顺应媒体发展潮流全力推进党报媒体传播力建设.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7646192 上传时间:2023-01-25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25.6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顺应媒体发展潮流全力推进党报媒体传播力建设.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顺应媒体发展潮流全力推进党报媒体传播力建设.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顺应媒体发展潮流全力推进党报媒体传播力建设.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顺应媒体发展潮流全力推进党报媒体传播力建设.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顺应媒体发展潮流全力推进党报媒体传播力建设.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顺应媒体发展潮流全力推进党报媒体传播力建设.docx

《顺应媒体发展潮流全力推进党报媒体传播力建设.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顺应媒体发展潮流全力推进党报媒体传播力建设.docx(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顺应媒体发展潮流全力推进党报媒体传播力建设.docx

顺应媒体发展潮流全力推进党报媒体传播力建设

顺应媒体发展潮流全力推进党报媒体传播力建设

通辽日报社

2011年8月3日

根据此次会议的主题,我将近年来通辽日报社推进媒体传播力建设的有关工作向与会的同仁们做一汇报。

媒体的传播力,我们理解是指媒体实现有效传播的能力。

以前,地市党报发展的力量主要依靠的是行政层面上的影响力。

现在情况发生了变化,党报媒体依托行政力量所形成的绝对权威性有所下降,受众对信息已经不再是输入性的接受,而是逐渐变成思考性的接受,选择性的接受。

不仅如此,地市党报还面临其他平面媒体和新媒体的冲击。

新的形势给地市党报的传播力带来的诸多的问题。

所以,地市党报必须通过自身的努力证明在新的环境下自身的价值;必须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顺应媒体格局的深刻变革,进一步提升传播力,增强公信力、影响力,坚守主流舆论阵地,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开拓创新,实现与新媒介的共融、互动和共赢,更好地履行自身的职责。

近年来,通辽日报社从自身所处发展方位出发,将打造媒体传播力作为系统工程来抓,以报业改革为统揽,从新闻改革、内部机制改革、队伍建设和打造新媒体几个方面入手,有效提升了地市党报的影响力和传播能力。

一、解放思想,以新闻改革增强党报发展的张力。

办报是报社的中心工作。

不断解放思想,增强《通辽日报》的引领性、服务性、可读性和影响力、传播力是通辽日报社不懈的追求。

(一)改扩版面,推动党报格局走向多元化。

一张全新的党报,应该是宽众化的报纸,竭尽全力为社会提供最有价值的信息,让读者有所收获。

为实现这一目标,《通辽日报》先后进行了三次改扩版。

从2008年2月2日开始,《通辽日报》开始第一次改扩版。

改扩版后,报纸以崭新的面孔出现在广大读者面前,由原来的黑白变成了彩色印刷,报型变成了国际流行的更加时尚的黄金瘦报型,由每周一、三、五的报纸由原来的4版扩成了8版,信息量增加,内容和版式更加新颖活泼——此举开自治区党报之先河。

在内容上,增设了“生活资讯”等版面。

改扩版后,由原来的每周28个版增加到40个版,提升了《通辽日报》的服务功能和品位,受到了广大读者的欢迎和喜爱。

2008年12月12日,《通辽日报》进行了第二次改扩版,在通辽日报这一品牌的统一格局下,推出了《晨刊》,定位为服务广大百姓。

第二次改扩版后,《通辽日报》每周一到周五变成了天天8版,每周版数是48版,比第一次改扩版又增加了8块版。

第二次改版后,新增了“新农村”、“文体娱乐”、“深度报道”、“百姓纪事”等全新的版面。

这次改扩版为《通辽日报》实现一张报纸、两报功能,集党报与都市类、生活类报纸风格于一体的独具特色的新型党报踏出了历史性的一步。

2010年5月1日,《通辽日报》进行第三次改扩版。

此次改扩版,明确提出了“塑造最具公信力的媒体,影响最有影响力的人群”的全新办报理念。

由此,它变成了一张更厚的报纸,日常版面规模增至12块版,版面数量居自治区盟市党报之冠。

不仅新开辟了“创业”、“商界”等众多的版面,还对原有的版面进行了全新的包装。

同时,它变成了一份更有价值的报纸,初步实现了信息的“全覆盖”。

《通辽日报》进行改扩版面,绝不只是简单的版面增加和报型改变,它是在采用编采网络计算机平台和新的印刷设备这样现代的报业技术的条件下进行的。

报纸正以全新的内容和面孔向内蒙古自治区一流党报的目标迈进。

同时,《通辽日报》的改扩版取得了“五个一”的成果:

确立了一个符合报业发展潮流、时尚新颖的版式;培育出一批有价值的栏目;涌现出一大批新闻报道精品;形成了一股清新的文风;培养了一批有事业心、有责任感的人才。

(二)更新思路,新闻宣传水平不断提升。

党委的使命就是党报的使命。

新形势下,通辽日报不断提升政治洞察力、媒体引导力和吸引力,坚持正确舆论导向,遵循新闻规律,创新观念、创新内容、创新方法,落实“三贴近”要求,全面提升党报的信息采集力、发布力、覆盖力,提高党报的影响力、公信力、传播力

在打造党报媒体传播力的过程中,《通辽日报》不断转变观念,更新思路,按宣传和报业发展两个规律办报,在思想导向、文化导向、价值导向和传播导向上下功夫,在吃透上情和摸清下情两个方面下工夫,将报纸的内容和读者的要求相统一,把党和政府希望人民群众知道的信息和人民群众希望从党报中了解的信息结合起来,强化民生理念,把人民群众做为主体,深入基层、深入群众,从群众火热的生活中挖掘鲜活素材,了解群众的信息需求,保持对人民群众的感情,确保报道让群众喜闻乐见,逐步做到“大、新、深、快、短、活、强”,从而使党报的内容让读者得到了满足,做到“权威”、“大报”、“有用”、“民生”,有力地提升了党报的公信力、引领力和服务功能。

近几年来,《通辽日报》的宣传紧紧扭住提高舆论引导能力这一党报发展的时代命题,坚持“三贴近”,落实“三服务”办报理念,逐步构建起地市党报的核心竞争力。

在工作中,《通辽日报》重点抓好新闻策划,以高度的社会责任意识、大局意识、政治意识,为百姓着想,为发展尽责,近几年来,《通辽日报》每年的大型策划都达到10余次,平均每月一次。

策划了“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连接东西 沟通南北大物流”等大型主题采访活动,围绕中心工作,为全市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营造了浓厚的舆论氛围。

同时,报纸一手抓正面宣传,一手抓舆论监督,一头抓市委中心工作宣传,一手抓民生新闻报道,用正面宣传主导舆论,增强公信力;用舆论监督弘扬正气,增强震撼力;用服务中心突出重点,增强吸引力,用民生报道释疑解惑,增强亲和力。

近年来,通辽日报坚持关注社会上出现的热点、焦点、难点问题,反映群众呼声,加强舆论引导,积极主动地吸引潜在受众,通过深度报道反映重大新闻事件和社会问题,全力做好“求解新闻”,最大限度地发挥媒体在社会的重要作用,扩大传播力和影响力。

仅去年以来,我社记者即采写了《通辽主城区交通“肠梗阻”亟待破解》、《“两栖农民”心有千千结》、《关注城郊失地农民》系列报道、《残疾儿童普遍接受教育的路还有多远》、《“三角公园市场”改造牵动各方的心》、《站前“黑旅店”该“何处何从”?

》、《城市别忘了给老人留下空间》、《赌博——一颗恶性膨胀的毒瘤》等30多篇民生类或监督性新闻报道,并以图文并茂的形式整版推出,在社会上产生了强烈反响,引起有关部门和领导的高度关注,一些问题最终得以有效解决,使党报介入社会生活的功能得到了较好的发挥。

为做好上述工作,《通辽日报》进一步改变文风,要求编采人员深入采访、认真分析、言之有物,记录群众真实的语言,捕捉生活中真实的场景,反映干部群众的真情实感,同时创新报道手法,“软化”硬新闻,从贴近读者的角度出发,“以小见大”,用灵活生动的笔调写新闻;按照这个思路,编辑部也在不断提高信息质量,利用有限的版面尽可能多地为读者提供“有效信息”、“含金量”高的信息,同时不断创新和改进版式、栏目、标题,使报纸有创意、有新意、有看点。

在工作中,我们在把握好媒体宣传的主基调和重点的同时,牢固树立阵地意识,在各个环节把好关,做党和政府信任的媒体,做广大群众需要的媒体,将舆论引导的主动权牢牢掌握在手里。

在自治区党委宣传部组织的新闻阅评中,本报推出的“乡土采风”、“身边的致富能人”、“镜头中的新通辽”、“记者扫街”等栏目多次被点评表扬。

通过不懈的创新,通辽日报不论在形式上,还是在内容上都已摆脱以前呆板、空洞、说教的旧有格局,走上了一条符合现代报业前进趋势,符合读者阅读取向的健康的发展之路。

目前,通辽日报蒙汉文报共发行近3万份,保证了在全市的覆盖面。

二、自加压力,以机制改革增强党报发展的内力。

作为一家有着50多年历史的老事业单位,由于种种原因,通辽日报社不可避免地存在着诸多影响发展的障碍。

报社要在竞争中求生存求发展,必须以改革统揽全局,对原有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进行改革,建立充满生机和活力的高效运行机制。

根据中央、自治区和我市关于文化事业单位体制改革的有关精神,通辽日报社结合本单位实际,以适应新形势对报业发展的新要求为出发点,以初步建立一套结构合理、运转协调、灵活高效、便于管理的机构和岗位设置体系,建立富有生机和活力的高效运行机制,充分调动广大员工的积极性,促进报社全面快速发展为目的,坚持“积极稳妥、先易后难、整体推进、务求实效”的原则,紧紧抓住被列为文化体制改革试点单位的有利契机,全面深入地展开了各项改革工作。

事实证明,改革出活力,改革出创造力,改革出凝聚力,改革是党报媒体增强传播力的强大动力。

(一)转换机制,推进人事制度改革。

本着公开、公正、公平的原则,实行竞聘上岗,全员聘任。

打破身份、职务、职称界限,以岗位管理代替身份管理,对各部室实行定编、定岗、定责。

通过竞聘上岗,优化组合,合理流动,建立起职务能上能下,人员能进能出,责权利相结合的人事管理制度。

一是环节干部竞聘上岗,部室工作人员实行双向选择(聘任期两年)。

2007年4月和2009年4月和今年4月,报社按计划进行了三轮环节干部竞聘和一般人员双向选择工作。

此项改革体现了两个亮点,一是一批年轻人才脱颖而出,走上了环节干部岗位,环节干部的知识结构和年龄结构得到进一步优化。

同时通过配套改革,极大地优化了岗位配置,实现了轻装前进。

二是明确用人机制。

由于历史原因,报社人员结构极不合理。

从专业技术结构看,编采人员中真正接受过系统的全日制专业教育的为数不多,大部分是“五大”毕业生;从年龄结构看,编采人员普遍年龄偏大,青黄不接的问题严重。

针对存在的问题,社党委决定,为了报社的发展,要打造高素质的新闻采编队伍,就要严把进人入口关,新进编采人员一律从一本院校毕业生中录用,通过逐步换血,有效提高队伍整体素质。

2009年6月,报社面向社会公开考录了23名工作人员,岗位涵盖了蒙汉文编采、网站开发及美工等,一大批高素质的专业人才走上了报社工作岗位。

(二)注重绩效,激活分配制度改革。

为调动全体人员的工作积极性,鼓励编采人员多出精品,不断提高报纸质量和办报水平,通辽日报社研究制定了《通辽日报社分配制度改革方案》和覆盖全员包括班子成员的一整套绩效考评体系,实行百分考核,有效地拉开了收入层次,形成收入能高能低的管理机制和平等竞争、鼓励先进、鞭策后进的竞争激励机制,进一步增强了发展活力。

(三)增加投入,助推设备更新。

多年来,通辽日报社设备投入欠账较多。

近几年,报社克服重重困难,广泛筹措资金,在设备建设上打了一个翻身仗。

一是投资120多万元,购置了“采编系统计算机网络平台”,使报纸编采工作告别了“纸和笔”,全面进入了网络平台新时代,大大优化了编采工作手段。

二是投资800万元建设了新的印务中心楼,投资700多万元,购置了两套上海高斯产的塔式印刷机和一台科雷CDP直接制版机。

目前,通辽日报社印务中心的厂房和设备在蒙东地区是一流的。

在2009年举行的全区报纸印刷质量检评中,通辽日报获“上海高斯杯”综合奖,同时蒙文报还获得“北大方正杯”图片质量最佳奖,实现了报纸印刷质量的新跨越。

(四)面向市场,推进办报经营“两分开”改革。

按照文化体制改革的要求,通辽日报社适时对新闻采编和广告经营业务进行了重新整合,逐步实现办报经营“两分开”。

在机构设置上,通辽日报社初步实行两块牌子一套管理的办法,在社党委的统一领导下,成立报纸编务工作委员会(简称编委会)和报社经营管理委员会(简称经委会)。

编委会(蒙汉)负责报纸新闻采访、编辑出版、绩效考核、质量监控等工作。

经委会负责报纸发行、广告经营、社会服务等经营业务。

由此,报社广告业务从新闻采编中剥离出来,编采业务与经营业务初步实现了两分开。

在此基础上,报社组建了“通辽新媒广告公司”,专门从事报社广告经营和管理,成为完全按照市场化运作的经营实体,独立自主开展面向社会的经营活动。

广告公司将广告业务划分为房地产、医疗、汽车、食品、家电、家居装潢、通讯、百业信息、物流、餐饮等10个板块,实行代理制经营,面向社会公开招聘部门经理人,每个部门根据业务情况按驱动薪酬方式落实待遇。

此项工作目前正在顺利实施,并已开始显现成果。

三、立足长远,以队伍建设增强党报发展的持久力。

增强媒体传播力,队伍是关键。

努力造就一支政治强、业务精、纪律严、作风正的职工队伍,是打造报业持久发展动力的根本保障。

(一)积极开展职业精神、职业道德教育。

结合三项教育活动,通辽日报社引导全体人员进一步增强政治意识、大局意识、责任意识,提高为中心工作服务、为读者服务的水平;进一步增强“三贴近”意识,改进工作作风,深入实际、深入生活、深入群众,在党的方针政策和群众利益的结合点上挖掘新闻,增强宣传报道的针对性、实效性和吸引力、感染力;进一步增强“知识恐慌”、“本领恐慌”的危机感,在提高思想政治素质和新闻专业素质的同时,学习现代科技、管理、法律、市场经济等体现时代性要求的新知识,使知识结构得到完善、优化;进一步增强职业精神,坚守职业道德,为建设一流队伍提供思想保障。

(二)不断深化继续教育工作。

针对编采一线人员知识结构比较复杂,专业素质参差不齐,加之新录用人员较多,新闻专业训练和实践不足的实际,通辽日报社将继续教育工作常态化,本着精学、实用和干什么、学什么,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营造人人争做学习型记者和学习型编辑的良好环境,将业务学习与交流工作常态化。

除定期组织业务交流与学习外,通辽日报社积极开展“传帮带”活动,由编委会成员及副高以上职称的记者、编辑,以“传帮带”的形式,培养一线采编人员,主要途径是:

讲授业务知识;为采编人员出题目;带采编人员深入基层采访;帮采编人员修改稿件。

目前,本报汉编部的业务月例会和汉文记者部的周例会都已形成制度,取得了实实在在的效果。

(三)推行编辑调研工作。

编辑部工作是报纸出版工作的重要一环。

在队伍建设中,通辽日报社从编辑部实际出发,组织从事编辑工作的业务人员针对自身编辑工作内容和特点,深入全市各地、各部门、各行业进行工作调研,深入研究全局性的和局部性的各方面工作,深入研究涉及自己业务的某一领域的具体工作,力争做某一领域的专家型编辑,实现开阔视野、开门办报的目的。

(四)强化队伍管理。

我社严格加强新闻从业人员的管理,要求全社上下严格遵守宣传报道纪律,恪守新闻职业道德,坚决杜绝虚假报道、有偿新闻、低俗之风和不良广告,从而牢固提升了本报的公信力和影响力。

在通讯员队伍建设上,扩充特约记者队伍,在注重加强基层通讯员队伍建设的同时,依托旗县市区委宣传部,在各旗县市区都建立了记者站,聘任了一批具有较高素质的特约记者,为以最快的速度“获得”新闻和扩充稿源、拓宽报道渠道提供了保障。

通过努力,通辽日报社人员的政治素质、业务素质和责任意识得到了整体提升,为媒体传播力的持续增强打下了坚实的人力资源基础。

四、抢抓机遇,以新媒体建设增强党报发展的新动力。

在新的形势下,通辽日报社正视现实,积极探索传统媒体与新媒体融合之道,以新的观念和姿态迎接数字化时代的到来,努力拓展报业多元化发展、增强党报传播力的新空间。

近年来,通辽日报社全力进军新媒体。

一是建设和装备网站,形成报网结合、相互支持、良性发展的新态势。

去年,通辽日报社筹措200多万元投入网站建设,网站注册名为“中国通辽网”,定位是通辽地区最大的综合性门户网站,网站有共有12个频道,设置了电子报,还有音频、视频,同时,还加入了中国城市网盟,成为该组织的会员单位,扩大了在中国互联网上的影响。

目前,中国通辽网页面日点击率已达到200万,IP地址5万多个,成为通辽地区的一流网站。

二是与移动手机运营商联合推出通辽手机报,现在正在进行积极的市场推广。

新媒体的建设切实提高了报社新闻信息资源开发、配置和展示能力。

我们的目标是,在媒体多元化发展的形势下,采编人员要向全媒体方向发展,经营向电子商务、服务方向转变。

这将是通辽日报社下一步重点攻坚方向。

几年来,在媒体竞争日益激烈的前提下,通辽日报在提升传播力的过程中做了一些有益的探索,也取得了一些实效。

但客观地看,在诸多方面仍存在着问题和不足,具体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一是自身优势发挥不够,视野不宽,虽有策划,但深度仍显不足,新闻报道的维度有待于进一步拓展。

二是新闻宣传中的浅散粗平的状况还未从根本上得到解决,新一代记者深入基层不够扎实,抢抓新闻、抢抓活鱼的意识不足,文风不够端正,评论引导力不足。

四是精品力作不多,尤其是能够引起人们普遍关注、给人启迪的好新闻作品不足。

五是报纸发行渠道单一,发行方式简单,发行量不大影响了党报覆盖面,制约了传播力的提升。

广告经营的盘子不大,可持续发展乏力。

六是内部管理机制改革还需进一步深化。

今后工作方向:

(一)打造品牌,提升党报影响力

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精于把握党委政府每个阶段的中心工作,发掘选题,加强策划,通过强势宣传报道,引导干部群众了解党委、政府的方针政策、工作措施,凝聚社会共识;坚持改革创新,创新思维观念,创新内容形式,创新媒体载体,发挥党报主流媒体长期以来业已形成的权威优势和品牌效应,实现多媒体运作,多渠道传播,提高主流舆论的传播力;坚持正面宣传为主的方针,运用典型宣传的有力武器,弘扬时代主旋律,增强报道的感染力;继续关注民生,聚焦社会热点难点焦点问题,把宣传报道内容与读者网民的关切点结合起来,言百姓事,说百姓话,增强宣传报道的亲和力、凝聚力。

今年,我们在全社范围内推出了“精品建设年”活动,力求推出大量精品力作。

(二)改进作风,提升党报亲和力

  提高党报的传播力,就应最大限度地凝聚读者,同时做好“把群众变为读者,把读者变为作者”这篇文章,更好地畅通上情下达、下情上达的通道,有效地实现传播效果。

要通过定期或不定期召开读友会、编读会等形式,让读者广泛地参与到党报工作中来,出主意、想办法,群策群力办好党报。

  

在党报新闻宣传中,无论是时政新闻,还是社会新闻和民生新闻,都必须以“三贴近”为根本原则,鼓励采编人员以准确的事实、凝练的语言、庄重的笔触、深入的思考、飞扬的文采写新闻、编稿件,不断提升报道的亲和力。

(三)创新形式,提升党报表现力

  版面是一张党报的门面,最早进入读者视野。

一张报纸能否迅速引起读者兴趣,很大程度取决于版式是否有吸引力。

在工作中,要更加注重版面编排,在图文并茂的基础上,将新闻规律和美学元素相结合,迅速抢占读者注意力,迈好提升党报有效传播力的第一步。

  (四)做优发行,增强党报覆盖力

要想尽办法突破党报靠红头文件、行政指令发行的旧有格局,调整报纸品质,办精品报纸;调整报纸发行对象,锁定中高端主流人群进行精准发行;调整发行结构,增加入户率,提高发行对经营拉动的有效率;调整发行渠道,利用党报资源优势增加协订面。

要靠先进的理念,靠创新的机制全力把发行搞活。

    

(五)壮大新媒体,增强党报拓展力。

要继续大力发展新兴媒体,打造数字化的信息平台和传播平台,拓展党报传播渠道,构建“全媒体”业态,建设覆盖广泛、传播快捷的现代传播体系,进一步巩固壮大主流舆论阵地,提高党报的传播力。

网站建设要进一步深化,持续增强服务性,在更多更广的范围内介入社会生活,扩大社会认可度;手机报要不断提高内容质量,努力拓展市场占有率。

(六)优化队伍,增强党报持久力。

队伍建设是党报永葆旺盛活力的源泉。

切实加强报业人才队伍建设,提高党报从业人员的职业素养,建设一支坚持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恪守职业精神和职业道德,适应新媒体环境的新闻队伍,是增强党报战斗力和传播力的根本大计。

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将人才队伍建设的主攻方向逐步转到探索市场环境下培养讲政治、懂传媒、善经营、拓展能力强、能驾驭市场的复合型人才上来,以适应不断变化的形势对党报发展的需要。

提升媒体传播力对我们来说是一个重要的课题。

我们将借这次年会的契机,与兄弟单位互相学习,取长补短,以期取得更大的实效。

以上是我们的汇报,请同仁们批评指正。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