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28 ,大小:50.81KB ,
资源ID:16127783      下载积分:12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docx.com/down/16127783.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论语讲记子罕第九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为本站会员(b****5)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bdocx.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论语讲记子罕第九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1、孔子言仁最多,言性其次,言利最少。大家必須知道,論語這種文章是子游、子夏輩的文章,漢人尚且不能做出來。所以孔子廟,古代稱作文廟。 漢儒依訓詁講解,沒有發揮議論,這一章妙訣在子罕言,。鮮與罕不一樣,鮮是少,罕比少更少,孔子罕言是輕易不言。 徐氏說文云,直接說為言,問答曰語,所以這部書叫論語。又,論語文中,有吾,有我,要如何講?論語,是二人的問答,所以不可稱為論言。 周禮春官是管學務的,其中有說:發端曰言,答述曰語。子不語怪力亂神,是有人來問怪力亂神的問題,孔子不說,沒人來問更不講。 這一章不必拐彎摸角,罕言是輕易不說,或許偶而也說,若都不說,那應說是絕言。利與命與仁,即使沒人問,孔子自己也有說的

2、時候,只是輕易不說,例如子畏於匡,孔子說:文不在茲乎!,這說的就是命。學論語,要學行為,不要亂改經、隨便注經,若弄不明白,而注經,可以嗎?學這一章,你們就知道不可以粗率看字。二、達巷黨人曰:大哉孔子,博學而無所成名。子聞之,謂門弟子曰:吾何執?執御乎,執射乎,吾執御矣。達巷黨人曰: 有注解說,巷黨是巷,達是巷名,有人說是達巷。吾不講考據,志在教人做人,說達巷,說巷黨,只是爭執而已。臺灣小,著名的地名不少,例如山西有歷山,山東也有歷山,到底舜耕於那個歷山?有人說是指項橐,項橐七歲為孔子師,是生而知之者。孔子以項橐為師,今人卻自己認為值得驕傲,肯向人學嗎?這點我們可以學。有注解以為人是指項橐,但是

3、說大哉孔子,似乎不像是老師對學生的口氣。大哉孔子,博學而無所成名。 博學而無所成名,不這麼學那麼學什麼也不行,博學是學得多,什麼也學。成名,指成為專家而說。孔子沒有專家的名號,所學的都平等。子聞之,謂門弟子曰: 孔子聽到有人說這個話,便對自己的學生說:這話說過了。學問學時執最要緊,捉住不放鬆,固執才能成功。你們那一個人能執持名號?孔子說,我那一條能捉住,能得成就呢?孔子之道是道、德、仁、藝,藝為末,現今的人只有藝而已。民生主義就必須藝,你們會耕地、種菜嗎?學孔聖人不是學成書呆子,禮樂等等為孔子學的六藝,孔子除了談道以外,還必須講藝術。不論上陣與否,都必須學射,再次為御、書、數。先學御,學生為老

4、師駕御車輛,子弟為父母御車。再來學射,國家有祭典時,才能陪祭,分祭肉,便有地位了。執御乎,執射乎,吾執御矣。孔子說,我那一條專長,射嗎?還是御呢?才開頭學御,所以比較起來御車為專長。孔子以為專長是當一個司機,這種謙虛如何啊?三、子曰:麻冕,禮也,今也純,儉,吾從眾。拜下,禮也,今也拜乎上,泰也。雖違眾,吾從下。 子罕篇記載孔子的事情很多,也有歸類的原故。這一章記的事情,也有用處。這一章吾有準備,吾有吾的心理,書中有些地方有必要引證。今日之下,也沒有冕。但是作文章上有用,而最重要的是下文。子曰: 孔子說,古時的冕用綢緞,為絲織品。若從繭抽出的絲是細絲,若是麻必須披,有粗麻有細麻。夏布用麻做的叫麻

5、紗,從前的海青多用麻紗,沒有用絲綢,湖南瀏陽、四川的夏麻很有名。冕有一定的重量,若用絲做成冕,絲必須很細,若紗帽用絲織便不行。以麻做冕是古禮,到孔子時候人們用純絲,有人說是因為麻賤絲貴,這可不一定。事情不是一成不變的,例如從前豆芽在大陸價格很賤,若以魚翅作底,就貴了。在山東吃綠豆芽配上火腿瘦肉貴過魚翅人參。素食中也以黃豆芽湯(高湯)為貴,所以貴與賤不在物品,全在工夫。因此用純絲做帽,比較節儉,當時也有人戴麻,也有人戴純,因為純絲比較節儉,所以孔子吾從眾,依從大眾用絲作冕。禮,並不呆板。拜下,禮也,今也拜乎上,泰也。 上朝,在門外,還沒有登台就要先拜,這是古禮,雖然還看不見君主,但是依禮不論看得

6、見或看不見,都必須拜,這是對國君的禮節。 吾學法律,畢業於民國二年,那時候辦司法與辦監獄,各自獨立。五四以前,全球監獄,以比利時的制度最講究,檢查處所必先檢查廚房、廁所。監獄為小社會,各種人都有,從前監獄是懲罰主義,現今是感化主義,監獄有三尊,典獄長、教誨師、教誨堂,典獄長必須向教誨堂行鞠躬禮,尊敬教誨堂。從前皇帝坐輦到大臣的班房,必須下輦,恭敬大臣這個地處,對地點尚且如此,對事也一貫恭敬。大學主張戒慎、慎獨,所謂:十目所視,十手所指,其嚴乎!內地的城隍廟有匾你也來了,充滿詩的意味,到那時後悔就晚了。 拜下,就禮上要如此,現今嫌麻煩,在下面拜不拜沒人問,因為不懂慎獨。吾人念佛,懂這個嗎?佛的光

7、照攝無碍,一個人獨自時,心中的思想,照的清清楚楚,何其嚴啊?管寧,上廁所失禮,就認為是過錯。叢林的戒,也是如此,佛家一個戒字就夠了,所謂:但盡凡情,別無聖解。如今拜乎上,卻安然自在,人人都拜乎上,你卻拜於下,孔子說:事君盡禮,人以為諂也。雖違眾,吾拜下。若知道子貢欲去告朔之餼羊,子曰,賜也,爾愛其羊,我愛其禮。就會講這一章,舉一反三很重要。本來是麻冕,但是為了節儉所以用純絲,孔子從眾,因為只是質料不同而已,無關鴻旨。若如子貢欲去告朔之餼羊,孔子便不允許,為什麼?我愛其禮,關係禮節的存廢,所以孔子要保存。拜上拜下章,也是關係到禮,所以孔子雖違眾而拜下,愛其禮也。四、子絕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

8、。 講論語不容易,這部集釋彙集三百餘家的注子,為什麼要先講考異、考證?從漢朝到今日的注解,這一章書或許有解釋的明白者,但是吾未見過。這一章經文不是講文章,而是講道。 必須先認識字,以爾雅、說文為主,但是爾雅在前,必須以爾雅為主多加致意。你們想要進步,必須自己來學才能進步。說文的注只說一個原則,各方面不能都說,但是必須以這一個原則來推演,若只依一個原則也講不通。宋儒講微言大義,漢儒講訓詁,人們以為漢儒囫圇吞棗,實在說這是漢儒他的好處,宋儒是妄作聰明,他們的微言大義是周濂溪教二程,二程教朱熹。他們只是懂一半佛學,但是私心作祟,說佛法的壞話,欺人實在是自欺而已。子絕四, 今天必須先講考證,先說考異,

9、因為講不通,所以必須先校勘。考異說那一本書多一字,那一本書少一字,但是這也不可靠,只能守這個範圍,考查此本與彼本那些不一樣,所謂不出其位是也,考異而已。考證比考異多,可以發議論,他說意必固我,卻沒有注重子絕四這三個字,而且說毋字是虛字,這就不行。子絕四,毋這四個字都有關係,例如子不語、子罕言都有大關係。毋意, 先舉經義述聞,少儀云:毋測未至,不叫你測度還沒有來的事情。注解說:測,意度也,測是以意思推度。毋意即毋測未至也,毋意就是不要揣測未來的事。說文段注云:意之訓為測度,為記,意是揣測事情,訓測度者,如論語毋意毋必,毋意就是不要測度未來,那可以測度以前的事嗎?允許研究現在的事嗎?戴侗云:心之起

10、為意,說文意者,志也,但是意與志是相同還是不同?常說意見、意志,但是也有說志意的。志從意來,先有心,心是如如不動,心一起便為意了,意起動往一處,不亂去,就是志,所以叫志向,孔子說:志於道。到志已經是第三步了,心一起亂跑就不是志,意要往一定的地方才是志。 集解說:以道為度,故不任意也。用之則行,舍之則藏,故無專必。無可無不可,故無固行也。述古而不自作,處群萃而不自異,唯道是從,故不有其身也。志於道,意往道上走,不能任意到處亂跑。 朱注:絕,無之盡者。沒有到極處。毋,史記作無是也。,意,私意也。那公意就不是意了嗎?必,期必也。希望必得要做到。固,執滯也。那擇善固執該如何說啊?我,私己也。,處處為自

11、己。 別解一,論語意原云:子之所絕者,非意必固我也,絕其毋也,禁止之心絕,則化矣。程樹德采取這個解釋,集釋說:按此解最勝,恰合聖人地位。蓋僅絕意必固我,此賢者能之,惟聖人乃能并絕其毋。姑以佛學明之,能不起念固是上乘功夫,然以念遣念之念亦念也,並此無之,乃為無上上乘。意就是念頭,一存這個心,這也是念頭,空也必須空。 這個說法極對,佛家的真理便是如此,所以要不思惡、思善,禪家的工夫是觀心,觀心的法子,心一起念頭,觀察自己所起的什麼念頭,心就定在所起的念頭上,愈看就看沒了,這個念頭便消滅了,常常如此觀心。照顧話頭也是如此,因為觀心觀不去,所以改念話頭,隨便說一個話頭,不許分別,心裡口裡不許斷,這樣念

12、話頭能證道嗎?周利槃陀伽念苕帚二字就證道了。這就是以念遣念的法子,把萬法歸於一個話頭,森羅萬象統統歸於苕帚上,那一歸何處?真如佛性當中無一,是真空,有一就不空。以念遣念,這個念也要遣除。 有人或許疑惑,那念佛又該如何?在此地所念不行,往生淨土以後聽聞眾鳥演法,風樹演法,所念的是音聲定。你們所看的彌陀經為實報土,得了定,再進一步為寂光土,生寂光以前念三寶,未往生前念佛,往生以後也念佛。念佛有四種方法,實相念佛才上寂光土,那是念而無念,以念遣念,寂而常照,照而常寂。 現今的人是真正不識字,字明明擺著,卻看而不認,這是不認。見而不見,那是瞎子。所以不可以無知而妄作。程樹德氏采取多少注子以後,才注重這

13、個絕字。 集釋發明,引用焦氏筆乘說:意者,七情之根,情之澆,性之離也。故欲滌情歸性,必先伐其意,意亡而必固我皆無所傳,此聖人洗心退藏於密之學也。第七識就是意根。前五識為第六所控制,而第六的根是第七識。要完全沒有七情才歸到性,這就是明心見性,以及所謂的業盡情空,情無,業也無了。想要如此,必須先伐除這個意,就是要不起念頭,如果意亡了,那必、固、我便不會傳轉生起。心起謂之意。毋意,是不起念頭。心、意、志三字有所區別。憶佛念佛,雖然心已經動了,但是有有一個定向,這就是志。孔子志於道,又說:默而識之。集釋注論語沒了門,唯有出示佛學,所以說:禁止之心亦絕,空亦空也。 這一章離佛學不能講,所以下頭依佛學來解釋。但是吾若寫成書,吾不用佛學。吾現今說二種,一是依儒經解釋,一是依佛學解釋。毋意 集解:孔子志於道心定於道,所以毋意,心不任意跑。毋必 孔子用之則行,舍之則藏,無專必也。這是說外在的,行藏都歸在對方,不如說內心。專必是一定執著這一條,不用第二條,中庸云:執其兩端,而用其中,這是自己做主,在兩端量量,採取當中的。毋固 孔子無可無不可,故無固行也。孔子採取中道。固是對某件事看對了,不一定要這種看法,孔子雖然講究主忠信,又說言不必信,行不必果,唯義是從,若執著忠信就是硜硜然小人哉,孔子不固執。毋我孔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