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路初步设计说明.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6547642 上传时间:2023-01-07 格式:DOCX 页数:54 大小:507.5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道路初步设计说明.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4页
道路初步设计说明.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4页
道路初步设计说明.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4页
道路初步设计说明.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4页
道路初步设计说明.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道路初步设计说明.docx

《道路初步设计说明.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道路初步设计说明.docx(5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道路初步设计说明.docx

道路初步设计说明

1综合说明

1.1道路地理位置图

云阳县工业园C区工业大道位于工业园C区松树包片区,该区域北侧为已建沪蓉高速公路,南侧区域为云阳北部新区,西侧为现有云阳迎宾大道。

迎宾大道同时也是高速公路出入口连接通道,整个场区位于山谷内,总面积约1150亩,对外的交通衔接主要通过工业大道。

工业大道起于C区滨江路,向东延伸与迎宾大道形成环形交叉,通过迂回展线,最终向南连接北部新区,道路总长约3.8km。

由于云阳县均属于山岭重丘区,发展大型工业园区存在一定的困难,该场区的建设为云阳工业园c区的发展创造了必要的基础设施条件。

本次设计工业大道按城市次干路Ⅱ级标准修建,道路全长3.8km,标准路幅宽度3m人行道+16.0m车行道+3m人行道=22.0m;投资总概算为5395.15万元。

云阳工业园区区位图

工业大道区位图

1.2概述

1.2.1设计依据

1)重庆市三里城市规划设计院编制的《重庆云阳工业园区C区控制性详细规划》(2011.04)

2)《云阳县土地总体利用规划》(2002年);

3)《云阳县城市总体规划》(2005-2020年);

4)《云阳县“十一五”工业发展专项规划》;

5)《云阳县移民生态工业园建设规划技术报告》(2009年11月);

6)云阳县人和投资开发有限公司下达我公司的设计委托书;

7)重庆607勘察实业总公司提供的《陈家溪大桥内侧地块部分道路及边坡工程岩土工程勘察报告(直接详勘)》;

8)云阳县人和投资开发有限公司提供的相关的地块及企业的红线资料;

1.2.2采用的主要技术标准及规范

(1)《城市道路设计规范》(CJJ37-90)

(2)《城市道路交通规划及路线设计规范》(DBJ50-064-2007)

(3)《公路沥青路面设计规范》(JTGD50-2006)

(4)《公路沥青路面施工技术规范》(JTGF40-2004)

(5)《公路路基设计规范》(JTGD30-2004)

(6)《室外排水设计规范》(GB50014-2006)

(7)《城市工程管线综合规划规范》(GB50289-98)

(8)《给水排水工程构筑物结构设计规范》(GB50069-2002)

(9)《给水排水工程管道结构设计规范》(GB50332-2002)

(10)《室外给水排水工程设施抗震鉴定标准》(GBJ43-82)

(11)《给水排水制图标准》(GB/T50106-2001.6)

(12)《给水排水管道施工及验收规范》(GB50268-97)

(13)《公路交通安全设施标准汇编》

(14)《道路交通标志和标线》(GB5768.1—2009)

(15)《城市道路绿化规划与设计规范》(CJJ75-97)

1.2.3对可行性研究报告批复意见的执行情况

严格按照审核通过的可行性研究报告批复意见以及重庆市三里城市规划设计院编制的《重庆云阳工业园区C区控制性详细规划》执行。

1.2.4需要说明的其他事项

本项目坐标系统采用北京坐标系,黄海高程;

1.3现状评价及沿线自然地理概况

1.3.1道路现状评价

道路路基土石方开挖在场坪施工完成,道路现状无挖填方。

1.3.2现状交通量及技术评价

按云阳县工业园区规划,该道路主路规划为城市次干路Ⅱ级,本道路交通量较大,车辆通过隧道可到达工业园C区黄岭片区。

车辆组成主要以云开二级公路车辆为主。

虽然项目区内拥有公路、水路等综合交通运输体系,但受特殊的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项目区内仍以公路运输为主要的客、货集散运输方式。

因此,本项目的交通量预测采用直接推算法预测。

即根据对交通量调查资料的分析,确定基年交通量,然后通过研究地区经济与交通运输的关系,采用多种手段科学地确定拟建项目交通量的增长率,最后根据确定的基年交通量和未来交通量的增长率进行交通量预测。

由于本项目为新建公路,对原有道路的总交通流的流向没有改变,只是在局部路段改变交通运输的轨迹,因此交通量不对交叉的设置方式起制约作用。

它的修建使工业园C区的道路网趋于完善,将大大改善工业园C区的交通状况。

1.3.3沿线(控制性)建筑、河流及地上、地下管线等情况。

因道路路基土石方在场坪施工中已经完成,地上、地下无管线,道路起点与C区滨江路相接。

2工程地质条件

2.1地形地貌

场地行政区域属重庆市云阳县双江街道东风村、石云村。

场地内有简易公路相通,交通条件方便。

场地内地形以自然斜坡为主,间有陡崖,局部为阶梯状农田,场地内主要发育一条冲沟起点为ZY142一带,由东向西流入场地西侧的彭溪河中;自然斜坡地形坡角一般在18~35°,局部达50°。

场地内勘探点最低高程为185.33m,最高高程为405.07m。

勘察场地地貌属剥蚀丘陵地貌。

2.2气象与水文

拟建场地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具有春旱、夏热、秋雨绵绵、冬暖而多雾,无霜期长,雨量充沛的特点。

降雨量:

多年平均降雨量1109.89mm,降雨量多集中在5~9月,占全年降雨量的70%;冬季雨量最少(12月至翌年2月),占全年降雨量的4.2%,月平均降雨量,1月份最少,为13.8mm,7月份最多,为186.5mm。

气温:

多年平均气温18.6℃,极端最低气温为-4.5℃(1961年1月17日),极端最高气温42℃(2006年8月5日)。

多年月平均值,1月份最低,平均气温7.0℃;7月份最高,平均气温29.6℃。

湿度:

相对湿度,多年平均相对湿度80%,年内分配以12月最大,为87%;以8月份最小,为74%。

绝对湿度为7.5毫巴。

霜冻期日期一般为10~20天,雾日数多达20~35天,日照数达1384.2~1542.8小时。

区内降雨充沛,多年平均年降水量在1092.0毫米左右,七、八月多暴雨;秋季多连绵细雨,持续时间一般在30~40天。

年平均云量在8成以上,年雾日数多达94天;年日照数时数仅为可照时数的30%左右。

空气湿度大,年平均相对湿度75%~85%,秋季可达85%~90%。

历年各月都以偏北风最多,且多以静风为主,年均为36%,风力微弱,年平均风速1.4米/秒。

2.3地质构造

拟建场地位于万州向斜北翼。

岩层呈单斜产出,岩层产状为212~236°∠15~26°。

地质构造简单,无断层通过。

根据场地内基岩出露进行调查和钻探揭露表明:

岩体中见三组裂隙:

Ⅰ组裂隙倾向为23~40°,倾角为65~80°,裂隙间距1~3m,走向延伸10~

12m,倾向延伸10~15m,裂面平整,张开1~3mm,无胶结,结合程度差,压扭性裂隙,属硬性结构面。

②Ⅱ组裂隙倾向为315~337°,倾角为62~82°,裂隙间距1~5m,延伸5.0~8.0m,裂面张开2~8mm,结合程度差,裂面较平直。

压扭性裂隙,属硬性结构面。

③Ⅲ组裂隙倾向为350~7°,倾角为50~55°,裂隙间距2~5m,延伸2.0~5.0m,裂面微张,无胶结,结合程度差。

压扭性裂隙,属硬性结构面。

砂、泥岩接触面未发现软弱夹层。

岩层层面为软弱结构面,按照《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2009)附录A表A.0.4判定岩体属整体~大块状结构,较完整。

2.4地层岩性

根据地表工程地质测绘及钻探揭露成果表明,场地内地层结构简单,地表被第四系全新统素填土、残坡积层粉质粘土层覆盖,下伏侏罗系中统的泥岩、砂岩。

现将地层岩性特征及分布规律自上而下(由新到老)分述如下:

1.素填土(Q4ml):

杂色。

由砂、泥岩碎块石及粘性土组成,硬杂物粒径5~370mm,含量25~35%,结构稍密、稍湿,为人工抛填形成,填龄5年以上。

仅在局部民房及简易公路中揭露,钻探揭露层厚为0.50~9.00m。

2.粉质粘土(Q4el+dl):

黄褐色。

由粉粒、粘粒组成,可塑状,无摇震反应,干强度及韧性中等,无光泽反应。

该层主要分布于斜坡及农田上,分布范围广,钻探揭露层厚一般较薄,为0.50m~4.20m,仅在局部农田中土层较厚,达13.20m。

3.泥岩(J2s-Ms):

暗紫红色。

由粘土矿物组成,泥质结构,多含砂质,中厚~厚层状构造。

强风化带岩石较破碎,岩质较软,岩芯呈碎块状,手折易断,强风化层厚度1.40~11.60m;中等风化岩石较完整,岩质较硬,岩芯呈柱状。

分布于整个场地范围,为主要岩层。

4.砂岩(J2s-Ss):

黄色~浅灰白色。

由石英、长石、云母等组成。

中粒结构,多为钙质胶结,局部为泥质胶结,中厚~厚层状构造。

强风化带岩石较破碎,岩质较软,岩芯呈碎屑~碎块状,手折易断,强风化层厚度1.10~7.90m;中等风化带岩芯呈柱状,岩质较硬,锤击声脆。

分布于整个场地范围,为主要岩层,与泥岩呈互层状产出。

2.5岩体基本质量等级及基岩面起伏特征

场地内中等风化泥岩和砂岩饱和抗压强度标准值分别为4.93Mpa和18.61Mpa,根据《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2001)中表3.2.2-1划分岩石坚硬程度等级泥岩属极软岩,砂岩属较软岩。

根据《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2001)表3.2.2-3确定岩体基本质量等级泥岩属Ⅴ级,砂岩属Ⅳ级。

场地岩土界面倾角一般为18°~35°,局部达50°,与地形坡度基本一致。

2.6水文地质条件

场地属长期剥蚀丘陵地貌,场地整体上西侧低,地表水具良好的排水条件。

场地内粉质粘土、泥岩属隔水层,砂岩属弱透水层,素填土属含(透)水层;大气降雨将形成地表径流向地势低洼处排泄,少部分下渗至岩体中形成裂隙水,属地下水贫乏区。

钻探施工完毕后,提干钻孔中循环水,水位不恢复,表明在勘察期间在钻探深度内无地下水存在,在场地局部地段填土层较厚处有形成局部滞水条件。

水文地质条件简单。

根据环境地质条件判定,地下水对基础砼微腐蚀性。

地基土对基础微腐蚀性,对拟建建(构)筑物影响小。

2.7不良地质作用

经地表工程地质测绘及钻探揭露表明:

本建筑场地在钻探深度范围内未发现断层、滑坡、崩塌及危岩等不良地质作用。

3工程概况

3.1工程地点、范围、规模、建设期限、分期修建计划。

工程位于云阳工业园C区松树包片区,工业大道为贯穿整个工业园区的通道,道路全长3780.889m。

道路起于规划的滨江路,向东与迎宾大道形成环形交叉后进入工业园区,然后向山谷内延伸,与高速公路平行路段,道路左侧由于地质条件较差,故尽量避免出现较深的挖方,随后在K2+000处开始回头展线向南连接北部新区。

本次设计工业大道按城市次干路Ⅱ级标准修建,道路全长3.8km,标准路幅宽度3m人行道+16.0m车行道+3m人行道=22.0m;

设计范围包括路基、路面、雨污排水、涵洞、交通工程。

3.2规划简况

重庆云阳工业园区原名重庆市人和工业园区,是重庆市人民政府2003年7月批准设立的市(省)级特色工业园区。

2006年初,国家发改委将园区名称规范为重庆云阳工业园区,同时也是重庆市加工贸易产业梯度转移重点承接地。

园区位于重庆市东北部三峡库区腹心—云阳县,西距重庆主城区300公里,东距三峡大坝260公里,紧邻万州飞机场、火车站、深水港。

长江黄金水道穿越县境68公里,沪蓉高速公路和拟建的重庆至郑州铁路横穿县境东西。

 园区按照“一园多区”的发展模式,由县城周边的A、B、C三区和6个乡镇工业小区组成,规划面积20平方公里,其中A区规划面积5平方公里,以非金属矿物制品业、农副食品加工业、楼宇轻纺业为主导产业,现已初具规模;B区规划面积5平方公里,以机械装备制造业、纺织服装业为主导产业,正在加速建设;工业园C区以非金属矿采选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为主导产业,规划3平方公里,已启动1.42平方公里。

6个乡镇工业小区共7平方公里。

 

重庆云阳工业园区C区(含黄岭拓展区)包括松树包和黄岭两个片区。

松树包(包括原C区)片区位于云万高速公路南侧云阳下道口东西两侧,西临澎溪河,东至渝巴路,南面通过规划双江二桥可至穆龙山、人和工业园。

东西宽约3公里,南北长约1.5公里,面积约2.7632km2。

黄岭拓展区位于云阳县新县城东部黄岭溪,行政区划位于黄岭村境内。

规划区西以鸡爪山和鸡翅膀梁为界,东以黄岭岩为界,北至小槽湾,南端距云阳长江大桥北桥头6.0公里。

规划区呈南北向带状,东西宽约0.13公里至1.1公里不等,且北宽南窄,南北长约2.6公里,用地面积约1.4775km2。

3.3远期交通流量流向的分析,设计小时交通量的确定,荷载等级的确定。

机动车道通行能力按单位时间通过道路某断面的的普通汽车计。

普通汽车车种换算系数为1.50,设计小时交通量按下式计算:

Nh=Nda*k*δ。

Nda为设计年限的年平均日交通量;k为设计高峰小时交通量与年平均日交通量的比值;δ为主要方向交通量与断面交通量的比值。

根据《公路工程技术标准》JTGB01-2003,拟定该条道路为双向四车道的城市次干路Ⅲ级,设计车速为30km/h,设计采用的服务水平为一级,标准轴载BZZ-100,设计年限为30年。

3.4主要交叉路口渠化处理方式

与滨江大道的交叉路口及渠化处理方式已在其它道路施工图中处理完好,本次设计不再叙述。

与迎宾大道的交叉路口及渠化处理方式详见交叉口竖向设计图。

3.5工程修建的意义

由于云阳县均属于山岭重丘区,发展大型工业园区存在一定的困难,该场区的建设为云阳工业的发展创造了必要的条件。

工业园C区基础设施完善后,符合移民安稳致富和促进库区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

3.6工程设计

3.6.1道路规划情况

道路位于云阳县工业园区C区,是工业园C区的主要道路,本次设计主路按城市次干路Ⅱ级标准修建,道路全长3.80km,标准路幅宽度3m人行道+16.0m车行道+3.0m人行道=22.0m;各专业管线按工业园规划要求设计。

3.6.2技术标准与设计技术指标

根据道路路网规划、地形、地质条件,主路为城市次干路II级,其主要技术标准见下表:

主要技术标准表

序号

项目

单位

指标值

1

道路等级

城市次干路Ⅱ级

2

设计速度

km/h

40

3

最大纵坡

6.0

4

车道数

4(双向)

5

路基全宽

m

22

6

设计荷载

公路—I级

7

路面标准轴载

BZZ-100

8

地震动峰值加速度

g

0.05

9

路面类型

沥青混土

路幅构成如下图:

3.6.3平面和纵、横断面设计原则及内容

3.6.3.1平面设计原则

1)在路线设计和选线中,应该尽量满足集镇规划要求。

2)路线设计应在保证行车安全、舒适、迅速的前提下,使工程数量小,造价低,

运营费用省,效益好,并有利于施工和养护。

在工程量增加不大时,应尽量采用较高的技术指标,不应轻易采用最小指标或低限指标,也不应片面追求高指标。

3)选线时应对工程地质和水文地质进行深入勘测,查清其对工程的影响。

一般情况下路线应设法绕避特殊地基地区。

当必须穿过时,应选择合适的位置,缩小穿越范围,并采取必要的工程措施。

4)选线应重视环境保护,注意由于道路修筑以及汽车运行所产生的影响与污染等问题。

工业大道为贯穿整个工业园区的通道,道路全长3780.889m。

道路起于规划的滨江路,向东与景观大道形成环形交叉后进入工业园区,然后向山谷内延伸,与高速公路平行路段,道路左侧由于地质条件较差,故尽量避免出现较深的挖方,随后在K2+000处开始回头展线向南连接北部新区。

工业大道分两期实施,本次实施范围为K0+420~K3+780.889。

工业大道共有六处平曲线,最小平曲线半径为120m,最小缓和曲线长度50m。

3.6.3.2纵断面设计原则:

纵断面设计的主要内容是根据道路等级、沿线的自然地理条件和构造物控制标高等,以及规划竖向设计,确定路线合适的标高、各坡段的纵坡度和坡长,并设计竖曲线。

基本要求是纵坡均匀平顺、起伏和缓、坡长和竖曲线长短适当、平面与纵断面组合设计协调、以及填挖经济、平衡。

纵坡设计的一般要求为:

1)纵坡设计必须满足《城市道路设计规范》(CJJ37-90)的各项规定。

2)为保证车辆能以一定速度安全顺适地行驶,纵坡应具有一定的平顺性。

起伏不宜过大和过于频繁。

尽量避免采用极限纵坡值,和理安排缓和坡段,不宜连续采用极限长度的陡坡夹最短长度的缓坡。

连续上坡或下坡路段,应避免设置反坡段。

3)纵坡设计应对沿线地形、地质、水文、气候和排水等综合考虑,视具体情况加以处理,以保证道路的稳定与通畅。

4)一般情况下纵坡设计应考虑填挖平衡,尽量使挖方运作就近路段填方,以减少借方和弃方,降低造价和节省用地。

5)纵坡除应满足最小纵坡要求外,还应满足最小填土高度要求,保证路基稳定。

6)在实地调查基础上,充分考虑通道、水利等方面的要求。

本次道路纵断面设计均是参考地块平场设计标高,保证每个地块都能与道路良好的衔接,并尽量减小道路两侧的防护工程。

由于工业大道与迎宾大道交叉处路面标高仅为185m,而北部新区自然地面标高在300m以上,因此总的来说,工业大道的纵坡几乎都是上坡,且坡度较大,从K0+420~K3+000路段,道路采用了6%或者5.5%的上坡,坡长控制在700m以内,中间采用3%的缓坡过度,K3+000以后道路坡度较平缓,最大不超过2%。

3.6.3.3平纵组合设计原则:

1)设计原则

(1)应在视觉上能自然的引导驾驶员的视线,并保持视觉的连续性。

(2)注意保持平、纵线形的技术指标大小应均衡。

(3)选择组合得当的合成坡度,以利于路面排水和行车安全。

(4)注意与道路周围环境的配合,它可以减轻驾驶员的疲劳和紧张程度,并可起到引导视线的作用。

2)平曲线与竖曲线的组合

(1)平曲线与竖曲线应相互重合,且平曲线应稍长于曲线。

(2)平曲线与竖曲线大小应保持平衡。

3)暗、明弯与凸、凹竖曲线的组合应合理、悦目。

3.6.3.4超高及加宽的设置

(1)超高:

超高横坡采用2%,向曲线内部倾斜。

超高绕道路中心线旋转,超高渐变采用三次抛物线,超高渐变段均设置在缓和曲线全段范围内。

超高计算公式如下:

Δi=Σi×l2/L2(3-2l/L)

其中:

Δi-缓和曲线上任一点超高值

Σi-超高代数差

l-任一点至超高起点的距离

L-超高全长

(2)加宽:

平曲线半径R≤250米设置加宽,加宽渐变段采用三次抛物线渐变。

任何桩号ZHx处的宽度值计算公式如下:

bx=b0+(b1-b0)×(4k2-3k3)

其中:

k=(ZHx-ZH0)/(ZH1-ZH0)

b0——变化段起点宽度;

b1——变化段终点宽度;

ZH0——变化段起点桩号;

ZH1——变化段终点桩号;

ZHx∈[ZH0,ZH1]

如下图所示:

3.6.4道路设计方案布置。

路线总体方案按照《重庆云阳工业园区C区控制性详细规划》执行并结合现场实际。

如下图所示。

3.6.5纵、横断面设计方案

纵断面设计结合各道路止点高程和场坪高程进行综合设计,并与重庆仁豪城市规划设计有限公司编制的《重庆云阳工业园区C区控制性详细规划》设计一致。

横断面设计根据设计交通量,拟建道路,其横断面各组成部分的取值根据设计交通量、交通组成、设计车速、地形条件和抗震设防等因素确定,并且符合公路建设的基本原则和相关规范的具体要求。

故本路段按城市次干路Ⅱ级标准修建,道路标准路幅宽度3.0m人行道+16.0m车行道+3.0m人行道=22.0m;

纵断面设计依据规划控制标高,结合地形、地质条件及工程情况,综合考虑道路及场坪、排水、土石方填挖平衡等进行设计。

设计最大纵坡为6.0%,最小纵坡为0.5%,最小竖曲线半径为1800m,设计高程为道路中线处路面高程。

3.6.6交叉设置方式

全线共有2处交叉路口,分别设在K0+000、K0+478.408处,分别与云阳县滨江大道和迎宾大道路相交,成T字形和十字交叉,详见交叉口竖向设计图。

4路基、路面设计

4.1设计参数

面层类型:

沥青混凝土。

设计标准轴载:

BZZ-100。

设计基准期:

15年。

4.2路面结构组合

车行道路面结构组合:

上面层:

改性沥青玛蹄脂碎石混合料SMA13厚40mm

下面层:

沥青混凝土AC-20C厚60mm

封层:

改性乳化沥青稀浆封层厚6mm

基层:

6%水泥稳定级配碎石厚200mm

底基层:

4%水泥稳定级配碎石厚300mm

4.3底基层、基层

4.3.1水泥稳定级配碎石底基层

路基通过验收后,方可施工底基层,底基层为4%水泥稳定级配碎石。

(1)质量标准

压实度:

96%

平整度:

不大于12mm

中线高程:

+5mm,-15mm

横坡度:

±0.3%

厚度容许偏差:

不大于10mm

宽度:

不小于设计规定

7天无侧限浸水抗压强度:

≥2.0Mpa

弯沉值:

≤80(0.01mm)

(2)材料要求

水泥稳定级配碎石底基层中,42.5级普通水泥、硅酸盐水泥均可使用,但应选用终凝时间在6小时以上者,快硬水泥,早强水泥以及已受潮变质的水泥不应使用,级配碎石应选用质坚干净的粒料,其最大粒径应小于37.5mm,级配组成如下表:

通过下列筛孔(mm)的重量百分率(%)

37.5

100

31.5

93~100

19

75~90

9.5

50~70

4.75

29~50

2.36

15~35

0.6

6~20

0.075

0~5

水泥稳定底基层中集料压碎值不大于30%。

(3)施工要求

①水泥稳定级配碎石须用机械拌和摊铺和碾压。

②水泥稳定碎石施工配料必须准确,摊铺或拌和须均匀,并严格掌握厚度。

③碾压用12~15t三轮压路机碾压,每层压实厚度不应超过15cm,18~20t压路机时压实厚度不超过20cm,压实厚度超过上述要求时,应分层铺筑,每层压实厚度不小于10cm,压实遍数不小于6~8遍,至表面无明显轮迹为止。

④施工时,最低气温要求5℃以上,压实后必须保湿养生。

4.3.2水泥稳定级配碎石基层

底基层通过验收后,方可进行基层施工,基层为6%水泥稳定级配碎石。

(1)质量标准

压实度:

98%

平整度:

不大于8mm

厚度容许偏差:

不大于8mm

中线高程:

+5,-10mm

横坡度:

±0.3%

宽度:

不小于设计规定

7天无侧限浸水强度:

≥4.0MPa

弯沉值:

≤40(0.01mm)

(2)材料要求

水泥稳定级配碎石基层,水泥材料要求同底基层,碎石应选择质坚干净的粒料,其最大粒径宜小于31.5mm,级配组成如下表:

通过下列筛孔(mm)的重量百分率(%)

31.5

100

19

68~86

9.5

38~58

4.75

22~32

2.36

16~28

0.6

8~15

0.075

0~3

水泥稳定级配碎石基层中集料压碎值不大于26%。

(3)施工要求

施工要求同底基层,基层、底基层施工中严格执行《公路路面基层施工技术规范》(CTJ034-2000)。

4.4稀浆封层

4.4.1材料

(1)改性乳化沥青

改性乳化沥青需满足下表技术要求

指标

要求

试验方法

1.18mm筛上剩余量%

不大于0.1

T0652

贮存稳定性(5d)

不大于5%

T0655

粘度C25,3 (秒)

12~60

T0621

蒸发残留物含量%

不小于60%

T0651

蒸发残留物性质

针入度25℃0.1mm

40~100

T0604

延度

5℃cm

不小于20

T0605

软化点℃

不小于53

T0606

(2)石料

需满足《公路沥青路面施工技术规范》(JTGF40-2004)中有关技术要求(石料、级配等)。

4.4.2性能

改性乳化沥青稀浆封层混合料应满足以下性能要求:

技术指标

要求

试验方法

磨耗值(湿轮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教育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