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小教资格综合素质测验卷3.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9128856 上传时间:2023-02-03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21.9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云南小教资格综合素质测验卷3.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云南小教资格综合素质测验卷3.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云南小教资格综合素质测验卷3.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云南小教资格综合素质测验卷3.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云南小教资格综合素质测验卷3.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云南小教资格综合素质测验卷3.docx

《云南小教资格综合素质测验卷3.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云南小教资格综合素质测验卷3.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云南小教资格综合素质测验卷3.docx

云南小教资格综合素质测验卷3

2017年云南小教资格综合素质测验卷3

 

 

————————————————————————————————作者:

————————————————————————————————日期:

 

2017年云南小教资格综合素质考试卷(4)

一、单项选择题(20题)

1、我国唐代设立中央官学主要反映了古代教育的()

A.刻板性B.等级性C.宗教性D.民主性

2、外部影响转化为内部发展的要素的根据是()

A.实践B.主观能动性C.教育D.训练

3、初中阶段开设的历史与社会课,融合了历史与地理的知识,该课程属于()

A.学科课程B.综合课程C.活动课程D.综合实践活动课程

4、柏克赫斯特创设的教学组织形式是()

A.道尔顿制B.设计教学法C.分组教学D.特朗普制

5、学生学业成绩评价的最基本方法是()

A.测验法B.观察法C.调查法D.学生自我评价法

6、以“儿童中心主义”著称的教育家是()

A.杜威B.赫尔巴特C.洛克D.卢梭

7、在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上,存在的两种典型对立的理论主张是()

A.个人本位论与社会本位论B.国家本位论与社会本位论

C.全面发展论与个性发展论D.国家本位论与个人本位论

8、节俭属于性格的特征。

()

A.态度B.行为C.意志D.情感

9、在张老师组织的百人大合唱中,如果增加一至两个人,小红感觉不到音量的变化;如果增加到十个人左右时,小红就能明显地感觉到音量的变化。

这种刚刚能使小红感觉到音量变化的最小差异量称为()

A.绝对感觉阈限B.绝对感受性C.差别感觉阈限D.差别感受性

10、在相同情景或条件下,父母对孩子的教育有时候事倍功半,而换成其他人来教育时却产生了事半功倍的效果,这是的作用。

()

A.定势B.学习迁移C.原型启发D.功能固着

11、共同要素说是由桑代克和共同提出的,是对形式训练说的一种挑战。

()

A.斯金纳B.贾德C.伍德沃斯D.奥苏伯尔

12、当学生改正了做事不认真的行为后,教师就撤销了不让其参加课外活动的决定。

这种教育措施属于()

A.正强化B.替代强化C.负强化D.自我强化

13、李小坤做作业时,常常依据身边老师的面部表情来判断自己做题的对错,并迅速更改答案。

李小坤的认知风格很可能属于()

A.场依存型B.场独立型C.冲动型D.沉思型

14、某班学生以建立融洽的同学关系为行为取向,以“如何才能让同学喜欢或接纳”为行为准则,该班处于课堂纪律发展的哪个阶段?

()

 A.自我服务行为B.人际纪律C.自我约束D.反抗行为

15、在德育过程中,体现马克思主义“一分为二”辩证法认识学生的德育原则是()

A.发扬积极因素与克服消极因素相结合

B.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C.集体教育与个别教育相结合

D.严格要求与尊重学生相结合

16、明显干扰课堂教学的行为属于()

A.积极的课堂行为B.消极的课堂行为

C.对抗的课堂行为D.恶劣的课堂行为

17、在中学阶段开设语文、数学、物理、化学等课程属于()

A.学科课程B.综合课程C.活动课程D.社会课程

18、王老师播放一支乐曲后,学生们便在头脑中产生了相应的视觉形象。

学生的这种心理活动属于()

 A.对比B.联觉C.补偿D.错觉

19、与依从相比,认同更深入一层,它不受外界压力控制,行为具有一定的()

A.积极性、主动性、多变性B.适应性、社会性、稳定性

C.内化性、意志性、多变性D.自觉性、主动性、稳定性

20、对学生进行德育的基本方法是()

A.说服教育法B.榜样示范法C.实际锻炼法D.陶冶教育法

 

二、辨析题(4题)

1、目标游离评价模式是由美国学者泰勒提出的。

2、两种学习材料的相似度越高越容易产生正迁移。

3、流体智力属于人类的基本能力,它受文化教育的影响较大。

4、习得性无助感与人们对失败的归因无关。

 

三、简答题(4题)

1、简述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教学观。

2、简述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阶段论。

3、简述中学生品德发展的特点。

4、简述课堂纪律的类型。

 

四、材料分析题(2题)

1、材料:

魏老师对刚接任的一个班级进行摸底测验,满分100分的试卷,有个学生的语文只考了8分。

魏老师找他谈话,谈话中,魏老师开门见山地说:

“我听语文老师说,你上课根本就不听讲,是吗?

”学生答:

“是。

”“听你父母说,你在家也不写作业,是吗?

”学生回答:

“是,我什么也不会,什么也不想做”魏老师说:

“你根本不听讲、不学习,还能考8分,说明你挺聪明的,要是你稍微努力一下,肯定会比这次考得好。

”魏老师把他叫到自己跟前打开试卷,帮他分析每一道题,告诉他哪些是只要去学习记忆就可以掌握的,哪些是需要努力才可以完成的。

在以后的日子里,魏老师允许这个学生上课不听讲,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内容进行学习,在期中考试时这个学生考了40多分。

之后魏老师继续帮他检查学习的效果,帮他确定学习内容,不断地督促、检查他的学习落实情况。

到了期末考试的时候他已经可以考到70多分了。

就这样,魏老师转化了一个语文成绩很差的学生。

问题:

请用教学原则和教学评价理论对该案例进行分析。

2、材料:

李丽同学虽然聪明,但因贪玩使得平时学习成绩一直保持在中上水平,中考前的一段时间,她的学习状态比较好,一路进步到班级第三名的好成绩。

针对这一情况,班主任王老师在班会上对她进行了表扬,并号召全班同学向她学习;课下又把她叫到办公室,对其进行了批评。

王老师说她并没有觉得李丽考得有多好,因为这次的成绩才贴近她真实的水平,凭她的能力,应该是年级前三名。

一直以来就是因为贪玩才造成成绩不好。

王老师还恶狠狠地威胁李丽,如果不继续努力达到她的要求,她一定会对其进行制裁。

后来李丽同学确实克服了贪玩的毛病,也达到了王老师的要求。

问题:

(1)运用动机理论进行分析,李丽同学取得了很大的进步,王老师为什么还要对其进行批评。

(2)结合教学实际,谈谈如何培养学生的学习动机。

 

参考解答

一、单项选择题(20题)

1、【育萃专家解析】B。

唐代“六学”中的国子学,仅收文武三品以上官员的子女;太学收五品以上官职的子弟;“二馆”的崇文馆和弘文馆则专收皇帝皇后的近亲及一品相国的儿子。

这可看出我国封建社会的学校教育不仅具有鲜明的阶级性,而且在统治阶级内部也采取森严的等级制。

2、【育萃专家解析】B。

个体的主观能动性在人身心发展中起决定作用。

3、【育萃专家解析】B。

综合课程强调学生之间的关联性、统一性和内在联系,其课程的主导价值在于通过相关学科的整合,促进学生认识实现整体性发展,并拓宽解决问题的视野。

4、【育萃专家解析】A。

道尔顿制是教师不再通过上课向学生系统地讲授教材,而只为学生分别制定自学参考书目、布置作业,由学生自主和独立作业,有疑难才请教师辅导。

它由柏克赫斯特于1920年在道尔顿中学创立。

5、【育萃专家解析】A。

测验法是学生学业成绩评价的最基本方法。

6、【育萃专家解析】A。

杜威是现代教育的代表人物。

他认为,教育要来源于生活,并应用于生活,提出“教育即生活”“在做中学”以及“儿童中心论”等观点。

7、【育萃专家解析】A。

2014年下半年统考。

个人本位论与社会本位论是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上两种对立的观点。

8、【育萃专家解析】A。

性格的态度特征是个体对自己、他人、集体、社会以及对工作、劳动、学习的态度中所表现出来的性格特征。

9、【育萃专家解析】C。

2015年上半年统考。

差别感觉阈限,也叫差别阈限,是指刚刚能引起差别感觉刺激的最小变化量。

10、【育萃专家解析】A。

不同的人对于孩子的教育却能取得不同的效果,说明主体更换以后发挥的作用不同,体现定势的作用。

11、【育萃专家解析】C。

桑代克和伍德沃斯以刺激-反应的联结理论为基拙,提出了学习迁移的共同要素说。

12、【育萃专家解析】C。

负强化是指摆脱一个厌恶刺激,从而增强其行为出现的概率。

教师撤销了不让其参加课外活动的决定,让学生以后做事认真,属于负强化。

13、【育萃专家解析】A。

具有场依存型认知风格的人较多地依赖自已所处的周围环境的外在参照,以环境的刺激定义知识、信息。

14、【育萃专家解析】B。

课堂纪律发展的的四个阶段为:

 

(1)拒不服从的表现阶段;

  

(2)自私自利的表现阶段;

  (3)人际关系表现阶段;

  (4)自我管理阶段。

15、【育萃专家解析】A。

2012年下半年统考。

16、【育萃专家解析】C。

课堂里往往存在着积极的、消极的和对抗的三种行为。

积极的课堂行为是指与促进课堂教学目的实现相联系的行为;消极的课堂行为则指那些紧张拘谨、心不在焉、反应迟钝为基本特征的课堂行为;对抗的课堂行为是指过分兴奋、随便插嘴、故意捣乱等明显干扰课堂教学的行为。

17、【育萃专家解析】A。

学科课程也称分科课程,是一种主张以学科为中心来编定的课程。

主张课程要分科设置,分别从相应科学领域中选取知识,根据教育教学需要分科编排课程,进行教学。

18、【育萃专家解析】B。

一种感觉兼有另一种感觉的心理现象叫联觉。

19、【育萃专家解析】D。

认同是在思想、情感、态度和行为上主动接受他人的影响,使自己的态度和行为与他人相接近。

与依从相比,认同更深入一层,它不受外界压力控制,行为具有一定的自觉性、主动性和稳定性。

20、【育萃专家解析】A。

说服教育法是对学生进行德育的基本方法,运用很广,其他德育方法都需要综合运用这一方法来提高学生的认识。

 

二、辨析题(4题)

1、【育萃专家解析】该观点是错误的。

目标游离评价模式是由美国学者斯克里文针对目标评价模式的弊病提出来的,而美国课程评价专家泰勒提出的是目标评价模式。

2、【育萃专家解析】2015年下半年统考。

该观点是错误的。

学习材料作为学生学习的对象和知识的主要来源,对学习迁移有着重要影响。

很多迁移理论都在其理论假说中,提及材料对迁移的重要作用,如桑代克的共同要素说。

例如,英语和法语在字形、读音和语法结构上有相同或相似的地方,学习这两门外语,在听、说、读、写能力以及记忆、思维等心理过程方面有共同要求,所以学习时就易产生正迁移。

又如平面几何、立体几何之间共同因素比较多,学习时也有正迁移。

相反,学习对象没有或缺少共同因素,或虽有共同因素,但要求学习者做出不同的反应时,则可能在学习时产生负迁移。

共同因素是学习迁移产生的客观必要条件,但不是唯一的条件。

3、【育萃专家解析】2015年上半年统考。

该说法错误。

《育萃教师资格国考》教材(白云主编P177)。

美国心理学家卡特尔按心智能力功能上的差异,将人的智力分为流体智力和晶体智力两种不同的形态。

其中,流体智力是一种以生理为基础的认知能力,它受先天遗传因素的影响较大,主要表现为对新奇事物快速辨认、记忆、理解等。

流体智力的特征是:

对不熟悉的事物,能以迅速准确的反应来判断其彼此间的关系。

一般人在20岁以后流体智力的发展达到顶峰,30岁以后随着年龄的增长而降低。

流体智力属于人类的基本能力,受教育文化的影响较少。

因此,在编制适用于不同文化的文化公平测验时,多以流体智力作为智力比较的基础。

(晶体智力与教育文化有关,它受后天经验的影响较大,主要表现为运用已有知识和技能去吸收新知识和解决新问题的能力。

但在个体差异上与年龄的变化没有密切关系,晶体智力不因年龄增长而降低,有些人甚至因知识经验的累积,晶体智力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升高。

4、【育萃专家解析】该说法是正确的。

一个总是失败并将失败的原因归于内部的、稳定的和不可控的因素(即能力低)的人会逐渐形成一种习得性无助的自我感觉。

习得性无助即当个体感到无论做什么事情都不会对自己的重要生活事件产生影响时所体验到的一种抑郁状态,体现为消极放弃,与人们对失败的归因无关。

 

三、简答题(4题)

1、【育萃专家解析】

(1)教学从“教育者为中心”转向“学习者为中心”;

(2)教学从“教会学生知识”转向“教会学生学习”;

(3)教学从“重结论轻过程”转向“重结论的同时更重过程”;

(4)教学从“关注学科”转向“关注人”。

2、【育萃专家解析】2012年上半年统考。

埃里克森将人格发展分成各有侧重、互相连接的八个发展阶段,认为个体在每一个发展阶段上都会面临一个确定的主题,或是说一个特定的心理危机。

第一阶段:

0~1.5岁左右为婴儿期,这一时期的人格冲突是基本的信任感对基本的不信任感,该阶段的目的是发展信任感,克服不信任感,体验希望的实现。

第二阶段:

2~3岁是儿童早期,这一时期的人格冲突是自主感对羞怯感与怀疑感,该阶段的目的是培养自主感,克服羞怯与怀疑,体验意志的实现。

第三阶段:

4~5岁是学前期,这一时期的人格冲突是主动感对内疚感,该阶段的目的是培养主动感,克服内疚感,体验目的的实现。

第四阶段:

6、7~11岁是学龄期,这一时期的人格冲突是勤奋感对自卑感,该阶段的目的是培养勤奋感,克服自卑感,体验能力的实现。

第五阶段:

12~18岁是青年期,这一时期的人格冲突是自我同一性对角色混乱,该阶段的目的是建立自我同一性,防止角色混乱,体验忠诚的实现。

第六阶段:

18~25岁是成年早期,这一时期的人格冲突是亲密感对孤独感,该阶段的目的是发展亲密感,避免孤独感。

第七阶段:

25~50岁是成年中期,这一时期的人格冲突是繁殖感对停滞感,该阶段的目的是获得繁殖感,避免停滞感,体验关怀的实现。

第八阶段:

50岁以后是成年晚期,这一时期的人格冲突是自我调节与绝望期的冲突,该阶段的目的是自我调整,避免绝望与沮丧。

3、【育萃专家解析】

(1)伦理道德发展具有自律性,言行一致。

形成道德信念与道德理想;自我意识增强;道德行为习惯逐步巩固;品德结构更为完善。

(2)品德发展由动荡向成熟过渡。

初中阶段品德发展具有动荡性;高中阶段品德发展趋向成熟。

4、【育萃专家解析】

(1)教师促成的纪律。

指教师为学生的学习和工作设置一个有结构的情境,即组织一个良好的集体结构。

(2)集体促成的纪律。

指由群体压力而形成的纪律。

从入学开始,同辈人的集体在学生社会化方面起着越来越大的作用。

(3)任务促成的纪律。

每一次任务都有其特定的纪律,有时某项任务会引起学生的高度注意,使他对其他诱人的活动置之不理。

任务促成的纪律是以个人对活动任务的充分理解为前提的。

(4)自我促成的纪律。

当外部的纪律控制被个体内化成为个体自觉的行为准则时,自律就出现了。

 

四、材料分析题(2题)

1、【育萃专家解析】

(1)该案例中魏老师的做法体现了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综合运用了多种评价方式。

(2)因材施教是指教师在教学中,要从课时计划、学科课程标准的统一要求出发,面向全体学生,同时又要根据学生的个别差异,有的放矢地进行有差别的教学,使每个学生都能扬长避短,获得最佳的发展。

贯彻这一原则的要求:

要坚持课程计划和学科课程标准的统一要求;教师要了解学生,从实际出发进行教学;教师要善于发现每个学生的兴趣、爱好,并创造条件尽可能使每个学生的不同特长都得以发挥,魏老师帮学生检查学习的效果,帮他确定学习内容,不断地督促、检查他的学习落实情况、而不是全班同学统一标准,充分体现了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

(3)魏老师对刚接任的班级进行摸底测验,属于诊断性评价,是在教学活动开始之前对学生的知识、技能以及情感等状况进行的预测。

通过这种预测可以了解学生的知识基础和准备状况,以判断他们是否具备实现当前教学目标所要求的条件,为实现因材施教提供依据;从整个教学进程来看,材料中“在期中考试时这个学生考了40多分……”“到了期末考试的时候他已经可以考到70多分了……”这是个体内差异评价的一种体现。

这种评价是监控学生学习进展最重要的手段,也是进一步教学的基础。

总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

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而且要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了解学生发展中的需求,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发挥评价的教育功能,促进学生在原有水平上的发展。

2、【育萃专家解析】

(1)根据动机强化理论,王老师对李丽进行表扬和鼓励是利用了强化理论,当出现好的行为后通过鼓励、表扬增加行为的发生概率;其次之前李丽成绩不好是因为贪玩造成,所以根据维纳的归因理论,要引导学生正确的归因,成绩不好是因为努力不足,所以要引导李丽克服贪玩的毛病,努力学习。

(2)培养学生的学习动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①了解和满足学生的需要,促使学习动机的产生;

②重视励志教育,对学生进行成就动机训练;

③帮助学生确立正确的自我概念,获得自我效能感;

④培养学生努力导致成功的归因观。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高考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