干旱期,2001年俄罗斯出台法令,将湖泊的最低和最高水位限制在456~457米范围内,通过人工调节实现干旱期湖泊水位仍保持平稳变化,2013-2015年,甲、乙、丙流域的径流量均大幅减少,贝加尔湖水位低于限制最低水位。

17.贝加尔湖水的补给主要来自

A.甲河流域B.乙河流域C.丙河流域D.丁河流域

18.限制湖泊的最低和最高水位,主要目的是

A.开发水资源B.保护生态环境

C.减少下游洪涝灾害D.增加水电站发电量

19.2013-2015年间,贝加尔湖水位下降的最可能原因是

A.俄罗斯经济规模扩大B.流域内年降水量减少

C.蒙古人口与城市发展D.全球气候变暖

17.A河流的水量大小与流域面积有关,一般流域面积大,河流的径流量就大,材料中显示A河的流域面积较大,对贝加尔湖的水量补给最大。

丁河为流出河。

因此答案选A。

18.B限制湖泊的最低和最高水位,有利于维持湖泊生态系统的稳定,保护生态环境,B对;

开发水资源主要考虑水量和水质,A错;

水电站可以调节水位来减轻减少河流下游的洪涝灾害,C错;

贝加尔湖水位较高,更加有利于发电量的提高,D错。

因此答案选B。

19.B根据材料提示,甲、乙及丙流域的径流量均大幅减少,主要原因是流域的降水量减少,B对;

贝加尔湖区周围的人口和产业相对较少,对水资源的消耗不高,A、C错误;

全球气候变暖,加剧蒸发,但不会减少如此之多,不是主因,D错。

影响河流径流量的因素

(1)河流补给(气候:

降水量多少);

(2)地形(平原、盆地);

(3)流域面积大小;

(4)支流多少;

(5)蒸发量的大小;

(6)植被覆盖程度

读材料,依据所学知识,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跨国自驾游在我国逐渐兴起,一名自驾爱好者在论坛的游记中写道:

“这次穿越之旅我将跟随一汽丰田LC200车队,呈C字形行车路线,从北京出发经蒙古国、抵达俄罗斯贝加尔湖,最后从俄罗斯赤塔返回中国满洲里,历时15天,全程5000余千米……”“……大约有300条河流汇入贝加尔湖……”“……原本生活在北冰洋冰面和海水中的海豹,却在淡水湖中生存下来。

现在它叫贝加尔海豹,真是太神奇了……”“……在开车经过贝加尔湖附近地区的几天时间里,我看到了众多的树林……”

材料二 该自驾爱好者的路线图如下图所示。

20.该自驾游线路中(  )

A.穿越了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温带落叶阔叶林

B.自驾游的第3天才看到广阔草原

C.大部分时间驾车行驶在平原上

D.贝加尔湖南部地区是俄罗斯人口较集中的区域之一

21.下列有关贝加尔湖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贝加尔湖与北美五大湖成因相同

B.贝加尔湖是咸水湖

C.海豹可能是冰川期时进入湖中的

D.湖水主要补给水源是地下水

22.贝加尔湖所在的北亚地区原始森林保存较好,其主要原因是(  )

①地广人稀、自然条件恶劣 ②难以通行、开发较晚

③人们保护自然的意识较强 ④开发的难度较大

A.①②③B.②③④

C.①③④D.①②④

20.D由图中可以看出此自驾线路从北京开始,没有穿越亚热带常绿阔叶林;

主要路程在高原上;

第一天进入我国内蒙古自治区后就能看到辽阔的温带草原。

俄罗斯东部地区人口稀少,伊尔库茨克地区是人口集中之一;

答案D对。

21.C贝尔加湖是地壳断裂下陷形成,与五大湖冰川侵蚀,由材料信息可知贝尔加湖是淡水湖,主要补给水源是河水。

由材料信息‘海豹生活在北冰洋冰面和海水中’推知C项正确。

22.D俄罗斯北亚地区自然条件限制,气候严寒,加之人口稀少,交通线路少,开发森林资源意愿因此很弱;

并不是优先考虑保护环境。

贝加尔湖为世界上最深的湖泊,是地壳断陷而成,贝加尔湖每年1-5月结冰。

读下图,完成下列各题。

23.有资料显示,贝加尔湖位置曾发生过变化,据材料推测其原来位置应该在现在位置的

A.西北方向B.东北方向C.东南方向D.西南方向

24.贝加尔湖每年有约5个月的结冰期,其较同纬度地区结冰期偏长主要是由于

A.纬度较高B.海拔较高

C.南北跨度大D.受寒冷气流影响大

25.据考查,贝加尔湖湖底沉积着巨厚的沉积物,但湖水深度依然再增大,这说明

A.湖泊断陷速度大于泥沙沉积速度B.湖泊降水量增加,蒸发量减少

C.河流携带泥沙的能力减弱D.湖底沉积物随河流流出量大于流入量

26.安加拉河与色楞格河是贝加尔湖最重要的两条河流,关于两条河流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主要补给方式相同B.其中有一条河流无凌汛

C.安加拉河径流更稳定D.色楞格河含沙量更小

23.A根据图中前贝加尔湖位置,推测其原来位置应该在现在位置的西北方向,A对。

B、C、D错。

24.D贝加尔湖每年有约5个月的结冰期,其较同纬度地区结冰期偏长主要是由于受寒冷气流影响大,D对。

同纬度地区比较,纬度相同,南北跨度不是影响因素,A、C错。

湖泊海拔较低,C错。

25.A据考查,贝加尔湖是地壳断陷而成,湖底沉积着巨厚的沉积物,但湖水深度依然再增大,这说明湖泊断陷速度大于泥沙沉积速度,A对。

是外流湖,湖泊降水量增加,不是深度增加的原因,B错。

河流携带泥沙的能力减弱,沉积物厚度也在增加,不是湖水变深的原因,C错。

湖底沉积物巨厚,说明流出量小于流入量,D错。

26.C安加拉河与色楞格河是贝加尔湖最重要的两条河流,等高线凸出方向与河流流向相反,根据图示等高线,可以判断安加拉河以湖泊补给为主,径流更稳定,C对。

色楞格河以高山冰雪融水补给为主,主要补给方式不同,A错。

河流流向较高纬度,都有凌汛,B错。

色楞格河流经地区植被覆盖率小,河流含沙量较大,D错。

贝加尔湖是世界上最深的湖泊,监测表明湖水深度还在加大。

贝加尔湖湖底沉积物巨厚,可达8千米。

据图完成下面小题。

27.下列地形区的形成与贝加尔湖成因相似的是

A.长江三角洲B.塔里木盆地C.喜马拉雅山D.渭河平原

28.关于图中A、B(湖口位置附近)两处,说法正确的是

A.A、B都形成了三角洲B.A、B都形成了冲积扇

C.A处堆积地貌有利于增加湖泊透明度D.B处堆积地貌减少了湖泊泥沙沉积量

29.贝加尔湖湖水清澈透明,其原因叙述正确的是()

①流域内植被覆盖率高,保持水土功能强②注入河流少,河水泥沙对湖水影响小

③湖区年平均气温低,水生植物少④湖盆深,受影响小

A.①②B.②③C.①③D.①④

27.D材料信息表明,贝加尔湖是世界上最深的湖泊,监测表明湖水深度还在加大,这表明贝加尔湖是内力作用中断裂下陷形成。

长江三角洲是流水沉积作用形成,与贝加尔湖成因不同,排除A。

塔里木盆地是内力作用中挤压弯曲凹陷形成,与贝加尔湖成因不同,排除B。

喜马拉雅山是内力作用中挤压隆起形成,与贝加尔湖成因不同,排除C。

渭河平原是岩层断裂下陷形成的,与贝加尔湖成因相似,D符合题意。

28.D根据图中A、B所在河流与穿过河流的等高线形态判断,A所在河流是从贝加尔湖流出的河流,B所在河流是流入贝加尔湖的河流。

由于A所在河流从贝加尔湖流出,不可能形成三角洲,选项A错误。

图中显示,A处及附近地势低平,不可能形成冲积扇,选项B错误。

A处所在河流从贝加尔湖流出,因此A处堆积地貌与湖泊含沙量、透明度没有关系,C错误。

B处所在河流是流入贝加尔湖的,因此B处堆积地貌减少了湖泊泥沙沉积量,D正确。

29.D流域内植被覆盖率高,保持水土功能强,使流入湖泊的泥沙少,湖水含沙量越小越清澈,①对;

读图,东部、南部都有河流注入贝加尔湖,注入贝加尔湖的河流数量较多,②错;

湖区年平均气温低,利于水中杂质沉淀,但贝加尔湖湖面大、湖水深度大,利于水生植物生长,水生植物数量较多,植物对污染物的净化能力较强,③错;

湖盆深,湖水深度大,湖水受泥沙注入、湖水运动等因素影响小,④对,故选D。

贝加尔湖是世界上蓄水量最大的淡水湖,约占地球表面淡水总容量的1/5。

平均深度744米,最深点1620米,湖面海拔456米。

贝加尔湖构造山谷地带,四周高山围绕,山脉高度达到2500多米。

8月表层水温最高,约为9~10℃,冬季有88~146天的结冰期。

在贝加尔湖周围,总共有大小336条河流注入湖内,而从湖中流出的则仅有安加拉河。

回答下列问题。

30.贝加尔湖湖底最深处与四周高山的相对高度约为

A.1620米B.2620米C.3664米D.4120米

31.贝加尔湖是世界上蓄水量最大淡水湖的主要原因

A.湖区降水量大B.湖泊面积大

C.河流汇入水流大D.湖泊深度大

32.安加拉河的河流特征叙述正确的是

A.航运价值高B.灌溉功能突出C.流量稳定D.属于内流河

30.C根据材料可知,湖泊最深点1620米,湖面海拔456米,计算可知,湖底海拔为-1164米,四周的高山海拔可以达到2500米,计算相对高度为1164+2500=3664米,故选C。

31.D根据材料提示,贝加尔湖是蓄水量最大的淡水湖,约占地球表面淡水总容量的1/5,平均深度744米,最深点1620米,贝加尔湖的面积不是世界最大的,但是蓄水量是最大的,说明湖泊特别深,故选D。

32.C安加拉河与贝加尔湖相连,湖泊结冰期长,航运价值低,A错。

由于地处亚欧大陆内部,以牧业为主,安加拉和的灌溉功能不大,B错。

湖泊是安加拉和的主要补给水源,流量稳定,季节变化小,C对。

贝加尔湖是淡水湖,最终湖水会流入海洋,而根据材料可知,湖中流出的则仅有安加拉河,所以推断安加拉河是外流河,D错。

【方法总结】

等高线数值的判读:

等高线值的判读是以等高线为基础,综合题目信息对所求地海拔高度和相对高度的判读。

1、根据流水的方向判定。

水往低处流,等高线穿越河谷时向上游弯曲,即河流流向与等高线凸出方向相反,由高值流向低值。

2、根据示坡线判定。

示坡线也叫降坡线,是与等高线垂直相交的短线,总是指向海拔较低的方向。

3、根据等高距判读。

等高距全图一致,结合图中所提示的信息,如海平面、某等高线高度等,进行综合分析,推算出所求地高度。

4、根据两地间的气温差判读。

根据气温垂直递减率(约为0.6℃/100m),可计算出这两地间的相对高差。

5、根据“高于高值、低于低值”判断。

比如两条等高线之间,或闭合等高线的等高值相同,那么如果这两条线(或闭合线中间)比外圈的等高值小,那么之间的数值即小;

如果这两条线(或闭合线中间)比外圈的等高值大,那么之间的数值即大。

6、根据公式法对相对高度的判读。

(1)如果能从等高线图上直接读出所求甲乙两点间的海拔高度。

则甲乙两点之间的相对高度为两点之差。

(2)如过两点间的海拔高度为不确定值,可以根据公式计算。

H高—H低<∆H<H高—H低+2d,其中H高表示两点所夹等高线最高值的高程,H低表示两点所夹等高线最低值的高程。

贝加尔湖处于地壳断裂下陷带,是世界上最深和蓄水量最大的淡水湖。

1~5月是湖面的结冰期,但部分湖面冰层薄甚至不结冰,下图示意贝加尔湖及周边地区。

33.贝加尔湖结冰期较长,但开始结冰的时间相对较晚,主要原因是

A.受西风影响,气候温暖B.距太平洋较近,受海洋影响大

C.湖水盐度高,不易结冰D.湖泊蓄水量大,湖水热容量大

34.贝加尔湖部分湖面冰层较薄甚至不结冰的原因,可能是

A.冰层形成“温室效应”B.湖底有热泉上涌

C.湖水各处深度差距大D.湖泊南北跨度大

35.蒙古计划修建从贝加尔湖至首都乌兰巴托的调水工程,有关专家认为该计划基本上没有可行性,最有可能的原因是

A.调水路线太长B.冬季气候严寒

C.跨国调水障碍D.投入成本太高

33.D由材料可知,贝加尔湖是世界上最深和蓄水量最大的淡水湖,水体量大。

由于海陆热力性质的差异,水量越大,对大气的调节作用越明显,因此在秋冬季气温降低的慢,结冰时间相对较晚,D正确;

贝加尔湖位于亚欧大陆的内部,受西风影响较小,大陆性较强,A错误;

属于大陆性气候,受海洋影响较小,B错误;

贝加尔湖属于淡水湖,C错误。

34.B冰层形成“温室效应”,会导致湖内深处的温度一直保持不变,A错误;

贝加尔湖处于地壳断裂下陷带,地壳运动活跃,由于湖底会有地热资源上涌,从而导致表层水温升高,从而不易结冰,B正确;

湖水各处深度差距大,不是表层结冰较薄的原因,C错误;

湖泊南北跨度大会影响南北结冰、融冰的时间,不会导致部分冰层较薄,D错误。

35.D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贝加尔湖属于断层湖,两侧还有1000-2000米的悬崖峭,而且主要位于东西伯利亚的南部山地地区,从贝加尔湖引水到蒙古,中途所经地形复杂,且沿途没有可利用的现成河道,投资巨大,工程的北段地势南高北低,需逐级提水,成本高;

冬季寒冷,施工、防冻技术和设备方面难度大;

沿途气候干旱,蒸发旺盛,沙漠广布;

D对;

从图中可以看出乌兰巴托离贝加尔湖近,故A错;

冬季气候严寒,但其它季节亦可调水,故B可排除;

跨国调水障碍的确是重要原因,主要是各方利益难以协调,但并不是不能协调,C错。

下图为“贝加尔湖及周边地区示意图”,图中贝加尔湖是世界上最深和蓄水量最大的淡水湖。

读图完成下列问题。

36.如果从贝加尔湖引水到乙地,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贝加尔湖地势高于乙地,可以自流引水

B.沿途气温低,蒸发弱,引水损失小,且连续性好

C.沿途经过俄罗斯、中国,跨越国界调水,协调难度大

D.引水线路长,工程量大,施工建设成本高

37.甲城近年来成为其所在国投资热土的主要原因是(  )

A.淡水、矿产资源丰富B.公路、铁路、航空交通便利

C.人口稠密,劳动力资源丰富D.土地租金低

36.D根据图中河流流向,从贝加尔湖引水到乙地之间有一分水岭,不能自流引水,A错误。

沿途气候干旱,蒸发强,引水损失大,B错误。

沿途经过俄罗斯、蒙古,跨越国界调水,协调难度大,C错误。

引水线路长,工程量大,施工建设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高考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