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初中心理健康教育与学科渗透和融合的应用与研究开题报告.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566795 上传时间:2022-10-11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72.9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农村初中心理健康教育与学科渗透和融合的应用与研究开题报告.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农村初中心理健康教育与学科渗透和融合的应用与研究开题报告.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农村初中心理健康教育与学科渗透和融合的应用与研究开题报告.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农村初中心理健康教育与学科渗透和融合的应用与研究开题报告.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农村初中心理健康教育与学科渗透和融合的应用与研究开题报告.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农村初中心理健康教育与学科渗透和融合的应用与研究开题报告.docx

《农村初中心理健康教育与学科渗透和融合的应用与研究开题报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农村初中心理健康教育与学科渗透和融合的应用与研究开题报告.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农村初中心理健康教育与学科渗透和融合的应用与研究开题报告.docx

农村初中心理健康教育与学科渗透和融合的应用与研究开题报告

 

廊坊市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立项课题

《农村初中心理健康教育与学科渗透和融合的应用与研究》

(课题编号:

201901077)

开题报告

 

“农村初中心理健康教育与学科渗透和融合的应用与研究”课题组

课题主持人:

陈元宏

课题单位:

霸州市第十四中学

2019年11月

 

一、问题的提出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

我国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从80年代初期起步,不少省市都建立了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机构。

90年代以来,中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得到很多研究学者的关注,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调研普遍开展,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问题的探讨逐步深入。

由于农村中小学信息的闭塞、师资力量的薄弱、根深蒂固的传统思想的影响以及所处环境的落后,使其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开展情况不容乐观。

(二)课题研究的理论意义

《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明确指出基础教育要进一步转变教育思想,要把教育的基点放在提高儿童和青少年的思想道德、文化科学、劳动技能和身心素质的轨道上来,这对中国教育来说,应该是一次深刻的改革。

“渗透性学习”是近年来国际教育界倡导的新的教学模式,著名的美籍华裔学者,诺贝尔奖获得者杨振宁教授一再提倡“把渗透性学习与系统性学习结合起来”。

“渗透性学习”的支撑性理论是:

罗杰斯的人本主义理论,马斯洛的自我实现理论。

(三)课题研究的应用价值

由于我校地理位置处于农村,经济相对还较发达,因而情况比较复杂,所以教育压力更大,任务更重,尤其是初中生阶段,学生心理和生理都开始发生了变化。

学生这一时期变得更加敏感,随之不同程度的心理健康问题开始出现,严重影响了学生的日常生活和学习。

近年来,中学生自己离家出走的事件屡有发生,其原因,除了外部因素之外还与学生自身的心理脆弱、敏感、抗挫能力差有很大关系。

因此,大力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成为素质教育的迫切任务。

1.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教育,是一种全员性策略,有利于在学校中营造学生心理健康的环境氛围。

学校的职责是教书育人,而这个职责要通过教师来实现,从这个意义上讲,教师的责任不应只是知识的传授者,更应成为心理辅导者,帮助学生身心两方面健康成长。

2.本课题的研究,使学校形成教中研,研中教的良好氛围,并促进大批教师脱颖而出,成为名师,实现“名校育名师,名师扶名校”的良性循环。

3.本课题对于推动学生心理健康发展具有现实性和指导性,能提高学生心理素质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让学生学会学习,充分发挥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具有极强的实践意义。

二、

目前省内外研究的现状

心理健康教育的学科渗透是当前素质教育的难点之一。

学科教学作为学校教育的主阵地,亦是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途径。

科学地研究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学科渗透模式及实施策略,无论对于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建设,还是实践指导都具有重大意义。

在各科教学中,如果科任老师能有机地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可以为学生营造宽松和谐的课堂心理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知识掌握与心理发展是相辅相成的,学生心理发展在知识掌握中进行,而学生心理素质的发展,又能有效促进其知识的掌握。

各学科教材中不仅具有丰富的知识,还蕴含着丰富的心理教学内容。

因此,抓住了学科教学这个关键,适时施行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和融合,就能抓住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根本途径和主要阵地。

随着应试教育改革的进行和素质教育研究的深入,不断促进学科教学心理化、人本化,达到心理健康教育与学科教学交融。

这就是本课题研究的心理健康教育与学科教学之间的有机融合,相互渗透的问题。

三、核心概念的界定

(一)农村初中学生

农村初中生是指出生在农村,生长在农村,在农村乡镇读书上学的初中生。

(二)心理健康

从广义上讲,心理健康是指一种高效而满意的、持续的心理状态。

从狭义上讲,心理健康是指人的基本心理活动的过程内容完整、协调一致,即认识、情感、意志、行为、人格完整和协调,能适应社会,与社会保持同步。

(三)学科渗透与融合

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立足于教材,结合学科的特点,自觉地、有意识地运用心理学理论与技术,帮助学生提高学科学习中的认知、情意和行动技能。

学科教学的主要任务不是心理教育,它只能是潜移默化地“渗透”心理教育内容,进而通过学科教学进行心理教育渗透和融合。

四、课题研究的目标

(一)教师目标:

1.提升教师的自身心理素养,培养教师具有较强的心理调控能力和完善的个性品质,并以健康高尚的人格品质和良好的心理素质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

2.教师通过研究增强自我主动学习的意识,学会及时更新教育教学观念,促进教学效率的提升,进而提高教学成绩。

3.改善教师研究教学方法,增加授课方式的多样化,拓宽课堂教学模式,丰富教学内容,提高教学质量。

4.教师要学会依据学生心理的差异,因材施教,设计最优化的教学教法,促进智慧型教师成长。

(二)学生目标:

1.把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到学科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自我认知能力、自我剖析能力、自我教育能力,健全其人格发展。

2.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树立积极健康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使其具有坚韧顽强的意志品质,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3.注重发展学生的智力,培养观察能力、锻炼记忆能力和发散思维能力,使每一位学生都拥有健康的心态,从而提高学习效率。

五、课题研究的对象、内容和方法

(一)课题研究的对象

河北省霸州市第十四中学初一、初二学生。

(二)课题研究的内容

主要探讨学校在对学生进行学科教学中渗透和融合心理素质训练的有效途径和操作方法。

具体包括:

1.在研究活动中关注教师的成长,包括教师的职业意识素质、职业情操素质、职业能力素质和职业兴趣素质等。

2.在教学方法上,教师要根据不同学科的要求开展丰富多样的课堂教学形式,调动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中的积极性。

3.教师以教材为基础,认真研究教材,教学设计要合理新颖,在教学中有效渗透心理健康知识,培养学生学习兴趣。

4.在学生评估方面,教师要注重过程性评价,以鼓励性评价为主,不以成绩作为评价主体,避免学生产生学习焦虑烦躁感。

5.在课堂心理环境和课堂教学管理中,教师要优化教学情境,建立宽松、和谐的师生关系,使学生能在愉快、无心理压力的课堂气氛中学习,提升学习效率。

6.学生心理素质发展与学科教学有机结合的研究。

理论分析和实际调研相互结合,深入探讨知识掌握与心理素质发展之间的关系。

7.心理素质教育渗透模式的探索性研究。

开展学生心理素质教育学科渗透的对策研究,探讨学科渗透的有效途径和方法,构建适应与发展并重、知识掌握与心理素质发展相结合的学生心理素质教育学科渗透模式。

(三)课题研究的方法

1.文献研究法

文献研究法主要指搜集、鉴别、整理文献,并通过对文献的研究,形成对事实科学认识的方法。

2.心理健康教育与学科渗透相结合法。

动员学校教师积极参与研究学习,各学科教师根据自己的学科特点,适度合理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内容,促使各科都能在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中发挥积极作用。

3.问卷调查法。

课题组将设计调查问卷,对我校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包括学习心理、行为等方面问题进行调查,在对调查结果分析的基础上确定研究方向。

4.经验总结法。

各学科教师根据实际开展心理素质教育教学活动的经验进行总结,得出规律性的认识,并经过系统整理、分析、归纳总结,整理出一套合理的理论体系。

5.集体指导与个别疏导相结合法。

此课题的目的是使全体学生在各基础学科教学中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结构,为学生当前生活及将来发展奠定良好的心理素质基础,教师无论在课上、课下都要对学生有针对性的辅导。

(四)课题的研究思路

1.采用借鉴愉快教育、情境教学、协同教学的思想和方法,形成民主、平等的课堂气氛,把学生的思维和个性解放出来:

2.采用恰当的教学模式,例如指导——自学式,提问——讨论式,引导——探究式,教师根据自己的教学风格、知识内容及学生的实际,灵活运用教学模式,并有所创新,解放学生个性、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有学生自学,生生互动,有学生自我反馈和评价。

3.充分挖掘教材,寻找知识渗透点,并考虑哪个环节采用哪些方法和手段去训练。

心理训练应以知识为中介,构建心理素质内容、教学内容、训练方法的三维坐标。

4.及时写出教后笔记,教后心得,提出改进方案,定期交流,定期做纵向、横向比较(经验总结)。

课题研究的技术路线:

六、课题研究的基本过程

(一)学习培训阶段:

(2019.4――2019.9)

加强理论学习,定期组织课题组成员学习相关理论(现代教学思想、心理学知识、基本技能)初步制定实施方案;开展相关专业知识、操作技能的培训活动,定期聘请相关专家进行培训,帮助相关人员明确研究目标,理清研究思路,提高思想认识,掌握操作方法。

(二)探索实践阶段:

(2019.9――2020.9)

本次实验点多,范围很广。

因此,根据实验教师任教学科的不同,将课题组分成两个小组,分别研究:

1.“在文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侧重培养学生健康的情感和良好的个性品质;

2.“在理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侧重培养学生良好的逻辑思维品质和坚韧不拨的意志品质;

因为本次实验以课堂教学为基础,所以实验的主要内容是改革课堂教学设计。

所谓的教学设计,就是为了达到一定的教学目的,对教什么(课程、内容)和怎么教(组织、方法、传媒的使用)进行设计。

本次实验侧重的是后者,也就是教师根据学科特点和心理学原理进行教学设计。

(1)设计多样的教学活动。

学生的各种心理品质和健康的人格是在各种活动中产生和形成的。

教学活动是影响学生心理素质的重要因素。

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必须改变这种呆板的、缺乏生机的传统教学活动。

(2)创设丰富多样的教学情境,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

课堂教学过程中,老师应多创设各种锻炼的情境,让学生有自主选择的权利,激发其创造性;给予学生表现的机会,促使其实现自我价值;给学生提供获得成功的条件,让他们品尝成功的体验和满足感;让他们能自我调节自己的心态和行为,正确看待失败与挫折。

(3)在课堂教学设计时,提倡多设计小组活动,发挥学生间的相互促进作用。

学生间的交流与合作、观点的碰撞与趋同,能够帮助学生取长补短,更全面地认识问题,获得解决问题的能力。

(4)设计多样的教学评价方式。

以学生个性的全面发展来衡量和评价教学,综合地评价教学质量,尊重学生的个别差异和特长,发展学生多方面的兴趣和能力,促进学生健康的发展。

课题组成员,根据实施方案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实验,选择、确定实验班级,按既定的研究途径、方法展开实验和研究。

并结合区域学科教研活动,在本区域内组织开展多种形式的学习研讨活动。

例如“示范课”、“公开课”和“教学设计评比”等活动,不断调整、完善“人本关爱,系统优化”的课堂教学模式,优化实施策略。

(三)总结升华阶段:

(2020.9――2020.12)

完善相关资源的整理和汇总包括史料教学的课例集、史料资源库等,进行课题研究的阶段性总结和评估。

及时总结研究过程中产生的成果与经验,发表论文,整理研究报告,对实验结果进行定性和定量的分析。

总结并完善“创设情境,激发动机启迪思维,探究解惑迁移运用,体验成功及时反馈,多元评价知识运用,延伸课堂”五步教学法。

2.撰写课题实验研究报告、论文集。

课题组成员在课题研究与实践的基础上,完成课题研究报告并撰写教学论文在教学期刊上发表。

进行课题结题准备,提交鉴定申请,整理课题开展以来的相关资料。

3.收集研究记录,整理实验数据,撰写课题研究报告,送报上级教育科研课题评估组。

4.通过举办展示课活动,组织开展评估验收活动等途径,积极在本区域内宣传推介,条件成熟时向上级主管部门申请结题,并将研究成果在更大的范围内推广使用。

七、课题研究的具体措施

(一)课题研究组的组成

本课题由霸州市第十四中学副校长陈元宏主持并策划,课题组成员既有管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初中教育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