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大学生郁闷心理产生的原因及对策.docx
《浅析大学生郁闷心理产生的原因及对策.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浅析大学生郁闷心理产生的原因及对策.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浅析大学生郁闷心理产生的原因及对策
浅析大学生郁闷心理产生的原因及对策
作者简介:
jack.H原福建医科大学09届毕业生,此文大部分内容原创。
因对大学那套教学方法深恶痛绝但为顺利毕业又不得不硬着头皮将自己仅存的观点塞进本论文当中,因此差点毕不了业。
所以在此告诫还毕业的学弟学妹、还未上大学的初中高中生们,以后写论文要随便点,该抄袭的就抄袭,哪怕行文结构和格式是自己而内容、成果是别人的也可以。
毕业快一年了,仅以此文,祭奠我那已经逝去的,快乐的悲伤的、痛苦的无奈的、华丽的可笑的,四年青春!
摘要:
大学生郁闷是一种心理适应不良也是一种心理亚健康现象,由于各方面的压力和影响,表现出多种多样的情绪反应,如强迫倾向、抑郁、敌意、人际敏感、偏执、焦虑、紧张、愤怒、不满等。
大学生生活丰富多彩,涉及方方面面的话题,在文章里不可能逐个讨论。
因此本文选出郁闷心理产生的四个主要来源——考研与就业、恋爱、无聊感和人际困惑来展开讨论,运用心理学归因法和社会学的研究方法,以大学生自我认知和人格心理两个方面作为研究的切入点,希望能在分析过程中对各个问题提出一些比较简单实用的建议和对策。
关键词:
心理防御机制动机嫉妒本能认知偏差人生价值观
Abstract:
TheDepressingpsychologicalofcollegestudentsisakindofpsychologicalmaladjustmentandmentalsubhealthphenomenon,asaresultofthepressuresandinfluences,showingawiderangeofemotionalresponses,suchastheforcedorientation,depression,hostility,interpersonalsensitivity,paranoia,anxiety,tension,anger,resentmentandsoon.Richandcolorfullifeofuniversitystudentsinvolvedinallaspectsofthetopic,inthearticlecannotbediscussedonebyone.Thereforeinthisarticlehaveselectedfourmainsources-Joinandemployment,love,boredomandconfusiontotheoccasiontodiscuss,andduetotheuseofpsychologicalandsociologicalresearchmethods.Makestudentsofself-awarenessandpersonalitypsychologyasastartingpoint,hopingtomademoresimpleandpracticalsuggestionsandcountermeasuresIntheprocess
oftheanalysis.
Keywords:
Psychologicaldefensemechanismsmotivationsinstinctsjealousycognitivebiasvaluesoflife
一、当代大学生郁闷心理综述
“郁闷”一词在大学校园里盛行已久。
曾有媒体进行过一项高校流行语调查,“郁闷”以55.2%的投票率高居榜首。
大学校园的“郁闷之风”毫无停歇之势,可谓是一届传一届。
笔者曾与本校的大一新生聊起“郁闷”这个话题,发现他们也很有感触。
有的表示“现实中的大学与想像中的象牙塔不一样”,有的感慨“中学是尖子,没想到在大学变得很普通”、有的表示时间太多了很无聊为“丧失了学习动力和人生目标”而郁闷。
而从本人大二大三的经历来看,则多了一些复杂敏感的校园人际关系,院系学生会出现的不良社会风气,以及贫富差距给人带来的郁闷和不愉快。
大三和大四学生则开始因为“考研、就业与恋爱带来的一系列问题”而郁闷。
大学生口中“郁闷”一词可以表达出很多东西,是他们内心情绪的反映。
之所以郁闷,是由于连他们自身也不大清楚自己正在遭遇怎样的一种心理问题,有些虽然不是很严重,但如果处理不当很容易导致郁闷情绪的产生,因此大学生的所谓郁闷状态我们称之为心理亚健康状态。
2004年,吉林省教育厅大学生心理健康课题组在吉林省内15所高校发放了3000余份抽样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大学生中“有心理问题或需要引起关注的”人数占到了总体的46.7%。
调查还表明,大学生心理问题主要表现在强迫倾向、抑郁、敌意、人际敏感、偏执、焦虑等方面。
而问题的产生来源生活的方方面面,比如恋爱,网络,考试与就业压力,无聊空虚感,人际交往等。
清华大学教育研究所应用心理学教授樊富珉教授把当代大学生郁闷心理分为三种类型:
第一种是调侃式的,对他们而言,“郁闷”不过是挂在嘴上的时髦语言,只要不舒心,都呼“郁闷”;第二种是适应不良型的,他们会经常感觉到郁闷;第三种是真有心理困扰的,这类学生反倒不说“郁闷”,却很危险。
后两者问题比较严重,如果没有适当的自我调节舒缓很可能变成严重的心理问题。
二、郁闷心理的表现及症状
大学生郁闷心理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升学与就业压力、人际交往困惑、恋爱问题、无聊感等。
由于篇幅有限,本文将就大学生在升学与就业压力、人际困惑、恋爱问题、无聊感等方面的表现及其心理症状进行论述分析。
(一)升学与就业压力
压力主要来自外部的竞争压力和内心期望值。
近几年来,随着高校不断地扩大招生规模,大学生数量急剧攀升,本科文凭也变得越来越不稀奇了。
实际上这相当于是在实行普遍的全民高等素质教育,以前大学生就业有国家安排,但现在,高度成熟的市场经济与大量涌现的高校学生求职需要结合在一起,毕业生必须自主择业,国家也无力给大学生安排那么多的就业岗位。
大学生增多,文凭缩水贬值,使得就业形势变得更加严峻,面对这样的趋势,于是很多大学生把目光投向了考研以求得到更好的出路。
考研的人越来越多,但就业形势也不容乐观,是先就业还是先考研就成为了摆在大学生面前的一道难题。
由于在校大学生社会经验不足,社会心理还不是很成熟,大多数人对自身的定位也不是很准确,因此在这问题上难免盲目抉择,做出一些错误的判断,并因此遭遇失败和挫折,给自己带来郁闷和不愉快的心理。
主要症状有:
紧张、焦虑、不安。
(二)社会交往中的人际困惑
1.人际交往中的困惑
人际交往困惑是指因个体间不能正常进行交往和实现信息的有效沟通而导致的内心困惑现象[1]。
主要表现在一下几个方面:
(1)自我评价上,过度拔高或贬低自己,如孤傲者给别人予压迫感和不信任,产生敌视和人际偏离;妄自菲薄者往往会看不到自己的价值,行事畏缩言辞甚少羞于表达;
(2)对他人的评价上,缺乏相对性和客观性,要么一好百好,要么一丑百丑,将个人喜好强加他人身上,缺少尊重和包容;(3)羞怯,自卑,猜疑的人格特点,无论是因为自己的家庭地位和经济条件而自卑,还是因为自己的容貌、健康和学习状况而自卑,具有强烈自卑感的大学生,常常过分在意于别人对自己的评价,担心给别人留下不好的印象,害怕丢面子;(4)个性内化外化,性格内倾外倾,因此有时会产生交往恐惧倾向。
有些新入校大学生因为离家求学,离开了熟悉的环境,也离开了长久的依赖,在新的友谊和归属感尚未建立之前,会具有较高的孤独感,时常感到身陷孤零,倍受冷落和缺乏关爱。
时间长了产生不信任和疏离感,进而变得孤僻和自我封闭。
2.旁观者的困惑
大学生普遍具有较高心理素质因此也具有较好的自我内省能力,一旦发现这些问题一般都可以通过自我调节方式得到解决。
唯一较难的是来自外部因素的困扰。
学校本该是学习知识锻炼能力和素养的清净之地。
如今大学疯狂扩招,商业之风盛行,社会潜规则进驻校园,不良风气随之笼罩学生生活的各个方面,当初想象中纯净和谐的校园生活场景随之支离破碎。
比如父母为了帮孩子找个好学校,托人找关系,送钱送礼;学生这边向家里要生活费那边向学校贷款去买电脑、做生意;宿舍隔三岔五地有人来卖考试资料卖保险推销信用卡;为在班里系里谋个一官半职请老师请同学,钱如流水花;同学之间不合就拉帮结派勾心斗角彼此互相诋毁,然后借某个时机将事情闹到学校里去;大学校花争当二奶,遇下课和周末校门口便美女豪车云集……如此种种,让人看了确实有点痛心。
由此也引发了大部分学生的愤怒与不满。
虽然这只是少数现象未达到普遍水平,但旁观者却是学生的大多数,这不免让他们感到愤慨与不公。
但同时更多的是疑问和困惑:
为什大学生就这么容易的受侵蚀,为什就不能坚守本心,维护周边的正义与公平。
从心理学角度来说,这是一种情绪应激反应。
另一方面,从群体心理学来说大学生作为一个群体,有其独立的群体思维,舆论、价值定向一致,但在一定外力作用下不排除会出现小团体意识,这时群体内部斗争分化,内张力迫使小团体进一步向外力靠拢。
主要症状有:
人际敏感、偏执、愤怒、不满。
(三)恋爱问题
恋爱主体出现的问题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恋爱时尚化。
在一些高校中,大学生恋爱比例竟达60%以上。
新生在入学之初,甚至在升学之前就被灌输这样一种思想,即在大学里没谈过恋爱就不算是一个合格的大学生。
于是很多大学新生在入学不久后就会很快先继地投入到恋爱的洪流中去。
公开且主动性强。
在恋爱中,有的表现得过分地投入与大胆,在教室、食堂、操场等公众场合旁若无人地卿卿我我大啃特啃,唯恐别人不知道他们是情侣。
遭人咒骂不文明时他们一副不以为然的样子或是美其名曰:
爱就爱得轰轰烈烈。
有少数大学生把在大学里恋爱视为在经营“实验田”,为以后的恋爱婚姻积累经验打好基础,男(女)朋友一个换过一个,情侣一波接着一波,到最后形成了很随意的恋爱心态,少了专一与忠诚,这也促使了一些“恋爱专业户”的出现。
恋爱悲剧增多。
为了恋爱不惜花费大量的时间与金钱来讨好对方,沉迷于花前月下、卿
卿我我的短暂幸福,没能同时顾及将来的打算。
有的因此厌学、早退、旷课,甚至挂科。
有
的心理承受能力较弱,而对爱情的期望值过高,行事容易也冲动,一旦失恋,往往造成巨大的心理问题和行为出轨:
或心理萎靡不振、痛苦绝望,如愤世嫉俗、御宅不出、精神分裂等;或行为上开始堕落,如酗酒、自杀、破罐破摔等。
有些大学生对恋爱是一种时尚一种潮流的观点嗤之以鼻不懈一顾,但他们又无法否认自己也很渴望拥有一份珍贵的爱情,这种心理很微妙。
恋爱中公开大胆的行为也是受到大多数人的咒骂和指责,被认为这是一种强烈表现欲的体现,是用来吸引他人羡慕和嫉妒的眼光的粗鄙行为。
频繁的恋爱悲剧的发生也让很多大学生感到痛苦和无奈甚至是漠然。
主要症状有:
妒忌、愤怒、痛苦、精神萎靡等。
(四)无聊感
美国马里兰州大学教授依索-阿霍拉(S.E.Iso-Ahola&Weissinger,1987)把无聊感定义为:
个体在休闲活动中无法体验充分的需求满足,无法获得适当觉醒的主观感受。
08年一项调查显示,福州市大学生的休闲无聊感方面的总得分平均数为43.76,标准差为8.68,大学生休闲无聊感属于中等偏高,在体闲无聊感整体得分方面,研究的结果低于台湾张玉玲对台湾省19所大学,1182名大学生所测的结果(M=47.62,SD=11.60),但与台湾许建民的小学生休闲无聊感(M=32.57,SD=8.39)调查相比,两地大学生的休闲无聊感明显比小学生高出许多。
来源:
姚向颖,高家兴《大学生休闲障碍及休闲无聊感的调查研究》2008年2月莆田学院学报
表1显示,课业较轻松的文科生比理工、医科类学生闲暇无聊感的的得分高,低年级明显比高年级好,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学生闲暇无聊感明显较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