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中学生心理危机及其干预.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4773884 上传时间:2022-12-08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21.8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浅析中学生心理危机及其干预.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浅析中学生心理危机及其干预.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浅析中学生心理危机及其干预.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浅析中学生心理危机及其干预.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浅析中学生心理危机及其干预.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浅析中学生心理危机及其干预.docx

《浅析中学生心理危机及其干预.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浅析中学生心理危机及其干预.docx(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浅析中学生心理危机及其干预.docx

浅析中学生心理危机及其干预

 

河北广播电视大学“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开放教育试点”

公共事业管理(本科)毕业论文

 

论文题目浅析中学生心理危机及其干预

 

学生姓名毕光明

学号*********

指导教师张艳红

年级2007年秋

分校/学院保定电大

提交日期2009年10月18日

 

内容摘要

中学生正处于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随着生理、心理的发育和发展、社会阅历的扩展及思维方式的变化,特别是面对社会竞争的压力,他们容易在学习、生活、人际交往、自我意识和升学就业等方面,遇到各种心理困惑和问题,影响德、智、体、美诸方面的发展。

近几年来,中学生心理问题发生率呈上升趋势,对学校教育工作的负面影响很大。

因此,探索如何早期识别心理危机,并进行有效干预是学校教育工作的重要任务之一。

文章立足在对中学生心理危机进行干预的重要意义基础上,分析了中学生心理危机的常见表现及形成原因,并提出了心理危机的干预策略问题。

关键词:

中学生心理危机干预形成原因干预策略

 

一、心理危机干预的内涵和干预意义………………………………………………………1

(一)心理危机干预的内涵……………………………………………………………1

(二)中学生心理危机干预的意义……………………………………………………1

二、中学生心理危机的常见表现……………………………………………………………2

(一)学习不适应…………………………………………………………………………2

(二)心理抑郁……………………………………………………………………………2

(三)心烦焦虑……………………………………………………………………………3

(四)害怕、回避交往……………………………………………………………………3

三、中学生心理危机的形成原因……………………………………………………………3

(一)个体主观原因………………………………………………………………………3

(二)学校教育的影响……………………………………………………………………3

(三)家庭影响……………………………………………………………………………4

(四)社会影响……………………………………………………………………………4

四、中学生心理危机干预策略………………………………………………………………5

(一)发挥教师心理教育主体作用………………………………………………………5

(二)营造和谐的班级氛围………………………………………………………………5

(三)创造温暖的家庭气氛………………………………………………………………5

(四)注意与家长联系……………………………………………………………………5

(五)加强心理教育力度…………………………………………………………………6

参考文献………………………………………………………………………………………7

浅析中学生心理危机及其干预

步入21世纪,我国现代化经济腾飞,各项事业飞速发展,快节奏、高效率、充满竞争、富有创新的社会氛围逐渐形成,随之社会竞争也会更加激烈。

社会需要人才,国家就要培养人才。

于是关注的焦点就落在了学校教育这块阵地上。

培养具有丰富的知识、强健的体魄、健全的人格,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承受各种挫折和适应不同环境的能力的人才就成为学校教育的主要目标。

也就是在辛勤奋斗在教育战线上的工作者们培养全面发展人才的同时,人们发现所谓的全球化、信息化、市场经济这些当代社会给我们的在校学生尤其是初中学生带来了深刻影响。

中学生是一个特殊的群体,就像心理学家霍尔所说:

“此时的男孩和女孩们处于一个骚动的年龄,一个与情绪冲动、精神混乱有着必然联系的发展阶段。

”受自身发展局限,加上能力的不足,使他们对良莠不齐的社会信息产生认知上的迷惘。

特别是学业的压力,学习的恐惧与焦虑,会使他们的情绪不稳定、不平衡,对生活学习中发生的各种心理冲突处理不当。

一旦他们面临来自学校、家庭、自身等各方面的特殊困境,就无法应对,就会陷入心理危机中。

因此,如何正确面对中学生心理危机问题并对其进行有效干预就成为摆在每一位教育者面前的一个重大问题。

下面就对此问题做些浅显探讨。

一、心理危机干预的内涵和干预意义

(一)心理危机干预的内涵

心理危机是指由于突然遭受严重灾难、重大生活事件或精神压力,使生活状况发生明显的变化,尤其是出现了用现有的生活条件和经验难以克服的困难,以致使当事人陷于痛苦、不安状态,常伴有绝望、麻木不仁、焦虑,以及植物神经症状和行为障碍。

心理危机干预是指针对处于心理危机状态的个人及时给予适当的心理援助,使之尽快摆脱困难。

(二)中学生心理危机干预的意义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中指出“中小学生正处于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随着生理、心理的发育和发展,社会阅历的扩展及思维方式的变化,特别是面对社会竞争的压力,他们容易在学习、生活、人际交往、自我意识和升学就业等方面,遇到各种心理困惑和问题,影响德、智、体、美诸方面的发展。

在这种情形下,开展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不仅是社会和时代发展的需要,是对传统学校教育的重要补充,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实施素质教育的需要。

”有调查表明,我国小学生中有异常心理倾向的比例是16.4%,有严重心理行为问题的比例是4.2%;初中生有异常心理倾向的比例是14.2%,有严重心理行为问题的比例是2.9%;高中生中有异常心理倾向的比例是14.8%,有严重心理行为问题的比例是2.5%。

近年来,各种媒体也纷纷报道青少年学生自杀或伤人的恶性事件,引起了社会各方面高度关注。

虽然说会有多种因素造成青少年的过激行为,但是更与他们缺乏必要的应对心理危机的技能息息相关。

如果整个社会、学校、家庭等各方面对陷入心理危机而寻求自杀的青少年学生能够及时进行监护与积极干预的话,那么就会大大减少或避免此种事件的发生。

作为教育工作者更应该清醒的意识到心理危机给学生带来的消极影响,有必要通过各种途径加强对学生心理危机的监护并提供及时干预,将心理危机转变成学生人生发展的机会,促进其身心健康发展,协助其顺利渡过中学阶段,尽量减少甚至杜绝恶性事件的发生。

这也正是为培养品行高尚、身心健康、知识丰富、学有所长、思路宽广、实践能力强、能适应社会发展的“四有”新人保驾护航。

二、中学生心理危机的常见表现

(一)学习不适应

1、常常抑郁、焦虑、厌烦、退缩、情绪不稳定。

有的同学表现为课上精神涣散,思考能力下降,不注意听讲,课下不好好做作业;有的同学精神处于萎靡状态,害怕上学,逃避上课;有的同学易怒,易与老师发生冲突,依赖性增强。

2、在校行为反常。

有的同学表现为与同学接触减少,不参加运动,不多发言,总想远离其他同学;有的同学表现为突然做出与实际年龄不相符的违反纪律的事情,比如说逃学、说谎、抽烟等;有的同学表现为活动漫无目的,如儿童般游戏;有的同学表现为能力抑制,出现学习成绩下降,上课无法做笔记,记忆力下降或者不能集中精力做一件事,甚至莫名其妙的摆弄小物件、发呆。

3、生理倦怠。

表现为入睡困难,上课头昏脑胀,以及心悸、乏力、腰酸背痛。

(二)心理抑郁

1、自信力丧失。

大多因不愉快的生活事件或某次失败后而变得妄自菲薄,陷入内疚、后悔、自责中。

2、兴趣丧失。

对生活、学习的兴趣明显减退,不再对学校、社会中新鲜事物感兴趣,甚至对先前自己的兴趣、爱好也丢失掉。

3、精力衰退。

学习中变得沉默起来,听课时显得疲惫、乏力,运动中显得力不从心,与青少年朝气蓬勃的特点相背甚远。

4、自我封闭。

原本活泼开朗突然变得封闭、退缩。

虽能维持和同学、老师、家长的一般性交往,但被动勉强,交往内容表面化,若老师、同学、家长试图走向他的内心则遭到排斥。

5、悲观失望。

在与同学、老师、家长交谈中流露出觉得生活中一切都没意思,总认为前途渺茫,目标丧失,有强烈的悲观情绪,甚至想辍学。

6、身体不舒服。

出现无端的头痛、肢体酸痛、失眠、食欲不振、消化不良。

(三)心烦焦虑

1、急性焦虑,又称惊恐发作。

表现为当有突发事件发生时,表现过分异常,学生会伴有心跳加快、呼吸困难、头晕目眩,还可能有出汗、发抖、腹痛等。

2、慢性焦虑,又称广泛性焦虑。

有的同学表现为在一段时间里持续紧张不安;有的同学表现为遇事时惊慌失措;有的表现在日常交往中容易冲动,被激怒或迁怒他人;有的同学表现为总在想向中设计并不存在的威胁和失败,进而惶惶不可终日。

(四)害怕、回避交往

主要表现是在人际交往中怕成为别人的耻笑对象,而不敢在公开场合讲话、做作业、吃饭等,以至不能正常交往;看着对方即自感面红耳赤、表情异样,而且怕被对方觉察,从而回避目光相遇,甚至足不出户。

三、中学生心理危机的形成原因

(一)个体主观原因

1、中学生成长中固有的逆反心理。

在中学生成长中,自我意识增强,喜欢独立思考问题,服从长辈的意识淡薄起来,不愿意别人干涉自己的生活、学习,甚至对老师、家长善意的批评、帮助也感到反感。

有些同学甚至过分强调自我,唯我独尊。

在此种情况下就极易用反抗的行为来表达自己的能力和价值。

2、“温室效应”作怪。

现今的中学生大多都是独生子女,生活条件优越,父母长辈迁就、宠爱,没能使他们的心智完美起来。

他们大多没有经历过风雨磨练,不知道什么是吃苦,什么是挫折,心理发展落后于生理发育。

而到了初中阶段他们与父母的距离拉大,尝试着自我独立,就在这时生活、学习上一旦遇到一点挫折就不知所措,做出一些过激行为,给家庭、社会造成无法挽回的损失。

(二)学校教育的影响

1、学习环境的变化。

初中阶段的知识结构与小学有着很大的差别,许多学生原本在小学成绩顶呱呱可升入初中就感力不从心,从而在心理上产生竞争压力感,当这种压力超过一定限度时就会导致心理功能失调,出现危机。

2、应试教育。

长期以来在应试教育的背景下家长望子成龙,老师过重视成绩,学生心理负担日益加重。

超负荷的学习强度使他们精神紧张,心情压抑;频繁的测验、考试又使他们长期处于高度紧张的状态。

而当考试不理想时就会有抱怨从而失去了对学习的信心,尤其是遭到老师、家长的训斥,同学的冷嘲热讽就更加容易导致心理危机。

3、师生关系的融洽程度。

教师对学生的身心发展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学生一旦感受不到老师的关爱,师生关系就会紧张起来,就会出现心理偏颇。

4、学生间的交往。

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如果能与班中同学和睦相处,感受到班集体的温暖,身心就会健康发展;反之,就会产生自卑感或敌对情绪,导致心理发展障碍。

(三)家庭影响

1、父母榜样的影响。

父母是孩子的榜样,社会信仰规范和价值观念等首先通过父母的“过滤”而传递给子女,父母的一言一行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孩子的心理发展。

2、家庭气氛影响。

宁静愉快家庭环境中的孩子与气氛紧张冲突家庭中的孩子的心理存在着很大差异。

后者家庭中的孩子缺乏安全感,情绪紧张焦虑、忧心忡忡,害怕父母迁怒于自己而受到惩罚,容易发生情绪和行为等问题。

3、三种不同结构类型的家庭影响。

第一,在大家庭中,隔代的溺爱和长辈对于教育孩子问题的看法不一,致使孩子无所适从,进而形成恐慌、焦虑等心理问题。

第二,在核心家庭中,虽没有隔代的溺爱,但由于年轻的父母缺乏教育孩子的经验,所以他们对孩子有时放纵,有时管教太严,宽严失当,致使孩子不知所从,这些对孩子的身心发展都产生了不良影响。

第三,许多研究表明,破裂家庭会对孩子造成严重的心理创伤,影响其健康发展。

(四)社会影响

1、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极大地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交往方式、学习方式,多媒体的家庭化推动了教育观念的变化,网络世界使教育与学习的主客体之间的关系很难清楚地加以界定,国际互联网改变了人们相互交往的模式,机器代替了人,严重侵犯了人的主体地位。

目前中学生选择的不适当性和盲目性,过分的依赖网络信息,形成足不出户即可实现自我价值的错误认识,时间一长又得不到正确的指导,很容易形成对网络的依赖心理和逃避现实的心理,这对独生子女的心理影响更是雪上加霜。

此外,由于中学生缺乏正确的鉴别能力,不能驾驭信息,网络黄毒和网络游戏也对他们身心的发展带来了巨大影响。

2、随着竞争的日益激烈、生活节奏的加快,失业、个人前途的不确定性等因素的增多,加之社会上心理健康知识的普及程度不高等,必然会加重学生的心理负担,学生内心积聚的矛盾就会影响其身心的正常发展。

四、中学生心理危机干预策略

(一)发挥教师心理教育主体作用。

1、更新教育观念。

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传统应试教育强化了老师的“教书”职能的发挥。

而每个教师必须牢记“教书”的目的是为了“育人”。

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应从教学方式和内容上加以改变,有目的、有方法、有计划地疏导学生的思想障碍,消除思想压力,从根本上消除教学对学生的负面影响,使学生从被动变主动,从消极变积极,培养学习兴趣,激发学习热情。

2、敏锐观察。

在学生没有觉察的情况下,在平常的教学过程、课外活动、学生的交往过程直至日常生活的所有方面,利用自己的眼睛、耳朵观察学生的精神面貌、言谈举止、行为动作、兴趣爱好、待人接物的表现,了解学生的心理,然后采取适当的措施帮助学生调整好心理。

(二)营造和谐的班级氛围

1、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如果教师对学生具有真诚的信任与尊重,学生就会感到一种人格的尊严,他们的自卑、孤独、胆怯、抑郁等心理问题发生率就会大大降低。

一旦学生对教师产生了朋友般的信任,他们就会主动向教师敞开心扉,诉说自己的喜怒哀乐,这就有利于教师随时了解学生的心灵,及时帮助他们解除心理烦恼。

2、同学间友好和睦。

同学们在相处中既能发现自己独特的长处,又能看到其他同学的长处,使班上呈现人人自尊、同时又尊重别人的好风气,从而使每个学生的心灵都充满友情和温暖,充满信心地发展自己。

3、充实课余生活。

 在紧张学习生活中,适当组织一些课外活动,如拔河比赛、“啄木鸟”纠错字等,使学生有一种集体自豪感和精神充实感,避免长期单调枯燥的学习给学生造成焦虑烦躁和极度紧张等不良的心情。

(三)创造温暖的家庭气氛

1、放弃以分数定终身的想法。

要从孩子的实际出发,注重他们的兴趣、爱好、个性特长,不能全凭学习成绩来衡量学生的水平,孩子能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能力就行了。

2、改变漠视孩子成长的习惯。

及时了解孩子的情绪、情感、思想等精神世界,给孩子充分倾吐和宣泄心理感受的条件和机会,与其建立真挚的情感基础,在履行监护责任的过程中,要特别注意监护孩子的心理发展.

(四)注意与家长联系

1、召开家长会,一是向家长了解学生在家表现,征求家长的意见,双方探讨合理的“一体化”教育计划和目标。

二是向家长汇报学生在校表现。

2、不定期家访。

了解学生在家的真实表现,及时调整工作思路和方法,做好学生心理疏导工作。

(五)加强心理教育力度

1、增强健康意识。

根据学生可能出现或已经出现的种种问题,学校开设专题讲座,将有关心理学知识和心理保健方法传授给学生,引导他们积极主动和科学地健全自己的心理素质。

 

 2、建立心理咨询站。

在为学生保密基础上,以学生为中心,舍身处地为学生着想,维护学生的根本利益,采取谈心、通信等适用的方式及时疏导和处理学生的心理障。

总之,中学生心理干预问题已不能再被工作在教育战线上的广大教师乃至全社会所忽视。

解决学生心理危机问题,矫正扭曲的心灵,只有这样才能更好的提高学生的生命质量,使他们拥有一个健康的心理,形成完美的人格,成就完美的人生。

 

参考文献

1、教育部颁发《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年

2、阿妮塔·伍德沃克《教育心理学》江苏教育出版社2005年

3、加德纳《改变思维》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年

4、朱光潜《谈美》安徽教育出版社2006年

5、赵国祥《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海燕出版社2006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高考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