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政策期末复习材料doc.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7515827 上传时间:2023-01-24 格式:DOCX 页数:27 大小:52.0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公共政策期末复习材料doc.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7页
公共政策期末复习材料doc.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7页
公共政策期末复习材料doc.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7页
公共政策期末复习材料doc.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7页
公共政策期末复习材料doc.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公共政策期末复习材料doc.docx

《公共政策期末复习材料doc.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公共政策期末复习材料doc.docx(2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公共政策期末复习材料doc.docx

公共政策期末复习材料doc

第一章公共政策分析的基本理论与框架

一\公共政策:

公共政策是由政府、非政府公共组织和民众,为实现特定时期的目标,在对社会公共事务实施共同管理过程中所制定的行为准则。

公共政策:

•1.公共政策制定主体是政府、非政府公共组织和民众

•2.公共政策的需求基础是社会公共事务

•3.公共政策是社会公共事务管理中所制定的行为规范

•4.公共政策的主体在对社会公共事务实施管理的同时,也要对自身管理制定准则

二、公共政策的本质

•1.利益是公共政策的核心要素

•2.对利益的权威性分配

•3.利益分配的基础及其动态性一

(1)利益选择

(2)利益整合一(3)利益分配—(4)利益落实

•4.增进社会利益

三、公共政策的基本特征

•阶级性:

体现统治阶级的意志,反映统治阶级利益

•整体性:

社会问题牵一发而动全身

•超前性:

是对未来的一种安排

•层次性:

不同层次政策主体制定的政策地位不一样

•多样性:

政策涉及社会生活方方面面

•合法性:

政策与法律的关系非常特殊

四、公共政策的主要功能

•导向功能

直接引导&间接引导正向引导&贞向引导

•调控功能

直接调控&间接调控

•分配功能

谁得到?

如何分配?

什么是最佳分配?

五、公共政策分析的内涵

•公共政策分析是对政府为解决各类公共政策问题所采取的对策的本质、产生原因及实施效果的研究。

六、对于公共政策的研究,有两类基本的途径:

一种是关注公共政策制定的过程,研究关于政策过程的知识,称为政策过程理论;另一种是关注公共政策制定的内容,研究政策过程中需要用到的知识,称为公共政策分析。

不过在现实中,许多人将这两方面统称为公共政策分析。

七、公共政策分析的三种模式:

(1)麦考尔-韦伯分析模式

规范性分析与描述性分析

(2)沃尔夫分析模式

政策过程

(3)邓恩分析模式

政策信息的转换过程

事实(经验方法)、价值(评价方法)、规范(规范分析)

八、综合分析框架

Stepl:

公共政策问题的构建

Step2:

公共政策方案的制定与通过

Step3:

公共政策内容的实施

Step4:

公共政策效果的评价

九、公共政策分析要素

•政策问题,政策目标,政策方案,政策模型

十、公共政策分析原则

•系统原则:

要注重全局与局部的关系

•预测原则:

对未来做设想

•协调原则:

协调各方利益

•民主原则:

给公众以意思表达的空间

十一、公共政策学是怎么发展起来的?

古代的政策研究

政策科学的诞生与发展(P29-31)

拉斯韦尔《政策科学》

十二、为什么要研究公共政策?

•科学理解:

理解政策抉择的前因后果,增进对社会的认识。

•专业咨询:

使我们可以运用社会科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政策建议:

出于政治的考虑,保证国家采取正确的政策,以实现正确的目标。

第二章

政府、市场和公共政策的关系分析

一、社会问题的概念

社会问题是在一个社会群体的生活中,至少令一部分人同时感到不满的状态或现象。

二、社会问题的认定

•事实分析方法

•价值分析方法

三、社会问题认定过程中的价值标准

•1.社会福利(简单加总个人福利,加权加总个人福利)

•2.效率

•3.公平(平等)

•4.效率与公平的关系效率与公平没有冲突的情况

•过程的平等与效率基本没有冲突

过程的平等无非是要求建立并维护规则,由此可以减少交易成本,降低不确定性,从而为个体的活动创造条件,因此是提高效率的。

•效率和公平同时受到损害的情况

1、损害规则或阻止规则建立的行为,尤其是寻租和腐败,对效率和公平同时造成损害

2、政府的过度干预

四、社会问题的解决途径

•1.作为非正式部门的社区

(1)社区是个体之间通过各种途径形成各种非正式的、但又非常紧密的关系的领域。

(2)空间意义上的概念。

(3)特点:

非正式性

•2.正式部门:

<1)政府

(2)市场

(3)第三部门(NGO、NPO、志愿组织)

五、市场失灵、政府失灵和志愿失灵

•社区途径的优势和缺陷

•市场途径的优势和缺陷

•政府途径的优势和缺陷

•第三部门途径的优势和缺陷

(一〉社区途径的优势和缺陷

•1.社区的优势

(1)信息优势

(2)激励充分

(3)有利于社会资本的提高

(4)具有较好的回应性

(5)对财政资金的依赖程度较小

•2.社区的缺陷

(1)社区的范围一般不会太大、社区中所容纳的人口一般也相对较小。

(2)社区的非正式性也经常成为其从社区之外获得资源的最大障碍。

(二》市场途径的优势和缺陷

•1.市场的优势

(1)通过分工和专业化生产促进投入产出效率。

(2)通过各种报酬方式来为市场参与者提供激励,从而提高投入产出效率。

(3)通过对社会成员的需求进行评估保证资源配置效率

•2.市场的缺陷:

MarketFailure

市场是不完美的。

不完美的市场可能会造成效率损失;同时,市场在促进公平的实现方面也往往不能令人满意。

二者合在一起可称作“市场失灵。

效率损失的四个主要方面:

垄断、外部效应、公共产品、信息不对称

(1)垄断与效率损失

(2)公共物品与效率损失

(3)外部效应与效率损失

(4)信息不对称与效率损失(三〉政府途径的优势和缺陷

•1.政府途径的优势

—广泛的权威性:

可以影响到每个区域和群体

—强制性的实施:

政府是唯一可以合法地使用强制力的组织

•2.政府途径的缺陷:

GovernmentFailure

(1)民主过程中投票模式的基本缺陷。

(2)政府的决策者未必会自动选择对社会福利有益的政策,而是陷入自身利益的陷阱。

(3)官僚机构的低效率。

(四〉第三部门途径的优势和缺陷

•1.第三部门途径的优势

(1)与社区相比,具有相对较大的活动范围和较高的解决问题能力。

(2)与政府相比,相对较小的垄断性和相对较大的竞争性。

(3)与政府相比,对个性化需求的回应性。

(4)与社区类似,增加社会资本(促进参与、促进一些有益的社会价值,比如,团结)

•2.第三部门途径缺陷:

VoluntaryFailure

—单纯依靠第三部门往往不能提供足够数量的公共物品

—将家庭和企业的某些机制带入第三部门的组织中,从而与民主原则相违背。

—提供的服务在地区和人群的分布上差别很大

一在吸引专业化人才方面存在一定困难

六、政府角色与公共政策

•(一〉政府角色定位和公共政策作用范围的规范理论

政府角色定位的基本逻辑

确定价值标准——评价问题解决途径——选择问题解决途径

政府与其他部门关系问题替代型补充型

•(二〉政府角色定位和公共政策作用范围的一些事实

1.市场化趋势。

2.第三部门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3.社区角色的变迁。

第三章公共政策系统分析

第一节公共政策主体

系统指“处于自身相互关系中以及与环境的相互关系的集合”。

系统:

①由各要素组成②各要素之间相互作用

一、公共政策系统

公共政策系统:

由政策主体、政策客体及其与政策环境相互作用而构成的社会政治系统。

二、公共政策主体

1、定义

政策主体是指直接或间接地参与公共政策全过程的个人、团体或组织。

2、分类

主体:

①官方决策者(直接)(中国的“6+1+2”)②非官方参与者(间接)

三、官方决策者

1、法机关(制足法律和政策)

2、行政机关

3、司法机关

4、中国共产党

四、非官方参与者

1、利益集团

2、政党

3、大众传媒

4、思想库

5、公民个人

第二节公共政策客体

一、定义

公共政策客体指的是公共政策所发生作用的对象,包括政策所要处理的社会问题和所要发生作用的社会成员(目标群体)两个方面。

客体

1直接客体:

社会问题〈事〉

问题——社会问题——公共问题——公共政策问题政府解决得了和解决得好的

2间接客体:

目标群体(人〉

第三节公共政策环境

一、定义

公共政策环境:

是指影响公共政策产生、存在和发展的一切因素的总和。

二、*公共政策与公共政策环境之间的关系

公共政策是政策环境的产物,二者存在一种辩证统一的关系。

它们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相互作用。

就其关系而言,环境决定和制约政策,起主导作用;政策改善和塑造环境,也具有反作用。

•首先,公共政策是随着社会的发展由环境的需要而产生的。

•其次,公共政策必须适应政策环境,有什么样的政策环境,就应该有什么样的公共政策。

再次,政策环境的发展变化必然导致公共政策的发展变化。

•最后,公共政策也不是完全消极和被动的,它对政策环境也具有一定的能动作用。

•政府能力是提高政策质量的关键

二、公共政策环境的构成

1、经济环境

含义:

对公共政策系统具有重要影响的各种机构及因素的总和。

包括:

生产力的性质、结构、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形式、经济结构、经济制度、经济体制、经济总量等♦是制定和执行政策的基本出发点*提供了政策系统运行所需的资源

影响政策系统的经济目标去向

2、政治环境

含义:

对公共政策系统具有重要影响的政治状态。

包括:

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政治体制、政治结构、政治文化、政治关系等。

3、社会文化环境

含义:

对公共政策系统具有重要影响的社会状况和文化状况。

包括:

人口规模、性别与年龄比例、地区和民族分布、社会道德风尚、国民受教育程度、科技人才储备、专利数量等。

4、国际环境

1影响公共政策系统的价值选择

2影响公共政策系统的参照系选择

3影响公共政策系统的性质

市场国际化经济一体化

性质:

幵放、互惠互利,封闭、自我保护

第四节公共政策工具

一、公共政策工具的含义

公共政策工具就是执行公共政策的手段和机制。

1、政策工具的含义

(1)因果论:

政策工具是系统探讨问题症结与解决方案间因果关系的过程。

如离婚率日趋升高,政策工具就是探讨离婚率日趋升高原因及找到对策的过程。

(2)目的论:

政策工具是有目的的行为的篮图,或者说,政策工具是目的导向的,是一套解决问题、实现政策目标的蓝图。

如,实现充分就业的一整套方法。

(3)机制论:

是将政策目标转换为具体政策行动的机制。

政策工具是实现政策目标的手段。

政策方案只有通过适当的政策工具才能得到执行

2、关于政策工具分类的讨论

政策目标政策工具(手段》政策结果

二、分类>

公共政策工具

1自愿性工具②强制性工具③混合性工具

2.政策工具的类型

直接提供

公共琪业

管制

税收与使用赞

产权交易

补贴

信息与劝诫帘场

自愿性组织

家庭和社区

政府介入的秤度

1.自愿性工具(VoluntaryTools)

•自愿性工具是指在所期望实现的任务(desiredtasks)上,较少政府的介入,而由民间力量或市场自主运作。

自愿性工具:

1家庭与社区

2志愿者组织

3市场

2.强制性工具(CompulsoryTools)

政府进行干预,目标群体几乎没有自由决定的余地。

•强制性工具又叫指导性工具(DirectiveTools)或规制性工具

(RegulatoryTools)。

它的特点是用规制和直接行动的方式对市场组织和社会个体施加影响,以实现期望的政策目标。

强制性工具

1管制

2公共企业

3直接提供

强制性政策工具的优缺点

•管制:

目的在于纠正市场力量运行所导致的不平衡问题,制定规则所需信息量少,简单,管理有效,具可预见性,快速反应,成本低,政治动员;缺点:

可能扭曲私人自愿行为,导致经济低效率;限制技术创新和进步;不能随机应变,不灵活,不可无限管制,强制成本高。

•公共企业:

管制的一种极端形式,在资本成本过高或预期收益低私人资本不愿进入的领域有效;信息成本较低;如规制广泛使用,可简化管理;充实公共基金;缺点:

难控制,低效运行,垄断地位。

•直接提供:

信息成本低,满足大量机构的高效运作的要求,避兔讨价还价;缺乏灵活性,易橾纵为选举服务,不重视成本,执行难。

3.混合型工具

允许政府对非政府行为主体的决策进行不同程度的干预,但最终仍由私人做出决策。

1信息与规劝

2补贴

3产权拍卖

4税收与使用者付费

总结

自愿性工具一政府不干预

强制性工具一政府进行强制性干预

混合性工具一政府进行非强制性干预

三、公共政策工具的选择

政策工具选择的5I模型

Ideas

Institutions

Individuals

InternationaIEnvironment

Interests

政策工具选择的51模型

•观念(Ideas)

•利益(Interests〉

•个人(Individuals)

•制度(Institutions)

•国际环境(InternationalEnvironment)

第四章公共政策问题构建

构建政策问题的重要意义

蝴政策问题构建)是公共政策过程的逻辑起点;

<公共政策是以问题为导向的,公共政策关心解决或改善社会问题;

巇政策科学家重视问题的分析更甚于答案的寻找,宁愿将三分之二的精力花

在问题的分析上;

<避免犯第三类错误:

即应当解决正确的问题时,却解决了错误的问题(威廉.邓恩)

第一节公共政策问题概述

一、公共政策问题的定义

公共政策问题,是指基于特定的社会问题,由政府列入政策议程并采取行动,通过公共行为希望实现或解决的问题公共政策问题的基本内涵

•社会客观现象或问题情境

•对上述问题的察觉与认同(公众、有识之士或决策当局);

•价值、利益与规范的冲突。

面对同样的社会问题,不同行为主体从自身利益出发,依据一定的价值观念与行为规范,表明自己的态度,从而造成了彼此间的冲突。

•团体的活动与力量;

•政府的必要行动(职权范围、能力范围、政府利益、外部压力)

二、公共政策问题的特征

政策问题的关联性:

西欧能源问题与疟疾

政策问题的主观性:

政府确认时的主观性

-一政策问题的人为性:

基于人的需求而确认政策问题,必须考虑到利害关系人的利益需求

政策问题的动态性:

问题的性质、影响程度不断变化

三、公共政策问题的类型

1.密特洛夫与克尔曼——问题概念化-自然观-道德观-环境观

2.罗威

-分配型问题(如:

公费医疗问题)

-管制型问题(如:

交通管制问题)

-再分配型问题(如:

所得税改革)

3.美国学者威廉.邓恩从政策问题结构角度结构优良的问题

---结构适度的问题

---结构不良的问题第二节公共政策问题构建的程序

一、公共政策问题构建程序•第一阶段:

以“问题感知”体悟以“问题搜索”认定以“问题界定”发现以“问题陈述”建立

政策问题诊断的误差

(一)组织结构

层级节制体系,专业化,集权化

(二)意识形态:

组织成员共同拥有的信仰体系

(三)无知

(四)信息超载

(五)噪音干扰

(六)时间落差

(七)逃避问题

(八)隐蔽问题

(九)虚假问题

第三节公共政策议程的建立

一、政策议程的含义与类型政策议程的含义

在所有社会问题中,只有一部分问题能够被公共决策者所关注。

由社会问题上升到政策问题,必须经过政策议程(policyagenda)。

政策议程的类型(科布和埃尔德〉

1.系统议程(公众议程〉

2.正式议程(政府议程〉

3.两种议程的区别与联系区别:

•公众议程一般由比较抽象的项目组成,其概念和范围都比较模糊,仅是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它可以不提出政策方案或解决办法,它所体现出来的往往是众说纷纭的特点。

•政策议程更特定而具体,它是对政策问题进行认定或陈述的最后阶段。

问题经过一定的描述,为决策系统正式接受,并采取具体方案试图解决的时候,公众议程就转入政府议程

联系:

•一般而言,社会问题转变为政策问题先要经过公众议程,然后才能进入政府议程。

•很多的社会问题虽然处于公众议程之内,但决策系统并没有把它们列入政府议程。

•许多问题可能不经过公众议程,而直接进入政府议程。

二、社会问题进入政策议程的途径(琼斯和马瑟斯〉

(一)社会团体或个人主动,政府有限介入。

(二)政府主动介入发现和解决问题,社会团体或个人只是有限介入;

(三)政府及社会团体与个人都主动

(4)政府与个人、团体都不主动介入

三、影响社会问题进入政策议程的因素

(1)公民个人作用

(2)利益团体的作用

(3)政治领袖的作用

(4)政府体制的作用

(5)大众传媒的作用

(6)专家学者的作用

(7)问题自身的作用

四、社会问题进入政策议程的触发机制

1.政治领导。

2.危机事件。

3.抗议活动。

4.传媒曝光。

五、社会问题进入政策议程的障碍

1.政治原则的偏离

2.价值体系的排斥

3.政府体系的封闭

4.承受能力的不足

5.表达方式的失当

六、公共政策议程建立的模型

1.科布的政策议程建立模型

(1)外在创始型

(2)政治动员型

(3)内在创始型

2.约翰•W.金登的多源流模型

(1)问题流

(2)政策流

(3)政治流

第五章公共政策方案的制定分析

一、公共决策体制

政策主体对目标客体的影响并非是某一类或某一个公共政策主体孤立的个人行为,而是多元决策主体在分工与合作的基础上,基于各自的权力与责任,进行充分的互动与合作的集体行为,即公共政策体制。

二、公共决策体制的构成

•决断子系统

•咨询子系统

•信息子系统

•监控子系统

•执行子系统

三、公共决策的择案规则

(1)全体一致规则

(2)多数裁定规则

四、政策规划的含义

•政策规划,指的是对政策问题的分析研究并提出相应的解决办法或方案的活动过程,它包括问题界定、目标确定、方案设计、方案决策等五个环节。

五、政策方案规划的特性(美国学者罗伯特梅耶)

•目标导向

•变革取向

•选择取向

•理性取向

•群体取向

6.政策方案规划的原则

(1)公正性原则

(2)普惠性原则

•(3)完备性原则

•(4)协调性原则

•(5)可行性原则

•(6)连续性原则

七、政策方案规划的基本程序

政策问题确认政策议程设定制定公共政策

政策合法化公共政策执行公共政策评估公共政策终结

(一〉政策目标的确定

•1.政策目标的作用和有效性

•2.澄清和确定政策目标的困难(二〉备择方案的设计

•1.政策方案的抢廓设想

•2.政策方案的细化设计(三》政策方案的评估

价值评估,效果评估,风险评估,可行性评估(技术可行性,经济可行性,政治可行性,行政可行性)

(4)政策方案的优选

•1.政策方案的优选的标准

•2.政策方案优选中共识的形成(交换,说服,强制)

•3.政策方案优选中常犯的错误常见的心理效应

(1)光环效应

(2)首因效应

•(3)近因效应

•(4)从众效应

•(5)定型效应

•(6)反衬效应

•(7)乐队效应

•(8)黄灯效应

•(9)新闻效应

•(10)颂歌效应

•(11)当局者迷

•(12)旁观者迷

八、政策合法化的含义

•广义的公共政策合法化:

一般认为,能够被公众认可、接受、遵从和推行的政策就是具有合法化的政策,而使政策能被公众认可、接受、遵从和推行的过程就是政策的合法化过程。

包括政治系统自身的合法化和公共政策的合法化两个层次。

•狭义的公共政策合法化:

从狭义角度来讲,主要偏重于从法律角度去解释合法性这一概念,包括这样一些内容:

决策主体合法、决策程序合法、政策内容合法等内容。

九、公共政策合法化的程序

•1.立法机关的政策合法化程序:

(1)提出议案;

(2)审议议案;(3)表决通过议案;(4)公布政策。

•2.行政机关的政策合法化程序:

(1)法制工作机构的审查:

(2)领手决策会议决定:

(3)行政首长签署发布政策。

十、公共政策法律化

•所谓政策法律化是指国家有关机构把一些经过实践检验的、比较成熟和稳定的、能够在较长时间内发挥作用的公共政策上升为国家的法律、法规,赋予这些政策相应的法律效力和国家强制力的保障。

•政策合法化是政策法律化的基础和前提,政策法律化是政策合法化的一种特殊表现形式。

第六章公共政策内容的执行分析

第一节政策执行的理论研究

一、政策的执行的含义

•所谓政策执行就是政策方案被采纳以后,政策执行者通过一定的组织形式,运用各种政策资源,经解释、实施、服务和宣传等行动方式将政策观念形态的内容转化为现实效果,从而使既定的政策目标得以实现的过程。

二、政策执行的主要特点

(1)对象的适用性

(2)执行的灵活性

•(3)执行的协调性

•(4)执行的时限性

•(5)过程的动态性

三、政策执行的功能

(1)确保政策目标的实现

(2)检验政策成效

•(3)为后继政策制定提供重要依据

四、政策执行基本途径

1.“自上而下”的研究取向

自上而下的分析方法把中央政府的高层决策作为研究的出发点,认为上层政府及其官员确定政策目标,形成政策偏好,基层政府及其官员执行政策内容,落实政策目标;同时强调层级节制的指挥命令关系。

2.“自下而上”的研究取向

•自下而上的研究可以从自上而下的对立面来理解,它不是从上层政治出发来研究政策的执行过程,而是以组织中的个人作为出发点,以政策链条中较低和最低层次为研究的基础。

两种研究途径的区别

(1)最初的焦点

(2)主要行动者的认定

•(3)评估标准

•(4)整体焦点

五、政策执行基本理论

•1.行动理论

•2.组织理论

•3.博弈理论

第二节公共政策执行模型

一、公共政策执行模型

•(一〉史密斯的政策执行过程模型

•(二〉范•米特和范•霍恩的政策执行系统模型

•《三〉麦克拉夫林的政策执行互适模型

•(四〉雷恩和拉宾诺维茨的政策执行循环模型

•《五〉萨巴蒂尔和马兹曼尼安的政策执行综合模型

•(六》爱德华的政策执行模型

•(七〉高金的府际政策执行沟通模型

第三节公共政策执行过程与手段

一、政策执行的过程

1.政策执行的准备阶段

(1)进行政策宣传

(2)做好组织准备

•(3)进行物质准备

•(4)制定执行计划

2.政策执行的实施阶段

(1)政策实验

(2)全面推广

•(3)指挥协调

•(4)监督控制

3.政策执行的总结阶段

(1)绩效评估

(2)追踪决策

二、政策执行手段

定义:

政策执行机构为实现政策目标、落实政策内容所采取的政策工具、中介途径与措施方法的总称。

•1.行政手段

•2.法律手段

•3.经济手段

•4.说服引导手段

•5.技术手段

三、影响公共政策执行的主要因素(记不住就记大点)

(1)质量较高的政策

1.政策具有合理性;

2.政策具有明晰性;

3.政策具有协调性;

4.政策具有稳定性;

5.政策具有公平性。

(2)必要的政策资源

充分的资源供给也是保障政策有效执行的必要条件之一。

(三〉恰当的执行方法

1.注重政策宣传

2.重视政策实验

3.强制执行与说服教育相统一的执行手段

4.抓中心工作、以点带面的领导方法

(四〉合格的执行人员

1.高度的思想政治觉悟;

2.枳极的意向和态度;

3.合理的知识和能力结构;

4.较高的管理水平。

(五》顺从的目标群体

目标群体为什么会顺从和接受某一政策?

1.政治社会化的影响;

2.对政策合法化的看法;

3.对成本利益的衡量;

4.避免惩罚;

5.流行价值观。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