纳雍县新房中学德育课题研究结题报告.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1301615 上传时间:2023-02-26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29.9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纳雍县新房中学德育课题研究结题报告.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纳雍县新房中学德育课题研究结题报告.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纳雍县新房中学德育课题研究结题报告.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纳雍县新房中学德育课题研究结题报告.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纳雍县新房中学德育课题研究结题报告.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纳雍县新房中学德育课题研究结题报告.docx

《纳雍县新房中学德育课题研究结题报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纳雍县新房中学德育课题研究结题报告.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纳雍县新房中学德育课题研究结题报告.docx

纳雍县新房中学德育课题研究结题报告

纳雍县新房中学德育课题研究结题报告

 课题名称:

初中语文学科中的德育渗透策略研究

课题负责:

陈光灿联系电话:

邮编:

所在单位:

贵州省纳雍县新房中学

参与人员:

语文组教师(朱家林尚经胜陈勇张军刘俊陈光灿任志成朱春菊王春林)

结题形式:

结题报告

【关键词】语文学科德育渗透艺术  研究

【内容摘要】初中语文学科德育渗透的背景,研究方法步骤,研究的成果及存在问题,增强学科中渗透德育的重要性。

 

结题报告

背景:

2011年3月,在原来课题研究的基础上,我们申请了全国教育科学“十一五”和谐重点课题——小学阶段学生文明礼仪教育的探索与实践研究课题,8月从事小学语文教学27年的小学教师的我,调入新房中学,我组织的全国“十二五”规划课题贵州省重点课题——学校德育环境建设研究,在我县,从事小课题研究活动的几乎为零,通过学习与了解,教师进行小课题研究既有利于教师的成长,又有利于学校的发展,对于我来说,是一次大的战略转移,是自我学习,自我内化,不断成长的自助餐,对于我们这个研究集体来说,是“面对实际问题,展开具体行动,推动教育发展”的扎实探究,虽然我们是摸着石子走路,有以前的大课题研究为基础,倡导的是“以小问题锲入,小步子推进,小环节切入,小集体进行研究,研究小问题,凸显大世界,让学生得到大发展,推动学校教育大进步”的小型研究;立足于“低起点、严要求、有重点、大进步,有拓展”的“草根”研究行径。

联系个人学科教学的实际,初中语文学科中德育渗透的的艺术策略,是众多初中语文教师十分棘手的问题,在对前人的德育渗透艺术研究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不断挖掘地方校本资源和班级资源,发现学生的潜能,把学生的创新能力深入拓展,把学生的价值感、使命感唤醒,培养他们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会他们做人,不断自主创新,实现“千学万学学做真人”的目标。

研究的依据和意义

《中学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提出:

中学生要有“应试教育”转向全面提高国民素质,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文化科学、劳动技能和身体心理素质。

九年制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中指出:

“初中语文教学,要指导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进一步提高阅读、写作、听话、说话的基本能力,养成学好语文的良好习惯。

在教学过程中,要开拓学生的视野,发展学生的智力,激发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感情,培养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培养社会主义思想品质和爱国主义精神。

”贵州省教育厅厅厅长霍健康指出,学校要坚持德育为主,安全第一,质量为先,这是对学校工作重心的精辟论述,语文教学的目的以语文智育的要求为主干,提高学生读写听说的基本能力,但同时也担负着对学生进行德育和美育的任务。

“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课程标准道出了语文学科的性质,语文教学应熔知识传授,能力培养,智力发展和思想情操陶冶与一炉,做到既教书又育人,是思想性和人文性的统一。

我们应该如何重视重视中学语文教学的德育的现状与问题,深化中学语文教学改革,使广大学生切实打好语文基础,得到全面的、生动活泼的发展呢?

第一、把握学科教学中渗透德育的艺术。

这既是教育改革的重点,也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要内容。

语文学科的学科性质决定了语文教学应熔知识传授,能力培养、智力发展和思想情操陶冶于一炉,教书育人;但现状却往往是老师对一篇课文详细分析,语重心长,苦口婆心,学生却左耳进右耳出,没有收到德育的实效。

众所周知,德育的渗透应贯穿于教学活动之中,须以课文为主要载体,教师应引导学生树立学习语文的正确态度,懂得语文的学习和运用与生活的关系,懂得读和听事理解别人对生活的反映,写和说是表达自己对生活的认识,懂得增强理解、观察和分析生活的能力是提高读写听说能力的必要条件。

其主要原因是老师未能真正的打动学生的心,未能将课本与学生的实际紧密结合,未能做到真正的渗透。

第二、从心理入手让学生得到发展。

我们要了解和掌握中学生的身体和心理发育状况,尊重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和教育规律,使学生生动活泼,积极主动的得到发展。

中学生正处于思想最容易变化,也最容易接受教育的阶段,,教师只有将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与德育渗透融成完整的有机体,才能让学生的感情和灵魂得到升华,才能在获取知识的同时,养成完美和谐的人格。

意义:

教育旨在让学生得到全面发展,如果只注重知识的传授和能力的培养,忽视德育渗透,就不能算是成功的教育。

因此我们应该重视中学语文教学的现状及问题,探索提高语文学科中渗透德育的有效方法,使受教育者在德智体等方面得到全面的发展。

 研究过程和方法:

中学语文德语的渗透按照《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的要求和课程改革理论,根据语文学科的特征和中学生的心理规律,依据课堂教学,课程改革教育学,心理学等理论原则,通过本班课内课外的各种语文活动来挖掘学生的创造潜能,把学生的创造能力诱导出来,把学生的价值感、使命感唤醒,让学生学会做人,学会自主学习,学会处理并解决问题。

1、本课题以原七年级

(二)班学生为实验对象,一直到达九年级毕业。

2、本课题研究主要采用行动研究法、调查分析法、。

3、本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1)、青少年的健康成长迫切需要中华传统道德教育;

(2)、语文教学中德育渗透的时机和方法研究;

(3)、德育渗透艺术的实效检验。

 

主要措施:

1、  根据本班学生的特点,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制定出教研计划,突出实际研究。

2、  教师本人制定学期教学计划,确定自己要自学的新课程改革的书籍,分析自己教学中的不足,确立自己的学期教学主要活动及目标。

3、每周至少要上一次能够凸显德育渗透艺术的课。

4、加强自我反思,对教学设计进行多次修改完善。

5、提高自己的多媒体教学及运用水平。

6、 定期进行观察记录 ,记录各种个别案例; 写好教学反思、教育叙事。

7、通过调查、谈话等方式了解德育渗透的效果,分析原因,找出有效的德育渗透方法,进行再实践。

8、总结归纳在语文教学中渗透的德育的形式和方法。

研究结果与成效:

 

写到这里,我很内疚,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加上本人的主观原因,我对教育理论和教育思想的学习还不够深入、深刻,还停留在肤浅的层面,有时还存在把前人的好的做法生搬硬套到自己的课堂上的情况,但收效甚微。

自己对教材的分析基本能依据教学大纲要求,熟悉教材,但对教材的延伸和拓展还不够;再次,在对待学生上,对学生的接受能力和理解水平估计不足,部分学科没有做到因人而异,因“才”施教。

经过近一学期的学习和实践,我班同学基本上能适应我的教学进度和教学方式,对德育渗透这一块大家还是比较认同的,也得到了一部分家长的认同。

二是初一学生刚入校,在行为习惯上有一些不好的方面,我能结合课本和学生的实际生活,适时的对孩子进行教育,使一部分孩子逐渐摆脱了不良习惯,但成果还有待继续观察和保持。

三是在尊敬师长和与人相处方面,我们的孩子能把自己对传统文化的学习,尤其是传统道德文化的学习自觉的应用于学习和生活当中,在这个方面各类学生都有一定程度上的进步。

四是我本人在小课题研究的过程中,深刻的认识到自己的专业知识结构及课题研究水平都急需提高和完善,要多抽时间,多读书,多学习,用自己的行动去践行终身学习这一目标。

始终把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较高的教育理论素养、专业知识水平以及学科中渗透德育的艺术水平作为自己终身追求的目标之一。

成果:

1、青少年道德教育的必要性

      2、教学设计及课件

      3、教学反思、教育叙事等

 

 

存在的困难:

1】不能很好的把教育理论和教学实践相结合起来,要增强对教育教学新理念的认识。

2】教育教学活动的每一个情境都需要教师作出即时的反应,教师的每一个行动必须是充满智慧又是不假思索的。

教育的情境通常不允许教师停下来进行反思、分析情况,仔细考虑各种可能的选择,决定最佳的行动方案,然后付诸行动。

要对自己进行重新认识,查缺补漏。

3】教师教学习惯和学生学习习惯需要改善。

美国作家杰克霍吉对习惯有过精彩而精辟的描述:

如果抽象地讲,就是行为变为习惯,习惯变成性格,性格决定命运。

一个动作,一个行为,多次重复,就能进入人的潜意识,变成习惯性动作。

人的知识的积累增长、极限突破等,都是习惯性动作、行为不端重复的结果。

4】教学活动是否有效没有一定的评判标准,尤其是德育的实效性很难检验。

教学有没有效益,并不是指教师有没有教完内容或教得认真不认真,而是指学生有没有学到什么或学生学的好不好,如果学生不想学或学的很辛苦,都不能称之为有效地教学。

改进方法:

1】教育理论和新的教学理念要求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课程教学要改变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培养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合作的能力。

教师要在教学活动中当好指导者、组织者和参与者,将教育理论和理念贯穿或体现于教学活动中要不断的提高自己的思想认识和业务水平、个性修养、教学态度、教学能力等。

2】要想在瞬息万变的教育情境中做出正确的恰当的行动和反应,教师与学生相处时要相互关爱,爱是教育关系发展的先决条件,爱和关心、希望和信任、责任感是教育生活不可缺少的。

教师要敢于面对自己的不足和过失,在以后的教学活动中要救其失,避其败,在与学生的对话合作沟通中,让自己的教育教学活动更加符合教育教学规律,更加有效。

3】将运用成功的教学模式变成教师的习惯,将常规管理变成学生良好习惯的养成。

教师的成长有一个适应期成长期和超越期,只有在不断的实践和积累中才能形成习惯,实现质飞跃。

初中学生大都十三四岁,这是好玩好乱得年龄,自制力较差,同时又具有很强的可塑性,要让他们尽快的养成良好的习惯,还必须实施严格的监督和管理机制。

4】为了达到有效教学,使德育渗透有实效,首先要调动学生的学习动机,如兴趣,需要,理想,责任感,团队活动等;再次是要引导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规律和学习方法,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书写习惯、言语习惯等;第三是要关注学生的情感和心灵,找准德育渗透的切入点,抓住时机,以灵活多样的方法,让学生学的主动,生动,灵动,让学少的生命充满生机和活力,易于接受和乐于接受,形成自身持久的情感内驱力,实现德智体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有效课堂—杜郎口自主学习模式解读》

《教师课堂教学常见技能问题》

《魏书生的课堂教学艺术》

《于漪语文教育论集》

新课堂《创新教法与经典案例评析》

新课堂《创新教法与经典案例解说》

 

一、德育的重要意义

“教书育人”是我们每位做教师的天职,“教书”即教给学生知识、方法、技能,“育人”即教育学生做一个遵纪守法、健康向上、有思想、有理想的合格公民。

“教书”可以让学生掌握适应未来社会生存发展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育人”可以使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学会生存,学会创造,使学生成为新世纪合格的公民。

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和班主任,我的教育追求的目标是:

让所有学生都学会做人,都学会生存,都有科学的人生和世界观,都能遵纪守法,都愿意为社会做贡献。

我们不可能把所有的学生都教育成大学生,但我们可以通过教育让每位学生都学会做人,做一个遵纪守法,爱国爱民的合格公民。

同时,我觉得评价一个人首先要看这个人是否有“德”,而非知识渊博、能力超群。

在报纸上我们经常可以看到许多关于大学生、研究生乃至博硕生自杀或犯罪的事件,这些人各个方面都可以说都是相当出色的,可唯独缺少的是“德”,他们有些人自私自利,有些人嫉妒心强、虚荣心强……再举个我身边的例子:

记得在刚上中学的时候,我们班的第一任班主任老师,她在语文教学中时刻注意对学生的德育教育,让我们懂得做人的道理,使我们班级形成了比着学、比着为班级做贡献的风气,我们每个学生都学得有劲,生活的有乐趣,刚入学一学期我们班在期末考试中,进入学校20名的就有十几人,平均分位居同年组第一名,每位教师都夸我们班学生将来一定有出息。

可是,在上初二的时候,这位老师有事休假,我们班换了一位老师,这位老师只注重教学生知识,不注重学生的德育教育,结果我们班有些学生厌学、学坏,开始逃学、打架甚至谈恋爱,原来积极向上的班集体不见了,在中考中只有少数学生考得较为理想,而一些老师眼里的好学生都没有考上理想的学校,大大出乎老师们的意料之外。

无论是报纸上看到的还是听到的以及亲身经历的事情,都重重地向我们教育敲响了一个警钟——教育必须坚持育人为本,教育要为德育服务。

德育能对学生启思益智。

忽视了德育,会妨碍学生主动地学习,挫伤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会妨碍学生正确价值观和世界观的形成。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入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指出学校教育不仅抓好教育,更要重视德育,寓德育于各科教学之中,新课程标准中也明确指出,“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不应把它们当作外在的附加任务。

应该注意熏陶感染,潜移默化地把这些内容贯穿于日常的教学过程中。

”工具性和人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在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中更强调知识能力和学生精神世界的内在联系以及认知领域和情感领域的相互沟通。

我们必须树立“教学即生活和生活即教学”的理念,如何更有效地将语文教学与德育渗透有机结合,发挥语文育人的目的,是语文课堂永远不能忽视的。

二、语文学科教学与德育渗透关系

1、语文学科教学与德育渗透的含义

“语文学科教学与德育渗透”是指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利用一切教育资源,在把握学生思想脉搏的基础上,不失时机、有的放矢地选取教育点和灵活的教学方法,充分发挥教材优势,进行德育渗透,让德育和智育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使语文教学与现实社会的意识形态和政治道德、规范准则等结合起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让学生学会生存、学会做人,学会创造。

2、语文学科与德育的关系

(1)文道统一

语文学科由于其具有的深厚、鲜明的人文特征与深厚感召力而具备了独厚的塑造人的精神这一独特功能。

叶圣陶先生曾言:

“教学生读书,为的是让学生从所读书中求得真道理”。

语文教学,就老师而言,既是教学生语言文字功夫,又是教学生做人;就学生而言,不仅是学语言文字这个工具,而且更是学做人的道理。

这就是说语文学科是兼有工具性和思想性的基础学科。

它的教学目标,不仅要让学生掌握语言文字这个工具,还要让学生受到爱国主义教育、远大理想教育、精神文明教育、道德情操感染。

“文道统一”,学文与悟道应同步进行,教育不仅是为文化的传递,更是人格心灵的唤醒。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

在教学过程中,应使学生受到爱国主义教育、社会主义思想品德的教育和科学的思想方法的教育,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培养学生爱美的情趣,发展健康的个性,养成良好的意志品格,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

因此,加强语文教学的德育渗透,是实施语文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

(2)语文是德育的最好的载体

语文教师应充分挖掘语文本身的德育资源,真正做到不仅教书,更要育人。

当然这并不是要语文教师变成喋喋不休的老夫子。

一切要因人而异,因时而异,因文而异,造取恰当的时间,适宜的机会,巧借材料,融德育于其中,纳思想在其里,如春风化雨,于悄无声息中,让学生受到教育,得到培养。

如我们一年级语文下册每个单元都是按照一定主题安排的,每篇课文都让学生从中学到一些做人做事的方法和道理。

如第七单元《故事里的智慧》这一单元安排了《乌鸦喝水》、《司马光砸缸》、《曹操称象》、《比力气》这四篇课文,通过学习不仅使学生学会知识,而且让学生懂得做什么事都要仔细动脑想办法,遇事不要着急、惊慌,一定会有办法解决的。

第八单元《诚信》中安排了《手捧空花盆的孩子》、《诚实的华盛顿》、《曾子杀猪》这三篇课文,目的是教育学生要做一个诚实守信的孩子,做了错事要勇于承认,做一个知错就改的好孩子。

通过这些课文的学习,使学生懂得一定的道理,受到德育的熏陶,我们在教学中要充分发挥课文的教育功能,于学习课文中渗透德育。

3、当前学生德育现状分析

现在的学生大多数是独生子女,他们是家长眼中的“小皇帝”、“小公主”,大部分家长们对孩子百依百顺,把自己全部的希望都寄托在孩子身上,导致许多孩子形成了不良的习惯不健康的性格。

(1)性格孤僻,自私自利。

有些孩子由于是独生子女,与外人交往较少,喜欢独来独往,不愿与人交往,性格内向古怪,他们什么事都以自我为中心,从来都不考虑别人,不愿与人合作。

我想我们每个班都有这样的学生,他们学习一般都很好,但却很自私,从来不愿意帮助别人,也不愿与人合作。

如我班的小明同学,她性格内向,不愿与人交往,上课从不举手回答问题,下课从不与别人出去玩。

再如小刚同学,他学习成绩优异,上课积极回答问题,可就是自私不愿意与人合作,看到别人比他强就嫉妒的不得了。

(2)自理能力差,不懂得关心

现在的学生真可谓衣来伸手、饭来张口,他们在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姥姥、姥爷……“无微不至”的照顾下,自理能力非常差,有的连自己洗头、洗脚都不会,更别提打扫班级做值日了。

而且,他们不了解父母的辛苦,只顾自己的感受,只知道自己高兴就行,很少去关心别人。

我现在带的一年级可真让我领教了这些学生的生活能力,有的孩子不敢自己去厕所,有的孩子鞋带不会系,有的孩子铅笔不会削,有的连拉衣服拉锁都不会……

(3)家长的不良影响

由于我们地处农村,家长整体素质不高,他们的一些言谈举止和生活态度对学生起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因为学生每天都与家长生活在一起,家长是学生的第一任老师。

有些家长举止粗鲁,为人不诚实,做违法破坏社会公德的事……由于小学生年龄小世界观还没有形成,不能正确分辨是非,所以很容易受家长影响,养成不良习性。

三、如何在语文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

1、创设情景,渗透德育

德育渗透需要特定的氛围,或庄重,或激昂,或沉痛。

因为只有当学生的心弦和文章作者的感情和谐统一,产生强烈共鸣的时候,德育渗透对于学生来说才能成为一种自觉接受。

而一种特定情景、特定氛围的出现,需要老师刻意创设。

俗话说:

“好的导语就像打开知识大门的第一把钥匙,它能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

在教学《关怀》这篇课文时,我设计了如下导语:

“同学们,你们希望怎样地度过一生?

(生答:

幸福、快乐等)那你知道怎样才能得到快乐吗?

学习了这篇课文你就知道怎样才能得到快乐?

”这样的导语贴近生活,不仅极大的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激发了他们对未来生活要快乐、幸福的度过的信心。

接着我就引导学生一起学习课文,寻找快乐的源泉。

在教学《手捧空花盆的孩子》一课时,我设计这样的导语:

“同学们,你们想当国王吗?

(想)那你认为怎样的人才能有资格当国王呢?

(生自由回答)的确如你们所说的当国王要有聪明的智慧和才干,要有广阔的胸襟,可除了这些他还要诚实,诚实是做国王的作基本条件。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手捧空花盆的孩子》中的宋金就是因为诚实才成为国王的。

”这样使学生认识到诚实的可贵,为学习课文作了铺垫。

在教学《雪地里的小画家》一课时,我设计的导语如下:

“同学们请看大屏幕,你们看到了什么?

(雪)你们想在这么美的雪景中做些什么?

(堆雪人、打雪仗)同学们都想在美丽的雪景中尽情的玩耍。

谁能用雪字组词?

(雪人、下雪、雪花)冬天这么美,它美在哪里?

(冬天的雪美、冰美、树美)今天老师请来了四个小动物,你们想知道它们是谁吗?

(小鸡、小狗、小马、小鸭)你们想知道它们在雪地里画了什么?

今天我们《雪地里的小画家》。

”这样自然使学生感受到大自然的美丽,喜欢大自然,热爱生活,激发了学习的兴趣。

在高年级教学《十里长街送总理》一文时,可以设计这样的导语:

“同学们,在我国有这样一位伟人,他生前银行没有一分钱存款,去世后全国人民万分悲痛,联合国也为他降半旗致哀。

你知道他是谁吗?

他就是我们敬爱的周总理。

这样的导语贴近生活,自然而然激发了他们对伟人的敬仰之情,为课文的学习也奠定了基础。

2、品析词句,渗透德育

语文教学中,蕴涵着丰富的人文内涵,这些内容都寓于具体的语言文字所表现的人物、事物、景物之中。

因此,教师可引导孩子从语言文字入手,采取富有变化的阅读方式,品析词、句、段、篇,使课文描写的人、事、物在学生的头脑中具体化、形象化,从而发挥课文内在的思想性,使学生在理解人物的精神,事件的意义的基础上,受到熏陶感染和潜移默化教育。

在教学《关怀》一课时,我引导学生反复朗读,让学生领悟到:

小女孩的善良和她的那颗助人为乐的心是她快乐地度过一生真正原因。

本文最能启迪学生心灵的事结尾一句:

“你想得到快乐,就去关心你身边的每一个人吧。

”在教学中,我紧紧抓住这个中心句,让学生体会到帮助人的快乐。

同时,我又结合学生实际,让他们体会到父母、老师每天是多么的辛苦,教育他们要从关心父母、老师、同学开始做起,学会关心身边每一个人,从一点一滴的小事做起,可以打扫一下班级,可以帮助父母做家务,可以帮助有困难的同学……上完这节课后,还真有效果:

原来我认为学生们小不会做,班级卫生基本都有我来打扫,学生们也不注意保持,经常垃圾乱扔,可这节课后,他们变了,下课后有5、6个孩子没有出去玩,他们留下来,有的拖地,有的擦黑板,有的打水,有的排桌椅,有的洒水……等我再来上课时看到班级焕然一新,我既惊讶又高兴,惊讶得是孩子们原来这么能干,高兴得是他们懂得关心人了,我的课没有白上。

于是,我在课上对他们的劳动表示感谢和赞扬,同时号召同学们向他们学习,一起去感受关心的快乐。

从这以后,我们班的卫生有了突飞猛进的进步,学生们争着抢着为班级做贡献,感受快乐,走廊里再也看不到我拖地的身影,班级里也再也不用我来洒水,排桌椅,是孩子们做了这一切工作,即使在练运动会节目期间,我们班只剩两名学生,可他们依然打来水拖地、擦窗台、排桌椅、拖走廊,看着他们天真的笑脸,我问他们累吗?

他们开心的笑了:

“不,老师我们很快乐。

”这件事给我很大的触动:

以前苦口婆心的对学生说教收效甚微,可现在结合语文教学渗透德育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可见德育和语文教学密不可分,脱离了语文教学谈品德,德育是空洞的说教;反之,没有德育的语文教学,智育也是苍白的。

在教学《手捧空花盆的孩子》一课时,我也采取了多种方式的朗读,让学生体会到:

虽然孩子们捧着的花很美丽,但他们不诚实,即使种的花再美也不会当上国王,而相反的是宋金虽然手捧着空花盆,但他诚实,他才有资格当国王。

在文中“找到了,找到了,我要找一个诚实的孩子当国王。

你是诚实的孩子,我让你当国王。

”这句话最能感动学生,这种诚实是一个人最可贵的品质,我抓住这个德育点,对学生进行教育,使他们认识到诚实的重要性,养成不撒谎的习惯。

接下来我们又学习了《诚实的华盛顿》一课,我主要让学生感悟到:

一个人做了错事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他不敢承认错误。

我抓住“爸爸宁愿损失一棵心爱的樱桃树,也不愿我的孩子说一句谎话。

”这个中心句,让学生体会到诚实的重要性,受到诚实不说谎话,有了错误敢于承认并改正的教育。

下课了,同学们都出去玩了,这时一个同学忐忑不安的走到我面前,红着脸低声说:

“老师,我,我昨天偷拿了咱班同学的一元钱,我错了,老师你能原谅我吗?

老师我也想像华盛顿,做一个诚实的孩子。

”说这话时,他的眼圈红了,看着面前的孩子,我真的好感动,这就是教育的魅力,它时刻启迪着学生的心灵。

我轻抚了一下他的头,赞扬道:

“好孩子,老师原谅你,我想大家也能原谅你。

我们一会悄悄地把那一元钱放回去,你是一个有勇气的孩子,敢于承认错误,相信你今后一定不会再犯这样的错误了。

”听我这么说,他露出天真的笑脸,“老师还喜欢我,我还是好孩子。

”他高兴得自言自语。

在教学《白杨》一课时,教师可引导学生反复朗读,让学生领悟到:

在那茫茫的大戈壁上,高大、挺秀、直而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的,不单单是白杨树,还有那些象白杨树一样扎根边疆建设边疆、无私奉献的边疆建设者们。

本文中最能启迪学生心灵的是结尾一句:

“在一棵高大的白杨树身边,几棵小树正迎着风沙成长起来。

”这种“献了青春献终身,献了终身献子孙”的无私精神,能唤起学生长大后也要用自己的聪明才智把祖国的西部,把家乡建设得更加繁荣富强的强烈的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历史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