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版本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一单元教学设计教案.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8804990 上传时间:2023-02-01 格式:DOCX 页数:62 大小:60.9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最新版本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一单元教学设计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2页
最新版本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一单元教学设计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2页
最新版本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一单元教学设计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2页
最新版本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一单元教学设计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2页
最新版本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一单元教学设计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最新版本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一单元教学设计教案.docx

《最新版本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一单元教学设计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最新版本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一单元教学设计教案.docx(6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最新版本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一单元教学设计教案.docx

最新版本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一单元教学设计教案

第一单元教学计划

单元主题:

战争

作品类型:

叙事性,有新闻.通讯.小说.书信.报告文学。

一..教学内容

回顾人类历史,观察时事风云,血与火的战争始终伴随着和平的呼声而不断爆发。

战争与和平,永远是人类社会发展进程中二大永恒的主题。

作为中学生,阅读战争题材的作品,感受战争,思考战争,了解历史,明白正义战争的威力和非正义战争的罪恶,有利于我们形成正确的世界观。

本单元五篇课文是以战争为主题组元的。

五篇课文中,有反映解放战争的《新闻两则》(《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扛》《中原、我军解放南阳》),有反映反法西斯战争的《蜡烛》,有以英法联军侵华战争为背景的《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致布特勒上尉的信》,有反映抗日战争的《芦花荡》,有反映德国法西斯暴行的《亲爱的爸爸妈妈》。

"综合性学习写作口语交际"也以战争为主题,"世界:

何时铸剑为犁"。

本单元五篇课文,内容上兼有正义战争与非正义战争两个方面,文体上以叙事性作品为主。

文中既有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的英雄群像,有"老头子"那样的孤胆英雄,又有南斯拉夫母亲那样感人肺腑的形象;有百万大军横渡千里长江的壮阔画面,有白洋淀老英雄痛打鬼子的动人场景,又有老妇人在枪林弹雨中掩埋烈士的悲壮场面。

情景各异,又惊心动魂,一定能激起同学们的阅读兴趣。

教学本单元,要引导学生从整体把握叙事性作品中的人物和事件,感受作品中感人肺腑的形象、惊心动魂的情景,最终得出自己的心得和评价。

二教学目标

识记字词,积累并运用;努力提高默读的速度(注重技巧,经常自测);把握叙事性作品六要素,学会概括;了解中外古今战争史,树立正确战争观,培养热爱和平远离战争的思想。

 

.三教学方法

1.要熟悉相关的历史知识,适当介绍历史背景。

课文所写的战争,远的已经相隔一个多世纪,近的也相隔半个多世纪了,备课时需要进一步熟悉相关的历史知识,熟悉关于第二次鸦片战争的知识,关于抗日战争的知识,关于解放战争的知识,关于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知识。

可以翻翻历史书籍,至少查查《辞海》的有关条目,弄清课文所牵涉的历史背景。

2.要结合记叙要素的知识,指导学生把握叙事性作品中的人物和事件。

把握叙事性作品中的人物和事件,也就是把握记叙要素。

通过反复训练,养成阅读习惯,每读叙事性作品,就留心六个要素,可以提高阅读效率。

叙事性作品最吸引人的是动人的情节,时间、地点、人名等等则易于忽视,以致印象模糊。

懂得时间、地点、人物、起因、经过、结果乃要素所在,提起注意,才能达到全面把握的目的。

3.要深入探究人物的思想性格。

要指导学生养成阅读中思考的习惯,不断地问一个为什么,以加深理解。

要由人物的动作描写、语言描写、心理描写出发,由表及里地探索人物的精神世界。

思考这类问题,可以深入发掘作品的意蕴。

例如,南斯拉夫老妇人对苏联红军战士深深一鞠躬,想一想这是为什么,为此深入理解老妇人的思想感情。

4.要运用假设比较的方法引导学生品味语言。

假设一种差的表述,与课文好的表述一比,就容易体会到原句遣词造句的好处了。

一篇课文举几个例子,与学生一起咀嚼咀嚼,品味品味,可以培养语感,提高语言运用能力。

(对于各具特色的语言有自己的心得和评价,是教学重点之一。

本单元每一课都注意设计"语言题",根据各课特点,设计揣摩的方法。

四.综合性学习:

  

1、主题:

“界何时铸剑为犁”  

2、活动:

古今战争知多少 记住历史,珍惜和平

文艺作品与战争  铸剑为犁应有日  

5.作文训练:

话题:

战争与和平

参考题型:

就2012年9月11日日本野田政府不顾伤害中日友谊,将钓鱼岛国有化一事,代表中国学生致日本首相野田佳彦一封信,表明中国青年捍卫领土主权的坚定决心。

要求:

1观点正确,立场鲜明。

2义正词严,不失礼节。

3用语恰当,说服力强。

4格式正确,书写美观,不低于六百字。

6.教学计划用时:

22课时

《新闻两则》  三课时

《芦花荡》三课时

《蜡烛》二课时

《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二课时

《亲爱的爸爸妈妈》两课时

作业评讲三课时

综合性实践活动两课时

作文训练三课时

单元测评两课时

八年级上期语文一单元教案

主备课人

使用人

形成时间

2012年8月27日

使用时间

2012年月日至

课题

一新闻两则

共(3)课时

教学

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积累“绥靖、阻遏、锐不可当、安然无恙、神采奕奕”等词语,掌握它们的读音和词义。

2.掌握新闻相关知识。

3.知道两则新闻的历史背景。

4.把握新闻的内容及结构特点。

过程和方法

1.培养学生阅读新闻的能力。

尝试写作新闻。

2.培养速读课文,迅速筛选主要信息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的正义感、自豪感,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热情。

重点

1.理解新闻内容,把握战争的主题。

2.把握新闻的特点,重点把握新闻的结构,了解导语的作用。

难点

理解新闻主体部分各层次间的关系。

议论的作用。

考点

把握新闻的主要内容及导语。

学生易错、混、误点

理解新闻主体部分各层次间的关系。

教具

学具

课件、录音

教学过程活动

第一课时

课型:

新授课

一、导入新课

1、了解单元提示内容。

2、导入新课

同学们,你喜欢读报吗?

喜欢读报纸上的新闻吗?

喜欢新闻,可以表现一个人敏锐的洞察力和关心时事动态的热忱。

新闻是我们了解时代生活的一个窗口,是社会变化的一个晴雨表。

今天我们学习的两则新闻,高屋建瓴,大气磅礴,是新闻作品中不可多得的瑰宝,它出自一代伟人毛泽东之手。

简介毛泽东及诗《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

(P2、3)

展示学习目标。

(P4、5)

二.资料助读

1.《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背景简介

(1)时代背景简介

1947年7月到9月,中国人民解放军在全国范围内转入战略进攻。

1948年秋天,人民解放军连续发起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给国民党反动派以致命的打击。

为了获得喘息的机会,以便卷土重来,1949年1月21日蒋介石宣布下野,由李宗仁代总统,支撑残局,并大搞和平谈判的阴谋。

在这历史的紧要关头,毛主席在1948年12月31日为新华社写了一篇新年献词《将革命进行到底》,指出:

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已经是确实无疑了,国民党反动派看到中国人民解放军在全国范围的胜利,已不能用单纯的军事斗争的方法加以阻止,就大搞“和平阴谋”。

我们不能让敌人有喘息的机会,卷土重来,必须将革命进行到底。

1949年4月15日,国共双方谈判,我方提出8条2l款,限蒋介石20日前表态。

20日南京国民党政府拒绝在和平协议上签字,谈判破裂。

4月21日,毛主席发布了“向全国进军的命令”,命令人民解放军“奋勇前进,坚决、彻底、干净、全部地歼灭中国境内一切敢于抵抗的国民党反动派,解放全中国人民,保卫中国人民领土主权的独立完整”。

21日清晨,人民解放军即执行最高统帅的进军令,在西起九江的湖口,东至江阴,长达一千华里的战线上,发动了渡江战役,国民党反动派惨淡经营了三个半月的长江防线,一触即溃。

23日晚人民解放军解放南京,宣告国民党反动派政权的覆灭。

(2)大军三十万昨日渡过长江

新华社长江前线二十二日二时电英勇的人民解放军二十一日已有大约三十万人渡过长江。

渡江战斗于二十日午夜开始,地点在芜湖、安庆之间。

国民党反动派经营了三个半月的长江防线,遇着人民解放军好似摧枯拉朽,军无大志,纷纷溃退。

长江风平浪静,我军万船齐发,直取对岸,不到二十四小时,三十万人民解放军即已突破敌阵,占领南岸广大地区,现正向繁昌、铜陵、青阳、荻港、鲁港诸城进击中,人民解放军正以自己的英雄式的战斗,坚决地执行毛主席朱总司令的命令。

2、新闻知识:

(1)、新闻的定义:

  

“新闻”有广义和狭义之分,从广义来说,包括消息、通讯、报告文学等;从狭义来说,就是指消息。

  

新闻(消息)是简明和迅速报道国内、国际新近发生的事实的一种体裁。

  

(2)新闻的三个特点

A、内容真实准确;(真实性)  

B、报道迅速及时;(及时性)  

C、、语言简明扼要。

(准确性)  

(3)、新闻的六要素:

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发生的原因、经过、结果。

  

(4)、新闻结构的五部分:

  

新闻结构包括标题、导语、主体、结语和背景五部分。

前三者是主要部分,后二者是辅助部分。

  

A、标题,就是新闻的题目。

新闻的标题可以是单行标题.也可以用双行或多行标题。

  

标题的本体是正题(单行标题只有正题,也叫主标),通常是概括新闻中最主要的内容和含意,要求明确、简练、突出。

  

正题前可以加上引题(引标),正题后可以加上副题(副标),这样就形成了双行或多行标题。

  

B、导语,就是新闻开头的第1段或第一两句话,它一般是对事件或事件中心的概述,也就是把最主要、最新鲜的事实告诉读者。

  

C、主体,就是新闻的主要部分,它要对导语所概括的事实作比较具体的叙述,用足够的、典型的材料来表现主题,是对导语内容的进一步扩展和阐释。

  

D、背景,就是指新闻发生的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

  

E、结语,一般指消息的最后一句或最后一段话,是消息的结尾,它依内容的需要,可有可无。

  

另外,用电讯发出的新闻通常还有个“电头”。

用来交代通讯社的名称,发电地点和时间。

    

(5)、新闻的写法:

以记叙为主,有时兼有议论和描写。

  

三、新课讲授:

(一)预习交流(自主、合作)

1、 听录音,然后默读课文1至2遍,生字注音、生词释义,然后查、写、记生字词在预习笔记本上。

    

2、朗读,初步感知课文  

如果你来当播音员,你在重音、语调、情感、节奏上应怎样读这则新闻?

  

学生自渎、讨论、交流。

  

重点指导:

  

①全文的朗读基调:

慷慨激昂、豪情万丈。

    

②“冲破、横渡、均是、英勇善战、锐不可当”等应重读,读出一种胜利的喜悦。

  

“控制”“封锁”“切断”应干脆利落地重读,读出一种自豪与骄傲。

  

③“不料,正是汤恩伯到芜湖的那一天,东面防线又被我军突破了。

”应读出奚落、嘲讽的语气。

  

3、整体把握课文  

(1)指出这则新闻的六要素:

  

时间:

1949年4月20日夜至22日22时  

地点:

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1000余华里长江战线  

人物: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  

事件起因:

国民党反动派拒绝签订和平协定,人民解放军为打倒蒋介石,解放全中国而发起渡江作战  

事件经过与结果:

中路军30万人首先突破安庆芜湖线,占领长江南岸。

西路军35万人渡过三分之二,占领广大南岸阵地。

东路军35万人已渡过大部,经过整天激战,歼灭及击溃一切抵抗之敌,占领扬中、镇江、江阴诸县的广大地区,并控制江阴要塞,封锁长江,切断镇江无锡段铁路线。

(2)找出课文的标题、电头、导语和主体,概括导语和主体的内容。

  

标题: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电头:

新华社长江前线22日22时电  

导语:

第一、二句话。

简述渡江战役胜利成功。

  

主体:

从“20日夜起”到篇末,详述三路大军渡江战斗的经过,并指出我军渡江胜利的重要意义。

  

(3)简要分析电头内容:

  

电头交代了通讯社(报社)名称、发电地点和时间,表明消息来源可靠、材料真实、报道及时。

时间精确到“时”,暗示战役在迅速发展之中。

  

(4)分析导语的语言特点:

  

“百万大军”,写出了参加渡江战役人数之多,体现了一种排山倒海、无坚不摧的力量;  

“从1000余华里的战线上”,说明了战线之长;  

“冲破敌阵”,“横渡长江”,表现了攻势之凌厉,我军所向披靡,渡江战役已取得决定性的胜利。

  

“九江(不含)”一词,准确表明当时九江尚未解放的状况。

  

“均是”二字概括战线宽广,胜利巨大。

  

短短一句导语,概括了报道的全部内容,语言简洁、洗练。

既给读者以完整鲜明的印象,又领起了下文。

  

(5)分清主体部分的层次,概括各层层意。

  

第一层(从“20日夜起”到“已渡过30万人”):

写中路军渡江的时间、突破地点、渡过人数。

  

第二层(从“21日下午五时起”到“不起丝毫作用):

写西路军渡江情况并加以评论,长我军士气,灭敌人威风。

  

第三层(从“汤恩伯认为“到篇末):

写东路军渡江情况。

 

4、课堂反馈

(1)把主体部分的内容列成表格 

渡江部队

渡江地点

渡江时间

渡江兵力 

渡过兵力 

(2)课堂训练,在横线上填入适当的词语。

此处敌军抵抗______(较为、非常)顽强,然在二十一日下午至二十二日下午的整天激战中,我已歼灭及击溃一切抵抗之敌,______(控制、占领、封锁)扬中、镇江、江阴诸县广大地区,并______(控制、占领、封锁)江阴要塞,______(控制、占领、封锁)长江。

我军前锋,业已______(切断、阻断)镇江无锡铁路线。

第二课时

课型:

预习、展示课

一、预习:

1、熟读课文,找出文中议论的句子

2、熟读课文,找出你认为写得很准确的词语

3、对三路军的叙述,写得最详的是,写得最略的是

三、穿插巩固:

(合作探究)

1、主体部分为什么按“中路军、西路军、东路军”的顺序安排?

  

首先,中路军最早渡江,所以先写;其次,中、西两路所遇抵抗,都很微弱,东路所遇抵抗,较为顽强,所以中、西合写在前,东路单写在后。

先写中路军,再写西路军,然后写东路军,这样的顺序反映了三路大军开始渡江的时间先后,也体现了人民解放军渡江作战中先从中间突破、再以三路并进的战略部署。

根据时间发展及事件特点安排顺序,清晰合理。

  

2、本文对西路军渡江情况进行了简要的议论,分析敌人毫无斗志的两个方面的原因(此种情况......都很泄气),这两方面的议论为何一略一详?

两方面的顺序颠倒一下好不好?

为什么?

  

这处议论透辟地分析了我军胜利南渡的两方面原因,揭示了人心向背是决定战争发展趋势的关键,深化了新闻的思想性。

  

两方面的议论一略一详,是因为“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锐不可当”,这一方面,在当时已是众所周知,广大读者已经形成共识,可以一笔带过;而“国民党反动派拒绝签订和平协定”使敌军官兵“都很泄气”这一方面,在当时还是一个新出现的情况,有较大的新闻价值,也充分反映了国民党反动阵营内部分崩离析、士气低落的虚弱本质,值得较为详细地写出来。

  

前者略议,是因为这个问题不言而喻;后者详评,是为了把少数战犯同广大官兵相区别,以利争取多数,孤立少数,瓦解敌军。

同时国民党反动派拒绝签订和平协定,正是我军发起渡江战役的直接原因。

此处着重点明这一点,更有力地证明了我军发动渡江战役在政治上是完全正确的。

至于后评论敌军,是为了引出下面对东路军渡江战役的记叙。

  

这两方面的顺序不宜颠倒,这是因为作为一篇正面报道我军渡江战役战况的消息,先分析我方士气后分析敌方士气,完全合情合理;也因为这样的顺序比较能够突出作者议论的重点,即作者较为详细地写出来的那个方面。

  

3、引导学生探究本文语言特点(结合课后练习)  

本文语言准确、简明、凝练、概括性强;同时又鲜明、生动、富于感情色彩。

全文只有五百余字,但全面、清楚的报导了人民解放军三路共百万大军渡江战役的伟大历史场面。

时间、地点、人数、敌我态势一清二楚,此外,还分析了敌我双方的原因,预示了战役前景。

  

1)、请学生就语言的准确性,在课文中选例分析。

(结合练习二的第1题)  

例句①:

二十日夜起,长江北岸人民解放军中路军首先突破安庆、芜湖线,渡至繁昌、铜陵、青阳、荻港、鲁港地区,二十四小时内即已渡过三十万人。

二十一日下午五时起,我西路军开始渡江,地点在九江、安庆段。

至发电时止,该路三十五万人民解放军已渡过三分之二,余部二十三日可渡完。

  

“突破”一词准确表现了战斗过程,表明有敌军防守,我军歼灭或击溃守敌,冲破敌阵;如用“越过”则不准确,因为其对象是静态的,表现不出战斗经过。

  

“渡至”一词含义丰富,有横渡和到达两层意思,文字简洁有力,准确表现了水战进军的特点;用“到达”则太泛。

  

“24小时内即已”,时间明确,含有渡江迅速,作战顺利之意,准确表现了神速特点。

如用“共”,则时限不明,一般化。

  

“至发电时止”,时界比“现在”更为确切。

  

用“余部”这一军事术语比用“剩下的”更为准确得体。

  

例句②:

然在二十一日下午至二十二日下午的整天激战中,我已歼灭及击溃一切抵抗之敌,占领扬中、镇压、江阴诸县的广大地区,并控制江阴要塞,封锁长江。

我军前锋,业已切断镇江无锡段铁路线。

  

用“歼灭”及“击溃”而不是笼统地说“消灭”或说“打垮”,对“要塞”用“控制”说明江阴要塞已为我所用;对“长江”用“封锁”,说明不准船只自由通航;对“铁路”则用”切断”,说明我军堵住了敌人从铁路逃跑的退路。

词语搭配准确有力,恰切表明我军锐不可当的气势。

  

用词准确还表现在对某些概念的适当限制上,如西路军所遇之抵抗是“甚为微弱”,而东路军所遇之抵抗则“较为顽强”,这就非常恰切地表现了敌我双方较量的程度,既不一味地夸大自己,也不一味地贬抑敌人,用词恰到好处。

2)、请学生就语言的鲜明生动,富于感情色彩的特点,在课文中选例,并作简要分析。

(结合练习二的第2题)  

“不料正是汤恩伯到芜湖的那一天”充满嘲讽蔑视的语气,嘲讽汤恩伯过高估计东面防线的巩固性,过低估计人民解放军的战斗力,“不料”一词既可见敌人狼狈,又可见我军神勇,感情色彩鲜明。

倘说“结果就在21日那一天”,尽管时间表述明白,但毫无感情色彩,且与上一句“21日”重复。

  

鲜明生动,富于感情色彩的例子在文中还很多。

例如“百万大军”、“1000余华里”、气势豪迈,排山倒海,“冲破”、“横渡”、“突破”,胜利豪情,激动人心;又如我军的“英勇善战”、“锐不可当”与敌军的“纷纷溃退,毫无斗志”,赞扬与藐视之情,对比鲜明;再如“歼灭”、“击溃”、“占领”、“控制”、“封锁”、“切断”一系列动词,鲜明的写出了我军一个又一个战果,富有动态,正如大军如潮,铁流难当的形势,雄阔有力,激情昂扬。

本文这种语言特点既是消息的要求,也是本文报道内容的需要。

  

3)、渡江战役是有世界意义的重大事件,因此语言严肃、庄重。

很多带有文言色彩的词语,在文中显得郑重得体。

例如:

“均是”、“即已”、“业已”、“至……止”、“所遇之”、“甚为”、“然”、“诸县”等等。

同时,这类词语使全文语言更凝练。

四、小结

本文是一篇消息(狭义新闻),它真实、及时、简要地报道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的情况。

全面介绍了渡江三路军的进军的时间、地点、战线、战况,使人对震惊中外的渡江战役之概貌有所了解。

这则新闻的标题、导语和主体部分的结构安排等都颇有讲究,值得细心体味。

文中的语言准确精练,铿锵有力。

  

第三课时

课型:

预习、展示课

学习《中原我军解放南阳》

1、预习

1.《中原我军解放南阳》背景简介

分发文字资料,内容如下:

中国人民解放战争,第一年歼灭国民党军112万人,1947年6月底,解放军由战略防御转入战略进攻,以主力一部挺进中原,将战争引向国民党统治区,在外线大量歼灭国民党军;以部分主力和地方武装坚持内线作战,收复失地。

lo月10日,解放军总部发表宣言,号召全国人民打倒蒋介石,解放全中国。

战争第二年,解放军歼灭国民党军152万人,攻克大批国民党重点设防的城市,为与国民党军进行战略决战创造了条件。

1948年到1949年1月,解放军连续进行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

这一则新闻发于1948年11月5日,辽沈战役业已胜利结束,电文说:

“杜聿明则刚从徐州飞到东北,一战惨败,又逃到葫芦岛”,即指蒋军在辽沈战役中的失败。

淮海战役是1948年11月6日发起的,这则新闻发电之日正是淮海战役前夜。

2、自读。

3、识记生字词。

二、合作探究展示

1、找出这则新闻的六要素。

人物

中原我军

时间

1948年11月4日下午

地点

南阳

原因

蒋军因全局溃败,被迫将整个南部战线近百个师的兵力集中在以徐州和汉口为中心的两个地区。

在我军强大的野战军和地方军配合打击下,困守南阳的蒋军不得不弃城南逃。

经过和

结果

自去年7月,南线人民解放军开始向敌后进军,大量歼敌,扩大并巩固了根据地,壮大了人民武装,彻底孤立了敌人,南阳守敌王凌云弃城南逃,我军当即占领南阳,从此河南全境除若干据点外,全部为我解放。

2、为本文划分层次,并概括各层的内容。

  

第一层(在人民解放军……我军当即占领南阳),是导语,概述中原我军解放南阳,指出南阳守敌弃城南逃的背景、时间。

  

第二层(南阳为古宛县……多是出生于南阳一带),是背景资料,用两则史料说明南阳自古以来在军事上具有重要战略地位。

  

第三层(在过去一年中……现又放弃南阳),回顾过去一年蒋介石从重视南阳到放弃南阳的变化,指出蒋军全局溃败的背景。

  

第四层(从此……又逃到了葫芦岛),由河南全省基本解放进而回顾一年多来南线人民解放军取得的伟大胜利。

  

第五层(王凌云到襄阳—结尾),预言南阳逃敌王凌云前途黑暗。

  

3.找出这则新闻结构的五部分

标题导语主体背景结语

读这一则新闻,可以感知,中国人民解放战争转入战略进攻阶段以后,我军完全掌握了全国战场的主动权,经过一年多英勇奋战,蒋介石全军崩溃之势已成,败局已无可挽回。

三、课堂小结  

四、达标测评: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问题。

中原我军解放南阳(节选)

从此,河南全境,除豫北之新乡、安阳,豫西之灵宝,阌乡,豫南之确山、信阳、潢川、光山、商城、固始等地尚有残敌外,已全部为我解放(编者注:

河南全省共有一百一十一座城市,我已占一0一座,敌仅余十座)。

去年七月,南线人民解放军开始向敌后实行英勇的进军以来,一年多时间内,除歼灭了大量的国民党正规部队以外,最大的成绩,就是在大别山区(鄂豫区)、皖西区、豫西区、陕南区、桐柏区、江汉区、江淮区(即皖东一带)恢复和建立了稳固的根据地,创立了七个军区,并极大地扩大了豫皖苏军区老根据地。

除江淮军区属于苏北军区管辖外,其余各军区,统属于中原军区管辖。

豫皖苏区、豫西区、陕南区、桐柏区现已联成一片,没有敌人的阻隔。

这四个军区并已和华北联成一片。

我武装力量,除补上野战军和地方军一年多激烈战争的消耗以外,还增加了大约二十万左右,今后当有更大的发展。

白崇禧经常说:

“不怕共产党凶,只怕共产党生根。

”他是怕对了。

我们在所有江淮河汉区域,不仅是树木,而且是森林了。

不仅生了根,而且枝叶茂盛了。

……在我强大的野战报军和地方军配合打击之下,困守各个孤立据点内的敌人,如像开土封、南阳等处,不得不被迫弃城逃窜。

1)、用最简练的文字概括这段话的内容。

2)、按要求回答下列问题。

(1)文中加点的“歼灭”一词能否换为“打挎”?

(2)文中加点的“恢复”和“建立”两词顺序能否颠倒?

3)、文中引用白崇禧的话有什么作用?

4)、体会文中画线部分,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仿写一组句子。

五.练笔:

就学校新发生的事写一则新闻

板书

 

教学反思

 

集备组长

教研组长

分管领导

课题

二芦花荡

课型

新授

知识与能力目标

1.积累“尖利、能耐、悠闲、寒噤、阴惨、仄歪、央告、转弯抹角、月明风清、张皇失措”等词语,掌握字音、字形和词义。

2.了解作者及故事发生的背景。

3.了解本文的故事情节、人物及环境特征,感受其传奇色彩。

过程与方法目标

1.把握故事情节,体味这个英雄故事的传奇色彩,掌握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文化宗教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