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历史必修一专题总结.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4784424 上传时间:2022-12-08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29.4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一历史必修一专题总结.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高一历史必修一专题总结.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高一历史必修一专题总结.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高一历史必修一专题总结.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高一历史必修一专题总结.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一历史必修一专题总结.docx

《高一历史必修一专题总结.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一历史必修一专题总结.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一历史必修一专题总结.docx

高一历史必修一专题总结

高一历史必修一专题总结

1.急求高一历史必修一学问重点总结(最好能完整)

历史会考重点--高一上册条约及其内容中英《南京条约》:

1割香港岛给英国。

2.赔款2100万银元3.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

4.英商进出口货物缴纳的关税税率,中国须同英国商定。

《天津条约》:

1外国公使进驻北京。

2.增开牛庄、淡水、汉口、南京等10处为通商口岸。

3.外国军舰和商船可以在长江各口岸自在航行。

4.外国人可以到中国内地游历、经商、传教。

5.清政府赔偿英法两国军费各200万两白银,赔偿英商损失200万白银。

中英、中法《北京条约》:

1.清政府承认《天津条约》有效。

2.增开天津为商埠。

3.割九龙司地方一区给英国。

4.准许华工出国。

5.对英法两国赔款各增至800万两白银。

中日《马关条约》:

1.割辽东半岛、台湾及其附属岛屿、澎湖列岛给日本。

2.赔偿日本军费白银2亿两。

3.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商埠,日本轮船可以沿内河驶入以上各口。

4.允许日本在中国的通商口岸开设工厂,产品运销中国内地免收内地税。

(二)第一次鸦片战斗的影响鸦片战斗是资本主义的英国用武力打开中国大门的一场侵略战斗。

社会性质的变化。

中国由一个独立自主的封建国家开头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社会冲突的变化。

中国社会的次要冲突,由地主阶级和农夫阶级的冲突,开头转变为外国资本主义和中华民族的冲突,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冲突。

而外国资本主义和中华民族的冲突成为各种社会冲突中最次要的冲突。

革命任务的变化。

鸦片战斗以前,中国人名的革命任务是反对本国的封建统治。

鸦片战斗之后,中国人民肩负起反对外国资本主义侵略和反对本国封建统治的双重革命任务。

中国从今进入了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鸦片战斗是中国历史的转机点,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其次次鸦片战斗的影响其次次鸦片战斗使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的程度加深了。

在政治上,中国丢失了大片领土和主权;清朝统治者投靠外国侵略者,开头成为他们的附庸和工具,中外反动势力公开勾结,共同反抗中国人民的抵抗。

在经济上,外国侵略势力扩张到沿海各省,并伸向内地,便利了他们倾销商品,掠夺廉价的原料和劳动力,使中国难以抵抗资本主义经济侵略的冲击。

太平天国运动兴起的缘由腐败的封建统治和沉重的剥削,导致阶级冲突的激化。

外国资本主义的侵略,给中国人民带来新的灾难。

自然灾难严峻《天朝田亩制度》的历史意义及其不能实施的缘由历史意义:

它是太平天国的革命纲领,突出反映了农夫阶级要求废除封建土地全部制的剧烈愿望,是几千年来农夫反封建斗争的思想结晶。

缘由:

1.客观上,没有一个安定的环境保证明施分田方案客观上,平均安排土地和生产、生活材料统归圣库的规定都是空想,根本无法实施。

太平天国失败的缘由与功绩缘由:

1从客观方面说,一是农夫阶级的局限性。

二是战略上的失误。

从客观方面说,中外反动势力勾结起来,联合绞宰太平天国,这是中国历史上任何一次农夫战斗不曾遇到过的新状况。

教训:

太平天国的悲剧充分说明:

由于受阶级和时代的局限,农夫阶级不能领到中国革命取得成功。

性质:

太平天国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规模巨大、波涛壮阔的一次宏大的反封建反侵略的农夫革命战斗。

功绩:

1.加速了清王朝和整个封建制度的衰落与崩溃。

在反对封建主义的同时,又肩负起反对外来侵略的任务,对外国侵略者绽开了大规模的武装斗争,打破了西方侵略者把中国快速殖民地化的企图。

它是几千年来中国农夫战斗的最高峰,对后来中国人民反帝反封建的斗争有深远影响。

后期提出了第一个在中国进展资本主义的方案。

推动了19世纪中叶亚洲消失的第一次民族解放运动高潮。

新思想萌生“经世致用”的思想为“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想的萌生奠定了思想基础。

林则徐是近代中国“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

魏源在《海国图志》中阐述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

《海国图志》是当时引见西方历史地理最详实的专注,对于开阔人们的眼界,引导人们留意世界形势,起了乐观作用。

洪仁玕提出的《资政新篇》具有鲜亮的资本主义颜色,是先进的中国人最早提出的在中国进展资本主义的方案,集中反映了当时先进的中国人向西方查找真理和探究救国救民道路的迫切愿望。

但是它不是农夫革命实践的产物,没有能反映农夫当时最迫切的愿望和要求,所以,它根本没有实行。

洋务运动背景:

内忧外患时间:

19世纪60年月到90年月。

名为:

师夷长技以自强前期:

自强为旗号。

后期:

求富为旗号前期创办的工厂:

曾国藩--安庆内军机械所,李鸿章--江南制造总局,左宗棠--福州船政局,满洲贵族崇厚--天津机器制造局后期创办的工厂:

李鸿章--轮船招商局(上海),李鸿章--开平煤矿(天津),张之洞--汉阳铁厂(湖北),张之洞--湖北织规划创办新式学校和选派留同学是最具有远见的措施。

失败的标志:

清政府在甲午中日战斗中的失败洋务运动失败的缘由:

西方列强并不盼望中国富强,他们不会让中国把握真正的先进技术清政府内部的顽固派对洋务运动百般阻遏和破坏。

整个洋务运动,在中心缺乏一个健全、有力的领导核心。

洋务派企图靠单纯引进西方的先进技术和设备,而彻底转变封建制度就让。

2.求高一历史必修一的一到十专题的总结

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一、中国晚期政治制度的特点1、原始人群的社会组织由氏族、部落进展到部落联盟,在此基础上消失了比较成熟的政治形式——国家。

距今大约五千年前,随着农耕文明的进步,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的原始居民开头迈入晚期国家的历史阶段。

2、晚期国家消失的标志:

金属器具的使用、贫富分化的产生、文字的成熟、城的消失以及礼制的初步构成。

3、城的消失反映了阶级对立尖锐化的社会现实。

4、大规模的祭祀活动反映了社会权力的集中,体现出晚期政权和神权的结合5、在仰韶文化时期不同的墓葬中,随葬品的数量和质量消失了差别,表明已经消失贫富分化的迹象。

6、司马迁《史记》的第一篇《五帝本纪》,其中记录了有关黄帝、尧、舜等最早的帝王们的事迹。

7、禹死后承继了禹的地位,政治权力由“传贤”演化为“传子”,“家天下”的制度由此开头。

(王位世袭制产生)。

宗族关系成为基本的政治关系。

8、商王朝的统治历时六百年作用,历史遗存相当丰富,数量可观的甲骨文材料反映了当时社会的信仰系统、制度文化和经济生活。

9、商代政治的突出特点:

A、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实行宗法制,各个宗族都是政治实体B、神权和王权的亲密结合。

商王的一切政治事务,都通过占卜进行决策。

商王通过占卜理解天命,也通过这一手段主宰国政。

10、在牧野之战中,周击败商王朝的军队主力,占据朝歌,商王朝灭亡。

11、西周实行分封制的内容:

周天子将子弟和功臣以及亲周的商朝旧贵族分封到各地,成为各领一方的诸侯。

(如:

召公之子受封于燕,成为深化东北最远的一支姬姓贵族;周公长子伯禽代表周公受封于鲁,在姬姓贵族封国中位据于最东;亲周的商代旧贵族微子封于宋)12、诸侯的权利和义务:

诸侯在封国内享有世袭统治权,对周天子定期朝贡并供应军赋和力役。

13、西周实行分封制的目的:

巩固西周的统治14、西周实行分封制的影响:

A、起初起到了肯定的作用;B、但后来消失了诸侯的争霸战斗,周天子的权威渐渐减弱,分封制渐渐瓦解15、西周的宗法制的实质:

按血缘关系安排政治权力特点:

嫡长子承继最高执政权力作用:

构成“周天子——诸侯——卿大夫——士”的宗法等级16、西周“礼乐次序”:

A、“礼”有尊崇上天和先祖的内容,但更多的是处理人际关系的规范。

B、“乐”辅从于礼C、“礼”“乐”的作用:

“礼”“乐”的使用有肯定的社会范围,实质上是维护等级差别的工具;是西周文化的精髓,保证了社会安定和谐。

17、春秋时代,社会动荡,传统社会次序遭到冲击,消失了“礼崩乐坏”的政治局面。

18、西周政治制度的特点:

实行分封制、宗法制和礼乐次序来维护统治19、中国晚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A、神权与王权的结合B、以血缘关系为纽带构成国家政治结构C、最高决策集团尚未构成权力的高度集中。

3.求高一历史必修一全面细致的总结,每个点都要有啊越具体的越好

历史(必修Ⅰ)易错易混学问点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易错点1、西周的分封制不只分封王族,还分封异族功臣和先代贵族。

功臣和先代贵族与周天子并无血缘关系。

2、大宗和小宗不是肯定而言的,而是相对而言的。

详细来说,周天子是天下的君主,是全部姬姓贵族的大宗;诸侯对周天子而言是小宗。

在封国内,诸侯对卿大夫而言是大宗,而卿大夫对诸侯而言是小宗。

在卿大夫的封地内,对于士而言,卿大夫又成为士的大宗。

3、民主主义与中心集权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民主主义是一种决策方式,而中心集权是一种相对于地方分权的制度。

4、柳宗元曾说“周之失,失之于制,不在于政;秦之失,失之于政,不在于制”,这是说秦亡是由于暴政,而不是由于实行郡县制。

5、“汉承秦制”,并非指汉代完全照搬秦朝的制度,而是基本上沿袭秦朝制度,并有所损益变化。

易混点1、比较西周分封制和秦朝郡县制西周分封制秦朝郡县制实行条件与宗法制相联系在国家大一统的条件下实行传承制度世袭官吏由皇帝任免调动,不得世袭官吏权力拥有封地和相应的爵位官吏只要俸禄,无封地与中心关系诸侯国有很强的地方独立性郡县是地方行政机构,地方肯定听从中心官员职责范围封地内有行政权,拥有对土地的管理权辖区内只行使行政管理权,对土地无管理权历史作用西周分封制有利于稳定当时的政治次序,但也简单进展为割据势力有利于中心集权的加强和国家的统一2、三公九卿制、三省六部制三公九卿制三省六部制时期确立于秦,盛行于汉确立于隋,盛行于唐丞相职权地位丞相帮助皇帝处理全国政事,有相对独立的决策权、审议权和行政权三省长官均为宰相,相权一分为三作用使民主主义中心集权制趋向巩固使民主主义中心集权趋向完善3、明朝以前,宰相(丞相)被给予决策大权,地位非常巩固;明朝内阁不是法定的中心一级的行政或决策机构,而是皇帝的侍从询问机构,无决策权,阁臣的升降由皇帝打算,职权大小依皇帝旨意而定。

4、明朝的内阁是皇帝的侍从询问机构,无决策权;而英国的内阁是君主立宪制下的最高行政机构。

专题二近代中国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易错点对“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理解不能简洁地理解为一半是殖民地,一半是封建社会,也不能理解为政治上是殖民地性质,经济上是封建性质。

“半殖民地”和“半封建”都包含有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内涵。

“半殖民地”在政治上是指丢失了部分而不是全部的独立自主权;在经济上是指中国渐渐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沦为资本主义国家的原料产地和商品销售市场;在文化上则表现为“西学东渐”。

“半封建”是指在政治、经济、文化方面既保存了封建主义,又进展了资本主义。

另外,“半殖民地半封建”是专出名词,留意不应当消失“半封建半殖民地”的写法。

专题三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易错点1、天京变乱不是偶然的,从某种意义上来讲是历史的必定。

农夫阶级是小生产者的代表,不代表先进的生产力,不行避开地具有落后性、分散性、无私性等特点。

他们没有先进的革命纲领e79fa5e98193e59b9ee7ad9431333330323432和科学理论的指点。

因而,天京变乱的悲剧,偶然性中包含着历史的必定。

2、清王朝与中华民国政权的本质区分在于清王朝是封建君主民主政权,中华民国是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

中华民国的建立体现了从民主到民主、从人治到法治的转变,推动了中国的政治民主化进程。

3、太平天国运动迸发的根本缘由是阶级冲突的激化,而不是民族冲突的尖锐。

4、同学简单误以为五四运动取得了彻底成功,应是取得阶段性成功(或初步成功)。

5、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民主制度,但并未结束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

6、第一次国共合作的方式是党内合作,而不是党外合作,也不是两党合并。

其次次国共合作是党外合作。

7、国民党一大争论的是国民党改组问题,而不是国共合作问题。

8、北伐战斗取得了成功,而国民革命运动却失败了。

9、国民革命运动是由国共两党共同领导的,而不是由国民党单独领导的。

国民革命运动基本上推翻了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但并没有推翻北洋军阀统治的基础。

10、“左”倾与右倾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

右倾次要表现为保守、妥协、退让;“左”倾往往以革命的面目消失,表现为急躁冒进、急于求成。

两者都有危害性,尤其是“左”倾错误的危害性更大。

易混点1、《天朝田亩制度》和《资政新篇》分别是太平天国的建国纲领和治国方案,但最终都没有实行。

根本缘由:

《天朝田亩制度》在于其落后性和空想性,《资政新篇》在于无社会基础。

2、近代前期三次运动性质:

太平天国运动是农夫阶级反封建反侵略的革命运动;义和团运动是农夫阶级的反帝爱国运动;辛亥革命是一次宏大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3、共产党领导下的依据地的名称辨析:

“革命依据地”,特指1927年至1937年,中国共产党掌握下的地区。

由于这一时期,大部分革命依据地都建立了苏维埃政权,所以又被称作“苏区”(苏维埃区域的简称)。

“敌后抗日依据地”,次要指1937年到1945年即抗日战斗时期。

4.高中历史必修一(人教版)学问归纳越具体越好

■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第一课)夏商周的政治制度●了解宗法制、分封制的基本内容1、西周的分封制:

目的:

为了进行有效的统治;分封的对象:

王族、功臣、先代贵族;诸侯的权利和义务:

①听从周天子的命令②为周天子镇守疆土、随从作战、交纳贡赋和朝觐述职③在本人的封疆内对卿大夫实行再分封。

分封制的作用(影响):

加强周天子对地方的统治,有利于周朝开发边远地区,扩大统治区域。

2、西周的宗法制:

特点:

嫡长子承继制(大宗、小宗)。

在政治制度方面的体现:

分封制(互为表里)作用(影响):

保证了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也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

(其次课)秦朝中心集权制度的构成1、公元前221年,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封建王朝——秦朝建立。

2、中心集权制度的构成

(1)●皇帝制度的创立:

①皇帝独尊②皇权至上(核心,是中国封建民主制度的重要特征)③皇位世袭

(2)较为完备的中心官制:

●中心:

丞相(帮助皇帝处理全国政务)、御史大夫(下达诏令、监察事务)、太尉(全国军务)(3)郡县制的推行:

郡:

最高一级地方行政机构。

郡的最高行政长官郡守;县:

郡的下级行政机构。

县的长官:

县令或县长,次要任务是管理民众,管理财政、司法、狱讼和兵役。

3、●了解中国古代中心集权制度的构成及影响

(1)秦朝这套从中心到地方的统治机构,确保了地主阶级对广阔劳动人民的民主统治,标志着民主主义中心集权制度的确立。

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封建社会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为历朝所沿用,且不断得到加强和完善。

(2)有利于封建经济文化的进展,对祖国疆域的初步奠定,巩固国家统一,以及构成以华夏族为主体的中华民族,都起了重要作用。

(3)秦朝的国力增加,构成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成为当时世界大国。

(4)强化皇帝的民主权威,激化阶级冲突,秦朝短命而亡。

(第三课)从汉至清政治制度的演化1、了解汉朝郡国并行制汉初:

在地方这承继秦朝的郡县制,同时又分封诸侯王国,郡国并行制(汉景帝、汉武帝逐渐减弱王国力力)。

郡设守,后称太守,王国设丞相,分别作为郡和王国的最高行政长官。

(读14页地图)2、了解唐朝三省六部制(13页图示)三省六部制。

三省:

中书省掌决策(草拟颁发皇帝诏令)门下省掌审议(审核政令)尚书省(执行政令)。

三省的长官是宰相,相权一分为三。

三省相互牵制和监督,保证了君权的独尊,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严重制造。

尚书省下设六部:

吏部(官吏的任免和考核)、户部(户籍、土地和赋税)、礼部(礼仪、科举)、兵部(军政)、刑部(刑狱)、工部(国家工程建设)。

3、了解元朝的中书省和行中书省行省制度(中国省制的开端):

元朝为转变地方无权、人浮于事的局面,在地方实行行省制度。

除河北、山西、山东由中书省(中心机构)直接管理;地方设行中书省,简称行省,省的最高长官为平章政事,由朝廷任命,一般由蒙古贵族担当。

行省之下,分别为路、府、州、县。

边远民族地区设置宣慰司。

意义:

加强了中心集权,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

行省制度是中国地方行政制度的严重变革,是中国省制的开端。

(第四课)明清君主民主制度的加强1、了解明朝废丞相、设内阁:

明太祖朱元璋诛宰丞相胡惟庸。

(1)废丞相,权归六部(明太祖时期),中国宰相制度从今被废除,君主民主制度达到新高度。

(2)明太祖时设殿阁高校士,作为侍从顾问。

明成祖时内阁制度正式构成。

万历年间,首辅张居正“部权尽归内阁”,六部几乎成了内阁的下属机构。

宰相制与内阁制比较:

宰相,被制度给予决策权,地位非常巩固;内阁,只是皇帝的询问机构,无决策权,升降由皇帝打算,对皇权起不到制约作用2、了解清朝设置军机处雍正设军机处(标志着君主民主制度进展到了顶峰)特点:

简、速、密3、中心政治制度的演化特点:

相权不断被减弱,皇权不断加强。

●4、熟悉君主民主制度的加强对中国社会进展的影响(乐观、消极):

(1)有利于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和巩固,有利于社会安定、经济进展和文化富强。

(2)使皇帝的决策具有个人独断和随便性的特点,滋长了官场的因循守旧之风,导致官僚主义、贪污腐化之风盛行,障碍社会进步。

(3)明清之际,西方很多国家先后发生了资产阶级革命或改革,建立起资产阶级的君主立宪制或民主共和制,为资本主义工业化开拓了道路,跨入生产力快速进展的新时代。

而清朝统治者却承继明制,把君主民主制度推向高峰,中国社会的进展开头大大落后于西方国家。

■其次单元列强武装侵略与中国人民的抵抗(第一课)从鸦片战斗到八国联军侵华●了解鸦片战斗、其次次鸦片战斗、甲午中日战斗、八国联军侵华战斗的次要史实;战斗时间侵略国结果次要大事鸦片战斗1840-1842英国签订《南京条约》广州北郊三元里自发抗英斗争其次次鸦片战斗1856-1860年英法俄美英法《天津条约》英法《北京条约》焚烧圆明园甲午中日战斗1894-1895日本《马关条约》黄海海战中致远号管带邓世昌殉国。

八国。

5.高中历史必修1学问点具体总结人教版具体详细

高一历史(必修一)复习提纲■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第一课夏商周的政治制度了解宗法制和分封制的基本内容,熟悉中国晚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1、西周的分封制:

目的:

为了进行有效的统治;分封的对象:

王族、功臣、先代贵族;诸侯的权利和义务:

①听从周天子的命令②为周天子镇守疆土、随从作战、交纳贡赋和朝觐述职③在本人的封疆内对卿大夫实行再分封。

分封制的作用(影响):

加强周天子对地方的统治,有利于周朝开发边远地区,扩大统治区域。

2、西周的宗法制:

特点:

嫡长子承继制(大宗、小宗)。

在政治制度方面的体现:

分封制(互为表里)。

作用(影响):

保证了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也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

3、中国晚期政治制度的特点①神权与王权结合(史实:

晚期大规模的祭祀活动和商代的占卜制)。

②以血缘关系为纽带构成国家政治结构(史实:

商代的宗法制和西周的分封制、宗法制)。

③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史实:

商代的各个宗族都是政治实体,西周的诸侯国对于周王室处于附属地位,但也是政治实体,诸侯以嫡长子承继享有世袭统治权)。

其次课秦朝中心集权制度的构成晓得“始皇帝”的来历和郡县制建立的史实,了解中国古代中心集权制度的构成及其影响。

1、郡县制和皇帝制度的建立郡县制的建立①郡县制的建立:

春秋战国时期,列国间续消失了郡、县等新的地方行政区划形式。

秦灭六国后秦始皇接受了李斯推行郡县制度的建议,把郡县制推广到全国。

②郡县制的内容及特点:

“郡”是直属于中心的地方行政设置,设郡守、郡尉、监御史等职官;“县”隶属于“郡”,郡县长官一概由皇帝调动任命,不得世袭。

郡县制的特点在于构成了中心垂直管理地方的形式。

③郡县制建立的影响:

郡县制的建立,是中心集权制构成过程中的重要环节,也是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的重要标志。

2、中心集权制度的构成过程

(1)皇帝制度的创立:

①皇帝独尊②皇权至上(核心,是中国封建民主制度的重要特征)③皇位世袭

(2)建立较为完备的中心官制:

(三公九卿制)中心:

丞相(帮助皇帝处理全国政务)、御史大夫(下达诏令、监察事务)、太尉(全国军务)留意:

秦始皇时期,丞相和太尉地位一样,御史大夫是副丞相。

(3)郡县制的推行:

郡:

最高一级地方行政机构。

郡的最高行政长官郡守;县:

郡的下级行政机构。

县的长官:

县令或县长,次要任务是管理民众,管理财政、司法、狱讼和兵役。

3、影响

(1)秦朝建立的中心集权民主统治的政治制度具有很大的开创性,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封建社会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为历朝所沿用,且不断得到加强和完善。

(2)有利于封建经济文化的进展,对祖国疆域的初步奠定,巩固国家统一,以及构成以华夏族为主体的中华民族,都起了重要作用。

(3)秦朝的国力增加,构成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成为当时世界大国。

(4)强化皇帝的民主权威,激化阶级冲突,秦朝短命而亡。

第三课从汉至清政治制度的演化列举从汉到元政治制度演化的史实,说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

1、汉到元政治制度演化的史实处理中心与地方的冲突

(1)汉初:

汉武帝加强中心集权背景:

汉初郡国并行,消失王国问题措施:

汉景帝平定“七国之乱”;汉武帝实行推恩令作用:

处理了王国问题,加强中心集权,巩固和进展了大一统局面。

(2)唐末至五代消失了藩镇割据局面(3)宋学校央集权的强化措施:

①军事上:

杯酒释兵权,解除朝中大将和地方节度使的兵权;加强禁军、强干弱枝。

②行政上:

派文臣任地方长官;设通判担任监督。

③经济上:

地方赋税一小部分作为地方开支,其余全部由中心掌控。

影响:

①加强了中心对地方的掌握,消退了藩镇割据现象。

②形成冗官、冗兵、冗费,埋下了“积贫积弱”的祸根。

(4)元朝的中书省和行中书省行省制度(中国省制的开端):

元朝为转变地方无权、人浮于事的局面,在地方实行行省制度。

除河北、山西、山东由中书省(中心机构)直接管理;地方设行中书省,简称行省,省的最高长官为平章政事,由朝廷任命,一般由蒙古贵族担当。

行省之下,分别为路、府、州、县。

边远民族地区设置宣慰司。

意义:

加强了中心集权,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

行省制度是中国地方行政制度的严重变革,是中国省制的开端。

处理皇权与相权的冲突

(1)汉朝汉承秦制有所变化丞相集决策、司法、行政大权于一身,位高权重。

为了加强皇权,汉武帝重用身边侍从、秘书等人,让他们担当尚书令、侍中等,参加军国大事称为中朝,而丞相沦为执行机构称为外朝。

(2)魏晋南北朝逐渐构成三省体制(3)隋朝尚书省、内史省、门下省为中心政府最高统治机构(4)唐朝中书省掌决策,担任草拟和颁发皇帝诏令,门下省掌审议,担任审核政令,尚书省担任执行政令。

下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

(5)宋朝中书门下最高行政机构设枢密院为最高军政机构分宰相军权,设参知政事,分割宰相的行政权,设三司使管理财政,分割宰相的财权(6)元朝设中书省为最高行政机构,枢密院为最高。

6.高一历史必修一学问点总结人民版

高中历史必修1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古代中国晚期政治制度

(一)古代中国晚期政治制度的次要内容和特点:

王位世袭制、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高考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