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质文档晚报副刊文学征文精选多篇推荐word版 14页.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4888732 上传时间:2022-12-11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31.3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优质文档晚报副刊文学征文精选多篇推荐word版 14页.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优质文档晚报副刊文学征文精选多篇推荐word版 14页.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优质文档晚报副刊文学征文精选多篇推荐word版 14页.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优质文档晚报副刊文学征文精选多篇推荐word版 14页.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优质文档晚报副刊文学征文精选多篇推荐word版 14页.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优质文档晚报副刊文学征文精选多篇推荐word版 14页.docx

《优质文档晚报副刊文学征文精选多篇推荐word版 14页.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优质文档晚报副刊文学征文精选多篇推荐word版 14页.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优质文档晚报副刊文学征文精选多篇推荐word版 14页.docx

优质文档晚报副刊文学征文精选多篇推荐word版14页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整理,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立即删除!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方便编辑和修改!

==

晚报副刊文学征文(精选多篇)

第一篇:

关于《羊城晚报》副刊《花地》的研究

关于《羊城晚报》副刊“花地”的研究

摘要:

经过五十多年的磨砺饿,《羊城晚报》的“花地”文艺副刊俨然已经成为一个品牌,其在审美上张扬了温柔敦厚的诗教传统,“乐而不淫,哀而不伤”,与夜晚的橙黄台灯带来的温馨匹配。

在新时代不仅培养了大批文艺青年,“花地”自身也不断得到提升,尤其在电子媒体蒸蒸日上,传统报媒日渐式微的今天,“花地”的成长是值得骄傲的。

但是,其所面临的问题,也是其他文艺副刊共同面对的问题,也需要我们给予足够的重视。

关键词:

“花地”文艺副刊栏目编辑符号厚报纸时代

导论:

《羊城晚报》是我国晚报传统的“三大晚报”之一,其副刊“花地”、“晚会”更以其鲜明的怡情休闲性、生活指导性备受读者青睐。

该品牌的副刊高格调、高品位、高质量,注重情感性、知识性、趣味性于一体,在当今报纸副刊逐渐走向窄播化的今天,仍然能吸引一大批的读者,坚守晚报副刊的大气屹立不倒,确实难能可贵,尤其是纯文艺的副刊在今天商业化、物质化的挤压下,《羊城晚报》的“花地”副刊却能走过五十多年,其“花地”人自身的努力自然要得到肯定。

花地在广州城区西南。

属芳村区。

原是河滩草坦地。

明代居民在此开荒植花,初名“花埭”(“埭”为土堰之意),后谐音渐称花地。

由于“花地”一区恰在广州,有着较为久远的历史,在当地有一定的名望,与花草结缘本就是文人雅士娱乐方式,也是市民休闲娱乐常选的形式,“花地”做为《羊城晚报》的副刊专版,自然也正值办此副刊的宗旨了。

下面,我们就具体看看花地(请继续关注:

)的魅力。

本论:

“花地”一周栏目设置:

“花地”的栏目设置基本上是稳定的,具有一定的周期性和规律性。

一般的,“花地”从周一到周日都至少会有半个到一个版面。

少数时候周六和周日会没有“花地”版面,但“花地”的招牌栏目,“小说连载”是会有的,通常在没有“花地”版的时候,“小说连载”会安排在“娱乐”和“晚会”两个版面的下部。

(如201X-12-19日的《羊城晚报》)有着非常明显的标志,就“小说连载”的活页夹式的边框。

由此也可以看出,在厚报纸时代,纯文艺的副刊生存的处境。

下面我们细分一下。

周一:

花地小小说,内设栏目:

文苑短讯、微小说、小说连载,另外主体部分并没有分栏目,主要刊发3篇以内的短片小说,文字在1000左右或更短。

有时周一只有半版,另外半版为“家庭”,设有成长点滴、快乐时光、我拍我家、父母心声、未来之星等。

此时“小说连载”可能移至下一个版。

周二:

花地,为综合和连载两个栏目。

综合部分多有哲理散文、诗歌、随笔、闲谈、小故事等。

但有时候可能只有半版,下部分为广告或者安排一个“家庭”版。

此时“小说连载”栏目可能移至下一个版。

周三:

花地大家小品,设有小品文饭、小说连载。

有时可能也只有半版,另外半版为“家庭”。

“小说连载”移至别的版面。

周四:

花地纪实,设有“提前怀旧”、“人在他乡”和“小说连载”。

周四相对来说比较固定,在我观察几个月来,并没有出现只有半版的情况。

周五:

花地:

为专栏,主要有“课堂作文”、“自由落体”、“社会观察”、“校园达人”、“迷你小说”,还有就是“小说连载”。

周五的相对来说也比较固定。

周六:

如果有“花地”版,则为艺术和论坛。

周日:

花地为小说。

此时“花地”可能就不单独占一个版了,也不会在报纸的上半部分,往往只有“小说连载”一个栏目。

可以看出,“花地”的周四和周五的安排是具有明显区分度的,周四为纪实,设“提前怀旧”和“人在他乡”,显然多是为在广州工作的非广州人。

周五集中校园,读者显然倾向于学生。

其他时候的则读者区分度比较均一。

“花地”编辑符号的运用:

编辑符号又叫编辑语言,是区别于音响文字语言的一种编辑认识和运用的符号形式,包括版面位置、线条运用、底纹、边框、编者按、字体字号、色彩、留白等等。

准确使用编辑符号,可以起到重点突出、立场鲜明、条理清晰、耐人寻味的作用,同时又能传达出报社和编辑的思想意图,形成报纸特有风格,给读者良好的印象。

《羊城晚报》《花地》副刊的编辑语言运用具有自身的特色。

其整个版面色彩鲜明,版块分割使其具有很好的区分度,线条边框使用大胆,尤其是“小说连载”栏目的活页纸边框设计,让人一眼便能找到“花地”。

1、边框线条的使用:

“花地”的边框使用是比较讲究的,边框一般与底纹相融合衬于文字底部,没有割裂感。

边框色彩恬淡柔和,有一种亲和力。

适当的立体效果,静态和动态相结合。

线条浅显简洁温和,体现了明显的南方的地域特色。

适当的线色融合,同样体现着动态的美感。

总体来说框线避开了刺激,给人一种闲适的阅读愉悦,有效的降低了浮躁,平和心态,真正做到了阅读的休闲性和审美性。

协调即是美德。

2、色彩插图的使用:

色彩插图的使用是“花地”又一个成功的创造。

每一个插图都是精心选择的,恰当的配合文字内容和“花地”本身的文艺性定位。

插图清新简洁,卡通的唯美可以有效舒缓心理,增强阅读的乐趣和休闲的意味。

色彩以浅温的暖色系为主,多为淡黄色、淡红色、甜橙色或浅咖啡色彩,这些都是一些柔和明亮的色彩。

另外还有一些偏冷的色彩,如淡蓝色、亮草绿、晶石黑,同样能起到平和心态的作用。

毕竟良好的阅读是从明净的心情开始的。

3、栏目相对固定:

说到栏目的相对固定莫过于“小说连载”了,可以说,该栏目已经成了“花地”的标志,找“花地”最简单最直观的就是找“小说连载”,该栏目始终置于版面的下部,由两页活页纸式的边框承载,对称的托起其上部的栏目。

另外每一期“花地”都有相对固定的专栏,因为上文已经述及,此不在赘言。

4、版面具有很强的区分性:

“花地”字样的类报头始终在报纸版面的右上角,固定的在晚报的b04或b05版上。

除了“小说连载”的区分外,“校园达人”栏也是一个典型,明绿色的底纹一贯的在报纸的右上部位。

特别的栏目总有底纹或边框以示突出。

“小品文饭”浅咖啡色的底边框一如既往不变。

“花地”用稿的特点和标准

1、内容标准:

“花地”用稿有一个基本原则,即是文稿需具有美文感、通俗性,涉及生活方方面面。

除了另外有要求外,综合性比较强。

但是,“三贴近”原则是贯彻着的。

所有稿件需有生活性,能反映现实生活。

言论尖锐但没有攻击性。

除了文稿外,漫画、国画等也是“花地”的重要用稿。

2、思想标准:

思想积极向上,没有颓废没有抱怨,具有精神的审美性和美德性。

反映

时代特点、地域特点、人文特点,如“人在他乡”、“提前怀旧”等栏目,就反映了广州的社会经济特点。

3、风格标准:

风格清新恬淡,文辞流畅练达。

不同作者风格迥异,但都必须在“花地”

一贯的审美角度内。

4、文长标准:

文长是决定是否适于刊登的重要标准,毕竟版面有限。

花地的搜有稿件,

都是短小精悍的。

小小说、小品都在千字左右。

“花地”编排中出现的一些问题

1、“花地”在编排中出现的明显的问题,是纵观地看,缺乏连贯性,即上文提到的有时“花地”和某些版面拼版。

此中可以看出“花地”在传播扩张、信息爆炸的时代所遇到的尴尬。

《羊城晚报》在1980年复刊时,总共只有对开四版,副刊却占了两个版:

一个是文学副刊《花地》,一个是综合副刊《晚会》。

现在,羊城晚报版面扩张到40多个版,但除了星期六外,属于真正副刊的只有两个版。

这个比例对羊城晚报而言显得少了。

2、缺乏“大家说话”的气氛,文艺思想没有体现“百家争鸣”局面。

就我观察的若干期而言,我很少还看到有不同文艺家或作家在“花地”上进行文艺的争鸣,似乎很和气。

文艺不光是休闲阅读,还应该有文艺思想的碰撞。

当然,这不是光《羊城晚报》一家的问题,而是带有普遍性的。

“花地”在厚报时代的反思

1、受众的稀释:

“用“腹背受敌”、“四面楚歌”来形容当下报纸副刊的生存状态并非夸张。

一个有电光声色可以愉目怡情的电子时代,必然导致印刷阅读物的式微。

在以新闻为主导的报社,副刊要么成为点缀,要么在逐渐远离它的本原定位,要么干脆从报纸上消失。

由于新的更为简单和时效的广播电视迅速发展,社会物质化的趋势已经形成,人们追求的闲适的娱乐阅读渐成为一个梦幻。

人们的娱乐休闲方式发生着深刻的变化,肥皂剧、电影、夜总会等等已经分去了人们的大部分时间。

报纸受众正在日益缩小,同时缩小的还有文艺副刊的读者。

值得注意的是网络媒体的兴起,提供了更多的信息和娱乐选择,也包括便捷型电子纸阅读的流行,报纸副刊的路走得更加窄了。

在今天的副刊里,除了杂文被时事评论版夺爱之外,诗歌据说“写的人比读的人多”而不被重视,文艺评论也过于阳春白雪而纷纷“下架”,报告文学的生产周期过长,不符合新闻的时效特征,因此也渐渐被淘汰出局。

现代副刊最受宠的文体莫过于随笔,不少报纸的副刊也只剩下了随笔。

中国还处于技术转型期,只要印刷媒体与电子媒体还在拉锯战,作为传统媒体的报纸就仍然在坡上行走,同时,作为报纸副刊也仍然有生存空间。

不管怎么说,报纸的辉煌正在过去,文艺副刊的危机正在逼近。

因此,作为副刊编辑,我们要思考的是,怎样才能延缓危机的行进脚步。

“花地”自然也无法避免。

2、商业性的异化:

由于市场经济的发展,我国的报纸早已不再吃大锅饭,转入了市场运作之中。

作为市场经济的参与者,报纸商业化是不可避免的。

为了最大实现报纸盈利,副刊从某种意义上讲已经成为报媒的抱残守缺的表现。

纯文艺的副刊处境更加艰难,其他很多版面都在扩版,唯独文艺副刊不仅没有扩版,反而其有限的物理空间还遭到进一步的挤压。

同样是《羊城晚报》的副刊“晚会”其扩展已经是“花地”的好几倍。

其“花地”的“论坛”、“艺术”栏目也不同程度的表现出商业化得娱乐倾向。

“花地”的阵地能守多久,实在令人乐观不起来。

结论

总的来说,“花地”在审美上张扬了温柔敦厚的诗教传统,“乐而不淫,哀而不伤”,与夜晚的橙黄台灯带来的温馨匹配。

其经过五十多年的坚守和奋斗,已经形成了自己独有的特色和品格,具有了独立的纯文艺性的副刊品牌。

其总结出来的友谊经验和尝试将成为所有文艺副刊的宝贵财富,对报纸的文艺副刊的发展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

但是,在电子媒体充分发展的今天,报纸的发展也将式微,作为本身先天不足的纯文艺副刊,其发展更是不能乐观以待的。

必须不断反思,找出自己的出路。

“生存,或是死亡,这是一个问题。

”这些话,当然也是对“花地”说的。

作者:

陈领

第二篇:

解放前《新民晚报》副刊“夜光杯”历史探源

解放前《新民晚报》副刊“夜光杯”历史探源

周劼人

摘要:

1946年5月1日《新民晚报》前身《新民报》上海版晚刊成立,同日其副刊“夜光杯”创刊。

从1946年5月到1947年5月《新民报》上海版晚刊被停刊,这一时期也是“夜光杯”的第一个辉煌期。

这一时期“夜光杯”其政治立场偏左,主要有张慧剑、吴祖光等主编,设有夏衍《桅灯录》、袁水拍《月下小景》、赵超构的千字小文等主要栏目。

1947年2月20日,因“夜光杯”刊登《冥国国歌》而使《新民报》上海版晚刊被迫停刊一日,并最终于1947年5月被封报。

至此,“夜光杯”在上海解放前的第一次辉煌期结束。

关键词:

《新民报》“夜光杯”副刊上海版

201X年5月,上海《新民晚报》副刊“夜光杯”迎来了它60岁的生日。

创刊于1946年5月的《新民晚报》“夜光杯”,是目前国内历史最为悠久的报纸副刊之一。

其历时跨幅之大,经历世变之多,用报界前辈柯灵先生的话来讲,是“副刊史上,罕有其匹”。

本文着眼于《新民晚报》创刊到上海解放这一时间段,梳理其副刊“夜光杯”第一次辉煌期的历史。

一、《新民晚报》“夜光杯”创刊背景及其概况综述

1、《新民报》上海版晚刊简史

1946年5月1日,《新民晚报》在上海创刊。

同日,其副刊“夜光杯”诞生。

“夜光杯”所在的《新民晚报》,其前身是1929年(民国18年)9月9日于南京创刊的《新民报》。

创办人是陈铭德、邓季惺夫妇,第一任总主笔兼总编辑赵超构,一年后,程大千接任程大千总编辑,主笔仍为赵超构。

1946年5月1日,《新民报》上海版晚刊第一期出版,该报规格为四开一张,是南京新民报股份有限公司所属“五社八版”中的一个。

1946年7月1日,《新民报》上海版晚刊改名为《新民晚报》,规格变为对开半张,8月改为对开一大张。

1948年12月1日,《新民晚报》恢复《新民报》上海版晚刊名称。

2、“夜光杯”名称由来及其办刊宗旨

创刊时期,“夜光杯”并不是副刊的刊名,而是副刊的一个部分。

当时的《新民报》副刊除“夜光杯”外,还有李嘉主编的“夜花园”和柯灵主编的“十字街头”,以后又逐渐增加了“生意经”、“天下”。

副刊作者多为当时的文化进步人士,其中一部分为抗战期间一直为蓉瑜

二地《新民报》写稿的老作者。

当时副刊的记者有唐海(采访部副主任)、张林岚、韩鸣、沈史明、李仲源、周光楣、张之江、章正续、王戎等。

各个副刊均每日见报。

“夜光杯”创刊于全国人民争取和平民主,反对国民党专制独裁、发动内战的革命高潮中,且其所在的《新民报》政治上倾向进步,这两点影响了“夜光杯”的政治立场与版面风格。

《新民报》上海版晚刊的《发刊词》提道:

“我们愿意忠于国、忠于民,但是坚决不效忠于任何政治集团?

?

我们相信,一张报纸必须配合时代的要求,始有其存在的意义?

?

为了国民的幸福,我们需要民主自由;为了国家的富强,我们需要和平统一。

”1这也可以看作是“夜光杯”在当时的立场与宗旨,其不少专栏和文章都很好地贯彻与体现了这一宗旨。

如当时夏衍以“朱儒”为笔名主笔的专栏《桅灯录》,常常以五百字左右的短小文章针砭时弊,笔锋辛辣犀利,毫不留情。

“夜光杯”这一名称为第一任主编张慧剑所取,乃是其与同事在旧校场路老饭店举杯畅饮时偶得,取意于唐诗“葡萄美酒夜光杯”。

张慧剑在其主编的第一期“夜光杯”中撰写“编者小启”,阐发了“夜光杯”一名的含义:

“唐代诗人王翰传世之作不多,常为后人传诵的只有一首凉州词。

《唐书》说他有轻侠之气,诗人懂得生活,眼睛看到世界;做人与做诗一样,不受礼法的羁勒,敢于对绅士社会的成规作战。

为了配得上“夜光杯”这个名字,我们应该发扬重侠精神,扩大视野,多为人民大众的生活福利多说几句话。

”用当时“夜光杯”记者张林岚的话来说,“夜光杯和《新民报》的5个地方版,8个日晚刊、包括所有副刊,都遵守一个共同的原则:

‘民之所好者好之;民之所恶者恶之。

’”2

1946年是“夜光杯”创刊后即迎来它的第一个辉煌时期。

全国各地的名家都纷纷为其撰稿。

但是好景不长,1947年后,随着国民党发动的内战全面铺开,副刊和报纸都逐渐难以编写。

当时国统区民生凋蔽,政治腐败,文网森严,而《新民报》上海版晚刊作为一张进步报纸,时时受到迫害,准备关门。

此时的“夜光杯”也稿源枯竭,人手短缺,篇幅不得不跟着报纸缩了再缩,报纸由对开一张,缩为半张,副刊只剩下一个小角落。

二、“夜光杯”两位重要主编及其时的“夜光杯”状况

解放前“夜光杯”先后有过张慧剑、吴祖光、李嘉、袁水拍等几位主编,此几位都是当时文化界的重要人物,其对“夜光杯”的发展也都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而这几位主编中,又尤以张慧剑和吴祖光最为重要,张慧剑是“夜光杯”的第一任主编,也是此副刊名称的提出者;吴祖光在解放前的“夜光杯”主持时间最长,其任内发生的事件对“夜光杯”及《新民1

2《上海新闻志》,第一编第三章第一节:

三家主要报纸《新民晚报》,201X年10月15日“夜光杯”,作者张林岚

报》的发展有着转折意义。

1、张慧剑及其任主编时的“夜光杯”

张慧剑是“夜光杯”的首任主编,有“副刊圣手”之称,与张恨水、张友鸾、赵超构并称“三张一赵”。

他主编过的副刊有**《新民报》的“西方夜谭”、成都《新民报》的“出师表”、南京《新民报》的“夜航船”,以及《新民报》上海版晚刊的“夜光杯”。

以上这些副刊,都是由他担当首任主编,当副刊运行进入正轨后,再交由他人继任。

张慧剑时期的《新民报》副刊人手十分少,整个“夜光杯”由张一人编写。

当时的“夜光杯”版面风格活泼,文章长短搭配得当,文体有杂文、诗歌、随笔、学术小品、考证文章等,还常常配有漫画。

当时主要的专栏有夏衍的言论专题《桅灯录》,以及赵超构署名“沙”的小言论,这个言论专栏在原来**《新民报》就有,上海版晚刊成立后又在“夜光杯”继续,到后来成为了在全国范围内广有影响的“林放杂文”,还有程大千的千字小小说,此外就是张慧剑自己撰写的文史小品。

当时“夜光杯”的一位作者这样评价张慧剑排出的版面:

“自己写的虽是一篇豆腐干小稿子,经他一编,好像被安排到了最显眼的地位!

张慧剑的副刊编辑理念不光重视艺术性,还常常借副刊来发泄对当时时局的看法。

因此其时“夜光杯”上无论文章漫画,都言辞锋利,直指时弊,毫不留情。

可以说张慧剑任主编的最大意义就在于为《新民报》上海版晚刊的副刊起了个好头,为后来接任者打开了局面。

2、接任者吴祖光及其时的“夜光杯”

吴祖光继张慧剑后任“夜光杯”主编。

可以说吴祖光担任主编的时光,是解放前“夜光杯”最核心最辉煌的阶段。

吴祖光加盟《新民报》是机缘巧合。

1944年,陈铭德找到了从成都回到**不久的吴祖光,委托他去邀请当时大后方文艺界尤其是戏剧界负有重望的夏衍为陈的**版《新民晚报》主编副刊“西方夜谭”。

由于夏衍的工作安排,只能担任短期的编辑工作。

于是陈铭德便力邀吴祖光在夏衍离开后接任《新民报》**版副刊“西方夜谭”的主编。

因吴从未做过报纸编辑工作,因此在夏衍任职期间,吴便潜心向夏衍学习编辑技术,这段经历可以说为后来吴顺利接受《新民报》上海版晚刊“夜光杯”奠定了基础。

3

吴祖光在去上海前短暂担任了**《新民报》副刊主编,并在1945年11月14日,由于刊登了毛泽东同志的《沁园春·雪》而引起了全国范围的震动。

此一事件初步显示出吴祖光的副刊编辑思想和风格。

3《吴祖光自述》李辉主编,大象出版社,201X年,p180

1946年元月,因筹办《新民报》上海版晚刊,陈铭德在交通极其紧张的情况下,通过军方的关系用“青岛二号”军用飞机将吴祖光送至南京最后转至上海,参与“夜光杯”筹备及编辑工作,成为继张慧剑之后的第二任“夜光杯”主编。

吴祖光时期的“夜光杯”依旧每天见刊,主要栏目有夏衍先生的《桅灯录》和袁水拍先生的《月下小景》,这两位作者都十分紧密结合社会现象和发生的事实负责供稿。

当时外界投稿很多,但同时副刊编辑也会自己写很多稿子,有时是为了结合时事,有时为了弥补由于多种原因而发生的版面空白,这类稿件大都是临时随便署一个化名,而具体是哪些稿件由哪位编辑所写,连当事人自己也已记不清,所以无从考据了。

4彼时参与编辑的人手依旧很少,副刊版面从选稿、写稿、画版面,最后还有校对一次清样,都由吴祖光一人独立完成,大致是编辑每日上午十时左右开始工作,首先校对昨天发稿的当天晚报的清样,或增补一些空白,作一些调整,交总编辑看过便付印出报,同时编第二天的版面。

吴祖光在任《新民报》编辑期间还同时于其好友丁聪一起主编《清明》杂志,该杂志在“共舞台”三楼有一间非常讲究的编辑室,“夜光杯”的很多稿件也诞生在这间编辑室内。

据吴祖光回忆:

“由于(编辑室)地处闹市,朋友们时常到此歇脚。

夏公常到这里午休,有些(夜光杯)文稿就是在这里写给我的,田汉、洪深先生都在这里为我写过晚报的稿件。

我都不教他白来。

”5

吴祖光继承了张慧剑的副刊编辑理念,而且他本人对于国民党统治的态度只有“蔑视”二字,他曾公开表示:

“国民党统治腐败到极点,他们做的许多事让人瞧不起”6,因此在他编辑“夜光杯”期间,由于发稿不慎,曾多次触怒民国政府当局。

直到“冥国国歌事件”,《新民报》被迫停刊一日。

这些事件发生后,都是由《新民报》的老板陈铭德出面化解,且他从不怪罪报社任何工作人员。

陈铭德的这一态度和做法,是“夜光杯”在国统区内可以坚持偏左的政治立场的重要原因之一。

1947年秋,吴被迫离开上海。

根据当时的文献与相关人后来的回忆,吴祖光离开是因为其在1946年至1947年间所写的两个剧本——《捉鬼传》、《嫦娥奔月》——涉及讽刺社会、批评政府,引起当局不满。

后来一个警方剧团的年轻演员在民国政府企图抓捕吴祖光时提前给吴报信7。

于是吴祖光就在短时间内放下手头工作,逃往香港。

他在“夜光杯”的编辑生涯也就此结束。

4

5《吴祖光自述》,李辉主编,大象出版社,201X年,p182《一辈子——吴祖光回忆录》,吴祖光著,中国文联出版社,201X年,p354

《陈铭德、邓季惺伉俪传》上海文艺出版社1998p221

《一辈子——吴祖光回忆录》,吴祖光著,中国文联出版社,201X年,p35667

3、吴祖光后的几位“夜光杯”编辑

在发生《冥国国歌》(此事件在后文中将详细介绍)事件后,老板陈铭德为顺应当局“撤换‘夜光杯’编辑”的要求,将“夜光杯”主编吴祖光和“夜花园”主编李嘉互换职位,以求在报社损失最小的情况下平息该事件。

但是,两人调换岗位的时间并不长久,且调换后是否两人仍实际从事自己原来的工作,已不得而考了。

后,李嘉离开报社,去了日本。

“夜光杯”的编辑工作由原《月下小景》的专栏作者袁水拍继任。

但袁水拍彼时仍没有离开其原本在银行的工作,因此是用业余时间从事“夜光杯”编辑,且持续时间不长。

袁水拍是否一直担任编辑到上海解放?

又或者其后是否有别的人接任?

这些问题,由于一手资料的欠缺,本文暂时无法阐述。

三、“夜光杯”《冥国国歌》事件及《新民报》被迫停刊

1947年(民国36年)2月20日,《新民报》上海版晚刊“夜光杯”副刊刊登了署名“愚者”的来稿《冥国国歌》。

该稿件步国民党党歌——也是当时的“国歌”——的词韵和格式,通过改动个别词句,达到讽刺国民党腐败统治、揭露黑暗政治社会现实的目的。

全文如下:

战神土地,污党所宗,以建冥国,以建“打”同。

兹尔事多,唯民前锋,昔也非现,主义是祟(原注:

别读崇,以谐其音)。

世人似蛹,毕罄毕终,异心亿得,动辄死终。

该文一经刊出,引起强烈反响,读者纷纷来电来信,拍手称快。

但此文再次惹怒了国民党当局,且其程度远远超过以往历次。

国民党上海市党委主任委员方治,在中央训练团上海同学联谊会上,当众训斥陈铭德,将此行为称为“如此妄行,显系大逆不道!

实有干犯党纪之处,应以党纪予陈氏以制裁”8。

之后不久,方治正式提出要上海新民报自动停刊,且要求《新民报》交出《冥国国歌》的作者,并在跑马厅(今人民广场)开群众大会来公审。

陈铭德、邓季惺夫妇一方面坚持不把责任推给编辑和作者,且只能道歉、不能停刊;同时为此事在南京和上海两地奔波,多方联络,请国民党政要张群、孙科、吴铁城等人为之缓颊。

最后,《新民报》上海版晚刊自动停刊一天(另一说为停刊三天),登报就此事道歉;同时,陈铭德接受了“更换‘夜光杯’编辑”的要求,但他采用了一个巧妙的办法,将时任“夜花园”的编辑李嘉和“夜光杯”编辑吴祖光互换岗位,这样既符合了当局的无理要求,又保住了晚刊的人力资源。

只是《冥国国歌》的那位作者,虽经多方打听,仍不知下落,直到19828《陈铭德、邓季惺伉俪传》,上海文艺出版社,1998年,p221

年《新民晚报》“文革”后复刊时此作者才写信到报社,表示歉意,但仍然没有告知姓名。

1947年5月25日,国民党当局以“破坏社会秩序”、“意图颠复政府”的罪名,将《新民报》,与《联合晚报》、《文汇报》一同封闭。

在这次报馆被封事件中,“夜光杯”《冥国国歌》事件成了当局封报的一个主要理由。

两个月后,经过陈铭德夫妇奔走,《新民报》上海版晚刊于7月底复刊,“夜光杯”也同时恢复。

但此次复刊付出了一定的代价:

报社总编辑被撤换,由国民党中宣部与方治、潘公展派王健民接任,并派带枪特务分子二人公然驻报社监视记者编辑行动,赵超构经陈铭德力保留任,程大千则调编“夜花园”副刊。

至此,“夜光杯”等副刊的第一次辉煌期结束。

虽然整个《新民报》编辑部在中共地下党员和进步记者组织下,团结一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