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新湘教版地理高一必修二优质课公开课教学设计 22城市化过程与特点.docx

上传人:b****0 文档编号:963576 上传时间:2022-10-14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472.3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新湘教版地理高一必修二优质课公开课教学设计 22城市化过程与特点.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高中新湘教版地理高一必修二优质课公开课教学设计 22城市化过程与特点.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高中新湘教版地理高一必修二优质课公开课教学设计 22城市化过程与特点.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高中新湘教版地理高一必修二优质课公开课教学设计 22城市化过程与特点.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高中新湘教版地理高一必修二优质课公开课教学设计 22城市化过程与特点.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中新湘教版地理高一必修二优质课公开课教学设计 22城市化过程与特点.docx

《高中新湘教版地理高一必修二优质课公开课教学设计 22城市化过程与特点.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新湘教版地理高一必修二优质课公开课教学设计 22城市化过程与特点.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中新湘教版地理高一必修二优质课公开课教学设计 22城市化过程与特点.docx

高中新湘教版地理高一必修二优质课公开课教学设计22城市化过程与特点

2.2城市化过程与特点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城市化的概念、标志以及意义;

2.了解乡村—城市转型的概念和主要类型;

3.理解社会经济发展对城市化进程的推动作用;

4.理解并掌握发达国家的城市化与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的异同,并能由此进一步理解中国城市化的发展之路。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发达国家的城市化”和“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相关材料,提高从图文资料中提取信息的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地理思维;

2.通过对“达国家的城市化与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的异同”的探讨,使学生养成多角度思考问题的思维习惯,逐步提高认识复杂地理问题的能力;

3.在问题剖析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大胆表达、交流、反思个人的见解,发展学生学会合作、与人交往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在问题剖析过程中,激发学生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

2.通过学习发达国家城市化和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的异同,培养学生的辨证思维能力以及科学的城市发展观;

[教学重点]

发达国家的城市化与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的异同。

[教学难点]

城市化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关系。

[教学媒体与教具]

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2课时

[讲授过程]

第一课时

【新课导入】展示“上海城市用地的变化”图和“上海人口的增加”,展示1911年、1949年、1990年上海城市用地变化情况和人口增长情况,让学生通过读图讨论问题:

20世纪50年代以来,上海城市用地规模和人口规模发生了哪些变化?

为什么会发生这些变化?

(让各小组讨论自由发言,教师归纳总结)

【过渡】上海城市用地和人口规模不断扩大的过程,就反映了城市化的过程。

为什么会发生这些变化?

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就能解决这个问题。

【板书】第二节城市化过程与特点

一、城市化

【活动】展示相关的图文资料,让学生通过尽可能多的途径获得有关城市化的知识信息。

然后,每组有一个必答题展示本组学习效果,评判组给每个小组做出正确评价。

必答题设计:

1组:

什么是城市化?

2组:

城市化过程中出现哪些标志性特征?

3组:

城市化的意义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4组:

什么是乡村---城市转型?

可以分成哪些类型?

【点拨】城市化是指人口和产业活动在空间上集聚、乡村地区转变为城市地区的过程。

城市化的标志性特征为:

①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持续上升;②劳动力从第一产业向第二、三产业逐渐转移;③城市用地规模不断扩大。

城市化的意义表现在:

①在城市化过程中,城市能够创造出比较多的就业机会,大量吸收农村剩余劳动力;②城市化过程能带动广大农村的发展,有利于改善地区产业结构;③城市化有助于提高工业生产的效率,工业化使城市化获得持续推进的动力;④科技的进步和信息化的推进,使现代化大城市成为主要的科技创新基地和信息交流中心;⑤城市文化向乡村广泛地扩散和渗透,影响着乡村的生产生活方式,并提高乡村的对外开放程度。

乡村—城市转型是指乡村向城市转变的过程。

主要有三种:

一是乡村地区转变为城市地区;二是乡村集镇转变为现代化城市;三是城市边缘的乡村转变为市区。

【读图思考】读课本P37图2-13,思考:

世界城市化进程有何突出的特点?

【过渡】世界城市化水平越来越高。

那么促使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有哪些?

【板书】二、城市化动力机制

【活动】展示有关城市化动力的图文资料,让学生尽最大限度获得相关知识信息。

然后,每组有一个必答题展示本组学习效果,评判组给每个小组做出正确评价。

该轮活动出现一个抢答题。

必答题设计如下:

1组:

城市化的主要动力是什么?

为什么?

2组:

第一产业的发展对城市化有何影响?

3组:

第二产业的发展对城市化有何影响?

4组:

第三产业的发展对城市化有何影响?

抢答题:

历史上三次技术革命促进了工业的发展,那么,三次技术革命对城市化的进程有何影响?

【点拨】社会经济发展是城市化的主要动力。

随着农业劳动生产率的不断提高,农村劳动力明显过剩,农业人口向城市大量转移;工业是城市经济的主要支柱,能够安排大量劳动力就业;经济繁荣的城市,服务业相对发达,能够安排大量劳动力就业。

技术革命

第一次技术革命

第二次技术革命

第三次技术革命

开始时间

18世纪60年代

19世纪70年代

20世纪50年代

主要标志

蒸汽机的发明

电气化

微电子技术的发展及普遍应用

科技发展

蒸汽动力代替水力

内燃机和电力广泛应用于现代工业生产

普遍应用信息技术、生物工程、新能源、新材料和微电子技术

城市化

农业人口到煤铁产地从事钢铁、机械纺织等工业,在煤铁产地出现城镇

大量农村人口到城市里从事工业生产

农村劳动力过剩,城市能够提高更多、更好的就业机会,大量的农村人口到城市里从事第二、三产业

【总结】

第二课时

【新课导入】

【板书】三、城市化特点

【活动】展示学习材料“发达国家的城市化”、“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以及图片“日本东京城市景观”、“传统建筑与高楼大厦形成鲜明对比”,使学生获得发达国家城市化与发展中国家城市化的差异的有关知识。

活动过程同前两轮。

该轮必答题设计如下:

1组:

从20世纪70年代中期开始,发达国家的一些大城市中心区萎缩,中小城镇则发展迅速。

试分析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

2组:

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发展合理吗?

说出你判断的理由。

3组:

试从城市化进程、城市化水平、近半个世纪以来城市化发展速度等方面,讨论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城市化的差别。

想一想,产生这些差别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4组:

根据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城市化过程中表现出的不同特点,谈一谈城市化与经济发展水平的关系。

抢答题:

试分析“经济越发达,城市化水平就越高,反之就越低”是否正确,为什么?

【问题小结】1、其原因主要是:

大城市中心区环境恶化,地价上涨,交通拥挤,居住条件差;城市边缘和小城镇基础设施完善,再加上高速公路的发展,私人小汽车的普及,许多人在城市中心区和郊区之间做“钟摆式”移动。

此种现象又叫逆城市化。

2、不合理。

理由是:

①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进程不是随国内工农业生产的持续发展而提高,与经济发展水平不相适应,因为农业提供不出足够的剩余产品维持城市人口的增长,城市也吸收不了那么多的劳动力;②工业生产和城市拓展对当地生态造成很大破坏,结果导致城市人居环境质量大幅度下降。

3.

国家类型

所处阶段

起步时间

目前速度

发展水平

城市人口比重

城市化与经济发展

原因

后果

发达国家

后期

相适应

农业向现代化方向发展,大批农业劳动力向城市迁移

①大城市中心区表现出衰落,城市外围地带建设了比较多的卫星城;②市区范围明显扩大,城市边缘地带发展较快;③出现了高水平的大城市连绵带;④注重营造高质量的人居环境,城市绿化率保持早较高的水平。

重视保护城市的历史文化和文物古迹;

发展中国家

中期

不相适应

城市经济畸形发展人口增长过快,农村劳动力过剩

①农村剩余劳动力大量流入城市,给城市就业、基础设施建设和进一步发展造成很大压力;②工业生产和城市拓展对当地生态造成很大破坏,结果导致城市人居环境质量大幅度下降

4.城市化的发展要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

一般来说,经济越发达,城市化水平就越高,反之就越低,经济发展速度越快,城市化的速度也就越快。

抢答题:

这种观点是有条件的,只能说是一般规律,但不能说是绝对规律。

在许多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就不是遵循这种规律的。

一部分发展中国家城市化水平明显超过了本国的经济发展阶段和工业水平,城市总体发展和基础设施建设相对落后。

南美洲国家这种状况最为突出。

另一部分发展中国家则表现为城市化进程落后于相应的经济发展水平和工业化进程。

如印度、孟加拉、印度尼西亚等国就属于这种状况。

【活动】展示图表“我国五次人口普查城市化水平”,结合课本阅读资料“中国的城市化”,使学生获得关于我国城市化的新知识新信息,活动同前三轮,该轮必答题设计如下:

1组:

现阶段我国城市化在速度、动力方面有什么特点?

2组:

现阶段我国城市化在产业结构变动、人口流动方面有什么特点?

3组:

现阶段我国城市化在城市建设、环境生态保护方面有什么特点?

4组:

现阶段我国城市化与经济发展、工业化有何关系?

【问题小结】

1.现阶段我国城市化速度呈现加快的态势,其动力主要来自改革开放带来的经济迅速发展;

2.现阶段我国城市化促使第一产业向第二、三产业转变;从而带动人口从内地流向沿海,由山区流向平原,由经济欠发达地区流向经济发达地区,由农村流向城市;

3.现阶段我国城市建设日新月异,城市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城市规模不断扩大;在环境和生态保护方面虽然采取了许多措施,城市生态环境也得到初步改善,但城市生态环境仍不容乐观;

4.现阶段我国城市化与经济发展基本协调,但也存在许多问题,特别是我国人口众多,解决劳动力就业问题是城市化过程中必须解决的一个首要问题;并且工业是我国城市经济的主要支柱,能够安排大量劳动力就业并为服务业提供广阔的发展空间;

评判组代表总结发言,综述该节课所得到的总体信息。

评判组公布前四轮各组的学习成绩。

【随堂演练】展示“风险抢答”题,每题答完后由评判组给予点评,然后教师展示答案。

试题设计如下:

1.衡量城市化水平最重要的指标是()10分

A.城市人口增加,乡村人口减少B.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

C.乡镇企业规模的扩大D.城市用地规模的扩大

2.关于发展中国家城市化的特点,叙述错误的是:

()20分

①城市化水平低,1990年城市人口比重只有33%

②城市化起步晚,发展不合理

③城市化起步早④出现逆城市化

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

3.下列关于城市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20分

①20世纪70年代发达国家城市人口比重一般都已经达到70%左右

②发达国家出现逆城市化现象主要是由于交通工具的现代化

③大城市发展迅速和中小城市发展缓慢是当今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共同点

④英国是世界上城市化发展最早的国家

A.①②B.③④C.①④D.②③

4.世界城市化的速度最快的时期是在:

()10分

A.产业革命后B.第一次世界大战后

C.第二次世界大战后D.20世纪70年代以后

5.下面为“某大城市1968年、1990年、2000年的同比例尺平面示意图”,比较三图,回答问题:

⑴该城市从1968年到1990年城市的变化特征是:

30分

⑵该城市从1990年到2000年城市的变化特征是:

40分

⑶从上述三图分析,未来城市变化的主要趋势是:

(由评判组合计并公布本次课堂活动的优胜组)

【自主活动】课本P40活动1

【答案】

【板书设计】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