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人教版二轮通史第一讲.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6671440 上传时间:2023-01-08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46.4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历史人教版二轮通史第一讲.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历史人教版二轮通史第一讲.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历史人教版二轮通史第一讲.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历史人教版二轮通史第一讲.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历史人教版二轮通史第一讲.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历史人教版二轮通史第一讲.docx

《历史人教版二轮通史第一讲.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历史人教版二轮通史第一讲.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历史人教版二轮通史第一讲.docx

历史人教版二轮通史第一讲

上篇(二轮) 通史复习讲义

第一讲 中国古代文明的形成与初步发展

——先秦、秦汉

[时空坐标]

[阶段特征]

先秦是指秦统一以前的历史,是中华文明的勃兴阶段。

这一时期经历了从原始社会到奴隶社会再到封建社会的发展过程;精耕细作的农耕经济模式确立;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神基本奠定。

秦汉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封建大一统的时代,也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奠基时期。

这一时期,开创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农耕经济进一步发展;秦汉文化作为先秦文化成就的总结和升华,为后世封建文化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

整合一 先秦时期(公元前221年以前)

一、远古时代

1.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培植粟和水稻的国家。

(南稻北粟)

2.原始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是刀耕火种。

3.已经学会养蚕、缫丝、织绸等技术。

二、夏、商、西周时期

1.政治制度(从“公天下”到“家天下”,“家国一体”)

(1)王位世袭制:

第一个国家政权是夏朝;商朝是个弥漫着神权色彩的王朝。

【殷商奴隶主贵族创造了一种“至上神”的观念,称为“帝”或“上帝”,认为它是上天和人间的最高主宰,又是商王朝的宗祖神。

西周时用“天”代替了“帝”或“上帝”,周王并被赋予了“天子”的称呼。

(2)分封制与宗法制:

(3)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神权与王权结合;以血缘关系为纽带;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国家结构的分散性)。

2.经济

(1)农业:

以石器为主。

出现青铜农具,但较少使用。

土地制度:

井田制。

(2)手工业:

完全官营;商周青铜铸造水平高超;商代出现原始瓷器。

(3)商业:

商朝职业商人产生;周朝商业由官府统一管理。

【工商食官:

即工商业官府垄断经营,官营国有。

产品直接提供给统治者和各级官僚、官府机构使用,国家对手工业工人实行集中管理,形成了不少世代相传的掌握了某一门手工业技艺的手工工人的世家。

西周初年不少手工业世家被封为畿外诸侯。

3.文化

(1)文字:

商朝甲骨文是比较成熟的文字,也有一些是刻在器物上的铭文。

(2)礼乐制度:

夏商产生了宫廷舞蹈,周朝制定出包括舞蹈在内的礼乐制度。

【礼乐制度:

“乐者为同,礼者为异。

同则相亲,异则相敬。

”“乐至则无怨,礼至则不争”。

(《礼记》)礼乐制度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不仅强化等级观念,还和谐等级关系,形成文化认同的社会心理。

三、春秋战国时期

1.政治动荡与变革:

争霸与兼并战争,宗法制与分封制遭到破坏;秦灭六国。

2.社会经济

(1)土地制度:

封建土地所有制形成,包括国家、地主和农民土地所有制等几种形式。

(2)小农经济形成:

以家庭为单位、“男耕女织”、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成为我国古代最基本的经济形态,直到鸦片战争后才逐步瓦解。

(3)农业:

井田制破坏,土地私有制形成;生产工具、水利和耕作方法改善;重农政策出现。

(4)手工业:

官营、民营和家庭手工业并存。

(5)商业:

官营局面被打破;抑商政策出现。

(6)重农抑商政策:

①含义:

强调农耕,限制商业和手工业的发展。

②目的:

维护专制主义国家政权的经济基础。

③最早提出:

战国时期。

商鞅变法首倡“重农抑商”,历代封建王朝继承并发展。

【重农是后世朝代的一贯政策,抑商并非贯彻始终。

重农不见得就抑制商业,抑制商业也不是禁止商业,可理解为重官商、抑私商。

明清在城镇征收商税,也无抑商政策,视经商为末业的传统观念开始动摇,价值观的变化导致社会出现崇商趋势,捐纳制度又提高了商人地位,清末新政鼓励工商发展】

3.文化的繁荣

(1)思想:

老子“无为而治”和朴素辩证法思想;孔子“仁”“礼”儒家思想体系形成;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

(2)科技:

战国时期发明了指南仪器——司南;《石氏星表》是世界上最早的星表;春秋战国时期出现算筹计算法。

(3)文学和艺术:

《诗经》(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和楚辞体《离骚》;帛画《人物龙凤图》等。

整合二 秦汉时期(公元前221—公元220年)

一、秦朝的大一统

1.政治:

确立包括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郡县制等内容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成为中国古代最基本的政治制度。

2.经济:

统一货币、度量衡等措施有利于加强各地经济的交流。

3.文化:

焚书坑儒,实行文化专制,儒学受到沉重打击。

二、两汉的政治经济和文化

1.政治巩固

(1)中央集权制度的巩固:

汉初郡国并行,汉武帝施行推恩令和附益之法解决王国问题,并加强对地方监察力度。

(汉武帝时全国划分为13州,设刺史监察,后演变为地方行政区划,根本原因是中央集权强化的结果)

(2)中枢权力机构的变化:

汉承秦制,皇帝制度、郡县制、三公九卿制度得以沿袭,并发展形成了中外朝制度。

(汉承秦制有所损益)

(3)选官制度:

汉武帝实行察举制,举孝廉成为士大夫做官的主要途径。

(征辟制度是另外一种自上而下的选官制度)

2.社会经济

(1)农业:

牛耕普及,出现了耧车(播种工具)、代田法和二牛一人犁耕法(耦犁);兴修漕渠、白渠等水利工程。

(2)手工业:

开始用煤作燃料冶铁(东汉杜诗水排鼓风冶铁工具),丝绸远销欧洲并获“丝国”称号,东汉烧制出成熟的青瓷表明了手工业的进步。

(3)商业:

专供贸易的“市”出现,但受重农抑商等政策影响,管理严格(市坊严格分开、规划统一);西汉时开通海陆丝绸之路。

3.思想

(1)董仲舒新儒学的主张:

①提出“春秋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加强中央集权。

②提出“天人合一”和“天人感应”学说,宣扬“君权神授”,发挥了儒家的仁政思想。

③提出为人处世的道德标准,后人归纳为“三纲五常”。

(2)新儒学地位的确立:

汉武帝采纳了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

(3)影响:

①新儒学适应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需要,巩固了国家统一,同时也限制了君权的过度膨胀。

②从此儒学之士在中国文化舞台上逐渐成为主角,儒家思想逐渐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

4.科技:

造纸术、《九章算术》《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和《氾胜之书》等。

5.文学:

汉赋:

西汉司马相如的《子虚赋》《上林赋》(适应了大一统时代恢弘的文化气度,为统治者润饰宏业),东汉张衡的《二京赋》(多短小清新)都是汉赋的代表作。

2.内容

(1)以农求富的经济改革,废井田、开阡陌,重农抑商、奖励耕织。

(2)加强集权的政治改革,严格什伍户籍制度,实行连坐法,普遍推行县制。

(3)进行军事改革(奖励军功、实行二十等爵制;废除世卿世禄制,鼓励贵族建立军功);加强思想控制。

(4)改革旧俗(禁止父子和成年兄弟同居一室,强制推行一夫一妻小家庭政策)。

3.作用

为秦国的富国强兵和后来秦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并促使了封建制度的确立。

4.局限性

(1)严刑峻法和文化高压政策,加重了对人民的剥削与压迫。

(2)压制工商业发展,违背了社会发展的规律,不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

2.历史评价

(1)创立了儒家学派,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整理和修订“六经”,既奠定了中国封建社会传统政治的理论基础,也成为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核心内容。

(3)奠定了中国古代的教育传统,“学在民间”对中华民族文化的建构与传承起到了重要作用。

(4)孔子学说对亚洲甚至世界都产生了影响。

明清以后,孔子学说传到西方,欧洲一些思想家从儒学中得到启发和借鉴。

②在地方推行郡县制。

③南伐百越,北击匈奴,修筑长城。

④统一文字与度量衡,焚书坑儒。

2.历史评价

(1)功:

实现了国家统一,有利于人民生活的安定和社会生产的发展,符合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

(2)过:

兴建宫殿陵墓,劳民伤财;焚书坑儒,钳制了思想,摧残了文化。

【临考视窗】 分封制和宗法制是我国早期政治制度,对当今的现实生活仍有一定的影响,各类高考历史学科的第一道选择题多从分封制和宗法制开始命制,分封制和宗法制就成了值得关注的高频考点。

(2015·江苏高考卷)《礼记》记述了贵族朝会的列位礼节:

天子南向而立;三公,中阶之前;诸侯,阼阶(东台阶)之东;诸伯,西阶之西;诸子,门东……九夷,东门外;八蛮,南门外。

与此相关的政治制度是(  )

A.分封制     B.三公九卿制

C.郡县制D.郡国并行制

[微观点拨] 应注意题干材料中“贵族朝会的列位礼节:

天子……三公……诸侯……诸伯……诸子”判断与此相关的政治制度。

[例1] 解析:

 西周分封制规定诸侯必须服从周天子的命令,有朝觐述职的义务,有严格的“贵族朝会的列位礼节”,还实行封爵制度规定诸侯的等级,周王是最高统治者即“天子”,王以下有公、侯、伯、子、男五等,与“贵族朝会的列位礼节:

天子……三公……诸侯……诸伯……诸子……”相符,故A项正确;材料中虽有“三公”,但只有“九夷”而无“九卿”,不是三公九卿制,故B项错误;材料未涉及郡县,且与“诸侯”不符,故C项错误;虽有“诸侯”,但材料未涉及郡,故D项错误。

答案:

 A

1.分封制、宗法制与现实生活

分封制与宗法制虽然是先秦时期的政治制度,但对今天的社会生活仍具有很大的影响。

中国的很多地名的简称也起源于西周时期的诸侯国国名,如山东省简称鲁、山西省简称晋等;中国姓氏的起源中,有很多姓就起源于古代的封国,如宋、鲁、郑、陈等。

宗法制对当今现实生活的影响更大一些,如

(1)中国尊祖敬宗、渴望亲情的传统观念

(2)修家谱、建宗祠家庙、祭祀祖先、等习俗,都是传统宗法思想的体现。

(3)忠孝观念、国家意识。

(4)周朝的姓氏制度也与宗法制有密切关系。

上古时期,贵族既有姓又有氏,广大被统治的普通民众仅有名而无姓氏。

但其自身也存在消极影响,如

(1)过分强调家庭本位、任人唯亲等现象。

(2)国人形成了“非我族类,其心必异”的盲目排外心理。

【经典题例】秦朝的“三公九卿”中,奉常掌宗庙礼仪,郎中令掌宫殿警卫,少府管皇帝的生活供应,宗正管皇帝家族和亲戚等。

这反映了中国古代政体的本质是 

A.职分细化,各负其责        B.化国为家,君权至上

C.选贤举能,唯才是用        D.官员众多,政务繁杂

【经典题例】(2015·河南省高中毕业班高考适应性考试)丁山先生在《宗法考源》中说:

“宗法之起,不始周公制礼,盖兴于宗庙制度,殷之宗庙,以子能继父者为大宗,身死而子不能继位者,虽长于昆弟,亦降为小宗。

宗法者,辨先祖宗庙昭穆亲疏之法也。

”材料强调的是(  )

A.宗法制起源于嫡庶之制

B.宗法制与周公制礼无关

C.宗法制商代已经存在

D.宗法制起源于宗庙祭祀制度

【昭穆是宗法制度对宗庙或墓地的辈次排列规则和次序】

解析:

 根据“宗法之起,不始周公制礼,盖兴于宗庙制度……宗法者,辨先祖宗庙昭穆亲疏之法也”可知材料认为宗法制起源于宗庙祭祀制度,故D项正确。

答案:

 D

热点考向二 先秦贵族政治向秦汉官僚政治的演变

【临考视窗】 从小农经济本身的特点出发,将小农经济放在特定的时代环境下考查其存在的合理性、脆弱性及艰难。

【设问1】结合材料及所学知识,总结小农经济基本特征;

【设问2】综合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总结影响小农经济发展的因素。

【临考视窗】 从文明传承视角看儒家文化。

(2015·新课标全国高考Ⅱ卷文综)古代儒家学者批评现实政治,往往称颂夏、商、周“三代”之美,甚至希望君主像尧、舜一样圣明。

这表明了儒者(  )

A.不能适应现实政治 B.反对进行社会变革

C.理想化的政治诉求D.以复古为政治目标

[微观点拨] 关键信息:

“古代儒家学者批评现实政治”,却“往往称颂夏、商、周三代之美”,判断儒者的政治诉求。

[例2] 解析:

 儒学是中国古代主流文化,是符合现实政治需要的正统思想,故A项错误;材料中体现不出儒学家反对社会变革,故B项错误;从“称颂夏、商、周‘三代’之美,甚至希望君主像尧、舜一样圣明”,可知儒学家要求统治者向古代圣贤一样以完美的道德治国,体现的是一种理想化的政治要求,故C项正确;儒者称颂“三代”之美,希望君主像尧、舜一样圣明,是希望统治者实现仁政、德治,实现儒学的治国理念,不是希望恢复先代的政治制度,故D项错误。

答案:

 C

[宏观思考] 1.中国古代主要思想家的民本思想

(1)孔子的民本思想是“为政以德”,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

(2)孟子的民本思想主要是“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3)荀子的民本思想主要是“君舟民水”。

(4)董仲舒的民本思想主要体现在“天人感应”学说上,即要求统治者爱护百姓,如果残暴,天将降灾祸于他。

(5)黄宗羲的民本思想主要是“天下为主,君为客”。

2.儒家思想的现代价值

(1)儒家思想所提倡的道德规范意识——有利于培养现代公民意识。

(2)大一统思想——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和安定团结。

(3)以人为本的治国思想——有利于今天的民主政治建设。

(4)和为贵思想——有利于和谐社会的构建。

(5)民本思想——有利于“三农”问题的解决。

(6)“义利观”——有利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完善。

【经典题例】(2015·北京东城二模)李克强总理以“行大道、民为本、利天下”九字陈述自己从政以来的情怀。

其中“民为本”语出《尚书》“民惟邦本,本固邦宁”。

下列各项体现了这一思想的是(  )

A.“除井田,民得买卖”

B.“农与工肆之人,有能则举之”

C.“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D.“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

解析:

 A项反映的是废除井田制,B项反映了墨家的尚贤思想,C项属于儒家民本思想,D项属于荀子的性恶论。

答案:

 C

【临考视窗】 从唯物史观、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角度看待不同时期政治、经济、文化的相互影响。

【经典题例】(2015·广东省汕头市普通高考第二次模拟考试)春秋战国时期,各国诸侯和世臣通过养士制招揽人才,但形成了“士无长君,国无定臣”的局面。

养士制(  )

A.反映了宗法分封制已彻底瓦解

B.以军功作为标准,授予爵位和俸禄

C.打破了贵族世卿世禄的特权

D.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巩固中央集权

解析:

 题干材料主旨是养士制,与宗法分封制无关,故A项错误;材料中“通过养士制招揽人才”说明不是通过军功,故B项错误;这种人才制度打破世卿世禄的特权,故C项正确;这种制度主要是对人才的选定,与国家统一没有关系,故D项错误。

答案:

 C

【经典题例】墨子主张“尚同”:

最基层的里长要“一同其里之义”,“率其里之万民,以尚同乎乡长”,乡长尚同于国君,国君尚同于天子,天子尚同于天。

下列与此类似的政治思想或制度是(  )

①荀子:

君者,国之隆也……隆一而治,二而乱 ②古代雅典的“公民大会” ③亚里士多德:

“人人都爱自己,而自爱出于天赋”,“城邦的本质就是许多分子的集合” ④柏拉图:

整个城邦的一切应该尽可能地求其划一,愈一致愈好

A.①②B.②③

C.③④D.①④

尚同:

解析:

 解题关键是理解墨子“一同其里之义”的思想,墨子的思想与柏拉图“整个城邦的一切应该尽可能地求其划一,愈一致愈好”十分相似,故④正确。

而①中,荀子提出国家需要确立一个君主,树立国君独一无二的权威;②中,古代雅典的“公民大会”是一种民主政治,听取公民的意见,目的不是统一思想。

③中,亚里士多德从人性的角度,提出应尊重人性,尊重分子(个体)的一些利益。

故①④符合题意。

答案:

 D

【临考视窗】 思想文化活动是人类社会生活的重要内容,并呈现多元化的特征。

从东西文明对比角度,应关注孔子等人的民本、仁政、君民观念与同时期西方古希腊亚里士多德、柏拉图等人的人文主义思想、城邦民主政治主张,古罗马注重立法、法律至上的治国理念的比较。

(2015·浙江高考文综卷)宇宙人生是永恒的话题。

中外思想家有的认为“宇宙便是吾心”,有的提出“万物始于水”,有的主张“心外无物”。

明确提出上述观点的人物有(  )

①陆九渊 ②塞内卡 ③王守仁 ④泰勒斯

A.①②③B.①②④

C.①③④D.②③④

[微观点拨] 本题属于组合选择题,先判定主张“宇宙便是吾心”的思想家是陆九渊,再判定主张“心外无物”的思想家是王守仁,在判断①③正确的前提下,分析正确选项。

[例4] 解析:

 陆九渊是心学开创者,提出“宇宙便是吾心”,故①正确;塞内卡是古罗马最重要的悲剧作家,他主张人们用内心的宁静来克服生活中的痛苦,没有明确提出题干中观点,故②错误;王守仁是心学集大成者,主张“心外无物”,故③正确;泰勒斯是古希腊时期的思想家,主张“万物始于水”,故④正确,C项符合题意。

答案:

 C

[宏观思考] 1.孔子思想主张中的人文主义精神

2.对比认识古希腊人文主义思想家和中国“诸子百家”的异同点

(1)相同点:

都开始将“人以及社会”作为探究的主题。

(2)不同点:

①内容方面:

智者学派强调人的作用和价值,提出“人是万物的尺度”,苏格拉底提出“美德即知识”,都提倡人文思想。

而中国既有儒家的“仁政”、墨家的“兼爱”“非攻”“尚贤”、道家的人与自然的和谐,又有法家的君主专制,特色各异。

②关注问题的角度:

前者关注人的发展、作用和价值,具有哲学理性;后者关注社会问题的解决,具有实用性。

选择题是历史高考的两大题型之一,而且分值占有相当大的比例。

选择题得分的高低,对学生的成绩影响很大,它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

历史选择题的基本特点:

一是考查的知识点覆盖面广。

选择题题量大、题型多,可以从不同的角度选取不同的知识点进行命题,特别是组合型选择题保证了较广的知识覆盖面。

二是对学科素养的考查全面到位,既可以考查知识与能力,也可以考查过程与方法,还可以考查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三是答案的唯一性,保证了评分的准确性和高考的公正性。

[点拨] 审题干应注意抓题的关键信息,析选项主要是分析选项是否自身表述错误,与题干的表述是否吻合,再验证正确选项,只要坚持审题干,分析选项的练习,就可提高规范答题的能力。

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准确理解材料原意。

材料中说两汉时期皇帝的舅舅、外祖父按例封侯,若皇帝年幼,执政大臣也从他们中选择,反映了母族亲属(外戚)在两汉时期的地位极高,由于皇帝年幼,很容易被外戚控制,导致汉代经常出现外戚干政,母族亲属关系受到重视是汉代出现外戚干政的背景。

1.(2015·江苏高考卷)据秦琅邪石刻,皇帝之土,西涉流沙,东有东海。

但西汉学者编写的《淮南子》等书说颛顼帝即已“西济于流沙”,大禹“东渐于海,西被于流沙”,更有“纣之地,左东海,右流沙”。

上述差异最能说明(  )

A.《淮南子》等书以传说贬抑秦始皇

B.年代久远导致历史记述莫衷一是

C.历史材料的运用首先要辨别真伪

D.石刻与文献形成证据链印证历史

解析:

 《淮南子》是汉初黄老之学的代表作,主张坚持汉初旧制,无为而治,刘安作《淮南子》的目的,是反对汉武帝推行削弱诸侯、加强中央的政治改革,材料未涉及“贬抑秦始皇”,故A项错误;年代相近也可能导致历史记述不同,与“最能说明”不符,故B项错误;颛顼是上古传说中的“五帝”之一,《淮南子》保存了部分神话材料,而“秦琅邪石刻”是考古资料,是最可信的秦代传世石刻之一,故C项正确;石刻与文献两者相互矛盾,未能“形成证据链印证”,故D项错误。

答案:

 C

2.(2015·天津高考卷)秦汉时期设立了朝议制度,凡遇军国大事,皇帝往往“下其议”于群臣,议定的结果,通常由宰相领衔上奏,最后必须经皇帝裁决,方能施行。

这一制度(  )

A.表明军国大事最终由朝臣议定

B.反映了皇权与相权的矛盾

C.起到了限制、监督皇权的作用

D.有利于皇帝决策时集思广益

解析:

 由材料内容“最后必须经皇帝裁决,方能施行”可知军国大事最终是由皇帝裁决的,而不是由朝臣决定,故A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出皇权和相权的矛盾,故B项错误;群臣的议政并不能起到限制皇权的作用,故C项错误;通过材料可知,群臣议政起到了集思广益的作用,使皇帝在作出最终决策时能够更加科学,故D项正确。

答案:

 D

3.(2015·山东高考卷)《尚书·酒诰》云:

“人无于水监(照镜子),当于民监。

”这句话体现的思想是(  )

A.兼爱尚贤    

B.主权在民

C.以民为本

D.道法自然

【《尚书》:

儒家经典之一,又称《书》或《书经》。

《尚书》即上古的书,它是中国上古历史文献和部分追述古代事迹著作的汇编。

是中国汉民族第一部古典散文集和最早的历史文献,它以记言为主。

解析:

 兼爱尚贤是墨家的思想,而材料体现的是儒家思想,故A项错误;主权在民,强调的是民主思想,而题干强调的是民本思想,故B项错误;依据题干材料“人无于水监(照镜子),当于民监”可知,人不仅要用水察看自己,而且应该以民间的反映当作镜子照照自己的作为,体现了以民为本的思想,故C项正确;道法自然,是道家的思想,而材料体现的是儒家思想,故D项错误。

答案:

 C

4.(2015·安徽高考卷)据《史记》载:

一日,魏太子下车,向一位新贵——宫廷文士田子方致意,竟未得到回礼。

太子问:

“究竟富贵者还是贫贱者应当骄傲?

”田子方答:

“贫贱者。

”并解释,他随时都能在别国宫廷被派上用场。

这反映了(  )

A.士人为诸侯国所重用

B.士人轻视功名利禄

C.诸侯国内部等级森严

D.忠君思想已经形成

解析:

 据“《史记》、魏”可以判定是战国时期,“太子”首先向“新贵”“文士”致意这一与常规不同的行为反映了魏国对田子方的敬重,而田子方在解释自己失礼行为时所提供的论据——“随时……在别国……被派上用场”,则从侧面反映了重视士人不是个别国家对待个别人物的单独行为,而是普遍现象,故A项正确;“新贵”的身份、对自己可能的未来工作的预想——“别国宫廷”,都不能表明对功名利禄的轻视,故B项错误;太子率先致意、“贫贱者”未回礼并自信地给予解释,这些关键信息不能证明等级森严,故C项错误;忠君思想在材料中没有反映,故D项错误。

答案:

 A

5.(2015·江苏高考卷)景帝时,司马相如的赋没有引起天子注意。

武帝时,“相如既奏大人之颂,天子大悦,飘飘有凌云之气,似游天地之间”,“言语侍从之臣……朝夕论思,日月献纳”。

成帝时,奏御者千有余篇。

由此,对赋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

A.契合时代的文化需求

B.为统治者“润色鸿业”

C.宣扬道家的无为思想

D.为阅读者“铺陈气势”

解析:

 西汉司马相如是汉赋的代表人物,汉赋辞藻华丽,手法夸张,表现出大一统时代恢弘的文化气度,与“武帝时”相符,故A项正确,不符合题意;“武帝时……相如既奏大人之颂,天子大悦”、“侍从之臣……朝夕论思,日月献纳”、“成帝时,奏御者千有余篇”,表明为统治者服务,故B项正确,不符合题意;“武帝时”加强中央集权,已改变道家的无为思想为积极有为,故C项错误,符合题意;赋多用铺陈叙事的手法,故D项正确,不符合题意。

答案:

 C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