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版 古诗文阅读延伸4.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6818070 上传时间:2023-01-10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32.3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学生版 古诗文阅读延伸4.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学生版 古诗文阅读延伸4.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学生版 古诗文阅读延伸4.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学生版 古诗文阅读延伸4.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学生版 古诗文阅读延伸4.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学生版 古诗文阅读延伸4.docx

《学生版 古诗文阅读延伸4.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生版 古诗文阅读延伸4.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学生版 古诗文阅读延伸4.docx

学生版古诗文阅读延伸4

古诗文阅读延伸(4)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2、13题。

赠卖松人于武陵①

入市虽求利,怜君意独真。

欲将寒涧树,卖与翠楼②人。

瘦叶几经雪,淡花应少春。

长安重桃李,徒染六街③尘!

【注】①于武陵,中唐诗人,曾考取进士。

一生仕途不达,遍游天下。

②翠楼,泛指富贵人家。

③六街,指长安城内的六条主要街道。

12.(7分)

①下列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前两句写到了卖松人到都城长安卖松树,虽为求利,但心思独特。

B.第五句写松树虽叶瘦却曾顶风傲雪,介绍了松树的特点及其经历。

C.第六句写松树花色浅淡而缺少春意,暗含着作者对此的委婉批评。

D.第八句写出了松树遍售于六街而无人购买、徒蒙灰尘的无奈际遇。

②第二联中的“寒涧”一词有什么作用?

(4分)

13.作者借“长安重桃李,徒染六街尘”两句反映了怎样的社会现象?

请举例谈谈你对这类现象的认识。

(不少于200字)(12分)

200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6~9题。

善,有真有假,有是有非,有大有小,有难有易,皆当深辨。

为善而不穷理,则自谓累功,岂知造孽,枉费苦心,无益也。

鲁国之法,鲁人有赎人臣妾于诸侯,皆受金于府。

子贡①赎人而不受金。

孔子闻而恶之曰:

“赐失之矣。

夫圣人举事,可以移风易俗,而教道可施于百姓,非独适己之行也。

今鲁国富者寡而贫者众,受金则为不廉,何以相赎乎?

自今以后,不复赎人于诸侯矣。

”子路②拯人于溺,其人谢之以牛,子路受之。

孔子喜曰:

“自今鲁国多拯人于溺矣。

”自俗眼观之,子贡不受金为优,子路之受牛为劣,孔子则取由而黜赐焉。

人之为善,不论现行而论流弊,不论一时而论久远,不论一身而论天下。

现行虽善,其流足以害人,则似善而实非也;现行虽不善,而其流足以济人,则非善而实是也。

何谓与人为善?

昔舜在雷泽,见渔者皆取深潭厚泽,而老弱则渔于急流浅滩之中,恻然哀之。

往而渔焉,见争者皆匿其过而不谈,见有让者,则揄扬而取法之。

期年,皆以深潭厚泽相让矣。

夫以舜之明哲,岂不能出一言教众人哉?

不以言教而以身转之,此良工苦心也。

吾辈处世,勿以己之长而盖人,勿以己之善而形人,勿以己之多能而困人。

收敛才智,若无若虚。

见人过失,且涵容而掩覆之。

见人有微长可取,小善可录,翻然舍己而从之,且为艳称而广述之。

此大人天下为公之度也。

(取材于袁黄《了凡四训》)

[注释]①子贡:

孔子的弟子,名赐。

②子路:

孔子的弟子,名由。

6.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孔子闻而恶之曰恶:

批评

B.自今鲁国多拯人于溺矣多:

增多

C.见有让者让:

责备

D.勿以己之多能而困人困:

使人困窘

7.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A.鲁人有赎人臣妾于诸侯B.受金则为不廉

而教道可施于百姓而老弱则渔于急流浅滩之中

C.孔子则取由而黜赐焉D.恻然哀之

往而渔焉翻然舍己而从之

8.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为善而不穷理,则自谓累功

行善而不推究其中的道理,却自认为积累了功德

B.自今以后,不复赎人于诸侯矣

从今以后,不要再从诸侯那里赎人了

C.不以言教而以身转之,此良工苦心也

不用语言教导而用自己的行动影响转化百姓,这是圣人的良苦用心

D.此大人天下为公之度也

这就是圣贤之人以天下为公的气度

9.下列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孔子认为,子贡赎人而不收取政府补偿的做法是错的,既没得到钱又违反了鲁国法律。

B.作者认为有些人的行为当时虽称不上善举,却能产生好的影响,这种行为其实是善行。

C.舜在雷泽,没有指责一些人的不良行为,而是大力表彰和效法善行,改变了社会风气。

D.作者提倡人们要隐恶扬善,哪怕只是别人很微小的长处和善行,自己也要学习、称扬。

10.第二大题文言文中说“善,有真有假,有是有非,有大有小,有难有易,皆当深辨”,这句话表明了作者对“善”的辩证认识。

对此,你是如何理解的?

请选取其中一个角度,从文中举一例加以说明,并结合当下的社会生活谈谈自己对这一认识的领悟。

(不少于200字)(12分)

200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2、13题。

闻笛(唐)张巡①

岧峣②试一临,虏骑附城③阴。

不辨风尘色,安知天地心?

营开边月近,战苦阵云深。

旦夕更楼上,遥闻横笛音。

注:

①张巡:

“安史之乱”时期著名的英雄,亲率将士共守睢阳,后战死。

②岧峣(tiáoyáo):

高峻。

③城:

指睢阳城。

12.(7分)

①下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首联第二句既指明安禄山叛乱的不义性质,也写出军情的紧迫。

B.尾联与首联遥相呼应,写明了作者是在更楼之上登高瞭望敌情。

C.本诗既是战乱时代的艺术展现,又是作者不朽人格的光辉写照。

D.全诗语言平易,采用虚实结合的手法,抒发了作者的思乡情怀。

②这首诗的颈联“营开边月近,战苦阵云深”中的“近”和“深”用字精妙,请简要赏析。

(4分)

13.对“不辨风尘色,安知天地心”,有人理解为:

“守城将士不去辨认风云的愁惨,也不必询问天心的向背,只管奋勇杀敌。

”还有人理解为:

“只有像守城将士一样认识风云的愁惨,领会苍天考验将士的良苦用心,才能奋勇杀敌。

”你认同哪一种理解?

请结合诗句说说原因。

(不少于200字)(12分)

200

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6—9题。

陈氏荣乡亭记  

什邡,汉某县,县大以饶。

县吏特不喜秀才儒者,以能接见官府、知己短长以谗之为己病也。

每儒服持谒向县门者,吏辄坐门下,嘲咻踞骂辱之,俾惭以去。

甚则阴用里人无赖苦之,罗中以法,期必破坏之而后已。

民既素饶,乐乡里,不急禄仕,又苦吏之所为,故未尝有儒其业与服以游者。

其好学者,不过专一经,工歌诗,优游自养,为乡丈人而已。

比年,蜀之士人以进士举试有司者稍稍增多,而什邡独绝少。

陈君,什邡之乡丈人,有贤子曰岩夫。

岩夫幼喜读书为进士,力学,甚有志。

然亦未尝敢儒其衣冠以谒县门,出入闾闬③必乡其服,乡人莫知其所为也。

已而州下天子诏书,索乡举秀才,岩夫始改衣,诣门应诏。

吏方相惊,然莫能为也。

既州试之,送礼部。

将行,陈君戒且约曰:

“嘻!

吾知恶进士之病己,而不知可以为荣。

若行幸得选于有司,吾将有以旌志之,使荣吾乡以劝也。

”于是呼工理材,若将构筑者。

明年,岩夫中丙科以归。

陈君成是亭,与乡人宴其下。

县之吏悔且叹曰:

“陈氏有善子,而吾乡有才进士,岂不荣邪!

岩夫初为伊阙县主簿,时予为西京留守推官,尝语予如此,欲予之志之也。

岩夫为县吏材而有内行,不求闻知于上官,而上官荐用下吏之能者岁无员数,然卒亦不及。

噫!

岩夫为乡进士,而乡人始不知之,卒能荣之。

为下吏,有可进之势,而不肯一鬻所长以干其上,其守道自修可知矣。

陈君有子如此,亦贤丈人也。

予既友岩夫,恨不一登是亭,往拜陈君其下,且以识彼邦之长者也。

又嘉岩夫之果能荣是乡也,因以命名其亭,且志之也。

某年某月,欧阳修记。

(选自《欧阳修诗文集校笺》卷十三《陈氏荣乡亭记》。

有删改。

注释:

①闾闬:

lǘhàn,指街坊,里巷。

6.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吾将有以旌志之      旌:

表扬

B.而不肯一鬻所长以干其上干:

干扰

C.恨不一登是亭       恨:

遗憾

D.且志之也志:

记述

7.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A.县大以饶 罗中以法

B.民既素饶 既州试之

C.乡人莫知其所为也 其守道自修可知矣

D.甚则阴用里人无赖苦之 又苦吏之所为

8.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然亦未尝敢儒其衣冠以谒县门

译文:

然而也不曾敢穿戴儒士的衣帽去县府拜访

B.吾知恶进士之病己,而不知可以为荣

译文:

我知道那些坏进士痛恨我,却不知道也可以以进士为荣

C.岩夫为县吏材而有内行,不求闻知于上官

译文:

岩夫作为县吏有才能有品行,不求被上级官员了解

D.岩夫为乡进士,而乡人始不知之,卒能荣之

译文:

陈岩夫成为了乡里的进士,而乡里人起初不了解他,最终却又能以他为荣。

9.下列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什邡富饶,人民生活安逸,不热衷读书求禄仕,又苦于县吏不喜秀才儒者,甚至诬以罪名,因而学风不盛,绝少进士。

B.陈岩夫喜爱读书,立志于学,然而在学风不盛的什邡县他平时不敢穿儒服,只能暗自力学,最终考取进士,成就功名。

C.陈君呼工理材,将筑一亭,是为了激励儿子考取功名;而建成此亭,除庆祝纪念意义外,也是为了劝勉乡人立志于学。

D.欧阳修应陈君之请,写作《陈氏荣乡亭记》,赞誉陈君之子立志于学和守道自修的好品行,并命名所筑之亭为“荣乡亭”。

10.第二大题《陈氏荣乡亭记》讲述了陈岩夫身处学风不盛的环境中,仍能暗中发愤,最终考取进士,使当地风气有所改变的故事。

你从陈岩夫的故事中得到什么启示?

请结合文章内容,并联系社会实际,谈谈你的感悟。

(不少于200字)(12分)

200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6-9题。

尝试观上古记,三王①之佐,其名无不荣者,其实②无不安者,功大也。

《诗》云“雨我公田,遂及我私”,三王之佐,皆能以公及其私矣。

俗主之佐,其欲名实也,与三王之佐同,而其名无不辱者,其实无不危者,无公故也。

皆患其身不贵于国也,而不患其主之不贵于天下也;皆患其家之不富也,而不患其国之不大也。

此所以欲荣而愈辱,欲安而益危。

民之治乱在于有司,今处官则荒乱,临财则贪得,列近则持谀,将众则疲怯,以此厚望于主,岂不难哉!

今有人于此,修身会计则可耻,临财物资赆则为己。

若此而富者,非盗则无所取。

故荣富非自至也,缘功伐也。

今功伐甚薄而所望厚,诬也;无功伐而求荣富,诈也。

诈诬之道,君子不由。

人之议多曰:

“上用我,则国必无患。

”然用己未必是也。

己有患,用己于国,恶得无患乎?

而莫若修身自贤。

己,可制也;释其所制而夺乎其所不制,悖。

则未用其治国治官,宜也。

若夫内事亲,外交友,虽可达也,然事亲未孝,交友未笃,是所未达,恶能善之矣?

故论人无以其所未达,而用其所已达。

古之事君者,必先用能,然后任;必反情③,然后受。

主虽过与,臣不徒取。

忠臣之行,近知本矣。

(取材自《吕氏春秋·务本》,有改动)

[注]①三王:

指夏﹑商﹑周三代之君。

②实:

实利,包括地位、俸禄等。

③反情:

内省,省察自己。

6.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临财物资赆则为己赆:

财物

B.故荣富非自至也,缘功伐也伐:

功劳

C.交友未笃笃:

忠厚

D.恶能善之矣善:

认为好

7.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A.①其欲名实也,与三王之佐同

②主虽过与,臣不徒取

B.①而其名无不辱者

②此所以欲荣而愈辱

C.①皆患其家之不富也

②诈诬之道,君子不由

D.①以此厚望于主

②己有患,用己于国,恶得无患乎

8.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皆患其身不贵于国也

理解:

(他们)都忧虑自身不能在国内显贵

B.修身会计则可耻

理解:

(认为)修养自身、合理地支配钱财是可耻的

C.然用己未必是也

理解:

但是任用自己的君王不一定会这样做

D.古之事君者,必先用能,然后任

理解:

古代侍奉君主的人,一定先贡献才能,然后才担任官职

9.下列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首段引《诗经》的话来说明“为公”与“顾私”的联系。

B.作者认为百官应替君王治理好百姓,方能获得显贵之位。

C.能侍奉父母、结交朋友的人,作者认为用其治国必无患。

D.最后一段总结全文,指出了事君者应该有的姿态和品行。

10.第二大题文言文《吕氏春秋·务本》中最后一句说“忠臣之行,近知本矣”,意思是“忠臣行事,接近于懂得什么是根本”。

这里所说的“根本”在文中具体指什么?

请就其中一点,结合自己的积累谈谈对“知本”这一问题的认识。

(不少于200字)(12分)

200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2、13题。

12.(7分)

耘田鼓[注]可朋(后蜀)

农夫田头鼓,王孙筵上鼓。

击鼓兮皆为鼓,一何乐兮一何苦?

上有烈日,下有焦土。

愿我天公降之以雨,

令桑麻熟,仓箱富,

不饥不寒,上下一般足。

[注]耘田鼓:

古代挂在田头树上的鼓,农忙时敲击,以激励催促农人提高劳作效率。

①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田头鼓”就是耘田鼓,“筵上鼓”指的是王公贵族筵宴上饮酒作乐时所击之鼓。

B.诗人真诚地祈愿天公降下甘霖,使桑麻成熟,粮食满仓,百姓们不再挨饿受冻。

C.最后一句“上下一般足”,意思是王孙贵族能够与普通百姓同甘共苦,知足常乐。

D.本诗语言质朴平易,感情深沉强烈,揭露社会的不平等现象,有很强的感染力。

②“上有烈日,下有焦土”两句描绘了怎样的场景?

有什么作用?

请结合全诗作简要分析。

(4分)

13.本诗通过“击鼓”这样的生活小事,反映深刻的社会问题,发人深省。

请指出这是什么写法。

结合本诗,并联系其他文学作品,对这种写法做简要分析。

(不少于200字)(12分)

200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6-9题。

王僧虔,琅邪临沂人也。

年数岁,伯父弘集会诸子孙,弘子僧达下地跳戏,僧虔独正坐采蜡烛珠为凤凰。

弘曰:

“此儿终当为长者。

僧虔善隶书。

孝武欲擅书名,僧虔不敢显迹,常用掘笔①书,以此见容。

泰始中,为辅国将军、吴兴太守。

王献之②善书,为吴兴郡,及僧虔工书,又为郡,论者称之。

太祖善书,及即位,笃好不已。

与僧虔赌书毕,谓僧虔曰:

“谁为第一?

”僧虔曰:

“臣书第一,陛下亦第一。

”上笑曰:

“卿可谓善自为谋矣。

”示僧虔古迹十一帙,就求能书人名。

僧虔上羊欣所撰《能书人名》一卷。

僧虔《论书》曰:

宋文帝书,自云可比王子敬,时议者云“天然胜羊欣,功夫少于欣”。

亡曾祖领军书,右军③云“弟书遂不减吾”。

庾征西翼书,少时与右军齐名,右军后进,庾犹不忿,在荆州与都下人书云:

“小儿辈皆学逸少书,须吾下,当比之。

”王右军自书表,晋穆帝令张翼写效,一毫无异,乃题后答,右军当时不别,久后方悟,云“张翼小人,几欲乱真”。

张芝、二卫并得名前代,无以辨其优劣,唯见其笔力惊异耳。

羊欣书见重一时,亲受子敬,行书尤善,正乃不称名。

孔琳之书天然放纵,极有笔力,规矩恐在羊欣后。

谢综书,恨少媚好。

谢灵运乃不伦,遇其合时,亦得入流。

庾昕学右军,亦欲乱真矣。

(取材于《南齐书》)

注:

①掘笔:

秃笔。

②王献之:

字子敬,东晋书法家,以行书和草书闻名后世。

③右军:

右军将军。

东晋书法家王羲之(字逸少)曾任此职,世称“王右军”。

6.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终当为长者长者:

年长的人

B.右军后进后进:

后来长进

C.天然放纵放纵:

不受约束

D.亦得入流入流:

列入流品

7.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A.常用掘笔书,以此见容B.乃题后答

羊欣书见重一时正乃不称名

C.右军当时不别,久后方悟D.无以辨其优劣

方其破荆州,下江陵皆以美于徐公

8.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伯父弘集会诸子孙,弘子僧达下地跳戏

(他的)伯父王弘把孩子们聚在一起,王弘的儿子王僧达在地上蹦跳玩耍

B.太祖善书,及即位,笃好不已

太祖擅长书法,等到即位,(对书法还是)深爱不止

C.卿可谓善自为谋矣

你可以说是善于替自己谋虑了

D.亡曾祖领军书,右军云“弟书遂不减吾”

(我)逝去的曾祖父王领军写信,王羲之说“老弟写信就没有丢掉我”

9.下列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王僧虔在孝武帝面前为求自保,不惜用秃笔写字来掩饰书法水平。

B.王献之和王僧虔都擅长书法,又都做过吴兴郡守,因此传为美谈。

C.征西将军庾翼与王羲之在书法上齐名,很多小辈都来向庾翼学习。

D.张翼和庾昕二人模仿王羲之的书法,都几乎达到以假乱真的程度。

10.第二大题文言文中说“宋文帝书,自云可比王子敬,时议者云‘天然胜羊欣,功夫少于欣’”,意思是“宋文帝的书法,自己说可以和王献之相比,但当时评议的人说‘(宋文帝的)天资高于羊欣,书法艺术所达到的程度不如羊欣’”。

请结合你的阅读积累,谈谈对“天然”和“功夫”二者关系的理解。

(不少于200字)(12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教育 > 幼儿读物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