肥胖症.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4772114 上传时间:2022-12-08 格式:DOCX 页数:28 大小:67.4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肥胖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8页
肥胖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8页
肥胖症.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8页
肥胖症.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8页
肥胖症.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肥胖症.docx

《肥胖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肥胖症.docx(2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肥胖症.docx

肥胖症

第九章肥胖症

病因与发病机制

鉴别诊断

临床表现

治疗

 

肥胖症(obesity)公认的定义是体内贮积的脂肪量超过理想体重20%以上,而不是指实际体重超过理想体重20%以上。

临床上也可能通过肉眼观察结合后一种定义来判断肥胖者。

但后述肥胖定义对于某些特别的个体如健美和举重运动员是不适用的。

肥胖可由许多疾病引起,故肥胖症并非一种病名,而是一种症候。

根据病因肥胖症可分为单纯性与继发性两类,本章重点介绍单纯性肥胖症。

单纯性肥胖的定义是:

只有肥胖而无任何器质性疾病的肥胖症。

人体组织中有两种脂肪组织:

即棕色脂肪和白色脂肪组织,前者与后者不同之处在于前者:

①在全身均有分布;②血管较丰富;③细胞中线粒体较多;④受交感神经支配;⑤含有解偶联蛋白(uncouplingprotein,UCP),在白色脂肪细胞中则无。

去甲肾上腺素和维甲酸可调节UCPmRNA的表达,且互不依赖。

交感神经兴奋,可使细胞呼吸和氧化性磷酸化失偶联,使产热增多,以消耗能量。

在缺乏棕色脂肪的转基因小鼠,即使无多食,由于棕色脂肪缺乏,能量消耗减少,也可发生肥胖,说明棕色脂肪组织在能量平衡调节中起重要作用。

临床上也可见到食量不大的人发生肥胖,这些人是否有体内棕色脂肪细胞减少有待进一步研究。

单纯性肥胖的分类有多种。

按肥胖的程度可分轻、中、重三级或I、II、III等级[1]。

按脂肪的分布可分为全身性(均匀性)肥胖、向心性肥胖、上身或下身肥胖、腹型和臀型肥胖等。

这种分类对某些疾病的诊断和肥胖预后的判断有帮助。

如Cushing综合征常为向心性肥胖;腹型肥胖者比均匀性肥胖者预后差,常引发许多疾病。

此外,还有增殖性和肥大性肥胖[1]之分。

增殖性肥胖是指脂肪细胞数目增加,特点是肥胖多从儿童期开始,青春发育期肥胖进一步加重,终生都肥胖,脂肪堆积在身体周围,故又称周围型肥胖,到成年可同时有肥大型肥胖。

肥大型是只有脂肪细胞贮积脂肪量增多,但脂肪细胞数目不增加,其特点为肥胖多从中年时期开始,脂肪堆积在身体中央(即躯干部位),故又称中央型肥胖,其所带来的不良后果比增殖性肥胖更为严重。

单纯性肥胖的发病率在世界各国有所不同。

在美国估计肥胖发病率为3%~20%[2];英国为2%~10%;意大利、瑞典、澳大利亚、新西兰均在2%~3%;新加坡3.5%;尼日利亚3.2%~5.1%。

首都儿科研究所生理室对北京市城市儿童青少年(7~18岁)4503人进行了单纯性肥胖症的流行病学调查,肥胖检出率男性为3.92%;女性2.67%[3]。

孟昭恒等[4]对2420名中小学生进行了以身高为基准用皮脂厚度和体重两项指标评判肥胖,结果总的肥胖检出率为2.81%,其中男性为1.56%,女性为4.09%。

这些个别地区小范围的流行病学调查,显然不能代表我国全国情况。

随着我国国民收入的增加,饮食结构的改变,在我国人群中肥胖患病率确有增加趋势,但确切的患病率尚有待于大系列人群的抽样调查才能作出评估。

肥胖的患病率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加,这是不争的事实,因此在不同的年龄段肥胖的患病率是不同的。

【病因与发病机制】

单纯性肥胖的病因和发病机制尚不完全清楚,可能与下列因素有关。

一、遗传因素

流行病学调查表明:

单纯性肥胖者中有些有家庭发病倾向。

父母双方都肥胖,他们所生子女中患单纯性肥胖者比父母双方体重正常者所生子女高5~8倍[5]。

Vanllallie[6]对1333名出生于1965~1970年期间的儿童进行了纵向调查也发现,父母一方有肥胖,其所生子女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的超出正常的比值(oddratia)也随之增加,1~2岁肥胖儿童到成人早期肥胖为1.3,3~5岁肥胖者为4.7,6~9岁肥胖者为8.8,10~14岁者22.3,15~17岁为17.5。

1994年,Zhang[7]和其同事用酵母菌克隆出ob/ob小鼠的肥胖基因(ob基因)。

ob基因位于第6号染色体上,与Pax4非常接近,同时紧靠一限切片段长度多态性标志D6RCK13,ob基因就是从Pax4和D6RCK13区间克隆出的DNA而分离出来的。

Bray和York及Tritos和Mantzoros对ob基因及其表达产物作了很好的综述[8~10]。

ob基因由3个外显子和2个内含子组成,编码4.5kbmRNA。

其表达产物名瘦素(leptin),由外显子2、3编码。

瘦素的mRNA含有167个氨基酸的开放性阅读框架,其中包括21个氨基酸的信息肽序列。

瘦素由白色脂肪组织分泌。

人的瘦素的氨基酸顺序84%与小鼠相同。

其分泌呈脉冲式,并具有昼夜节律。

瘦素通过与其受体(有4种异构受体)结合而发挥其生理作用。

其中重要生理作用之一是将体内脂肪贮存的信息传送到下丘脑和弓状核,通过使神经肽Y减少而使摄食减少。

ob/ob小鼠由于缺乏ob基因,在生命的早期即有多食、肥胖、高血糖和高胰岛素血症、糖尿病、低体温和不育;而db/db小鼠表型虽与ob/ob相同,但瘦素在血浆中的水平升高。

将db/db小鼠与野生型小鼠联体共生则可使野生型小鼠摄食减少而致死。

由此可见瘦素与调节摄食有关,据此推论可能与肥胖的发生有关。

但在患单纯性肥胖的人中,既未发现有ob基因的缺失,也未发现有在db/db小鼠中所见的ob基因的突变,ob基因的表达正常或升高[11],因此猜想单纯性肥胖者可能存在对瘦素作用有抵抗[8],但抵抗发生于何水平(受体或受体后)尚待进一步研究。

根据目前的研究结果提示血浆瘦素水平与体重指数相关[8~11];有两个报告猜想人ob基因与极度肥胖相连锁[8],但就大多数单纯性肥胖者而言,未能证明ob基因及其表达产物瘦素是单纯性肥胖的病因。

其他与肥胖有关的遗传性因素(肥胖基因)见第一篇第一章第二节。

二、精神神经因素

下丘脑的食欲中枢和个体的摄食行为受许多激素和细胞因子的调节(见第一篇第一章第二节图1-1-1)。

刺激下丘脑中的腹内侧核可使动物拒食,而完全破坏这一神经核则引起多食。

脑室内直接注射瘦素比在中枢神经系统以外的全身注射引起的反应更为强烈,提示中枢神经系统为瘦素作用的重要部位[9]。

周围神经系统对摄食也具调节作用。

人进食后的“饱感”就是通过周围神经将感受到的信号传送到中枢神经,因而停止继续进食。

人们在悲伤或过于兴奋的情况下而减少进食,说明精神因素对摄食也有调节作用。

在临床上可见下丘脑发生病变所引起的肥胖或消瘦,肥胖是下丘脑综合征的常见临床表现之一。

以上动物实验和临床观察表明神经和精神因素对人的摄食有调节作用。

但是不能说单纯性肥胖的直接病因就是神经和精神因素。

神经精神因素在单纯性肥胖发病机制究竟起什么作用也有待阐明。

三、内分泌因素

许多激素如甲状腺素、胰岛素、糖皮质激素等可调节摄食,因此推想这些激素可能参与了单纯性肥胖的发病机制。

Facchinetti等[12]在13名肥胖儿童中检查,发现血浆β内啡肽水平升高,且不能被地塞米松抑制,据此推论肥胖儿童的β内啡肽不受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激素(CRH)的控制[12],而鸦片类拮抗剂纳洛酮可使多食现象消失。

肥胖者对胰岛素抵抗而导致高胰岛素血症,而高胰岛素血症可使胰岛素受体降调节而增加胰岛素抵抗,从而形成恶性循环。

胰岛素分泌增多,可刺激摄食增多,同时抑制脂肪分解,因此引起体内脂肪堆积。

青春期开始,体脂约占体重的20%,男性在青春期末,体脂减少到占体重的15%;女性则增加到占体重的25%[13]。

男女性别对体脂有不同影响,提示性激素在单纯性肥胖发病机制中可能起作用;在成年肥胖中以女性居多,特别是经产妇和口服避孕药者。

除前述几种激素外还有许多其他激素和神经肽与摄食有关[5],但激素变化究竟是单纯性肥胖的后果还是病因,目前仍不清楚。

四、生活方式与饮食习惯

不爱活动的人消耗能量减少,易发生肥胖。

运动员在停止运动后、经常摄入高热卡饮食或食量大、吸烟者在戒烟后、睡前进食习惯、喜欢吃油腻食物、每天进餐次数少而每餐进食量大等[13]都与单纯性肥胖的发生有关,但都不是单纯性肥胖的唯一病因。

总之,单纯性肥胖的病因尚不明了。

可能是包括遗传和环境因素在内的多种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

但不管病因为何,单纯性肥胖的发生肯定是摄入的能量大于消耗的能量。

单纯性肥胖可引起许多不良的代谢紊乱和疾病。

如高脂血症、糖耐量异常、高胰岛素血症、高尿酸血症。

肥胖者中下述疾病:

高血压、冠心病、中风、动脉粥样硬化、2型糖尿病、胆结石及慢性胆囊炎、痛风、骨关节病、子宫内膜癌、绝经后乳癌、胆囊癌、男性结肠癌、直肠癌和前列腺癌发病率均升高。

呼吸系统可发生肺通气减低综合征、心肺功能不全综合征(Pickwickian综合征)和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

严重者可导致缺氧、发绀和高碳酸血症。

【临床表现】

单纯性肥胖的诊断应包括病因诊断、肥胖的诊断和并发症诊断。

单纯性肥胖病因目前尚不明了,主要靠询问病史,了解与肥胖发病的可能因素,并发症诊断则多依赖于实验室,而评判肥胖的方法则有许多种。

下面介绍单纯性肥胖的诊断方法。

一、病史

(一)发病年龄发病年龄有从小就胖和成年后肥胖。

前者多为增殖性肥胖,治疗比较困难;后者多为肥大性肥胖。

在人的一生任何年龄都可发生肥胖,女性发病多在分娩后和绝经后居多,男性则多在35岁以后。

(二)性别单纯性肥胖女性比男性较多。

特别是体内总脂量比男性多,这可能与性激素有关。

是否与瘦素分泌有关尚待证实。

前面已经提到在男女青春期血浆中瘦素的动态变化是不同的,但到达成年,男女血浆中瘦素都比较稳定。

(三)职业少动的脑力劳动者比体力劳动者肥胖发生率较高。

餐馆厨师肥胖者较多。

而杂技演员肥胖相对较少。

职业的不同意味着体力劳动强度的不同,虽然脑力劳动也是劳动,但能量消耗比体力劳动相对较少,因此,如果饮食量较大,则易有脂肪贮存。

(四)家庭经济状况家庭经济状况一般可反映一个家庭的营养供给情况。

家庭经济情况差,肥胖发生率肯定比家庭经济富裕者少。

在穷人尽管其他发生肥胖的因素存在,但吃不饱,也很难发胖。

(五)发病特点和自觉症状单纯性肥胖一般是缓慢长胖(除女性分娩后长胖外),短时间内快速长胖,应多考虑继发性肥胖。

一般轻-中度单纯性肥胖无何自觉症状,重度肥胖者则多有不耐热,活动能力减低甚至活动时有轻度气促,睡眠时打鼾,饭量不增加,甚至比以前相对减少。

有的可有并发症如高血压病、糖尿病、痛风等临床表现。

约1/2成年肥胖者有幼年肥胖史[14]。

吸烟不会促使人长胖,但吸烟者在戒烟后往往有身体长胖趋势,其原因不清楚。

每个人饮食习惯各不相同,嗜好也迥异。

喜欢吃肥肉、甜食、饮啤酒者、喜吃油腻食物者较喜吃素菜、植物油、清淡食物者易于发胖。

睡觉前不宜进食,但有的人认为睡觉前喝小碗热牛乳有助于睡眠,这一习惯从生理卫生角度来看是不合适的。

生活方式要合乎生理卫生,多吃少动的生活方式易于肥胖。

二、体格检查

着重于检查肥胖的特征及其所带来的不良后果和疾病的体征。

肥胖者特征是身材显得矮胖、浑圆,脸部上窄下宽,双下颏,颈粗短,向后仰头枕部皮褶明显增厚。

胸圆,肋间隙不可见,乳房因皮下脂肪厚而增大。

站立时腹部向前凸出而高于胸部平面,脐孔深凹。

短时间明显肥胖者在下腹部两侧、双大腿和上臂内侧上部和臀部外侧可见紫纹或白纹。

儿童肥胖者外生殖器埋于会阴皮下脂肪中而使阴茎变小变短。

手指、足趾粗短,手背因脂肪增厚而使掌指关节骨突处皮肤凹陷,骨突变得不明显。

前述肥胖特征,不是每个肥胖者均具有,取决于肥胖的程度及肥胖的速度。

三、实验室检查和特殊检查

肥胖本身实验室检查无特别异常,主要是检查有无肥胖所引起的不良后果。

故应作下列实验室检查。

(一)血液生化单纯性肥胖者可有口服糖耐量异常,故应测空腹及餐后2h血糖。

单纯性肥胖者可合并有高脂血症,应定期检查血脂全套,常见有甘油三酯、胆固醇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升高。

严重者血清呈乳白色,脂蛋白A也可升高,载脂蛋白各种类型的水平也有变化。

血尿酸可以升高,但其机理不大清楚。

肝功能可正常,严重脂肪肝者可有肝功能异常。

(二)腹部B超检查肝脏和胆囊(有无脂肪肝、胆结石和慢性胆囊炎)。

(三)脂肪细胞计数及平均脂肪细胞的脂质含量[13]常用方法是四氧化锇法。

具体过程如下:

 

一份脂肪细胞悬液作脂肪提取,测定脂质含量,即可得到已知湿重的脂肪细胞每单位容积中所含脂质总量;另一份先通过尼龙筛以去除细胞碎屑,然后作脂肪细胞计数。

在过筛之前,在脂肪细胞悬液中加2%四氧化锇(放于collidine缓冲液中),于37℃下放置48h。

平均每个脂肪细胞所含脂质量按下列公式计算:

平均每个脂肪细胞脂质含量=

正常值[15]:

脂肪细胞数约3.1×1010;每个脂肪细胞平均脂质含量为0.5~0.6mg。

肥胖者脂肪细胞数可增加20~25倍,脂肪细胞体积可增大50%~100%。

因此,此方法可鉴别增殖性和肥大性肥胖。

此方法的缺点是不含脂质的细胞未被计数。

四、肥胖的评定及脂肪分布的检测方法

按照肥胖的定义为体内脂肪量占体重的20%以上。

但迄今为止尚无直接测定体内脂肪总量的方法。

目前都是通过间接方法来测量。

下面逐一介绍各种测量方法。

(一)人身测量法人体的身高和体重,身体各部分的组成均呈一定的比例,因此根据测量身高、体重的结果来计算出理想体重,再与被检者实际体重进行比较以评定肥胖。

人体测定中有些结果是反映全身肥胖;有些反映局部脂肪贮积情况(即脂肪的分布)。

大多数人体测量的方法所得结果只算出体重,并不真正反映体内脂肪量,因此根据人体测量结果来评定肥胖必须结合肉眼观察是否肥胖作出判断。

1.身高推算法此方法是根据身高与体重在男女中有比较恒定的比例关系。

方法简单,但只是粗略估计。

其计算公式如下:

男性标准体重(kg)=身高(cm)-105;女性标准体重(kg)=身高(cm)-100。

如果被检者实际体重超过由身高计算出来的标准体重20%则判定为肥胖。

2.体重指数(bodymassindex,BMI)此方法的原理也是根据身高与体重有较恒定的关系。

过去为寻求能更好地反映实际肥胖情况曾探讨了许多公式,如W/H(m)、W/H3、W3/H(ponderaleindex)、W/H2,最后选取最后的公式[式中W为体重(kg),H为身高(m)]。

我国人BMI在24以下,大于24为超重,大于26为轻度肥胖,大于28为中度肥胖,大于30为重度肥胖。

国外肥胖的人较多,根据BMI结果对肥胖的分级标准为:

轻度30.0~34.9,中度35.0~39.9,重度≥40[2]。

BMI<18.5则为低体重。

如果体重和身高以磅和以英寸为单位,则BMI的计算公式为:

BMI=体重(1bs)/身高2(英寸)-703

Poskill[14]指出判定儿童肥胖应以相对BMI来衡量。

相对BMI是指相同年龄的第50百分位点的身高和第50百分位点的体重所得到相关BMI指数。

BMI与总体脂有明显相关。

根据BMI可计算体脂百分率,其计算公式如下[15]:

男性体脂%=1.218(W/H2)-10.13;女性体脂%=1.48(W/H2)-7。

3.标准体重百分率[15]将被检者实际体重与同年龄、同性别的标准体重进行比较。

其计算公式为:

标准体重百分率=被检人实际体重/标准体重×100。

≥120%为轻度肥胖,≥126%为中度,≥150%为重度。

4.腰身比值[16]即在脐孔水平所测腰腹围长度与身高长度(均以cm为单位)之比(W/L)。

杨开济等对545名老年人和591名老年前期人进行了测量。

并提出:

W/L≥0.60为腹型肥胖,W/L<0.60则为非肥胖。

腹型肥胖者并发症增多。

5.腰臀比值(WHR)为以脐为标志的腰腹围长度与以髂前上棘为标志的臀部围长(以cm为单位)之比所得比值。

Despre's等[17]对年龄在18~42岁、BMI在16~38之间的110例男人测量的结果为:

腰腹周长为91.7±13.7(范围63.5~120.0)cm,髋周长为98.8±9.5(范围75.9~125.2)cm,腰髋比值0.93±0.06(范围0.78~1.04)。

此结果没有将BMI正常与不正常的人分开,因此不能作为正常值。

Lemieux等[18]对213名男性和190名女性,年龄为37.3±12.1岁进行了腰围和腰髋比值的测量,正常男女腰围在95cm左右,年龄≥40岁者腰围比年青人小(≈90cm对≈100cm),男性WHR为0.94,与Despres的结果相似;女性为0.88;两者腹部内脏脂肪堆积的相关性腰围比WHR更好,因此认为用腰围来评估腹部内脏脂肪堆积比WHR好,且不受性别和肥胖程度的影响。

国内余秀华等用B超测量腹部脂肪指数(男33,女19,平均年龄40.6岁),结果认为体重/身高与腹部内脏脂肪堆积有相关,与BMI也相关,后者比前者相关更好。

6.皮褶测量(或称皮下脂肪厚度测量)皮褶厚度是用特制的卡钳(caliper)测量不同部位的皮褶厚度。

有的测4个部位:

即肱三头肌、肱二头肌、肩胛下和髂嵴处皮肤;有的测7个部位:

即胸、腋、肱三头肌、肩胛下、腹、股和髂上;也有只测肱三头肌、腹和髋上三处皮褶厚度者。

测定时用拇指和食指捏起皮肤及皮下脂肪,然后用卡钳两爪放在抓起皮褶的两侧,校正卡钳上附属的压力计,使卡钳施以皮肤的压力为10g/cm2(压力不同则测量结果有很大差异)。

2~3秒后,从卡钳上可读出皮褶的厚度。

每处连测三次,取其平均值。

皮下脂肪的厚度等于皮褶厚度的1/2。

此方法简单易测,但测量结果受测量者熟练程度的影响,也受所测的皮肤坚实度的影响,松软的皮肤组织则易于受压,使所测结果偏小。

另外,由于个人体脂分布不同和皮下脂肪深度不同(范围从0.1~0.7mm),因此用皮褶厚度不能精确反映全身实际的脂肪堆积量[15]。

皮褶厚度还受年龄和性别的影响。

Foster[15]提出的正常男性肱三头肌和肩胛下皮褶厚度上限的绝对值为15mm;女为70mm。

另有人提出:

肱三头肌皮褶厚度男17~32mm,女24~30mm;肩胛下角男性12~15mm,女13~20mm;腹壁皮褶厚度男5~15mm,女12~20mm;Despre测量100名BMI在16~38之间的男性躯干皮褶厚度值为61.3±28.5mm(14.5~177.0),108名四肢皮褶厚度为42.2±24.2mm(16.4~202.5)。

由上述所提出的各种不同皮褶厚度范围比较大,要根据皮褶厚度来评定肥胖,应该建立不同年龄、不同性别各部位皮褶厚度正常值的上限,Power[13]提出从出生到50岁不同年龄男女肱三头肌皮褶厚度的上限。

国内孟昭恒[4]等提出在儿童中身高增长10cm,皮褶厚度增加4mm,则确定为轻度肥胖;增加10mm定为中度与重度肥胖的界值。

尽管皮褶厚度测定不是非常精确,但仍不失为评定肥胖简单可信的评判方法之一。

7.臂周长测量[19]根据测定上臂从肩峰突到尺骨鹰嘴连线的中点处的臂周长,加上肱三头肌的皮褶厚度,可以计算该部位的皮下脂肪面积:

脂肪面积(cm2)=SCa/2+πS2/4。

式中Ca为臂中部的周长,S为肱三肌皮褶厚度。

从臂周长和肱三头肌皮褶厚度还可计算出全身肌肉重量。

计算公式:

全身肌肉重量(kg)=身高(cm)×(0.0284+0.029)×cAMA。

cAMA为纠正后的臂中部肌肉面积。

因为计算臂中部脂肪面积是假定臂中部是圆的,肱三头肌皮褶厚度是脂肪缘平均直径的2倍,臂中部肌肉部分是圆的,骨骼被包括在人体测量臂肌肉面积之中,对这4种假定所带来的误差进行纠正称之为cAMA。

cAMA因男女不同,计算公式也不同。

男:

cAMA=(MAC-πS)2/4π-10;女:

cAMA=(MAC-πS)2/4π-6.5。

式中MAC为臂中部周长。

预测误差在5%~9%。

Rolland-Cachera等[20]用磁共振上臂显像测得儿童中的上臂中部的臂周长为1.2±0.4cm,根据公式:

[臂周长(C)-(肱三头肌皮褶厚度(TS)×π)2]/4π计算出臂中部的肌肉面积(UMA)和上臂总面积(TUA)=C2/4π,将TUA减去UMA即得上臂的脂肪面积(UFA)。

正常儿童为13.8±4.6cm2,而用传统的根据臂周长和肱三头肌皮褶厚度两指标按公式计算所得的上臂中部脂肪面积为11.2±4.4cm2,比磁共振测得的值为低。

因为上臂中部皮下脂肪缘并非对称性分布,而是呈矩形,因此计算上臂中部脂肪面积的公式为上臂脂肪面积判断评估(upperarmfatareaestimation,UFE)=C(臂周长)×(肱三头肌皮褶厚度/2)。

此公式计算出的UFE为12.4±5.0,与核共振所测结果更为接近。

(上臂脂肪%=UFE/TUA,正常儿童为35.9±9.5%。

)该作者认为UFE为判断身体组成的简单而可靠的指标。

(二)人体总脂测定人体总脂测定是间接测定体内脂肪总重量的方法。

大多数方法是测定无脂肪组织的重量,再从人体总重量中减去无脂肪组织的重量即得体脂总重量。

这些方法的前提是假定身体组成只两部分,即脂肪组织和无脂肪组织。

下面介绍人体总脂的测定方法。

1.总体水(TBW)测量法此方法的原理是:

①体内贮存的脂肪是无水的,水都存在于无脂肪组织中;②无脂肪组织水的含量是比较恒定的,占体重的73.2%。

因此将无脂肪组织重量测定出来。

即可知道体脂总量。

常用测量总体水的方法是用同位素稀释法。

即用氚或氘标记的水(D2O)。

因为氚的半衰期长,短期内不能重复做,故现在都用氘标记的水。

具体步骤为:

①被检者口服已知容积和放射量的D2O[10g(99.7%纯),容积为300ml;②口服后平衡2h;③口服D2O前和2h后采取血标本(如果服D2O前后采取血标本有困难,也可用唾液或尿液);④测定血标本中的放射量;⑤根据C1V1=C2V2公式即可算出总体水重量。

式中C1、V1分别为所给的D2O的量和容量,C2、V2分别为D2O在血浆中的浓度和总体水容量,即可得到总体水容积。

水的密度为1,故总体水的公斤(kg)值即无脂肪组织的kg值。

从被检者实际体重减去无脂肪组织的重量即得体脂的重量(kg),其计算公式:

体脂总量(kg)=实际体重-所测总水量/0.775或0.693[15],式中0.775和0.693分别为男女总体水占总体重的百分率。

如果所得体脂总量超过标准体重的20%即为肥胖。

此方法在失水和水肿情况下则误差大。

如用有固定滤纸的红外吸收计测量放射量,D2O为10g;如用色层析方法则D2O给1g/kg体重;如用质谱仪则为2g/kg体重。

2.总体钾测定[19~21]此方法是用40K+来测定身体中无脂肪组织的重量,再从实际体重中减去无脂肪组织的量即得体脂重量。

方法也是用同位素稀释法。

此方法的原理为:

①钾只存在于无脂肪的组织中,脂肪组织中不存在钾,40K+含量与人瘦肉组织之间有高度相关;②钾在瘦肉组织中的含量男女有所不同,男性为68.1mmol/kg瘦肉组织;女为64.2mmol/kg瘦肉组织;③在1.46MeV下,40K+可发射出有特异性的γ射线,可用能检测全身γ射线的检测器来测量。

检测时,被检者只穿轻的外衣,穿纸制拖鞋。

斜靠在一特制的金属椅上,前面对着一8英寸直径、4英寸厚经铊激活的碘化钠结晶。

由被检者发生的γ射线穿透碘化钠结晶产生闪烁信号(scintillation)。

闪光由4个光放大器将信息输到一光谱分析器100个通道中任何一个,到达哪一个通道取决于脉冲幅度。

40K+由光峰中的脉冲数来测定。

测定时间30分钟。

检测应在有8英寸厚的钢壁房间中进行,并用结晶检测器,目的在减少背景干扰。

每kg瘦肉组织钾的含量为68.1mmol,瘦肉组织的重量则可按下列公式计算:

瘦肉组织重量(kg)=测定出来的总钾量/68.1(男)或64.2(女)。

从总体重中减去瘦肉重量即得到脂肪重量。

再按公式:

脂肪重量/总体重×100=脂肪占体重的百分率。

如果脂肪重量占体重20%或20%以上则判定为肥胖。

Forbes等[22]检测50人,其中男42人,年龄11~44岁;女8人年龄7~23岁,体重范围22~105kg。

身体均健康,但包括胖与不胖者,因此不能作为正常值。

结果男性钾含量为35~58mmol/k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高考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