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年高一历史人教版必修一单元质量检测卷第四单元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4397798 上传时间:2022-12-01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26.8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学年高一历史人教版必修一单元质量检测卷第四单元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学年高一历史人教版必修一单元质量检测卷第四单元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学年高一历史人教版必修一单元质量检测卷第四单元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学年高一历史人教版必修一单元质量检测卷第四单元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学年高一历史人教版必修一单元质量检测卷第四单元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学年高一历史人教版必修一单元质量检测卷第四单元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docx

《学年高一历史人教版必修一单元质量检测卷第四单元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年高一历史人教版必修一单元质量检测卷第四单元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学年高一历史人教版必修一单元质量检测卷第四单元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docx

学年高一历史人教版必修一单元质量检测卷第四单元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

第四单元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

一、选择题

1.欧美历史学家曾说,如果不是林则徐禁运鸦片,英国资产阶级也会找另一个借口来发动战争,这是可以断言的,英国资产阶级发动这次战争,除了保护鸦片走私外,其更深层次的意图是(  )

A.变中国为其原料产地和商品市场B.用武力冲破清政府闭关锁国的障碍

C.争取同清政府建立平等的贸易关系D.将先进的工业文明成果推广到中国

2.1839年3月,林则徐曾经召集广州的粤秀书院、越华书院、羊城书院三大书院六百四十五名学子入贡院“考试”,试题中包含的问题有“鸦片集散地及经营者姓名、零售商、过去禁烟弊端以及禁绝之法”。

由此可知(  )

A.禁烟已成为社会共识B.林则徐主持全国的科举考试

C.清末知识界关注社会问题D.林则徐为禁烟运动做准备工作

3.“许开台湾互市,英、美、法、德相继而来,派领事,划租界,设商行,建栈房,轮船出入,次第渐兴,而交涉亦愈繁。

咸丰九年,设通商总局于道署,由道办之。

”材料显示的情况最早发生于(  )

A.第一次鸦片战争时期B.第二次鸦片战争时期

C.甲午中日战争之后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之后

4.蒋廷黻说:

“(《北京条约》)条款虽很多,主要是北京驻使和长江通商,历史上的意义不外从此中国与西洋的关系更要密切了。

这种关系固可以为祸,亦可以为福,看我们振作与否。

”这里谈到的“为福”,正确的理解是它们从客观上(  )

A.加快了中国内地的开放B.加强了清政府与西方的联系

C.使列强加强了对中国的控制D.加快了中国融入世界的进程

5.《天朝田亩制度》中规定生产者“除足其二十五家每人所食可接新谷外,余则归国库”,由国家统一支配,甚至连鸡狗等禽畜也不例外。

这实质上表明太平天国(  )

A.试图保持社会的公正无差B.实行绝对平均主义

C.安排一切经济和社会生产活动D.彻底消灭人们的私有观念

6.洪仁玕在《资政新篇》中颇具深意地说,凡“万方来朝、四夷宾服及夷狄戎蛮鬼子,一概轻污之字,皆不必说也”。

这体现了(  )

A.天朝大国传统外交发生根本变化B.农民阶级的思想觉悟发生根本变化

C.资产阶级学习西方制度的愿望D.农民运动领袖对西方认知的新变化

7.有人认为“太平天国运动为中国的近代化减少了阻力”。

这一说法的主要依据是(  )

A.《天朝田亩制度》具有革命性B.太平天国运动沉重打击了清朝统治

C.《资政新篇》要求发展资本主义D.拜上帝教吸收了西方文化

8.1887年,黄遵宪写成了《日本国志》,但国内知道的人并不多。

若干年后,总理衙门章京袁昶痛心地对黄遵宪说:

“你的书如果早一点让大家看到,价值可以抵得二万万两银子。

”他说这番话应该在什么历史事件之后(  )

A.中法战争    B.甲午中日战争

C.维新变法D.日俄战争

9.鸦片战争后,英国提出了“协定关税”;甲午战争后,日本提出“在华设厂”,其共同点是(  )

A.为资本主义国家商品输出创造有利条件

B.为资本主义国家资本输出创造有利条件

C.促进了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初步形成

D.适应了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阶段性要求

10.《马关条约》中规定:

“日本臣民得在中国制造一切货物,其于内地运送税、内地税、钞课、杂派……即照日本臣民运入中国之货物一体办理,自应享优例豁除。

”从中可以看出导致中国近代以来民族工业举步维艰的一个因素是(  )

A.外资工业享有免税特权B.民族工业没有技术优势

C.民族工业没有资本优势D.外资工业在中国的兴起

11.19世纪末20世纪初决定中国历史发展方向的国内基本因素是(  )

A.资产阶级维新派登上政治舞台B.中外反动势力的勾结

C.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D.资产阶级革命派的积极活动

12.庄秋水在《武昌三日:

谣言下的革命》中写道:

“10月10日的武昌城盛传清政府正在捉拿没有辫子的革命党的谣言。

……不管是有罪还是无罪,汉族士兵都害怕自己会在大清洗中丢掉性命,意识到投入叛乱比丢掉性命更合算。

”这则材料实际上反映了(  )

A.辛亥革命具有强烈的民族意识B.清政府的失控与信用破产

C.谣言有时候能推动历史的发展D.武昌首义带有一定偶然性

13.公元1912年1月2日,孙中山发布《临时大总统改历改元通电》:

“中华民国改用阳历,以黄帝纪元四千六百九年(即辛亥年)十一月十三日,为中华民国元年元旦。

”孙中山改历改元的深层原因是(  )

A.破除专制制度对人的思想束缚B.与国际接轨的时代需要

C.彰显中华儿女共同的民族诉求D.“反清复明”的政治需要

14.五四运动是一次“空前的最广泛的表达民族感情的示威……标志着中国现代民族主义的迅速生成”。

以下各项反映了材料中说法的是(  )

①“外争主权,内除国贼” ②运动规模从北京扩展到全国 

③学生、工人、市民广泛参加 ④体现了中共革命纲领的影响

A.①④     B.②③

C.①②③D.①②③④

15.1911~1921年中国革命发展的基本趋势是(  )

A.由旧民主主义革命向新民主主义革命转变

B.由以城市为中心向以农村为中心转变

C.由资产阶级改良向资产阶级革命转变

D.由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向社会主义革命转变

16.中共在某次会议上制定的奋斗目标——“用无产阶级的军队推翻资产阶级政权,实现共产主义”。

这次会议的中心议题是(  )

A.提出彻底的革命纲领B.正式建立中国共产党

C.组织和领导工人运动D.确定国共合作的方针

17.下列选项中属于南昌起义重要意义的是(  )

A.纠正了陈独秀的右倾机会主义错误B.确立了共产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

C.建立了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D.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

18.中共某一文件中提出以下斗争口号:

“暴动实行耕者有其田”“暴动组织农民革命军”“暴动打倒叛党叛国的汪精卫”。

该文件可能出现于(  )

A.1919年     B.1921年

C.1924年D.1927年

19.毛泽东在《战争和战略问题》中指出,“(中国)无议会可以利用,无组织工人罢工的合法权利。

在这里,共产党的任务,基本地不是经过长期合法斗争以进入起义和战争,也不是先占城市后取乡村,而是走相反的道路。

”毛泽东上述观点的核心是(  )

A.中国是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B.中国必须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

C.中国无产阶级无任何政治权利D.中国革命不能走从城市到农村的道路

20.《金陵十三钗》是张艺谋执导的战争史诗电影。

它讲述的主要是在南京一座教堂里,几个神职人员、一群女学生、13个风尘女子以及6个国军伤兵共同面对南京大屠杀的故事。

这可以体现(  )

A.正面战场官兵英勇抗战B.抗日战争具有广泛的民族性、残酷性

C.反法西斯同盟已经形成D.各国团结才能面对世界性灾难

21.“很显然的,日本帝国主义既要进行华北的分离运动,那么,它就必须在军事上造成以控制华北的首脑——平津的形势,才能遂行其政治阴谋;卢沟桥在地理上既占着很重要的地位,是以一旦日军占据卢沟桥……日本在华北即取得了政治和军事的两重控制。

”材料应该是(  )

A.日本军部发动侵华战争的文件B.全面侵华战争爆发的原因分析

C.国民政府正面战场抗战的证据D.发动百团大战的必要性之说明

22.1937年,国民政府组织了太原会战,国共两党合作抗击日寇。

下列各项中,属于太原会战有机组成部分的是(  )

A.平型关伏击战    B.台儿庄战役

C.百团大战D.枣宜会战

23.抗日战争胜利后,蒋介石出于层层顾虑三次电邀毛泽东到重庆进行谈判,他的顾虑不包括(  )

A.全国人民渴望和平建国B.英、美两国不赞成中国内战

C.中共力量已经得到壮大D.团结人心以利于建设新国家

24.1945年8月20日,蒋介石再次邀请毛泽东到重庆谈判的电文中有如下文字:

“大战方告结束,内争不容再有。

如何以建国之功收抗战之果,甚于赖于先生之惠然一行,共定大计。

”在电文中蒋介石邀请毛泽东到重庆谈判的主要理由是(  )

A.继续合作,惩罚日本B.避免内战,共商大计

C.巨头聚首,发展友谊D.明辨是非,打击共党

25.解放区的人们热火朝天地支援解放军,而国统区的人民怨声载道,哀叹“工厂死在接收上,鸟窠做在烟囱上。

……民主涂在嘴巴上……”解放区和国统区的这一不同状况可以概括为(  )

A.人心向背定成败B.人民是历史的推动者

C.国民政府的腐败丧失人心D.中共赢得了人民的信任和支持

二、非选择题

26.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1840年春,英国议会在辩论对中国出兵是否合理的问题时,“反对派以拒绝为支持一种恶毒的、有伤道德的交易而进行战争的理由反对政府的政策”。

——马士《中华帝国对外关系史》

材料二 1840年3月,英国对华棉织品出口商、曼彻斯特商会主席莫克·维卡在致英国外相巴麦尊的信中说:

“是他们自己陷入了错误的处境,逼得我们不得不走上为国家所受的侮辱,为个人所受的委屈要求补偿的地步。

如果曲解自由与正义的观念,现在我们不去为我们和他们之间商务关系上的合理利益而采取被迫采取的态度,这种想法就太堂吉诃德了。

材料三 莫克·维卡在信中还说:

“当前局势,可能提供机会,完成两国关系的改善,随着关系的改善,我们输出(棉织品)的扩张程度将是不可估量的。

——《英国纺织利益集团与两次鸦片战争资料》

请回答:

(1)材料一中的“反对派”为何反对政府的政策?

(不得摘抄材料原文)

(2)据材料二概括莫克·维卡表达的主要观点。

(不得摘抄材料原文)

(3)据材料三指出“当前局势,可能提供机会,完成两国关系的改善”这句话的真实含义。

(4)综合以上材料,说明英国发动鸦片战争的目的。

2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全中国的同胞们!

平津危急!

华北危急!

中华民族危急!

只有全民族实行抗战,才是我们的出路!

我们要求立刻给进攻的日军以坚决的反攻,并立刻准备应付新的大事变。

全国上下应该立刻放弃任何与日寇和平苟安的希望与估计。

——《中国共产党为日军进攻卢沟桥通电》(1937年7月8日)

材料二 1937年8月18日,即“八一三”事变后的第五天,国民党高级将领陈诚在南京研究抗战策略时,提出“我国军事落后且未有充分作战准备,不宜实行迅速决战之战略。

但因我国国土广大、人口众多、经济资源散在各地,具有长期作战之条件。

故我国对倭作战之最高指导方针,不能不根据优劣相反的客观条件,实施持久消耗战略。

——《民国高级将领列传》

材料三 毛泽东在1938年写下这样一段感人肺腑的话:

“八个月中,国共两面都做了英勇的奋战,全国实现了伟大的团结,几百万军队与无数人民都加入了火线;其中几十万人就在执行他们的神圣的任务中光荣地、壮烈地牺牲了……我们真诚地追悼这些死者,表示永远纪念他们。

(1)据材料一,分析指出中国共产党针对卢沟桥事变提出了什么主张?

这一主张提出的原因是什么?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国民党的一些将领提出了怎样的抗战方针。

他们为什么会提出这些抗战方针?

(3)材料三中,毛泽东提出“八个月中,国共两面都做了英勇的奋战”主要依据有哪些?

“全国实现了伟大的团结”的标志是什么?

28.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解放战争初期国共双方军事力量对比简表:

国民党方面

共产党方面

军队数量

430万人

130万人

装备情况

有美国援助建立的空军和271艘舰艇、8亿多美元的剩余物资

基本上是小米加步枪,没有飞机和坦克,大炮很少,没有外国的接济

材料二 1946年8月6日,毛泽东在和美国记者安娜·路易斯·斯特朗的谈话中指出:

“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

看起来,反动派的样子是可怕的,但是实际上并没有什么了不起的力量。

从长远的观点看问题,真正强大的力量不是属于反动派,而是属于人民。

材料三 我军第二年作战的基本任务是:

举行全国性的反攻,即以主力打到外线去,将战争引向国民党区域,在外线大量歼敌……我军第二年作战的部分任务是:

以一部分主力和广大地方部队,继续在内线作战,歼灭内线敌人,收复失地。

——毛泽东《解放战争第二年的战略方针》

请回答:

(1)结合材料一、二,分析解放战争初期,国共双方军事力量对比如何?

面对这一情形,中国共产党采取了怎样的战略战术?

(2)结合材料三和所学知识,分析人民解放军举行战略反攻的原因是什么。

 

答案

一、选择题

1.答案:

A

解析:

本题是一道通过对历史观点进行理解分析的题目。

在材料中,欧美历史学家认识到了鸦片战争爆发的必然性,联系欧美资本主义国家工业革命后发展资本主义的需求可知,掠夺原料和倾销商品是其迫切的要求,这也是战争发生的根本原因。

2.答案:

D

解析:

A项不能从材料中得出;结合题干中林则徐召集三大书院的学子考试可知这不是全国范围的科举考试,排除B项;C项从材料中无法得出;结合题干中关键词“林则徐”“鸦片”“弊端”“禁绝之法”等可得出D项正确。

3.答案:

B

解析:

《南京条约》规定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没有台湾,故A项错误;《天津条约》规定增开沿海沿江十处为通商口岸,其中包括台湾,故B项正确;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发生在光绪年间,与材料中的“咸丰九年”不符,故C、D两项错误。

4.答案:

D

解析:

不平等条约的签订,客观上使中国在更广阔的范围和更多的层面上接触西方文明,加快了中国融入世界的进程,D项正确。

A、B两项仅从单方面论述了不平等条约带来的客观效果,失之全面;C项是西方列强侵略中国的主观愿望。

5.答案:

B

解析:

本题考查《天朝田亩制度》,考查学生综合的能力,难度较小。

从材料中可以看出,《天朝田亩制度》强调了绝对的平均分配,故答案为B。

6.答案:

D

解析:

依据题干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洪仁玕要求不能将西方国家说成“夷狄戎蛮鬼子”体现了鸦片战争以来人们对西方国家的认识发生变化。

D项符合题意。

A、B项说法错误;C项在材料中不能体现。

7.答案:

B

解析:

本题考查太平天国运动在中国近代化方面的积极意义。

关键信息是“减少了阻力”,当时中国近代化最大的阻力就是本国的封建主义,故B项正确。

A、C、D项说法正确,但都不符合题意。

8.B

9.答案:

D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相关历史概念的准确理解能力。

无论是商品输出还是资本输出,列强的根本目的都是发展资本主义。

10.答案:

A

解析:

从材料中可以看出日本企业具有免税特权。

11.答案:

C

解析:

本题旨在考查学生对历史阶段特征和历史发展趋势的把握能力。

解题切入点是要了解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中国政治发展特征,然后运用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关系原理进行分析。

12.答案:

D

解析:

本题考查辛亥革命的爆发,考查学生获取信息的能力,难度中等。

关键信息:

“不管是有罪还是无罪,汉族士兵都害怕自己会在大清洗中丢掉性命,意识到投入叛乱比丢掉性命更合算。

”题干反映在谣言的背景下,致使汉族士兵加入革命,说明起义带有一定的偶然性,A、B、C无从反映。

13.答案:

A

解析:

改元是中国封建社会改朝换代的重要标志,指皇帝即位时或在位期间改换年号,是君主专制的产物。

新皇帝即位后一般都要改变纪年的年号,每个年号开始的第一年称元年。

由此可见,材料中孙中山改历改元的深层原因是破除专制制度对人的思想束缚,A项正确。

14.答案:

C

解析:

空前广泛可以与②③对应,民族主义可以和①对应。

五四运动时中国共产党还没有成立,排除④。

15.答案:

A

解析:

这段时间经历的重大历史史实有:

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革命果实被袁世凯窃取,革命派维护民主共和的斗争却一再失败;无产阶级发展壮大,五四运动中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了历史舞台,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广泛传播,中国共产党诞生,开始领导中国的新民主主义革命。

16.答案:

B

解析:

本题考查新民主主义革命。

根据内容可知,这是党的“一大”提出的奋斗目标。

这次会议的中心议题是正式建立中国共产党,会议确定今后党的主要任务是组织和领导工人运动。

17.答案:

D

解析:

本题考查南昌起义的意义,考查学生识记能力。

南昌起义打响了中共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1927年秋收起义后,建立了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排除C。

18.答案:

D

解析:

由材料“暴动实行耕者有其田”可以看出,这一时期主要的革命任务是打土豪,分田地,进行土地革命;由材料“暴动组织农民革命军”可以看出,中共已经组织工农武装;由“暴动打倒叛党叛国的汪精卫”可知,此时汪精卫已发动“七一五”反革命政变,因此该文件可能出现于1927年。

答案为D。

19.答案:

B

解析:

本题考查对新民主革命道路的理解,考查学生获取信息的能力。

关键信息是“也不是先占城市后取乡村,而是走相反的道路”,据此可知应是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

20.答案:

B

解析:

从材料中的神职人员、学生、风尘女子、军人等共同面对南京大屠杀可以得出B项;A、C、D三项不符合题意。

21.答案:

B

解析:

据“卢沟桥在地理上既占着很重要的地位……日本在华北即取得了政治和军事的两重控制”可知,这与七七事变有关,七七事变标志着日本全面侵华的开始。

材料是在分析日本为何在卢沟桥挑起全面侵华战争,故选B项。

A、C、D三项皆不符合题意。

22.答案:

A

解析:

本题考查中共的抗战,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

在太原会战中,八路军组织平型关伏击战,打破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取得抗战以来第一次大捷。

23.答案:

D

解析:

抗日战争胜利后,无论是国内还是国际,维护和平局面成为人们共同的渴望,英美等国也不赞成中国发生内战,而且中共的军队此时已有很大发展,这都是蒋介石所顾忌的。

D项说法与之不符。

24.答案:

B

解析:

本题考查重庆谈判的背景,考查学生获取信息的能力,难度较小。

根据题干材料中的“内争不容再有”“如何以建国之功收抗战之果”等,可知是“避免内战,共商大计”,因此选B。

25.答案:

A

解析:

B项说法正确,但与题中材料无关,排除;C、D两项都只体现了其中的一方面,A项包含C、D两项。

二、非选择题

26.

(1)他们认为这场战争是为了保护鸦片走私,是不道德的。

(2)战争的责任是中国损害了英国的利益,为道德观念而放弃利益是不明智的。

(3)以中国禁烟为借口发动战争,迫使中国屈服。

(4)保护鸦片走私并为英国工业品打开中国市场。

27.

(1)①主张:

全民族抗击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

②原因:

卢沟桥事变后,日本发动了全面侵华战争,中华民族的危机空前加剧。

(2)①方针:

反对速战速决战略,实施持久消耗战略。

②原因:

对中日两国国情进行了正确的分析,敌强我弱,不能速战速决;中国国土广大、人口众多、经济资源散在各地,具有持久作战的条件。

(3)①国民党在正面战场组织了淞沪会战等大规模的战役;中国共产党开展独立自主的游击战争,开辟敌后战场。

②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

14.

(1)①无论军队数量,还是军事装备,国共双方军事力量对比悬殊。

②战略上:

真正的力量在人民手中;藐视敌人,“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

战术上:

重视敌人,以歼灭敌人有生力量为主要目标,以运动战为主要作战方法。

(2)①必要性:

减轻解放区的消耗;减轻陕北、山东战场的压力。

②可能性:

土地改革使农民积极支持人民解放军作战,后方更加巩固;先后粉碎国民党军队的全面进攻和重点进攻,国共军事力量对比发生了很大变化。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英语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