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越王墓导游词.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5001161 上传时间:2022-12-12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27.6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南越王墓导游词.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南越王墓导游词.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南越王墓导游词.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南越王墓导游词.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南越王墓导游词.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南越王墓导游词.docx

《南越王墓导游词.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南越王墓导游词.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南越王墓导游词.docx

南越王墓导游词

南越王墓导游词

【篇一:

南越王墓导游词】

导游词

墓室部分:

你好!

欢迎来到西汉南越王博物馆,我就是今天带你们游览这个迄今为止岭南地区发现的规模最大、保存最完好、随葬品最多的汉代彩绘石室墓的志愿者。

现在就先让我为你介绍一下这个埋葬着南越国第二代王赵眜的墓的象岗山吧。

象岗山坐落在广州市越秀区,它的海拔是49.71米。

南越国第二代王赵眜的墓就在此凿山为藏,深埋于20多米的山腹深处。

1983年广州市政府基建处在削低17.7米的象岗顶部开挖公寓楼的墙基时发现了这座南越王墓。

1989年的时候维护和复原工作竣工,同年10月1日便正式对外开放。

现在就让我们进入这个墓室里参观一下吧。

现在你所看到的就是南越国第二代王赵眜的墓了。

先请看一下在这里的缩略图,这个墓室的建筑面积约为100平方米,坐北朝南,共有7个室,分前后两部分,象征前朝后寝,各室的功能不同。

墓内有15个殉人。

现在就让我们进去墓室看一下吧。

现在我们正走在南越王墓的墓道上,这个墓道位于墓室的南边,现存长10.46米。

发掘的时候上面都是分层填塞的泥土和大石,用以防盗。

在墓道斜坡尽头发现有陶鼎、陶罐、铜镜、铜带钩和牌饰等器物,可以看这里的出土时的图片。

而且从器物的性质及安放位置来看,这里应埋有一个殉人。

还有在墓门前有一个长4.12米,竖约2米的竖坑,坑中有长方形木椁室,叫外藏椁。

因为椁木历经多年已经朽烂,所以只留下了板灰的痕迹,椁内也发现了一名殉人。

好了,接下来就到象征着墓主生前的朝堂的前室拉。

首先我们先来看一下在门后面并排着的的这五块石板吧。

这个是顶门器,是古人发明出来的用以防盗的工具。

首先在左右两边的石板都是固定不动的,而在中间的那三块石板是可以围着中间的轴转动的,三块石板都前轻后重,因此平时石板是会向前翘起来的,而当门顺着木石板关上之后,石板会再次翘起来,这时就会把门给顶住了,大门就不能再打开了,这就有效地阻止了盗墓者的侵扰。

不过这个顶门器只能用一次,因为关上了之后就不能打开了。

如果不太明白的话,就请看一下这个缩小的模型吧。

(演示一次)可是由于墓道土石的压力,石门在发掘的时候就已经是被挤开了的,门轴也是断裂的了。

前室的顶部用一整块大石覆盖,四壁及顶部绘有朱、墨两色相间的云纹图案作装饰,寓意着魂气升天,请看,这里便是残留下来的卷云纹的图案。

在前室发现有一殉人,从出土的“景巷令印”铜印来看,殉人身份应是南越王执掌太子、皇后家事的宦官。

接下来我们来看下东耳室。

东耳室是放置宴乐用品的藏所。

里面随葬品的数量很多,除了有钮钟、甬钟、勾耀、石编磬等乐器外,还有一些大型酒器及其他的一些物品。

在石编磬旁边还发现有一具殉人残骨,经鉴定很可能是一位乐师。

在东耳室西边的就是西耳室了。

西耳室是储放各种用器、药品与珍玩的库房,随葬品多层叠放,请看在墙上的这个洞,这说明原来可能这个地方可能是设有木架,但因为是木制的,所以现在是全都已经朽坏的了,因此架上的器物也随之倾倒,所以出土器物显得相互错乱和杂乱无章。

室内出土有“帝印”和“眜”字封泥,由此可见,有些器物是南越王生前自己缄封后放入墓中的。

看完了整个墓室的前室部分,现在让我们来看一下墓室后寝的部分吧。

接下来我们进入的是主棺室。

主棺室是安放墓主棺椁的寝宫,在中间的大约这个位置放置有一棺一椁,但现已朽掉。

墓主头北脚南地躺在棺椁之中,身穿着形制完备的丝缕玉衣,棺椁内外还放置了墓主人的大量心爱之物。

在墓主的身上共发现有“文帝行玺”金印,“赵眜”玉印,“泰子”金印,“帝印”玉印等九枚印章。

因此我们可以知道,埋藏在象岗山腹心深处的这座大墓的主人就是史书记载的南越国第二代王,自称“文帝”的赵眜之墓。

东侧室是南越王4位姬妾的葬所,她们都有印玺随葬,身份清楚,她们分别是右夫人、

泰夫人、左夫人和部夫人等印章。

4位夫人的木棺已全部朽烂,只有左夫人尚存部分残骨。

在东侧室对面的西侧室是仆役之所,有7个人殉葬,没有发现棺木,其中北部有2个殉人的骨殖与猪、牛、羊的骨殖混在一起,由此可见他们地位的低下。

但是奇怪的是,在这里还出土了精致的“六山纹”铜镜,因为仆人是不可能有这么精致的东西的,所以我们猜测这可能是南越王赏赐给他们的。

在主棺室后面的后藏室是储放炊具、容器的库房,室内共重叠堆放有铜器、陶器130多件,许多器物内盛放有禽畜残骨和海产品等,还发现有多枚“泰官”印文的封泥,说明后藏室的器物是由泰官缄封后下葬的。

这批珍贵的饮食器具充分反映了秦汉时期岭南地区的饮食文化特色。

好了,墓室的参观就到此结束了。

由此可见,南越王墓墓室结构是南越王依据他生前“前朝后寝”的格局修建的一个小型“地下宫殿”,前室象征着华丽的朝堂,朝堂两侧的东西耳室是宴饮礼器和日常用品,后半部分则象征着皇帝生活的寝宫,寝宫两侧的东西侧室是后宫姬妾和奴仆的居所,后面是御膳厨房,这体现了古人“事生如事死”的丧葬观念。

这些是建墓所用的红砂岩石料。

经过专家的调查,建墓总共用了750块红砂岩石料,它们来自距广州20海里的莲花山,足见造墓工程之浩大。

(南越王所处的象岗山其主体属陆海碎屑沉积岩,与墓室建筑所用红砂岩不同,说明建墓并非就地取材。

墓室主要石材有8种与番禺莲花山岩石相类似,推测可能在莲花山开采石料用船只运送到广州。

那么,接下来就请到陈列室去参观吧。

陈列室部分:

(第一展厅)

在进入陈列室的参观之前,先让我为你大概介绍一下南越国的概况吧。

首先古时南越国的疆域是很广大的,它由三个郡组成,即南海郡、桂林郡和象郡,它大概包括我们现在广东,广西,福建的南部,云南的北部以及越南的一部分。

南越国把都城定在蕃禺,即现在的广州。

这个字是蕃,其实它是通假字,通现在番禺的那个番,即是没有草字头的。

那么为什么会叫这个名字呢?

这有两种说法,第一种说法是古代在这个地方呢有两座山,一座是蕃山,一座是禺山,所以呢各取一字,就把这个地方称作蕃禺。

另一种说法呢就是“蕃”通“番”嘛,在古文是远方,偏远的意思,“禺”呢则是地方,地区的意思,所以呢“蕃禺”就是偏远、遥远的地区的意思。

因为在当时整个岭南地区相对于中原地区来说是很偏远,很落后的,所以就用“蕃禺”来称呼这个地区。

(三国时期,孙权建立交、广二州,合浦以南为交州,以北为广州,广州之名由此起。

接下来我们来看一下这个世系表。

这个世系表展示的就是南越国几代王的历程。

首先是开国君主武帝赵佗。

赵佗是战国时期赵国的真定人,他年轻的时候曾随秦军出征岭南,英勇善战,所以在秦统一岭南之后,他便被任命为南海郡的龙川县令。

但当秦始皇死后,秦二世暴政,陈胜、吴广等志士纷纷揭竿起义,天下大乱。

当时南海郡的最高长官任嚣在病危的时候就授命于赵佗,于是赵佗便在任嚣死后割据为王,僭越自己当上了皇帝,在公元前203年的时候建立了南越国。

赵佗的寿命很长,他活了大约有一百多岁,在位67年,所以呢他的儿子没有等到继位就去世了。

于是呢赵佗死后便由他的孙子赵眜继位。

因为史载赵眜体弱多病,所以赵眜的寿命并不长,在大约40多岁的时候就死了,在位16年,文帝赵眜呢并没有他爷爷那么骁勇善战,这从他们给自己缄封的称号就能看出来了。

可以看到这里还有一个“胡”字,因为根据史书记载,南越国的第二代王的名字叫赵胡,但是我们从墓主身上发掘出来的印章显示墓主的名字叫赵眜。

那么为什么会这样呢?

有两种说

法,一种是可能是由于名和字的差别,第二种说法呢也可能是一人二名,一个是越名,一个是汉名。

赵眜死后把他的王位传给了他的儿子赵婴齐。

这个赵婴齐啊,是个埋下祸根的君主。

为什么这么说呢?

在继承王位之前,赵婴齐是曾被他父亲派去汉宫做侍卫的。

他在还没去之前,就是还在南越国的时候取了一个越人的女子,生了个长子叫赵建德,而他在汉朝的时候又取了一个汉朝的女子当老婆,生了个次子叫赵兴。

可能是因为他特别宠爱汉朝的那个老婆,所以当他回到南越国的时候他就把赵兴立为太子了。

可是呢赵建德才是他的长子。

所以他们之间有很多的矛盾。

于是赵兴在位一年后,赵建德便把他给杀了,夺走王位。

但这个时候南越国气数已尽,而汉朝却日益兴盛繁荣,于是乎汉武帝便派人杀了赵建德,南越国就被中原给收归了。

这个就是南越国大概的历史。

但是请大家注意只有赵佗和赵昩称帝,后来的三位王都没有。

接下来我们来看下这个文帝行玺金印。

这个“文帝行玺”金印是我国目前考古发现的最大的一枚西汉金印,秦汉时期的帝玺都以白玉为材料,以螭虎为印钮,印面尺寸为“方寸二”,相当于2.7到2.8厘米,而这枚“文帝行玺”金印印面的长和宽都是3.1厘米,不同于秦汉帝玺的规制,甚至比西汉皇帝的帝玺还大,从中可以看出僭越称帝的意思。

这枚“文帝行玺”金印出土于墓主人的胸部。

应是南越文王的官印。

金印的印钮是一条游龙,盘曲成“s”形,龙头伸向一角,龙身上的鳞片和爪是铸成后凿刻的,龙腰隆起可以用来穿印绶。

仔细观察,金印印面沟槽及印台四壁都有碰撞的疤痕与挂伤,在印钮的龙身隆起部分,肉眼也能看到两侧摩擦得特别光滑,显然他是墓主生前的实用物。

如果看不清的话就请看这边的放大版吧。

这个文帝行玺还有个特别的地方,那就是汉朝的皇帝都是死后才追封谥号的,但南越国的武帝赵佗和文帝赵眜都是生前自己缄封的。

(金印为什么那么小?

①当时没有纸张,很多都是用竹简来写字的,而盖章的方法呢就是在竹简上盖个封泥,再把金印给盖上去,因为竹简不是很宽,所以如果印章做得很大的话呢就会盖不全,所以呢就决定了金印要很小。

②制度规定,当时秦汉帝玺的规制是印面尺寸为“方寸二”,即2.7到2.8厘米,所以它不能过大。

③还有因为这个金印是墓主生前的实用物嘛,它是身份的象征,所以要随身携带,所以为了携带的方便,金印不能太大。

这个就是“赵眜”玉印及其封泥,“赵眜”玉印印钮为覆斗式,上面有一个小孔可以穿印绶。

印文有阴刻篆书“赵眜”两个字,这枚玉印是墓主人的名章,它和“眜”字封泥相互印证,使我们知道墓主人姓赵名眜。

这个呢就是“泰子”金印和“泰子”玉印。

金印的印钮是龟,腹部是中空的,可以穿印绶。

这个“泰”呢通太阳的“太”,“泰子”即“太子”的意思。

有些专家的观点是,这个可能是赵佗的儿子也就是赵眜的父亲的遗物。

因为赵眜的父亲在还没继位的时候就去世了,所以“泰子”印就交由他来保管。

赵眜去世后,印章便跟着他一起入葬了。

接下来我们来这边看看安放着墓主尸体的流云纹漆木棺椁。

但是现在大家看到的这些漆木其实是仿制品。

因为南越王墓不防水而岭南地区又多雨,所以墓中曾进水,漆木也就腐朽了。

上面的这些卷云纹图案都是仿造制作而成的,寓意着魂气升天,但是在前面平放着的两个铜铺首是原件。

一般我们说棺椁棺椁,它是里棺外椁的结构,里面是棺材,外面是外藏椁。

在棺和椁的中间有形成头箱和足箱。

墓主就是头北脚南地躺在这个棺材里面的了。

头箱放的是比较珍贵的玉器,而足箱则放的是陶璧等器物。

大多数都是墓主人生前的心爱之物。

接下来就请到这边来看看这个珍贵的丝缕玉衣吧。

丝缕玉衣是南越王的敛装。

长1.73米,共用了2291片玉,是用丝线穿系和麻布粘贴编缀而成的。

用玉衣作敛装的习俗在历史上风行了三百余年,从西汉初年的文景时期便已开始,东汉时期玉衣已明确分为金缕、银缕、铜缕三种,按等级不同分级使用,三国时期玉衣制度被废止。

目前中国考古出土的完整玉衣有十几套,南越王丝缕玉衣的制造时间比中山靖王刘胜的金缕玉衣早10年左右,因此,它是我国迄今年代最早的一套形制完备的丝缕玉衣,是从未见于文献和考古发现的新品种,其上衣采用对襟形式也是一大特色,因为汉朝的衣服大多都是斜襟的嘛,这是赵昩标新立异的

一个体现。

出土时南越王尸体已经朽烂,玉片也散落在地,专家用了三年左右的时间才修复完毕。

用玉衣殓葬的习俗源于玉能使尸体不朽的观念,往上可追溯到新石器时期的玉敛葬风俗。

(为何为丝缕而不是金、银、铜缕玉衣呢?

可能是南越王不愿遵循旧制,爱创新;也可能是他觉得丝线比金银铜还珍贵。

一,他是诸侯;二,他喜欢标新立异,觉得丝比金子还珍贵,毕竟他的行玺含金量高达98%,金子多少他已经不稀罕了。

(玉衣制度的消亡和原因:

为什么要废除呢?

正如我刚才介绍的,专家用了三年的时间来修复这件丝缕玉衣,可想而知要做一件玉衣要耗费多长的时间。

三国正处于混乱时期,根本没有时间也没有这样的财力物力来耗费,另外这种玉衣太珍贵了,容易引来盗墓者,所以玉衣制度就被废除了)

(头套玉璧、玉觿、双连璧的含义:

还有,他的脚下有一块像祥云的玉璧,这寓意着脚踩云气,魂气升天。

另外在左右手下各有一块玉璧,我们称之为玉觽xi,也可以叫玉握。

古人认为,人死后不能两手空空,必须手有所握,于是就放一个玉璧。

我们再来看一下,在玉衣的头部呢有一个开了孔的玉璧,那是因为中国人认为啊,人死后灵魂可出窍。

赵昩的尸身是头朝北脚朝南的,因为他的祖籍在北方嘛,这样方便他的灵魂回到他的老家。

另外,我们在玉衣上出土了一件玉襦。

所谓玉襦,就是用小珠缀连而成的短上衣。

但因为年代久远,丝绢织物已经朽烂了,只剩下这些金花泡,金素泡,银贝,玻璃贝等。

大家看,这两行金色的就是金花泡了,它是由金丝和金珠焊接而成,在20倍放大镜下甚至可以看到焊接的痕迹。

这样精致的工艺可能是来自古代西亚,所以啊,它还是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证物之一哦。

大家看一下旁边的金片,它们是缝在那块盖在南越王脸上的丝绢上的。

本来有八块,不过为了保护文物,我们这里只展示了4块。

这个展柜展出的是一些珍珠,它们主要在三个地方出土,一个是赵昩的嘴里,用丝绢包着。

一个是在头箱里,还有在枕头里。

据推测,这些珍珠可能来自广西。

因为当时广西属于南越国,且它产的珍珠很出名。

(防止精气外泄)

好,下面来看一下这幅殉葬图。

在墓道这里有两个殉葬者,他们可能是墓的保安。

前室里有一个殉葬者,他是太监,可能是赵昩的管家,帮他打理皇家事物,所以这块“永巷令”印可能是属于他的。

古代呢,这个字和永是同音的,永巷令其实是官职的名称,主要由宦官担任。

在东耳室有一具年青的骸骨,因为那是是放乐器的嘛,所以他可能是乐师。

西侧室这边有7个仆人殉葬(有2个人的尸骨跟动物的尸骨混在一起,他们可能人牲,即把人当成畜牲来祭祀,十分残忍),而东侧室是南越王4个嫔妃的葬所。

(赐死再葬)旁边看到的这些玺印就是属于这四位夫人的,她们分别是右夫人,左夫人,泰夫人以及部夫人。

大家可以看到,其他夫人的玺印是鎏(一声)金,只有右夫人的是纯金的,而且汉代以右为尊,所以她可能是诸妃之首(南越国以左右位次来称呼皇帝的妃子。

右夫人不是皇后,西汉时期,皇帝和皇后是不会同穴而葬的)太这个泰呢也是同太阳的太,就是大的意思。

关于这位夫人,其实我们并不知道她是不是叫部夫人。

因为出土时她的印章已经损坏了,只能看到一个口字。

根据太夫人这个称呼,我们觉得她应该是部夫人,因为部是小的意思,与泰相对应。

(第二展厅)

接下来我们来到的这个就是第二展厅了。

第二展厅展出的基本上是一些玉器。

现在你可以看到这里展示的是5个玉容器,目前中国发现的西汉时期的完整的玉容器就只有十多件,但是你可以看到在这里展出的就有5件之多,从这里可以看出这些玉容器的珍贵。

首先我们看到的是这个就是铜承盘高足玉杯。

它是在南越王棺椁的头端发现的,(第三展厅)

【篇二:

2014年西汉南越王墓导游词】

西汉南越王墓

一、概况

西汉南越王墓位于广州解放北路的象岗山上,是西汉初年南越王国第二代王赵眜的陵墓。

赵眜是赵佗的孙子,号称文帝,公元前137年至122年在位。

南越文王墓的出土,被誉为近代中国考古五大新发现之一,现已辟为博物馆。

1983年,在解放北路象岗山上一个工地发现的这个大墓。

深入地下20米,用750多块砂岩大石构筑。

陵墓面积约100平方米,分前后两部分,共有7个室。

前室居中,室的四面及顶部都绘有朱、墨两色的云纹图案,象征朝堂。

斜坡墓道残长10.46米,宽2.36~2.59米。

墓内的前、后两部分各设有一道双扇的石门。

南越王墓是岭南地区发现规模最大、出土文物最丰富多样、墓主人身份规格最高的一座汉墓,是中国境内迄今发现年代最早的彩绘壁画石室大墓。

这座墓堪称地下宝库,共出土各类文物达1000多件(套),内涵非常丰富,尤以铜、铁、陶、玉四者所占比重最大。

而“文帝行玺”金印是中国考古发掘首次发现的“皇帝”印玺,最为珍贵。

二、金印、金带钩与金花泡

“镇墓之宝”——“文帝行玺”金印,是我国考古发掘出土的第一枚帝印。

在传世或发掘出土秦汉印章中,未见一枚皇帝印玺,只有文献记载。

但是文献讲的帝印,是白玉质印、螭虎钮印,印文是“皇帝行玺”或“天子行玺”;而南越国赵昧这枚帝印却是金质印、蟠龙钮印,印文是“文帝行玺”。

这是金印的独特之处,是南越国自铸、生前实用之印。

南越王墓除了“文帝行玺”金印外,还有“泰子”(泰同太)金印和“右夫人玺”金印,但不是龙钮,而是龟钮。

“泰子”金印也是首次发现,在传世印玺中未曾见过。

南越王

墓的金器除金印外,还有金带钩、金花泡和杏形金叶,均为饰物。

而金花泡普遍被认为是海外输入的“洋货”.

三、银盒、银洗与银带钩

南越王墓出土文物中有一件白色的银盒特别引人注目,这个呈扁球形银盒在出土时在主棺室,盒内有十盒药丸。

从造型、纹饰和口沿的鎏金圈套等工艺特点看,与中国传统的器具风格迥异,经分析研究,认为是波斯产品,里面的药丸很可能是阿拉伯药。

因此,银盒并非南越国制造,而是海外舶来品,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

除银盒外,还有银洗、银卮和银带钩,都是越王室的专用器具。

这些银器纹饰复杂,通体鎏金,镶嵌的宝石闪闪发光,显得高贵华丽,是很好的工艺精品,反映了主人高超的制作工艺和审美观点,从中我们也可看出当时人们的生活风尚。

四、铜鼎、铜壶与铜提筒

铜器在南越王墓的出土文物中占有重要地泣,共有青铜器500多件,不但品种数量多,而且工艺技术精湛,极具地方特色。

这批铜器中有厨具、饮食用具、酒器、乐器、车马器、生产工具及各种日用器具,等等。

铜鼎。

共36件,有汉式鼎、楚式鼎和越式鼎,其中有9件刻有“蕃禺”铭文,都是由南越国的都城工匠所造,是广州建城历史的重要物证。

铜壶。

共9件。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一个鎏金铜壶,通体鎏金,光亮华丽,是一件艺术精品。

铜提简。

共9件。

铜提筒是南越王墓出土文物中最具地方特色的器物之一。

特别是一个船纹铜提筒。

除器身有几组几何饰纹带外,最为突出的是4只首尾相连的羽人船,每船有羽人5名,各饰羽冠,赤脚。

船首倒挂一具人头。

船首尾各竖两根羽旌。

5人形态各异,有的划桨,有的击鼓,有的持兵器,有的在杀人。

船与船之间还有海龟、水鸟、海鱼等作装饰,有人分析,广州临海,多海患,画面表现的应是杀俘虏祭海神的场面。

五、铜镜、铜鉴与铜熏炉

出土的39件铜镜大部分是精品,其中绘画镜是彩绘人物大画镜,为国内考古发掘出土最大的西汉绘画圆镜,是汉代铜镜中的珍品。

铜鉴出于后藏宝,是深鼓腹大盆,可用来盛水或食物,出土时盆内有猪、牛、羊、鸡骨和鱼、龟等海产,说明这是当时的主要食品。

铜熏炉。

共有11件,有单件和四连体的,炉腹和顶盖均镂孔透气,是用来焚香料的,香料被认为是舶来品,这是最能反映南越国地方特色的典型铜器,其复杂的工艺反映了当时的铸造技术水平。

七、铜戈、铜剑与铜虎节

墓中出土的兵器种类多,数量大,除15把剑为铁质外,其余皆为铜造。

最为难得的是一把“张仪”铜戈,铭文“王四年相邦张义(仪)”等字,“王四年”应为秦惠王时。

由张仪监造,说明是由秦带入南越的。

铜虎节。

是一件难得的珍品。

是国内仅存的一件错金虎节,属于孤品。

节是外交和军事上的信符,有虎节、龙节、人节之分.可以用来证调战车和士兵

八、铁剑、铠甲与错金银铜间铁矛

南越王墓出土的铁器有700多件,有农具、工具、兵器和日用器具等。

铠甲。

这种轻型铁甲适合于气温较高的南方地区使用,代表了西汉时期南方铠甲的基本形制,与北方中原地区出土的铁铠甲形制有较大差别。

铁剑。

共15件,其中一件出自墓主腰间左侧

错金银铜间铁矛。

这个铁矛间铜质、鎏金,错间金银的三角图纹和流云纹,如此华丽的铁矛应为南越王自用,或用于仪仗。

九、玉蟹、玉盒与丝缕玉衣

南越王墓出土各种玉璧56件,仅主棺室就有47件,说明墓主对玉壁的喜爱。

其中主棺室中出土的一件大玉壁,直径33.4厘米,是我国已知考古发掘出土玉璧中体形最大、龙纹饰最多的一块。

玉盒。

主棺室出土,为青玉,呈青黄色,盒身鼓圆,高77厘米。

玉盒刻有两凤鸟,饰以美丽浮雕纹,结构严谨,雕工精细,光洁夺目,被称为“玉器绝品”。

丝缕玉衣。

玉衣是汉代特有的丧葬殓服,东汉灭亡以后,未发现有玉衣。

玉衣是有等级规定的,有金缕、银缕、铜缕玉衣,诸侯王多用金缕,也有用银缕的。

南越王墓出土的丝缕玉衣为首次发现,也是迄今为止惟一的一件。

整件玉衣全长1.73米,共用玉片2291块。

用朱红色丝带粘贴,构成多重几何形纹样,色彩鲜艳夺目。

十、玉印、玉佩与玉角杯

玉印。

共9枚,其中3枚有文字的玉印(有6枚无文字)都是出在主棺室墓主身上,分别是“赵昧”、“泰子”、“帝印”的方形玉印。

“赵昧”印和“帝印”都是墓主身份的物证。

“帝印”是“皇帝之印”的意思,是赵昧生前僭越称帝的物证。

玉佩。

南越王墓出土的玉饰品有130余件。

墓主赵昧的组玉佩是最大、最豪华的一套。

玉角杯。

出目主棺室“头箱”,为主人自用的酒具。

十一、陶鼎、陶瓮与长安宫器

南越王墓共出土陶器371件,众多的陶器说明其在王宫的日常生活中的重要作用。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打上“长乐宫器”戳印的四件陶鼎、陶瓮。

因为它向我们提出了一个问题:

南越国宫殿中是否有长乐宫?

我们知道,长乐宫是汉代首都长安最重要的皇宫,是皇帝和太后居住的宫殿。

最后,考古工作者在儿童公园东边试掘出约500平方米的宫殿遗址,是不是长乐宫的遗址?

因为按照长安的宫殿位置,长乐宫在东南边,未央宫在西边,正好位置相符,而这个试掘宫殿遗址的东边又是宫署御花苑,是南越王及王室休闲和游乐的地方。

据推测这四件长乐宫器应是南越国长乐宫的产特,以其随葬,是祈求死后仍会长生长乐。

十二、主人殉葬与奴隶制残余

【篇三:

《西汉南越王墓》教材导游词】

西汉南越王墓

讲解线索:

1、【南越王墓概况】2、【金印、金带钩与金华泡】3、【银盒、银洗与银带钩】4、【铜鼎、铜壶与铜提筒】5、【铜镜、铜鉴与铜熏炉】6、【钮钟、甬钟与铜句鑃】7、【铜戈、铜剑与铜虎节】8、

【铜钫与印花铜凸版】9、【铁剑、铠甲与错金银铜间铁矛】10、【玉壁、玉盒与丝缕玉衣】11、

【玉印、玉佩与玉角杯】12、【陶鼎、陶瓮与长乐宫器】13、【主人殉葬与奴隶制残余】

1、南越王墓概况

西汉南越王墓位于广州解放北路的象岗山上,是西汉初年南越王国第二代王赵昧的陵墓。

赵昧是赵佗的孙子,号称文帝,公元前137年至122年在位。

南越文王墓的出土,被誉为近代中国考古五大新发现之一,现已辟为博物馆。

1983年发现的这个大墓,深入地下20米,用750多块砂岩大石构筑。

陵墓面积约100平方米,分前后两部分,共有7个室。

前室居中,室的四面及顶部都绘有朱、墨两色的云纹图案,象征朝堂。

墓内的前、后两部分各设有一道双扇的石门。

南越王墓是岭南地区发现规模最大、出土文物最丰富多样、墓主人身份最高的一座汉墓,是中国境内迄今发现年代最早的彩绘壁画石室大墓。

这座墓堪称地下宝库,共出土各类文物达1000多件(套),尤以铜、铁、陶、玉四者所占比重最大。

而“文帝行玺”金印是中国考古发掘首次发现的“皇帝”印玺,最为珍贵。

2、金印、金带钩与金花泡

南越王墓出土的“文帝行玺”金印,是我国考古发掘出土的第一枚帝印。

在传世或发掘出土秦汉印章中,未见一枚皇帝印玺,只有文献记载,而且文献讲的帝印是白玉质印、螭虎钮印,印文是“皇帝行玺”或“天子行玺”;而南越国赵昧这枚帝印却是金质印、蟠龙钮印,印文是“文帝行玺”。

这是金印的独特之处,是南越国自铸、生前实用之印。

南越王墓除了“文帝行玺”金印外,还有“泰子”(泰同太)金印和“右夫人玺”金印,但不是龙钮,而是龟钮。

“泰子”金印也是首次发现,在传世印玺中未曾见过。

南越王墓的金器除金印外,还有金带钩、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