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生物二轮复习学案 专题七.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5387485 上传时间:2022-12-15 格式:DOCX 页数:41 大小:520.2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生物二轮复习学案 专题七.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1页
高考生物二轮复习学案 专题七.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1页
高考生物二轮复习学案 专题七.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1页
高考生物二轮复习学案 专题七.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1页
高考生物二轮复习学案 专题七.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生物二轮复习学案 专题七.docx

《高考生物二轮复习学案 专题七.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生物二轮复习学案 专题七.docx(4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考生物二轮复习学案 专题七.docx

高考生物二轮复习学案专题七

生物学科二轮复习学案

第七专题:

生态与环境

.网络构建:

2.知识梳理:

1、种群的特征

(1)种群的数量特征:

①②出生率和死亡率;③迁入率和迁出率;④;⑤性别比例

(2)种群的几种特征之间的关系

①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

种群密度越高,一定范围内种群数量越多。

种群数量与种群密度呈相关。

②对一个自然种群来说,影响种群数量变动的主要因素是出生率和死亡率。

③、是决定种群数量的直接因素。

④是预测种群密度未来变化趋势的重要依据,是作为预测一个种群的种群数量的决定因素。

⑤性别比例在一定程度上也能够影响种群数量的变化。

⑥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通过影响间接影响种群密度和种群数量。

⑦影响种群数量的主要因素:

年龄组成、性别比例、出生率和死亡率。

(2)种群的空间特征

项目

类型

特点

原因

模式图

实例

种群内的各个体的分布是等距离的。

种群个体间的激烈竞争引起。

浮游植物、森林乔木、面粉中的黄粉虫等。

种群内每个个体在任一空间的分布概率相等。

环境资源分布均匀一致、种群个体间互不作用引起。

森林中的无脊椎动物等。

种群的个体集中在特定的几个点上。

环境资源分布不均匀;植物传播种子以母株为扩散中心;动物的社会行为使其结合成群。

自然界中生物多为集群分布。

2、种群数量变化的原因及变化曲线

(1)种群中个体有出生、死亡、迁入和迁出等变化,出生和迁入导致种群数量增加,死亡和迁出导致种群数量减小,因此种群数量有增长、波动、稳定和下降等变化过程。

(2)比较“J”型曲线和“S”型曲线

项 目

“J”型曲线

“S”型曲线

含 义

 指在和条件充裕,、没有等理想条件下,不受资源和空间的限制,种群的数量往往会连续增长。

 指种群在一个有限的环境中增长时,当种群数量达到时,种群数量将停止增长,有时会在最大容纳量上下保持相对稳定。

一般情况下,种群数量为时,增长速率达最大值。

λ值的变化

随种群密度上升而下降

种群增长率

保持稳定

种群增长速率

随种群密度上升而上升

随种群密度上升而上升,到一定密度再下降

是否存在“K”值

曲 线

3、群落中的生物关系

(1)种内关系

①种内互助 

②种内斗争 原因:

争夺食物、空间、配偶等。

意义:

对失败者不利,但对种的生存是有利的。

(2)种间关系(不同种生物之间的关系)

①如:

豆科植物与根瘤菌;人体中的有些细菌;地衣是真菌和藻类的共生体

②如:

兔以植物为食;狼以兔为食。

③如:

大小草履虫;水稻与稗草等。

④寄生

4.群落演替的理解

(1)概念:

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的过程.叫做群落的演替。

(2)按裸地性质:

可分为和。

①初生演替开始于,即此前从未有生物定居过的地点发生的演替称为初生演替。

例如在沙丘上、火山岩上、冰川泥下,以及大河下游三角洲上发生的演替都是。

沙丘上的群落演替也是的例子。

初生演替一般来说比次生演替经历的时间要。

②次生演替演替地点曾被其他生物定居过,原有的植被受人类或自然力(如火灾、风暴、洪灾等)破坏后,再次发生的生物群落演替称为次生演替。

如或之后所开始的演替过程。

次生演替所经历的时间较。

撂荒地的演替是次生演替的例子。

5、生态系统各成分的比较

项目

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

生产者(主要成分)

消费者

分解者

归类

无机环境

光能自养生物、化能自养生物

养型生物

养型生物

作用

为生物提供物质和能量

为消费者、分解者提供物质的能量

有利于生产者的或种子的;保证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通畅进行

将有机物分解为,归还保障物质循环的通畅进行

举例

光能、热能泳、空气、无机盐、有机物等

植食性动物()、小型肉食动物()、大型肉食动物()

腐生(蚯蚓、蜣螂、龙虾、螃蟹等)、腐生(毒菌、蘑菇等)、腐生细菌(枯草杆菌等)

关系

生产者和分解者是联系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的两大“桥梁”;生产者与各级消费者以捕食关系建立的食物链和食物网是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渠道

6、食物链:

生态系统中。

各种生物之间由于关系而形成的一种联系。

7.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的过程

能量流动是生态系统的基本功能之一,是维持生态系统存在和发展的动力。

(1)能量流动的起点,是,而不是太阳(光能),是从开始的。

但生态系统能量的源头是。

(2)能量流动的渠道:

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

(3)流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

是,而并非照射到生产者身上的能量。

(4)能量流动的主要形式:

太阳光能→生物体内有机物中的→热能,即主要是通过食物关系进行,而是能量流动的最终点,分解者将流入生态系统的能量最终以热能形式散失。

(5)各个营养级的能量来源

流入到各级消费者的总能量是指各级消费者所同化的能量,排出的粪便中的能量不计入排便生物所同化的能量,生产者的能量来自太阳能,分解者的能量来自生产者和消费者。

(6)各个营养级能量的去路:

一般有三条:

①自身呼吸消耗;②流入下一营养级③被分解者分解利用。

但这一定量的能量不管如何传递.最终都以热能形式从生物群落中散失。

生产者源源不断地固定太阳能,才能保证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正常进行。

粪便中的能量属于的.消费者的能量既是一营养级流向该消费者的能量。

也就是该营养级的总能量。

8、对物质循环概念的理解

(1)生态系统物质循环的范围是指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

(2)参与循环的物质主要是组成生物体的

(3)物质循环的具体形式:

是指组成生物体的基本元素在与之间的往返运动.其中伴随着复杂的变化和转化,并不是单纯物质的移动。

(4)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离不开的驱动。

9、物质循环的特点

(1):

物质循环的范围是生物圈,因此把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又叫生物地球化学循环。

(2),:

物质循环,既然称为“循环”就不像能量流动那样逐级递减,单向流动.而是可以在无机环境与生物群落之间反复利用、循环流动。

10、生态系统的碳循环

(1)碳循环形式:

以的形式进行。

(2)碳循环过程

无机环境(CO2)               生物群落(有机物)

①碳循环开始于,通过光合作用使从大气中进入生物群落。

②大气中CO2的来源有三个.一是;二是;三是。

③碳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是以CO2的形式进行循环的。

④碳元素在生物群落中的传递,主要靠食物链和食物网,传递形式为有机物。

11、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

(1)生态系统中信息传递的理解

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又称,此过程中伴随着一定的物质和能量消耗。

但是信息流不像物质流那样是单向的,而往往是的,有从输入到输出的信息传递.也有从输出到输入的信息反馈。

(2)生态系统中信息的种类

生态系统中信息的种类很多,依据信息的传递方式.一般可以划分为信息、信息、信息三种类型。

①物理信息:

生态系统中的光、声、、湿度、等通过物理过程传递的信息。

②化学信息:

可传递的化学物质,如植物的生物碱、有机酸、动物的性外激素等。

③行为信息:

动物的特殊行为。

动植物的许多特殊行为都可以传递某种信息,这种行为通常被称为。

如蜜蜂的舞蹈行为就是一种行为信息。

草原中有一种鸟,当雄鸟发现危险时就会急速起飞,并扇动两翼,给在孵卵的雌鸟发出逃避的信息

12、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的比较

抵抗力稳定性

恢复力稳定性

概念

指生态系统抵抗外界干扰并使自身的结构和功能的能力

指生态系统在遭到外界因素的破坏后

.的能力

影响因素

生态系统的成分越,抵抗力稳定性越强

生态系统的成分越,则越容易恢复,与自身调节能力有关

联系

(1)相反关系,抵抗力稳定性强的生态系统,恢复力稳定性,反之亦然。

(2)两者是同时存在于同一系统中的两种截然不同的作用力,它们相互作用共同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

13、生态环境的保护

(1)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主要包括、水资源短缺、、、土地荒漠化、海洋污染和锐减等。

(2)生物多样性的内容:

包括多样性、多样性和多样性。

(3)保护层次:

基因、物种、生态系统三个层次上采取保护战略和保护措施。

(4)生物多样性的价值

①:

对人类有食用、药用和工业原料等使用意义,以及有旅游观赏、科学研究和文学艺术创作等非实用意义的。

②:

对生态系统起重要调节作用的价值(生态功能)

③:

目前人类不清楚的价值

(5)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措施:

①(自然保护区)

②:

③利用生物技术对生物进行濒危物种的进行保护。

如建立精子库、种子库等。

(6)保护生物多样性的,要注意的有:

①关键是要协调好人与生态环境的关系;

②反对盲目地、掠夺式地开发利用,并不意味禁止。

3.自我检测

1.海洋渔业生产中,合理使用网眼尺寸较大的网具进行捕捞,有利于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下列不正确的解释是()

A.更多幼小的个体逃脱,得到生长和繁殖的机会B.减少捕捞强度,保持足够的种群基数

C.维持良好的年龄结构,有利于种群数量的恢复D.改变性别比例,提高种群出生率

2.下图示种群在理想环境中呈“J”型增长,在有环境阻力条件下呈“S”型增长。

下列有关种群数量增长曲线及其应用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当种群数量到达e点后,增长率为0

B.种群增长过程中出现环境阻力是在d点之后

C.防治蝗灾应在害虫数量达到c点时进行

D.渔业捕捞后需控制剩余量在b点

3.日前因食用有毒福寿螺,出现群体性感染广州管圆线虫病集体入院治疗事件,引起市民对生吃海鲜制品的极大关注。

广州管圆线虫病主要影响人的中枢神经系统,轻则下肢麻木,重则面瘫或痴呆,管圆线虫与被害人群之间是()关系。

A.互利共生  B.寄生  C.竞争  D.种内斗争

4.下列有关群落的叙述,错误的是()

A.研究种群是研究群落的基础B.群落水平上研究的问题就是研究群落丰富度

C.不同群落的物种数目是不同的D.一个群落中的物种,都不是随机地聚集在一起的

5.在寒温带地区,一场大火使某地的森林大面积烧毁,在以后漫长时间中,在原林地上依次形成了杂草地、白桦为主的阔叶林、云杉为主的针叶林,这种现象称为()

A.物种进化   B.外来物种入侵   C.群落演替   D.垂直结构

6.2005年7月18日《齐鲁晚报》报道:

欧洲极品海水鱼类——地中海鳎鱼,在山东省威海市人工育苗成功。

该鱼种个大肉厚,体形修长、优美,肉质具有特殊的甜味,十分适合在我国南北方大面积推广养殖。

在威海市水产研究所有8个池塘,其中6个池塘养的是鲫鱼,另外两个池塘养的是地中海鳎鱼。

那么,这8个池塘里的鱼可看做()

A.一个群落   B.一个生态系统   C.八个物种   D.八个种群

7.下图表示某生态系统中食物网的图解,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图中共含有七条食物链,桉树、合欢树属于生产者

B.叶状虫属于初级消费者,第一营养级

C.属于第三营养级的生物有蜘蛛、蜜雀D.该生态系统中袋鼬所含的能量最多

8.下图为某人工松林18年间的能量流动情况,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A.“能量Q”指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总量

B.该松林中消费者占有的总能量的比例很小

C.人工松林的营养结构简单,恢复力稳定性高

D.该松林的抵抗力稳定性比较低,容易导致单一虫害的爆发流行

9.下列关于生物与环境的关系叙述正确的是:

()

A.狐吃了一只兔,狐就可获得兔的全部能量

B.影响高山植物垂直分布的主要非生物因素是阳光

C当草食动物从天然草场移离后,植物竞争的强度会降低

D.新疆哈密瓜大又甜,昼夜温差是影响其糖分含量的因素之一

10.若一个相对封闭的生态系统中共有五个种群,其能量调查如下:

种群

能量(107kJ·m-2)

2.50

13.30

9.80

0.28

250.00

下面①—④图是据该表数据作出的一些分析,其中最可能错误的是()

A.①③B.②C.②④D.①③④

11.我国西部资源开采过度,草原植被遭到破坏,生物多样性锐减,由此引起生态环境恶化。

现在,保护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已经成为西部开发中面临的最紧迫、最艰巨的任务。

下图示一个草原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请据图回答问题。

(1)请写出该食物网中与人的作用无关的最短的一条食物链:

(2)优良牧草与杂草、毒草之间的关系主要表现为。

由于人口压力,许多草原存在着超载放牧的现象,这种现象首先会导致的减少,的增加,若长期如此,草原将退化。

(3)在该食物网中若能量传递效率按10%计算,则鹰每增加a(表示能量),则至少需要摄食草的量为。

(4)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

草原生态系统与森林生态系统相比较,这种调节能力相对较小,原因是:

(5)我国现存的草原均不同程度地受到鼠害、虫害的威胁,近些年这些灾害频频爆发的主要原因是

12.下图表示某生态系统中松线小卷蛾种群的周期性数量变动与一种病毒感染率之间的相互关系,分析图解,回答问题:

(1)松线小卷蛾与该病毒之间的关系是,

从生态系统成分分析,松线小卷蛾属于。

(2)说出松线小卷蛾种群的一个周期数量变动与病毒感染率之间的关系:

该研究的成果在家蚕、家禽养殖业的指导意义是

(3)在生态系统中,能量流经松线小卷蛾种群的情况如下图所示。

其中通过①途径储存的能量,一部分;

另一部分。

(4)处于不同气候带的松线小卷蛾种群密度差异较大,为了探究其不同气候带生态系统中种群密度差异的原因,请根据所学知识提出一个值得研究的课题(要求写出课题的题目)。

13.将一个水族箱用屏障在中间隔成A、B两部分,然后在A、B两侧分别放入数量相同的少量水蚤(小型甲壳动物)和草履虫,给予充足的食物,并满足其他生活条件,观察它们的生长。

h小时后,两个种群的个体数量都发展到环境条件所允许的最大值(即K值)时,继续供给草履虫食物,但不再给水蚤食物,并把屏障撤掉。

请分析回答:

(1)在0—h小时内,两个种群的增长均呈型曲线。

(2)达到K值时,种群数量不再增加的主要原因是。

(3)在h小时后,草履虫数量逐渐减少,引起这一变化的主要生物因素是,水蚤数量变化的趋势为。

14.下图方框内为某人工池塘生态系统的主要食物链,括号内前一数值表示一年内该营养级生物的总能量,后一数值表示一年内该营养级生物同化的总能量,单位为J/(cm2·a),据图回答问题:

(1)图中有条食物链,其中各种组成成分通过紧密联系,形成一个统一的整体。

(2)能量从第一营养级传递到第二营养级的效率是。

(3)由图可知,下一个营养级不能得到上一个营养级的全部能量,原因包括。

(从供选答案中选择,填序号)

①各营养级生物体内的大部分能量被呼吸作用消耗;

②上一个营养级的部分能量未被下一个营养级利用;

③少数能量被分解者利用

(4)据资料显示,该生态系统每年7~8月份突发“鱼病、鱼死”现象,且有进一步严重化趋势。

从生态系统稳定性的角度分析,发生该现象的原因是。

(5)若要进一步提高该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从而获得更大的经济效益,可采取的措施是

(答出一点即可)。

15.植物学家发现,当一种毛毛虫咬食植物时,就会引发植物体细胞专一的产生一种挥发性物质(引诱剂),而这种物质会引诱胡蜂。

于是飞来的胡蜂将卵产在毛毛虫体内,孵化出的幼虫吃掉毛毛虫。

但人工损伤或摘去叶片后植物就没有像虫咬伤那样的反应。

据此思考后回答:

(1)毛毛虫与其所食植物的关系是。

(2)从生物的基本特征来看,植物对毛毛虫危害发生的生理反应的现象属于。

(3)上述现象中存在的能量流动途径是。

(4)同人工损伤或摘去叶片相比,只有受虫咬伤的植物细胞才会产生引诱剂,试设想发生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5)试设计一个实验来证实你的设想:

①;

②;

③。

【点拨提升】

点拨一:

物种、种群、群落和生态系统

1.问题:

如何理解物种、种群、群落和生态系统的概念

2.归纳:

(1)概念不同:

种群是指生活在同一地点的同种生物的一群个体,而物种则指分布在一定的自然区域,具有一定的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而且在自然状态下能够相互交配和繁殖,并能够产生出可育后代的一群生物个体。

(2)范围不同:

一般来讲,种群是指较小范围内的同种生物的个体,而物种是由许多分布在不同区域的同种生物和种群组成的。

由于两者概念的角度不同,不能进行比较其范围的大小关系。

种群是种内关系的研究范围,是组成群落的基本单位。

而群落是种间的研究范围,是生态系统的生物成分。

(3)种群是物种存在的基本单位、是生物繁殖的基本单位、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也是生态学研究的重要单位。

种群是指一定空间和时间内,同种生物个体的总和。

同一种群内的个体具有传粉、交配和繁殖的机会,也就是说种群是物种存在和繁殖的基本单位。

种群内的基因频率改变导致了生物的进化(实质),所以种群是进化的基本单位。

种群的个体相互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通过种内关系(既有互助也有斗争,但都利于种群延续)组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所以种群也是生态学研究的重要单位。

种群具有个体不具备的特征:

种群密度、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四率是决定因素)、年龄组成、性别比例等,种群与个体的关系就是一个整体与部分的关系。

由个体到种群是一个质的飞跃,种群即是视野的宏观化,更是一个客观存在。

种群是建立在种内关系上的。

缺乏种内关系的生物群体不构成种群。

一个湖泊中的全部雄鲤鱼这个群体,因为是个体的简单相加而不叫种群,它所缺乏的就是建立在种内关系上的密度、出生率等种群特征。

(4)种群强调同种生物个体集合而成,群落所强调的是某区域内的所有生物群体(异种生物之间有规律的联系),因此不能说成某区域内的某些或几种生物的群体。

种群与群落是部分与整体的关系,即某区域中所有同种生物的集合是一个种群,而该区域中的所有生物的集合才是一个群落。

生态系统是指生物群落及无机环境相互作用的自然系统,它强调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的相互作用。

(5)种群能够组成群落必须具备两个基本条件:

①它们必须适应于共同的非生物环境;②它们内部的关系必须取得协调,即共同适应它们所处的生物环境。

也就是说生物群落有一定的生态环境,在不同的生态环境中有不同生物群落。

种群、群落和生态系统之间具体的联系可用下列图示表示:

 

  同种生物的个体总和——————→种群——————→群落———————→生态系统

 

(6)其它相关知识的联系

①理解种群概念与涉及进化的内容统一起来。

前面学习过“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种群是生物繁殖的基本单位”,从生态学角度讲种群也是生态学研究中的一个单位。

②理解种群数量的变化规律

③理解种群通过直接或间接关系形成群落与新陈代谢等知识统一起来。

群落中,属于种群间直接关系的具体内容其实就是前面所学习的种间关系(共生、寄生、竞争和捕食)。

而群落中种群间间接关系的认识需要通过代谢来理解,如乔木对灌木的光的影响、动植物的枯枝、尸体对土壤中各种微生物的营养的影响等等。

3.例题:

下列组合中,依次属于种群、群落、生态系统的一组是()

①一块稻田中所有三化螟幼虫、蛹和成虫②崇明岛东滩的全部生物

③东方绿舟的全部生物及无机环境④九段沙湿地的全部动物及绿色植物

A.①②③B.②③④C.③④①D.①②④

答案:

A

点拨:

一块稻田中所有三化螟幼虫、蛹和成虫体现的是同一种生物之间的关系,体现的是种群的概念;崇明岛东滩的全部生物,体现了群落的概念;东方绿舟的全部生物及无机环境,体现了生物与环境之间的关系,属于生态系统的范畴。

点拨二:

种群的数量变化曲线

1.问题:

如何理解种群数量增长曲线中的相关概念?

2.归纳:

(1)λ:

表示相邻两年(生物的两代)种群数量的倍数。

在公式Nt=N0λt中,N0表示起始数量,λ表示相邻两年(生物的两代)种群数量的倍数,t表示年数或生物的繁殖代数。

λ=N1/N0;增长率=(N1-N0)/N0×100%=(λ-1)×100%。

(2)增长率:

增长速率是指单位时间内种群数量变化率,[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出生数-死亡数)/(单位时间×单位数量)]。

在“J”型曲线增长的种群中,增长率保持不变;而在“S”型增长曲线中增长率越来越小。

(3)增长速率:

增长率是指单位时间种群增长数量,[增长速率=(出生数-死亡数)/单位时间]。

种群增长速率就是曲线上通过每一点的切线斜率,不论是“J”型曲线还是“S”型曲线上的斜率总是变化着的。

在“J”型曲线增长的种群中,增长速率是逐渐增大。

在“S”型曲线增长的种群中,“增长速率”是该曲线上“某点”的切线的斜率,斜率越大,增长速率就越大,且斜率最大时在“1/2K”。

之后增长变慢,增长速率是逐渐减小。

在“S”曲线到达K值时,增长速率就为0。

(4)在“J”型增长曲线中,每年的增长率不变(如图A);由于“J”型增长曲线的斜率是在不断变化的,逐渐增大,直至无穷,所以其增长速率也就不断增大(如图B)。

(5)在“S”型增长曲线中,每年的增长率由最初的最大值,在环境阻力(空间压力、食物不足等)的作用下,导致出生率下降、死亡率上升,种群数量到达最大值(K值),其增长率不断下降至0,故在“K”时,其增长率为0(如图C);而增长速率会有先升后降的变化过程,呈现钟罩形变化曲线,即在“S”型曲线中,开始时斜率为0,斜率逐渐增大,增长速率也就越大,且斜率在1/2K时最大,即在“1/2K”时增长速率最大,过后,斜率下降,在K值时降至为0,故在“K”时,其增长速率为0(如图D)。

(6)解读种群增长的“S”型曲线

当种群在一个有限的环境中增长时,随着种群密度的上升,个体间对有限空间、食物和其他生活条件的种内斗争必将加剧,以该种群为食的捕食者的数量也会增加,这就会使这个种群的出生率下降,死亡率增高,从而使种群数量的增长率下降,当种群数量达到环境所允许的最大容量(环境容纳量,K值)时,种群数量将停止增长,即此时的增长率为0,有时会在最大值上下保持相对稳定。

当种群数量增长到1/2K值时,曲线有一拐点P,在P点种群的增长速率最快,可提供的资源也最多,而又不影响资源的再生。

当大于1/2K值时,种群增长的速率将开始下降。

因此,在对野生动植物资源的合理开发和利用方面,当种群数量大于1/2K值时就可以猎取一定数量的该生物资源,而且获得的量最大,当过渡猎取导致种群数量小于1/2K值时,种群的增长速率将会减慢,获得的资源量也将减少,而且会影响资源的再生。

所以在猎取资源时应注意保证剩余量在1/2K值以上,这样才会有利于资源的再生和可持续发展。

3.例题:

下列有关种群增长的“S”型曲线的叙述,错误的是 (   )

A.通常自然界中的种群增长曲线最终呈“S”型  B.达到K值时种群增长率为零

C.种群增长受自身密度的影响  D.种群的增长速率逐步降低

答案:

D

点拨:

A项中由于空间和资源的限制,因此自然界中的种群增长曲线通常呈“S”型;对于“S”型曲线来说,种群在1/2K时增长速率最大,然后种群的增长率随种群密度的上升而下降,当达到环境所允许的最大值(环境容纳量,K值)时,增长率降为0,所以B项的说法正确;种群数量的增加除受环境因素影响外,随着种群密度的增加,种内斗争也会加剧,影响种群数量的增长,因此C项说法也是正确的;种群数量的增长速率是先逐渐升高,当种群数量大于1/2K时,种群增长速率开始降低。

点拨三:

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

1.问题:

在学习“样方法和标志重捕法”中应注意那些问题?

2.归纳:

(1)样方法

①样方:

 样方也叫样本,从研究对象的总体中抽取出来的部分个体的集合,叫做样方。

②随机取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研究生入学考试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