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年高中历史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度第4课专制集权的不断加强学案岳麓版.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7843068 上传时间:2023-01-26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106.2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学年高中历史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度第4课专制集权的不断加强学案岳麓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学年高中历史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度第4课专制集权的不断加强学案岳麓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学年高中历史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度第4课专制集权的不断加强学案岳麓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学年高中历史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度第4课专制集权的不断加强学案岳麓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学年高中历史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度第4课专制集权的不断加强学案岳麓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学年高中历史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度第4课专制集权的不断加强学案岳麓版.docx

《学年高中历史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度第4课专制集权的不断加强学案岳麓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年高中历史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度第4课专制集权的不断加强学案岳麓版.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学年高中历史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度第4课专制集权的不断加强学案岳麓版.docx

学年高中历史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度第4课专制集权的不断加强学案岳麓版

第4课 专制集权的不断加强

[学习目标]

课程标准

重点难点

1.了解明朝内阁、清朝军机处设置等史实。

2.认识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1.归纳从汉至元中央加强对地方管辖的措施,认识其特点。

2.了解明清时期加强君主专制的措施,认识中央集权制度的发展趋势。

3.认识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对我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一、汉唐时期的地方割据与集权措施

1.七国之乱与汉武帝的集权

(1)七国之乱

①原因

根本原因:

西汉初,刘邦分封同姓诸侯王。

直接原因:

公元前154年,汉景帝开始削夺诸侯王国的封地。

②概况:

借口“清君侧”,吴王刘濞等七国叛乱,后被平定。

(2)汉武帝集权:

汉武帝即位后,实行“推恩令”,强干弱枝,监察地方。

误区警示

 “推恩令”≠废除封国

“推恩令”并没有废除封国,只是通过对封国领地的分割来削弱地方势力,是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2.藩镇割据与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

(1)藩镇割据

①背景:

平定“安史之乱”后,许多将领被封为节度使。

②表现:

节度使辖区广、权力大,职位往往父死子继,兄终弟及,或由部下拥立。

他们名义上是唐朝的藩镇,实际上割据一方,形成藩镇林立的局面。

(2)藩镇割据的延续——五代十国:

政权更迭频繁,人民生活困苦。

深化理解

 如何认识“七国之乱”和五代十国的割据局面?

汉初的“七国之乱”和五代十国的割据局面都是由地方割据势力恶性膨胀,中央与地方矛盾日益激化所致。

汉初的“七国之乱”是因为诸侯国势力不断发展,严重威胁中央政权,西汉政府准备削弱王国势力而引起的诸侯国叛乱。

五代十国的割据是唐末藩镇割据的继续和扩大。

从根本上看,地方割据局面的出现都是自然经济的分散性造成的。

3.宋初中央集权的强化

(1)背景

①960年,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建立宋朝。

②为解决唐末五代地方割据问题,加强中央集权。

(2)措施

①收精兵

内容:

禁军归殿前司、侍卫马军司、侍卫步军司等“三衙”统领,发兵权归枢密院。

作用:

实现统兵权和调兵权的分离,有利于皇帝控制军权。

②削实权

规定所有州郡直属中央,在州郡长官下设通判,有权向朝廷直接奏报;废除节度使管辖驻地以外州郡的制度,派文臣出任州郡长官,武臣不得掌握州郡。

③制钱谷

内容:

各州郡的财赋,除自留一小部分外,其余由中央掌握,从而消除了地方割据势力的物质基础。

(3)评价

①进步性:

改变了唐末五代以来藩镇割据的分裂局面,加强了中央集权,基本解决了中央与地方的矛盾。

②局限性:

造成了“冗官”“冗兵”“冗费”的国家财政危机。

问题思考

和历代开国之初“狡兔死,良狗烹”相比,宋太祖的举措高明在什么地方?

提示 宋太祖用怀柔政策解除了朝中大将的兵权,既避免了历代开国君主用杀戮的手段对待功臣所造成的社会动荡和矛盾激化,又顺利地削夺了朝中大将的兵权,加强了皇帝的权力,达到了不激化社会矛盾而巩固政权的目的。

二、皇权的不断加强

1.明朝

(1)废除丞相制度

①原因:

明初,丞相位高权重,威胁皇权;明太祖吸取元朝权贵专权、内乱频繁的教训。

②废除:

明太祖裁撤中书省,废除丞相,由皇帝掌管六部,直接管理国家政事。

③影响:

实行1600多年的丞相制度被废除,专制皇权发展到了新的高度。

(2)设立内阁

①明太祖设殿阁大学士,品秩较低,仅备顾问兼协理章奏,并不参与决策。

②明成祖正式在文渊阁设立内阁。

明成祖后,有专门衙署和属官,掌握了批复奏章的意见权,帮助皇帝起草对大臣奏章的批复意见,称为“票拟”。

皇帝批复称“批红”。

概念辨析

 明代“内阁制”不是“宰相制”

宰相是百官之首,参与决策,对皇权起到制约作用。

内阁属于皇帝的内侍机构,仅备顾问,没有决策权,对皇权无制约力。

2.清朝

(1)清承明制,设内阁负责处理日常事务;重要军国大事由满洲贵族组成的议政王大臣会议来处理。

(2)设立军机处

①时间:

清雍正年间。

②原因:

处理西北紧急军务。

职权地位:

最初只参与处理军务,后来职权扩大;本身品级不高,受皇帝召见,跪奏笔录。

(3)影响:

简化了处理政务的手续,提高了行政效率;专制皇权高度发展。

归纳点拨

 军机处的特点

(1)办事效率高:

军机大臣“跪奏笔录”,直接交由中央各部和地方官员去执行,减少了中间环节,大大提高了办事效率。

(2)保密性好:

受皇帝直接控制,限制与外官接触,办公地点地处皇宫内,不易受外界干扰。

(3)机构简单:

军机处只设军机大臣和军机章京二职,整个军机处至多三四十人。

3.认识

有利:

不断提高决策效率。

不利:

导致一人独尊,最终成为社会发展的桎梏。

判断正误

(1)明太祖朱元璋废除丞相后,深感力不从心,因此设置内阁帮助他处理政务。

(  )

答案 ×

解析 废除丞相的是明太祖朱元璋,设置内阁的是明成祖朱棣。

(2)明朝的内阁有票拟权,实际掌握了朝廷的决策权。

(  )

答案 ×

解析 票拟不是最终的决策,决策权在皇帝手中。

内阁并不是国家的正式机构,也不掌握国家的决策权,是皇帝的内侍机构,加强了专制皇权。

(3)军机处的主要职责是跪奏笔录,上传下达,提高了行政效率,加强了专制皇权。

(  )

答案 √

归纳总结

明清时期君主专制制度的特点

(1)既有继承又有发展。

如在中央与地方管理等方面体现了继承,设置内阁和军机处等体现了发展。

(2)专制范围空前广泛。

涉及政治、经济、军事监察、司法和思想文化等各个方面。

(3)专制程度空前强化。

主要体现在废丞相、八股取士和军机处的设置等方面。

(4)体现了时代特征。

君主专制逐渐达到顶峰,并且走向反动,反映了我国封建专制制度渐趋衰落的时代特征。

知识结构

1.填写历史事件或朝代和年代

(1)七国之乱:

西汉 公元前154年

(2)安史之乱:

唐朝 公元755~763年

(3)陈桥兵变:

五代后周 公元960年

(4)废丞相:

明朝 公元1380年

(5)设立军机处:

清朝  雍正年间

2.指出下面图中中国古代历史上的地方政治形势特征

图一

图二

提示 时期:

图一,西汉初年,王国问题;图二,唐朝后期,藩镇割据。

获取材料信息

史料 雍正年间,用兵西北,以内阁在太和门外,保直(官吏值班)者多虑漏泄事机,始设军需房于隆宗门内,选内阁中书之谨密者入直缮写。

后名军机处,地近宫廷,便于宣召。

为军机大臣者,皆亲臣、重臣,于是承旨、出政皆在于此矣。

——赵翼《檐曝杂记·军机处》

应用 军机处的设置目的为用兵西北,防止泄露军事机密。

有利于提高效率,加强专制皇权。

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1)对于促进封建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稳定以及巩固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发挥了重要作用。

(2)皇帝的决策具有个人独断性和随意性,难免出现失误;同时助长了官场的因循守旧之风,还导致了官僚主义、贪污腐化之风的盛行。

(3)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最终极大地妨碍了社会的进步和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为近代的民族危机埋下了隐患。

应用 钱穆在《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中说:

“明代还是在制度之下由皇帝来当宰相。

宰相废了,而宰相的职权则由皇帝兼……明代制度还是和过去大体相似的。

清代就更超越了这一限度……清代行政反而成了私下的秘密,自然比尚有制度可循的内阁制又大大进了一步。

”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A.明朝设立的内阁制是对宰相制的继承

B.内阁是公开行政,军机处是私密行政

C.军机处的设置是古代政治的巨大变革

D.内阁与军机处的设立加强了君主专制

答案 C

解析 内阁始终不是法定中央一级的行政机构,无论地位、性质都不是对宰相制的继承,故A项错误;B项仅仅是表面现象,其体现的本质是君主专制的强化,故B项错误;“清代就更超越了这一限度”,军机处的设置标志着君主大权独揽,君主专制达到顶峰,这是古代政治的巨大变革,故C项正确;材料强调清代军机处的设立带来的变化,内阁加强了君主专制,但不是材料强调的内容,故D项错误。

1.汉武帝为解决王国问题而采取的重大措施是(  )

A.实行郡国并行制B.平定“七国之乱”

C.颁布“推恩令”D.设置节度使

答案 C

解析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实行郡国并行制是在汉高祖时期,故A错误;平定“七国之乱”是汉景帝所为,故B错误;汉武帝采取了“推恩令”及“酎金夺爵”等措施,解决了王国问题,故C正确;节度使的设置是在唐朝,故D错误。

2.(2018·北京学业水平测试)北宋初年,为加强中央集权,宋太祖采取的措施有(  )

①把主要将领兵权收归中央 ②文官担任地方长官 ③地方赋税大部分转运中央 ④在地方设置节度使

A.①②③B.②③④

C.①②④D.①③④

答案 A

解析 在地方上设置节度使是唐朝中叶时期的措施,排除④,其他组合项符合史实,故选A。

3.因处理军务而产生,进而辅佐皇帝全面处理政务的机构是(  )

A.内阁B.军机处

C.礼部D.尚书省

答案 B

解析 注意材料中的题眼“因处理军务而产生”“辅佐皇帝全面处理政务”,据所学知识可得出该机构为军机处,故B项正确。

4.明朝内阁制在我国政治史上是一次前所未有的探索。

“内阁”是(  )

①内侍机构 ②君主专制产物 ③决策机构 ④制约皇权工具

A.①②B.②④C.③④D.②③

答案 A

解析 内阁是辅助明朝皇帝处理政务的临时性机构,属内侍机构,故①正确;内阁服务君主,加强君主专制,故②正确;内阁不具备决策权,故③错误;内阁有利于强化皇权,故④错误。

A项符合题意。

5.清代军机处有官而无吏,故其中洒扫庭院、勤杂送水等工作皆由15岁以下不识字的儿童若干人充任。

这说明清代军机处(  )

A.独掌政务决策权B.重视保密较为封闭

C.理政人员素质低D.职官简练事务清闲

答案 B

解析 根据题目中“有官而无吏”“皆由15岁以下不识字的儿童若干人充任”体现了军机处的机密和封闭性,故B项正确。

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汉制,皇帝为丞相起(立);晋、六朝及唐,君臣皆坐;唯宋(群臣)乃立,元乃跪,后世从之。

——康有为《拟免跪拜诏》

材料二 艺祖(宋太祖)继位之日,宰执范质等犹坐,艺祖曰:

“吾目昏,可自持文书来看。

”质等起,进呈罢,欲复位,已密令中使去其坐矣,遂为故事。

——邵博《邵氏闻见后录》

材料三

(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汉代至明清君臣相见礼节的演变历程。

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一演变历程反映的本质问题。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秦汉、唐宋、明清三个时期君权、相权的变化,概括其趋势。

答案 

(1)演变历程:

汉代,君为臣起立(相迎);晋至唐,君臣皆坐;宋,君坐臣立;元明清,大臣须跪见皇帝。

本质问题:

皇权独尊,专制主义政治逐渐走向极端。

(2)变化:

秦汉:

秦始皇集大权于一身,设丞相,使其协助处理朝政;汉代设内朝(中朝)等,意在改变相权过重的传统。

唐宋:

设三省六部、参知政事等,分散相权。

明清:

废丞相,设内阁、军机处等,权力高度集中于皇帝手中。

趋势:

君权逐渐强化,相权逐渐削弱直至消亡。

解析 第

(1)问,依据材料将其历程划分为汉代、晋至唐、宋代、元明清四个阶段进行概括,并分析出其本质。

(2)问,结合三个时期丞相的具体职责,回答君权、相权的变化;从君权和相权的消长上概括出其趋势。

课时训练

题组1 汉唐时期的地方割据与集权措施

1.汉初刘邦分封同姓九王后,全国54郡,中央直辖者不过15郡,诸侯王国就占近40郡;全国1300余万人,中央政府控制编户97万,人口450余万。

(数据采用自刘国石《七国之乱、八王之乱、安史之乱之比较》)这说明(  )

A.汉初实行分封制后人口增长迅速

B.王国势力庞大,已对中央集权构成威胁

C.分封诸王使汉政权加强了对地方的管理和控制

D.分封制的实施使汉政权扩充了疆域,州郡数大增

答案 B

解析 依据材料分析,汉初中央直辖的郡和人口远远少于各王国控制的郡和人口,地方王国对中央形成了挑战,这说明王国势力已对中央集权构成威胁,因此B项正确,C项错误。

从材料中难以看出人口和州郡数目的增长变化,A、D两项排除。

2.唐朝后期,节度使“既有其土地,又有其人民,又有其甲兵,又有其财赋”。

这种状况(  )

A.加强了君主专制B.加强了中央集权

C.削弱了中央集权D.完善了选官、用官制度

答案 C

解析 据材料可知,节度使控制着地方行政权、军权、财权,成为地方割据势力,严重削弱了中央集权,故本题选C。

3.“……立行中书省十有一:

曰岭北,曰辽阳,曰河南,曰陕西,曰四川,曰甘肃,曰云南,曰江浙,曰江西,曰湖广,曰征东,分镇藩服……”材料所反映的制度创立于(  )

A.唐朝B.宋朝

C.元朝D.明朝

答案 C

解析 从材料中的“行中书省”判断这是元朝的行省制度。

4.宋太祖、宋太宗统治时期,“在中央政府的各个部门之间,宰相与副相之间,州郡政府的长贰之间,充分利用其相互间的牵制作用……”下列能说明州郡政府的长贰之间相互牵制的史实是(  )

A.知州“三岁一易”

B.另设参知政事、枢密院、三司使

C.将禁军的统领权一分为三

D.公文由知州和通判联合署名

答案 D

解析 根据题干中“州郡政府的长贰之间,充分利用其相互间的牵制作用”分析,所选答案要满足地方官员之间相互牵制这一要求,故D项符合题意。

题组2 皇权的不断加强

5.明初废丞相后,朱元璋平均每天要处理200多件奏章,即使他“星存而出,日入而休”,也无法把政事处理完毕。

因此明成祖时设立(  )

A.尚书令B.枢密使

C.内阁D.军机处

答案 C

解析 明太祖朱元璋废除丞相制度后,每天政务繁忙,便设立殿阁大学士协助皇帝处理政务,明成祖时正式设立内阁。

6.内阁只是皇帝的私人办公厅,不是政府正式的政事堂,内阁学士也只是皇帝的内廷秘书,不是外朝正式丞相之职,于是皇帝在法理上,便变成在政府里的真正领袖。

材料反映的本质是(  )

A.内阁只是皇帝的侍从机构

B.内阁大臣等同于丞相

C.内阁强化了君主专制

D.皇帝成为政府的真正领袖

答案 C

解析 材料“于是皇帝在法理上,便变成在政府里的真正领袖”可见其强调对君主专制的强化,故C项正确。

7.(2019·枣庄高一检测)清代的军机处设在隆宗门内、乾清门西侧,严禁外人进入。

皇帝召见军机大臣时,连太监也须退出。

这体现了该机构的什么特点(  )

A.机构简单B.处事机密

C.位高权重D.职能法定

答案 B

解析 材料“严禁外人进入”“连太监也须退出”体现了军机处处事机密的特点,故答案为B项。

8.(2018·衡阳八中高一期中检测)清末御史张端荫的奏折中说:

“自设军机处,名臣贤相不胜指屈,类皆小心敬慎,奉公守法,其弊不过有庸臣,断不至有权臣。

”军机处设立后,使清朝“不至有权臣”的主要原因是(  )

A.内阁与军机处相互制约

B.军政大权完全集中到皇帝手中

C.军机处官员多是平庸之辈

D.军机大臣奉公守法

答案 B

解析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军机大臣的职能只是上传下达,跪奏笔录,军政大权完全集中到皇帝一人手中,所以“不至有权臣”,故B项正确;内阁不能制约军机处,故A项错误;C项与材料“自设军机处,名臣贤相不胜指屈”不符,故排除;D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

9.汤其领在《西汉郡国并行论》一文中指出,郡县制取代分封制后,国家才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

这表明郡县制(  )

A.确保了皇权至上B.避免了地方割据

C.有利于中央集权D.建立了官僚政治

答案 C

解析 秦朝皇帝制度建立确立了皇权至上的原则,故A项错误;郡县制不能避免地方割据,故B项错误;郡县制的实行有利于中央直接管辖地方,加强中央集权,故C项正确;秦朝起官僚政治开始取代贵族政治,故D项错误。

10.《剑桥中国秦汉史》中记载:

“前汉最初大约70年的特点是帝国力量的巩固、行政的试验和制度的修改……这些年巩固的主要成果可以从诸王国面积和力量的缩减以及同时期帝国沿黄淮流域的直接控制的扩大中看出。

”下列与“主要成果”直接相关的措施是(  )

A.“独尊儒术”思想的提出

B.“重农抑商”政策的推行

C.“推恩令”的实施

D.“盐铁官营”政策的实施

答案 C

解析 材料中“这些年巩固的主要成果可以从诸王国面积和力量的缩减以及同时期帝国沿黄淮流域的直接控制的扩大中看出”可得出其主要是强调汉初对地方控制的加强,“独尊儒术”是思想的控制,故A项错误;“重农抑商”政策是经济措施,故B项错误;汉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代表是通过“推恩令”等措施解决了王国问题,加强了对地方的控制,故C项正确;“盐铁官营”政策是经济政策,没有涉及对地方的控制,故D项错误。

11.元代在地方设行中书省,在划区时突破以山川地理自然环境划分疆界的故套,这时的区划“合河南河北为一而黄河之险失,合江南江北为一而长江之险失,合湖南湖北为一而洞庭之险失”。

这种区划规制的主要意图是(  )

A.防止地方据险割据B.整合资源发展经济

C.因俗而治加强管理D.完善基层行政组织

答案 A

解析 据材料“这时的区划‘合河南河北为一而黄河之险失,合江南江北为一而长江之险失,合湖南湖北为一而洞庭之险失’”可以得出这种区划规制的主要意图是防止地方据险割据,故A项正确;整合资源发展经济不符合题意,故B项错误;因俗而治加强管理也不符合题意,故C项错误;材料中没有任何基层行政组织的信息,故D项错误。

12.(2019·杭州高一检测)明神宗万历年间张居正任内阁首辅大学士,明朝内阁的权力达到了顶点。

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入阁当值的官员始终官位较低

B.内阁首辅可以制约皇权

C.标志着古代君主专制达到顶峰

D.内阁始终没有取得法定的地位

答案 D

解析 明朝内阁入阁的官员初期官位较低,中后期官位较高,故A错误;内阁对皇权起不到制约作用,故B项错误;古代君主专制达到顶峰是在清朝,故C错误;明朝内阁始终没有取得法定的地位,故D正确。

13.从图一到图二的变化,反映的本质问题是(  )

图一            图二

A.中央对地方的控制逐渐加强

B.丞相制度被废除,皇权进一步强化

C.中央机构精简取得较大成就

D.六部的设置是明朝官制改革的重要成果

答案 B

解析 题干两幅图片最大的不同在于皇帝之下是否有丞相,故B符合题意;两幅图都没有涉及中央和地方的关系,故排除A。

C、D本身说法错误,故排除。

14.明朝废丞相设立内阁,清朝设置军机处。

这两项史实体现出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发展的基本特征是(  )

A.皇权受到制约B.君主专制强化

C.世袭制度消亡D.地方权力削弱

答案 B

解析 明朝废除丞相权分六部,清朝设置军机处,君主专制不断强化,从而使皇权达到了顶峰,故B项正确。

 

15.我国古代中央机构不断变革,曾出现三公九卿、三省六部、内阁、军机处等制度。

这些变革反映的趋势是不断强化(  )

A.专制皇权B.中央集权

C.监察权力D.对农民的控制

答案 A

解析 从三公九卿、三省六部、内阁、军机处等制度的不断变更可以看出,中国封建社会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内部相权在不断削弱,皇权在不断加强,以军机处的设立为标志,皇权专制发展到顶峰。

16.政治制度是现实的,每一制度必须针对现实,时时刻刻求其能变动适应。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周之失在于制,秦之失在于政不在制。

……汉有天下,矫秦之枉,徇周之制,剖海内而立宗子,封功臣。

——柳宗元《封建论》

材料二 郡县之制,垂二千年而弗能改矣,合古今上下皆安之,势之所趋……则分之为郡,分之为县,俾才可长民者(“长民者”指管理百姓的人)皆居民上,以尽其才,而治民之纪,亦何为而非天下之公乎?

——王夫之《读通鉴论·卷一》

材料三 行省虽然拥有经济、军事、行政等权力,但这些权力都是元廷让渡给地方的,最终的决定权还操控在中央的手中,因此行省权力大而不专,这决定了它只能为朝廷集权服务。

而行省行政区划中采取犬牙交错的划分原则,又从客观上瓦解了地方割据的地理条件。

……——中国论文网

材料四 任何制度,断无二三十年而不变的,更无二三百年而不变的。

但无论如何变,一项制度背后的本原精神所在,即此制度之用意的主要处则仍可不变,于是每一项制度,便可循其正常轨道而发展。

此即是此一项制度之自然生长。

——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请回答:

(1)材料一论述到的西周、秦朝和汉初的三项政治制度分别是什么?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郡县之制”的历史作用。

(3)据材料三,说明元朝行省制度为什么能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有效控制?

(4)政治制度“针对现实”“时时刻刻求其能变动适应”,但其“本原精神”“仍可不变”。

综合上述材料,说明材料四中的“本原精神”是指什么?

答案 

(1)制度:

西周:

分封制;秦朝:

郡县制;汉初:

郡国并行制。

(2)作用:

利于维护国家稳定;任用有才之人管理百姓;形成中央对地方的垂直管理;官僚政治取代了贵族政治。

(任意三点即可)

(3)原因:

行省权力大而不专;采取犬牙交错的区划原则。

(4)精神:

加强中央集权,抑制地方独立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工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