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附录文献资料汇编.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9452440 上传时间:2023-02-04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31.3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毕业论文附录文献资料汇编.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毕业论文附录文献资料汇编.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毕业论文附录文献资料汇编.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毕业论文附录文献资料汇编.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毕业论文附录文献资料汇编.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毕业论文附录文献资料汇编.docx

《毕业论文附录文献资料汇编.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毕业论文附录文献资料汇编.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毕业论文附录文献资料汇编.docx

毕业论文附录文献资料汇编

毕业论文附录文献资料汇编

毕业论文附录文献资料汇编

【特别说明】此篇日志是由于搜狐博客网络功能的限制而单列出的附录,本应在原文的第四节

四、文献原文汇编

《雪江归棹图》卷因其是传世作品,在流传过程中又由于其作者的特殊性,使得此卷在历史长河的流传过程中留下了大量的文献著录,笔者尽可能将有关此图的重要文献著录原文汇编于此,希望对今后研究此图的学者起到基础性的铺垫作用。

1.古代文献部分

明王世贞《弇州山人续稿》:

宣和主人花鸟雁行黄、易,不以山水人物名世,而此图遂超丹青蹊径,直闯右丞堂奥,下亦不让郭河中、宋复古。

其同云远水,上下一色,小艇戴白,出没于淡烟平霭间,若轻鸥数点,水穷骤得积玉之岛,古书槎蘖,皆少室三花,快哉观也。

度宸游之迹,不能过黄河艮岳一舍许。

何所得此景,岂秘阁万轴一展玩间,即晓(按:

原跋为"得"字)本来面目耶。

后有(按:

原跋无此字)蔡楚公元长跋,虽拖沓不成文,而行笔极楚楚,与余所藏题《听阮图》同结构。

一时君臣于翰墨中作俊事乃尔,令人思艺祖,韩王框(按:

原跋为"椎"字)朴状。

据蔡楚公题有四图,此当是最后景耳,题之十又六年。

而帝以雪时避狄(按:

原跋无此字)幸江南,虽黄麾紫仗斐亹于璚浪瑶岛中,而白羽旁舞,更有羡于一披蓑之渔翁,而不可得。

又二年而北窜五国,大雪没驰足,缩身穹庐,与食毡子卿伍。

吾尝记其渡黄河一小词,有云:

"孟婆,孟婆,你做个方便,吹个船儿倒转"。

于戏,风景杀且尽矣。

视"雪江归棹"中王子猷何啻天壤,题毕不觉三叹。

明詹景凤《东图玄览》

宋徽庙《雪江归棹》一卷,长丈余,细绢。

画山水楼台树木,虽行笔草草,不着于意,而笔极细,意极精。

期间寒林翠竹,乔株古干,几致千木,而层峦叠嶂,深入无际,散入无象,于函蓄巨矣。

乃笔法则冲逸雅畅,劲不峭而微不眇,奇作也。

第以所步之江山若是广,民居村落之若是众,楼台观阁若是之稠叠,而独写一人,寥寥焉棹一小艇归,便是高而无民,贵而无位,自非盛世帝王景象。

后有蔡京题跋,京书法大令,经寸许,大字亦佳。

其卷装潢珍甚,亦非人间所可常有。

两轴头则青亚姑,长几经寸,包手则采缂丝,卷首古锦一片,长六尺五,六寸,四围采花阑中用兰丝为地,横一金龙,而兰丝之色鲜美如空青然。

明孙氏《续书画跋跋》

王氏跋二。

一跋云:

"宣和主人花鸟雁行黄、易,不以山水人物名世,而此图遂超丹青蹊径,直闯右丞堂奥,下亦不让郭河中、宋复古。

后有(按:

原跋无此字)蔡楚公元长跋,虽拖沓不成文,而行笔极楚楚,与余所藏题《听阮图》同结构。

"

次跋云:

"据蔡楚公题有四图,此当是最后景耳。

"此图应系画院供奉人代作。

明张丑《清河书画舫》

王敬美尝以百千购藏宋徽宗《雪江归棹图》卷,绢本,细着色,御题,玺押全。

其布景用笔大有晋、唐风韵,当为辰翰中第一。

向曾质长兄伯含所。

丑从府君东归,屡经拜阅。

明汪珂玉《珊瑚网》

画长五尺,在绢上,横卷,瘦金题首《雪江归棹图》,上用双龙小方玺半边字,若今之挂号然。

卷后有"宣和殿制"四字,作瘦金体,上用御书瓢印,下有御押"天下一人"字,其王司寇二跋,已刻《弇州续稿》中,又董跋。

吴瑞生所有王右丞《江山雪霁卷》,后竟归程季白,季白与余善,故获睹其珍秘。

清卞永誉《式古堂书画汇考》

绢本,横卷,长五尺。

《雪江归棹图》瘦金书题首,上有双龙小方玺半边字。

宣和殿制瘦金书,上有御书瓢印,下有"天下一人"御押。

清吴升《大观录》

平远山峰,以青墨烘晕天色,衬出有群山冻合惨凛气象,下长坡不皴,焦墨杂谈绿染林树,高四寸许,点叶枝柯,设赭色缀轻粉作雪。

人家、村落散聚江皋山麓间,江景俱勾染,芦苇夹叶,有点金者,晃耀之状可掬,小艇在雪荡漾,人物亦纤小,格制颇与晋卿《渔村小雪》相似,但气韵风度凝重苍古,直入王右丞堂奥,洵天纵之艺能,六法之大成也。

蔡楚公书法殊严整,不类其人品。

系绢本,高一尺,长四尺五寸。

清阮元《石渠随笔》

宣和《雪江归棹图》,细绢本,笔极细秀,气韵深静,展阅之,觉江天寒色逼人。

瘦金书极劲,后幅有大观庚寅太师楚国公致仕宦蔡京跋,字乃学宣和书,圆润秀拔,乃知次公亦复以文翰见契。

故米芾虽讥其不得笔,犹以书家待之也。

外间伪作蔡京书者,极恶劣,殊不知其不尔也。

清《石渠宝笈?

续编》:

宋徽宗雪江归棹图

【本幅】

绢本。

纵九寸五分。

横六尺。

水墨画江天霏雪楼阁村舍。

隐见山林中。

岸舟曳纬远帆初来。

款雪江归棹图。

宣和殿制。

钤印四双龙小印。

御书。

瓢印。

宣和。

大观。

有徽宗押。

口子号装潢存半。

御题行书。

山如韫玉各分层。

水自拖银波不与。

艮岳宁。

惟擅花鸟。

化工多处固多能。

窜改右丞姑弗论

跋存楚国信非夸。

以斯精义入神思。

为政施之岂致差。

巳亥仲冬。

御题钤宝二。

几暇怡情。

得隹趣。

太保弆珍张相索。

王家靳固竞无危。

羊脂玉作签仍在。

鱼胆青为轴涉疑得一函三王论具。

借唐标宋董言奇。

吴门未煜重装识。

岂镇定楚弓楚得之。

庚子新春上瀚。

再题。

钤宝一。

乾隆宸翰。

【引首】

御笔。

积素超神。

钤宝一。

乾隆御笔。

【后幅】

前人题跋。

臣伏观御制雪江归棹。

水远无波。

天长一色。

群山皎洁。

行客萧条。

故棹中流。

片帆天际。

雪江归棹之意尽矣。

天地四时之气不同万物生天地间。

随气所运。

炎凉晦明。

生息荣枯。

飞走蠢动。

变化无方。

莫之能穷。

皇帝陛下以丹青妙笔,备四时之景色,究万物之情态于四图之内,盖神智与造化等也。

大观庚寅季春朔,太师楚图公致仕臣京谨记。

宣和主人花鸟雁行黄(荃)、易(元吉),不以山水、人物名世,而此图遂超丹青蹊径,直闯右丞堂奥,下亦不让郭河中、宋复古。

其同云远水,上下一色,小艇戴白,出没于淡烟平霭间,若轻鸥数点,水穷骤得积玉之岛,古树槎蘗,皆少室三花,快哉观也。

度宸游之迹,不能过黄河艮岳一舍许,何所得此景?

岂秘阁万轴一展玩间,即得本来面目耶。

后蔡楚公元长跋,虽沓拖不成文,而行笔极楚楚,与余所藏题《听阮图》同结构。

一时君臣于翰墨中作俊事乃尔,令人思艺祖韩王维朴状。

琅琊王世贞题。

钤印一。

弇州人。

据蔡楚公题。

有四图。

此当是最后景耳。

题之十又六年。

而帝以雪时避曰幸江南。

虽黄麾紫仗。

斐儃于璚浪瑶岛中。

而白羽旁午。

更有羡于一披蓑之渔翁。

而不可得。

又二年。

而北川五国。

大雪没驼足。

缩身穷庐与?

?

子卿伍。

吾尝记其渡黄河一小词有云。

孟婆孟婆。

你做箇方便。

吹个船儿倒转。

于戏。

风景杀且尽矣。

视雪江归棹中王子献。

何啻天壤。

题毕不觉三款。

世贞又题。

钤印二。

元美。

五湖长。

朱太保绝重此卷。

以古棉为褾。

羊脂玉为签。

雨鱼胆青。

为轴宋刻丝龙衮为引首。

延吴人汤翰装池。

太保亡后。

诸古物多散失。

余往宦京师。

客有持此来售者。

遂粥装购得之。

未几江陵张相。

尽收朱氏物索此卷甚急。

客有为余危者。

余以尤物贾罪。

殊自愧米颠之痴。

顾业已有之。

持赠贵人。

士节所系。

有死不能。

遂持归。

不数载。

江陵相败。

法书名画。

闻多付祝融。

而此卷幸保全余所。

乃知物之成毁。

故自有数也。

宋君相流玩技艺。

已尽余兄跋中。

乃太保江陵。

复抱桑沧之感。

而余亦几罹其寡。

乃为纪颠末。

示儆惧。

令吾于孙母复蹈而翁辙也。

吴郡王世懋敬美甫识。

钤印二。

敬美甫。

损齐道人。

宣和主人写生画鸟。

时出殿捉刀。

虽着瘦金小玺。

真赝相错。

十不一真。

至于山水。

惟见此卷。

观其行笔布置。

所谓云峰石色。

迥出天机。

笔意纵横。

关乎造化者。

是右丞本色。

宋时安得其匹也。

余妄意当时天府收贮。

维画尚夥。

或徽庙借名。

而楚公曲笔。

君臣间自相唱和。

为翰墨场一段簸弄。

未可知耳。

王元美兄弟藏为世宝。

虽权相迹之不得。

季白得之。

若过溪上吴氏。

出右丞雪霁长卷相质。

便知余否。

戊午夏五。

董其昌题。

钤印二。

太史氏。

董其昌。

壬辰春仲。

吴门朱煜启明。

重装与广陵只生书馆。

【鉴藏宝玺】

八玺

古稀天子。

寿。

八徵耄念之宝。

天地为师。

观书为乐。

茹古含今。

学镜千古。

意在笔先。

落纸云烟。

含英咀华。

笔花春雨。

游六艺圃。

垂露。

烟云舒卷。

朝日晖。

【收藏印记】

内府图书之印。

臣雍。

居士。

半音。

子孙世保。

胶西张应甲先三氏图书。

张应甲希逸氏。

梁清标印。

蕉林梁氏书画之印。

蕉林书屋。

苍岩子。

观其大略。

张镠。

谨按是迹见珊瑚网。

书画?

考。

题跋俱同。

清河书画舫云。

王敬美氏。

尝以百千购藏宋徽宗雪江归棹图卷。

绢本细着色。

御题玺押俱全。

其用景用笔。

大有晋唐风韵。

即是卷也。

亦见清河书画秘箧表。

2.近现代文献部分

《丛碧书画录》张伯驹[21]:

绢本,墨笔,著微浅绛,布置精密,笔意超绝。

是以董玄宰谓迥出天机而疑为摩诘之迹也。

后蔡京跋。

虽为误国君臣,而艺苑风流,自足千古。

王世懋跋云:

"朱太保绝重此卷,以古锦为褾,羊脂玉为签,两鱼胆清为轴,宋缂丝龙衮为引首,延吴人汤翰装池。

太保亡后,诸古物多散失。

余往宦京师,客有持此卷来售者,遂鬻装购得之。

未几江陵相近收朱氏物,索此卷甚急。

客有为余危者,余以尤物贾罪,殊自愧米颠之癖。

顾业已有之,持赠贵人,士杰所系,

有死不能,遂持归。

不数载,江陵相败,法书名画,闻多付祝融,而此卷幸保存余所,乃知物之成毁,故自有数也。

宋君相流玩技艺,已尽余兄跋中。

乃太保江陵,复抱沧桑之感。

而余几罹其衅,乃为纪颠末,示儆惧,灵吾子孙毋复蹈而翁辄也。

"

观此跋,甚似世传《清明上河图》与严世蕃之事,余疑为《清明上河图》事即此图之传讹。

按《明史?

王世贞传》:

"杨继盛下吏,时进汤药。

其妻讼夫冤,为代草。

即死,复棺殓。

嵩大恨"。

是世贞得罪严嵩,以椒山事为主,因父忬卒以论死。

又"张居正枋国,以世贞同年生,有意引之,世贞不甚亲附(世贞以右副都御史抚治勋阳)。

所部荆州地震,引京房占,谓臣道太盛,坤维不宁,用以讽居正。

居正妇弟辱江陵令,世贞论奏不少贷。

居正积不能堪,会迁南京大理卿,为给事中杨节所劾,即取旨罢之。

"与跋语中"持赠贵人,士节所系,有死不能"及"余几罹其衅"相合。

且居正当国,严嵩已败,岂有先有《清明上河图》之事,而后又有此图之事,何一再示儆惧令子孙毋复蹈而翁辄耶?

故余论断如此。

《清明上河图》之事虽见明人笔记,然无世贞兄弟跋及收藏印。

而此卷跋又如此,是不能无疑也。

至宋缂丝龙衮引首至为精美,现犹存。

明詹景凤《东图玄览》称韩宗伯藏,钟繇摹正考父鼎铭。

卷首古锦一幅,长四尺余,青地色,花阑中横一金龙,极鲜美。

曾见王敬美徽庙《雪江归棹》卷,亦有如此锦一幅,生平见古锦如此二而已矣。

考之周公瑾《云烟过眼录》云是宣和法锦,是此缂丝在明代已属稀见。

按《雪江归棹》尚有一赝作,尺寸题跋均相同,前隔水无宋内府编号字,无宣正小玺以乾隆题诗,无宋内府图书大印,而卷前后钤以项子京诸伪印,后题跋钤印亦不同董其昌跋,真本为行草,而赝本为行楷,且"遇"字误为"过"字,似为清初人所伪托者。

经庞莱臣售于日本,有影印本行世。

《丛碧文选》张伯驹[22]

绢本,墨笔,著微浅绛,布置精密,笔意超绝。

是以董玄宰谓迥出天机而疑为摩诘之迹也。

后蔡京跋。

虽为误国君臣,而艺苑风流,自足千古。

王世懋跋云:

"朱太保绝重此卷,以古锦为褾,羊脂玉为签,两鱼胆清为轴,宋缂丝龙衮为引首,延吴人汤翰装池。

太保亡后,诸古物多散失。

余往宦京师,客有持此卷来售者,遂鬻装购得之。

未几江陵相近收朱氏物,索此卷甚急。

客有为余危者,余以尤物贾罪,殊自愧米颠之癖。

顾业已有之,持赠贵人,士杰所系,

有死不能,遂持归。

不数载,江陵相败,法书名画,闻多付祝融,而此卷幸保存余所,乃知物之成毁,故自有数也。

宋君相流玩技艺,已尽余兄跋中。

乃太保江陵,复抱沧桑之感。

而余几罹其衅,乃为纪颠末,示儆惧,灵吾子孙毋复蹈而翁辄也。

"

观此跋,甚似世传《清明上河图》与严世蕃之事,余疑为《清明上河图》事即此图之传讹。

按《明史?

王世贞传》:

"杨继盛下吏,时进汤药。

其妻讼夫冤,为代草。

即死,复棺殓。

嵩大恨"。

是世贞得罪严嵩,以椒山事为主,因父忬卒以论死。

又"张居正枋国,以世贞同年生,有意引之,世贞不甚亲附(世贞以右副都御史抚治勋阳)。

所部荆州地震,引京房占,谓臣道太盛,坤维不宁,用以讽居正。

居正妇弟辱江陵令,世贞论奏不少贷。

居正积不能堪,会迁南京大理卿,为给事中杨节所劾,即取旨罢之。

"与跋语中"持赠贵人,士节所系,有死不能"及"余几罹其衅"相合。

且居正当国,严嵩已败,岂有先有《清明上河图》之事,而后又有此图之事,何一再示儆惧令子孙毋复蹈而翁辄耶?

故余论断如此。

《清明上河图》之事虽见明人笔记,然无世贞兄弟跋及收藏印。

且世贞《四部续稿》云:

"张择端《清明上河图》有真赝本,余俱获寓目。

真本初落墨相家,寻入天府;赝本乃吴人黄彪之造"据此,世贞只看过真赝两本,图并未入世贞之家。

而《雪江归棹卷》跋又如此,是不能无疑也。

《缀白裘》昆曲有《一捧雪》剧目,在《红楼梦》中第十回戏目第一出即《一捧雪》。

可见此一戏编演甚早。

皮黄戏亦有《一捧雪》,皆系根据《清明上河图》传说,讽劝嗜好古董者莫怀古,如怀古即成一捧雪。

《雪江归棹》卷藏余手,惜未题之。

《中国美术全集?

绘画卷3》[23]:

此图淡设色画江天雪景,中间山峰突起,左右山脉绵延起伏,后面一片远山。

殿阁寺塔,半露层顶,隐现与云雾之中。

江心小舟三叶,近岸渔船一只,点出画意。

用笔细劲,意境旷远。

右上角有宋徽宗赵佶书"雪江归棹图"五字,左下角书"宣和殿制"和"天下一人"画押。

后幅有宋蔡京及明王世贞、王世懋、董其昌和朱煜五家题记。

有"内府图书之印"、"蕉林梁氏书画之印"、"乾隆御览之宝"等收藏印多方。

《石渠宝笈续编》《清河书画舫》《珊瑚网》《大观录》等书著录。

(尹吉男)

《中国绘画全集?

五代宋辽金1》[24]:

绢本设色

纵30.3、横190.8厘米

赵佶(公元1082-1135年),即宋徽宗,神宗第十一子,在位二十五年,年号有建中靖国、崇宁、大观、政和、重和、宣和。

秉政时期,政治腐败,推行"守内虚外"政策。

靖康二年(公元一一二七年),与钦宗等被金兵俘虏,死于今黑龙江省的依兰。

赵佶工书画,善画花竹翎毛,传世作品多数为画院名手代笔。

此图为雪景山水画。

图绘辽阔江山,江岸平林漠漠,江面渔船点点;画面白雪铠铠,银装素裹。

给人以清寒空旷之感。

全画用笔洗练流畅,气氛肃穆。

横图高远与平远相间,错落有致。

远近映带,布置精巧。

本幅有瘦金书自题"雪江归棹图。

宣和御制",草书"天下一人"押。

钤"御书"、"宣和"、"大观"和双龙方印以及清乾隆、宣统诸玺。

卷后有宋蔡京及明王世贞、王世懋、董其昌和朱煜五家题记。

有"内府图书之印"、"蕉林梁氏书画之印"、"乾隆御览之宝"等收藏印多方。

《石渠宝笈续编》《清河书画舫》《珊瑚网》《大观录》等书著录。

此图经徐邦达先生考辨,认为是画院高手代作。

(潘深亮)

《故宫精品藏画》[25]:

绢本。

纵三〇?

三厘米,横一九〇?

八厘米

赵佶即北宋皇帝宋徽宗(公元一〇八二--一一三五年)。

他喜好和擅长书画艺术,在他的提倡下,北宋花园绘画十分兴盛。

赵佶书法秀逸挺劲,独成一派,称为"瘦金体"。

善画花鸟、人物、山水,以花鸟成就最高。

他的绘画面目多样,花鸟成就最高。

他的绘画面目多样,花鸟、人物技法讲求精工刻划,形象逼真。

《雪江归棹图》构图旷远,用笔细劲,是赵佶的山水画名作。

徐邦达《古书画伪讹考辩》[26]:

绢本,淡设色。

纵30.3厘米,横190.8厘米。

墨笔画雪后江山,平远空阔。

中段起高峰,下多坡岫,插入寒林、寺观、栈道、桥梁。

江边船舶、鱼罾,江

心有归棹,点题恰切。

用细笔勾皴,尖劲有力。

右上方书:

"雪江归棹图。

"上押双龙方印,左边又:

"宣和殿制。

(草押:

天下一人)"上押朱文"御书书"葫芦印。

后纸蔡京长跋。

略云:

臣伏观御制雪江归棹。

水远无波。

天长一色。

群山皎洁。

行客萧条。

故棹中流。

片帆天际。

雪江归棹之意尽矣。

天地四时之气不同万物生天地间。

随气所运。

炎凉晦明。

生息荣枯。

飞走蠢动。

变化无方。

莫之能穷。

皇帝陛下以丹青妙笔,备四时之景色,究万物之情态于四图之内,盖神智与造化等也。

大观庚寅季春朔,太师楚图公致仕臣京谨记。

(下略)

蔡京当然明知道不是赵佶亲作,但绝不会在题跋中实说,这是很可以理解的。

后接纸王世贞二跋,又王世懋跋,世懋跋叙当时流传之绪甚详,云:

朱太保绝重此卷。

以古棉为褾。

羊脂玉为签。

雨鱼胆青为轴宋刻丝龙衮为引首。

延吴人汤翰装池。

太保亡后。

诸古物多散失。

余往宦京师。

客有持此来售者。

遂粥装购得之。

未几江陵张相。

尽收朱氏物索此卷甚急。

客有为余危者。

余以尤物贾罪。

殊自愧米颠之痴。

顾业已有之。

持赠贵人。

士节所系。

有死不能。

遂持归。

不数载。

江陵相败。

法书名画。

闻多付祝融。

而此卷幸保全余所。

乃知物之成毁。

故自有数也(下略)。

又董其昌跋,略云:

宣和主人写生画鸟。

时出殿捉刀。

虽着瘦金小玺。

真赝相错。

十不一真。

至于山水。

惟见此卷。

观其行笔布置。

所谓云峰石色。

迥出天机。

笔意纵横。

关乎造化者。

是右丞本色。

宋时安得其匹也。

余妄意当时天府收贮。

维画尚夥。

或徽庙借名。

而楚公曲笔。

君臣间自相唱和。

为翰墨场一段簸弄。

未可知耳(下略)。

董氏说此卷不是赵佶亲笔,这是正确的。

但又说赵氏拿王维作品来改作自画,那不是开玩笑就是欺人妄说。

不论王维画是否就是这样的面貌,即论盛唐时山水画法能否皴染兼备,精进若此,也还是一个大问题。

因此,此说也是极不可信的。

有人说,曾经见过清梁清标的《秋碧堂书画记》里面讲到《雪》图是宣和画院那位曾经画过《千里江山图》长卷的学生王希孟所作,虽然未必准对?

但总是宣和院中高手代为,这看法和我们是一致的。

所见又如旧题为赵伯驹

画的《江山秋色图》卷(此卷应是宣和画院佳作,被明人误题为伯驹画),与《雪》图也大致接近,这都是可以互相印证。

明跋纸末尾有"壬辰春仲,吴门朱煜启明重装于广陵之主书馆"一行。

按壬辰为万历二十年(公元1592年)。

应在王世懋题称"吴人汤翰装池"之前不太久,不知何以数十年之间连续重装二次。

此卷本身上又有清高宗弘历诗题,并书前引首四大字。

宋黄绢前隔水上有"养字陆号"半字一行。

卷中前后钤有宣和诸玺,明张镠、清胶西张应甲(先三)、梁清标诸印,乾隆、嘉庆、宣统内府诸印玺。

此本著录于《弇州山人续稿》卷一六八、孙氏《书画跋跋?

续编》卷三、《清河书画舫》卷六、《清河书画表》卷四、汪氏《珊瑚网题跋》卷二三、郁氏《书画题跋记》卷八、《式古堂书画汇考?

画考》卷二和卷一一、《大观录》卷一、二《石渠宝笈续编》重华宫《石渠随笔》卷二等书中。

清末民初庞元济《虚斋名画录》卷一著录一本,今在日本,博文堂有影印本,曾见。

系旧摹本,画法结构,全同原迹,款印亦依样葫芦,不曾改动。

只是用笔柔弱,石皴中且有零乱之处,比之原本的尖劲紧峭,大相径庭。

款字更为拙劣,总之书画水平都很低,绢、墨气色也不很古。

蔡京跋用罗纹纸(据《虚录》),书出临写(包括明人跋也一样),用笔比较还自然。

但点化结构以至行款都有些变动,如第十三行"态"字的"长"部和十六行"致"字的"至"部,更显著地写错了。

王世贞跋中有改字减字,如:

真本七行的"得"字,伪本改为"晓"字;十行王氏名款下,伪本减书一"题"字;第二跋第六行"孟婆孟婆",本书作"孟、婆"。

王世懋跋:

真本第四行"粥"字伪本改作"鬻";九行"毁"改作"败";真本九行衍一"披"字,伪本已减去;十行"乃"字,伪本作"乃";十一行"亦"字,伪本缺;又"纪"改为"记"字;"六惧"字改为"帷"字。

又董其昌跋:

第七行"相"字,伪本缺;八行"为"字,伪本作"而"等等。

又伪本更少黄绢上半字一行、朱煜题名、弘历题识等。

但增一清毕泷书签称为"王弇州藏本"。

印记全然不同。

凡真本上清代诸鉴藏印,伪本上完全没有。

项元汴诸印,均伪。

又张丑、王项龄诸印(在隔水绫上,系移配上的),曾燠、王芑孙、陈长吉(石逸)、陈国华诸印均真。

以鉴藏印记下限来估计,其伪作时间,不能晚于清乾隆、嘉庆中。

杨仁恺?

《国宝沉浮录》[27]:

赵佶传世真迹以花鸟为多,人物次之,山水最少。

张伯驹先生独对赵氏《雪江归棹图》寄予极大兴趣,自然是物以稀为贵,它几乎为赵氏传世孤本~

这还是说明事物本身的一个方面,更为要紧之处,凭此可供绘画史家得以全面地评价赵氏在艺术上的成就。

因而此卷的流传,具有特殊的意义。

我想张先生备重金收购时,或许与我的想法有关,尽管后来彼此之间没有对之交换过认识。

正因为赵氏的山水画如此稀少,在流传中出现了摹本,而真迹一直秘藏在清宫内府;后经溥仪盗取出宫,由天津张园而长春伪宫小白楼,始终不见原貌,故不少鉴家竟将摹本当做真迹。

法国古玩商杜伯思(卢芹斋婿)自命为中国通,具有独到眼力,还是将摹本够去,信以为真。

当张先生买进原作以后,于是真相大白于世,真赝分明矣。

惟有对书画采用比较研究法,才具有更多的说服力,如是孤本,只能从时代总风格判断之。

但大鉴赏家董其昌在题中编造有趣的故事,说什么此卷:

"…是右丞(唐?

王维)本色,宋时安得其匹也。

余忘意当时天府收贮。

维画尚夥。

或徽庙借名。

而楚公曲笔。

君臣间自相唱和。

为翰墨场一段簸弄。

未可知耳。

"董氏的怀疑在于对赵氏山水画非常陌生,又坚信《宣和画谱》所载王维有《雪江胜赏图》《雪景待渡图》《雪江渡关图》《雪江诗意图》,都是王氏真品。

此卷赵氏自题"雪江归棹图",自然犯了很大的嫌疑。

应该说怀疑可以,武断未免过于主观,自食其果。

王世贞跋中立意则为"度宸游之迹,不能过黄河艮岳一舍许,何所得此景?

岂秘阁万轴一展玩间,即得本来面目耶?

"比董氏稍许客观些,承认是摹自王维,有本质上的不同。

就画论画,《雪江归棹图》的技法可以说是得自王维,所谓"此图遂超丹青蹊径,直闯右丞堂奥,下亦不让郭河阳、宋复古…"然细察图中山石皴法和树枝描绘,尚不免露出宋人手脚,时代风格与郭熙、王诜、赵大年诸人有相通之处。

事实上皴法多变,树法少变,中有好些用笔不仅妥帖。

看起来,山水画未必为赵氏所独擅,其中确有对原藏所谓王维诸作有借鉴摹写之笔。

惟从跋中获知赵氏所绘原为四幅,或即四季景物,不可能都有王氏原作可资借鉴。

我以为北宋山水受唐人影响是历史事实,当然包括王维在内,王诜设色的《烟江叠嶂图》都是同处一个师承关系。

这样,既可以解董氏之惑,又能回答王氏"何以得此景"的问题。

今天还有人以为是画院作家的代笔,但画前既有瘦

金书图名,后有"宣和殿制"押玺,分明是赵氏本人之作,近臣蔡京长题作证,不当有任何疑窦。

陈传席《中国山水画史》[28]:

赵佶(1082-1135),宋神宗第十一子。

元孚三年(1110年),神宗皇帝第六子哲宗去世,哲宗无子。

于是赵佶即皇帝位,是为宋徽宗(1110年-1125年)。

徽宗未立时,有人就说他:

"轻佻不可以君天下"(《宋史》卷二十二)。

事实上也正如此。

徽宗即位不久,即在苏、杭设造作局、应奉局等。

役使无数工匠为他制造奢侈品;派人搜罗民间各种花石树木,称为"花石纲"。

又修九成宫、延福宫、艮岳山,用石万计。

徽宗整年在这些地方写字、作画、听歌、看舞,享乐的办法无穷无尽。

《宋史》卷二十二《徽宗志》有云:

"自古人君玩物而丧志,纵欲而败度,鲜不亡者,徽宗甚焉。

"确是如此。

公元1125年,金人攻宋,徽宗仓皇不知所措,急忙让位给其子赵恒。

自己逃往扬州等地,其后返回汴京。

靖康二年(1127年),和其子钦宗赵桓一起,被金人掠去,做了囚徒。

最后死于金人的五城国(今黑龙江依兰)。

徽宗在政治上昏庸腐朽,而在艺术上却十分用功。

他能诗词,善书法;而绘画上,人物、花鸟、山水无所不工,无所不精。

他实际上是北宋后期画坛的领袖。

宋初就建立的画院,至徽宗时期更甚。

又"益兴画学,教育众工"。

(《画继?

卷一》)又设"进士科,下题取士,复立博士,考其艺能"。

因为徽宗自己能书善诗,教育画学生,也不是单纯的学艺术。

《宋史》卷一百五十七记云:

"画学之业,曰佛道、曰人物、曰山水、曰鸟兽、曰花竹、曰屋木,以《说文》、《尔雅》、《方言》、《释名》教授。

《说文》则令书篆字,著音训,余书皆设问答,以所解义观其能通画意与否。

"又根据学士的文化素养,"仍分士流、杂流,别其斋以居之。

士流兼习一大经或一小经,杂流则颂小经或读律。

考画之等,以不仿前人,而物之情态形色具若自然、笔韵高简为工"。

所谓"不仿前人",乃指不模仿前代的作品以代替创作。

这在他自己的作品中,尤其是他的学生王希孟的《千里江山图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初中教育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