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说千古风流人物之唐太宗Word格式.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20940097 上传时间:2023-01-26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32.1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话说千古风流人物之唐太宗Word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话说千古风流人物之唐太宗Word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话说千古风流人物之唐太宗Word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话说千古风流人物之唐太宗Word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话说千古风流人物之唐太宗Word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话说千古风流人物之唐太宗Word格式.docx

《话说千古风流人物之唐太宗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话说千古风流人物之唐太宗Word格式.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话说千古风流人物之唐太宗Word格式.docx

【史学评价】

新唐书评价太宗皇帝:

甚矣,至治之君不世出也!

禹有天下,传十有六王,而少康有中兴之业。

汤有天下,传二十八王,而其甚盛者,号称三宗。

武王有天下,传三十六王,而成、康之治与宣之功,其余无所称焉。

虽《诗》、《书》所载,时有阙略,然三代千有七百余年,传七十余君,其卓然著见于后世者,此六七君而已。

呜呼,可谓难得也!

旧唐书评价太宗皇帝:

史臣曰:

臣观文皇帝发迹多奇,聪明神武。

拔人物则不私于党,负志业则咸尽其才。

所以屈突、尉迟,由仇敌而愿倾心膂;

马周、刘洎,自疏远而卒委钧衡。

终平泰阶,谅由斯道。

尝试论之:

础润云兴,虫鸣螽跃。

虽尧、舜之圣,不能用檮杌、穷奇而治平;

伊、吕之贤,不能为夏桀、殷辛而昌盛。

君臣之际,遭遇斯难,以至抉目剖心,虫流筋擢,良由遭值之异也。

以房、魏之智,不逾于丘、轲,遂能尊主庇民者,遭时也。

况周发、周成之世袭,我有遗妍;

较汉文、汉武之恢弘,彼多惭德。

迹其听断不惑,从善如流,千载可称,一人而已!

吴兢在《〈贞观政要〉序》中说:

“太宗时政化,良足可观,振古而来,未之有也。

《贞观政要》集论的撰者,元朝的戈直说:

“夫太宗之於正心修身之道,齐家明伦之方,诚有愧於二帝三王之事矣。

然其屈己而纳谏,任贤而使能,恭俭而节用,宽厚而爱民,亦三代而下,绝无而仅有者也。

后之人君,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岂不交有所益乎!

”这里所说,太宗在正心修身,齐家明伦方面,有愧於二帝三王之事,主要是指太宗与其兄李建成的皇位之争。

明宪宗在命儒臣订正重刊《贞观政要》时写道:

“太宗在唐为一代英明之君,其济世康民,伟有成烈,卓乎不可及已。

所可惜者,正心修身,有愧於二帝三王之道,而治未纯也。

【丰功伟绩】

1、他不拘一格(敌人、穷人、坏人)的用人,对人材的使用及领导达到了极高的境遇;

2、他独具慧眼,看到了个人力量的不足,充分认识到君王如石、良臣如匠,方有美玉问世,对大臣的各项进步之言豁达的予以采纳;

3、不独断专行、初步确立了三权分立、互相监督的政治管理制度,规定法令甚至包括自己(影响国家政策的那一部份)旨意需门下省审查副署后方可生效发布,保证了政策的可行性、及时发现并纠正/杜绝了不良政策对国家及人民的违害与影响;

4、认识到人命至重、不可妄杀的法政政策,规定死刑需三复奏(外地五复奏)复审批准后方可行刑,这就不难认人们想起贞观四年(630年──中国的丰年)全国叛死刑才29人、贞观六年(632年)全国死刑犯290人,太宗审查时令全部290人回家团年、待来年秋收后回来复刑,结果290人均准时到来、无一人逃亡(现在有人说那是太宗广布法网,那290人是跑不掉才回来受死的,我说这人真是不动脑子,想想那时的法网严还是现在的法网严,那现在逃狱是不是100%呢,那又是为什么呢!

)。

5、太宗朝武功之盛,除太高丽战争上没有取得战略胜利外都取得了辉煌的胜利(突厥、吐谷浑、高昌、安西四镇、漠北薛延陀等),这与当时的国力、军队战斗力、整体战略、用人选将与配合默契、过程协调一致等重要因素是分不开的,因此在中华历史上的名将名相中,贞观朝占有相当的比例,在中华军事史上,贞观朝的战例也多被引用;

6、气吞天下的“天可汗”气质,李世民多次以少吓多,经典之役就是在渭水单骑吓退突厥10万精骑,就对比宋真宗在寇准一在坚持和请求下才免强在大军护卫下到达澶州南城,而又要战战兢兢的马上要回去是何等的天壤之别啊!

7、胸怀大局、四海一统的民族和外交政策,太宗朝的民族和外交政策取得了辉煌的胜利,四海之内只要知道中国的均努力内附,以唐为荣,乐不思蜀,他们不但同唐人一样可以自由自在的生存,还可以做官,著名的少数民族将领阿史那社尔、执思失力、契毕何力乃至后世的高仙芝、李光弼等都为唐朝做出了杰出贡献,在他们身上正好反映出李世民民族政策的光辉,现在的唐人、唐人街也正时那时繁荣富强、威甲四海、文礼之邦的生动写照;

8、完善科举制度、大力兴办学校、重视教育活动、普及官吏选聘、当时的国子学、太学之盛、地方也有不少学校,如此才不难想起当时的教化呢,同时当时的科举也规范化、考选公平,以进士科最为杰出,如此才有太宗见新科进士鱼贯而出,喜言“天下英雄、入朕彀夷”,唐朝的教育及科举为政治上提供优秀人才同文化精髓---唐诗及经济发展做出杰出贡献;

9、工书法、富文词,太宗皇帝个人修养及天赋极高,在书法同文词上也颇有名气,在他大力宏扬和鼓励支持下,才有唐代书法、文学、艺术之盛;

10、倡导廉政、节俭、朴素、重视农田水利,太宗朝在廉政建设方面是相当成功的,他并没有像朱元璋一样严惩贪官污吏,而是建立一个廉洁奉公、遵纪守法的中央领导班子、重视地方长官选举,当时朝廷中不少卿相家境贫困,温彦博、戴胄、于志宁、魏征、张玄素等等,再加上良好风气的宣传和行政监督,及时预防了官员犯错,因此当时的官员相当奉公守法、廉洁自律;

太宗皇帝也比较注意节俭,不滥用民力、注意与民休息,当时社会形成了一种朴素求实的作风;

太宗皇帝也相当重视农业,京官外巡回京太宗先问及此事,因太子冠礼与农时违背而更改;

11、由于社会安定,商业经济得到发展,全国新兴了许多商业城市,城市业有相当的发展,广州、杭州、扬州、成都、江陵、凉州等城市经济发展相当迅猛,长安同洛阳作为世界经济大都会就不言而喻了,这为封建经济登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2、对玄装佛学的支持同西游的肯定,打通并维护河西走廊──丝绸之路及东联新罗、日本,促进了中西文化交流与经济发展,文成公主下嫁吐蕃,使吐蕃从奴隶制社会迈入封建主义社会,开发并促进了西藏的发展;

综上所述,唐太宗李世民不愧为我国历史上一位伟大的政治家、军事家、战略家、文学家、书法家、卓越的领袖、影响中华乃至世界进程的杰出人物,他为中华民族同人民做出了杰出贡献,留下了辉耀千古的丰功伟业及精神财富,因此受到人们的崇敬;

也正如筑东阳先生所说“他是继孔子之后中国数一数二的伟人”。

【贞观之治】

1、形成原因:

第一、隋朝政治制度和经济繁荣为唐朝加强中央集权和发展经济创造了条件;

而隋炀帝暴政、奢侈腐化、奴役百姓、穷兵黩武,破坏社会生产,激化社会矛盾,导致农民爆动。

唐初统治者亲眼看到了农民战争瓦解隋朝的过程,认识到了广大农民对封建统治稳定的重要性,吸取隋亡教训,调整统治政策,以缓和阶级矛盾,稳定社会秩序,恢复经济。

第二、因为上述因素,唐太宗确定了“安百姓”、“重人才”、“强政治”的治国思想,并通过一系列的制度政策、措施和不懈的实践去实现。

首先,唐太宗认识到了统治者与人民是“舟与水”的关系,通过土地赋税制度的调整以“安百姓”。

二是认识到了重用人才,虚怀纳谏的意义,得人善任,从谏如流,营造出政治清明的氛围,保证了较为开明正确的政治、经济、民族、外交、文化上的政策得以制定和实施。

三是加强政治,完善三省六部制和科举制,以巩固中央集权,提高行政效率,扩大统治基础。

(注意:

用人和纳谏,既是贞观之治出现的原因,又是贞观之治的重要表现。

2、综合:

在李世民统治其间,唐朝国力强盛,被称为贞观之治。

晚年著《帝范》一书以教戒太子,其中总结了他一生的政治经验,也对自己的功过进行了评述。

他在位期间,推行府兵制、租庸调制和均田制,并积极推行科举制。

630年,击败东突厥,被突厥各部尊为“天可汗”。

641年嫁文成公主给吐蕃的松赞干布。

公元649年,命太子李治到金液门代理国事。

李世民于649年7月病死于长安含风殿。

葬于今中国陕西礼泉县东北50多里的山峰上的昭陵。

谥号为“文皇帝”。

唐太宗善于听从大臣的批评和见解,魏征直谏200多次直陈他的过失。

唐太宗还精擅书法,以行书写碑,为后世鼻祖。

著名作品有《温泉铭》、《晋祠铭》等。

死后更以东晋书法大家,王羲之所作《兰亭集序》为陪葬品。

贞观之治是指唐朝初期出现的太平盛世。

由于唐太宗能任人为贤,知人善用;

开言路,虚心纳谏,重用魏征等;

并采取了一些以农为本,减轻徭赋,休养生息,厉行节约,完善科举制度等政策,使得社会出现了安宁的局面。

当时年号为“贞观”(627年~649年),史称“贞观之治”。

与后来李隆基的“开元盛世”并肩而立。

唐太宗李世民在位23年,使唐朝经济发展,社会安定,政治清明,人民富裕安康,出现了空前的繁荣。

由于他在位时年号为贞观,所以人们把他统治的这一段时期称为“贞观之治”。

“贞观之治”是我国历史上最为璀璨夺目的时期。

太宗吸取隋朝灭亡的原因,非常重视老百姓的生活。

他强调以民为本,常说:

“民,水也;

君,舟也。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太宗即位之初,下令轻徭薄赋,让老百姓休养生息。

唐太宗爱惜民力,从不轻易征发徭役。

他患有气疾,不适合居住在潮湿的旧宫殿,但他一直在隋朝的旧宫殿里住了很久。

贞观之初,在唐太宗的带领下,君臣和谐,全国上下一心,经济很快得到了好转。

到了贞观八九年,牛马遍野,百姓丰衣足食,夜不闭户,道不拾遗,出现了一片欣欣向荣的升平景象。

太宗在位20多年,进谏的官员不下30余人,其中大臣魏征一人所谏前后200余事,数十万言,皆切中时弊,对改进朝政很有帮助。

太宗十分注重人才的选拔,严格遵循德才兼备的原则。

太宗认为只有选用大批具有真才实学的人,才能达到天下大治,因此他求贤若渴,曾先后5次颁布求贤诏令,并增加科举考试的科目,扩大应试的范围和人数,以便使更多的人才显露出来。

由于唐太宗重视人才,贞观年间涌现出了大量的优秀人才,可谓是“人才济济,文武兼备”。

正是这些栋梁之才,用他们的聪明才智,为“贞观之治”的形成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唐太宗十分注重法治,他曾说:

“国家法律不是帝王一家之法,是天下都要共同遵守的法律,因此一切都要以法为准。

”法律制定出来后,唐太宗以身作则,带头守法,维护法律的划一和稳定。

在贞观时期,真正地做到了王子犯法与民同罪。

执法时铁面无私,但量刑时太宗又反复思考,慎之又慎。

他说:

“人死了不能再活,执法务必宽大简约。

”由于太宗的苦心经营,贞观年间法制情况很好,犯法的人少了,被判死刑的更少。

据载贞观三年,全国判死刑的才29人,几乎达到了封建社会法制的最高标准──“刑措”即可以不用刑罚。

以民为本的思想,广开言路,虚怀纳谏的胸襟;

重用人才,唯才是任的准则;

铁面无私,依法办事的气度;

构成了贞观之治的基本特色,成为封建治世最好的榜样。

使唐朝在当时与西方国家相比,无论在政治、经济,还是文化上都走在世界的最前列。

【贞观盛世】

一、社会秩序空前安定

史书记载:

贞观年间“官吏多自清谨。

制驭王公、妃主之家,大姓豪猾之伍,皆畏威屏迹,无敢侵欺细人。

商旅野次,无复盗贼,囹圄常空,马牛布野,外户不闭。

又频致丰稔,米斗三四钱,行旅自京师至于岭表,自山东至于沧海,皆不粮,取给于路。

入山东村落,行客经过者,必厚加供待,或发时有赠遗。

此皆古昔未有也”。

这就是唐以后封建史家所描绘的“贞观之治”。

贞观时期似乎真是朗朗乾坤、清平世界,人民真是过着安居乐业、富足美好的生活。

这是一幅多么动人的社会图画啊!

其实在贞观时期,由于唐朝初立,农民生活还是很苦的。

隋炀帝时,人民为逃避苛重的徭役,自残肢体,称之为福手”、“福足”,贞观时期,这种“遗风犹存&

rsquo;

”。

它说明了在封建社会的治世,人民的负担依然沉重,生活很艰苦。

所谓盛世仅仅是一个政治局面,在封建社会中,下层人总是困苦的,不管是文景之世还是贞观之世,也都无法避免。

但人民的精神风貌比所谓的“康乾盛世”要强的多。

二、开放国境

由于东罗马帝国的灭亡,西方变得支离破碎。

到了隋朝时中国已经几欲是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了,而唐帝国尤其是贞观时期的唐朝更是当时世界唯一的文明最为强盛的大一统帝国,首都长安是世界性的大都会,各地民商来往不断,就象今天的美国纽约一样。

那时的唐帝国是世界各国仁人志士心目中的“阳光地带”,各国的杰才俊士冒着生命危险也要往唐帝国跑。

来自世界各国的外交使节纷纷赞叹唐朝的盛世,唐朝高度发展的文化,使来到唐朝的各国人,大多数以成为大唐人为荣。

不仅首都长安,全国各地都有来自国外的“侨民”在当地定居,尤其是新兴的商业城市,仅广州一城的西洋侨民就有二十万人以上。

贞观时期的唐王朝王朝是中国历史上少有的完全开放的王朝,比汉朝的仅限于贸易和传教还要开放,以至于各国各地的普通老百姓都可以来到唐朝一睹唐帝国的的风采,唐朝政府还在设立流所(和现在的使馆差不多),颇为开放边境和关口。

极尽吸收外来文化和物质文明。

唐帝国除了接受大批的外国移民外,还接收一批又一批的外国留学生来中国学习先进文化,仅日本的官派的公费留学生就接收了七批,每批都有几百人。

民间自费留学生则远远超过此数。

这些日本留学生学成归国后,在日本进行了第一次现代化运动――“大化改新”,也就是中国化运动,上至典章制度,下至服饰风俗,全部仿效当时的贞观王朝,使处于原始部落状态的日本民族平空跃进了一千年。

日本民族并不高明,它只是善于学习而已。

这个步子比别人慢半拍的民族有一个最大的优点――落后但不固执。

当外来文明入侵时,它总是虚怀若谷地主动接受比本民族先进的文化,用最快最便捷的方式接受人类文明的先进成果,使自己快速跃进到先进民族的行列。

一个民族落后并不可怕,固执才是最可怕的!

三、政治清平

中国官场的贪污病菌是无孔不入的,以至占绝大多数的国人都认定贪污是人类社会的不治之症,只要是有“官”的地方就避免不了贪污。

当从英美等国归来的留学生向他们的亲朋好友陈述这些国家基本上消灭了贪污时,没有几个人不认为他是在胡说八道。

其实,贪污并不是人类社会的普遍现象,地球上就有不少文明程度较高的国家基本上消灭了贪污。

不仅是美利坚和英吉利等现代化强国,就连主要由中国人组成的新加坡也基本上消灭了贪污。

这里所说的基本上消灭了贪污并不是说完全杜绝了贪污现象,而是指贪污行为在整个官场中属极个别的现象,且贪污的数额不大(一年的贪污额一般不会超过此人一年的薪水),持续的时间也不会很长(连续作案三年以上的少之又少),都会很快败露且受到毫不留情的严惩。

贞观时期是中国历史上基本没有贪污的政治,这也许是李世民最值得称导的政绩。

在李世民统治下的中国,皇帝率先垂范,官员一心为公,吏佐各安本份,滥用职权和贪污渎职的现象降到了历史上的最低点。

尢为可贵的是:

李世民并没有用残酷的刑罚来檠告贪污,主要是以身示范和制定一套尽可能科学的政治体制来预防贪污。

在一个精明自律的统治者面前,官吏贪污的动机很小,贪官污吏也不容易找到藏身之地。

防范贪污主要取决于一套科学修明的政治体制,光靠事后的打击只能取效于一时,不能从根子上铲除贪污赖以滋生的社会土壤。

四、分权制度

中国封建体制的主要特征是权力高度集中,地方服从中央,中央又唯皇帝马首是瞻。

这种高度集权的政治体制极大地限制了国民的创造性、主动性和灵活性,且极易酿成暴政。

中国封建社会的中央政府组织实行“三省六部制”,但贞观王朝的三省职权划分则初步体现了现代化政治特征――分权原则。

中书省发布命令,门下省审查命令,尚书省执行命令。

一个政令的形成,先由诸宰相在设于中书省的政事堂举行会议,形成决议后报皇帝批准,再由中书省以皇帝名义发布诏书。

诏书发布之前,必须送门下省审查,门下省认为不合适的,可以拒绝“副署”。

诏书缺少副署,依法即不能颁布。

只有门下省“副署”后的诏书才成为国家正式法令,交由尚书省执行。

这种政治运作方式很有点类似现代民主国家的“三权分立”制,西方在十七世纪兴起的分权学说,李世民早在一千多年前就已运用于中国的政治体制,进一步说明了贞观王朝的文明程度是何等之高。

最为难能可贵的是,李世民规定自己的诏书也必须由门下省“副署”后才能生效,从而有效地防止了他在心血来潮和心情不好时作出有损他清誉的不慎重决定。

中国历史上出了八百五十三个帝王,只有李世民一人拥有如此杰出智慧和胸襟(美国的开国皇帝华盛顿有点象他的学生)。

五、商业发达

中国封建王朝历来的经济特征是“重农抑商”,商业在国民经济中所占的比重相当低,商人的地位也因之比种田人要低好几个等次。

这也是中国的封建经济一直得不到实质性发展的主要原因。

贞观王朝是中国历史上少有的不歧视商业的封建王朝,不但不歧视,还给商业发展提供了许多便利条件,这进一步地体现了李世民的高瞻远瞩之处。

在李世民政府的倡导下,贞观王朝的商业经济有了迅速和长足地进展,新兴的商业城市象雨后春笋般地兴起。

当时世界出名的商业城市,有一半以上集中在中国。

除了沿海的交州、广州、明州、福州外,还有内陆的洪州(江西南昌)、杨州、益州(成都)和西北的沙州(甘肃敦煌)、凉州(甘肃武威)。

首都长安和陪都洛阳则是世界性的大都会。

自汉开辟的“丝绸之路”一直是联系东西方物质文明的纽带,唐朝疆域辽阔,在西域设立了四个军事重镇(安西四镇),西部边界直达中亚的石国(今属哈萨克斯坦),为东西方来往的商旅提供了安定的社会秩序和有效的安全保障,结果丝稠之路上的商旅不绝于途,品种繁多的大宗货物在东西方世界往来传递,使丝稠之路成了整个世界的黄金走廊。

“贞观之治”总结:

1、含义:

在唐太宗统治时期,社会秩序比较安定,阶级矛盾相对缓和,经济繁荣,国力强盛。

唐太宗的年号叫“贞观”(贞观年间为公元627~649年),历史上把这一时期比较清明的封建统治称为“贞观之治”。

2、原因:

唐太宗引隋之苛政为戒,调整统治政策,纠正前朝之弊端,认识到皇帝要勤于政事,大臣要廉洁奉公,政府要轻徭薄赋。

唐太宗是我国封建社会时期杰出的地主阶级政治家,他善于用人,勇于纳谏,不断调整统治政策,他的个人作用也是“贞观之治”局面形成的重要因素。

3、政绩:

第一,经济上实行均田制和租用调制,使农民有可能安定生产,耕作有时,促进了经济的发展。

第二,政治上实行三省六部制和科举制。

三省六部制的实行,使宰相的人数比秦汉时期增多,便于皇帝控制。

第三,唐太宗时期加强了国内汉族与少数民族的联系,加强对西北等地区的管辖,另外还加强了与亚洲各国的友好往来。

第四,唐太宗善于用人和纳谏,这既是“贞观之治”形成的原因之一,也是“贞观之治”的内容之一。

他重用房玄龄,杜如晦,魏征,长孙无忌等能臣

【天可汗之路】

“一个受到震惊的亚洲从他身上看到了一个陌生的、史诗般的中国。

决不向蛮族求和,也不以重金去收买他们撤兵,唐太宗扭转形势,战胜他们,使他们害怕中国。

──[法]勒内&

middot;

格鲁塞:

《草原帝国》

唐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最意气风发的时代,这个“大有胡气”的朝代中,边疆战争之频繁和战胜次数之多,在中国古代史上非常罕见。

所以只有唐朝才能诞生专门的边塞诗派,诞生像“年年战骨埋荒外”这样的诗句。

而至于“汉家旌帜满阴山,不遣胡儿匹马还,愿得此生长报国,何须生入玉门关?

”,“大漠风尘日色昏,红旗半卷出辕门。

前军夜战洮河北,已报生擒吐谷浑”,“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这种豪言壮语,则由于后世朝代偃武修文的风气,甚至成为了古代史上中国人尚武精神的绝响。

尤其是贞观年间,大唐帝国四面出击,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第一个时期,唐太宗时期,全面扩张,四面出击。

贞观年间是唐朝拓边最猛烈的时期,也是获胜最大的时期。

贞观年间,唐朝依次取得了对东突厥、吐蕃、吐谷浑、高昌、焉耆、西突厥、薛延陀、高句丽、龟兹甚至可能还包括印度用兵的胜利。

这些胜利奠定了唐朝300年的基业。

颉利可汗恐怕是有史以来第一个被中国军队活捉的草原帝国最高统治者。

唐军出击定襄,痛歼突厥,活捉颉利可汗,也是唐朝历史上拓边战争中最辉煌的胜利。

颉利可汗被抓到长安。

突厥是唐朝最大的边患,作为同时存在的两个超级大国之一遭到毁灭,建立单级世界就变得容易多了。

唐朝的另一个著名将领候君集奉命带兵修理骄横的吐蕃人。

候君集通过夜袭击败了吐蕃军,斩首千余。

吐蕃军退兵后,松赞干布做了颉利可汗也做过的事:

派使者谢罪求和。

但是他没有放弃和亲的请求。

可能是被他的执着感动,7年后他的要求终于得到了满足。

贞观十五年,文成公主入藏。

唐军再次远征,途中缺水,就刺马饮血,终于袭破伏允的牙帐,伏允丢下老婆孩子溜之大吉,不久在沙漠中被部下所杀。

吐谷浑从此被纳入唐朝的势力范围。

贞观十三年,高昌国失臣礼。

高昌王麴文泰看到唐兵来得那么快,吓得大病起来,感到忽冷忽热(冷风如刀,热风如烧,呵呵),几天后竟然一命呜呼,由此作为第一个被唐军活活吓死的人而载入史册。

第二个时期,征战高句丽。

高句丽虽然向新成立的唐朝朝贡,但实际上却对唐朝持怀有敌视态度。

到后来唐朝第二代皇帝唐太宗李世民的时候,为援助处于高句丽和百济围困中的新罗(《新唐书》“(百济)与高丽连和伐新罗,取四十余城。

发兵守之,又谋取棠项城,绝贡道”,新罗告急),并统一被高句丽据有的“辽东”地区(当时的“辽东”的概念略同于汉朝四郡的范围,即中国东北辽河以东地区以及朝鲜半岛的北部,被唐朝认为是“旧中国之有”的领土),唐太宗东征高句丽,放话给薛延陀:

我们父子都要去打高丽,长安空虚,你要是想犯贱只管放马过来!

这么生猛的话,薛延陀当时就吓得气短了一截(《旧唐书》载后来高丽用厚利诱惑薛延陀叛唐,但是“夷男气慑不敢动”)。

贞观十九年,唐军向辽东进军。

唐太宗在路上对手下人说,四方基本安定了,就剩下这一块地方了,趁着我还没死,良将们还有精力,一定要解决掉。

夏季,李绩暗渡陈仓,突然出现在辽东城下,高丽兵大骇。

营州都督张俭和另一个前面出现的优秀将领(也是个王爷)李道宗也率兵进入辽东,击败高丽兵,斩首数千。

四月,唐军攻破高丽盖牟城,俘虏两万多人,缴获粮食十多万石。

五月,另一路唐军从山东渡海攻破高丽卑沙城,俘虏八千人。

上百年来中国军队第一次得以在鸭绿江边阅兵。

不久,李绩和李道宗所部进逼辽东城下。

高丽军数万来援。

有人建议说高丽军多唐军少,应该坚守。

可是李道宗说高丽人仗着人多以为我们不敢拿他们怎么样,我们就是要攻击他们,杀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研究生入学考试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