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促织》《柳毅传》高中二年级语文 精品.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27531759 上传时间:2023-07-02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35.9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最新《促织》《柳毅传》高中二年级语文 精品.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最新《促织》《柳毅传》高中二年级语文 精品.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最新《促织》《柳毅传》高中二年级语文 精品.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最新《促织》《柳毅传》高中二年级语文 精品.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最新《促织》《柳毅传》高中二年级语文 精品.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最新《促织》《柳毅传》高中二年级语文 精品.docx

《最新《促织》《柳毅传》高中二年级语文 精品.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最新《促织》《柳毅传》高中二年级语文 精品.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最新《促织》《柳毅传》高中二年级语文 精品.docx

最新《促织》《柳毅传》高中二年级语文精品

第四册第六单元

23.《促织》

学习目标

1.了解作者借前朝故事来揭露当朝黑暗的社会现实的创作意图,认识封建统治者荒淫贪暴,贪官污吏欺下瞒上的社会现实。

2.了解本文曲折、离奇的情节,并弄清作者如此构思的作用。

3.正确评价作者世界观的进步性和局限性。

重点解析

1.《促织》的写作背景及主题

《促织》是《聊斋志异》中一篇具有深刻社会意义的小说。

清初和统治者注意整治吏治,但不能彻底扫除贪官污吏,更没有泯灭阶级矛盾和阶级斗争。

《聊》从侧面反映了清初统治者对汉族人民和农民运动的血腥镇压和屠杀;用大量篇幅描写封建官吏横行无忌,豪绅恶霸鱼肉乡里,人民群众哀苦无告的社会面貌,从而揭示了封建社会农民阶级与地主阶级之间的根本矛盾。

《促织》通过描写主人公成名因被迫交纳促织而备受摧残,几乎家破人亡的命运,反映了皇帝荒淫无道,抚巡县令胥吏横征暴敛的罪恶现实,寄托了对受尽欺凌和迫害的下层群众的深切同情。

由于清初文网严密,作者借用讲前朝故事的手段,显得隐晦曲折;尽管如此,小说反映的现实,在封建社会是具有普遍意义的。

2.写作特点

(1)线索清楚,情节曲折。

本文以促织的得失为线索。

全文围绕这一线索展开情节。

情节大起大落,出人意料,曲折多变,扣人心弦。

(2)心理描写真实细腻。

这篇小说生动感人的一个重要因素是真实、细腻的心理描写。

如写“试斗”时,成名的心理变化是“惭—大喜—惊—惊喜”,这一系列的感情变化与其悲欢离合的命运紧相联系,这就给人以更加真实的感觉。

难点解析

借古讽今抒胸臆:

文章的一个显著特点:

以讲述前朝故事的形式寄托了对现实的不满。

作品以斗促织的宫廷戏嬉为引线,由于宫廷倡导,而形成地方上的“定例”。

这对百姓是灾难,而对封建官僚却是“媚上取宠”,受赏升迁的好时机。

可见由上而下的封建官僚体制是造成民不堪命的根源。

作品揭露的正是作者所处的黑暗现实,但作者对此采取了曲笔,即指明故事发生年代为明代,这样既可放开去写,又可避开文网迫害,是一种借古讽今笔法。

故事以成名一家悲惨而曲折的遭遇加以展开。

基调是揭露社会黑暗本质,鞭挞官僚体制,至于结局部分的“宰悦,免成役。

又嘱学使俾入邑庠”、“抚军亦厚赉成”等等,是因为他们“并受促织恩荫”,并非良心发现。

他们受赏、受封的代价是人民的血泪与苦难。

24.《柳毅传》(自读课)

学习目标

1.在通译全文的基础上了解故事情节。

2.欣赏本文生动传神的艺术形象。

3.了解本文的主题。

4.了解传奇作品的特点。

《柳毅传》的体裁:

传奇:

小说体裁之一。

以其情节奇特、神奇,故名。

一般用以指唐、宋文人用文言写的短篇小说。

如《柳毅传》、《南柯太守传》等。

又因为“传奇”多为后代的说唱和戏剧所取材,故宋元戏文,元人杂剧,明清戏曲也有称为传奇的。

如明戏曲作家汤显祖的《还魂记》,清初孔尚任的传奇剧本《桃花扇》。

重点解析

1.生动传神的艺术形象

(1)龙女:

不仅有美丽善良的一面,而且有不甘任人欺凌,敢于反抗的一面。

是作者塑造的一个反对封建礼教束缚,追求自由幸福的妇女形象。

(2)柳毅:

为人正直、守信重义。

在落第失意时,路见一妇人“蛾脸不舒,巾袖无光”主动询问关心。

不顾个人安危,深入水府传书。

故事中一个正直无私、志坚品洁的读书人形象跃然纸上。

(3)两个龙王:

洞庭君仁慈、谨慎,是个“仁君”形象。

钱塘君:

刚毅果敢,疾恶如仇,是个直率而勇猛无敌的英雄形象。

他敢于向天上地下的统治者挑战,是个勇猛无畏的封建制度的叛逆者。

他的缺点也很分明,粗暴卤莽,滥杀无辜。

总之,是个可亲、可敬又可畏的人化了的神。

难点解析

《柳毅传》充满奇异的幻想和浪漫主义情调,思想内容无疑反映的是人世间的婚姻、爱情问题。

龙女受丈夫凌辱、公婆虐待,这正是古代千千万万妇女命运的写照。

对比,作者是同情的态度。

龙女的不幸婚姻是“父母配嫁”,暗示龙女夫妇失和是因不出于自由的选择,表露作者反对由父母包办的婚姻制度,要求男女婚姻自主的进步思想。

小说最后写柳毅与龙女的结合,完全不由外来干涉,出于自愿,代表了作者的理想。

他们的结合不是出于郎才女貌,而是有更深一层的道德思想作基础的。

【模拟试题】

第Ⅰ卷(45分)

一.(18分,每小题3分)

1.下列词语中的注音解释全对的一项是()

A.高岩邃(suì)壑(hè)尚识(认识,识别)余言否竞以新艳相角(jiǎo)

B.倾城阖(hé)户进之亦兴阑(衰落、消失)矣妍媸(chī)自别

C.靓(jìng)妆丽服得天池诸山作案(几案,案桌)属(shǔ)而和(hè)者

D.栉(zhì)比如鳞一切瓦釜(比喻低级庸俗)乌纱之横(héng)

2.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不同的一项是()

A.海运则将徙于南冥。

B.辨乎荣辱之境。

C.大有径庭,不近人情焉。

D.岂唯形骸有聋盲哉!

3.下列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A.

(1)和

(2)相同,(3)和(4)相同B.

(1)和

(2)不同,(3)和(4)不同

C.

(1)和

(2)相同,(3)和(4)不同D.

(1)和

(2)不同,(3)和(4)相同

4.下列加点的词与例句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例:

市中游侠儿得佳者笼养之。

A.绝云气,负青天B.檀板丘集

C.每闻琴瑟之声,则应节而舞。

益奇之。

D.迫而视之,乃前寄辞者。

5.下列句子,句式与其他三项不相同的一项是()

A.心目尽断,不知所哀。

B.定乎内外之分,辩乎荣辱之境。

C.彼将奚适也。

D.布席之初,呕者百千,声若聚蚊,不可辨识。

6.下列句中画线处,应填的一组词语是()

①蠢若木鸡②翘然矜鸣③暴怒直奔④张尾伸须

小虫伏不动,______。

少年又大笑。

试以猪鬣撩拨虫须,仍不动。

少年又笑。

屡撩之,虫______,遂相腾击,振奋作声。

俄见小虫跃起,______直龁敌领。

少年大骇,急解令休止。

虫_____,似报主知。

A.①③④②B.②③④①C.①④③②D.②④③①

二.(12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文,完成7~10题

西湖

袁宏道

西湖最盛,为春,为月。

一日之盛,为朝烟,为夕岚。

今岁春雪甚盛,梅花为寒所勒,与杏桃相次开发,尤为奇观。

石篑数为余言①,傅金吾园中梅②,张功甫家故物也③,急往观之。

余时为桃花所恋,竟不忍去。

湖上由断桥至苏堤一带④,绿烟红雾,弥漫二十余里。

歌吹为风,粉许为雨,罗纨之盛,多于堤畔之草,艳冶极矣。

然杭人游湖,止午、未、申三时。

其实湖光染翠之工,山岚设色之妙,皆在朝日始出,夕舂未下⑤,始极其浓媚。

月景尤不可言,花态柳情,山容水意,别是一种趣味。

此乐留于山僧、游客受用,安可为俗士道哉!

[注]①石篑(kuì):

作者好友陶望龄的号。

②傅金吾园:

一个姓傅的京官的家园。

金吾,即执金吾,古官名。

③张功甫:

南宋名将张俊之孙。

④断桥、苏堤:

西湖地名,断桥在白堤东头,苏堤横截西湖,两堤绵延二十余里。

⑤夕舂:

此指夕阳。

7.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一日之盛,为朝烟,为夕岚夕岚:

傍晚山中的云气

B.与杏桃相次开发相次开发:

相继开放

C.罗纨之盛,多于堤畔之草罗纨:

丝绸一类的衣服

D.杭人游湖,止午、未、申三时午、未、申:

指十一时至十七时

8.对文中有关句子解说有误的一项是()

A.余时为桃花所恋,竟不忍去。

我此时被桃花所爱,竟然不忍心去看梅花。

B.歌吹为风,粉汗为雨。

笙歌缭绕似春风回旋,香汗挥洒如春雨流滴。

C.其实湖光染翠之工,山岚设色之妙,皆在朝阳始出,夕舂未下。

其实为湖光山岚添彩增色的美妙时刻,都在朝阳初升、夕阳未下之时。

D.月景尤不可言,花态柳情,山容水意,别是一种趣味。

月景尤其妙不可言,月光下的花柳之姿态,山水之容颜,另有一种情趣。

9.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A.石篑几次对我说,傅家的梅花是古物,并且急忙去观赏,而我为桃花所恋,没有去看。

B.杭人只知在午、未、申三时看游湖,是俗士,不能对其道明西湖月景之妙。

C.“湖光染翠”几句是篇首“为朝烟,为夕岚”的具体表述。

D.“留与山僧、游客受用”的“此乐”,指月下花态柳情、山容水意形成的另一种趣味。

10.对文章有关艺术表现手法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A.作者写西湖梅花之美,是作为一种铺垫,旨在衬托西湖桃花更加值得欣赏。

B.“绿烟红雾,弥漫二十余里”一句,从远眺的角度,写出西湖两堤上桃红柳绿的总体意境。

C.“歌吹为风”几句,运用比喻和夸张的手法,表现春日游人众多、色彩浓艳的热闹景象。

D.文章用浓艳的笔墨直接描写春景之盛,用淡雅的笔墨直接描写月景之盛。

三.(15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列文言文,完成11~15题。

王导字茂弘,光禄大夫览之孙也。

父裁,镇军司马。

导少有风鉴,识量清远。

年十四,陈留高士张公见而奇之,谓其从兄敦曰:

“此儿容貌志气,将相之器也。

”初袭祖爵即丘子。

司空刘寔寻引为东阁祭酒,迁秘书郎、太子舍人、尚书郎,并不行。

后参东海王越军事。

时元帝为琅邪王,与导素相亲善。

导知天下已乱,遂倾心推奉,潜有兴复之志。

帝亦雅相器重,契同友执。

帝之在洛阳也,导每劝令之国。

会帝出镇下邳,请导为安东司马,军谋密策,知无不为。

及徙镇建康,吴人不附,居月余,士庶莫有至者,导患之。

会敦来朝,导谓之曰:

“琅邪王仁德虽厚,而名论犹轻。

兄威风已振,宜有以匡济者。

”会三月上巳,帝亲观禊①,乘肩舆②,具威仪,敦、导及诸名胜皆骑从。

吴人纪瞻、顾荣,皆江南之望,窃觇之,见其如此,咸惊惧,乃相率拜于道左。

导因进计曰:

“古之王者,莫不宾礼故老,存问风俗,虚己倾心,以招俊乂。

况天下丧乱,九州分裂,大业草创,急于得人者乎!

顾荣、贺循,此土之望,未若引之以结人心。

二子既至,则无不来矣。

”帝乃使导躬造循、荣,二人皆应命而至,由是吴会风靡,百姓归心焉。

自此之后,渐相崇奉,君臣之礼始定。

(选自《晋书·王导传》)

[注]①禊(xì):

古代于春秋两季在水边举行的一种除去不祥的祭礼。

②肩舆:

用人抬扛的代步工具。

1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将相之器也器:

才能B.司空刘寔寻引为东阁祭酒寻:

不久

C.潜有兴复之志潜:

暗中D.帝乃使导躬造循、荣造:

邀请

1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不同的一项是()

A.与导素相亲善B.帝亦雅相器重

C.敦、导及诸名胜皆骑从D.况天下丧乱,九州分裂

13.比较下列句子中“之”字的意义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组是()

a.帝之①在洛阳也,导每劝令之②国。

b.吴人纪瞻、顾荣,皆江南之③望,窃觇之④。

A.①和③不同,②和④不同B.①和④不同,②和③相同

C.①和③不同,②和④相同D.①和③相同,②和④不同

14.以下句子分别编为四组,从分句间语意关系的角度看,相同的一组是()

①导少有风鉴,识量清远②居月余,士庶莫有至得,导患之

③见其如此,咸惊惧④二子既至,则无不来矣

A.①②B.②③C.②④D.③④

15.下列叙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王导少年时代就气度不凡,有远见卓识;陈留高士张公见到十四岁时的王导,十分惊奇,曾在王导的堂兄王敦面前对王导大加赞赏。

B.当初琅邪王出镇建康,当地的世家大族态度冷淡,并不依附;为了树立琅邪王的威望,在三月上巳观禊那一天,王敦、王导等大将名臣都骑马跟随着琅邪王,以壮声威。

C.王导认为当时天下大乱,国家四分五裂,琅邪王立国的大业尚在初创阶段,当务之急在于取得民心,因此,想在江南站稳脚跟首先要争取顾荣、贺循等当地的士族首领。

D.琅邪王采纳了王导的建议,亲自和王导一起去拜访贺循、顾荣,从而树立起礼贤下士的形象;江南一带的士民从此以后纷纷归附他,拥戴他。

第Ⅱ卷(118分)

四.(18分)

16.翻译第三大题下面两句话。

(5分)

①军谋密策,知无不为译:

________________

②宜有以匡济者译:

_______________

17.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6分)

次北固山下

王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1)本诗的景物描写很精彩,达到了一字传神的水平,诗的颔联中的“阔”字表现出一幅怎样的情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诗的颈联运用了拟人的手法,既写出了景物的特点,同时又传达出诗人怎样的思想状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只选四个小题)(4分)

(1)_______,勿施于人。

(《论语》)

(2)人无远虑,________。

(《论语》)

(3)_______,美言不信。

(《论语》)

(4)有则改之,________。

(《论语》)

(5)工欲善其事,________。

(《论语》)

五.(18分)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9~22题。

紫荆关:

真实的历史

李大伟

出了北京往西,便望到真正的古长城,它破旧而苍黄,陷落在丛山群峰之间,一副独语向黄昏的落寞。

走入河北界地,第一站就是紫荆关了。

紫荆关临拒马河岸而筑,隔着河岸望去,对岸城墙逶迤,全无南京城墙拔地矗峙的雄观霸气,因为拒马河的宽大,城墙远了矮了。

拒马河真宽,再有神臂的强弓手,一箭射不透两岸,因为久旱,两侧河床满目是成片的庄稼,只有河心的水势依然浩浩荡荡。

夜晚,栖居临河的石叠小屋里,卧床聆听哗哗水石激荡声,衬出风中夜渡的神秘。

北方的河,上宽下窄,河床十倍于河道,形式远远大于内容。

此情此景,不由让人浮想联翩:

大水来时,河面暴涨溢岸汪然宽大,上游水挟持一川雄风浩浩荡荡汹涌喷泻,马过不去,箭射不去,故称拒马河。

这条河床千百年来,就是这样被水势硬冲掘开的,鬼斧神工。

紫荆关凭河而筑,古时塞外匈奴兵马,至此勒马嘶鸣,沿岸徘徊,真京都拱卫!

紫荆关很旧了,拱形关门仅两人高,一侧泄水城门逼人弯腰,岁月的泥沙层层堆积,淹没了它的城关走道,但城门匾额“河山带砺”四字,笔力倔强,简直刀斫斧砍,很愤怒。

这是万历年的遗迹,也是紫荆关一带年轻的遗迹了。

紫荆关很破了,城崖的隙缝里都长出荆棘,甚至碗口粗的树,斜耸。

奇怪的是墙上不长半茎纤弱的草,这就是燕赵城关的豪迈气概。

因为修路,这里炸开了一段城墙,两千年的文化便从城墙内瓢里花蕾般绽开,一层层地剥给你看。

最核心是黄土夯实的,也许是战国燕越的城墙;再裹一层杂石砌的,也许是秦始皇派蒙恬发三十万狱犯谴官,将秦燕赵三国旧城连接重修的长城;再外一层是砖,也许是东汉重修的,表面一层是片马石,就是明代遗物了。

一层层墙皮蕴藏着一个个时代,裸露出一段段历史的真实,你可以亲手触摸它,就像那时古人触摸那时的器物,历史瞬间变得那么真切实在,用目光用手感而不是凭了耳闻去真实地接触历史。

历史这样一层层显示给你看的,也只有紫荆关这一段未修的古城墙,越来越多的长城,被现代泥水匠砌上一层崭新的仿古赝品,历史的——苍老破旧地厚厚的掩盖了。

紫荆关的墙皮是片马石,这是一种很坚硬耐风雨酸腐的当地岩石,一条条长方形,看看也有几吨厚重,重叠而上,至今还是那么稳重如磬,暴雨之后一洗如新。

明代长城至今完美无损,当归功于片马石;在砖石垒就的万里长城中,用片马石的城墙也是,它比砖砌更硬朗更气派,这是紫荆关的骄傲。

19.作者在每一自然段中写望到“真正的古长城”,这样说的根据是什么?

(3分)

答:

根据是□□□□□□□□□□□□□□□□□□□□□□□□□(不超过25个字)

20.作者在第三、四、五自然段描写了拒马河。

(6分)

(1)作者为什么写到了拒马河?

答:

因为□□□□□□□□□□□□□□□□□□□□(不超过20个字)

(2)联系全文看作者描写拒马河有什么作用?

答:

□□□□□□□□□□□□□□□(不超过15个字)

21.回答下面两个问题(6分)

(1)作者在第六、七自然段中写紫荆关“很旧了”、“很破了”,对此应作怎样的理解?

(3分)

答:

意在表现□□□□□□□□□□(不超过10个字)

(2)作者写因修路而炸开的一段城墙的“一层层墙皮”,是为了说明什么?

(3分)

答:

为了说明□□□□□□□□□□(不超过10个字)

22.下列对文章的分析和鉴赏,不正确的两项是(3分)()

A.作者对这出了北京往西的古长城的描写,给人以苍凉悲壮之感,很能引起读者的遐思。

B.因为紫荆关的城墙又远又矮,所以没有南京城墙拔地矗峙的雄观霸气。

C.紫荆关凭河而筑,曾使匈奴兵马望关而徘徊拒马河边,正显雄关大河之气势。

D.紫荆关的匾额题字是最年轻的遗迹,可见其古老;紫荆关的墙上不长纤弱之草,是燕赵城关的豪迈气概所致。

E.作者通过描述古长城和紫荆关古老真实的历史,表现了对悠久历史的缅怀、敬仰和自豪之情。

六.(12分)

23.下面是三段有毛病的文字,读后请准确说出它们的主要毛病。

(每处表述不超过10个字)(4分)

(1)《冬夜攻关》:

布满冰纹的玻璃窗,映上柔和的灯火,宛如一块块用银绒织成的碎花帕……窗前,赵明正埋头伏桌,桌上的药瓶边堆着一大堆书藉。

他那圆圆的脸上,病容还未褪尽,两道浓黑的眉毛像一把锁,紧紧地关着,眼睛瞪得大大的,手在不停地写着。

(2)《谈谈意志和毅力》:

有些科学家,为了研究一个项目,往往废寝忘食数年,数十年;有些工人,为了技术革新,竟连续几年早上班迟下班;有些学生,为了学好英语,两年之中抄了近十本单词薄,这些需要多么坚强的意志和毅力啊!

(3)《介绍电化教室》:

这间电化教室,起码有我们一般教室两个那么大,室内桌椅整齐,桌子比课桌大一些,凳子可不是我们吃饭用的那种,而是有靠板的,和招待所里的差不多;前面还有一张讲台,跟老板桌差不多大。

主要毛病:

(1)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3)________________

24.根据上下文章,在画线处填写一段话,使材料和观点紧密勾连,使全文成为完整的一篇文章。

填写部分不超过80字。

(4分)

钱塘江的大潮汛,一年一度。

当其远出海门,仅为银线,既而逼进,铺天而来,汹涌澎湃,极为壮观。

当此之时,总有数百弄潮好手,高挚大彩旗,出没万仞波涛之中,腾身百变而不湿,两岸观者如墙,叫好之声不时雷动。

这是对钱塘大潮的一段描写,我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由此,我懂得“时势造英雄”这个道理了。

25.下面是一道试题。

该题共有四句话,每一句在语言表达方面都有处错误,请把错误找出来,并予以改正。

(4分)

①1997年5月1日起,国家就一些公共场所禁止吸烟问题发布了新令。

②清雅中学决定把学校建成“无烟校”,强化校园内禁烟活动。

③该校团委、学生会因配合学校工作,在全校学生中开展“拒绝香烟”宣传活动,拟举行全校性“拒绝香烟演讲比赛”。

④请以清雅中学学生会、团委名义写一份《“拒绝香烟”演讲稿征文启事》。

①__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③_____________④____________

七.(60分)

26.阅读下面四首同题材小诗,然后以《试评四首别离诗的异同》为题,写一篇文学评论。

要求600~800字。

(甲)贺知章《回乡偶书》其一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乙)贺知章《回乡偶书》其二

离别家乡岁月多,近来人事半消磨。

惟有门前镜湖水,春风不改旧时波。

(丙)苏轼《逍遥堂别子由》

别期渐近不堪闻,风雨萧萧已断魂。

犹胜相逢不相识,形容变尽语音存。

(丁)苏轼《纵笔》

寂寂东坡一病翁,白头萧萧满霜风。

儿童误喜颜色在,哪知一笑是酒红。

 

【试题答案】

一.

1.B(A.识:

记住;角jué。

C.属zhǔ。

D.瓦釜:

在本文中喻粗俗的歌声。

横hèng)2.A(海运:

海动)

3.C(“是”①、②均为代词,这;“为”③表被动,④作为,当做)

4.B(例句“笼”,名词用作状语,与B项相同。

A.使动C.意动D.动词,走近)

5.D(一般陈述句。

A、C宾语前置句B状语后置句)

6.A

二.

7.C(应指代穿衣之人)

8.A(应是我此时被桃花吸引,终于不忍离开)

9.A(石篑的话是劝我去观赏古梅)

10.D(只渲染了一种情趣)

三.

11.D(“拜访”之意)12.C(文中为“名流”之意)

13.A(“之”①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②动词“到”;③助词“的”;④代词,代当时场面)

14.B(②③均为因果关系。

①并列④假设)

15.D(琅邪王未“亲自”去)

四.

16.①凡军国大计,他都积极筹画。

②应该想办法来匡救时局。

17.

(1)答:

“阔”字表现长江水波激荡,春潮涌流,江水几乎与岸平,显得江面广阔浩渺,写出江水之势,春天已到,大地回春,冰雪消融,春意已浓景象。

(2)答:

颈联拟人手法,日生残夜催江去,江入旧年换季节,表达了诗人对未来的希望和乐观、积极向上的思想感情。

18.

(1)己所不欲

(2)必有近忧(3)信言不美

 (4)无则加勉(5)必先利其器

五.

19.它原是战国燕赵的城墙,秦代、东汉和明代重修。

20.

(1)文章写紫荆关,而紫荆关临拒马河岸而筑。

 

(2)衬托紫荆关的险要与雄伟。

21.

(1)紫荆关的悠久历史。

 

(2)它们显示了真正的历史。

22.BD

六.

23.

(1)细节描写与中心不协调。

(2)事例不具体、不典型。

(3)说明模糊而不精确。

24.弄潮人身怀绝技,表现出色,确实令人钦佩;但我又想,波不翻,浪不涌,何来弄潮英雄?

弄潮人又何来用武之地?

25.

①语意不清,逻辑混乱。

改应“国家发布新令,从1997年5月1日起,在一些公共场所禁止吸烟。

②语序不当。

改为:

清雅中学决定强化校园内禁烟活动,把学校建成“无烟校”。

③介词使用不当。

改“因”为“为”。

④与上文不对应。

改为“请以清雅中学团委、学生会名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