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涵洞工程施工各工序作业标准.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6315558 上传时间:2023-01-05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309.5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5涵洞工程施工各工序作业标准.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5涵洞工程施工各工序作业标准.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5涵洞工程施工各工序作业标准.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5涵洞工程施工各工序作业标准.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5涵洞工程施工各工序作业标准.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5涵洞工程施工各工序作业标准.docx

《5涵洞工程施工各工序作业标准.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5涵洞工程施工各工序作业标准.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5涵洞工程施工各工序作业标准.docx

5涵洞工程施工各工序作业标准

涵洞工程施工各工序作业标准

一、测量放样工序作业标准

1、技术标准

坐标偏差:

±10mm

2、工序作业标准

2.1、现场作业标准

1)平整场地,框构施工范围内无杂草无积水;

2.2、作业安全标准

1)测量人员进入施工现场必须佩带安全帽,临近道路及营业线测量作业必须穿着黄马甲;

2)测量放样过程作业机械必须暂停运转,保证测量精度;

3)测量作业过程测量员司镜,记录员注意观察周边环境,防止危险因素靠近而不知;

4)大风天气禁止进行测量放样作业;

2.3、质量作业标准

1)采用定期复测合格的平面控制网及高程控制网;

2)现场测量采用已检定合格的全站仪及水准仪;

3)利用全站仪测量放样时,后视距必须大于前视距;

4)使用坐标法放样桩位,打入木桩,在木桩顶面钉入铁定;

5)放样桩位完成后,以框构中心轴线或四个角的点为基准,向外引桩作为下道工序施工的控制点,并做好标记;

6)对测量仪器定期进行鉴定并出具鉴定报告;

7)测量作业人员必须由专业技术人员担任;

3、工序管理

1)基础坐标及高程由主管工程师计算,工程部长进行复核,项目分部总工进行审核,无误后方可使用。

2)现场测量控制开挖高程时由技术人员进行初次测量,技术主管负责换手复测。

3)现场测量留存测量记录,并根据实际测量结果对施工班组下发技术交底;

4)下道工序:

基坑开挖

4、检查验收

工序完成后,由技术主管、测量主管自检合格后,向测量专业监理工程师报检,合格后进入下道工序施工;

二、基坑开挖工序作业标准

1、技术标准

1)基坑平面位置,坑底尺寸满足设计设计和施工工艺设计要求。

2)基坑开挖方式和支护形式必须符合施工工艺设计要求。

3)基底地质条件满足设计要求。

4)基坑回填填料符合设计要求,夯实应符合规定。

5)高程:

土方:

±30mm,石方:

+50mm、-200mm。

2、工序作业标准

2.1、现场作业标准

1)本工序作业流程:

上道工序报检合格→确定开挖边线→机械开挖至基底0.2m处→人工清底→地基承载力检测→报检;

2)基坑开挖前,先用白灰将开挖边线洒出,并复核开挖长度、宽度及深度;

3)挖掘机械就位后,根据技术交底的开挖深度及已经确定的开挖边线分层开挖,采用人工配合清底及修正坑壁;基坑开挖时预留0.2m采用人工予以挖除,在基坑开挖时,根据土质情况按一定的坡度进行放坡;

4)基坑开挖清理完成后,采用重型触探仪进行地基承载力试验,自检合格达到设计强度后,报监理工程师和设计进行检测验收,合格后进入下道工序;

5)基坑顶面应开挖排水沟。

防止地表水流入基坑。

2.2、作业安全标准

1)基坑开挖前,必须调查探明作业区地下管线、地下结构物机地面以上通讯、电力线路等,有碍施工时,应先进行加固防护或改移。

2)基坑周边搭设临时防护栏杆。

基坑临边防护栏杆采用钢管搭设,设置三道水平杆,立杆间距不大于1800mm,立杆打入地面以下深度≥700mm,防护栏杆下部设置200mm高18mm厚木胶合板挡脚板,防护栏杆的水平杆、立杆以及挡脚板,必须刷间距为400mm的红白相间的警示油漆。

所有水平杆控制伸出立杆外侧100mm;

3)防护栏杆靠基坑侧满挂密目安全网,在醒目处悬挂“当心坠落”安全警示标志,并设置夜间警示灯;

4)施工现场设置醒目的安全警示标志、安全标语,作业场所有安全操作规章制度。

临时场地布置科学合理,机具、材料堆放有序,布局合理,无造成污染的现象;夜间设红色警示灯。

现场有排水设施,并由专人提前做好施工段内的排水工作,严禁淤塞当地的排涝、灌溉沟渠;

5)机械施工作业时,安排专职安全员负责施工安全工作,防止出现安全事故。

2.3、作业质量标准

1)基坑平面位置、坑底尺寸必须满足设计和施工工艺要求;

2)基坑开挖方式及支护形式必须符合施工工艺设计要求。

3、工序管理

1)基坑开挖过程中,技术员采用水准仪全称监控开挖深度,防止出现超挖、欠挖现象;

2)基坑开挖完成后,技术人员进行基底高程测量,由技术主管进行复核;

3)基底清理完成后,进行地基承载力试验,要求基底地质条件必须满足设计要求;

4)下道工序:

底板、墙身钢筋绑扎及模板安装。

4、检查验收

工序完成后,施工班组应进行自检,然后由专职质检员组织对工序进行验收,合格后报请现场监理工程师检查签证,并填写工序交接检验表。

三、底板、墙身钢筋绑扎工序作业标准

1、技术标准

1)钢筋焊接接头在受弯构件的受拉区不得大于50%,轴心受拉构件不得大于25%;

2)绑扎接头在构件的受拉区不得大于25%,在受压区不得大于50%;

3)当设计无要求时,构件侧面和底面的垫块数量不应少于4个/m2,并应均匀分布,设置牢固。

2、工序作业标准

2.1、现场作业标准

1)按施工平面图中指定位置,将钢筋堆放和加工场地进行清理、平整。

按规格、型号、使用部位、编号、钢筋绑扎顺序分类堆放,分别加垫木堆放。

2)钢筋绑扎前,应检查有无锈蚀,除锈之后再运至绑扎部位

3)做好抄平放线工作,弹好水平标高线

4)钢筋的焊接工作应由培训合格并取得上岗证的电焊工操作,其焊接质量由指挥部中心试验室取样检验,检验合格后方可进行使用。

5)钢筋的保护层采用细石子砼垫块支撑在模板与钢筋之间来保证,砼垫块强度等同于框构中桥砼强度,保护层垫块数量不少于4个/m2,采用梅花形布置。

6)受力钢筋接头应设置在应力较小处,并分散、错开布置。

配置在“同一连接区段”内的受力钢筋接头的截面面积,占受力钢筋总截面面积的百分率应符合下列规定:

焊接的接头在受弯构件的受拉区不得超过50%,在轴心受拉构件中不超过25%,在受压区可不受限制。

绑扎接头在构件的受拉区不超过25%,在受压区不得超过50%。

7)严格按规范及设计要求绑扎,支撑箍筋应适当予以点焊,保证上层钢筋网片不变形。

2.2、作业安全标准

1)进入现场必须遵守安全生产管理规定。

2)钢筋断料、配料、弯料等工作应在地面进行,不准在高空操作。

3)搬运钢筋要注意附近有无障碍物、架空电线和其他临时电气设备,防止钢筋在回转时碰撞电线或发生触电事故。

4)绑扎基础钢筋时按规定摆放支架或马凳架起上部钢筋,不得任意减少,操作前应检查基坑土壁和支撑是否牢固。

5)绑扎墙体钢筋,不得站在钢筋前架上操作和攀登骨架上下,墙体筋在4m以上时,应搭设工作台,并用临时支撑拉牢,以防倾倒。

6)起吊钢筋骨架,下方禁止站人,必须待骨架降到距模板1m以下才准靠近,就位支撑好方可摘钩。

7)起吊钢筋时,规格必须统一,不准长短参差不一,不准一点起吊。

8)钢筋头子应及时清理,成品堆放要整齐,工作台要稳,钢筋工作棚照明灯必须加网罩。

9)高空作业时,不得将钢筋集中堆放在模板和脚手板上,也不要把工具、钢箍、短钢筋随意放在脚手板上,以免滑下伤人,在必须操作时,应配带安全带。

10)在雷雨时必须停止露天操作,预防雷击钢筋伤人。

2.3、作业质量标准

本工序作业流程:

划钢筋位置线--运钢筋到使用部位--绑扎底板钢筋--绑扎边墙钢筋

1)、钢筋原材料的控制

(1)、钢筋进厂时,必须对其质量指标进行全面检查并按批抽取试件做屈服强度、抗拉强度、伸长率和冷弯试验,其质量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

低碳钢热轧圆盘条(GB701),钢筋混凝土用热轧光圆钢筋(GB13013),钢筋混凝土用热轧带肋钢筋(GB1499)的规定及设计要求;

(2)、钢筋应平直、无损伤,表面无裂纹、污油、颗粒状或片状老锈;

(3)、钢筋运至现场后,必须严格按批分等级、牌号、直径、长度等挂牌存放,并注明数量,不得混淆。

(4)、应堆放整齐,避免锈蚀和污染,堆放钢筋的下面要加垫木,离地面一定距离,并进行覆盖。

2)、钢筋加工

(1)、钢筋在加工弯制前应调直,并符合下列规定:

①受拉热轧光圆钢筋的末端应做180°弯钩,期弯曲直径dm不得小于钢筋直径的2.5倍,钩端应留有小于钢筋直径3倍的直线段;

②受拉热轧带肋钢筋的末端应采用直角形弯钩,其弯曲半径不得小于钢筋直径的2.5倍(HRB335)或3.5倍(HRB400),弯钩端应留有小于钢筋直径3倍(HRB335)或5倍(HRB400)的直线段;

③弯曲钢筋应弯成平滑的曲线,其弯曲半径不得小于钢筋直径的10倍(HPB235)、12倍(HRB335)或14倍(HRB400);

④用光圆钢筋制成的箍筋,其末端应做不小于90°的弯钩,弯钩的弯曲直径应大于受力钢筋直径,且不得小于箍筋直径的2.5倍,弯钩端直线段的长度,一般结构不宜小于箍筋直径的5倍。

有抗震设防特殊要求的结构应符合相关抗震规范要求;

⑤钢筋加工允许偏差和检验方法

序号

项目

允许偏差(mm)

检验方法

1

受力钢筋全长

±10

尺量

2

弯起钢筋的弯折位置

20

3

箍筋内净尺寸

±3

⑥钢筋宜在常温下加工,不宜加热。

弯制钢筋宜从中部开始,逐步弯向两端,弯钩要一次弯成;

(2)钢筋安装

①受力钢筋接头应设置在内力较小处,并错开布置,错开长度不宜小于35倍d;

②安装的钢筋品种、级别、规格、数量必须符合设计要求;

③钢筋安装及钢筋保护层厚度允许偏差

序号

项目

允许偏差(mm)

检验方法

1

受力钢筋排距

±5

尺量两端、中间各一处

2

同一排中受力钢筋间距

基础、板、墙

±20

柱、梁

±10

3

分部钢筋间距

±20

尺量连续3处

4

箍筋间距

±10

5

弯起点位置(加工偏差20mm包括在内)

30

尺量

6

钢筋保护层厚度

C≥30mm

+10

0

尺量两端,中间各两处

C<30mm

+5

0

3、工序管理

1)技术主管、安全员每天检查不少于2次,工程部长、安质部长每天检查不少于1次,总工、现场施工负责人检查不少于1次。

2)技术员检查钢筋型号、规格、数量、主筋间距、焊接质量、垫块位置密度等;

3)下道工序:

模板安装。

4、检查验收

工序完成后,施工班组应进行自检,然后由专职质检员组织对工序进行验收,合格后报请现场监理工程师检查签证,并填写工序交接检验表。

四、模板安装工序作业标准

1、技术标准

1)模板应根据工程结构形式、地基承载力、施工设备和材料等条件进行施工设计并编制施工方案,其弹性压缩、预拱度和沉降值等应符合设计要求。

2)模板应具有足够的强度、刚度和稳定性,连接牢固,能承受所浇筑混凝土的重力,侧压力及施工荷载。

3)置于地基上的模板。

基础承载力必须符合设计要求,并应有防、排水或防冻涨措施。

4)模板与脚手架之间不应相互连接。

5)在浇筑混凝土前,应对模板进行验收。

6)施工中应对模板进行检查和维护,发生异常情况时应及时处理。

7)模板安装与拆除的顺序及安全措施应符合施工技术方案的规定。

2、工序作业标准

2.1、现场作业标准

1)本工序作业流程:

上一工序报验合格→外侧模板安装→内侧模板安装→顶板内模安装→模板加固。

2)模板材料的选用:

模板应具有足够的强度、刚度及稳定性,端头模采用竹胶板加工制作,内侧模板选用钢模板拼装;顶板内模选用竹胶板,放置在框构内满堂支架脚手架上。

3)模板作业场地应搭设简易的作业棚,制作钢木结合模板时,需将钢、木加工场地分开,四周设置围栏,并配备灭火器。

4)模板安装前必须清理干净,涂刷色拉油或新机油作为脱模剂。

5)模板安装应做到接缝严密,加固牢靠,拉杆直径不小于16mm且两端上齐双螺帽。

6)端头模及内侧模板拆除时,应保证混凝土表面及棱角不受损伤;顶板内模板拆除时,混凝土强度不得小于75%。

2.2、作业安全标准

1)所有参与模板作业的人员必须佩戴安全帽、劳保鞋,高空作业时必须系安全带。

2)工作前应先检查使用的工具是否牢固,扳手等工具必须用绳链系挂在身上,钉子必须放在工具袋内,以免掉落伤人。

工作时要思想集中,防止钉子扎脚和空中滑落。

3)安装模板时操作人员应有可靠的落脚点,并应站在安全地点进行操作,避免上下在同一垂直面工作。

操作人员要主动避让吊物,增强自我保护和相互保护的安全意识。

4)支模应按规定的作业程序进行,模板未固定前不得进行下道工序。

严禁在连接件和支撑件上攀登上下。

5)支模时,操作人员不得站在支撑上,而应设立人板,以便操作人员站立。

立人板应用木质中板为宜,并适当绑扎固定。

6)操作人员登高必须走人行道,严禁利用模板支撑攀爬上下,不得在墙顶、独立梁及其它高出狭窄而无防护的模板面上行走。

7)支模过程中,如需中途停歇,应将支撑、搭头、柱头板等钉牢。

8)支撑、牵杠等不得搭在脚手架上。

9)二人抬运模板时要互相配合,协同工作。

10)模板上施工时,堆物不宜过多,且不宜集中堆放。

2.3、作业质量标准

1)作业前认真检查模板、支撑等构件是否符合要求,木模板及支撑材质是否符合要求。

2)模板及支撑必须具有足够的强度,刚度及稳定性,且安装牢固;

3)在涂刷脱模剂时,不得沾污钢筋和混凝土接搓处;

4)模板安装必须稳固牢靠,接缝严密,不得漏浆。

模板与混凝土的接触面必须清理干净并涂刷脱模剂。

浇筑混凝土前,模板内的积水和杂物应清理干净;

5)截面模内尺寸要求准确;相邻两模板表面不得有高低差;

6)拆除模板时,混凝土强度应保证其表面及棱角不受损伤;

3、工序管理

1)技术主管、安全员检查不少于1次。

2)下道工序:

顶板钢筋绑扎

4、检查验收

工序完成后,施工班组应进行自检,然后由专职质检员组织对工序进行验收,合格后报请现场监理工程师检查签证,并填写工序交接检验表。

五、顶板钢筋绑扎工序作业标准

1、技术标准

1)钢筋焊接接头在受弯构件的受拉区不得大于50%,轴心受拉构件不得大于25%。

2)绑扎接头在构件的受拉区不得大于25%,在受压区不得大于50%。

3)当设计无要求时,构件侧面和底面的垫块数量不应少于4个/m2,并应均匀分布,设置牢固。

2、工序作业标准

2.1、现场作业标准

1)钢筋加工半成品运输至施工场地后下垫上盖;

2)质检员对运输至施工现场的钢筋型号、尺寸、弯钩、弯起位置等进行检查;

3)钢筋焊接作业人员持证上岗,同根钢筋应少设接头,钢筋同一连接区段内只能设一个接头,受拉构件钢筋接头截面面积在受拉区不得超过50%,在轴心受拉构件中不超过25%,质检员对焊接接头焊接长度、焊接质量进行检查;

4)钢筋保护层采用不小于同等级混凝土垫块,垫块数量不少于4个/㎡,采用梅花形布置;

5)钢筋绑扎时先画出钢筋位置线,支撑筋保证牢固稳定,绑扎扎死统一朝内弯曲。

2.2、作业安全标准

1)钢筋断料、配料、弯料等工作应在地面进行,不准在高空操作;

2)搬运钢筋要注意附近有无障碍物、架空电线和其他临时电气设备,防止钢筋在回转时碰撞电线或发生触电事故;

3)作业中,设专人负责监护施工用电和电缆;

4)绑扎基础钢筋时按规定摆放足够数量支撑筋或马凳筋架起上部钢筋,不得任意减少。

5)起吊钢筋时,规格必须统一,不准长短参差不一,不准一点起吊,起吊钢筋时,下方严禁站人。

6)钢筋废料应及时清理,成品堆放要整齐,工作台要稳,钢筋工作棚照明灯必须加网罩。

7)高空作业时,不得将钢筋集中堆放在模板和脚手板上,也不要把工具、钢箍、短钢筋随意放在脚手板上,以免滑下伤人,在必须操作时,应配带安全带。

8)在雷雨时必须停止露天操作,预防雷击钢筋伤人。

2.3、作业质量标准

1)钢筋原材料的控制

(1)、钢筋进厂时,必须对其质量指标进行全面检查并按批抽取试件做屈服强度、抗拉强度、伸长率和冷弯试验,其质量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

低碳钢热轧圆盘条(GB701),钢筋混凝土用热轧光圆钢筋(GB13013),钢筋混凝土用热轧带肋钢筋(GB1499)的规定及设计要求;

(2)、钢筋应平直、无损伤,表面无裂纹、污油、颗粒状或片状老锈;

(3)、钢筋运至现场后,必须严格按批分等级、牌号、直径、长度等挂牌存放,并注明数量,不得混淆。

(4)、应堆放整齐,避免锈蚀和污染,堆放钢筋的下面要加垫木,离地面一定距离,并进行覆盖。

2)、钢筋加工

(1)、钢筋在加工弯制前应调直,并符合下列规定:

①受拉热轧光圆钢筋的末端应做180°弯钩,期弯曲直径dm不得小于钢筋直径的2.5倍,钩端应留有小于钢筋直径3倍的直线段;

②受拉热轧带肋钢筋的末端应采用直角形弯钩,其弯曲半径不得小于钢筋直径的2.5倍(HRB335)或3.5倍(HRB400),弯钩端应留有小于钢筋直径3倍(HRB335)或5倍(HRB400)的直线段;

③弯曲钢筋应弯成平滑的曲线,其弯曲半径不得小于钢筋直径的10倍(HPB235)、12倍(HRB335)或14倍(HRB400);

④用光圆钢筋制成的箍筋,其末端应做不小于90°的弯钩,弯钩的弯曲直径应大于受力钢筋直径,且不得小于箍筋直径的2.5倍,弯钩端直线段的长度,一般结构不宜小于箍筋直径的5倍。

有抗震设防特殊要求的结构应符合相关抗震规范要求;

⑤钢筋加工允许偏差和检验方法

序号

项目

允许偏差(mm)

检验方法

1

受力钢筋全长

±10

尺量

2

弯起钢筋的弯折位置

20

3

箍筋内净尺寸

±3

⑥钢筋宜在常温下加工,不宜加热。

弯制钢筋宜从中部开始,逐步弯向两端,弯钩要一次弯成;

(2)钢筋安装

①受力钢筋接头应设置在内力较小处,并错开布置,错开长度不宜小于35倍d;

②安装的钢筋品种、级别、规格、数量必须符合设计要求;

③钢筋安装及钢筋保护层厚度允许偏差

序号

项目

允许偏差(mm)

检验方法

1

受力钢筋排距

±5

尺量两端、中间各一处

2

同一排中受力钢筋间距

基础、板、墙

±20

柱、梁

±10

3

分部钢筋间距

±20

尺量连续3处

4

箍筋间距

±10

5

弯起点位置(加工偏差20mm包括在内)

30

尺量

6

钢筋保护层厚度

C≥30mm

+10

0

尺量两端,中间各两处

C<30mm

+5

0

3、工序管理

1)技术主管、安全员每天检查不少于2次,工程部长、安质部长每天检查不少于1次,总工、现场施工负责人检查不少于1次。

2)下道工序:

混凝土浇筑

4、检查验收

工序完成后,施工班组应进行自检,然后由专职质检员组织对工序进行验收,合格后报请现场监理工程师检查签证,并填写工序交接检验表。

六、混凝土浇筑工序作业标准

1、技术标准

1)混凝土的入模温度不宜高于30℃。

冬期施工时,混凝土的初级温度不宜低于10℃,混凝土的入模温度不应低于5℃。

2)新浇筑混凝土入模温度与邻接的已硬化混凝土或岩石土介质表面温度的温差不得大于15℃。

与新浇筑混凝土接触的已硬化混凝土、岩土介质、钢筋和模板的温度不得低于2℃。

3)施工缝的留设位置和连接形式应符合设计和施工技术方案的要求。

4)施工缝处的混凝土表面,在后浇混凝土前应进行凿毛处理并充分湿润,但不得有积水。

凿毛后漏出的新鲜混凝土面积不低于75%凿毛时,混凝土应达到:

(1)人工凿毛时,不低于2.5Mpa。

(2)机械凿毛时,不低于10Mpa。

2、工序作业标准

2.1、现场作业标准

1)本工序作业流程:

上一工序报验合格→施工准备→浇筑底板、墙身混凝土→浇筑顶板混凝土→收光、抹面。

2)浇筑前的检查人员、机械、照明的配置及混凝土的供应。

3)混凝土进入现场后、浇筑过程中应对其性能进行检测:

塌落度、含气量:

每50m³或每工作班测试不应少于1次。

入模温度:

没工作班至少测试3次,入模温度不宜高于30℃,冬期施工时,入模温度不宜低于5℃;入模温度与邻接的已硬化混凝土表面温差不得大于15℃,与新浇筑混凝土接触的已硬化混凝土、钢筋和模板的温度不得低于2℃。

4)混凝土倾落高度不大于2m,超过时应设置串筒。

5)浇筑过程中应加强倒角等关键部位的振捣。

6)标准养护试件及同条件养护试件的留置应符合下列要求:

标养强度试件留置:

每100m³混凝土不得少于1组。

同条件强度试件留置:

底板、顶板等每结构部位各一组。

弹性模量试件:

标养弹性模量试件不得少于一组;同条件养护的弹性模量试件不得少于一组。

7)混凝土涵身必须先浇筑底板(包括下梗肋),当底板混凝土强度达到设计强度50%后,再施工中、边墙及顶板混凝土。

分层浇筑时,边墙的施工缝不应设在同一水平面上。

8)浇筑过程中对钢筋、模板情况进行检查。

9)浇筑完成后顶板混凝土表面应抹面、收光。

2.2、作业安全标准

1)现场所有施工人员均须戴好安全帽,高空作业需系好安全带。

2)凡患有高血压及视力不佳的人员不得进行机械操作业,各工种应持证上岗。

3)机械设备应由专人持证操作,操作者应严格遵守安全操作规程。

4)施工中所有机械操作人员和配合工种,必须听从指挥讯号,不得随意离开岗位,并经常注意机械运转是否正常,发现异常应立即检查处理。

5)机械设备都应有漏电保护装置和良好的接地接零。

6)浇筑作业必须设专人指挥,分工明确。

7)混凝土振捣器使用前必须经过电工检查确认合格后方可使用,开关箱内必须装置漏电保护器,插座插头应完好无损,电源线不得破皮漏电;操作者必须穿绝缘鞋,戴绝缘手套。

8)向模板内灌注混凝土时,作业人员应协调配合,灌注人员应听从振捣人员的指挥。

2.3、作业质量标准

1)混凝土所用的水泥、外加剂等必须经复试合格后方可使用。

2)混凝土浇筑前,试验混凝土塌落度为180~220mm;

3)混凝土由拌和站集中搅拌,混凝土运输车运至工地后,采用泵送入模,插入式振捣器进行振捣,混凝土需分层浇注,分层振捣,在振捣时严禁过振和漏振,浇筑过程中随时校验模板,防止跑模,确保墙身砼的强度、表面光滑、顺直、美观。

4)混凝土运输、浇筑及间歇的全部时间不应超过混凝土的初凝时间。

同一施工段的混凝土应连续浇筑,并应在底层混凝土初凝之前将上一层混凝土浇筑完毕。

当底层混凝土初凝后浇筑上一层混凝土时,应按施工技术方案中对施工逢的要求进行处理。

5)混凝土浇筑时,在浇筑地点应按要求进行随机抽样制作试件。

每拌制100盘且不超过100m3的同配合比混凝土取样不得少于一次;每工作班拌制的同一配合比的混凝土不足100盘时,取样不得少于一次。

6)混凝土涵洞允许偏差

序号

项目

允许偏差(mm)

检验方法

1

边翼墙、中墩距设计中心线位置

20

测量检查不少于5处

2

墙顶、拱座顶面高程

±15

3

孔径

±20

尺量检查不少于5处

4

涵长

﹢100,-5

5

厚度

+10,-5

顶板、底板、边墙、盖板、拱圈各检查2处

6

涵身接头错台

10

尺量检查不少于5处

3、工序管理

1)技术主管、安全员进行全过程监控,形成混凝土浇筑记录。

2)下道工序:

混凝土养护

4、检查验收

质检员报请现场监理工程师检查签证,并填写工序交接检验表。

七、混凝土养护工序作业标准

1、技术标准

1)当工地昼夜平均气温连续3d低于+5℃或最低气温低于-3℃时,应采取冬期施工措施,当工地昼夜平均气温高于30℃时,应采取夏期施工措施。

冬期施工期间,混凝土在强度达到设计强度的40%之前不得受冻,浸水冻融条件下的混凝土开始受冻时,其强度不得小于设计强度的75%;

2)混凝土的入模温度不宜高于30℃。

冬期施工时,混凝土的初级温度不宜低于10℃,混凝土的入模温度不应低于5℃;

3)混凝土养护期间,混凝土芯部温度不宜超过60℃,最高不得大于65℃,混凝土芯部温度与表面温度之差、表面温度与环境温度之差不宜大于15℃,养护用水温度与混凝土表面温度之差不得大于15℃;

4)混凝土拆模后,在混凝土强度低于设计强度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合同协议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