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部编版六上语文第一单元3《古诗三首》教案.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8854544 上传时间:2023-02-02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34.0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语文部编版六上语文第一单元3《古诗三首》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语文部编版六上语文第一单元3《古诗三首》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语文部编版六上语文第一单元3《古诗三首》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语文部编版六上语文第一单元3《古诗三首》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语文部编版六上语文第一单元3《古诗三首》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语文部编版六上语文第一单元3《古诗三首》教案.docx

《语文部编版六上语文第一单元3《古诗三首》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语文部编版六上语文第一单元3《古诗三首》教案.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语文部编版六上语文第一单元3《古诗三首》教案.docx

语文部编版六上语文第一单元3《古诗三首》教案

六上语文

第3课《古诗三首》教案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并背诵。

2.在有感情朗读课文的基础上整体感知古诗主要内容。

3.一边读一边预测,顺着诗歌情节去猜想,体会诗人的情感。

4.展开小组讨论,对古诗中的词句、思想内容及情感进行分析。

5.培养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增加学生对中华文化的兴趣。

【教学重点】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并背诵。

【教学难点】

感受诗所抒发的情感。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古诗导入。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唐】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2.这首诗表达了诗人的思乡之情,今天我们要学的古诗也是表达了诗人的思乡之情,接下来我们一起来品读。

3.板书课题:

3.宿建德江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自读课文,出示要求: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了解古诗内容。

3.注意读书姿势要端正。

4.认读生字:

(1)dé

宿建德江

(2)鼓励学生从多角度、形近字中识记生字。

(3)学习本课生字。

德:

音序:

D

偏旁:

结构:

左右

书写指导:

注意右边“十”字下边是方框内是两竖,“心”字上边还有一横。

组词:

品德德行

造句:

他高尚的品德赢得了人们的尊重。

5.通读诗文,给诗文划分小节

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二)交流汇报:

1.生自由说说这首古诗所描写的画面:

这首诗是一首描写思乡的诗,诗人借景抒情,表达了诗人孤独寂寞的思乡之情。

(师注意鼓励学生敢说并引导学生相互补充)

2.解读作者:

孟浩然,唐代山水田园诗人,与王维齐名。

四十岁前隐居鹿门山读书作诗,后到京城长安游历,一生不得志。

诗中常流露出抑郁失意的伤感情绪。

过渡:

下面,我们就一起走进课文进行细细的品读。

三、精读课文

1.品读题目

宿建德江

宿:

住、过夜。

建德江:

指新安江流经建德县(今属浙江)的一段江水。

sù(宿舍)(住宿)

宿xiǔ(一宿)(整宿)

xiù(星宿)

2.下面我们一起来欣赏古诗的前两句。

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

移舟:

划动小船。

泊:

停船靠岸。

烟渚:

江中雾气笼罩的小沙洲。

客:

指作者自己

愁新:

为思乡而忧思不堪。

(1)这两句诗是什么意思呢?

把小船停靠在雾气弥漫的小洲边,日暮时分漂泊的游客更添惆怅。

(2)第一句诗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这句诗的意思是行船停靠在江中的一个烟雾朦胧的小洲边,这一面是点题,同时介绍了诗人观赏景物的立足点,为下文的写景抒情作了准备。

(3)学习第二句诗

诗人为什么把自己说成是客?

因为诗人身处异乡。

“愁新”就是“新愁”的意思,诗人的新愁是什么呢?

思乡之愁。

“客愁新”的原因是什么呢?

日暮

2.接下来诗人又描写了什么?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野:

原野

旷:

空阔远大。

天低树:

天幕低垂,好像和树木相连。

月近人:

倒映在水中的月亮好像来靠近人。

(1)这两句诗说的是什么意思呢?

旷野中远处的天空比近处的树林还要低,江水清清明月仿似更与人相亲。

(2)第一句诗描写了什么样的场景?

有什么作用?

这句诗描写的是日暮时刻,苍苍茫茫,旷野无垠,放眼望去,远处的天空显得比近处的树木还要低。

侧面描写了诗人孤独、沧桑、凄凉的情景。

(3)第二句诗描写了什么样的画面?

有什么作用?

这画面展示的是清澈平静的江水,以及水中的明月伴着船上的诗人。

更加突出了诗人此时孤独、凄凉的情景,同时侧面表达了诗人的愁心已经随着江水流入思潮翻腾的海洋。

(4)对这两句诗你是怎样理解的?

这两句诗是借景抒情,非常鲜明地烘托出了诗人孤寂、愁闷的心情。

3.整首诗是怎样描写抒发自己的情感的?

此诗先写羁旅夜泊,再叙日暮添愁;然后写到宇宙广袤宁静,明月伴人更亲。

一隐一现,虚实相间,两相映衬,互为补充,构成一个特殊的意境。

诗中虽只有一个愁字,却把诗人内心的忧愁写得淋漓尽致,然野旷江清,秋色历历在目。

4.全文释义:

移舟泊烟渚,—把小船停靠在烟雾迷蒙的小洲。

日暮客愁新。

—日暮时分新愁又涌上客子心头。

野旷天低树,—旷野无边无际远,天比树还低沉。

江清月近人。

—江水清清明月来和人相亲相近。

5.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这首诗借景抒情,抒发了作者对家乡的思念,旅途的孤独、寂寞之情。

四、拓展阅读

好诗佳句

过故人庄

唐·孟浩然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五、课堂练习

1.下列红色字的读音不完全正确的一组是(C)

A.停泊(bó)  烟渚(zhǔ)  

B.日暮(mù)  客愁新(chóu)

C.野旷(kàng) 江清(qīng)

更正:

野旷(kuàng)

2.把古诗补充完整。

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六、课堂小结

《宿建德江》这是一首抒发旅途愁思的诗。

前两句写景,后两句借景抒情,抒发了诗人孤独、寂寞、旅途愁思之情。

七、作业布置

1.朗读课文,背诵古诗并默写。

2.体会古诗中所表达的诗人情感。

八、板书设计

3.古诗三首

宿建德江

移舟泊烟渚,写景

日暮客愁新。

野旷天低树,借景抒情

江清月近人。

表达了孤独、寂寞的思乡之情。

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

1.复习导入。

宿建德江

【唐】孟浩然

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2.这首诗表达了诗人的思乡之情,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篇描写西湖夏日景象的古诗,接下来我们一起来品读。

3.板书课题:

3.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一)自读课文,出示要求: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了解古诗内容。

3.注意读书姿势要端正。

4.通读诗文,给诗文划分小节

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

  

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

(二)交流汇报:

1.生自由说说这首古诗所描写的画面:

这首诗描写的是诗人在望湖楼上饮酒时所见到的西湖山雨欲来和雨过天晴后的景色。

(师注意鼓励学生敢说并引导学生相互补充)

2.解读作者:

苏轼,北宋文学家、书画家、美食家。

字子瞻,号东坡居士,诗文书画皆精,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与其父苏洵、其弟苏辙合成三苏,与欧阳修并称欧苏。

过渡:

下面,我们就一起走进课文进行细细的品读。

三、精读课文

1.品读题目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六月二十七日:

指宋神宗熙宁五年(1072)六月二十七日,这交代了写作的时间。

望湖楼:

古建筑名,又叫看经楼。

位于杭州西湖畔,五代时吴越王钱弘俶所建。

这交代了写作的地点。

醉书:

饮酒醉时写下的作品,这交代了事件。

从这首诗的诗名上我们了解了古诗的时间、地点和事件。

2.下面我们一起来欣赏古诗的前两句。

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

翻墨:

像墨汁一样的黑云在天上翻卷。

遮:

遮盖,掩盖。

白雨:

指夏日阵雨的特殊景观,因雨点大而猛,在湖光山色的衬托下,显得白而透明。

跳珠:

形容雨点像珍珠一样在船中跳动。

(1)这两句诗是什么意思呢?

乌云上涌,就如墨汁泼下,却又在天边露出一段山峦,明丽清新,大雨激起的水花如白珠碎石,飞溅入船。

(2)这两句诗描写了哪些自然景物?

“黑云翻墨”和“白雨跳珠”形成强烈的色彩对比,给人以很强的质感,同时“未遮山”从侧面也说明了这场雨来的突然,来的速度之快。

(3)这两句诗采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有什么好处?

诗人把黑云比作了浓浓的墨汁,把四溅的水花比喻成了千万颗珍珠。

用“翻墨”写云的来势,用“跳珠”描绘雨点飞溅的情态,以动词前移的句式使比喻运用得灵活生动却不露痕迹。

2.接下来诗人又描写了什么?

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

卷地风:

风从地面卷起。

忽:

突然。

水如天:

形容湖面像天空一般开阔而且平静。

(1)这两句诗说的是什么意思呢?

忽然间狂风卷地而来,吹散了满天的乌云,而那西湖的湖水碧波如镜,明媚温柔。

(2)这两句诗描写了什么样的情景?

这两句诗描写了随着突然刮起的大风,使得大雨骤停,雨过天晴后水天一色的情景。

“忽”字突出天色变化之快,显示了风的巨大威力。

(3)“卷地风”说明了什么?

雨过得快的原因。

(4)“水如天”有什么作用?

用“水如天”写一场骤雨的结束,生动形象地把雨后湖面水天一色的情景描写了出来,别具一番情致。

3.整首诗品读

第一句写黑云翻滚,第二句写大雨倾盆,后两句写雨过天晴。

此诗描写了云翻、雨泻、风卷、天晴,写得有远有近,有动有静,有声有色,有景有情。

仿佛自己也在湖心经历了一场突然来去的阵雨,也来到望湖楼头观赏那水天一色的美丽风光。

4.全文释义:

黑云翻墨未遮山,—乌云翻滚,像墨汁一样,但仍未遮住青山。

白雨跳珠乱入船。

—白色的雨点好似蹦跳的珍珠凌乱地打入游船。

卷地风来忽吹散,—一阵卷地大风忽然把云雨吹跑了。

望湖楼下水如天。

—望湖楼下水面如蓝天一样明净。

5.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抒发了诗人热爱自然、热爱生活,时时处处以审美眼光看世界的博大胸襟。

四、拓展阅读

好诗佳句

饮湖上初晴后雨

【宋】苏轼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五、课堂练习

1.下列红色字的读音不完全正确的一组是(C)

A.苏轼(shì)  翻墨(fān)  

B.跳珠(zhū)  忽吹散(chuī)

C.醉书(suì) 望湖楼(wàng)  

更正:

醉书(zuì)

2.把古诗补充完整。

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

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

六、课堂小结

这首诗描写的是诗人在望湖楼上饮酒时所见到的西湖山雨欲来和雨过天晴后的景色,采用比喻等修辞手法,将一幅“西湖骤雨图”展现给了我们。

七、作业布置

1.朗读课文,背诵古诗并默写。

2.体会古诗中所表达的诗人情感。

八、板书设计

3.古诗三首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黑云翻墨未遮山,—写黑云翻滚

白雨跳珠乱入船。

—写大雨倾盆

卷地风来忽吹散,雨过天晴

望湖楼下水如天。

 

第三课时

一、导入新课

1.复习导入。

宿建德江

【唐】孟浩然

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宋】苏轼

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

  

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

2.【宿建德江】这首诗描写的是月夜下的景色,表达了诗人的思乡之情,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篇描写月夜的词,接下来我们一起来品读。

3.板书课题:

3.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一)自读课文,出示要求: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了解古诗内容。

3.注意读书姿势要端正。

4.认读生字:

(1)quèchán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2)鼓励学生从多角度、形近字中识记生字。

(3)学习本课生字。

鹊:

音序:

Q

偏旁:

结构:

左右

书写指导:

注意右边“鸟”字不要丢了里边的点。

组词:

喜鹊鹊桥

造句:

旁边的树枝上停了几只喜鹊。

蝉:

音序:

Ch

偏旁:

结构:

左右

书写指导:

注意右边“虫”字不要丢了后边的点。

组词:

蝉联鸣蝉

造句:

电视里传来我国女排蝉联世界冠军的画面,全国观众欣喜若狂。

5.通读诗文,给诗文划分小节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二)交流汇报:

1.生自由说说这首古诗所描写的画面:

这首词着意描写黄沙岭的夜景。

明月清风,疏星稀雨,鹊惊蝉鸣,稻花飘香,蛙声一片。

词从视觉、听觉和嗅觉三方面抒写夏夜的山村风光。

情景交融,优美如画。

恬静自然,生动逼真。

是宋词中以农村生活为题材的佳作。

着意描写黄沙岭的夜景。

明月清风,疏星稀雨,鹊惊蝉鸣,稻花飘香,蛙声一片。

词从视觉、听觉和嗅觉三方面抒写夏夜的山村风光。

情景交融,优美如画。

恬静自然,生动逼真。

是宋词中以农村生活为题材的佳作。

(师注意鼓励学生敢说并引导学生相互补充)

2.解读作者:

辛弃疾,南宋豪放派词人,人称“词中之龙”,与苏轼合称“苏辛”,与李清照并称“济南二安”。

辛弃疾词风“激昂豪迈,风流豪放”,代表着南宋豪放词的最高成就。

过渡:

下面,我们就一起走进课文进行细细的品读。

三、精读课文

1.品读题目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西江月:

词牌名

夜行黄沙道中:

词题

黄沙:

黄沙岭,在江西上饶的西面

2.下面我们一起来欣赏这首词的上半阕。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我们先来学习上半阕的前两句。

(1)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别枝:

树枝分枝。

鹊:

喜鹊。

鸣蝉:

蝉叫声。

(2)这两句词是什么意思呢?

天边的明月升上了树梢,惊飞了栖息在枝头的喜鹊。

清凉的晚风仿佛吹来了远处的蝉叫声。

(3)这两句词描写了哪些景物?

明月、别枝、鹊、清风、蝉

(4)采用了什么描写方法?

有什么作用?

采用动静结合的描写方法。

“惊鹊”和“鸣蝉”两句动中寓静,把半夜“清风”、“明月”下的景色描绘得令人悠然神往。

(5)接下来词人又描写了什么?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6)这两句词说的是什么意思呢?

在稻花的香气里,耳边传来一阵阵青蛙的叫声,好像在讨论,说今年是一个丰收的好年景。

(7)作者闻到了什么?

(8)哪些是作者想象的场景?

“说丰年”是作者想象的场景,在稻花飘香的季节里,预告了一个丰收年的到来,就连田里的青蛙也耐不住寂寞,阵阵叫声此起彼伏,连成一片。

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及喜悦之情。

3.读上半阙,品读整理

(1)看到的:

明月、别枝、惊鹊、鸣蝉、稻子。

(2)闻到的:

稻花香。

——联想到丰收年

(3)听到的:

鹊啼、蝉鸣、蛙声、说丰年。

(4)感受到的:

夏夜的清幽、静谧。

(5)作者的情感:

喜悦。

(6)“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突出了环境的清幽。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通过写丰年,表达了作者兴奋、愉悦的心情。

4.读这首词的下半阙,品读欣赏。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现)。

(1)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这里“七八个”“两三点”这个数字是虚指。

这里的数字有什么作用?

“星”是寥落的疏星,“雨”是轻微的阵雨,“七八个”、“两三点”形象而生动,与上阙的清幽、恬静的气氛相映成趣,充满清新的乡土气息。

(2)这两句词说的是什么意思呢?

天空乌云密布,星星闪烁,忽明忽暗。

山前下起了淅淅沥沥的小雨。

(3)接下来词人又描写了什么?

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旧时:

往日。

茅店:

茅草盖的乡村客店。

社林:

土地庙附近的树林。

社,土地神庙。

见:

同“现”,显现,出现。

(4)这两句词是什么意思呢?

往日的小茅草屋还在土地庙的树林旁。

道路转过溪水的源头,它便忽然出现在眼前。

这两句你是怎样理解的?

这两句是个倒装句,倒装便把“忽见”的惊喜表现出来。

“路转”“忽见”前边“路转”,后边“忽见”,既衬出了词人骤然间看出了分明临近旧屋的欢欣,又表达了他由于沉浸在稻花香中以至忘了道途远近的怡然自得的入迷程度。

5.全文释义:

明月别枝惊鹊,—天边的明月升上了树梢,惊飞了栖息在枝头的喜鹊。

清风半夜鸣蝉。

—清凉的晚风仿佛传来了远处的蝉叫声。

稻花香里说丰年,—在稻花的香气里,人们谈论着丰收的年景。

听取蛙声一片。

—耳边传来一阵阵青蛙的叫声,好像在说着丰收年。

七八个星天外,—天空中轻云漂浮,闪烁的星星时隐时现。

两三点雨山前。

—山前下起了淅淅沥沥的小雨。

旧时茅店社林边,—从前那熟悉的茅店小屋依然坐落在土地庙附近的树林中。

路转溪桥忽见。

—山路一转,曾经那记忆深刻的溪流小桥呈现在他的眼前。

5.这首词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情感?

表达了词人对丰收之年的喜悦和对农村生活的热爱的感情。

四、拓展阅读

1.好诗佳句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宋】辛弃疾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

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

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

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

可怜白发生!

2.宋词的特点:

词又称曲子词、长短句、诗余是配合宴乐乐曲而填写的歌诗。

诗和词都属于韵文的范围,但诗只供吟咏,词则入乐而歌唱。

词是诗的别体,它最初是配音乐唱的。

词的特点在于它是长短句,词牌是词的调子的名称。

不同的词牌在总句数、句数、每句的字数、平仄上都有规定。

词的形式有以下特点:

每首词都有一个表示音乐性的词调(词牌)。

一般说,词调并不是词的题目,仅只能把它当作词谱看待。

到了宋代,有些词人为了表明词意,常在词调下面另加题目或者还写上一段小序。

词一般都分两段(叫做上下片或上下阕),不分段或分段较多的是极少数。

一般词调的字数和句子的长短都是固定的,有一定的格式。

词的句式参差不齐,基本上是长短句。

词中声韵的规定特别严格,用字要分平仄,每个词调的平仄都有所规定,各不相同。

五、课堂练习

1.下列红色字的读音不完全正确的一组是(C)

A.辛弃疾(jí)  惊鹊(què)  

B.鸣蝉(chán)  稻花(dào)

C.茅店(máo) 忽见(jiàn)  

更正:

忽见(xiàn)

2.把词补充完整。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六、课堂小结

这首词写的是夏夜风光,月白风清,鹊惊蝉鸣,稻花飘香,蛙声一片,丰收在望,给夜行人带来无限的喜悦,同时表达了词人对乡村生活的热爱之情。

七、作业布置

1.朗读课文,背诵古诗并默写。

2.体会古诗中所表达的诗人情感。

八、板书设计

古诗三首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明月别枝惊鹊,幽静

七八个星天外,

清风半夜鸣蝉。

喜悦

两三点雨山前。

稻花香里说丰年,

旧时茅店社林边,

听取蛙声一片。

路转溪桥忽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农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