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口财政学笔记.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7724036 上传时间:2023-01-26 格式:DOCX 页数:44 大小:169.2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道口财政学笔记.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4页
道口财政学笔记.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4页
道口财政学笔记.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4页
道口财政学笔记.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4页
道口财政学笔记.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道口财政学笔记.docx

《道口财政学笔记.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道口财政学笔记.docx(4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道口财政学笔记.docx

道口财政学笔记

第一章、定义

一、经济学角度:

财政作为一个经济范畴,是一种以国家为主体的经济行为,是政府集中一部分国民收入满足公共需求的收支活动,以达到优化资源配置、公平分配和经济稳定发展的目的。

二、实际工作角度:

财政是指财政部门作为政府的一个综合性部门通过其收支活动,筹集和供给资金,保证实现国家职能。

三、社会分配角度:

以国家为主体的分配活动,既包括生产要素的分配,也包括个人收入的分配。

第二章、职能(01简答)

2.1.资源配置职能

一、定义:

政府通过本身的收支活动,为政府提供公共物品提供经费和资金,引导资源流向,弥补市场的失灵和缺陷,形成一定的资产结构、产业结构、技术结构以及地区结构,在全社会范围内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

2.2.收入分配职能

一、财政通过分配调整各分配主体的物质利益,实现国民收入和财富分配的经济公平和社会公平。

二、公平分配的指标:

1.洛伦兹曲线计算的基尼系数。

三、主要手段:

税收政策和转移支付。

2.3.经济稳定和发展职能

一、定义:

1.经济稳定:

充分就业、物价稳定和国际收支平衡。

2.经济发展:

补进包括经济增长,还包括随着产出增长而带来的产出与收入结构的改善,以及经济、政治和文化条件的改变。

经济发展是个通过物质生产的增长全面满足人们不断增长的基本需求的概念。

二、手段:

1.通过制度性安排,充分发挥某种自动稳定的作用。

2.加快产业结构调整,保证国民经济稳定高速发展。

第三章、财政支出结构

1.1.购买性支出

(一)社会消费性支出

一、支出性质:

购买性支出、非生产的消费性支出、满足社会共同需求。

二、支出结构:

行政管理费、国防费、文科卫、公共部门事业费。

(二)行政管理费和国防费支出

一、属性:

国家基本职能,对外巩固国防、对内维持公共秩序、社会行政管理。

二、对经济的影响:

非生产性支出、构成总需求,促进经济循环周转。

(三)文科卫支出

一、非生产型范畴,但仅是从静态上讲,不能对当年的物质生产直接贡献。

二、动态上讲,将不断提高人力资本、科技进步,对生产贡献会越来越大。

三、实际意义上讲:

要全面考虑生产的当前需要和未来发展需要,让文科卫占适当的比例,并随着生产率、GDP增长而不断提高,加大公共财政投入力度,超多GDP增速,占比上升。

1.2.投资性支出

(一)财政投资支出的一般分析

一、财政投资与经济增长

1.投资是经济增长或者经济发展的动力,是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

2.两大效应:

乘数效应、加速原理。

3.基本考虑因素:

规模适度、结构合理、注重投资效益。

二、政府投资的特点:

1.从社会效益、社会成本上看,实现社会效益最大化,可以微利甚至不盈利。

2.政府财力雄厚,资金来源为拨款,可投资长期、大型项目,而且资金成本低。

3.私人企业囿于一行一业,投资不可能估计非经济社会效益,无法优化投资结构;而政府居于宏观调控地位,可以从事社会效益好,关乎国计民生的产业和领域,弥补私人投资的不足。

(二)政府归投资宏观调控的总思路

一、直接调控:

根据宏观经济政策目标,结合非政府投资状态,安排政府自身投资的方向、规模和结构,从而使全社会投资达到最优状态。

二、间接调控:

通过产业政策的引导作用,通过政府对投资的导向作用,通过税收、财政补贴、折旧政策来影响非政府投资的条件,调控非政府投资的方向、规模和结构。

三、总结:

1.规模上:

直接调节自身投资规模,间接调节非政府投资规模,是两者加总起来的总量和国民经济稳定增长的投资总量相吻合。

2.结构上:

调节自身投资结构,纠正非政府投资结构的偏差,使全社会的投资结构符合国家产业政策。

四、政府投资决策的标准

1.原则:

取决于不同时期的政府政策目标。

2.三大标准:

1)资本——产出比最小化标准:

稀缺要素利用最大化,适用于要素稀缺的情况。

2)资本——劳动力比最大化标准:

偏向于资本密集型产业,适用于解决瓶颈基础设施建设产业。

3)就业创造标准:

偏向于劳动密集型,适用于政府偏向于扩大就业的政策。

(三)基础设施投资

一、属性:

社会分摊成本、先行成本。

二、特点:

1.作为共同生产条件的固定资产,具有非竞争性、非排他性和外部效应和不可分割性,具有公共物品的特征。

2.多为大型的长期的资本密集型项目,基础瓶颈项目,私人投资难以胜任,须有政府进行强有力的干预。

发展中国家除弥补市场失灵外,还扮演着资本原始积累的角色。

1.3.转移性支出

(一)社会保障性支出

一、性质:

社会公共需求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经济意义:

1.收入分配功能:

通过收入再分配来缩小市场机制必然带来的收入差距,矫正分配不公。

2.内在稳定器功能:

弱化经济周期波动。

3.从政府收入的再分配手段上看:

税收的累进税功能体现在让富人穷一些,转移支付功能体现在让穷人富一些。

4.私人保险市场由于存在逆向选择、道德风险等市场失灵,不能完全胜任向全社会提供经济保障的职责。

(二)财政补贴

一、性质:

一种影响相对价格结构,从而可以改变资源配置结构、供给结构、需求结构的政府无偿支出。

二、内容:

物价补贴、企业亏损补贴。

三、分类

1.按照补贴同社会经济运行过程分类:

生产、流通和消费。

2.按照政府是否明确补贴分类:

明补和暗补。

3.按照接受主体分类:

企业和居民。

4.按照是否与购买相联系分类:

实物补贴和现金补贴。

四、财政补贴调节经济的机理——调整相对价格结构

1.改变需求结构:

补贴可以改变相应商品的实际价格,从而引起相对价格体系的变动,从而改变需求结构。

2.改变供给结构:

补贴通过改变企业购进的产品价格,体现在供给价格或销售价格加补贴,从而改变企业的盈利水平。

3.将外部效应内部化:

具有外部效应的产品如科研,投入大成功率低,私人开发难以获得全部收益而出现私人提供不足,财政给予补贴,可降低私人开发成本,缓解风险,促进科技进步。

五、财政补贴的实际经济效应:

1.政策功能:

有效贯彻国家经济政策,通过改变相对价格,补贴特定对象,从而实现政策目的。

2.诱导效应:

以少量的财政资金带动社会资金,扩充财政资金的经济效应,诱导鼓励民间投资。

3.经济结构调整:

通过补贴,促进技术改造革新、推动产业升级、优化产业结构,调动资源合理流动优化配置,实现国民经济结构调整。

4.消除排挤效应:

在实行扩张性财政政策的同时,对私人部门进行投资补贴,可以降低私人部门由于利率提高而引起的资金成本增加,消除公共支出对私人投资的挤出效应,增强民间投资欲望,加快民间投资增长。

六、社会稳定的效应:

1.对产业结构调整失业,通过企业亏损补贴稳定被调整行业收入并诱导其积极调整。

2.平抑产品波动,针对国民经济各类价格波动,对居民进行价格补贴,弥补居民尤其是农民的收入损失。

3.由于公共事业引起的冲击的行业,可通过补贴稳定经营,度过稳定时期。

七、补贴的主要问题:

1.补贴过多过滥,财政负担过重,削弱宏观调控能力。

2.长期补贴尤其是一些竞争性行业的亏损企业的补贴,会使企业产生依赖,扭曲了经济资源配置。

3.过多过广的补贴认为的扩大了政府干预经济的范围,挤占了市场机制调节的范围。

4.某些补贴的不当,扭曲了价格体系,刺激不合理的投资和消费,加剧了供求结构矛盾。

(三)税收支出

一、定义:

以特殊的法律条款规定的、给予特定类型的活动或纳税人以各种税收优惠待遇而形成的收入损失或者放弃的收入。

二、分类:

1.照顾性税收支出:

1)定义:

由于客观原因在生产和经营上发生临时困难而无力缴纳税款。

2)目的:

扶植国家希望发展的亏损或微利企业,平衡各部门间的经济发展。

3)关键:

区分政策性亏损与经营性亏损,防止道德风险。

2.刺激性税收:

1)定义:

用来改善资源配置,提高经济效率的特殊税收优惠规定。

2)目的:

正确引导产业结构、产品结构以及市场需求,实现促进科技进步、扩大就业等经济结构优化调整目标。

3)意义:

刺激性税收支出是税收调节经济的主要领域。

4)分类:

针对特定纳税人,针对特定纳税对象。

三、税收支出的八种政策工具

1.税收豁免:

在一定时期内,对纳税人的某些所得项目或所得来源不予以瞌睡,或而对某活动不列入课税范围,而豁免其税收负担。

1)免除关税和货物税,增强企业国内外市场竞争能力,免货物税,提高价格竞争力。

2)免除所得税,增加新投资的利润,鼓励产业发展,尽快收回投资成本,促进一些社会政策顺利实施,达到政策目的。

2.纳税扣除:

准许企业把一些呵护规定的特殊支出,以一定的比率或全部从应税所得中扣除,以减轻其税负,实质是减少纳税人应课税的所得额,尤其是针对累进税的减税效果尤为显著。

3.税收抵免:

允许纳税人从某种呵护奖励规定的支出中,以一定的比率从其纳税款中扣除,以减轻其税负,是指是应税额已经计算出来后,再从应付税款中进行抵扣。

1)投资抵免:

即投资津贴,政府规定反对固定资产投资者,可以从当年应付公司所得税税额中,扣除相当于新投资设备某一比率的税额,以减轻税负,借以促进资本的形成并增强经济增长的潜力。

2)国外税收抵免:

主要是为了避免国际双重征税,使纳税人的税收负担公平。

4.优惠税率:

对合乎规定的企业可以较一般为低的税率。

1)期限上可以伸缩,看项目周期长短,特别是针对觉投资获利较迟的企业可以长期优惠税率。

2)表现形式多样,如制定纳税上限。

5.延期纳税:

税负延迟缴纳或者分期付款。

1)实质:

纳税人得到一笔无息贷款,可帮助解决短期财务困难,而税负总额不变,政府负担小,充其量是损失了一点利息。

2)适用:

适用于各种税款,尤其是应用于税额较大的税收上。

6.盈亏相抵:

准许企业以某一年度的亏损,抵消以后年度的盈余,以减少其以后年度的应纳税款;或是冲抵以前年度的盈余,申请退还以前年度已纳的税款,但抵消或冲抵千货年度盈余都有一定的时间限制。

7.加速折旧:

是指在固定资产适用年限的初期提交更多的折旧,是在固定资产的使用年限内早一些得到折旧费和见面税的税款。

1)实质:

使企业在初期缴纳所得税较少,税负较轻,使企业后期由于折旧扣除减少,应税所得额较多,税负较重,总的来说,税负没有减少,只是在时间上进行了前轻后重的分配,想单股一种延期纳税,获得了无息贷款。

8.优惠退税:

国家为了鼓励纳税人从事或者扩大某种经济活动而给予的税款退还。

1)出口退税:

退还出口税,急用进口原料或半成品,加工制成成品出口时退还已缴纳的进口税,退还已纳的国内销售税、消费税和增值税等。

2)再投资退税:

为鼓励投资者将分得的利润在投资,而退还纳税人在投资部分已缴纳的税款。

四、税收支出的预算控制

1.非制度化的临时监督与控制

1)做法:

政府在实施某项政策的过程中,只是在解决某一特定的问题的时候,才利用税收支出并对此加以控制,临时性的,没有形成制度。

2.统一的税收支出账户

1)原因:

1.税收支出是政府的财政政策的手段之一,应像直接支出一样负于同样的估价和控制程序。

2.政府可以用相同的预算方式来衡量直接支出和税收支出的成本,选择合适不同政策目标的手段,比较效率最高者用之。

3.临时性与制度性相结合:

1)原则:

正规税制和税收支出特别条款的区分,有必要证实区分,就纳入税收支出的国家预算;区分不开,没有必要正式区分,就临时性或公布项目目录即可。

2)做法:

只对比较重要的税收减免项目,定期报表,纳入国家预算程序,不建立独立的税收支出体系。

3)原因:

1.区分税收支出与正规的税制困难。

2.实践中,连续完整的估价税收支出成本是不可能的。

第四章、财政支出规模变化理论

2.1.财政支出的指标

一、衡量财政支出规模的指标:

1.绝对数指标:

财政支出的绝对数

2.相对数指标:

财政支出占GDP得比重

二、发展变化的指标:

1.财政支出增长率(同比增长率):

2.财政支出弹性:

3.财政支出增长边际倾向:

2.2.三大规律

(一)瓦格纳的财政扩张论

一、理论背景:

19世纪,德国的瓦格纳建立在19世纪欧洲、美国、日本公共部门的增长所做的经验分析。

二、瓦格纳法则:

随着人均收入的提高,财政支出占GDP得比重也要相应提高,但上升并不是无止境的,而是当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比重呈相对稳定之势。

1.社会因素:

现代工业的发展会引起社会进步的需求,社会进步必然会导致国家活动的扩张。

2.政治因素:

随着经济的工业化,正在扩张的市场与这些市场主体之间的关系更加复杂,从而引起对公共物品的需求日益增加。

3.经济因素:

1)工业化推动城市化进程,人口居住密集化,由此产生拥挤等外部性问题,需要政府协调管理。

2)对于教育、保健、娱乐、福利等公共支出都有较高的需求收入弹性,从而使得公共支出快于GDP增长。

三、实证检验

1.基本符合:

现金主要发达国家都已经达到了基本稳定的阶段。

2.结论:

财政支出占GDP比重的升降,是财政支出弹性和边际倾向升降的结果。

(二)替代——规模效应理论

一、理论背景:

皮科克、怀斯曼在瓦格纳分析的基础上对英国公共部门成长情况提出了导致财政支出增长的内在因素和外在因素。

二、基本假设:

1.政府喜欢多支出,公民不愿意多缴税,公民所能容忍的税负水平时对财政支出规模的约束条件。

三、理论内容:

1.正常情况下,内在因素起作用,政府支出上升会随GDP线性增长,因为容忍的税率不变。

2.危机情况,外部因素为主因,使公众在危急时刻接受了高税率,即发生了公共支出替代私人支出的挤出效应,使财政支出比重上升。

3.危机结束时,公共支出不会退回原来水平。

四、结论:

每一次较大的经济或者社会动荡都会使财政支出上一个新的台阶,从而产生累积性的财政规模占比上升,即所谓的“替代——规模效应”。

(三)经济发展阶段论

一、经济发展阶段论是由马斯格雷夫、罗斯托提出的。

二、理论内容:

1.经济发展的早期阶段:

政府投资比重高,公共部门为经济发展提供基础设施建设、人力资本投入等,为起飞奠定基础。

2.中期阶段:

政府投资逐步转换成私人投资的补充,虽然绝对数目增长,但是比重会下降。

3.成熟阶段:

公共投资将从基础设施转换为不断增加的社会科学教育文化卫生福利的支出,而且支出增长会大大超过其他支出项目,快于GDP增长,占比重会上升。

三、总结:

1.三个理论都是说明财政支出占GDP比重的一般趋势

2.瓦格纳法则和替代规模理论:

随着人均GDP的增长而上升,达到一定水平后相对稳定。

3.经济发展阶段论:

比重先上升,后降低,再上升,但上升的原因不同,一个是购买性支出导致,一个是转移性支出导致。

第五章、国债的分析体系

1.定义

一、定义:

中央政府在国内外发行债券(内债)或者向国外政府和银行借款(外债)所形成的国家债务。

二、含义:

1.非经常性:

一种非经常性的财政收入。

2.偿还性:

发行须遵循信用原则,是一种预期的财政收入,要到期还本付息。

3.自愿性:

自愿认购,没有强制性。

4.与私人债券相比:

国家信用担保,金边债券。

2.种类

一、按照举债形式分类:

1.国家借款

2.发行债券

二、按照发行和筹借地域分类:

1.内债

2.外债

三、按照流动性分类:

1.可转让债券

2.不可转让债券

四、按照发行凭证分类:

1.凭证式

2.记账式

3.结构

一、结构:

一个国家各种性质的债券的相互搭配,以及债务收入来源和发行期限的有机结合。

二、应债主体结构:

社会资金或收入在社会各个经济主体之间的分配格局,即各类企业和各阶层居民各自占有的社会资金的比例。

三、应债资金来源结构:

各类企业和各阶层居民实际认购和持有国债的比例。

四、期限结构:

1.短期(1年或1年以内):

平衡国库短期收支,同时作为央行公开市场工具。

2.中期(1年到5年)

3.长期(5年或5年以上):

周期较长的基础设施件事或重点建设项目。

4.永久:

无偿还期,只按年负于利息,可以上市流通,随时兑现。

4.负担

一、认购人负担:

国债作为认购人的自有资金使用权的让渡,虽然暂时让渡,但也会对其经济行为产生影响。

二、政府负担(债务人负担):

政府借债时获得经济利益,偿债时则体现为支出,要考虑偿债能力。

三、纳税人负担:

还债来源最终还是税收,国债是一种延期的税收,会加重纳税人的负担,虽然可以借新还旧,但持续会增加债务余额。

四、代际负担:

国债不仅形成当前社会负担,还会向后推移形成代际负担,但如果转移债务的同时为后代创造更多财富或奠定了创富的资本存量,是正常的,但是被当前消费或低效运用,则是短期行为。

5.限度

一、限度:

国家债务规模的最高限度或指国债适度规模问题。

二、绝对规模指标:

1.历年累计债务的总规模。

2.当年发行的国债总额。

3.当年需要还本付息的债务总额。

三、相对规模指标:

1.国债负担率

2.居民个人国债负担率

3.政府偿债能力(借新还旧,只还利息)

4.政府债务依存度

第六章、李嘉图等价定理(11初试)

一、是19世纪李嘉图提出的

二、核心观点:

1.政府支出通过国债融资还是通过税收融资没有任何区别,即债务和税收等价。

2.国债仅仅是延期的税收,当前为了弥补财政赤字发行的国债本息在将来必须通过征税偿还,而且税收的现值与当前的财政赤字相等。

3.选择一次性总量税还是发行国债来弥补赤字,对于居民的消费和储蓄来说没有任何影响,因此,政府筹资的方式对国民收入没有影响。

三、逻辑基础:

1.消费理论中的生命周期假说和永久收入假说:

假定消费者具有完全的理性,能准确预测到无限的将来,知道政府今天通过发行国债弥补财政赤字意味着未来更高的税收,通过发行国债而不征税为政府支出筹资,并未减少消费者生命周期内总的税收负担,唯一改变的只是推迟了征税时间而已。

基于这样的判断,消费者会为了支付偿还国债的更多税收,减少当期消费,增加储蓄。

2.假设一切税是一次性总量税。

四、政策含义:

如果说发行国债等于未来的税收的现值,那么以增发国债筹集的财政收入进行扩张性财政政策,就不会影响总需求。

扩张性财政政策无效。

五、局限:

1.针对理性预期的批评:

i.假设消费者通晓未来收支分布从而理性的调整当前、未来收支,但事实上,未来税收和未来收入都具有不确定性,不能够完全准确的预期。

ii.代际相传时,父母对子女未来的福利收入水平的预期不同,储蓄比也不同。

2.针对一次性总量税:

大多数税收都不是一次性总量税,而其他的税种必然会对经济产生扭曲效应,打破税收中性,从而带来效率损失,这样,用发债的方式取代征税,就会避免税收带来的扭曲效应,显然更有利于经济发展。

第七章、国债的经济效应

6.资产效应

一、前提:

居民是否把自己持有的国债看做是财富的一部分,如果仅将其看做延期的税收,就不是财富,如果认为当前发债与未来的税收没有直接关联或根本不用税收偿还的话,那就是财富的一部分。

二、机制:

国债错觉,即国债持有者在持有国债的时候,认为是自己的财富增加了,由此引发财富效应,使得消费增加,因而国债积累与消费的增加相联系。

三、承认国债的资产效应,就相当于否定了李嘉图等价定理关于国债只是延迟的税收的现值从而国债并非财富的结论。

四、稳定功能:

1.发行国债在经济萧条的时候具有扩大消费的作用,经济旺盛的时候有抑制消费的作用,而且在萧条时作用更大。

2.国债利息的支付具有稳定性,与累进税相结合,可以减缓经济波动,稳定消费。

7.需求效应

一、国债融资后财政支出的乘数效应:

扩大总需求。

二、发行国债本身对总需求的影响:

1.如果应债主体是央行,会导致基础货币增发,就会叠加在原有的总需求上增加总需求。

2.如果应债主体是公众或者商业银行,则只是现有货币存量的资金使用权从公众或者银行手中转移到了政府手中,并不影响总需求,只是改变总需求的结构。

三、发行国债的连带影响:

1.经济周期的不同阶段:

1)繁荣时期:

资金供求紧张,发债使得利率上升,基础私人投资,有紧缩功能。

2)萧条时期:

发债弥补有效需求不足,有明显的扩张功能。

2.居民购买国债的货币形式:

1)居民用M1购买国债,财政支出时用M2,M1下降,M2上升,降低货币流动性,总需求降低。

2)居民用M2购买国债,财政支出时用M1,M2下降,M1上升,提高货币流动性,总需求上升。

8.供给效应

一、本质:

需求效应与供给效应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政府国债融资后政府投资需求增加,必然会增加总供给量,而且因为政府投资和民间投资的领域不同,也必然会改变总供给的结构,从而增加了供给总量,又改变了供给结构。

二、供给效应的作用机制:

1.政府发债用于投资,主要用于生产性投资,用于非排他性、非竞用性、外部效应大的公共物品领域投资,首选基础设施建设、农业以及公共服务事业等,即增加了有效供应总量,又基本解除了长期存在的基础设施瓶颈,改善了供给结构。

第八章、国债的政策功能

9.弥补财政赤字

一、实质:

发行国债弥补赤字,将不属于国家支配的民间资金在一定时间内让渡给政府使用,是社会资金的使用权的单方面转移。

二、相对于税收和赤字货币化的显著优点:

1.相对于税收:

1)自愿性,基本上是社会游离出的闲置资金,不会对经济造成结构性影响。

2)税收中性,不会扭曲价格体系,造成经济效率的损失。

2.相对于赤字货币化

1)部分闲置资金使用权的暂时转移,充分应用了现有的货币存量,不会增发货币而造成通货膨胀。

10.筹集建设资金

一、由于用于生产建设性固定资产投资,在财政支出中占比大,因此发债具有明显的筹集建设资金的性质。

11.调节经济

一、财政政策手段:

国债是对GDP的再分配,是社会资源得意重新配置,可以增加生产性基础瓶颈的投资,可以购买性支出增加以增加总消费,可以弥补赤字,平衡社会总需求。

二、货币政策手段:

国债是可以流通债券的主要组成部分,尤其是短期国债是央行公开市场业务从而调节货币供应量的重要手段。

第九章、债务危机

一、债务危机是指80年代初以来,一系列非产油国家无力偿还到期外债(主要是国际银行贷款),从而导致国际银行业陷入资金危机及严重影响国际金融及货币体系稳定的现象。

二、债转股是70年代以来因发展中国家的债务危机而出现的一种金融创新。

它是指将所欠银行债务转换成股权的一种行为。

债务调换是指两种或多种不同的债务工具的交换。

12.衡量一国外债的四个指标(01初试)

一、债务率,这是指一国当年外债余额占当年GDP的比率。

这是衡量一国对外债依赖程度,或一国总体的债务风险的参考指标。

公式表示如下:

债务率=

,超过10%,就有可能对外资过分依赖,当金融市场或国内经济发生动荡时,容易出现偿债困难。

二、负债率,这是指一国当年外债余额占当年贸易和非贸易外汇收入的比率。

这是衡量一国负债能力和风险的主要参考指标,公式表示如下:

负债率=

国际上公认的负债率参考数值为100%,即如果负债率超过100%,说明债务负担沉重,但这也不是绝对的,因为即使一国外债余额很大,如果长期债务和短期债务期限分布合理,当年的还本付息额也可保持在适当的水平上。

三、偿债率,这是指一国当年还本付息额占当年贸易和非贸易外汇收入的比率,这是衡量一国还款能力的主要参考指标,公式表示如下:

突破20%这一警戒线,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研究生入学考试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