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考前指导之诗歌鉴赏答题模式归类.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8880063 上传时间:2023-02-02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35.9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考前指导之诗歌鉴赏答题模式归类.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高考考前指导之诗歌鉴赏答题模式归类.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高考考前指导之诗歌鉴赏答题模式归类.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高考考前指导之诗歌鉴赏答题模式归类.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高考考前指导之诗歌鉴赏答题模式归类.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考前指导之诗歌鉴赏答题模式归类.docx

《高考考前指导之诗歌鉴赏答题模式归类.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考前指导之诗歌鉴赏答题模式归类.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考考前指导之诗歌鉴赏答题模式归类.docx

高考考前指导之诗歌鉴赏答题模式归类

2015高考考前指导之诗歌鉴赏答题模式归类

第一种模式:

分析意境型

1、提问方式:

这首诗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

2、提问变体:

(1)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2)从“情”和“景”的角度对某首诗或词作一赏析。

3、解答分析:

这是一种最常见的题型。

所谓意境,是指寄托诗人情感的物象(即意象)综合起来构建的让人产生想像的境界。

它包括景、情、境三个方面。

答题时三方面缺一不可。

分析诗歌意境,一要注意意象的特点,二要注意作者在描摹的意象中所寄托的情感。

4、答题模式:

(1)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

考生应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

描述时一要忠实于原诗,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像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优美(2)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

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即可,例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雄奇优美,生机勃勃,富丽堂皇,肃杀荒寒,瑰丽雄壮,虚幻飘渺,凄寒萧条,繁华热闹等,注意要能准确地体现景物的特点和情调。

(3)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

常见思想感情术语:

迷恋、忧愁、惆怅、寂寞、伤感、孤独、烦闷、恬淡、闲适、欢乐、仰慕、激愤,坚守节操、忧国忧民。

切忌空洞,要答具体。

比如光答“表达了作者感伤的情怀”是不行的,应答出为什么而“感伤”。

5、答题示例:

江乡故人偶集客舍戴叔伦

天秋月又满,城阙夜千重。

还作江南会,翻疑梦里逢。

风枝惊暗鹊,露草泣寒虫。

羁旅长堪醉,相留畏晓钟。

颈联描绘了怎样的情景?

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试作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秋风吹得树枝飘摇,惊动了栖息的鸟鹊;秋季霜露很重,覆盖了深草中涕泣的寒虫,通过乌鹊的惊动和秋虫的悲鸣表现了夜色的沉寂和凄凉,抒写了作者身世漂泊之感(和宦海浮沉之痛),寓有怀乡思亲的悲凉况味。

第二种模式:

分析物象型

1、提问方式:

这首诗刻画了什么形象?

有什么具体特征?

作者借它表达怎样思想感情?

2、提问变体:

诗中所写形象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对作者表达思想感情起了什么作用?

3、解答分析:

诗歌物象鉴赏思维切入点:

(1)、明确诗中物象是什么?

——抓题目

(2)、明确物象的基本特征有哪些?

——分析物象的外在特征[形态、色泽、特征],环境特点和内在品性(3)、关注艺术手法——整体:

托物言志;具体常用对比、反衬、比喻、拟人、象征等。

正面描写之外,还常用侧面描写(环境烘托)的手法。

(4)、明确物象寄托了什么情感?

——找“物”与“人”的契合点,联系诗人自身经历和所处社会环境,,揣摩诗人所托之情、所言之志,或抒发某种情感,或讽刺时世,或流露人生态度,或隐含生活的道理。

不能架空分析情感

4、答题模式:

明物象—指特征—析感情

5、答题示例:

叹庭前甘菊花杜甫

庭前甘菊移时晚,青蕊重阳不堪摘。

明日萧条醉尽醒,残花烂熳开何益?

篱边野外多众芳,采撷细琐升中堂。

念兹空长大枝叶,结根失所缠风霜。

请简要分析这首诗中甘菊花的形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甘菊花因为移植的时间晚了,没能赶上在重阳佳节绽放,即使开得绚烂多姿也无人欣赏,枝叶繁茂却要遭经风霜侵袭。

诗歌塑造了生不逢时,不被欣赏,无所依靠,饱受风霜的甘菊花形象。

甘菊花形象正是诗人满腹经纶,却得不到君王重用,壮志难酬,敢于面对现实的勇气和不屈不挠的意志的写照(首联写甘菊花的生不逢时,颔联和尾联想象它凄凉的晚景。

答案可结合诗句先分析其遭遇,再揭示其形象。

小孤山①[宋]谢枋得②

人言此是海门关,海眼③无涯骇众观。

天地偶然留砥柱,江山有此障狂澜。

坚如猛士敌场立,危似孤臣末世难。

明日登峰须造极,渺观宇宙我心宽。

[注]①小孤山:

位于安徽宿松县城南65公里的长江之中,四无依傍,地势险要,是南宋军事要地。

?

②谢枋得:

宋弋阳(今属江西)人,以忠义自任,曾率军抗元。

兵败后隐居福建一带,后被元人胁迫至燕京,绝食而死。

③海眼:

急流遇阻所形成的大漩涡。

(1)诗中小孤山的形象寄托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此诗托小孤山以言志,表达了诗人尽管身为孤臣,时处末世,也要勇敢坚毅、杀敌报国的壮烈情怀,以及自己能够力挽狂澜、取得抗元胜利的坚定信念。

第三种模式:

分析人物型

1、提问方式:

这首诗塑造了怎样诗人的形象?

2、提问变体:

结合诗作的具体内容,分析概括其人物形象。

3、解答分析:

人物形象包括:

抒情主人公形象,一般指的就是诗人自己。

诗中塑造的人物形象。

如何分析人物形象?

(1)分析人物的外貌、动作、语言、神态、心理、细节及对比、烘托、渲染、衬托等手法。

(2)分析人物所处的环境,包括时间、地点、周围景物等。

(3)分析诗中出现的具体景物的含义,理解这些物象所承载的思想感情。

(4)要知人论世,了解相关背景资料。

常见人物形象答题术语:

不慕权贵、豪放洒脱、傲岸不羁、心忧天下、忧国忧民、寄情山水、归隐田园、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矢志报国、慷慨愤世、友人送别、思念故乡、献身边塞、反对征伐、爱恨情长、建功立业、悯农怜农、热爱山川、哀叹昔盛今衰。

4、答题模式:

(1)塑造了什么人物形象(性格+身份)。

(2)结合诗句分析人物性格(结合表达技巧)(展开)。

(3)形象表现出的意义(情感)。

5、答题示例:

赋得自君之出矣张九龄

自君之出矣,不复理残机。

思君如满月,夜夜减清辉。

本诗塑造了一个怎样的人物形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塑造了一位因为丈夫远出久而未归,因为思念日益憔悴的思妇形象,。

(步骤一)诗歌的前两句写出妻子因为丈夫外出,内心空虚,无心劳作。

后两句采用比喻的手法,写出了思妇因为日夜的思念,容颜憔悴,宛如那圆圆的明月,在逐渐的减弱其清辉,渐变为缺月。

(步骤二)表达了思妇对丈夫的深切思念之情。

(步骤三)

读《文选》诗九首(选一)①舒位②

云浮鸟倦早怀田,乡里儿来巧作缘。

仕宦中朝如酒醉,英雄末路以诗传。

五株柳树羲皇上,一水桃花魏晋前。

只有东坡闲不过,加餐遍和义熙年。

[注]①《文选》是南朝梁昭明太子萧统编选的中国古代最早的一部诗文总集。

这首诗是诗人阅读其中编选的陶渊明的诗后,有感而作。

②舒位,清代诗人,一生坎坷,曾九次参加会试考试,皆不中,遂绝意进取,游食四方,以馆幕为生。

(1)根据诗歌内容,诗人写了陶渊明的哪些方面?

有何用意?

(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五株柳树羲皇上,一水桃花魏晋前”一联刻画了陶渊明怎样的形象?

(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后人评价舒位的诗风格博丽奇崛,尤善典故,句法奇迥,情浓意丰,请从用典、修辞、意象等方面,任选两个加以赏析。

(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写了陶渊明的生平事迹、诗文作品、思想性格和人品志趣等。

(2分)高度评价陶渊明的理想和诗歌,同情其壮志未酬终老田园的遭际,也有自伤之怀。

(2分)

(2)这一联通过展示陶渊明心中和笔下的理想社会图景以及理想的精神生活境界,刻画出一个追求理想境界、向往美好生活、精神生活丰富的人物形象。

(3分)

(3)①用典:

“云浮鸟倦”出自《归去来兮辞》“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乡里儿来”暗含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的事情。

②比喻:

以酒醉比喻陶渊明在朝做官的独特作风,不仅写出陶渊明嗜酒,而且表现其以醉眼睥睨官场龌龊,借醉心以暂时忘却人间炎凉的“大隐”态度,既勾勒出陶渊明潇洒飘逸风流自赏的形象,又曲折传出狂放、傲世的性情、心态。

③意象:

诗人精挑“云浮”“鸟倦”“桃花”等有典型意义的意象,巧妙组合,含蓄地展现陶渊明的精神生活和理想境界,可谓简略高妙,不见斧凿痕而获深邃意。

第四种模式:

分析主旨型

1、提问方式:

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这首诗的主旨是什么

2、提问变体:

这首诗反映了怎样的社会现实?

这首诗表现了怎样的情趣?

或者结合意境提问,或就某一句某一联发问。

3、解答分析:

怎样把握一首诗的主旨?

在了解"诗家语"多省略、多倒装特点的基础上,六看:

⑴、看题目圈出题眼(某一词语),认真研究古诗的题目,有的题目实际上就概括了诗的主要内容,或者给你理解该诗提供了感情基调。

(2)、看作者回忆作者所处的朝代和作品风格。

注意时代对作家的影响(如南宋的爱国思想);(3)、看注释了解诗歌的背景,寻找诗歌内容和情感的线索。

(4)、看意象(5)、看体现情感的词(直接的、间接的)(6)、看体现主旨的关键句.

诗歌就题材(内容)的不同,可分以下8类,据此可了解诗歌主旨:

⑴咏史怀古诗:

凭吊古迹古人来借古讽今;或感慨昔盛今衰,今不如昔;或渴望像古人一样建功立业。

(写古迹古人,多用典故)⑵托物言志诗:

不直接表露思想情感,而是运用比喻象征拟人手法把自己的理想和人格融入一物象中。

(常有松、竹、梅等意象)⑶边塞征战诗:

或抒写报国立功壮志;或征夫思家的思念;或对开边拓土穷兵黩武的统治者的讽刺和规劝。

⑷羁旅思乡诗:

写游子漂泊的羁旅愁苦;或所见所闻所感触发的思念故乡亲朋的乡愁。

(常有月、柳、雁、书信及梦境幻觉的描写)⑸送别留念诗:

或表达别时留恋;或表达别后思念;或表白理想信念;或表达彼此勉励。

⑹田园山水诗:

借写山林田园的闲适美好,表达对世俗与现实的不满、向往宁静平和的归隐思想,或表达自己遗世独立,保持节操品性的情怀。

⑺即事感怀诗:

或忧国忧民;或反映离乱;或渴望建功立业;或仕途失意闺中怀人;或讴歌河山。

⑻闺怨闺愁诗:

或表达对戍边丈夫的思念,或写春光(青春)易逝,光阴不再的感伤,或表达对战争的厌恶。

4、答题模式:

(1)分析具体诗句写了什么;(2)抒发了什么情感,暗寓了什么。

5、答题示例:

春日秦国怀古周朴①

荒郊一望欲消魂②,泾水萦纡③傍远村。

牛马放多春草尽,原田耕破古碑存。

云和积雪苍山晚,烟伴残阳绿树昏。

数里黄沙行客路,不堪回首思秦原。

这首诗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

请简要分析。

(5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表现了怀古伤今之情。

诗人春日眺望泾水之滨,不见春草,只见古碑,行客之路尽是黄沙,想当年秦国何等强盛,看如今唐王朝国势日衰,眼前一片荒凉,于是“不堪回首”之情油然而生。

第五种模式:

分析手法型

1、提问方式:

这首诗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

2、提问变体:

(1)请分析这首诗的表现技巧(或艺术手法,或修辞手法)。

(2)诗人是怎样抒发自己的情感的?

有何效果?

3、解答分析:

针对与“手法”相关的概念纠结混乱的情况,江苏卷作了巧妙回避,运用“艺术特色”“表达特色”“表现艺术”“写作特色”等较大概念,把“表达方式”“修辞手法”“表现手法”“结构手法”等都作为从属于它们的小概念来处理。

这样处理有它的合理性,避免了概念间的混淆。

据此,我们可以把“表现手法”“表达方式”“修辞手法”“结构手法”作为几个并列的概念来看,

表现手法:

(1)、赋比兴/用典/对比

(2)、衬托:

以动衬静、以声衬寂、以明衬暗、以乐景衬哀情(3)、虚实结合/联想和想象/侧面虚写/曲写(对写):

如以对方写自己(委婉含蓄)(4)、渲染/烘托(5)、白描/工笔描写(6)、象征/托物言志(7)、情与景关系:

借景抒情、寓情于景、融情入景、景中含情、直抒胸臆(8)、侧面描写:

如视觉、触觉、听觉、嗅觉.(9)化虚为实(10)、欲扬先抑、欲抑先扬(11)、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写实和夸张(12)借古抒怀、借古讽今

表达方式:

记叙、议论、说明、抒情、描写。

诗歌主要为抒情与描写。

抒情手法有直抒胸臆和间接抒情两种。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就是直抒胸臆。

间接抒情又分借景抒情,如“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托物言志,如《墨梅》、《石灰吟》,一般是咏物诗;托物寓理,如“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一般是哲理诗。

此外还有寓情于景、触景生情、以乐景写哀情、以景结情、借古讽今、议论抒情、叙事抒情、用典抒情等。

描写手法主要有:

第一种:

描写景物的方法:

(1)从直接与间接的角度看有:

正面和侧面描写,虚写(想象联想)与实写,虚实结合;

(2)运用修辞手法:

比喻对比夸张比拟)(高考常考)借代双关反问设问;(3).运用表现手法来写:

衬托(分正衬和反衬。

正衬如“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反衬又有动静衬,如“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声寂衬,如“日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明衬暗,以乐景衬哀情,)对比渲染烘托引用典故(高考常考)象征、铺陈,白描联想和想像虚实结合、点面结合。

(4).从景物的动静角度来写:

动景静景结合,或以动写静,以静写动;(高考常考)(5).从观察的层次来写:

远看与近观结合,仰视平视与俯视结合;空间的上下结合,高低结合。

(6)从调动感觉的角度来写:

视觉(形和色),听觉(声),嗅觉(气味),味觉触觉;或通感。

此外还明暗结合,点面结合,各种色彩等。

第二种:

描写人物的方法

(1)从直接与间接的角度看,方法有:

正面和侧面描写,虚写(想象联想)与实写;

(2).运用具体描写手段:

语言描写、动作描写、神态描写、外貌描写、心理描写、细节描写(3)运用修辞手法来写人:

比喻、对比、夸张、比拟、借代、设问、反问、反语;(4)运用表现手法来写:

衬托对比渲染烘托象征、铺陈,白描。

修辞手法:

(1)比兴。

如“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先言它物引起所咏之物。

(2)比喻。

(3)拟人。

(4)夸张。

(5)双关。

如“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晴”暗指感情的“情”。

(6)用典。

如“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7)借代,(8)对偶,此外还有设问、反问、反语、对比、互文等。

结构(构篇)手法:

点题,铺垫,照应,过渡,伏笔,对比,抑扬,问与答,起承转合,重章叠句,层层深入,以小见大,首尾照应,卒章显志。

4、答题模式:

(1)准确地指出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抒情手法:

直抒胸臆和间接抒情。

修辞手法:

正反对比、比喻、比拟、夸张等。

表现手法:

衬托、对比、虚实、大小等);(2)结合诗句分析,何以见得是用了这种手法;(3)这种手法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或旨意。

5、答题示例:

添盆中石菖蒲水仙花水杨万里

旧诗一读一番新,读罢昏然一欠伸。

无数盆花争诉渴,老夫却要作闲人。

[注]杨万里,号诚斋,南宋诗人。

主张积极备战,正直敢言。

因自己的抱负无法施展,遂辞官归家,闲居乡里,后痛恨奸相专权,终忧愤而死。

(1)全诗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

请简要分析。

(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有评论认为,全诗的精妙处就在于“无数盆花争诉渴”的“争诉渴”三字上。

“争诉渴”三字有怎样的妙处?

请简要赏析。

(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运用了拟人(“无数盆花争诉渴”)、对比(一边是宠柳娇花的争相喧闹,一边是懒散的诗人在吟诵旧作中昏然睡去)的修辞手法。

(4分)

(2)抒写退职后的闲适和不能为国为民效力的无奈。

(3分)

(3)将石菖蒲和水仙花拟人化,写出石菖蒲和水仙花争宠斗媚的人情意态,(1分)似乎让人听到它们争先恐后的喧哗声,(1分)使诗人寂寥清闲的闲居生活顿时充满生气。

(2分)

画堂春秦观

落红铺径水平池,弄晴小雨霏霏。

杏园憔悴杜鹃啼,无奈春归。

柳外画楼独上,凭栏手捻1花枝,放花无语对斜晖,此恨谁知?

(1)上阙的景物描写是如何表现无奈之情的?

请作简要分析。

(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上阙通过描写铺径之落红、弄晴之小雨、憔悴之杏园、哀啼之杜鹃等残春景象,表现伤春(惜春)的无奈之情。

(2)“凭栏手捻花枝”“放花无语对斜晖”两句主要使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表现了词中人物怎样的感情变化?

(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这两句词主要的表现手法是:

细节描写。

写动作描写也可。

用捻花、放花两个细节(动作)表现了词中人物由爱春、伤春(惜春)到无奈春归的感情变化。

如果逐句分析,只要能答出由爱春、伤春(惜春)到无奈的感情变化也可。

第六种模式:

分析炼字型

1、提问方式:

这一联中最生动传神的是什么字?

为什么?

2、提问变体:

某字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它好在哪里?

3、解答分析:

古人作诗讲究炼字,这种题型是要求品味这些经锤炼的字的妙处。

答题时不能把该字孤立起来谈,得放在句中,并结合全诗的意境情感来分析。

在赏析炼字时,一要重点关照动词形容词,二要关注修饰语,三要关注特殊词(叠词、拟声词、颜色词、词类活用,巧用修辞格的词语等)

4、答题模式:

(1)肯定“好”或肯定哪一个更好;

(2)解释该字在句中的语表义和语里义;(3)展开联想和想像,把这个你认为“好”的字还原句中描摹景象;(4)点出该字表达了什么感情或烘托了怎样的意境

5、答题示例:

早发罗邺

一点灯残鲁酒醒,已携孤剑事离程。

愁看飞雪闻鸡唱,独向长空背雁行。

白草近关微有路,浊河连底冻无声。

此中来往本迢递,况是驱羸客塞城。

(1)这首诗是如何表现“早发”之“早”的?

请作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请赏析“独向长空背雁行”中“背”字的表达效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这首借助了典型的意象来体现“早”。

首联“灯残”表明天尚未明,但诗人已经携剑登程;颔联“鸡唱”表明天刚黎明时分,“独”表明由于时间尚早,路上还没有行人;颈联“白草”“微有路”写出晨霜犹在,草呈白色,光线尚暗,道路还看不分明;时间较早,气温低,“浊河”也因天寒而“冻无声”。

(本题属于诗词鉴赏中的“一字领全诗”的题型,这类题目解答时,要先总述诗中是“如何体现”的,也就是关键方法,然后结合诗句逐一分析即可。

(2)“背”是背着,也就是方向相反。

诗人独自一人朝着与返乡的大雁相反的方向前行,用返乡的雁反衬出客居边塞的诗人孤独寂寞的飘泊之感和浓重的思乡之情。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语言中的“炼字”,这类题目答题时既要指出该字含义、所用手法,还要注意分析其在句中以及全诗中的表达效果及作用。

第七种模式:

分析诗眼型

1、提问方式:

这首诗的诗眼是什么?

为什么?

2、提问变体:

(1)某词是全诗的关键,为什么?

(2)有人说某字是全诗的诗眼,你同意吗?

说说你理由。

3、解答分析:

“诗眼”可分为两类:

一是一首诗内容的凝聚点,表现诗的主旨,诗人情感,这是全诗的诗眼。

二是一句诗中最精练最传神的一个字,或增强诗歌的形象性,使诗歌充满情趣,给人以丰富的想像;或使诗意更精确;或使诗句翻出新意。

这是局部的诗眼。

古诗非常讲究构思,往往一个字或一个词就构成全诗的线索,全诗的感情基调、全诗的思想,抓住这个词命题往往可以以小见大,考出考生对全诗的把握程度。

赏析“诗眼”,一定要结合具体的诗作或是诗句。

不能笼而统之,泛泛而谈,也不能只列出几个概念术语,不结合具体诗句或诗歌内容作分析。

4、答题模式:

(1)准确找到诗眼;

(2)解释该字(词)在句中的含义(字面意义和实质意义)用这个你认为“好”的字还原句中进行景象描摹。

(3)结合诗句分析诗眼的表达作用;答题方向:

a该诗眼有无修辞或描写手法,若有则指出其作用;b对相关意象或意境的作用,C对诗人感情表达的作用。

d在诗中结构上所起的作用

5.答题示例:

眼儿媚朱淑

迟迟春目弄轻柔,花径暗流香。

清明过了,不堪回首,云锁朱楼。

午窗睡起莺声巧,何处唤春愁?

绿杨影里,海棠亭畔,红杏梢头。

词的上片中,“诗眼”是哪两个字?

试作简要赏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弄”“锁”。

“弄”字描写和煦的阳光抚弄着杨柳的柔嫩枝条,含蓄的表达出作者对美好春光的欣悦陶醉;“锁”字描写浓密的云雾笼罩着朱阁绣户,强烈的表达了作者不堪回首的伤春愁绪。

(这首词写一位闺中女子在明媚的春光中,回首往事,愁绪万端。

所以“弄”最能体现春的特点,“锁”则扣紧“愁”来写。

诗眼找出后,结合全词内容及表达的感情来分析即)

第八种模式:

分析语言型

1、提问方式:

这首诗在语言上有何特色?

2、提问变体:

请分析这首诗的语言风格。

谈谈此诗的语言艺术。

3、解答分析:

这种题型不是要求揣摩个别字词运用的巧妙,而是要品味整首诗表现出来的语言风格。

能用来答题的词一般有:

清新自然、朴实无华、明白晓畅、清新明丽、形象生动、简练生动、绚丽飘逸、华美绚丽、婉约细腻、含蓄隽永、幽默讽刺、雄浑豪放、沉郁顿挫、慷慨悲壮、平和冲淡、旷达飘逸、多用口语。

如何判断语言风格?

(1))看遣词造句(通俗、简练、明快、直接、朴素等)

(2)看画面色彩(清新、华丽、雄浑等)(3看情感意蕴(悲慨、沉郁、豪放、委婉、平淡、深刻等)

4、答题模式:

(1)用一两个词准确点明语言特色。

(2)用诗中有关语句具体分析这种特色。

(3)指出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5、答题示例:

酬王处士九日见怀之作顾炎武

是日惊秋老,相望各一涯。

离怀消浊酒,愁眼见黄花。

天地存肝胆,江山阅鬓华。

多蒙千里讯,逐客已无家。

注释:

顾炎武,明清之际著名学者、诗人。

明末投身反宦官、权贵斗争。

清兵南下,参加人民抗清起义。

入清后,多次拒绝清廷征召,流亡北方,考察山川形势,志存恢复。

 

一般认为顾炎武的诗风接近杜甫。

请指出顾炎武这首诗的风格特征,并作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风格特征:

沉郁悲怆或深沉凝重。

(2)简要分析:

这首诗是把深沉的爱国情怀与自己的人生遭际、眼前的具体情境紧密结合在一起,融铸为凝练精纯的诗句,形成了沉郁、凝重的风格。

(意对即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入党转正申请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