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济宁市届高三第一次摸底考试语文试题.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4781763 上传时间:2022-12-08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44.0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山东省济宁市届高三第一次摸底考试语文试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山东省济宁市届高三第一次摸底考试语文试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山东省济宁市届高三第一次摸底考试语文试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山东省济宁市届高三第一次摸底考试语文试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山东省济宁市届高三第一次摸底考试语文试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山东省济宁市届高三第一次摸底考试语文试题.docx

《山东省济宁市届高三第一次摸底考试语文试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山东省济宁市届高三第一次摸底考试语文试题.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山东省济宁市届高三第一次摸底考试语文试题.docx

山东省济宁市届高三第一次摸底考试语文试题

本试卷分第Ι卷和第Ⅱ卷两部分,共8页。

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

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和答题纸一并交回。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用0.5毫米黑色签字将自己的姓名、座号、考生号、区县和科类填写在答题卡和试卷规定的位置上。

2.第Ι卷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答案不能答在试卷上。

3.第Ⅱ卷必须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作答。

答案必须写在答题纸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的位置,不能写在试卷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的答案;不能使用涂改液、胶带纸、修正带。

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

第I卷(选择题,共36分)

一、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各题

去上古的村道,蜿蜒在山岭之间。

隔窗眺望山沟对面的岭莽,峰际线婀娜起伏,宛如美人横卧。

丛丛翠绿的林带间,(掩映/掩蔽)着一两家民居,灰朴的基石、①褐黄色的板壁和沧黑的瓦背,无不显露出久远的沧桑。

偶尔,你会遇到一位挑担老人,身材精瘦,②满脸皱纹,走路四平八稳,一问高寿几何?

③让你吃惊:

④八十几岁了,还这样挑抬有力,你不疑心走进了上古的神仙世界?

途中,同伴指着远处一(座/脉)山岭,说那是象鼻沟。

正向眼下的山沟里斜伸下柔软细长的象鼻,似乎正要吸水,而象头左右两扇圆润丰阔的小山,似两只迎风招摇的象耳,姗姗可爱,让人惊讶这上古的造化。

在一片林莽间,一条石板古道斜伸而上,林莽(幽深/幽冥),青苔班驳。

我们停下车,远眺对面气势恢弘的一道道高岭梯田。

稻谷已收割尽净,裸露着黝黑的田土,萦绕着淡淡雾岚。

那种震撼的气魄,毫不逊于龙脊梯田、哈尼梯田。

1.文中加点字的字音和加点词语的字形,都正确的一项是

A.婀娜(nuó)沧黑B.显露(lòu)姗姗可爱

C.雾岚(lán)班驳D.龙脊(jǐ)气势恢弘

2.依次选用文中括号里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A.掩映座幽深B.掩映脉幽深

C.掩蔽座幽冥D.掩蔽脉幽冥

3.文中划线处的标点,使用错误的一项是

A.①B.②C.③D.④

【答案】1.D2.B3.C

【解析】

1.试题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字音和字形。

汉字是音形义的结合体,辨析字形当然要从字音和字义上下功夫。

A项沧黑-苍黑,B项显露(lòu)-显露(lù),C项班驳-斑驳。

苍黑,解释为青黑色;灰黑色。

应该用“苍”,表示颜色。

露是个多音字,读音有两个,(lù)(lòu),读(lù)时候,意思多为靠近地面的水蒸气,夜间遇冷凝结成的小水球。

在室外,无遮盖,加入药料或果子汁制成的饮料或药剂。

露(lòu)用于一些口语词语。

斑驳指一种颜色中杂有别种颜色,花花搭搭的名词。

主要结合意思辨别字音,显露(lù)。

有些字形相近,意思也相近的一组成语,可以采用联想记忆法,记住其固定搭配。

斑驳(色彩杂乱;参差不一;形容色彩纷杂),平时注意识记、积累。

2.试题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词语的运用。

首先理解词语的意思,然后结合语境分析。

掩映:

彼此遮掩,互相衬托。

掩蔽:

遮掩;遮蔽;蒙蔽。

结合后面内容“一两家民居”可知,用“掩映”。

一脉:

写出了山的连贯,此处用来形容连绵不断的山岭,与“一座”相比,更恰当。

幽深:

山水、树林、宫室等深而幽静。

幽冥:

幽暗,黑暗;幽僻,荒远。

和“林莽”搭配,用“幽深”合适。

3.试题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标点符号。

首先了解常见的标点符号有逗号、分号、句号、等,需要理解语句的意思,结合上下文内容确定标点。

此句是陈述句,应当用逗号或句号。

4.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A.马尔克斯作为一位享誉世界的作家,不仅在南美国家耳熟能详,而且也为中国作家和读者熟知,其作品已多次再版。

B.近日,大型文化情感类节目《朗读者》在央视推出,制作兼主持的董聊,谈吐文雅,反应机敏,八面玲珑,很受观众喜爱。

C.尽管人们已意识到了阅读的重要性,许多有识之士也奔走呼号,提出把阅读作为国家战略,但我国的阅读状况仍令人担忧。

D.在里约奥运会的飞碟射击赛场上,各位选手全神贯注,目不交睫地紧紧盯着飞动的靶碟,力求枪枪击中目标,创造佳绩。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成语的正确使用。

奔走呼号:

一面奔跑,一面呼唤,形容为办成某事而到处宣传,以争取同情和支持。

A项耳熟能详:

指听得烂熟,可以详尽复述出来。

不合语境。

B项八面玲珑:

形容人处世圆滑,不得罪任何一方。

此处属褒贬误用。

D项目不交睫:

形容夜间不睡觉或睡不着。

望文生义。

5.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句意明确的一句是

A.与中国高铁的发展同样惊人的是高铁沿线城市的发展,几乎在每一个高铁站附近,人们都能见到一座座办公楼和住宅区正拔地而起。

B.经过徐玉兰老师的悉心指导,许志英的唱腔更进一层,她所唱的《北地王•哭祖庙》和《红楼梦•哭灵》被一起并称为“越剧双哭”。

C.网络化大潮带来的进步和造成的问题都是前所未有的。

在造福人类的同时,也把全新的危机模式和更高的危机概率带给了人类。

D.大家一开始并不太相信金正男在马来西亚遇刺的消息,等到了晚上人民日报官方微博、央视新闻都报道了这一消息才得到了证实。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辨析病句。

A项搭配不当,“一座座”不能修饰“住宅区”;B项成分赘余,“一起”与“并”内涵重叠;D项结构混乱,“报道了这一消息”与“这一消息得到了证实”杂糅。

二、(每小题3分,共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韩愈的《师说》是人们耳熟能详的名篇。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道就是古代圣贤之道,大致可以概括为“仁义礼智信”,其重要载体就是儒家经典“四书五经”,实质上就是古代中国的核心价值观。

师为道存,是韩文之主旨。

师对于道的依附关系,韩文言之甚详。

然而,道对于师的依附,韩文无说。

实质上,师与道应该是相辅相成的关系,两者共存共亡,缺一不可。

师与道的共存关系,决定了师在古代中国社会中的极端重要性。

师与道的共存关系,应该从孔子起。

从史籍中可知,教育体制的建立在古代中国具有久远的历史。

传言夏、商、周均有学校,孟子曰:

“夏曰校,殷曰序,周曰庠。

”此言虽不可确证,但至少周朝开办学校是不可怀疑的。

《周礼》关于学校有细致描述,不可能出于杜撰。

既有学校,则必然有师。

早期为师之人虽不可考,但孔子作为有记载的民间教育的第一位师,也不是横空出世,应该是周朝教育体制的延伸和创新。

据《周礼》,周朝学校已教授学生“六艺”(礼、乐、射、御、书、数)。

孔子作为闻名当时的老师,也不太可能脱离当时的教授内容,后世因此有孔子以“六艺”教学生之说。

但《史记·孔子世家》说“孔子以诗书礼乐教”。

《庄子》亦云孔子治“六经”(诗、书、礼、乐、易、春秋)。

“六艺”与社会生活技能相关,“六经”则是儒家经典。

“六经”是否为孔子所作,后代说法甚多,但是皆不能否认孔子与“六经”的密切关系。

与孔子同时或稍后的诸子百家,大多也都开科授徒,聚众讲学,成为硕学名师。

最著名者莫过墨子,曾使孔子之门“三盈三虚”,可见其规模和影响。

而孔子之后,特别是汉代之后的古代中国,以儒家学说为主体的经学,成为学校教育的唯一选项,“四书五经”是学校教育的基本教材。

后代经常把师与“经师”混称,表明二者不可分割的关系。

韩愈把师的职责概括为“传道、受业、解惑”,“传道”为首,不仅指出了师的使命,也揭示了师在古代中国极为重要的位置。

从古代中国人所供奉的牌位“天地君亲师”,就可以看出师极为崇高的地位。

“天地君亲师”是一切人间价值之源起和本根。

天地是万物之本,君是国家之本,亲是家族之本,师是“成人”即教养之本。

除了天地之外,帝王是政治生活的轴心,父亲是家庭生活的轴心,师是教化的轴心。

孔子就是师的代表——“至圣先师”“万世师表”。

这三个轴心是安定社会生活的“铁三角”,是古代中国社会稳定结构的基石。

  

道统是社会秩序的理论表述,是社会理想和社会价值的集中体现。

作为中国大众教育的真正创始人,孔子教育的目的首先在于树立社会政治、道德理想,培养君子人格。

从《论语》中的核心观念,例如: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仁者爱人”“中庸之为德也”“克己复礼为仁”等即可看出,他教育学生的重点是在人生观、价值观及治国安邦的社会理想方面,而不是一般的生产技术(技艺)。

对于那些关注耕种稼穑谋生手段之类事情,孔子很不以为然(例如“樊迟问稼”)。

孔子的教育理念,奠定了古代中国教育的基本范式,并形成了悠久的传统。

教育的根本在于育人,而不是教学生技艺以谋生。

这是师与工匠的本质区别。

孔子的伟大也正在于此。

韩愈所云“师者传道”,正揭示了古代中国教育的本质特征。

我们不禁设想,倘若没有那些振铎舌耕的师,数千年华夏道统何以承继?

源远流长的煌煌学术何以存留?

由此可谓:

道之所存,亦赖之以师也。

(摘编自章启群《“师”与中国文化——关于中国教育大战略的一点思考》)

6.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中的“道”就是圣贤之道,它大致可以用“仁义礼智信”概括。

B.儒家经典“四书五经”是“仁义礼智信”的重要载体,所以“四书五经”的实质就是“道”,也就是古代中国的核心价值观。

C.师在古代中国社会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是因为道与师是相辅相成、共存共亡、缺一不可的关系,这与韩愈的观点不一致。

D.孔子作为有记载的民间教育的第一位老师,既使周朝教育体制得以延伸和创新,又验证了师与道共存关系的存在与重要性。

7.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史记》和《庄子》的记载,都表明孔子与“六经”有密切关系,也可以看出孔子不教授学生“六艺”,只教授“六经”等儒家经典。

B.诸子百家大多都开科授徒,聚众讲学,传授各自的学说,墨子曾使孔门“三盈三虚”,可见儒家学说在当时并未占统治地位。

C.汉代之后的古代中国经常把师与经师混称,与当时的学校教育把以儒家学说为主体的经学作为唯一的教学内容有很大关系。

D.在古代中国,因为师的教化功能,使其与帝王、父亲构成安定社会生活的三个轴心,奠定了古代中国社会稳定结构的基础。

8.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孔子的伟大之处就是孔子将自己的教育理念付诸现实,奠定了古代中国教育的基本范式,并形成了悠久的传统。

B.师与工匠的本质区别在于:

教育的根本在于育人,而不是教学生技艺以谋生。

孔子、韩愈都持有这种教育理念。

C.数千年的华夏道统得以一脉相承,源远流长的煌煌学术得以薪火相传,师在其中无疑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D.本文论述了道对于师的依附关系,纠正了韩愈《师说》“师为道存”错误观点,完善了师与道相辅相成的关系。

【答案】6.B7.A8.C

【解析】

6.试题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文本信息筛选。

答题时注意分清概念的内涵和外延,错误设置一般为答非所问、混淆范围,强拉因果、曲解文意,偷换概念、无中生有等,答题时首先阅读题干,在文中找到题干对应的区位,然后仔细分析,联系题干。

B项结合原文第一段:

道就是古圣贤之道,大致可以概括为“仁义礼智信”,其重要载体就是儒家经典“四书五经”,实质上就是古代中国的核心价值观。

由此可知,“仁义礼智信”是古代的中国的核心价值观。

7.试题分析:

题干要求选出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可见本题考查对作者观点的理解。

先找出选项所在文章语段,A项“证明孔子不教授学生‘六艺’”,此判断错误,文中无此方面的论说。

8.试题分析:

题干问的是“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可见本题考查对作者观点的理解。

先找出选项所在文章语段,A项孔子的伟大之处在于认识到教育的根本在于育人,而不是奠定了古代中国教育的基本范式,及其形成的传统。

B项“韩愈持有这种教育理念”不当,原文无根据。

D项从全文看,作者认为韩愈《师说》“师为道存”观点不是错误的,只是论证了师道关系的一个方面,是不完整的。

三、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陈思谦,字景让。

少孤,警敏好学,凡名物度数、纲纪本末,考订详究,尤深于邵子《皇极经世书》。

文宗天历初政,收揽贤能,丞相高昌王亦都护举思谦,时年四十矣。

先是,关陕大饥,民多鬻田流徙,及来归,皆无地可耕。

思谦言:

“听民倍直赎之,使富者收兼入之利,贫者获已弃之业。

”从之。

明年九月,拜监察御史。

时有官居丧者,往往夺情起复,思谦言:

“三年之丧,谓之达礼,自非金革,不可从权。

”遂著于令。

有诏起报严寺。

思谦曰:

“兵荒之余,当罢土木,以纾民力。

”帝嘉之,赐缣绮旌之。

元统二年六月,召为中书省员外郎,上言:

“强盗但伤事主者皆得死罪而故杀从而加功之人与斗而杀人者例杖一百下得不死与私宰牛马之罪无异是视人与牛马等也,法应加重。

”遂令法曹议,著为定制。

至正元年,岁凶,盗贼蜂起,剽掠州邑,思谦力言于执政,当竭府库以赈贫民,分兵镇抚中夏,以防后患。

庐州盗起,思谦亟命庐州路总管杭州不花领弓兵捕之,而贼已不可扑灭矣。

言于宣让王帖木儿不花曰:

“承平日久,民不知兵,王以帝室之胄,镇抚淮甸,岂得坐视!

思谦愿与王戮力殄灭。

且王府属怯薛(蒙古语,宫廷侍卫)人等,数亦不少,必有能摧锋陷阵者,惟王图之。

”王曰:

“此吾责也,但鞍马器械未备,何能御敌?

”思谦括官民马,置兵甲,不日而集,分道并进,遂禽渠贼,庐州平。

既而颍寇将渡淮,又言于王曰:

“颍寇东侵,亟调芍陂屯卒用之。

”王曰:

“非奉诏,不敢调。

”思谦言:

“非常之变,理宜从权;而擅发之罪,思谦坐之。

”王感其言,从之。

寻召入,为集贤侍讲学士,修定国律。

十三年,升中丞,年近七十,上章乞身,不允,特旨进一品,授荣禄大夫。

入谢,感疾,及命下,强拜受命,明日卒。

《元史·列传七十一》

9.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三年之丧,谓之达礼达:

显达

B.遂著于令著:

记载

C.当罢土木,以纾民力纾:

宽舒

D.惟王图之图:

谋划

10.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著为定制谁为大王为此计者

B.思谦力言于执政不拘于时

C.王以帝室之胄,镇抚淮甸乃遣武以中郎将使持节送匈奴使留在汉者

D.思谦愿与王戮力殄灭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

1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强盗但伤/事主者皆得死罪/而故杀从/而加功之人与斗而杀人者/例杖一百下/得不死/与私宰牛马之罪/无异是视人与牛马等也

B.强盗但伤事主者/皆得死罪/而故杀从而加功之人/与斗而杀人者/例杖一百下/得不死/与私宰牛马之罪无异/是视人与牛马等也

C.强盗但伤/事主者皆得死罪/而故杀从而加功之人/与斗而杀人者/例杖一百下/得不死/与私宰牛马之罪/无异是视人与牛马等也

D.强盗但伤事主者/皆得死罪/而故杀从/而加功之人与斗而杀人者/例杖一百下/得不死/与私宰牛马之罪无异/是视人与牛马等也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解释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陈思谦少年时聪敏好学,对事物的名称数量及其来龙去脉都有详尽的研究,因此成年后被举荐为官,后曾参与修订国家法律。

B.皇帝下令修建报严寺时,陈思谦建议,兵荒之后,应停止建设,体恤民力。

皇帝大加称赞,并赏赐给他许多精美的丝绸和旗帜。

C.“庐州”:

古九州之一。

“古九州”是中国古代的地理称谓,古代将中国分为九个不同的州,包括冀州、兖州、青州、益州等。

D.“乞身”:

因为古人认为做官是委身事君,所以古代官员依此作为请求退职的一种说法,也称之为乞骸骨、请老、乞老等。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听民倍直赎之,使富者收兼入之利,贫者获已弃之业。

(2)此吾责也,但鞍马器械未备,何能御敌?

(3)非常之变,理宜从权;而擅发之罪,思谦坐之。

【答案】9.A10.C11.B12.D

13.

(1)听凭百姓以一倍的价钱赎回卖出的土地,使富人收获两倍的利益,穷人获得已抛弃的产业。

(注意“听”“倍直”“兼入”等词语的翻译)

(2)这是我的职责,但鞍马兵器军械未准备齐全,怎么能够抵御敌人?

(注意重要词语的翻译及句式特点)

(3)(遇到)不寻常的变故,理应采用变通手段;擅自调兵的罪名,由我承担。

(注意“非常”“权”“擅”“坐”等词语的翻译)

【解析】

9.试题分析:

本题考查文言实词字意。

可采取代入原文法、课内回顾法、成语迁移法。

可将词义代入文中,结合上下文的语境来判断对错。

A项“三年之丧,谓之达礼”的“达”,结合后面内容“不可改变”“令”等可知,三年之丧,叫做通行的礼节。

应该译为通行的。

点睛:

可将词义代入文中,结合上下文的语境来判断对错。

结合语境,理解实词含义,要注意一词多义、古今异义、通假字、词类活用等。

要分析形旁,推求字义。

联系上下文,前后照应,保持一致。

要把对实词的解释代入到原句原文中,看是否合乎原文的语言环境。

如本题A项“显达”明显不符合语境。

10.试题分析:

本题考查文言虚词字意。

可采取代入原文法、课内回顾法、成语迁移法。

可将词义代入文中,结合上下文的语境来判断对错。

C项介词,凭借……的身份。

A项“著为定制”的“为”,动词,成为;“谁为大王为此计者”介词,替。

B项介词,向;介词,表被动。

D项介词,和,同;连词,和,与。

11.试题分析:

本题考查文言断句。

文言断句的前提是粗通大意,然后利用句中的人名、地名、官职名、文言虚词、句子结构以及语段中动词的宾语或补语等断句。

本题需要注意连词“而”,“与”是和的意思。

句意:

强盗中只要伤了当事人的,都被判为死罪,但是那些跟随他人以实际行动帮助杀人的故意杀人者,与互相争斗而杀人的,按照律例杖击一百下,没有被判为死罪,与私自宰杀牛马的罪行没有什么不同,这是把人与牛马同等看待。

12.试题分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

A项“及其来龙去脉”应为“法制的始末”。

B项此处“旌”并非指旗帜,而是表彰的意思。

C项古九州并不包括庐州。

13.试题分析:

主要重点词语的翻译:

关键字

(1)“听”译为听凭,“直”译为价钱,“兼入”译为两倍,“贫者”译为穷人。

(2)“此吾责也”判断句,“备”译为准备,“御”译为抵御。

(3)“非常”译为不同寻常,“权”译为变通的手段,“擅”译为擅自,“坐”译为承担。

【参考译文】

陈思谦,字景让。

思谦少年时期丧父,机警聪敏好学,对事物的名称数量、法制的始末都有详尽的研究,对邵子《皇极经世书》研究尤深。

文宗天历初年问政,朝廷征集贤能之士,丞相高昌王亦都护推举陈思谦,当时他已经四十岁了。

在此以前,关陕发生饥荒,百姓很多卖地逃亡,回来后,都无地可耕。

陈思谦说:

“听凭(允许)百姓以一倍的价钱赎回卖出的土地,使富人收获两倍的利益,穷人获得已抛弃的产业。

”朝廷听取了他的意见。

第二年九月,陈思谦被授予监察御史一职。

当时官员因父或母去世而辞去职务在家中守孝,但往往守孝期未满就被起用。

陈思谦说:

“三年之丧,叫做通行的礼节,若非战争时期,是不可以随意改变的。

”于是记载到法令中。

皇帝下诏,修建报严寺。

陈思谦说:

“兵荒之后,应停止土木建设,以宽舒民力。

”皇帝称赞他,并且赐给缣绮嘉奖他。

元统二年六月,召思谦为中书省员外郎,陈思谦进言:

“强盗中只要伤了当事人的,都被判为死罪,但是那些跟随他人以实际行动帮助杀人的故意杀人者,与互相争斗而杀人的,按照律例杖击一百下,没有被判为死罪,与私自宰杀牛马的罪行没有什么不同,这是把人与牛马同等看待,法律应当加重(故意帮助杀人者的)罪行。

”于是命令司法官员商议,写入律例,成为定制。

至正元年,是饥荒之年,盗贼蜂拥而起,抢劫掠夺州邑,陈思谦极力向执政者建议,应竭尽府库的粮食赈济贫民,分兵镇守抚慰中原地区,以防后患。

庐州盗贼四起,陈思谦急命庐州路总管杭州不花率领弓兵捕捉,但盗贼势力已经不可扑灭。

陈思谦对宣让王帖木儿不花说:

“太平的日子久了,百姓不知有战争,王爷凭借皇室后代的身份,镇守淮甸,怎能坐视不理?

思谦愿与王爷合力征讨灭除盗匪。

况且王府的武将番值宿卫人数不少,一定有能冲锋陷阵的人,只要你谋划(就能成功)。

”宣让王说:

“这是我的职责,但鞍马兵器未准备齐全,怎么能够抵御敌人?

”陈思谦收集官民的马匹、置备兵器盔甲,没多长时间就集中起兵力,分路并进,于是擒获了匪首,庐州之盗被平定。

后来,颍州盗匪即将渡过淮河,陈思谦又对宣让王说:

“颍州盗匪东侵,应赶快调集芍陂的屯兵使用。

”宣让王说:

“没有接到诏令,不敢调动。

”陈思谦说:

“(遇到)不寻常的变故,理应采用变通手段;擅自调兵的罪名,由我承担。

”宣让王被他的话感动,听从了他的建议。

不久,陈思谦被召回京城,任集贤侍讲学士,修定国家法律。

十三年,晋升中丞,年近七十,上书请求告老离职,不被允许,皇上特为降旨,进一品官阶,授予荣禄大夫。

陈思谦入宫拜谢,感染疾病,等到任命传下,勉强拜谢接受任命,次日即逝。

14.阅读下面的唐诗,回答问题。

罗江客舍

戎昱

山县秋云暗,茅亭暮雨寒。

自伤庭叶下,谁问客衣单。

有兴时添酒,无聊懒整冠。

近来乡国梦,夜夜到长安。

【注释】戎昱,唐代诗人。

荆州(今湖北江陵)人,郡望扶风(今属陕西)。

(1)诗的首联“暗”“寒”两字颇为精妙,请作简要赏析。

(2)结合全诗内容,说说诗中表达了诗人哪些方面的思想感情。

【答案】

(1)“暗”和“寒”两字语意双关;即写出了当时秋云暗淡、暮雨的寒冷的季节和天特点,也借此含蓄地表现了自己内心忧郁、凄凉的感受。

使情因景生,景助情浓,情景交融,浑然一体。

(2)全诗通过景物描写和对生活细节的描摩,表现了诗人客居他乡时寂寞、孤独、悲凉的心情,以及对故乡的深切思念和怀恋,同时也流露出心怀国事、报效朝廷的政治愿望。

【解析】

(1)试题分析: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语言中的“炼字”,这类题目答题时既要指出该字含义、所用手法,还要注意分析其在句中以及全诗中的表达效果及作用。

“暗”和“寒”两字语意双关;即写出了当时秋云暗淡、暮雨的寒冷的季节和天特点,也借此含蓄地表现了自己内心忧郁、凄凉的感受。

【点睛】第一步:

解释该字或词在句中的含义。

解释含义除了说明该字或词在句中的具体意思而外,还应当考虑语法现象和修辞手法,如活用,拟人,比喻,通感,化动为静等。

第二步:

把该字或词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

用自己的语言,加以想像,再现诗句表现的图景。

第三步:

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2)试题分析:

这是一道分析诗歌的情感的题目,是诗歌的必考的题目之一。

答题时要注意结合诗歌的标题、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重点字词语进行分析,“暮雨寒”“秋云暗”,表现了诗人客居他乡时寂寞、孤独、悲凉。

“客衣单”“无聊”“乡国梦”,对故乡的深切思念和怀恋。

“夜夜到长安”,流露出心怀国事、报效朝廷的政治愿望。

15.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劝学》中认为君子的天赋本性与其他人并无不同,然而最终超过了一般人,这是因为“______________”。

(2)《琵琶行》善用比喻描摹琵琶乐音和旋律的变化,其中“_______________”两句描写出了乐曲终止时富有特点的声音。

(3)苏轼在《念奴娇·赤壁怀古》中,既表达了对人生的无限感慨,又不失洒脱达观之情的两句是“_________”。

【答案】

(1).

(1)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2).

(2)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3).(3)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解析】试题分析:

名句默写要注意字形,而字形与字义分不开,学生应借助字义来识记字形。

注意重点字的写法。

如“生”“帛”“尊”“酹”要理解字义去记忆。

学生记忆的时候应该结合诗句的意思。

每句1分,句中有误该句不得分。

要求学生养成回头望的习惯,避免笔误。

文学常识考查平时的积累,需要学生长期的积累。

五、

16.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20个字。

学习文学的重点在于解读文学的深意。

我们都知道,文学的根基在于人类自身的感情:

悲欢离合、喜怒哀乐,它们交织在世事变幻、人海风波之中。

个中滋味与蕴含,皆出于人心,本是不言自明的。

只因人心有深浅,时代有清浊,文学自会蕴含深意。

做文学的往往追求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高考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