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版]高中语文《苏武传》名师教案[精].docx

上传人:b****9 文档编号:68813 上传时间:2022-10-02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22.6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版]高中语文《苏武传》名师教案[精].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新版]高中语文《苏武传》名师教案[精].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新版]高中语文《苏武传》名师教案[精].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新版]高中语文《苏武传》名师教案[精].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新版]高中语文《苏武传》名师教案[精].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新版]高中语文《苏武传》名师教案[精].docx

《[新版]高中语文《苏武传》名师教案[精].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版]高中语文《苏武传》名师教案[精].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新版]高中语文《苏武传》名师教案[精].docx

(此文档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以任意修改,直接打印使用!

《苏武传》名师教案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了解班固以及《汉书》的相关知识。

2、积累文言常见的字词和句式,培养归纳整理字词的能力和习惯。

3、引导学生学习本文塑造人物形象的技巧和方法。

二、过程和方法

1、合作学习,了解故事发生的背景,把握作品的内容,概括内容要点,培养归纳整理文言常见的字词和句式的能力和习惯。

2、探究学习,分析本文塑造人物形象的技巧和方法。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品味文中体现的史学价值和文学审美价值;学习苏武的民族气节,弘扬爱国主题。

【教学重难点】

积累和归纳整理文言常见的字词和句式,学习概括内容要点的技能方法。

引导学生学习本文塑造人物形象的技巧和方法。

一、早自习预习:

理解文意(结合课下注释及《创新设计》)二、导入:

“苏武牧羊”的故事在我国家喻户晓。

汉武帝时,苏武奉命出使匈奴,被匈奴扣留十九年,历尽艰辛,持节不屈。

两千多年来,苏武崇高的气节,成为中国伦理人格的榜样,成为一种民族文化的心理要素。

现在,就让我们走近苏武,走进他充满血泪而又辉煌的人生。

附《苏武牧羊》:

苏武留胡节不辱!

雪地又冰天,苦忍十九年。

渴饮雪,饥吞毡,牧羊北海边。

心存汉社稷,旄落犹未还,历尽难中难,心如铁石坚。

夜坐塞上时闻笳声入耳痛心酸。

转眼北风吹,雁群汉关飞。

白发娘,盼儿归,红妆守空帏。

三更同入梦,两地谁梦谁;任海枯石烂,大节定不亏。

终教匈奴惊心碎胆共服汉德威。

三、作者作品及背景。

1.作者简介:

【课件】

班固,字孟坚,东汉著名史学家,文学家。

班固幼年聪慧好学,9岁即能写文章、诵诗书,

16岁入洛阳太学,博览群书。

和帝永元元年初,班固随大将军窦宪出征匈奴,为中护军。

后来,班固因窦宪专权受到株连,死于狱中。

家庭——父亲:

班彪(史学家,文学家)

弟弟:

班超(投笔从戎)

妹妹:

班昭(续写《汉书》)

◆注:

班昭,博学高才,中国第一个女历史学家。

作品——史书:

《汉书》

辞赋:

《两都赋》

诗:

《咏史诗》

◆注:

《两都赋》:

汉代京都大赋中的名篇,分《西都赋》和《东都赋》两篇。

后来张衡

《二京赋》、左思《三都赋》,在形式上皆颇受其影响。

《咏史诗》则是最早的文人五言诗。

2.简介《汉书》:

【课件】

《汉书》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记叙了自汉高祖元年至王莽地皇四年共290年的史实。

《汉书》体例上全承《史记》,只是改“书”为“志”,取消“世家”并入“列传”,全书有十二本纪、八表、十志、七十列传,共一百篇,八十余万字。

其中,八表和十志中的“天文志”是班固死后由他的妹妹班昭、妹夫马续续写的。

作为一部独立的断代史书,《汉书》不仅在中国历史著作中占有重要地位,在文学史上也有着重要影响,旧时“班马”并论,“史汉”相提,自然不无道理。

内容

《汉书》

《史记》

项目

《汉书》与《史记》的对比【课件】

体裁

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

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时间跨度

230年左右

3000多年

体例

本纪、列传、表、志

本纪、世家、列传、表、书

◆注:

断代史:

以朝代为断限的史书,只记录某一时期或某一朝代的历史。

通史:

连贯地记叙各个时代的史实,与断代体史正好相反。

《史记》记载了上自传说中的黄帝,下至汉武帝时代,历时三千多年的史实。

3、我国史书体例简介:

【课件】

(1)编年体:

按年月日有次序地记载史事的史书。

例:

《春秋》(孔子)——最早的编年体史书

《左传》(左丘明)

《资治通鉴》(司马光)

(2)国别体:

以国家为编排顺序记载史事的史书。

例:

《国语》——第一部国别体史书

《战国策》(刘向)

(3)纪传体:

以为人物立传记的方式记叙史实的史书,例:

《史记》(司马迁)——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汉书》(班固)——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

《后汉书》(范晔)——纪传体断代史

4、苏武出使背景:

【课件地图】

解说:

秦末汉初,北方匈奴凭借强大的军事力量,不断扩大控制地区。

文帝、景帝时代,汉王朝采取和亲政策来加强民族联系。

武帝时,汉国力逐渐增强,多次与匈奴作战,取得了几次胜利后,转而重视结盟,指望通过恩威兼施之策来解除匈奴对汉王朝的威胁,恰好匈奴单于有意示好,汉朝也想趁机和解,于是派苏武出使与匈奴修好。

四、重点词句交流

1、给生字注音在书上。

2、范读—自由读(注意字音、断句、语气)

3、重难点强调——指名翻译。

4、重要注释勾画。

五、整体感知

1、人物传记是古代典籍中常见的文体,那应该怎样为一个人立传呢?

本文是不是苏武的生平大事年表呢?

明确:

(1)【课件】传记的一般写法:

①先写人名,籍贯,品性综述……

②然后按时间顺序选择典型事例表现人物(具体材料1、2、3……)

③最后为作者评说

解说:

读懂文言文段的关键是材料,即第②点;而材料无非是人的“言”和“行”,即看

他(她)说什么做什么。

(2)本文不是苏武的生平大事年表,只……

2、理清思路:

苏武为何入胡?

有何遭遇?

结局如何?

(请列出作者的思路提纲)缘由:

奉命出使匈奴,以通和好。

(1)

虞常谋反,牵涉苏武(2-3)卫律逼降,苏武不屈(4-5)

苏武传 遭遇 流放北海,杖节牧羊(6)

李陵劝降,完全失败(7-8)结局:

历尽磨难,终归汉朝(9-10)

六、分析艺术特色及人物形象

思考:

作者如何刻画苏武这个形象的?

(写作特色)

◆详略得当

◆语言、细节描写

◆对比反衬

1、详略得当

(1)课文在写人时,有详有略。

本文主人公是谁?

哪几个人物写得详细?

哪些人物写得简略?

为什么?

主人公:

苏武

主要人物:

张胜、卫律、李陵次要人物:

单于、汉使者……

(2)以上是人物安排上的详略处理,其实本文在叙事上也做到了详略得当。

哪些事详写了?

哪些事略写了?

详:

苏武宁死不降(卫李劝降)、卧雪牧羊……略:

苏武为於革干王赏识及牛羊被盗……

(3)文章对卫律和李陵劝降的部分描写得特别详细,为什么作者要这样处理,用意是什么?

明确:

卫律和李陵对苏武的劝降是最能表现苏武的气节的,所谓“真金不怕火炼”,面对威逼利诱,面对死亡威胁,多少所谓的英雄好汉都经受不住考验而变节投降,唯有苏武始终信

念如磐石般坚定,宁死不屈,忠贞不渝。

(4)作用:

突出主题,苏武的崇高的民族气节、强烈的爱国意识、艰苦卓绝的斗争精神。

2、用语言、细节刻画人物

①语言描写多集中于:

“受审讯”和“劝降”两件事。

如:

“屈节辱命,虽生,何面目以归汉!

”引佩刀自刺。

武骂律曰:

“女为人臣子,不顾恩义……匈奴之祸从我始矣。

②细节描写,如:

武留匈奴凡十九岁,始以强壮出,及还,须发尽白。

如苏武自刺一节,被置于地坎温火之上,“蹈背出血,气绝复苏”,充满悲壮色彩。

而周围人的反应是“卫律惊,自抱持武”“惠等哭,舆归营”“单于壮其节”。

这一惊、一哭、一壮的细节描写充分衬托出苏武的铮铮铁骨及高尚情操。

武既至海上,廪食不至,掘野鼠去草实而食之。

仗汉节牧羊,卧起操持,节旄尽落。

③小结形象:

我们看到了一个什么样的苏武?

忠君爱国、威武不屈、贫贱不移、忠贞不渝、坚韧不拔……

3、对比反衬:

哪些人物对苏武性格起到了对比反衬的作用?

试作简要分析。

明确:

张胜的贪生怕死——苏武的大义凛然

卫律的卖国求荣——苏武的高风亮节李陵的计较个人——苏武的忠君报国

◆解说:

①张胜:

糊涂地帮助了缑王的谋反,事情败露后又经受不住考验,叛变投降。

苏武:

清醒地认识到使节行为不当会引起两国纷争,欲以死息祸;面对匈奴的劝降始终保持着可贵的民族气节。

②卫律:

卖国求荣,阴险狡诈,气焰嚣张,不可一世。

苏武:

为国效命,忠贞不二,不卑不亢一身正气,光明磊落。

③李陵:

为一己之私而叛国,懦弱,意志不坚,矛盾,痛苦。

苏武:

以国家的利益为先,忠贞不渝,坚韧不拔,无怨无悔。

④小结:

在各种人物的对比反衬下,我们看到了一个丰满立体的苏武,他有清醒的外交意识,待人接物不卑不亢,面对威逼利诱坚贞不二,长达十九年守节的坚韧不拔。

苏武的这些性格在那些或屈或降的人物的对比下,更加具有勾魂摄魄的人格魅力,千古流芳!

【课件】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孟子七、阅读拓展

1、苏武在匈奴坚持民族气节十九年,靠的是什么?

明确:

◆崇高的民族气节、强烈的爱国意识、艰苦卓绝的斗争精神。

◆信念与意志

◆忠诚:

对国家,对民族的忠诚

2、苏武入胡遭遇变故曾两度欲引刀自决,后来被困地窑、牧羊北海时却又千方百计要活下去。

这前后不一的做法是否矛盾?

会不会影响他爱国志士的光辉形象呢?

不会。

引刀自绝是表示坚决不投降的决心,维护尊严。

坚强地活下去是打消匈奴摧毁其肉体、征服其意志的念头,同样是在维护尊严。

但活的前提与支柱依然是汉朝使者的身份,所以他“杖汉节牧羊,卧起操持”。

3、苏武精神解读:

【课件】

苏武面对“拥众数万,马畜弥山,富贵如此”的诱惑,他心志不乱;面对“绝不饮食”的苦难的磨砺,他十九年如一日地“杖汉节牧羊,卧起操持,节旄尽落”。

这是一种坚持,这坚持叫力量,这力量叫精神!

这更是一种气节!

宁折不弯!

我们的民族自古便有这样“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仁人志士,共同凝聚为一座精神的长城,护卫起我们民族的一片天。

岳飞抗金;文天祥面对元朝的威逼利诱,坚决不屈服壮烈殉国,“留取丹心照汗青”。

杨靖宇在东北寒天雪地中坚持抗日……

民族精神在各个国家的体现,民族精神对一个国家的作用:

抗战八年,爱国的精神不倒,终于赶走侵略者。

4、温庭筠《苏武庙》【课件】

苏武庙温庭筠

苏武魂销汉使前,古祠高树两茫然。

云边雁断胡天月,陇上羊归塞草烟。

回日楼台非甲帐,去时冠剑是丁年。

茂陵不见封侯印,空向秋波哭逝川。

(1)注释:

①甲帐:

武帝帐,“非甲帐”意指汉武帝已死。

②冠剑:

指出使时的装束。

丁年:

壮年。

③茂陵:

汉武帝陵。

④逝川:

喻逝去的时间。

语出《论语·子罕》:

“子在川上,曰:

逝者如斯夫。

”这里指往事。

(2)译文:

苏武初遇汉使,悲喜交集感慨万端;而今古庙高树,肃穆庄严久远渺然。

羁留北海音书断绝,头顶胡天明月;荒陇牧羊回来,茫茫草原已升暮烟。

回朝进谒楼台依旧,甲帐却无踪影;奉命出使加冠佩剑,正是潇洒壮年。

封侯受爵缅怀茂陵,君臣已不相见;空对秋水哭吊先皇,哀叹逝去华年。

5、苏武不辱使命,荣归故里,请你为为苏武写一段颁奖词。

参考:

【课件】

◆苏武,他是铁骨铮铮的爱国志士,不畏强权,不辱使命,不放弃坚守的方向。

命运向他俯首,黑暗向他投降,正义向他挥手致敬,一位可歌可泣的忠诚义士,以他的青春年华,以他的苍颜白发,在广阔无垠的草原上,见证了他高洁的灵魂;用他顽强的生命力,用他坚定的意志力,在中原大地上,树立起一座不倒的丰碑——永远不死的爱国心。

◆十九年的执着,十九年的信仰,换来的是十九年的永垂不朽!

苏武的执着,李陵不懂,卫律不懂,单于不懂。

那执着是对爱国一种伟大的诠释,但是我们记住了苏武,历史记住了苏武!

◆在他的生命里,国家为重,生命私利为轻。

十九年的苦难与折磨,他的头发白了,胡须长了,但他依旧手持汉节,但他依旧心存家国。

一颗坚贞不屈的爱国之心温暖了无边的荒野,富贵不动心,威武不屈膝,他用行动捍卫了民族的尊严。

八、检测本文文言现象【课件】

四川高考满分作文——永远的苏武

挥一挥羊鞭,锦帽貂裘,他将其扔进云霄深处;弄一支秃笔,矮纸斜行,他镌刻出对大汉最深切的眷顾。

一边是高官厚禄,一边是赤胆忠心:

站在忘却与铭记之间、站在逸豫与忧劳之间,他选择了忘却富贵,选择了铭记忠心给人性涂上最浓重的一笔。

擎一支旌节,他怀抱汉匈和睦的夙望,奔走于茫茫大漠;扶一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