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资格证背诵终结版.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8574308 上传时间:2023-01-31 格式:DOCX 页数:26 大小:96.9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师资格证背诵终结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6页
教师资格证背诵终结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6页
教师资格证背诵终结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6页
教师资格证背诵终结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6页
教师资格证背诵终结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教师资格证背诵终结版.docx

《教师资格证背诵终结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师资格证背诵终结版.docx(2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教师资格证背诵终结版.docx

教师资格证背诵终结版

第一编

1.教诲与社会生产力互有关系

1)生产力对教诲制约作用:

生产力决定教诲制度规模和速度;

影响教诲目拟定;

制约课程设立和教学内容选取;

2)生产力对教诲增进作用(教诲经济功能)

教诲再生产劳动力;教诲再生产科学知识

2.教诲与政治经济制度

1)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诲制约作用:

决定教诲目性质;决定教诲领导权;决定受教诲者权利;影响某些教诲内容

2)教诲对政治经济制度影响作用(教诲政治功能):

教诲为政治经济制度培养所需要人才;教诲可以增进民主;教诲是一种影响政治经济舆论力量

3.教诲对文化影响作用

1)教诲具备筛选、整顿、传递和保存文化作用

2)教诲具备传播、交流和融合文化作用

3)教诲具备选取和提高文化作用

4)教诲具备更新和创造文化作用

4.当代教诲制度发展趋势

1)加强学前教诲并注重与小学教诲衔接

2)加强普及义务教诲,延长义务教诲年限

3)普通教诲与职业教诲互相渗入

4)高等教诲类型日益多样化

5)教诲对国际交流加强

6)终身教诲体系建构

7)教诲社会化与社会教诲化

8)学历教诲与非学历教诲界线逐渐淡化

5.教诲目意义和作用

1)导向作用

教诲目不但为受教诲者规定了发展方向,预定了发展成果,也为教诲工作者指明了工作方向和奋斗目的

2)勉励作用

共同目一旦被人们所接受和结识,她不但能对整个实践活动过程起指引作用,并且可以勉励人们为实现共同目的而努力奋斗

3)协调作用

教诲目对于统一教诲影响具备重要作用,它一旦为各方面所理解和认同,就会使各方面按照教诲目规定对学生发生影响,从而达到互相配合,协调一致。

4)评价作用

教诲目既为教诲活动指明了方向,又为检查和评价教诲活动质量提供了衡量尺度和详细指标。

6.国内当前教诲目精神实质

1.明确教诲发展社会主义方向——方向性

2.强调接受教诲者在德智体美劳等诸方面都能得到全面发展——全面性

3.教诲注重对全体国民素质提高——全体性

4.培养独立个性——发展性

5.教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实现国内教诲目主线途径

7.教诲目确立根据

1)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因素

2)人身心发展特点与需要

3)制定者教诲抱负和价值观

4)马克思关于人全面发展学说是国内确立教诲目理论根据

8.简述马克思关于人全面发展学说基本思想

(1)人全面发展是与人片面发展相对而言,全面发展人是精神和身体、个体性和社会性得到普遍、充分而自由发展人。

 

(2)人朝什么方向发展,如何发展,发展到什么限度取决于社会条件。

 

(3)从历史发展进程来看,人发展受到社会分工制约。

 

(4)当代大工业生产高度发展必将对人类提出全面发展规定,并提供全面发展也许性。

 

(5)马克思预言,人类全面发展只有在共产主义社会才干得以实现。

 

(6)教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实现人全面发展唯一办法。

9.素质教诲基本内涵

1)素质教诲是以提高国民素质为主线宗旨教诲

2)素质教诲是面向全体学生教诲

3)素质教诲是增进学生全面发展教诲

4)素质教诲是增进学生个性发展教诲

5)素质教诲是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教诲

6)素质教诲要贯穿于教诲全过程并渗入于教诲各个方面

10.《小学教师专业原则》基本理念

(一)师德为先

热爱小学教诲事业,具备职业抱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履行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依法执教。

关爱小学生,尊重小学生人格,富有爱心、责任心、耐心和细心;为人师表,教书育人,自尊自律,做小学生健康成长指导者和引路人。

(二)学生为本(单独考过)

尊重小学生权益,以小学生为主体,充分调动和发挥小学生积极性;遵循小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和教诲教学规律,提供适合教诲,增进小学生生动活泼学习、健康高兴成长。

(三)能力为重

把学科知识、教诲理论与教诲实践有机结合,突出教书育人实践能力;研究小学生,遵循小学生成长规律,提升教诲教学专业化水平;坚持实践、反思、再实践、再反思,不断提高专业能力。

(四)终身学习(单独考过)

学习先进小学教诲理论,理解国内外小学教诲改革与发展经验和做法;优化知识构造,提高文化素养;具备终身学习与持续发展意识和能力,做终身学习典范。

11.教诲研究构思与设计(一选二检,提筹划,分析结论,写成文)

1.研究课题选定

课题特性:

问题必要有价值;问题必要有科学性;问题必要详细明确;

问题要新颖,有独创性

2.文献检索

3.提出研究假设

4.制定研究筹划,设计研究方案

5.收集,整顿,分析资料

6.作出结论

7.撰写成文

12.国内当代小学教诲基本特性

(1)全民性。

小学教诲全民性,从广义上说,是指小学教诲必要面向全体人民。

这样,才干从主线上彻底扫除文盲,从整体上提高全民族文化素质;从狭义上讲,是指小学教诲必要面向全体适龄小朋友。

小学教诲全民性是世界各国教诲改革共同趋势,几乎所有国家教诲都在努力创造条件,保证每个人接受初等教诲权利。

  

(2)义务性。

小学教诲面向全体适龄小朋友,任何未成年公民,无论其种族、民族、性别、肤色、语言、社会经济地位差别(智能及身体状况不容许例外),只要达到一定年龄(6~7岁),都必要接受小学教诲。

因而,小学教诲在整个教诲中具备义务教诲性质,对于每个公民来说,教诲机会是均等,是应当享有权利。

  

(3)全面性。

小学教诲是向小朋友实行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教诲。

小学教诲既不是就业定向职业技术教诲,也不是培养高层次专门人才专业教诲。

它是面对全体小朋友实行普通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教诲。

在此基本上发展她们能力,培养她们崇高思想道德品质和提高她们身体心理素质,使她们具备国民应有某些基本素质,为她们进一步深造创造条件。

13.《国家中长期教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中提出国内此后一种时期教诲事业改革发展工作方针是什么?

1)坚持把教诲摆在优先发展战略位置(优先发展)

2)把育人为本作为教诲工作主线规定(育人为本)

3)把改革创新作为教诲发展强大动力(改革创新)

4)把增进公平作为国家基本教诲政策(增进公平)

5)把提高质量作为教诲改革核心任务(提高智量)

14.古德莱课程分类

1)抱负课程:

某些研究机构、学术团队和课程专家提出应开设课程。

2)正式课程:

课表中课程。

3)领悟课程:

任课教师所领略课程。

4)运作课程:

课堂上实际实行课程。

5)经验课程:

学生实际体验到东西。

15.课程评价改革

(一)学生评价改革

1.全面评价

建立评价学生全面发展指标体系

2.办法多样

注重采用灵活多样、具备开放性质性评价方式,而不但仅依托纸笔考试

(二)教师评价改革

1.打破唯成绩论教师工作业绩老式做法

2.强调以自评方式增进教师教诲教学反思能力提高,倡导建立教师、学生、家长和管理者共同参加、体现多渠道信息反馈教师评价制度

3.建立“以学论教”发展性课堂教学评价模式

(三)考试评价改革

1.考试内容:

加强与社会实践和学生生活经验联系,注重考察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

2.考试方式:

倡导予以多次机会,综合应用各种办法

3.考试成果:

规定做出详细分析指引,不得发布成绩和排名

4.关于升学考试与招生制度:

应考虑学生综合素质发展,建议参照其她考核成果,倡导变化将分数简朴相加作为卫衣绿区原则做法

1)在评价功能上,要侧重甄别和选拔转向侧重发展

2)在评价对象上,要从过度关注对成果评价逐渐转向关注对过程评价

3)在评价主体上,要强调评价主体多元化和评价信息多源化,注重自评、互评作用

4)在评价成果上,不经要关注评价成果精确、公正,更要强调评价成果反馈以及被评价者对评价成果认同和对原有状态改进

5)在评价内容上,要强调对评价对象各方面状况进行全面综合考察

6)在评价办法上,要强调评价方式多样化,特别注重把质性评价与量化评价结合起来,以质性评价统整量化评价。

7)在评价者与评价对象对象,要强调平等、理解、互动,体现以人为本主体性评价价值取向

16.基本教诲课程发展趋势

1)以学生全面、积极发展作为课程目的基本价值取向

2)课程构造综合化、均衡化和选取性

3)变化课程内容繁、难、偏、旧

4)变化学生学习方式

5)变化课程管理方式,实现国家、地方和学校三级课程管理

6)改进课程评价方式,注重过程性和全面评价

17.新课程改革基本理念

1关注学生作为整体人发展

第一,谋求学生智力与人格协调发展

第二,追求个体、自然与社会和谐发展

2统整学生世界与科学世界

3谋求学生主体对知识建构

4教诲以人为本,“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发展”

1.关注每一位学生

2.关注学生情绪生活和情感体验

3.关注学生道德生活和人格养成

18.教师职劳动特点

1)复杂性和创造性

复杂性:

教诲目全面性;教诲任务多样性;劳动对象差别性

创造性:

因材施教;教学上不断创新;教师“教诲机智”

2)主体性和示范性

3)劳动时间延续性和劳动空间广延性

4)长期性和间接性

5)劳动方式个体性和劳动成果群体性

19.教师成长途径与办法

1)反思性教学

布鲁巴奇提出反思办法:

反思日记;详细描述;交流讨论;行动研究

波斯纳教师成长公式经验+反思=成长

2)同伴观摩

3)教诲叙事研究与教师专业发展

4)开展微格教学

5)在职培训

20.新课改背景下教师观

1)教师角色变革

1.教师即设计者,意味着教师具备课程拓展意识,对课程资源进行开发和运用,在课程实行中进行创造性设计与生成,并在这个过程中合理规划自身专业发展。

2.教师及增进者,在教学过程中作用体现为三个方面:

一是协助学生安排事宜学习活动与材料;二是协助学生理解所学东西个人意义;三是维持某种增进学习过程心里氛围。

3.教师及研究者,意味着教师要以研究者心态置身与教学情境之中,以研究者眼光审视和分析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中各种问题,对自身行为进行反思,对浮现问题进行探究,对积累经验进行总结,形成规律性结识。

2)教师行为变革

1.在对待师生关系上,新课程强调尊重、赞赏

2.在对待教学关系上,新课程强调协助、引导

3.在对待自我上,新课程强调反思

4.在对待与其她教诲者关系上,新课程强调合伙

21.新课改背景下教学观

1.教学从教诲者为中心转向学习者为中心

2.教学从教会学生知识转向教会学生学习

3.教学从重结论轻过程转向重结论同步更重过程

4.教学从关注学科转向关注人

22.倡导学生观

1)学生是发展人

2)学是独特人

3)学生是具备独立意义人

23.建构主义

1)知识观:

质疑知识客观性和拟定性,强调知识动态性

2)学习观:

建构主义在学习观上强调学习情境性、社会互动性和积极建构

3)学生观:

强调学生经验世界丰富性和差别性

4)教学观:

情境式教学、支架式教学,合伙学习等教学模式

 

第二编

1.影响个体身心发展因素

一、遗传(物质基本)

遗传素质是人身心发展生理前提和物质基本,为人身心发展提供了也许性。

二、环境(必要前提)

环境为个体发展提供了各种也许,涉及机遇、条件和对象;

三、教诲(主导作用)

因素:

•有目、有筹划、有组织培养人活动;

•有通过受过专门训练教师来进行,效果相对较好;

•能有效地控制和协调影响学生发展各种因素。

体现:

(1)对个体基本规定、发展方向与方面做出社会性规范

(2)具备加速个体发展特殊功能

(3)对个体发展影响不但有即时价值,也有延时价值

(4)具备开发个体特殊才干和发展个性功能

四、人主观能动性(决定作用)

增进个体发展从潜在也许状态转向现实状态决定性因素。

2.个体身心发展普通规律

(一)顺序性

生理方面:

先头部后四肢,先中心后边沿

心理方面:

详细形象思维到抽象逻辑思维;

决定了教诲活动要循序渐进

(二)阶段性

决定了教诲工作针对性

(三)不均衡性

1.生理发展不均衡性两个高峰期:

出生后第一年;青春期

2.心理发展不均衡核心期和最佳期:

特定能力和行为发展最迅速时期。

决定了教诲活动要依照最佳期予以适当教诲

(四)差别性

群体差别:

性别差别;性别差别引起其她差别。

个体差别:

不同小朋友在同一方面发展速度和水平不同;

不同方面发展互有关系存在差别;

不同青少年小朋友具备不同个性心理倾向。

决定了教诲活动要因材施教

(五)互补性

生理机能之间互补;

生理机能和心理机能之间互补。

规定教诲要扬长避短、长善救失。

3.知觉基本特性:

(1)选取性:

人在知觉过程中把知觉对象从背景中区别出来优先加以清晰地反映特性就叫知觉选取性。

(2)整体性:

知觉对象是由不同某些和属性构成。

人在知觉时,并不把知觉对象感知为个别孤立某些,而总是把它知觉为统一整体。

(3)理解性:

人在知觉某一事物时,总是运用已有知识和经验去结识知觉对象特性。

(4)恒常性:

在一定范畴内变化知觉条件状况下,人们对物体或品质知觉却保持恒定一种心理倾向。

4.小学生注意发展特点

1)故意注意逐渐发展,无意注意仍起作用

2)注意范畴依然有限

3)注意集中性和稳定性较差

4)注意分派和转移能力较弱

5.小朋友观测力发展趋势:

目性——盲目、被动到积极、自觉

教诲启示:

教诲者要明确观测任务

精准性——笼统、模糊到精准、清晰

启示多感官参加观测

顺序性——无序到有序

启示明确观测环节与办法

深刻性——表面到本质

启示引导学生进一步观测,学会总结

6.遗忘影响因素

①识记材料性质与数量

②学习限度:

过度学习

③识记材料系列位置

Ø首因效应:

最先呈现材料容易回忆。

Ø近因效应:

最后呈现材料容易回忆。

④识记者态度

7.应用记忆规律,增进有效学习

(1)深度加工材料

(2)有效运用记忆术

(3)进行组块化编码

(4)恰当过度学习:

50%过度学习

(5)合理进行复习

Ø及时复习

Ø分散复习

Ø重复阅读结合尝试背诵

8.创造性思维培养

①积累知识经验

②增强兴趣

③学会发散思维与收敛思维

④善于运用直觉

9.小学小朋友想象发展

(1)故意性:

盲目、被动→积极、自觉

(2)现实性:

虚幻→真实

(3)创造性:

模仿、再造→创新、创造

(4)概括性:

详细→抽象

10.皮亚杰个体认知发展阶段

1)感知运动阶段(0~2岁)

靠感觉和动作结识外部世界

特性:

Ø手抓取和嘴吮吸

Ø9~12个月获得客体永存性

2)前运算阶段(2~7岁)

小朋友在感知运算阶段获得感觉运动行为模式,在这一阶段内化为表象或形象模式,具备了符号功能,表象日益丰富,开始运用语言或较为抽象符号来代表她们所经历过事物。

特性:

Ø泛灵论Ø以自我为中心Ø刻板性(片面性)Ø不可逆性Ø不守恒

3)详细运算阶段(7~11岁)

认知构造已经发生重组和改进,思维具备一定弹性。

特性:

Ø思维可逆转Ø获得守恒概念Ø小朋友可以凭借表象进行逻辑思维和群集运算,但需要详细事物支持。

4)形式运算阶段(11~16岁)

思维超越了详细可感知事物依赖,使形式从内容中解脱出来,进入形式运算阶段。

特性:

Ø命题形式进行思维,发现命题之间关系Ø理解符号意义Ø能做一定概括Ø概括、推理能力发展该阶段代表个体思维能力已经发展到成熟阶段。

11.小学生学习兴趣特点(简答)

1.直接兴趣→间接兴趣

2.兴趣广度逐渐扩大,但缺少中心兴趣

3.不稳定→稳定

4.悲观兴趣→积极兴趣

12.学习兴趣培养和激发

1.联系实际,引起学习兴趣

2.营造良好学习环境,培养学生学习兴趣

3.创设操作情境,调动学生学习兴趣

4.创设游戏情境,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5.获取成功喜悦,让学生体验学习兴趣

13.小学生学习习惯培养

(一)从小抓起,越早越好

(二)循序渐进,逐渐发展

(三)严格规定,密切配合

(四)树立榜样,启发自觉

(五)整体发展,互相增进

14.皮亚杰道德认知发展理论

1.自我中心阶段(无道德规则)(2—5岁)

以“自我中心”考虑问题,没有道德规则,不理解什么是规则

2.权威阶段(她律道德)(6—8岁)

处在绝对权威尊敬和服从状态,只是依照客观成果来判断对错。

3.可逆性阶段(互惠规则)(8—10岁)

准则是可以变化,会结合主观上因素判断对错。

4.自律阶段(公正)(10—)

重要是依照自己承认内在原则。

15.科尔伯格道德发展理论

1958-1981:

“两难故事法”

1.前习俗水平:

她律阶段(服从)→利己阶段(互换)

第一阶段:

惩罚与服从定向。

(权威、避免)

第二阶段:

相对功利取向,朴素己主义。

(符合自己需求)

2.习俗水平:

好孩子→服从法律

第三阶段:

谋求承认定向

第四阶段:

遵守法规和秩序定向。

(律是不可侵犯)

3.后习俗水平:

社会契约阶段→普遍伦理原取向

第五阶段:

社会契商定向。

(法律法规是可以变化)

第六阶段:

原则或良心定向、普遍伦理

16.品德培养

1.道德概念与评价→道德观念

2.培养崇高道德情感

(1)艺术教诲→道德观念+情绪体验

(2)榜样材料→道德间接经验+情感内容

(3)循序渐进

(4)对情绪调控能力

(5)移情训练→换位思考

3.锻炼道德意志→良好性格

(1)以榜样激发道德锻炼主观愿望

(2)以实践锻炼道德意志

(3)培养抵抗诱惑能力

(4)因材施“教”→依照不批准志品质进行培养

17.德育过程基本规律

1.德育过程是对学生知、情、意、行培养提高过程;

2.德育过程是组织学生活动和交往,对学生多方面教诲影响过程;

3.德育过程是促使学生思想内部矛盾运动过程

4.德育过程是一种长期、重复、不断迈进过程

18.不良品德矫正方略

1.加强与学生交流,化解其不良行为动机

2.以关爱、信任,消除疑惧心理和对抗情绪

3.提高道德结识,树立是非观

4.创设情境,化解自卑心理重建自信

19.小学德育基本原则

1.导向性原则(方向性与现实性结合原则)

含义:

指进行德育时要有一定抱负性和方向性,以指引学生对的方向发展。

贯彻规定:

1)坚定对的政治方向

2)德育目的必要符合新时期方针政策和总任务规定

3)要把德育抱负性和现实性结合起来

2.知行统一原则(理论和生活相结合原则)

含义:

把提高结识和行为养成结合起来,使学生做到言行一致,表里如一。

规定:

1)联系实际,讲清理论

2)组织学生参加各种实践活动

3)辅导学生言行一致、知行统一

3..疏导原则(正面引导与纪律约束相结合原则)

含义:

疏导原则是指进行德育要循善诱、以理服人,调动学生积极性。

规定:

1)正面说理,疏通引导,启发自觉

2)树立先进典型,用正面榜样教诲引导学生迈进

3)表扬为主,批评为辅

4)建立必要规章制度,把说理疏导与纪律约束结合起来

4.因材施教原则

含义:

德育要从学生思想结识和品德发展实际出发;依照她们年龄特性和个性差别进行不同教诲

规定:

1)针对学生身心发展、品德发展年龄特点进行教诲

2)从学生思想特点出发进行教诲

3)客观地,全面地,进一步地理解,研究学生

5.尊重学生与严格规定相结合原则

含义:

把对学生个人尊重和信赖与对她们思想和行为严格规定结合起来

规定:

1)爱护尊重和信赖学生。

2)规定教诲者对学生提出规定,要做到合理对的、明确详细、严宽适度

3)规定教诲者对学生提出规定要认真执行

6.集体教诲和个别相结合原则

这一原则是前苏联教诲家马卡连柯“平行教诲”教诲经验总结。

7.教诲一致性与连贯性原则

①要统一学校内部各方面教诲力量

②要统一社会各方面教诲影响。

③对学生进行教诲要有筹划、系统地进行,做好衔接工作,使对学生教诲先后连贯一致。

8.长善救失原则(依托积极因素,克服悲观因素原则)

含义:

调动学生自我教诲积极因素,客服悲观因素

基本规定:

(1)“一分为二”看待学生,客观评价优缺陷;

(2)发扬积极因素,克服悲观因素

(3)引导学生进行自我教诲,克服缺陷,发扬长处。

20.小学生德育途径和办法

(一)基本途径

1.政治课与其她学科教学---基本途径

2.课外活动与校外活动

3.劳动

4.共青团活动

5.班主任工作

6.社会实践活动

(二)小学德育基本办法

1.榜样法

2.品德评价法(表扬奖励与批评处分)

3.陶冶法

4.锻炼法

5.说服法

6.品德修养法

7.群体商定

8.价值辨析

21.心理辅导概述

1.含义:

心理辅导普通目的归纳为两个方面,第一是学会调适,涉及调节与适应;第二是谋求发展。

学会调适是基本目的,谋求发展是高档目的.

2.原则:

面向全体学生

防止与发展相结合

尊重与理解学生

学生主体性

个别化对待

整体性发展

22.心理辅导形式、途径

①开设心理健康教诲关于课程。

②开设心理辅导活动课。

③在学科教学中渗入心理健康教诲内容。

④结合班级、团队活动开展心理健康教诲。

⑤个别心理辅导或征询。

⑥小组辅导。

23.简述影响问题解决因素

1)问题情景与表征方式

2)个体智能与动机

3)思维定势与功能固着

4)原型启发与酝酿效应

5)情绪状态

第三编

1.班级教诲意义(简答)

1)有助于培养学生集体意识和社会性

2)有助于培养社会交往能力

3)满足学生尊重需要、情感需要、交往需要

4)有助于培养学生自我管理和教诲能力。

2.班集体基本特性

1.共同奋斗目的;

2.健全组织机构和坚强领导核心;

3.严格组织纪律和健全规章制度;

4.有健康丰富班级共同活动;

5.形成了健康舆论和良好班风(班集体形成标志)。

3.培养对的舆论和良好班风办法

1)发挥班主任表率作用

2)发挥身边榜样作用

3)充分发挥班级舆论阵地宣传作用

4)发挥任课教师和家长作用

4.班级管理功能

1.有助于实现教学目的,提高教学效率

2.有助于维持班级秩序,形成良好班风

有助于锻炼学生能力,让学生学会自治自理

5.班级管理发展趋势(材料)

(一)集体目的→集体目的+个体目的

(二)权力性影响→非权力性影响

权力性影响:

由班级制度赋予教师权力所产生影响

非权力性影响:

由教师知识、能力及个人品格、情感对学生产生自然性影响。

(三)主体一元化→主体多元化

(四)集体化教诲→个性化教诲+集体化教诲

(五)正式组织→正式组织+非正式组织

(六)专制式+放任式→民主式

6.班级活动设计原则

一、教诲性原则:

寓教诲于活动,寓学习于活动。

二、针对性原则:

针对学生年龄特点和身心发展需要;

针对班级里实际存在问题;

针对社会上对学生有影响现象;

三、主体性原则:

学生为主体

四、开放性原则:

内容、实行、对象具备开放性

五、生成性原则:

提前筹划和不断生成

六、创造性原则:

活动内容和形式

7.班主任基本素养(简答)

(一)班主任思想品德素质

1.坚持对的政治方向和旺盛进取精神。

2.良好道德品质和崇高精神境界。

3.献身教诲事业和尊重热爱学生。

(二)班主任知识能力素质

1.文化素质

马列主义、专业知识、有关学科知识、教诲理论

2.教诲管理能力

(1)设计教学环境能力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